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吴忠一中白素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大气压强》,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大气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了密度、平衡力、压力、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浮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教材又设计了“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关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2)“三维”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并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分析,了解推理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设境激趣,导入新课;(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3)反馈测试,活动迁移;

(4)归纳总结,系统掌握;(5)布置作业,深化延展

第一环节: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物理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由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从而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

环节做铺垫。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演示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1)“塑料瓶压扁”:向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热水后立即倒出,并盖上瓶盖,

会发现瓶被压扁了。

(2)“笔管提水”:取一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浸没于水中,

用手指堵住其中一端后将整个装置提起,会发现管内的水不会下落。当将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会下降。

(3)“覆杯实验”:将一塑料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上倒置。当水不

流出时,再用针在塑料瓶上扎个孔,会看到纸片脱落,水从瓶口流出。

(4)“喝不到的饮料”:向一干净透明经消毒的玻璃瓶中装入一部

分饮料,并用插有细管的橡皮塞塞紧密封好,使空气不能进入瓶内,

请学生连续吸饮料,将会发现无法不断地吸到饮料。

(5)大试管套小试管:大试管装满水后将空的小试管轻轻放入大试管(约小试管长度的三分之一处),两手拿住大小试管,迅速倒置后立即放开小试管,会看到不会脱落,而是向大试管底运动。

(6)“瓶吞鸡蛋”:将煮熟的鸡蛋去皮后放在广口瓶口,将落不下去,将一纸片点燃后放入瓶中,并立即把鸡蛋放在瓶口,鸡蛋将落入瓶中。

拓展:在条件允许时,可先把两个吸盘按压到一起,找同学到前拉,很难拉开。再把按压到一起的两个吸盘放入真空罩中,抽取真空罩中的空气,会看到两个吸盘自动分开。

2、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说明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

3、利用身边的物体或桌面上提供的器材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器材:塑料袋、塑料饮料瓶、玻璃饮料瓶、塑料吸盘、吸管、注射器、大头针、玻璃板(至少两块)、橡皮泥、乒乓球、气球、冷水、热水、水槽、广口瓶、熟鸡蛋、试管、纸片等。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演示:大气压强能托住管中水柱。

思考:大气压强能托起多高的水柱呢?

观看视频(《教师教学用书》配置的光盘中有):大气压强能托起约10米

高的水柱。

分析论证:由此实验操作不便等原因,进而根据“液体压强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知识过渡到“托里拆利实验”。

观看视频(《教师教学用书》配置的光盘中有)——托里拆利实验

分析论证:如图所示,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

内760mm高的水银柱不落下。分析“液片”AB的受力(压强)情况可知,大气

压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向下的压强。因此,只要求出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即可知道大气压的值。

P气压=P A=ρ水银gh =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1×105Pa(粗略计算时)

标准大气压(P0):把相当于76厘米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值称为标准大

气压。即:P0=1.013×105Pa

讨论问题:

●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水银长度增大但高度不变)

●管子直径加粗,管中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水银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无关)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玻璃管内混有少量空气,会影响水银柱的高

度吗?(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玻璃管内混有少量空气,则测量的结果比

实际大气压小)

延伸应用,介绍工具: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认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可

利用自习课引导学生做好“想想做做”栏目中的实验,通过自制的气压计观察大气压如何随高度变化。

●拓展: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压与高度有关,可让试管充满染成红色的水,倒立在烧杯中,然后将整个装置放入真空玻璃罩中,用抽气机给真空玻璃罩抽气。结果在抽了一会气后,当真空玻璃罩里面的气压降低到很低时,观察到原来充满水的试管水面开始下降。关闭抽气机,玻璃罩中充满空气后,试管中的水面开始上升,又回到原来的高度。

另外,教科书还介绍了水的沸点跟大气压的关系,要求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即可。

●拓展:为了让学生理解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可拿一杯温水,先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再让请学生用手指感受一下水的温度。然后将这杯温水放进真空玻璃罩里,用抽气机给真空玻璃罩抽气让学生仔细观察水的状况。结果在抽了一会气后,观察到真空玻璃罩里面烧杯中的水剧烈沸腾起来!这个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液体的沸点受到大气压的影响。

大气压的应用: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科书的“科学世界”栏目中介绍了活塞式抽水机,它的工作过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挂图或动画等分析、演示它的工作过程。如果条件允许,能够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模型给学生看,教学的直观性会更强。

第二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环节:反馈测试,活动迁移

练习:假如屋顶的面积为50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答:屋顶上有空气,屋顶下也有空气,因此,屋顶上下都有大气压,相互“抵消”,就如同大气压那么大却没有把压扁一样,因为人体内也有压强。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系统掌握

引导学生谈谈:1、学到了什么?

2、还不清楚的是什么?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深化延展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给家中的盆景等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动供水装置。

3、试想:“假如没有了大气压”,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产生气压的原因:(1)空气受重力作用;

(2)空气具有流动性

3、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2、标准大气压(P0):P0=1.013×105Pa

3、测量工具——气压计

4、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三、应用

软管喝饮料、吸盘、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液、抽水机等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大气压强”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