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

一、观察与询问

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初步了解其智能、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7.询问家长患儿在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如睡眠时所采取的姿势、移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和玩具的种类、摄食的方式及食物的种类、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等,从中分析出脑瘫患儿常用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模式。

8.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判断可能的致病原因。

9.询问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史,如竖颈、翻身、爬的月龄,手的抓握动作的发育情况等,判断其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的时间过程。

10.询问患儿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脑瘫患儿平时的关系、对患儿疾病的认识、对脑瘫患儿的养育态度等。

11.询问有无如癫痫等并发症、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等。

12.在观察与询问的同时,可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变换脑瘫患儿的体位、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等,并观察脑瘫患儿对操作的反应。

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评定

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其实际的生活年(月)龄,在评定时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各个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后明确如下问题:

1.患儿目前的运动发育龄根据正常小儿的平均运动发育规律判断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由于脑瘫患儿在各种体位上的发育未必是平行的,所以要对各种体位的发育分别进行评定与分析,应评定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四点支撑位、膝立位、单膝立位、扶持立位、独自立位等各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计算出发育商。

对于粗大运动发育水平的判定可以应用测试量表,如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

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DMS)等。

2.判断脑瘫患儿向下一个阶段发育的可能性根据评定的结果估计患儿的运动发育前景,可能发育到哪个阶段。

3.预计运动发育将停留于某一阶段的可能性,并分析可能停留的原因。

4.确认以下几项发育状况抗重力伸展活动,正中位指向的发育,上肢与下肢的支撑,体轴的回旋,躯干与四肢的分离运动,运动模式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三、肌张力的评定

1.评定肌张力的方法

表3-1 肌张力检查项目与判定方法

2.肌张力异常的分类和症状

(1)肌张力增高

1)痉挛性( spasticity):是由于锥体束损害而引起的牵张反射亢进的症状,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时的客观指标有如下四种:①被动性低下,表现为折刀现象,即在被动地、急速地使小儿的肌肉作伸展运动时,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在运动的终末,关节伸展至最大限度时即阻力最大时,肌肉伸展的阻力突然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类似将水果刀从刀鞘中打开的过程,在开始时因有阻力而比较费力,到即将完全打开之时突然失去阻力而变得容易,并因此而被称为折刀现象。②摆动运动的振幅减小。③深部腱反射亢进。④肌肉坚实度增加。

2)强直( rigidity):是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①被动性低下。a铅管样强直:由于伸肌与屈肌肌张力同样的增强,所以在肢体被动活动时如同弯曲铅管时的感觉一样。b齿轮样强直:在强直性肌张力增强的基础上又伴有震颤,当进行被动运动时有旋转齿轮的顿挫样感觉,故称为齿轮样强直( cogwheel rigidity)o②摆动运动的振幅明显减小。③腱反射不亢进,因过紧张而致使腱反射难以被引出。④肌肉坚实度明显增高。

(2)肌张力动摇:在安静时肌张力正常或偏低,在做目的动作、情绪紧张或兴奋等情况时肌张力升高,主要见于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

(3)肌张力减低或低紧张:在抗重力姿势的发育中,正常的肌张力是支持生物体本身重量必

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临床上将超越生理界限的低紧张( hypotonia)儿称为“松软婴儿”,见于脑性瘫痪的肌张力低下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的早期、先天性肌肉疾病、周围瘫、精神发育迟滞等的小儿。肌张力低下有如下表现:

1)蛙状体位:由于下肢重量的原因,在仰卧位上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屈曲状态,膝关节也呈屈曲的肢位,似青蛙仰卧时的姿势,故而得名(图3 -213)。

2)W状上肢:与蛙状肢位同样,由于上肢重量的原因,在仰卧位上肩关节呈外展、外旋、屈曲,肘关节也呈屈曲的体位,似“W"字样体位(图3 -214)。

图3 -213 蛙状体位图3-214 W状上肢

3)对折状态:由于腰、腹肌肉的肌张力低下,小儿在取坐位时,上半身向前方倾倒,胸腹部和头部可以紧贴大腿,身体似从髋关节处成为两折(图3 -215)。

4)围巾征(scaf征):检查者拉住小儿的一只手,使其上肢围住自己的颈部,如果上肢像围巾一样紧密地围住颈部而无间隙为围巾征阳性,表示上肢的肌张力低下(图3-216)。

图3-215 坐位对折状态

图3 -216 围巾征

5)跟耳试验: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住其小腿使足跟接触他自己的耳,正常肌张力的小儿足跟不能抵耳,如果可以抵耳为跟耳试验阳性(图3 -217,表示下肢和髋关节肌群的肌张力低下。另外,可以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床面之间形成的角度,肌张力降低时角度增大(表3-1),注意测量角度时骨盆不要离开床面。

6)外翻扁平足:①足弓的种类:有纵弓和横弓两个足弓。②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3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距骨头,此弓后端的承重点是跟骨和跟骨结节,前端的承重点在第1跖骨头(图3-218a)。③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两个跖骨构成,其前端的承重点是第5跖骨头

图3 -217 跟耳试验

218b)。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高。④横弓:由骰骨和3块楔骨构成,最高点在中间楔骨(图3-

218c)。⑤足弓的作用:可增强足的弹力,使人体的重力分散,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

图3 -218

足弓固性。同时,在跳跃和行走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另外,可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⑥足弓的维持:依靠骨的连结、足底的韧带和肌肉的牵引。连结的韧带缺乏主动收缩能力,一旦受到损伤或被拉长,就可能使足弓塌陷,成为扁平足。⑦扁平足的形成:

当肌张力降低的脑瘫患儿取立位时,足底肌群和韧带组织松弛,不能形成足弓,使足的外缘上浮,成为外翻扁平足。

痉挛型脑瘫脑瘫患儿的外翻扁平足是在上述原因的基础上,又加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距骨向内侧陷落而形成伴有母趾外翻的重度扁平足。

3.下肢姿势紧张的程度判断应用内收肌角的大小和患儿的活动性来判断下肢痉挛程度的方法。

(1)重度:内收肌角为Oo~ 300,脑瘫患儿几乎不能自己活动或活动相当困难。

(2)中度:内收肌角为300~ 600,脑瘫患儿只用一种模式进行运动。

(3)轻度:内收肌角为600~ 900,患儿表现为运动的协调性和精细性差。

4.肌张力异常的分布情况在脑瘫患儿各种体位上、各种活动中观察分析其肌张力异常的分布情况,如在哪一部位表现最为明显,在活动中有无改变,如何改变等。

四、神经反射检查

神经反射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客观指标,所以也是评定小儿运动发育的重要指标,了解神经反射的发育情况对诊断运动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定过程中,要在各个体位上逐一诱发原始反射、矫正反应、平衡反应和保护伸展反应并观察反应的成熟情况,如有异常应找出阻碍反应形成的异常要素,试验应用促通这些反应的手技,观察脑瘫患儿对手技的反应,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一)运动功能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是重要的部分,是了解和治疗脑瘫患儿的前提。主要内容如下:

1.肌张力的测定:可分轻、中、重。

2、肌力。

3、关节活动范围。

4、姿势与平衡能力。

5、手眼协调能力。

6、行走能力。

7、原始反射的测定:

(1)紧张性迷路发射:婴儿于仰卧位,整个身体呈过度伸展,头部后仰并转向一侧,肩胛骨向中间靠拢,肩部外展,两腿内收,踝关节趾屈。婴儿4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反射持续存在,多见于痉挛型和运动障碍型脑瘫。

(2)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婴儿于仰卧位,当婴儿头部转向一侧时,同侧的上下肢伸展,对侧的上下肢屈曲。婴儿4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反射持续存在,多见于痉挛型和运动障碍型脑瘫。

(3)拥抱反射:测试者用手扶住婴儿的头部或躯干,使他处于坐位,然后将扶着的头迅速后仰,使婴儿的头和躯干向后倒下,倒入测试者手中。婴儿立刻作出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手掌放开,五指分开,形似拥抱的动作。婴儿3—4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持续存在,示大脑损伤。

(4)觅食反射:测试者用手指触摸婴儿口周皮肤或上下唇,婴儿将头转向受刺激方向,并歪嘴要吃手指。婴儿4月后此反射消失。脑瘫患儿出现此反射持续阳性。

(5)握持反射:测试者将一手指放进婴儿手掌并按压,婴儿的手指不自主地屈曲,会作出握住测试者手指的反射。正常婴儿3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此反射持续存在,示脑瘫。

(6)咬合反射:测试者将手指放进婴儿口内,并触摸牙床的咬合面,婴儿会作出上、下牙床咬合的反应。正常婴儿此反射6个月消失。如仍未消失,可能与咬肌张力高有关。

(7)交叉伸展反应:婴儿于仰卧位,测试者抓住婴儿一条腿,使其伸展,用另一手刺激此足外缘,婴儿对侧腿先屈曲后外展,然后内并伸展,想蹬掉另一条足的刺激。正常婴儿此反射6个月消失,如仍未消失,婴儿有下肢痉挛。

(8)躯干内弯反射:婴儿于仰卧位,测试者用手指在婴儿一侧背部从肋缘下至髂棘划一条与脊柱的平行线,婴儿躯干受到刺激的一侧出现弯曲,突向对侧。正常婴儿8周后此反射消失。若持续存在,有痉挛性脑瘫。

3.自动反应:

(1)翻转反应。

(2)平衡反应。

(3)保持性伸展反应。

(二)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视觉和听觉的测试,以及深、浅感觉的测定。

(三)言语功能的评定。

(四)综合活动能力评定:进食水、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控制、行走、转移、社会活动

小儿脑瘫粗大运动的评定内容及方法

一、小儿脑瘫粗大运动评定内容及方法

1.评定的原则

要以正常儿童整体发育标准为对照进行全面的评定。对于脑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的小儿,重视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常性,注意判

断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

主要观察和评定:

①运动与反应;

②对外来刺激的选择性;

③探索各种反应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④异常反应及其连锁状态;

⑤寻找出异常要素;

⑥判断出小儿的能力;

⑦发挥适当功能时的最主要的姿势与运动的构成要素;

⑧小儿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⑨家庭环境对小儿的作用;

⑩是否存在感觉及其他障碍等。

2.反射发育评定小儿反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是判断婴幼儿运动发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按神经成熟度,可分别进行原始反射、姿势反射、平衡反应的评定。

3.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的要点如下:

(1)姿势评定:观察小儿从一个动作转换成另一个动作时,身体各部位之间所呈现的位置关系,即克服地心引力所呈现的自然姿势。只有保持正常的姿势,才能出现正常的运动。

(2)运动发育评定:主要观察是否遵循小儿运动发育规律,即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连续不断的发育。例如是否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由上到下);从臂到手,

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手掌抓握到手指抓握(由粗到细);从阳性支持反射到站立(由低级到高级);从直腰坐到坐位的自由玩耍(由简单到复杂)。评定时根据小儿的年龄,判断是否存在发育落后或异常。

(3)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评定: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发育落后和发育的分离。发育的分离是指小儿发育的各个领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如精神与运动、各运动之间、各部位之间功能与模式的分离。

(4)动态观察:要动态观察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状况是否改善或恶化。如果异常模式改善,运动发育正常化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恶化进展,病态固定成型,脑瘫的可能性就大,或康复治疗效果差。通过评定小儿姿势与运动发育情况,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也可以作为康复效果评定的客观指标。

4.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的变化可反映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和损伤程度。肌张力评定应包括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的反应以及有无阻力变化,将肌张力分为5级。也可采用Ashworh痉挛量表(Ashworh scale for spasticity,ASS)或改良Ashwor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h scale,MAS)评定。

小儿肌张力评定的指标量化比较困难,评定中可采用:

①通过观察、触摸及被动运动,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肌张力。如握住小儿前臂摇晃手,握住小腿摇摆其足,通过观察手和足的活动范围判断肌张力。

②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判断,关节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反之肌张力高。

③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

④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患者表现为肌张力的动摇性变化,静止时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时增高。

⑤强直型脑瘫表现为“铅管状”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

⑥共济失调型脑瘫肌张力多不增高或可能降低。

⑦精神发育迟滞、精神运动发育迟滞、遗传代谢性疾病小儿脑瘫患者多表现为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异常的形式如下:

(1)肌张力增高:肌肉组织坚实,屈伸肢体时阻力增加。痉挛(spasm)指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强直( rigidity)指伸屈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称为铅管样强直,为锥体外系损伤现象。

(2)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屈伸肢体时阻力低,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表现为弛缓性麻痹( paralysis)。

小儿脑瘫患者不仅存在肌张力的改变,同时伴随肌力的变化,多有局部或全身肌力减低。因此,在评定肌张力的同时,应判断肌力状况。肌力评定对于判定功能障碍的程度,制订康复治疗计划,辅助器具的选择等都十分重要。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 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头的控制: 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 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 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 (三)上肢的支撑 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 (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 (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 (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八)步行训练 三.手部功能训练 握拳式手的纠正训练、伸肌痉挛者的抓握训练、伸肌痉挛、拇指不能内收的纠正训练、对掌、对指、并掌的引导训练 四.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五.语音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构音、发音、表达、阅读、书写训练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上下台阶等。 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与亲人的交往、社会生活的适应,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项、认识公共设施、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安全常识等。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任浩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在两千多年前功能康复的概念就已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兴办 各种福利院,一些中医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引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康复医学在教育、临床、科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在康复这门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康复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特别是在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尤为突出,现代康复的发展让脑瘫儿童更快、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关键词:成因;症状;手术;中医;综合治疗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治疗的发展日益壮大。但少数农村及乡镇未能普及。并加上农村乡镇地区的新婚夫妇未能掌握一定的生育知识。导致农村及乡镇是脑瘫儿童多发生地区。但随着社会的关注,家庭的关注。脑瘫儿童同样得到很大的帮助进行康复。下面结合自身实习浅谈一下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2脑瘫定义及临床表现 2.1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2.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 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 (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 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 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 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 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 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 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 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 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

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 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技能两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的遵守等,适应行为评定。 (七)、游戏日常游戏的方法与种类以及感兴趣的游戏。 (八)、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采用矫形器的种类,使用矫形器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助具的使用情况与种类。 三、确定小儿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 (一)、促进运动发育 1、保持正常姿势,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2) 促进上肢功能发育1{ 上肢粗大运动功能②手的精细运动功能} (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 1、进食训练 2、更衣训练 3、如厕训练 4、沐浴训练 5、交流等 (三)、促进感知觉认知功能。 (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五)、情绪的稳定和促通社会性 四、作业疗法的基础功能训练: 1. ROM 训练。 2、头部控制能力训练。 3.翻身能力训练。 4、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 5.爬行能力训练。 6、手功能训练。 7、手眼协调性训练。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一、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视听觉障碍、言语障碍。 由于病因在出生前到出生后4周,所以在婴儿期可以表现出一些症状,通过检查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运动发育,就能观察出,但由于小儿神经早期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时脑损伤后症状多不典型,而且肌张力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孩子当时的状态,所以早期诊断必须慎重。 二、脑瘫特点:(脑瘫定义的要素): 1.发生在小儿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过程中; 2.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而不是发生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因此,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 3.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病变部位在脑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张、神经细胞减少和退行性变。鉴于以上原因,脑瘫是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其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三、康复治疗 (一)医学康复: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属于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的一种,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①遵循从头到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模式的诱导;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⑥康复训练前缓解肌张力。 (2)运动功能训练的要点: ①头部的控制要训练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颈部牢固挺起,俯卧位抬头和转动,坐位保持头部直立位。 ②支撑抬起训练进行躯干肌肉的控制训练,使身体能够抬起,翻身和回旋,逐渐实现肘支撑、手支撑、坐位支撑。 ③翻身训练小儿翻身时要先抬头,因此翻身和抬头是密切相关的。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性瘫痪的全面评定 康复中心 在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措施之前,要进行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由于康复的对象是脑瘫患儿及其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功能,因此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的原因和进行诊断,而是通过徒手或使用仪器的一系列测量评估来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评定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1次,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全面评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包括肌张力及痉挛程度、肌力及瘫痪程度、原始反射和自动反应评定、运动的协调性等)、肢体功能评定(包括姿势及平衡能力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评定)、智力评定、适应性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口腔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等,以上内容都应由相关专科人员做出详细评定。 1 全面评定的内容 1.1 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小儿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在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运动发育落后是脑瘫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脑瘫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儿潜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恢复和促进随意运动功能的发展,故如何判断患儿能否独立完成其运动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是用来评价脑 瘫患儿在康复治疗中大运动功能状态改变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评价法。它较敏感,能说明康复治疗的效果,不仅适用于脑瘫患儿,也适用于其他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评价,解决了以往对脑瘫患儿疗效判断上的争议,它在国外已较为广泛应用于临床。它能定量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出现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适合在临床康复中应用(具体请见附表)。 1.2 重度脑瘫疼痛评定量表 由于重度脑瘫患儿有运动功能损害,很多不能口头表达疼痛的程度,因此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非常困难,并且使用非词语性的评定量表非常必要。另一方面约40%的患儿智商低于70,这也影响了疼痛评定。有学者设计了一种脑瘫疼痛评定量表(the pai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cerebral palsy,PAICP,见表1)。研究对象使用面部表情疼痛定级法(face pain scale,FPS,分数按疼痛程度从1到7分,一般能产生疼痛情况的平均评分≥3分,不产生疼痛的评分<3分)来对每项活动相关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适用于重度脑瘫的疼痛评定。它能使患儿自己评定疼痛的程度,可提供脑瘫患儿能体验的疼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⑦髂腰肌牵张训练,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最新小儿脑瘫康复

小儿脑瘫康复

[关键词]:小儿脑瘫、多种方法、郁氏手法PPT Bobath、快速达到康复 [论文]目前,国内外对脑瘫病的治疗是以康复为主,所采用的康复疗法也几乎相同。如对患处进行按摩、针灸、功能训练及采用一些营养神经细胞药物等等。多年来一直应用的这些方法极少产生显著效果,致使对脑瘫病的治疗处于无特效治疗状态。郁氏手法是澳大利亚PPT脑瘫治疗中心郁孟德主任四十年来潜心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技术和手法,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套以整体干预为原则,注重精细干预并渗透、融合中医精髓的脑瘫康复治疗方法。主要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知识全面总结、分析脑瘫患儿具体的异常姿势和运动的特点,采用中医指压疗法等综合手法,对每一块肌肉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以达到肌力平衡、纠正异常的精细干预。 一、脑瘫病的概念及分型 (一)概念:脑瘫病(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一个月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言语和行为及学习等方面的障碍和异常。虽然脑的所有功能均可受累,但运动皮质的损伤最为多见,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我国在1988年召开的专

题座谈会。对脑性瘫痪的定义为:“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病的分类较为复杂,可基于病因学、病理学和临床症状来分类。但临床应用颇为复杂。目前绝大多数采用Minear分型。使用较方面,定义也较明确.具体如下:(二)分型:分四型1、痉挛型(Spastic form)①双下肢为主型(Diplegic):②四瘫型(Quadriplegia form;③偏瘫型(Hemiplegia form);④双侧性偏瘫(Double-hemlplegla form)。 2、运动困难型①运动过度型或手足徐动型(HyPerkinet or form);②肌张力障碍型(Dystonia form) 3、共济失调型(Ataxia form) 4、混合型(Mlxed form)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性病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据Ell enbery统计属于分娩过程中的占60%。产前的占30%,产后的约占10%。Russman统计脑瘫发病的高危因素在产前包括母亲患有癫痫、甲亢、毒血症、妊娠末三个月出血、宫缩乏力。患儿在产期内有颅内出血、胎盘功能异常、臀位产、早产、缺氧、窒息、低出生体重、出生

儿童脑瘫康复流程

脑瘫患儿治疗接诊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电子教案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