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

床疗效分析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13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苦参素600mg/d,im,同时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10%GS250ml,ivgtt qd,疗程为3个月,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存活率为69.6%,而对照组的存活率为46.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苦参素促肝细胞生长素重型肝炎不良反应

Clinical analysis on oxymatr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in treating severe-hepatitis

Qiu Shiying,Zhang Jingli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Zibo25506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out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oxymart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in treating severe-hepatitis.Methods 13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65patients as a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oxymatrine600mg/d,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treatment for3months.65patients as a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Result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rapy,the clinical syndromes and the liver func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living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69.6%and46.3%of the control group.It was obviously different(P<0.05).Side effects had not been found.Conclusion Oxymatr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was effective in treating severe-hepatitis.

Key words oxymatrine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severe-hepatitis side effects

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病情重,并发症多,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1999年8月~2001年2月,应用苦参素注射液(博乐泰力,oxymatrine)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简称PHGF)治疗重型肝炎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重型肝炎均为我院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订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治疗组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8.5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1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对照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21~58岁,平均48.3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0例,慢性重型肝炎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入院时,大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恶心、纳差、腹胀等明显消化道症状、高度乏力;有5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降低;有70余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或出现酶疸分

离等。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六合氨基酸、肝炎灵、能量合剂、护肝胶囊、白蛋白及血制品等)。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注射液(水针剂,每支200mg,宁夏绿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990618、00326)600mg/d,im,疗程3个月,PHGF(粉针剂,每支20mg,广东阳江制药厂生产,批号为990509、000517)120mg+10%GS250ml,ivgtt qd,疗程3个月,用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本组病例治疗结果分别以显效、有效、无效或死亡3种情况判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功能及PTA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好转或稳定不变,肝功能及PTA检查各项指标较前下降50%以上;无效或死亡: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死亡者。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差值以(ˉx±s)表示,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束后肝功能的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的变化比较(略)

2.2 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及存活率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及存活率对比(略)

注:两组疗效比较,P<0.05

2.3 疗效分析两组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65例患者有39例存活,存活率为60%,对照组65例患者有25例存活,存活率为38.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不良反应治疗组除5例患者在注射或静滴时出现疼痛和个别患者出现局部瘙痒外,无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多年,临床上报道颇多[2,3],而治疗重型肝炎报道不多。PHGF能显著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

重型肝炎的疗效,降低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为PHGF刺激肝细胞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坏死及炎症损害有明显修复作用[4],同时增强枯否细胞功能,抑制TNF活性而阻断重型肝炎病变的发展。苦参素注射液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水溶液,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阻断细胞凋亡及稳定肝细胞膜等作用。现代研究其具有退黄、降酶和抑制HBV复制的作用[5]。本组资料表明,两者合用能协同作用明显改善肝功能解毒作用,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及再生[6]。无其他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 白石山.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初步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1998,30(5):266-267.

3 蔡雄,王国俊,瞿瑶,等.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18(1):47-49.

4 李文洪,张国朝.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症肝炎近期疗效分析.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10):904-905.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根据2002年全国HB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 %,约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 年后约 10%~20% 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 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 14%。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者约 30 万人。此外,母亲为HBV携带者可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受染,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发作肝炎,最后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HCC,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由于慢性乙肝的特殊性,其 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 疗终点;那么临床常用的治 疗终点是怎样的呢 治疗目标应是长期、持续抑制和消除HBV 复制,从而减轻和防止肝炎病变加重、复发和肝纤维化;减少和预防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HCC;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2~4]。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

治疗终点应符合治疗目标。最终和理想的治疗终点应是 HBsAg 转阴或 HBsAg 血清转换( 血清HBsAg 阴性,抗 HBs阳性) 。但目前抗 HBV 的药物和方法很少能达到这 样的治疗终点,可能需要很长时期的有效治疗。因此,目 前抗病毒治疗,尤其是核苷类似物的治疗终点如下。对乙 型肝炎e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是 HBeAg 血清转换,血清 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恢复正常,达到上述指标后,还应继续治疗至少半年,如仍保持上述指标者,可考虑停药观察[2~4]。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BeAg血清转换是HBV复制受抑制和肝组织病变好转的标志,并不等于病毒消除和肝脏病变恢复。但亦有文献报道,在拉米夫定治疗出现HBeAg 血清转换后,持久应答率差别很大,为 38%~77%。3年累积复发率为36%~54% [5,6]。因此,出现HBeAg 血清转换后,还应继续治疗更长时间。对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能用HBeAg血清转换作为治疗终点,而是 HBV DNA水平达到检测值下限、ALT恢复正常。疗程至少1年,最好能达到 HBsAg阴性或血清转换[2,7,8] 。停止抗病毒治疗后,须密切随访观察血清 HBV DNA 水平的变化。如有回升趋势,应立即应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使之达到长期持续抑制HBV 复制的目的。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的方法仍是乙肝 治疗的主导。包括不同方法 的联合应用以及同种方法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效果观察及护理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效果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和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后的预后效果。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在我院于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两个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44例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54例在对照组的传统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同时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前后临床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有所提高(P<0.05)。施行整体护理后患者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P <0.05)。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并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恩替卡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效果观察;护理 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和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后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在我院于诊治的总计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将在我院于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35~70岁,平均(48.8±3.6)岁;观察组患者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35~70岁,平均(48.2±3.6)岁在,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1.2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在我院于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44例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54例在对照组的传统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同时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前后临床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 传统治疗方法[1]:保证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适当的营养供给,以促进肝细胞生长。降低血清转氨酶,调节免疫。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各种并发症。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外,给予恩替卡韦的用法用量[2]:相关药物治疗开始后,即同时应用恩替卡韦每次0.5mg,1次/d,对病重症患者每天最多不超过1.0mg。整体护理方法的重点是,在普通的护理方式上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同时也要加强授予家属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3]。

内科学中级考试真题和答案汇总版

历年真题系列_内科学中级考试真题和答案_汇总版A1题型 1.下列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B 2.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3.慢性肝炎的原因不包括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4.流行地区甲型肝炎最常发生在 A.老年人 B.妇女 C.成年人 D.吸烟者 E.学龄前儿童 答案:E 5.肝肺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 A.慢性肝病的体征 B.呼吸困难、肺水肿 C.低氧血症 D.心源性哮喘 E.卧立呼吸 答案:D 6.下列与乙肝慢性化有关的是 A.DNA病毒 B.病毒产生前S蛋白 C.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D.病毒反复感染 E.血清中存在anti-HBe 答案:C 7.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

A.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逃逸 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 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8.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B.可应用血源疫苗免疫以预防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anti-HCV提示有感染 D.血清中可检测病毒RNA E.绝大多数为血源传播 答案:B 9.对重型肝炎的判断下列哪项最重要 A.ALT>500U/L B.总胆红素>171umol/L C.PTA<40% D.电解质紊乱 E.WBC15乘以十的九次方/L 答案:C 1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不包括 A.病毒基因组中编码包膜糖蛋白E2最易发生变异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观 察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为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选择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综合治疗 (对照组)及综合治疗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阴转率、生存率及恩替卡韦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ALT TBIL明显降低(P V 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P V 0.05 );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43.75%,生存率为75.00%,并且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病例;对照组HBV-DNA阴转为0例,生存率42.8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生存率及HBV-DNA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效并且较为安全,可以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生存率。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恩替卡韦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2006年12 月一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了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过恩替卡韦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2006年《肝衰竭疹疗指南》慢性重型肝炎标准]1],并且在治疗前查HBV-DNA匀阳性。将3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岁;本组发病前诊断为代偿性肝硬化5例,失代偿性肝硬化3 例。对照组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21?62岁,平均42岁,本组发病前诊断代偿性肝硬化4例、失代偿性肝硬化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基础病因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此之前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并且经血清学检查均 不伴有甲型、丙型、丁型、戍型、庚型等其他病毒性肝炎的重叠感染。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肝(肝水解肽100mg/d,门冬氨酸鸟氨酸7.5g/d 静滴,支持治疗,人血白蛋白10g或新鲜血浆200mL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静滴1次);对症治疗,纠正电介质紊乱,腹水病人给予适当的利尿,出现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出现肝性脑病者给予吸氧、脱脑水肿、醒脑等治疗。治疗组除采取以上综合治疗外加用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恩替卡韦(博路定)0.5mg,每日口服1 次。 1.3观察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 cia ti on fo r the Stu dy o f Li v er Diseases, AASLD)年会已于本月16日圆满闭幕。作为目前全球最权威的肝脏病学会议之一,AASLD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肝病学专家以及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汇聚云端,分享和探讨肝病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这些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H B V治疗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本届AASLD年会上的重要研究 真实世界数据全面验证TAF在各类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TAF在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强效、高耐药屏障一直是各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用药准则,在我国最新《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中,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以及恩替卡韦(ETV)被推荐为CHB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在本届AASLD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团队报告了在初治CHB患者中TAF、TDF或ETV治疗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壁报779)。 研究共纳入了116例初治CHB患者,根据患者意愿,有29例患者接受了TAF治疗,43例患者接受TDF治疗,44例患者接受ETV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48周的随访,在此期间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TAF可获得与TDF和ETV相当的抗病毒疗效,且在病毒抑制率(83.3% vs. 78.1% vs. 78.6%, P=0.871)及ALT 复常率(81.5% vs. 79.4% vs. 72.4%,P=0.692)上TAF似乎更有优势。 TAF可改善NA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得益于核苷(酸)类似物(NA)的出现,很多CHB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NA治疗药物,让CHB患者看到了临床治愈的希望。不过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即便经一线抗病毒治疗,也仍有1/5的患者病毒无法转阴而是维持在低病毒血症水平。由于CHB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于经治患者而言,选择哪种NA,抗病毒效果和安全性更佳呢? 在本届AASLD年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经治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贾继东教授: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贾继东教授 个人简介: 贾继东教授简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2004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会员、欧洲肝病学会(EASL)会员美国肝病学会 (AASLD)会员。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跨世纪使优秀人才工程”及“十百千”优秀人才工程入选者。同时被聘为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国际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副主编、《实用肝脏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编审组成员、《临床胃肠及肝脏病杂》、《新医学》、《临床肝胆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 答疑结果:

第一讲:关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1、大家对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很感兴趣,请您谈一谈都有哪些新进展?其治疗手段和临床效果如何? 贾继东教授: 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公认的还是以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为主。只是核苷(酸)类似物种类越来越多,疗效更强,交叉耐药性也基本上克服。目前可以做到有效抑制病毒、控制病情、延缓病毒复制,但是多不能清除病毒。彻底治愈,在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2、请问目前对乙肝的免疫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目前的疗效如何? 贾继东教授: 乙肝的免疫学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天然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获得性免疫在后期的感染控制中起作用。其机理研究得还不是很透彻,而且临床上无法常规检测针对HBV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指标,特别是细胞免疫。所以针对它的免疫方面的治疗也多处于探索阶段,如各种治疗性疫苗,期待打破免疫耐受、促进病毒的清除等等。但是免疫疗法目前还尚未真正应用于临床。 3、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是针对表面抗原的转阴,还是针对阻断以及减少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贾继东教授: 主要还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性坏死,从而减少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表面抗原的转阴是个别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件,尚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目标。表面抗原转阴在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直接目标。 第二讲:关于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 1、近年有研究证实,同一个乙肝患者感染的病毒不是一种,而是一群,即一个种群(并提出了“准种”概念)。这样从理论上讲,单独用1-2种抗病毒药物疗效是有限的,病毒还会很快变异。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持续有效的治疗方案,直到康复。这就要求抗乙肝核苷类药物的疗程要把握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等使用后,许多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小部分病人可以停药。 请问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认识?另外您能方便介绍一下核酶在这方面的应用吗?国外是否有新药品上市? 贾继东教授: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一、重型肝炎的定义及临床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生 AHF 者称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 AHF 者称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可根据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通常以肝性脑病为标志)缓急程度再分为暴发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前者指于发病的 10 天内发生急性肝衰竭,而后者指于发病后10 天至 2 个月(8 周) 内发生的急性肝衰竭。 二、重型肝炎的病原学 1,甲肝病毒(HAV) 单纯 HAV 引起重型肝炎较少见,约占 10%,而多见于在原有 HBV,HC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2,乙肝病毒(HBV) HBV 是引起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3,丙肝病毒(HCV)能否引起急性重型肝炎尚有争论。 4,戊肝病毒(HEV) HEV 感染引起重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孕妇患者。 5,庚肝病毒(HGV)和 TTV HGV 和 TTV 的致病性目前尚难定论,多数学者认为,HGV 和 TTV是其它病毒性肝炎病程中一种伴随感染或是一个旁观者。 6,其他病毒感染其他能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腺病毒(adenovirus)、人类细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 HPV)、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1 / 23

消化内科学篇期末考试试卷(A卷)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58题,10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标准配伍型(B型题)(3小题,共6.0分) (2分)[1] A、进食—疼痛—缓解 B、痉挛性腹痛肠鸣音增加排便后缓解 C、疼痛—进食—缓解 D、无明显规律性 E、疼痛—便意—便后缓解 (1)克罗恩病腹痛的规律是() (2)溃疡性结肠炎腹痛的规律性是() (2分)[2] A、无痛进行性黄疸 B、上腹及背部持续性疼痛 C、顽固性上腹痛伴呕酸 D、出现Whipple三联症 E、严重水泻,低钾,低胃酸 下列疾病可出现以上哪种表现? (1)胰头癌() (2)胰岛B细胞瘤() (2分)[3] A、肝癌 B、肝脓肿 C、淤血性肝大 D、肝炎 E、肝硬化 (1)肝轻度肿大,脾中等度肿大,腹水征阳性,应诊断为() (2)肝脏进行性肿大,质硬,结节感,应诊断为() 二、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A3-A4型题)(2小题,共8.0分) (4分)[1] 男,45岁,近10天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乏力,尿黄来医院就诊。检查:巩膜黄染,可见肝掌和数枚蜘蛛痣,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0cm。化验:肝功ALT 450U/L,AST 510U/L、T-Bil 86.5μmol/L,ALB 42g/L,GLB 35g/L,anti-HAV-IgM阳性,乙肝五项全为阴性。患者1989年因外伤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输血1600ml。 (1)诊断应考虑() A、急性甲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慢性丙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 E、肝硬化 (2)了解病原首先应做下列检查() A、B超检查了解肝脏情况 B、anti-HCV,HCV-RNA C、胸片检查 D、HBV标志物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5年10月22日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 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分级修订)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 个 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 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 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 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氐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 作(acute exacerbati on or flare of hepatitis) —ALT 升至正常上限10 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 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 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侔20 000 IU/mL。 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ee)—既往HBeAg 卩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抗-HBe出现。

《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第一讲:关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1、大家对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很感兴趣,请您谈一谈都有哪些新进展?其治疗手段和临床效果如何? 贾继东教授: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公认的还是以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为主。只是核苷(酸)类似物种类越来越多,疗效更强,交叉耐药性也基本上克服。目前可以做到有效抑制病毒、控制病情、延缓病毒复制,但是多不能清除病毒。彻底治愈,在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2、请问目前对乙肝的免疫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目前的疗效如何? 贾继东教授:乙肝的免疫学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天然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获得性免疫在后期的感染控制中起作用。其机理研究得还不是很透彻,而且临床上无法常规检测针对HBV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指标,特别是细胞免疫。所以针对它的免疫方面的治疗也多处于探索阶段,如各种治疗性疫苗,期待打破免疫耐受、促进病毒的清除等等。但是免疫疗法目前还尚未真正应用于临床。 3、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是针对表面抗原的转阴,还是针对阻断以及减少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贾继东教授:主要还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性坏死,从而减少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表面抗原的转阴是个别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件,尚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目标。表面抗原转阴在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出现 第二讲:关于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 1、近年有研究证实,同一个乙肝患者感染的病毒不是一种,而是一群,即一个种群(并提出了“准种”概念)。这样从理论上讲,单独用1-2种抗病毒药物疗效是有限的,病毒还会很快变异。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持续有效的治疗方案,直到康复。这就要求抗乙肝核苷类药物的疗程要把握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等使用后,许多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小部分病人可以停药。 请问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认识?另外您能方便介绍一下核酶在这方面的应用吗?国外是否有新药品上市? 贾继东教授:看来一种或几种药物并不能完全解决HBV的问题,期望有更多作用更强、耐药性更低的核苷(酸)类似物上市,并能克服交叉耐药性。 核酶还没有进行临床应用,只是实验研究阶段。科学发展总是有阶段性和时代局限性,短期内无法突破。我们应该致力于合理、规范地运用现有的药物和疗法,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 一、术语 1.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6.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9.HBeAg阴转 (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10.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11.HBeAg逆转 (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 12.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3.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14.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原发性无应答(Primary nonresponse)-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IU/mL或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16.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8.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19.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20.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传染病学选择题题库(整理)

传染病学 3.慢性肝炎的原因不包括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答案:A 4.流行地区甲型肝炎最常发生在 E.学龄前儿童答案:E 5.肝肺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 A.慢性肝病的体征 B.呼吸困难、肺水肿 C.低氧血症 D.心源性哮喘 E.卧立呼吸答案:D 6.下列与乙肝慢性化有关的是 C.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7.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 A.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逃逸 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 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答案:D 8.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B.可应用血源疫苗免疫以预防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anti-HCV提示有感染 D.血清中可检测病毒RNA E.绝大多数为血源传播答案:B 1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不包括 A.病毒基因组中编码包膜糖蛋白E2最易发生变异 B.常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C.病毒逃逸机体免疫攻击 D.病毒可感染免疫细胞 E.机体抗HCV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答案:B 1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药物性肝损害答案:E 12.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点没有 A.常发生重型肝炎 B.肝炎症状相对较轻 C.慢性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D.容易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E.与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答案:A 13.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的治疗除哪项外可有以下原则 A.禁酒、避免劳累、适当休息 B.可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 C.应用免疫调节药物 D.抗病毒治疗 E.注射乙肝疫苗答案:E 14.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干扰素 B.护肝片 C.贺普丁 D.泛昔洛韦 E.某些中药答案:B 15.对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理解不包括 A.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B.可以联合用药,如干扰素、贺普丁、中药 C.改善临床症状 D.抑制病毒复制 E.完全清除HBV,包括HBsAg答案:E 16.重型肝炎的治疗中不宜 A.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B.稳定体内环境和支持治疗 C.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D.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E.防治并发症答案:C 17.下列属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的是 C.脾肿大 18.肝昏迷病人灌肠或导泻时应禁用 A.25%硫酸镁 B.生理盐水 C.生理盐水加食醋 D.肥皂水 E.乳果糖加水答案:D 19.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B.黄疸较深,消化道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C.常有皮肤瘙痒、明显肝肿大,大便颜色变浅 D.肝功:T-Bil明显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E.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答案:D 20.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蜘蛛痣和男性乳房发育的主要机制是 A.肝脏合成激素能力降低 B.肝脏对从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解毒功能降低 C.肝脏对血管活性物质和雌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

北中医西医内科学期末试题A卷

2015年6月北中医《西医内科学》期末考题A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1.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幽门螺杆菌 B.空肠弯曲菌 C.十二指肠液反流 D.非甾体类消炎药物 E.食物不洁 2.下列哪一项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可靠依据? A.内镜检查 B.X线气钡双重胃肠造影 C.幽门螺杆菌检测 D.血清胃泌素和胃液分析测定 E.上腹部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的病史 3.下列哪项不是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并发症 A.心律失常 B.消化道出血 C.DIC D.休克 E.肾功能不全 4.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伴休克时,最紧急和首要的措施是: A.头低位和吸氧 B.积极补充血容量 C.紧急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D.冰盐水洗胃止血 E.去甲肾上腺素盐水胃内滴入 5.胃癌确诊的最好方法 A.上消化道造影 B.腹部CT C.粪隐血检查 D.胃镜检查 E.血清癌胚抗原 6.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应首选 A.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B.免疫抑制剂 C.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手术治疗 E.大剂量抗生素 7.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的致病因素中的最主要病因,目前比较明确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是下列哪一项? A.乙型、丙型和丁型三种 B.甲型、乙型和丁型三种 C.乙型、丁型和戊型三种 D.乙型、丁型和庚型三种 E.甲型、戊型和庚型三种 8.符合高血压3级的是 A.收缩压》180mmHg B.收缩压》170mmHg C.舒张压》100mmHg D.舒张压》90mmHg E.收缩压》160mmHg 9.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A.消化道 B.呼吸道 C.虫媒传播 D.血液 E.接触传播 10.40岁男性,突发寒战,体温39℃左右,腹泻十余次,伴里急后重,为稀便,很快转为脓血便,便常规红细胞5个/HP,白细胞10个/HP,脓液(++)。该患者最可能诊断 A.细菌性痢疾 B.伤寒C.阿米巴痢疾 D.肠炎 E.食物中毒 1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 A.传染病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蚊子 D.病原携带者 E.受感染的动物 12.下列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13.伤寒病人解除隔离的条件是 A.临床症状消失 B.体温正常后1周 C.体温正常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 D.体温正常后连续1次粪便培养阴性 E.体温正常后连续2次尿培养培养阴性 14.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阳性 B.粪检有巨噬细胞 C.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 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 细胞 E.典型菌痢临床症状 15.重型肝炎的治疗中不宜 A.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B.稳定体内环境和支持治疗 C.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D.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E.防治并发症 16.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何种细胞? A.免疫细胞 B.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E.红细胞 17.对重型肝炎的判断下列哪项最重要 A.ALT>500U/L B.总胆红素>171umol/L C.PTA<40% D.电解质紊乱 E.WBC15×109/L 18.女性,42岁。到东南亚旅行期间出现腹泻、呕吐,伴腹痛,自服黄连素无效,腹泻渐由稀便变为大量米泔样便,每日10余次,伴喷射状呕吐。查体:BP80/60mmHg,P108次/分,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08次/分,律齐,腹无压痛。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红白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胃肠炎 B.霍乱 C.大肠杆菌性肠炎 D.中毒性痢疾 E.沙门菌肠炎 19.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 B.阴道分泌物传播、血液传播、握手 C.共用卧具、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D.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20.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有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流行病学特征 D.有感染后免疫 E.有遗传性21.哪一种心脏病最易引起咯血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体会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体会 目的研究对慢性重型异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2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1例进行常规治疗,对乙组21例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恩替卡韦。观察甲组和乙组的临床效果,并对比。结果乙组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甲组,PTA改善情况优于甲组,血清HBV DNA水平改善情况优于甲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标签: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临床上的常见重症内科疾病[1]。该病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危重、治疗困难等特点。临床上治疗该病原则是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并发症、改善微循环和支持治疗。恩替卡韦是一种环戊酰鸟苷类似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2]。现搜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2患者,对其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2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1例、10例,共21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是(38.36±10.25)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是(1 2.3± 3.1)年,其中16例早期,5例中期。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2例、9例,共21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是(38.35±10.21)岁,病程1~15.3年,平均病程是(12.2±3.1)年,其中15例早期,6例中期。甲组和乙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甲组进行常规治疗,对乙组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恩替卡韦。常规治疗包括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并发症、改善微循环和支持治疗。博路定(恩替卡韦片,国药准字H20052237,包装规格0.5mg),1次/d,0.5mg/次,于每晚睡前口服。治疗时间为3个月。 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血糖、肝肾功能、血清HBV DNA、凝血酶原时间、血电解质、活动度等进行检测。治疗期间,对患者肝功能、HBV DNA和PT/PTA等进行定期复查,1次/w,观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比。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功能治疗前甲组患者TBil为(391.6±144.8)umol/L,ALB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