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师名录 2

导师名录 2

陈永进,男,汉族,党员,生于1974年9月,湖北汉川人,副教授

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成藏动力学系统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课题涉及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研究内容包括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体系分析,储层沉积学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油气成藏条件、成藏作用研究,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等。为研究生讲授《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系统》课程。

代表性论文、著作

1、陈永进等,寻找隐蔽油气圈闭研究的新思路,地学前缘,2001年,第三期

2、陈永进等,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思路和实践,成油体系与油藏动力学论文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3、陈永进等Jason反演技术在隐蔽油气藏滚动勘探中的应用,现代地质,2003年,增刊

4、陈永进等,滦平盆地桑园营子露头剖面沉积层序的Markov链模拟,现代地质,2000年,第四期

主要研究项目

1、孤北斜坡东部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勘探目标研究

2、滋镇洼陷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3、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成藏动力系统研究及勘探目标评价

4、榆林-神木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研究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

(1)油气沉积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

(2)成藏动力学系统与目标研究

(3)油气储层精细描述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010-********(O)010-********(O)

电子信箱:cyj9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5930438.html,

李胜利,男,汉族,四川达县人,副教授

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储层沉积与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等;

承担课题情况:先后参与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横、纵向课题10余项;

获奖情况:2002年校庆50周年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第九届全校研究生学术报告优秀学术报告;

主要讲授课程:石油经济技术评价、石油工程专业英语;

论文、著作总数:目前约发表论文10篇,参与专著编写3部;

主要参加学术活动:

2001年12月4–5日,德国教育部地质研究中心有机地化与油气系统研究室主任Brain Horsfield教授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讲学期间,配合Brain Horsfield教授完成讲学,并翻译了其讲学内容;

2004年2月16-17日,能源学院于兴河教授邀请法国学者胡林颖来校讲学,组织并配

合了讲学活动。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邮编:100083

电话:82320109、82321857

电子信箱:sl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5930438.html,

姜在兴,男,汉族,山东人,博士,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石油沉积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九项。在《SEDIMENTOLOGY》、《BASIN RESEARCH》、《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作为导师指导学生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100多篇。主编《沉积学》(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等专著4本,并多次在中、英、美、日、意等国举行的国际沉积学大会、国际地质大会、美国地质学会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宣讲论文并进行了学术交流。论文被SCI、EI收录34篇,被引用486次(他引44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完成人)、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各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第一完成人)。并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年突击手(1991年)、山东省优秀教师(1993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奖(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届十杰青年(1999年)、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1年)。

代表性论文、著作:

1、Transformation of accommodation space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Basin Research(影响因子:1.379, SCI), 17(4):569-582.

2、Source-controlled carbonates in a small Eocene half-graben lake basin (Shulu Sag) in central Hebei, North China, Sedimentology(影响因子:1.746, SCI), 54(2)265-292.

3、Accommod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system in faulted basin, The Open Geology Journal, 1(2), 9-17.

4、Accommod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system and hydrocarbon occurrence in Gunan Sag, The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15(2), 26-34.

5、Stratigraphic traps and hydrocarbon occurrence in a lacustri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 example from shoreline area of Shengli Oilfield, China. AAPG BULLETIN 2000。

6、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precise lacustrine reservoir correlations. 沉积学报1998。

7、沉积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主要研究项目

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八·五” 、“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九项。

1、地质转换系统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国家级)

2、松辽盆地层序地层学(部级)

3、四川盆地层序地层学(部级)

4、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与评价(中石化)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能源地质工程

联系方式:电话:010-******** 电子信箱:jiangzx@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5930438.html,

于兴河,男,1958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中国地质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地调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美国AAPP和SEPM(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会员,能源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1977年考入成都理工学院,1985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研究生,88年被免试推荐攻读博士,91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98年任教授。几年来已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60多名;目前在校博士生有20多名,硕士生10多名;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与建模技术、含油气盆地分析与模拟、海洋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沉积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为硕士生开设了《油气储层地质学》、《应用沉积学》、《油气储层表征方法与建模技术》;为博士生开设了《油气储层新进展》等课程。

于教授先后负责与承担了40余项国家级、部级重点科技攻关与横向项目。主要有: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二级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973项目专题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

作重点项目计划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调查研究专项2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项目5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攻关项目5项,中石化研究项目5项。

近年来,于教授在国内外主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有多篇文章进入国际检索系统(SCI和EI);出版专著与教材4部(① 于兴河、李剑峰著,1996年,《碎屑岩系储层地质建模与计算机模拟》,地质出版社;② 于兴河编著,2002年,《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石油出版社;③ 谯汉生、于兴河编著,2004年《深层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石油出版社;④ 于兴河、马兴祥等著,2004年《砂质辫状河露头储层研究与层次界面分析》石油出版社。)。

1994至1996年共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四项,四等奖一项;1998年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被评为地矿系统“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

研究生招生专业(硕、博):

(1)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

(2)油气田开发工程

(3)能源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

(1)储层沉积学及建模技术

(2)油气田开发地质

(3)含油气盆地分析与模拟

(4)海洋油气资源评价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能源学院邮编:100083 电话:82321857 / 82320109 /81715831

电子信箱:billyu@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5930438.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