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皮格马利翁效应_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_皮格马利翁效应_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科技与教育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L.F.Jacobson)在旧金山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在每个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些班的学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将20%的有“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方,并叮嘱对名单保密。一年之后,学校惊奇的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确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学习进步很快,求知欲强,充满自信,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生。然而教师们并不知道事实真相,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心理学家从总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据此,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以下简称为“效应”),并声称:教师相信他们的学生是更聪明的,学生就可能因为教师的信念而真的变得更聪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最终能充当自我实现的预言。[1]

二、“效应”发生的理论分析

“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什么会发生?我们试图从相关心理学理论出发探寻潜藏在现象背后的答案。

1、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和罗杰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阿德勒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天生具有一种驱力、一种追求、一种潜能,人的奋斗是为了获得成功。因此,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朝向好的结果的。在这一假设的前提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为发展而奋斗的整体需要,具有一种要充分施展自己潜能的愿望和倾向,他把此称之为“为卓越而奋斗”。[2]这种卓越包含了个人更为完整和完全的发展,以及个人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虽然与阿德勒不属同一学派,但对于自我概念的看法是相似的。他给人的本质赋予了“积极的、向前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和真诚的”等优秀品质。[3]并且他认为有机体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倾向。这是一种力求获得实现、保持和强化经验的基本倾向,自我实现是影响人全部现存的、已完成行为的、最核心的、最具优势的驱动力。与阿德勒不同的是罗杰斯更重视自我的作用与价值。他认为若要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个体就必须具备积极关注的品质,诸如爱、温暖、关心、尊重、接纳等。[2]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学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实现的主动实现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反应者。换句话说,“效应”的发生正是建立在人有自我实现倾向的基础之上的。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个体积极地参与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是学习发生的基础。他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就是强化的作用。因此,操作学习理论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认为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人的行为要么是获得奖励,要么是受到惩罚,而学习就在这种奖励或惩罚的过程中发生了。每个人都会因奖励而加强自己的一些为他人所接纳的、赞赏的行为;因惩罚而减少另一些不为人们所认同的、不恰当的行为。如果能够在学习的每个小步上都有强化,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能得到及时的积极反馈,那么就会起到激励和积极的作用。与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班杜拉则强调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学习的发生除了强化作用以外,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知识或对行为方式;或受他们行为的启发,对自己原有行为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综合这两种学习理论来看,“效应”发生的推动力量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赞许与表扬。这些恰好充当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正强化物”,不断的强化着学生正确行为;另一种推动力则来自学生的观察和模仿。教师的真诚和爱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3、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理论。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

—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4],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

—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

—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5]根据积极情绪理论分析,无论是给予学生期待的教师,还是得到鼓励赞扬的学生,其情绪状况无疑都是积极的。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推动下,教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不断增加,这种良性循环的产生就是促使着“效应”的发生的大环境。

综上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现象在许多心理学理论中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其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此类现象并非凭空或偶然发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正好符合并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才得以表现出如此强大的效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石磊1,朱庆伟2,刘蓉洁3

(西安科技大学1.人事处;2.测量工程系;3.社会科学系,西安710054)

[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发生,是教师的良好期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结果。此效应的产生决非偶然,在许多心理学理论中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其理论依据。在进一步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探究中发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9-0088-03

理论导刊2007.9

88

三、从学生心理变化探究“效应”的秘密

在这个试验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基于该期望的反馈,对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6]教师在得到“权威的预言”之后,就认定了这些都是“天才”学生,因而寄予他们很大的期望,在日常的教学及生活中开始对这些学生格外关注,教师的许多无意识的动作、言语和表情无一不表达出对学生信任和赞赏,即便他们有缺点或犯了错误也不严厉地指责他们,而是给予更多鼓励和指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期待是饱含着爱、信任、尊重、宽容、鼓励、期望等等在内的复合情感。在“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的期间,正是这种情感深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1、成就动机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是激发人去行动的主观动力,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一旦形成,就使个体的行动表现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和较高的智力效应。[7]美国心理学家弗卢姆(V.H.Vroom,1964)在他的期望价值理论中指出:动机由需要和诱因共同组成,其强度取决于需要的性质、诱因的大小,其激发力量取决于行为活动的目标对个人的价值、个人根据经验判断达到该目标的可能性。[8]马斯洛(Maslow,1968)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由低级向高级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教师的期待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满足了学生爱与尊重方面需要,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激发出个体内部更高的满足自我认同和自我期待的需要。这是促使个体去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并使之完善的强大动机。另一方面,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教师扮演了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角色。正如Bronfenbrenner在对许多成功人士的研究中发现的一样,那些给他们以挑战和推动的人以及辛勤培养他们、支持他们,给他们以鼓励但却不过分独断的人,对于激发他们的动机十分重要。[6]2、自信心被激发。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一般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的,尤其是重要人士或权威者的评价被视为认识自己的最重要的因素。顾泠沅博士曾经说过:“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维系着学生的自信。”在教师赞扬的点头、鼓励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中,学生得以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而自我概念的提升又更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消除了自卑感。就是在这样看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感情交流之间,学生逐渐树立起了自信心。自信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拥有者打开成功之门。

3、认知活动效率提高。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心理学家什劳费(Sroufe,1976,1979)认为人的情感和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9]另一方面,情感具有感染性、迁移性,教师的爱与积极情感的表达会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进而发出同样积极的情感反馈。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的良好情感交流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

4、高尚情感和良好品行得以塑造。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10]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命存在差异性的尊重,以及基于尊重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深深的感染和打动着学生,在这样的深厚的情感包围之中,师生之间容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这是课堂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师生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对于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乃至身心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在友好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11]日复一日,在开放积极的心态伴随下,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开放性都将增强。其二,教师敬业、真诚、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行的充分表现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相应的也逐渐表现出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这一切都有助于优良品行的固化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意志品质得到提高。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期待。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教师经常对学生投以赞美的目光、亲切温和的微笑中暗含的期待,都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正所谓“敬其师、亲其言、信其道”,学生一旦感受到了教师的厚爱与期望,他们就会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为了继续获这份赞美与尊重学生便会非常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逐渐从中获得一种成功信念和欲望,最终使追求目标的行为成为意志行动,即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能够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四、实践“效应”,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显而易见,与其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发生是教师期望作用的结果,不如说是学生自身积极心理养成的结果。学生成绩的突飞猛进直接得益于他们各方面心理素质的大踏步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强调智育转变为强调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把试验中对“特殊学生”特意的关注与鼓励、无意识流露出的赞许目光、暗含的对“优等生”的期望,变为对所有学生的“优待”。

笔者联系了几位授课教师一起实践“效应”,体验其中的奥秘。首先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的主要因素,然后制订实施的具体步骤与方案,最后与他们一起体验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生的整个过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具体实践证明,被试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还是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做法如下:1、平等对待,给予尊重。从“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可以看出,名单上的学生最终表现突出,并不是因为其智商高人一筹,而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信任、关心、尊重改变了学生,这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平等和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视同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会根据

2007.989

科技与教育

理论导刊

科技与教育

学生的成绩、行为甚至是容貌等形成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基础上教师会在头脑中给学生贴上优、劣的分类标签,一旦标签形成,教师会无意识的流露出来对学生的不同期待。例如,教师见到自己喜欢的学生总会带有微笑,眼神中也传递着信任与期望,而对所谓的“差生”态度明显不同,甚至会流露出不信任、怀疑的表情。虽然许多情况下这种表达看似不明显但学生却是能够体会的,这就会打击学生积极性,甚至使之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被要求克服自身的一些认知偏见,要做到不随意给学生“贴标签”,注意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表情。教师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单纯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这样学生自我价值感油然而生,因而才会变得自尊、自信、积极向上。

2、给予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学中,特别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对教师来说,要承认学生本来是不完善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特别要看到学生的“过失”、“调皮”等不成熟的“发展”价值。[12]因此,在实践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接纳学生的优点,更要能理解和接纳学生的缺点,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借用了罗杰斯(C.R.Rogers)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概念和理念。“以人为中心疗法”指以无条件的关怀和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为核心,以人的可发展可塑造为前提,提倡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促进个体自身内在的健康成长。[13]虽然“以人为中心”是一种心理咨询疗法,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生活途径、一种存在方式,它适用于任何以促进个人、促进群体成长为其目的的场合”。[14]因此,它完全可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教师要在坚信学生能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投于赞许的眼光。发掘学生言行中的优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光明的一面,进而立足于自己的长处和所拥有的资源上,消除迷茫,抛弃自卑,树立起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善于鼓励,给予积极暗示。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为、表情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暗示表达出的信息通过影响人的潜意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或行为。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却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著名的心理学家普拉诺夫就曾指出,有效的暗示可以对人的情绪、兴趣、爱好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甚至工作能力发生巨大变化。在实际操作中,要想暗示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找到受暗示者可能成功的相关因素,并恰当放大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以激起学生自信心和自尊感。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被要求不仅要给予学生言语上的鼓励与表扬,而且更给予更多的非言语的积极暗示,例如保持微笑,对学生好的表现不时点头以示肯定,这些小的方法看似简单,却都极为有效。这使得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尊重,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概念,激发出强大的心理潜力。

4、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除了能给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以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持。近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亲密的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15]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给应激状态下的被支持者以保护,帮其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同时稳定情绪,提高抗压能力。“皮格玛利翁效应”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教师给予学生的赞许与鼓励、信任与期待如同一种强大的能量推动着学生改变自己、积极向上。因为当一个人获得别人的信任、赞美时,会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他会重新认识自我价值,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成功的信念,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具体的作法是,与学生干部、学生辅导员和院系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互通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组成帮助小组帮助其分析情况和解决问题。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作法,学生社会支持得到了加强,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上种种努力,我们凭着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引发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也不断收获着惊喜,看到学生一步步的成长和自我完善,自己也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雷敏.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报告[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0).[2]于鲁文.心理咨询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RogersC.Thenecessaryandsufficientconditionsoftherapeuticpersonalitychange.Jour

nalofConsultingPsychology,1957,(21).

[4]Fredrick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

theoryofPositiveEmotions.AmericanPsychol

ogist,2001,(3).

[5]李金珍,王文忠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北京:心理科学进展,2003,(3).

[6]SternbergRJ,WilliamsWM,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端木源.心灵健身[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8]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博尔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贺淑曼.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田汉族,高玉英.课堂教学生活:一种教育人类学的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13]朱艳新,张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3,(5).

[14]CarlRogers,引自:D.Scultz,TheoriesofPersonality[M].PacificGrove,CA:Brooks/

ColePublishingCompany,1989.

[15]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理论导刊2007.99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