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兰亭集序》的“乐”与“悲”辨析

《兰亭集序》的“乐”与“悲”辨析

《兰亭集序》的“乐”与“悲”辨析
《兰亭集序》的“乐”与“悲”辨析

《兰亭集序》的“乐”与“悲”辨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讲到《兰亭集序》第一二段时是这样表述的:“《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接下来说:“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并由此很多教师紧紧抓住第二段末尾的“信可乐也”,总结出了下面的结论:

文中都写出了哪些“乐”?

一、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气候宜人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对于教参的这样一种理解,我难以苟同。现把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写出来,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点,不管是“喜极而悲”还是“由乐转悲”,都是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转变,转变之后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事先没有准备的,没有料到的,具有突然性。也就是说,参加兰亭集会的这些人不是奔着“悲”去的,相反,他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乐”,他们是一群有着共同情趣的生活享受主义者,他们平时生活无忧无虑,精神生活闲适放达。他们中有一个人发现兰亭这个环境优美的所在,定好日期,发出邀请,大家便如约而来。然后汲取天地之精华,流觞曲水,饮酒和诗,极尽人生之欢娱。至于三四段的悲情愁绪,应是他们情感世界的一次偶然。

真是如此吗?这真是一群纯粹为了观赏自然山水,到处寻找欢乐,享受生活的人吗?

显然不是。

参加兰亭集会的有四十一人,根据吴大新考究:四十一人中有军方人士二十二人,高级统帅五六人,前线带兵的有三人,其中两人后在前线战死。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当时是幕僚,高僧支道林及王家诸少只是参与,对外可掩人耳目。这些人大部分来自京城甚至前线,只有司徒谢安一人是名士。当时交通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发达,出行基本靠马或者步行,外出非常困难。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绍兴兰亭,不可能只是为了来“雅集”享乐的。王羲之是一位正直爱国之人,就其早年禀性而言,这样一位大将不可能在战乱之际吟诗作乐,“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

兰亭集会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的社会时局也不可能让这样一群有识之士仅仅单纯的追求享乐,却无半点抱怨之念。

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表现了在用人方面对大官僚豪强地主妥协的倾向。司马氏与曹魏的政权争夺客观上造成了社会的黑暗和恐怖局面。西晋建立后,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士,清议之风盛行,并逐渐转为清谈,崇尚虚无,消极避世,老庄思想流布,玄学兴起,道家思想更为风行。这对两晋的士风,文人的世界观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西晋王朝是代表士族大地主利益的腐朽政权,在其统治下,各种现实矛盾迅速加剧。废除屯田制,颁布占田制,实际上把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制度化了,他们可以依据官品合法占有大量土地,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形。这便确立了反动的门阀制度。士族依靠这些制度垄断了政治、经济以至文化特权,加深了阶级鸿沟,更造成了寒门与世族的尖锐对立。在文化情趣上,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为揭露政治的黑暗恐怖和“忧生之嗟”所代替;积极的进取精神为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所代替。作品中多有老庄思想的色彩,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是其主要倾向,其旨趣与“建安风骨”相继承。

司马睿在南北士族的联合支持下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它是西晋腐朽士族特权政治的继续,各种现实矛盾也继续发展,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不断,皇室、军阀和掌握实权的大士族之间常常爆发尖锐的冲突,从王敦起兵到桓玄篡位,内战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东晋的士族经济力量更加膨胀,他们不断兼并土地,成为惊人的大地主,有的一家就占田数万顷。门阀制度也发展到了顶点,士族公然编订“百家谱”,并不与“杂类”通婚,士、庶的界限越来越严格,地位相差越来越悬殊。士族阶级占有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过着苟安享乐的生活。其文化情趣上,文学作品少有反映社会现实,主要表现士族阶级狭隘思想感情和不健康的艺术趣味,内容空虚。他们刻意追求形式的华美,讲究词藻的华缛和对偶的工整,一味歌功颂德,把文学推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少数有识之士的作品内容较为充实,他们或以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抨击腐朽的门阀制度,或以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清谈玄理风气盛行,“因谈余气,流成文体”,玄言诗统治诗坛长达百年,直到晋末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才为空虚的文坛带来了现实清新的空气。

兰亭集会的士子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面对上层庞大的世族阶层,他们绝对是不敢轻易言说时政的,只能郁结于心,或者借云游自然山水之际,赋诗委婉表达,托物言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执与素”,于是雅集饮酒便成为当时文人士子发忧泄愤的主要形式。这就是“魏晋风度”,我们现代所说的“兰亭精神”与“魏晋风度”其内核是一致的,优游玩乐显其外,悲愤不满寓其内,乐是表象,悲是本质。

东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一方面,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另一方面,他们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因为雅集既是抒愤排怨的较好方式,又能符合文人雅士的性格需求。药与酒、文采词章、玄谈、书法和雅集是相与相存的。服药乃为对人生命的珍视;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文章则以写志;谈玄能逸世优游林下;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现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

也就是说,参加兰亭集会的这些人并非是只为游山玩水,好逸享乐。他们是社会中高层的一群有识之士,避世无门,革世无方,忧虑无以排解,遂学古人以消忧。前有石崇于河南金谷涧中置金谷园,与陆机、陆云等昼夜游玩,各各赋诗,石崇作《金谷诗序》;今有王羲之携众名士兰亭修禊雅集,公推王右军为《兰亭集序》;后有唐代李白“酒中八友”、宋代东坡“西园雅集”,以及诸种书社画会,都是文人士夫的品格风范并激发着其文艺灵感与热情的外显。

兰亭集诗的内容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核心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获得审美愉悦。这是“暂得于己”的旷达情怀,社会现实越是黑暗险恶,他们越是希望欢乐永常,处处成为人间天堂。二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甚至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进而上升到谈天说地的玄理中去。这是“抽刀断水”的解愁之法,恰好印证了这些人是带着一颗愁心去集会的,心灵上正需要借这次文人雅集舒缓愁绪,恰好印证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兰亭集会人员

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点,既然他们是带着现实生活的愁绪去参加兰亭集会的,即使有片时欢娱,在自然山水面前有短暂陶醉,也不能认定“信可乐也”就是他们的主流情感,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悲”才是现实与理想相续不断的内在的根本情感基础。据此,我们不能对《兰亭集序》的一二段作表面化的理解,文人们的“乐”,暂时之“乐”,极度之“乐”,刚好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文人们的“悲”,长久之“悲”,切肤之“悲”。

前面教师们的总结则可以改为:

一、名士相聚之乐应为同命相惜之悲,

二、环境优美之乐应为自娱消遣之悲,

三、气候宜人之乐应为暂得于己之悲,

四、相聚狂欢之乐应为放纵宣泄之悲。

总之,作者名“乐”实“悲”,这种潜在的心理情感与后文感叹人生短暂、天地有常一脉相承。其“悲”的原因是:一、社会制度日趋腐朽,特别是门阀制度作为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合理,大大伤害了有识之士的进取之心;二、身经社会动乱,目睹现实黑暗,少有励志明君,感时伤事,感人伤己;三、玄学思想、老庄道家思想及佛教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寄情自然,纵情山水,聊以慰藉;四、虽颇具才华,小有资产却不被重用,不能实现青年时期的“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报国无门,退求“修身齐家”;五、雅集之乐不是与人民大众齐乐,而是关注少部分人的价值取向的狭隘之乐,权且宣泄排遣忧愁之举,“后之览者”也是指和他们有着共同致趣的后人;六、《兰亭集序》的景物描写,唯竹兰显志,以恃才傲物,表蕙质兰心,只有心有怨府,方需表白自己品行人格高雅纯美;七、魏晋文人的这一文化心理,上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下则开启了唐宋山水田园诗歌的繁荣。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篇他的代表作吧。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

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3]》。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的书法题主要是针对我们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书上介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进行考查。所以只要把书上有关书法家的字体特点和作品搞清楚即可,不会考超过课本以外的书法题。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等。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兰亭集序赏析

一、基本信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 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三、原文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兰亭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体系 1、词语: (1)词类划分(2)常用词法 2、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 1、重要实词(生僻实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1)修禊事也禊:古代祭祀礼节。三月三人们到河边去 邪修:做 (2)茂林修竹修:高 (3)况修短随化:修:长寿 (4)清流激湍:激湍:流得很急的水 (5)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把…作为 (6)列坐其次:列:排列其次:曲水旁边 (7)畅叙幽情: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9)所以游目骋怀:所以:所用来,表目的 (10)足以极视听之娱:足以:能拿来极:穷尽 (11)信可乐也:信:确实 (12)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交往 (13)俯仰一世:俯仰:时间短暂

(14)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诸:之于怀抱:志向 (15)或因寄所托:所托:爱好的事物 (1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陈迹:旧迹 (17)况修短随化:短:长寿,短命。化:自然 (18)终期於尽:期:到 (19)齐彭殇为妄作:彭:长寿殇:短命 (20)故列叙时人:列:一个个 (21)录其所述:录:记下所述:作的诗歌 (22)其致一也:致:兴致,情致 (23)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 2、重要虚词 ①之 (1)代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件事 感慨系之矣这种情况 不能喻之于怀古人的文章 (2)动词,到。 及其所之既倦 (3)主谓取独 夫人之相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不知老之将至 (4)结构助词的,或音节助词无意义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2、仰观宇宙之大的 3、后之览者的 4、悟言一室之内的 5、暮春之初音节助词无实意 (5)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以 (1)介词,表示方式,原因,工具等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表因为 (2)连词,而,表顺承、修饰 (3)连词,因为。 (4)连词,来 所以游目骋怀连词,来 ③而 (1)连词而,表顺承 (2)连词而,表修饰 (3)连词来,因而。表因果 (4)连词却,表转折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5822960.html,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徐瑾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和答案

兰亭集序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3、或取诸怀抱 ..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5、所以 ..游目骋怀 6、俯仰 ..一世 7、俯察品类 ..之盛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 况修短 ..随化死生亦大.矣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 ..左右②一觞.一咏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 ..之娱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二)一 (1)若合一契(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4、余船以次俱进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6、陈胜、吴广次当行: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6、修守战之具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期(jī)年之后 5、、君与家君期日中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 时名士谢农、孙绰等 41 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 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 朗 气 清 , 惠 风 和 畅 。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 古人云: “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 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 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 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 虽然没有琴、 瑟、 箫、 笛演奏的盛况, 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 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 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 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 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 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
1/5

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称王右军。为人正直,居官有善政。早年从姨母卫夫人学书,其后又博览秦、汉、魏各时期的碑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派书体。一变汉魏以来比较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劲健流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或“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的书体。王羲之书法为历代学书者崇尚,故有“书圣”之称。书迹刻本甚多,但真迹无存。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极品。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1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着酒兴,展蚕茧纸,提鼠须笔,乘兴而书,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鼾睡。醒后再看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惊异。 《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270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不下数百种。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王羲之〈兰亭集序〉鉴赏》 姓名:王昊学号:061410336 王羲之,字逸少,著名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即跟随姨母卫夫人学书法。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代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兰亭集序》文与书俱佳,相得益彰,散淡洒脱,逸兴勃发,一片神机,堪称双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的典范。据传说,王羲之非常得意《兰亭集序》,却遗憾其中的几处涂抹痕迹,后又重写十余遍,却均不及原作,只好作罢。然而不幸《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遗失,目前流传的都是古人的摹本。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从中一睹这“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了。 在网络上观看唐代摹本“神龙本”的图片,不禁暗暗赞叹。《兰亭集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尽现书写者的风神。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画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 整篇书法藏露锋结合,露锋不浮,藏锋不拙。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藏锋笔画圆劲、厚重,显得含蓄、内敛、稳重、不露声色,耐人寻味,其中藏锋字如和、九、夫等。露锋笔画锋利、精神,显得爽快、放松,活泼而富有灵气,露锋字如岁、丑、亭等。其次,字体笔划变化多样,以点为例,就可以分为启下点、承上点、竖点、长点等等,这些点各不相同,如字、亦、欣、次等。 《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 在整幅作品中出现重复的字很少雷同。以“之”字为例,二十个“之”字反复出现但并不雷同,作了相应的变化。另外还有以、怀,感、于、其、不、觞、殊、亦、盛、畅、兴、足等重复字的字型变化。除此之外,遇到几个连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点水结构就各不相同。《兰亭集序》寥寥三百多字,每一字都圆转自如,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兰亭集序》笔笔精到,字字别意,浑然天成。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王羲之书法,在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绵绵的魏晋风韵。王羲之书风对后世影响极深,《兰亭集序》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学习的,所以观看这幅作品对我们书法学习者有很大的益处。通过对摹本的仔细观察研究,我们可以将书写者蕴含在书法中的技巧和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也能将古人的文化精髓继续传承下去。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全面归纳

通假字 1 ?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弓1(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 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矢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冋,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 (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 ... 一边 .. 。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 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 期(j i )年之后 周、满 5、 、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4、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高 长 学习 进步 办好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整治 至 、及 ,注定 期望、要求

兰亭集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兰亭集序》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 3 4 1. 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 1. 创新,“ 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 B帝王 16年)D ) 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 九岁那年,我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毛笔书法。刚开始我很抵触这门枯燥的课程,但很快便沉迷其中乐不思蜀。我一直坚持学书法直到11岁,两年间我学了楷书和隶书,但就在我要开始学习我最想掌握的行书时,我不得不因为要转学到外省而放弃学习的机会。虽然我没有学过行书,但是在众多字体中,我还是比较钟情于欣赏行书。喜欢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美,自然、流畅、连贯、不受拘泥、字体随心境千变万化。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整体感观上不像楷书那么死气沉沉,又不像草书那么放荡不羁;笔画上既有楷书的笔锋美,又有草书的流动美;它去粗取精,吸收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新颖的、独具一格的美。 行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之一,开始只是单纯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欣赏,欣赏它字体的美感和整篇作品给人飞扬奔放,自由洒脱的感觉。直到高中,我开始详细地学习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发现我以前对它的欣赏是片面的,因为当我结合了它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王羲之的心境,我发现我重新认识了它,就好像把这幅作品的肉体与灵魂融合到了一体,这时作品才是完整。我一直都觉得优秀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赋予的。 撇开它的内容,单看《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整个作品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和谐,很完美,

整体上给人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疏密相间的艺术美。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等等诗句都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潇洒飘逸,灵动的特点。《兰亭集序》将他笔势是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最欣赏《兰亭集序》的特点就是它字体的动态美和它的多变性。字体灵活多变,变幻自如,看上去灵动活泼,每个字都像跳跃的小精灵,给人动态的美感。文中20个“之”字,无一雷同,各有不同体态的美感。作者的书法功力,对字体的掌握能力及其潇洒自如的书写技能让人叹为观止。王羲之说过:“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看着《兰亭集序》,就可以想像到王羲之大摆衣袖,豪迈挥笔的情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共四十二人。集会上大家,喝酒吟诗,最后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集会之后,又书写了几次《兰亭集序》,但是始终不如集会那幅出神入化,可见,作品是有灵魂的,只有在当时那种意境和心境下,作者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情绪全部挥洒到了作品上,才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砍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赏析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1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2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3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4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5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6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7 王羲之兰亭序的钢笔书法作品8 兰亭序的文章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

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兰亭序全文详解

[转载]兰亭序原文解释及字数统计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