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信息收集教案

经济信息收集教案

经济信息收集教案
经济信息收集教案

课程名称:经济信息收集授课教师: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9.11 9.11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决定和供给曲线决定决

定价格和产量。

不同点:微观经济学中的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

体经济的供求曲线,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供

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的供求曲线。

三.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变量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而得到。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3.有时候一些微观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的测度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GDP=C + I + G + (X - M)

C:消费支出 I:投资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9.14 9.14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2 国内生产净值(NDP)

3 国民收入(NI)

4 个人收入(PI)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公式 C + I = Y = C + S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公式 C + I + G = Y = C + S + T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公式 C + I + G + (X-M) = Y = C + S + T + K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实际GDP =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9.18 9.18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正确认识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恩斯的消费理论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1 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

2 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3假设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未零。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公式:y = c + i

三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的条件:i = s

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

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c = c (y)

二储蓄函数

s = s (y)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的一

系列限制条件:

1 国民收入的分配

2 政府税收政策

3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公式:C = aWR + cYL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 利率

2 价格水平

3收入分配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9.21 9.21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正确理解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掌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准确识记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第五节乘数论

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9.25 9.25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四章凯恩斯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投资的决定,了解IS曲线;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掌握利率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IS曲线。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实际利率与投资

二投资边际效率的意义

投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

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

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

成本。

一 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推导图示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9.28 9.28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四章凯恩斯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 LM曲线,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LM曲线,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四节 LM曲线

一 LM曲线及其推导

二 LM曲线的斜率

第五节IS-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10.9 10.9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掌握财政政策效果。教学重点、难点:财政政策效果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政府支出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支出乘数的大小。

2 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10.12 1012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货币货币政策效果,掌握两种政策混合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两种政策混合

使用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 在通货膨胀时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第四节两种政策混合使用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10.16 10.16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宏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学重点、难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1 充分就业

2 价格稳定

3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 平衡国际收支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 政府购买

2 政府转移支付

3 公债

二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

1 自动稳定器

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 预算赤字

2 预算盈余

3 周期平衡预算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10.19 10.19

班级12计文113计文2

课题: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资本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教学重点、难点:资本证券市场

授课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业务实例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增长了职业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1 性质不同

2 财务处理不同

3 风险收益不同

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

1 系统性风险

2 非系统性风险

第五节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期货市场

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

三期权交易

四双项期权

第六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大萧条之前,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占主流;

2.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

随后,存在着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等

高中政治教案: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

高中政治教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一、教材分析 《市场配置资源》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为此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消费、生产、分配,我国的任何经济生活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为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从现实情况看,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为此国家出台了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如四万亿投资、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家电下乡等,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举措,多少都会有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让他们更深入、准确的理解宏观调控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培养其观察生活、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的能力与创造精神,提高政治课的信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目标; (2)记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能够针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在具体运用中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会感兴趣,会产生一种深入求知的欲望,通过对前几课知识的学习,又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

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 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 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 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质公开课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3.能够针对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4.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形成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课堂参与与共享收获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 2.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3.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间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两个问题: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主要圈的是哪个地方? 2.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位老人是谁?他写下了怎么的诗篇? 引导学会感性体会深圳实行市场经济的重大变化,议一议: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还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达成共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二)教学过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引导学生解读概念: ①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③市场调节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 (3)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优势等方面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紧扣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百货大楼。 很多同学都去过,买衣服或者其他东西。除此之外,我们还以到金鹰、金地、朝阳、玄武等地方去,很方便,品种很多。但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他们小的时候是怎么买衣服的? (布票,凭票购买) 展示图片:布票 说明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们现在买东西很方便,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什么是市场经济? (理论支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和其他国家一样吗? (不一样)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自学预习(5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要求: ①对应学案上列出的学习目标,阅读教材P82——P84,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的标记。 ②完成学案上的三道判断题。 ③认真思考,将自己的疑问写在纸条上,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总交上来 检查、反馈、明确疑问,以小组形式汇总问题并上交。

市场经济决定作用教案词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联系实际讲理论——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ppt讲授、问题教学法案、案例教学法、新媒体教学法 课时分配:

课堂教学设计简图:

教学实施过程: 【案例导入】:同学们,你们如果从学校去地铁口,一般选择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呢?拿出你们的手机,我们一起选一选!(大屏幕显示)哦!选各种出行方式的都有。选择最多的竟然是滴滴打车。 为什么要你们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滴滴打车省去了公交的等待,出租的昂贵,自行车的劳累,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不断进行选择、自我完善的过程。 上节课,我们讲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突破了传统观念中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前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如何不断自我完善的。大多数同学在刚才出行的交通工具中选择了滴滴打车,今天我们的这堂课就以滴滴打车代表的出租车市场为例展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的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的提出自然是源于问题的存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案例】: (1)同学们,你们回家时,在校门口如果需要打车,一般你们打正规出租车还是野出租?嗯,有那么多同学打野出租的。因为野出租20块钱就到火车站了而正规出租要50。这反映出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 (2)有数据显示,尽管一方面市民抱怨打车难,但另一方面,前几年,城市出租车的空载率却居高不下。如南京、上海、厦门、长沙的空载率都达到了40%左右。这反映出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 (3)这是2015年6月10日下午,广东广州,广州大道中因人群聚集而一度交通瘫痪。起因为交通执法人员查处专车司机,因疑似“钓鱼执法”而引发大量专车司机和路人聚集抗议。这又反映出什么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 (4)2015年1月8日,针对近期一些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交通运输部表示,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乘客对此反应强烈,出租车公司每辆车动辄8000元,甚至上万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丁勇新课学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广水一中2013—2014年经济生活新课学案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1 市场配置资源(1课时;板书) 广水一中丁勇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实验小学的小明同学明天就要面临期末考试,考语文和数学两门。但是他今天晚上只有4个小时的时间复习了。小明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知识的程度对复习的效果做了一下估计。如果不复习数学的话,怎么样呢?30分。复习1个小时呢?60分。2个小时80分,3个小时88分,4个小时就可以达到92分。我们在来看看语文的复习效果,不复习的话可以考72分,复习1个小时呢?80分。2个小时84分,3个小时87分,复习4个小时也可以到90分。 (提问)小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来达到最高的复习效率?最高效率是多少分?最低是多少分?(反向思考)(总结)也就是说,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需要合理配置。 (过渡)对于个人来讲,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这项有限的资源。对于家庭来讲,因为我们的收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收入,多少用于消费,多少进行储蓄。在消费中又需要去考虑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各花费多少?那么作为企业,我们需要考虑生产什么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雇用多少劳动力,购买多少机器,如何组织生产?将产品销售给哪些人,如何销售出去? (提问)假如我们班有部分同学要投资办,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在做企业的时候是如何决策的?(补充提问:决策的依据从哪里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个人、家庭、企业这种先收集信息,再配置资源的方式叫做“计划”。那计划的方式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呢?首先需要充分的收集信息,统一汇总。(以家庭为例)比如对于家庭,需要了解家庭成员都需要什么?比如:你需要买新运动鞋,父亲需要换辆新车,母亲需要买化妆品。第二步呢?因为收入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所有需求。所以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谁来安排?谁掌握财政大权,谁来安排。 (过渡)而这成千上万的个人、家庭、企业构成了整个经济体。 (从微观到宏观)在中国经济中包含了3000万个企业、4亿个家庭、14亿个人人。那么在社会这个层面需不需要配置资源,满足这些个人、家庭、企业的需要呢?当然需要。社会需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也就是说,社会需要决定生产那些商品去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需要决定如何把社会中的人、财、物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最后需要决定生产出来的商品分配给谁? 提问:那么?我们的问题是,社会能不能也通过计划的方式决定资源的配置,也就是说社会能不能也象家庭、企业一样,先收集信息,再合理分配?那么社会除了计划的方法来配置资源,还有什么方法? (总结)社会在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手段,一种是计划,一种是市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两种手段的区别。 (叙述)第一种是计划的方法,我们来看。首先上面需要有一个超人,下面有成千上万的个人、家庭、企业。他们需要把自己的需求信息和生产信息一层一层的反映上去。然后上面的超人做出计划,告诉家庭做什么?企业做什么? 另一种是什么呢?是市场,市场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家庭和企业来到这个地方以后呢?没有人指挥,那他们直接怎么样呢?他们只能自己去交换信息。你需要什么?我能生产什么?在交换了信息之后,其中的一个家庭发现,他需要的东西,这个企业能够提供,而刚好这个家庭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企业愿意生产的价格相比?高他们就发生了交换,这个交换是完全自愿的。于是在这个市场上就发生了一部分交换。 (提升)但是,不管是市场的手段还是计划的手段,都需要信息。一方面是需求的信息,一方面是生产的信息。需求信息从哪里来?(消费者:主要是家庭)需要了解家庭都需要什么?生产信息从哪里来?(生产者:主要是企业)需要了解企业能生产什么?成本是多少。然后不管是市场的手段还是计划的手段,都需要把需求信息和生产信息联系起来。只不过一种是自发的,一种是指令的。 那么需求信息和生产信息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函数图像表示。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数量或者生产数量。那需求信息有什么特点呢?那生产信息有什么特点呢? 那如果我们根据现有的需求信息和生产信息来配置资源,应该配置到那个点呢?为什么要定在交点E处?很好,也就是说交点处供给量和需求量是相同的,也就是供求平衡。那么在这个点有一个均衡的数量和均

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资料

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高一)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目标;(2)记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能够针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能力目标:培养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在具体运用中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 握教材体系。2.课堂上组织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课前预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强宏观调控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宏观调控的含义: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为什么): (1)加强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我国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手段一一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匚 (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 (4)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预习自测】 1宏观调控,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①促进经济增长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③增加就业④抑制通货膨胀⑤稳定物价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A、①②⑤⑥ B 、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2、加快西部开发,从而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的一个重大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是为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考试要求】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要求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4. 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5.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教学重点和难点】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学法点津】1.教学方法①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3 2019-03-01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说明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考试要求】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要求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4. 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5.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教学重点和难点】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学法点津】1.教学方法①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3 2019-03-01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考试要求】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要求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国家宏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III《区域经济联系》 设计思想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新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材料与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东、西部合作的成效与意义;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具体方案、图示及意义。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调出地和调入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本节教材也是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经济联系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地区调配,三是产业转移。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节内容与初中内容联系较密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涉及到的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都在初中学过,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应用。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资源的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但从学生的基础看,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会事先去复习一下,小部分学生可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的具体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综合运用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和比较法。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复习我国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新闻“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页 1 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 2019-04-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 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