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重点及考点

心理学重点及考点

心理学重点及考点
心理学重点及考点

心理学重点及考点

第一章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看全)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人格包括1、动机系统2、心理活动系统3、自我监控系统。1、动机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信念等。2、心理活动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3、自我监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5.冯特14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里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心里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成的。

3.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元有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整合信息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4.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也叫传入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也叫联络神经元,绝大多数在脑和脊髓之中3、运动神经元,也叫传出神经元。

5.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6.大脑皮有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

7.如何科学用脑。是解答题:1劳逸结合2.保证睡眠,长时间的工作,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疲劳,充足的睡眠会消除这种疲劳,恢复脑力。3.参加运动。对大脑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能调节大脑继续有效的工作4.注意营养。为了保证脑的功能,应当从饮食结构上给以补助以增加脑的能量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对外界的人、事、物和自身状的觉知,也包括对人的动机和行为的觉知(觉察)。这个觉察过程就是意识过程。

2.意识的分类:1、根据意识的对象可分为客体意识与自我意识。2、根据社会学的标准可分为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

3.梦是无意识表现。

4.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5.注意理论:一、过滤说,D*E*布罗德班特于1958年提出了注意选择性的过滤说。二、衰减说,A*M*特瑞斯曼于1960年提出了衰减器说。三、分配说,心理学家卡尼曼于1973年提出了注意资源分配模型。

6.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是还需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以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分心)

8.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与学中的运用?答: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新颖丰富使学生有新鲜感,在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时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小学生注意的偶发事件,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第四章感觉知觉观察

1 感觉是人脑对直觉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应

3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4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5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灵敏程度)

7物质感觉1)视知觉听知觉和触摸觉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8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

9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主要偏差: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对对方产生的印象晕轮效益;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刻板印象;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况,泛化的看法近因效应;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10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1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2)知觉的整体性:指在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1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是真的,歪曲的知觉

13幻觉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幻觉的知觉‘

14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第五章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2一般认为,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构成的。

3 记忆的作用1)记忆在个体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的作用2)记忆是学习的重要条件3)记忆是知觉,思维和创造的基本条件

4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直观的特征

5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620世纪50年代,从那以后,对记忆的分类也更多地基于记忆中的信息及其编码,储存,提取的同的,根据记忆信息储存时间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提取是否有意识将记忆分为内隐和外显记忆;根据记忆的信息指向过去还是未来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根据记忆提取是否正确将记忆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根据是否有情境性以及自我自我体验的参与程度将记忆分为情结记忆与语义记忆。

7 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8 瞬时记忆的三个基本特征1)进入瞬间记忆的刺激信息完全依据该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瞬时记忆的刺激信息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视像记忆约为0.2-1秒之间,声像记忆也仅在2-4秒之间,由于时间很短,信息得不到注意,便会很快消失3)瞬间记忆约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刺激信息都能被登记。

9短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 7-2个组块

10 以记忆的内容为基准,可以吧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11根据是否有情境性以及自我体验的参与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12情节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13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14 遗忘曲线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15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

16 保持的因果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当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图81页

17记忆策略的的涵义指的是根据一定目的,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

18识记的策略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5)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19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20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1)记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 记忆的理解性明显提高,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3 词语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21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是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3 )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4)讲究记忆卫生

第六章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2.思维的功能,理性认识功能,学习功能,创造功能,控制功能。

3.思维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

4.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5.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6.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然开朗阶段4检验假设阶段。

7.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2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8.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的培养,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活动3在启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4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7,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8要是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第七章

1.情绪和情感是多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2.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在1884和1885年提出观点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

3.情绪的存在的状态: 心境激动。

4.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绪状态。

5.挫折的对策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正所谓逆境再多顺境再少,我们要注意在生活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挫折承受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挫折到来之时正确应付挫折,做法:冷静的接受挫折积极的看待挫折,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寻求他人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6.情绪调节的方式1情境调节2认知调节3行为调节4注意转移5适度宣泄。

7.情感教育具体内容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民情教育爱国教育生态教育。第八章

1.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2.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

3.意志的品质,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第九章

1.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

2.人格:可分为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三部分。

3.人格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 2 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中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独有的特质。

5.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能够直接从外部行为中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外部行为的特质。是个体行为的最终原因。

6.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7.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8.气质类型:1 多血质2 黏液质3胆汁质4抑郁质

9.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决定气质特点的三个最主要的神经系统特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

10.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包括六个因素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1:感受性2耐受性3敏捷性4可塑性5兴奋性6倾向性

11.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也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12.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性格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体重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荣格:外向型和内向型

第十章:能力

一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里特征。才天才能高度完善与创造性发展的人是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1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言语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一般能力多和认识活动紧密联系着,所以又称为智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元认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元人能力简单讲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认知和调控的能力]

三:吉尔福特对一般智商在70-140的中学生进行测试,发现智商与创造性的关系如图,,,,,书176页。低智商的人,创造力也地,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很分散,这就是说高智商者未必有高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除了智力因素还有其他因素{1探索问题的能力2转移知识经验的能力3左右脑协同活动的能力4评价的能力}

四;1在我国,传统上把智力分成观察力,思维力你,想象力,记忆力等其中思维力核心。20世纪,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结构。

五:1智力三维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59年提出智力三维机构论。{操作内容和结果三个方面}

2:智力三元理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智力三元理论。{1情景性智力,2经验性智力3成分性智力}晶体

3美国著名的因素分析专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能力功能的差异将人类的智力分不同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的类别。

计算公式智力(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乘以100

第十一章

1.需要涵义:是人脑对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的源泉。

2.需要的特征:{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社会历史制约性,需要的独特性,需要的周期性}

3.需要的分类:1神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4.需要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种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5.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机。动机是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6.内驱力是指人内部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定的一种内在推动力。简单讲,就是驱使有机构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7.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书198页自己看

8.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美国学家维纳把归因分成三个维度:1原因源2稳定性3可控性

9.合理使用表杨和奖励应注意1表扬应有针对性2表扬应真诚3表扬应在学生努力基础上4表扬应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表扬的几率5奖励应关注每个学生期望。

10.兴趣与信念是动机系统的核心因素

11.兴趣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重要的学习动机

12.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指向性[兴趣总是指一定事物,但个人的兴趣指向是不相同的。2兴趣的广泛[即学习的范围,有点学生兴趣范围很广,多才多艺,有的学生只知道读书,兴趣范围很狭窄]3兴趣的持久性{即兴趣维持时间的久暂}4兴趣的效果{即某些兴趣对活动长生的效果}

13.自我意识的概念是指人对自身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形式自我意识从活动形式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检和自我调节内容自我意识有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现实自我理想和镜中自我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实质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实践过的事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这一心理现象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能力:能力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使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能使人顺利地解决目中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为核心。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P161

16种人格因素的提出者——卡特尔P149

常用记忆术P85遗忘的规律P81知觉的基本特征P56性格的概念P160

引起无意注意的规律性P34遗忘的原因P80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深度、知觉、方位P54抑郁症症状P129

智力的核心定义P175第二节第二段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义的广度P39 多才多艺展现了人们()

问题的解决遗忘的规律可以从艾兵豪斯遗忘曲线得到启示

\晕轮效应(含义、应用)认知的社会知觉偏差

情绪的调节,认知行为,注意转移,适度宣泄,社会支持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Ch1 导论 1.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极化 B.复极化 C.去极化 D.反极化 2.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过程而引起的。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后超极化 3.()是神经递质。 A.核糖核酸 B.胆碱类 C.三磷酸腺苷 D.脱氧核糖核酸 4.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极化)是()。 A .内负外正70-90毫伏 B .内正外负70-90毫伏 C .内负外正100-110毫伏 D .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5.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A .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B .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 .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D .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6.下列属于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 A .后兴奋电位 B .动作电位 C .峰电位 D .神经元单位发放 7.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 B.快电位 C.双向传递 D.全或无 8. 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A.隔核 B.屏状核 C.齿状核 D.球状核 9.______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A.脑神经 B.脊神经 C.脊髓 D.面神经 10.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____ 。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 B.大脑皮层前部 C.大脑皮层中部 D.大脑皮层顶部 11. ______组成纹状体。 A.豆状核与杏仁核 B.屏状核与尾状核 C.豆状核与尾状核 D.杏仁核与屏状核 (多选题)12. ____是边缘系统的结构。 A. 胼胝体下回 B. 海马结构 C.下丘脑乳头体 D. 桥脑被盖 13 .脑干的结构包括_______ 。 A .桥脑 B.中脑 C. 间脑 D. 延脑 14. _________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A. 外抑制 B. 延缓抑制 C. 超限抑制 D. 分化抑制 15. 下列属于可逆损伤法的是_____。() A.扩布性阻抑 B.吸出损伤 C.神经化学损伤 D.冰冻法 16 .下列_______是不可逆损伤法。() A .冰冻法 B.横断损伤 C.吸出损伤 D.电解损伤 单选)17. 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叫_____法。() A. 损伤法 B.脑电图 C.刺激法 D. 记录法 填空 1、神经信息在脑内传递过程, 是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__________ 总和后再出现发放过程。

心理学考点汇总

知识的表征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将知识看作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通过信息加工,获得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知识 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3、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一般(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4、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练习和反馈是陈转程的重要条件。 5、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并提出了有关的信息加工模型。由加涅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6、加涅等人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信息储存库(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认知加工过程(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和元认知三个部分。 7、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储存库,它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他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加工。 8、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形式存在,信息容量很大,但保留时间极短,通常只有一两秒。 9、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受到注意和选择性知觉的加工,才能进入到工作记忆储存。 10、工作记忆是第二个信息储存库,其中保留着个体正在有意识的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者的信息。 11、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或工作状态,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通常只有10—20秒,而且容量十分有限,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因而成为“信息加工的瓶颈”。通过组块和自动化可以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其加工效率。 12、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是复述和组织。 13、复述包括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两种。维持性复述是指原封不动的重复要记忆的信息。精致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是通过运用精致策略实现的----包括以下方式:对新信息进行联想;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对新信息的字面意思作进一步的扩展延伸;把新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举出一个关于新信息的实例;补充新信息的某些细节;找出与新信息有关的上位观念和下位观念;对新信息作合乎逻辑的推理等。 14、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通过组织,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 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生理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考试时间:2014年6月23日(周一)9:00-11:00 ?考试地点:新教205 ?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选择题(20题,20分) 二、填空题(20空,20分) 三、名词解释(5题,20分) 四、简答题(3题,24分) 五、论述题(1题,16分) ?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生理心理学(P16) 脑功能定位说(P16) 脑功能整体说(P16) 脑功能系统说(P16-17) 第二章神经元与脑 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P29-31,P58) 神经递质及其类型(P35) 受体(P38)

第三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层次与类别(P62) 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课件) 第四章感知觉(上) 感受器(P91) 功能柱及其类别(P107) 视觉感受野及分布的特点(P105-106) 视觉信息的加工通道(P113) 随意眼动的类别(P99) 第五章感知觉(下) 听觉的传导途径(P139) 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P123)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及敏感刺激的频率范围(P121) 第七章注意 朝向反射(P182) 注意的功能网络(P167) 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P182) ADHD(MBD、ADD)的症状特点(P180)

第八章学习和记忆 学习的类型(P186) 突触的功能可塑性(P195-199) 第九章语言和思维 脑的言语加工中枢(P218) 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域(P237) 失语症及其类型(P219-220) 脑功能偏侧化与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视野分离技术)(P229-230) 第十章睡眠与觉醒 睡眠的阶段及其特点(P240-242) 生物钟的神经中枢(P248) 维持觉醒状态的神经机制((P251)) 第十二章情绪 假怒(P294-295) 帕佩茨环路(P296) 情绪的脑结构基础:下丘脑、边缘系统、杏仁核(P294-311)

心理学常见考点

心理学常见考点(一) 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他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也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堂情境是学校特殊性的体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体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 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团伙。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 莫雷若提出,步骤:(1)填写调查表;(2)根据结果制作矩阵表;(3)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 (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合格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理解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 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9、你认为教师应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正式交往、代际交往和一对多交往的特点。师生交往中(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的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心理学常见考点(二)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导论 1.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机制。2.上述中生理过程具体指什么? 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身体其他部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行为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3.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 自然选择,行为选择优势,环境的强化学习 4.人脑的脑发育与行为的规律? 从发育的一般顺序而言,感知觉先于运动,运动先于语言,语言先于其他的复杂认知功能。 就一般规律而言,动物的演化等级越高,神经系统就越发达,脑的成熟期也越长。 5.脑功能的整体论与定位论? 整体论认为脑是以一个整体来活动的,如果某些部位由于疾病或外伤而丧失功能,则别的部位将对其功能进行代偿;定位论认为不同的功能按特殊的脑区控制。 第二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行为有哪两种可观察的表现形式? 一是本能动作模式的变化,二是习得行为的变化。

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维持人体安静时的生理需要(机体存储能量)。 7.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此题答案为百度)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复杂多样,主要有辐射式(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的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聚合式(多个突触神经元的轴突共同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链锁式和环式(通过中间神经元将辐射式和聚合式结合成许多复杂的链锁式和环状式联系)。 8.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类型包括?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9.大脑皮层分区及其功能? 哺乳类动物大脑皮层按沟回划分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四个区域。 枕叶是视觉语言主要加工区。颞叶是听觉的主要中枢,参与许多重要感觉信息的加工,如味觉、嗅觉等,还与面部表情、情绪活动或情绪相关的记忆有关。额叶涉及诸多复杂认知功能,控制躯体运动。顶叶加工皮肤或躯体的所有感觉。 10.边缘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功能? 边缘系统是大脑演化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些皮质结构,尤其指位于大脑皮层内侧以及周围的一些较古老的皮质和核团,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边缘叶、岛叶、隔区、乳头体、中脑被盖以及下丘脑等结构。功能低等动物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最高中枢,控制摄食、搏斗和繁

心理学考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神经元一般分3为:细胞体(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4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5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形式,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信号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用具体事物刺激而建立的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用语言词语刺激建立的反射,是人和动物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心理学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心理学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也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教育学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构成,冯特和铁钦纳实验内省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机能(作用)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提出了“意识流”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卡夫整体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第二势力 (6)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正常人第三势力马斯洛、罗杰斯(7)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 (8)建构主义心理学: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1内部感觉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2物体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1)动景运动-----电影,动画片,霓虹灯(p267) (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范围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大纲 P6 脑损伤法中的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和药物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被称为不可逆性损伤。尤其是手术出血或者是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致更广的损伤,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神经化学损伤和冰冻方法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能恢复,故被称为可逆性损伤。因此,他们不仅能用来研究皮层机能丧失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还可以用来追踪观察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即机能丧失到恢复的过程。 P8 脑成像技术分为脑结构成像和脑功能成像两大类,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CT)和核磁共振技术(MRI)都可以测量人脑内部的三维图像,属于脑结构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能够对脑进行探测,获得脑进行高级功能活动时的动态三维图像,属于脑功能成像。 P52 具有相同功能性的皮层细胞,按照有规则的空间结构排列起来的构成柱状,被称为皮层功能柱。视皮层功能柱垂直于皮层表面,排列成片层结构。在同一“柱”内的神经元感受野特性几乎完全相同。 视皮层的基本单位——超柱 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1mm见方、2mm深的小块。它包含一组对所有方位有用的方位片和一组对双眼有用的眼优势皮层(或许还有一组由表及里、垂直的、对不同的空间频率有用的空间频率片层)。这种基本单位称为超柱。超柱遍布皮层17个区。可以认为超柱的功能组织状态就是17个区的功能组织状态。视皮层中的超柱对投射在同一视野中的各种特征,如颜色、方位等,进行同时性或并行信息提取,并进行初步综合,构成简单视知觉的生理基础。 P67 在两个高级知觉通路中,一只经由V4区通向颞叶联合皮层的信息流向,主要处理形状、颜色和立体视觉信息,似乎关心目标是“什么(what)”的问题;该通路被称为腹侧通路或枕—颞叶通路,又叫做what通路。另外一只是有V5区通向顶叶联合皮层的信息流向,似乎主要分析同一情景中不同物体的空间结构,对于运动分析和空间关系知觉起到重要作用,似乎关系目标在“何处(where)”的问题;该通路被称为背侧通路或枕—顶叶通路,也叫做where通路。 P74 掌握三种失认症的定义和特点。 统觉视觉失认症:主要特征是患者的实力没有缺陷,但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能认识其个别特征,不能知觉事物的全部属性,因而无法辨认看到的事物。然而,如果如果让他们接触一个视觉上不认识的物体,他们常常能够马上说出物体的名字,这说明患者的理解力没有问题。 面孔失认症:属于常见的统觉视觉失认症。患者识别面孔的能力丧失。患者知道自己再看一张面孔,但是无法说出这是谁的面孔。他们看到的是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却无法识别每个人的面部特征。患者保留了对熟人的记忆,听到他们说话后往往能认识他们。 联想视觉失认症:它不同于统觉失任症。联想失认症患者物体识别神经回路似乎是完好的,患者只是意识不到自己的知觉。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心理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想象:想象是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知识要点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3、知觉的基本特征和种类 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昌性 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他人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4、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策略:有目的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 复习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边复习边思考、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5、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生理心理学-(李新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 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 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 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分为结构成像 和功能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 第二章注意 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2)上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中脑边缘DA系统激活行为反应,获得强化物。中脑纹状体DA竭耗会导致反应的正常加速效应被取消,在反应准备过程中的作用。3)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是影响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乙酰胆碱拮抗剂能够降低代表皮层唤醒的脑电活动,而其激动剂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