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州民俗民风

福州民俗民风

福州民俗民风
福州民俗民风

福州民俗民风

一、人物轶事

魏杰与鼓山爱好旅游的魏杰魏杰故居在金鸡山易地重建

清代名士魏杰的画像石林则徐对联的特色看林则徐写报告林则徐题匾在福州元帅庙发现林则徐晚年的伴侣缪夫人

林则徐与冠豸山林则徐与寿山石蔡襄与宋代福州水利建设

万寿尚书庙与陈文龙陈文龙尚书庙的名人石柱联

陈文龙尚书庙牌匾琐谈陈文龙与文天祥之比较及其他

郑和给长乐留下四大未解之谜郑和下西洋与明代福州经济的发展

郑和石像有定论郑和下西洋在福州的遗迹

麻将源于郑和下西洋

碧水丹山理学魂——武夷山朱熹遗迹寻踪朱熹在闽侯七里

朱熹悔作广告诗朱熹留迹福清漫步金牛山话张经墓

郑成功与华侨施琅出师统一台湾地

陈若霖与“五福”牌匾

事业有成遭遇悲惨的陈梦雷林与《西海纪游草》

郑所南和他的“露根兰” 一代廉吏———陈玺一代围棋宗师吴清源何振岱与福州《西湖志》《榴花梦》与福州女文学家

拜谒柯尚迁故里朱维干与《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

石岗山都督府与抗倭将领严勋曾为慈禧治病的永泰名医力钧

破解方伯谦冤死之谜清末任福州将军朴寿死因质疑

梁克家及其家谱陈宝琛反对建立满洲国

严复在郎官巷故居的日子里严复和林纾的交谊郑孝胥与严复的交往

期待开放林纾纪念馆曾毓隽促成孙中山北上记台湾珠算学者蔡景裕龙江寺与林兆恩

邓拓与文物收藏

真菌学家邓叔群的童年也谈纪念郁达夫及搜集其文物

郁达夫与高云览郁达夫致王映霞的一封佚信夏完淳与长乐

拒绝平庸的郁达夫“红黑出版社”与胡也频故居蒲风的最后岁月

郑振铎与胡也频萨镇冰与闽侯“苏洲桥

” 郭沫若与郑贞文二三事

三位探索汉字“检字法”的福建学者

柯鸿年和他的诗

林徽因的诗浦口村才女杨琼闽侯五木子联话

洪山桥才女张红桥会日派女谍毒死巴玉藻

蒋介石与1918年永泰战事演戏的福州剧作家

郑奕奏与《孤儿血》武师黄性贤与闽剧《少林寺》

郭功元与“大甲草席”翠屏湖畔访靖姑李世甲推崇陈靖姑文化

福州陈靖姑祈雨处昨动工重建

二、历史文化

王审知纪念馆奠基王审知墓牌坊拟修复

文武石翁仲安家闽王墓

新近发现王审知墓旧牌坊建筑构件枕峰大王宫惊现闽王手迹

闽都赋一本用福州话翻译的书鸟瞰三百年前的福州

福建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览略宋代寿山石俑

是福建船政局,还是福建船政?“马江”考到马尾寻找“中国最”

请君莫忘:福州曾是中国海军摇篮让船政历史浮现出来

“中国塔榕”见证马江历史

台北的“福州山”

台江发现清代奉宪令严禁碑严复故乡阳岐的文化景观

乌山又现两段摩崖题刻乌山新发现七段摩崖石

刻乌山古迹孩儿井

乌山发现道山观重修募捐碑乌山发现古代石雕牌匾

乌山发现郭柏苍碑刻乌山发现吕惠卿玄孙题刻

乌山吕祖宫的二十四孝浮雕福州高教事业的

早期史证

帝师书法石刻首现榕城福州罕见的包公庙

旱时思古井形形色色的福州汉至宋代水井

水碓谈古

福州古井在渐渐消失闽书话之最发现福州北区

乌塔的石塔会馆内惊现古井牛头山发现闽越国宫殿基址

乾隆年间“勇石”发现记大帽山发现南岛语族起源证据

高士其故居出土南宋井圈石马鞍山发现拉丁文古墓碑

闽侯发现清代“永禁溺女”碑永泰首次发现宋元窑址

美丽的石头动人的传说福建省银行起义始末

福州用电史话“文革”初期福州改名风潮

商周玉璜现闽侯“迎吴颜爷”与福州酒节南屿笋丝的来历

福州明城墙作证台江商贸遗址福州现存的藏书楼

福州现存最早的方志《三山志》福州地方

志补遗

福州地方志补遗福州古代的刻书业三坊七巷的几个卖点

福州“十砚轩”趣闻百年笔墨庄“詹斗山”

人文景观荟萃的福州南台岛闽侯七里人杰地灵

茶会村:古代著名的茶叶加工地福州早期的金融机构

辛亥革命前后的福州金融业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的由来

闽越国大型建筑遗址见天日陈宝琛创榕最早的乡村文化站

光泽发现商周村一首盛赞“榕城奇巧”的诗

明清福建文化大量输入琉球清代的闽台粮食贸易

昙石山:福建的古文化摇篮昙石山遗址被认定清代榕台贸易

太平天国时期的福州城填补福建画史空白之作

重视古洋遗址的研究价值周子和与日本上地

流空手道

浩然亭记事抗战时期的塔亭医院再说“永襄厝”

知名旅游景点立雪书院荡春风走进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明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尚书第”

贞石铭碑立准为尚

谈福州西湖一对联《谈福州西湖一对联》的补正

壶江一方神秘古碑爱军碑·清官碑·仁爱碑

福建的掌故谚(之二)福建的茶谚光禄许家传诗画

双抛桥的得名———自投被抛皆凄惨郑孝胥笔下的福州乡试三、名胜古迹地名风貌

以榕命名的古桥榕城话榕南门兜榕树

榕寿岩与补山精舍榕树王与督署巨榕

合浦桥有榕树奇观

“骑墙榕”骑在墙头看千年桥墩长出千年榕

福州著名古榕一览表福州十大古榕评出

福州有个“树王公园”

高峰桥的榕树———一撇一捺显个性大庙山的屋形榕

惟一的古代榕树保护牌古榕扮靓陈靖姑祈雨处竹横前后屿柳倒大小桥闪烁人文光泽的台江古桥

结构精奇的瑞云桥福马路边的宋代“浦东桥” 多桥亭蛀迹斑斑

观赏古桥几条线路结构精奇的瑞云桥

闽清彩虹桥

路通桥的传说———附会故事最动人闽侯古桥异彩纷呈

三通桥的奇观———圣君殿水两头涨带数字的福州地名福州地名趣谈

福州地名再考

老福州的街头巷尾台江路上话老街福州“旗下街”的由来

别具特色的仓山古街“ 旗鼓”与“左右”平议

福州郎官巷史话福州古街老巷怀旧之一

古镇上街

历史上福建与外省同名的县市地名下渡街上

“三藤”路

闲话福州“打铁锏” 打铁垱与鲤鱼巷回眸百年田中街

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碑考证福州郊县景观汇集

福州清代重要遗迹鹤山草庐福州宋代的石磴道福州西湖宛在堂应恢复原名穿越时空游螺洲鼓楼旧事

螺洲陈氏五楼福州西湖的古堞斜阳不沉的金山寺

福州东北郊古道寻胜二得小万寿桥的史料

—— —海外交通留遗迹

王庄的石碑读不尽的青芝山凤岗里三十六宅

大庙山怀古福建名刹林阳寺不沉的金山寺

保存完好的凤山书院别具一格的闽侯溪源土楼

长乐玉田村的百年古井千年古塔为民居所困梅花镇访古

福州东北郊古道寻胜二得鼓山喝水岩别解鼓山十八景

鳝溪景区里的白马王庙万寿尚书庙碑刻的文物价值

闽江景点“金刚腿”将恢复原貌旗山的

岩石与瀑布南靖土楼

瑞云亭·千年榕·水帘洞建议评选榕城“新八景”

慈善堂鳞次台第一山郑成功故里行

郑成功墓葬小议

紫阳阁与墨竹“五灵公”的信仰与环保

测算闽江潮鼎屿沧桑东山岛戍台将士墓由来

闽山话杜鹃话说古代石像生井和石匾被发现

漈下古城楼拉卜楞寺李纲的墓到底有几座

林昌彝·射鹰楼·积翠寺勉斋祠、

乾巫寺的木刻碑与佛蜕

永泰发现一口宋代古井重游戚公祠

闽江南岸八景迷人"五一"开放莫让名人故居退出历史

仓山区七处文物受保护福州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四、风俗人情

传承和光大福州饮食文化古时福州的中药罐春节话拜年福州“卟卟更”杂忆

南后街的花店

福州传统婚礼中的佳俗福州的九九消寒图锅边是什么东东?闲话麻将牌谈福州讲“感应篇”

过年要知俗话说福州救火会火笼旧时福州儿童的玩具

民俗文化的大观园身在福州应知“福”

台湾同胞看重“冬节” 福州线面的前世今生

与时俱进的福州俗语文化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小编为你整理了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

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4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永寿县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

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民俗民风主题写调查报告

民俗民风主题写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 如下: 一、xx民俗文化的现状 所谓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xx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既有与川南各县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习俗类,即人们在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等。二是劳动习俗类,即人们在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栽秧薅草、拉纤划船时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三是节日习俗类,即人们在各种传统节庆时的礼仪、习俗及娱乐活动、民俗表演等。四是民间文学类,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

近年来,xx县委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xx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完成了xx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公开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xx县卷》一书。 XX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端午龙舟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XX年3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文艺调演。通过调演,发现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民俗表演项目。XX年7月,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体育运动会,集中展现了xx县民俗体育项目。XX年4月,宣传、文化、广电部门在开佛、古河等乡镇收集、整理、录制了淯江号子。XX年10月,梅硐镇政府和古石林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了首届苗族风情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XX年2月,成功举办了“四川宜宾·竹海xx”首届龙灯节。XX年5月,县文化、广电部门及音乐舞蹈家协会深入乡镇对山歌、民谣进行了收集、录制。同时,各类民间民俗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如收藏家协会、龙灯协会、龙舟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眉10县。两汉,属右扶风。三国及晋,为扶风郡地。前秦,宝鸡设武都郡。北魏,在雍城治岐州。今市区为北周筑留谷城,隋移陈仓县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在凤翔均设凤翔府。民国24年(1935),陕西省在凤翔设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设地、市建置。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境内有省

关于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王曦兮 针对目前大多数青年人对自身家乡的民风民俗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网上做了一项民意调查,来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家乡风俗的情况以及认识或体会。深入了解家乡风俗民风不仅有利于发扬本地的特色文化,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人口共计20人,其中有50%的网友认为还算了解,但老一点儿的民俗就不太清楚了。有10%的人认为自身非常了解,永远都不会忘记,人在他乡时还经常想起。还有20%的人只了解一点点,其余的网民持不知道的观点。结合本次调查,现将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的有关情况报答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绝大多数是还算了解,但老一点儿的民俗却不太清楚。在被调查的网民中,占有一半的人持此种态度,但了解甚深的却只占10%。 2、民风民俗差不多相同。在受调查网民中,有60%的人认为自己家乡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差不多,包括春节拜年,立春踏青、清明祭祀、端午龙舟、重阳登高等。有20%的网民还认为自己家乡风俗有其特色,如一年中有三大祭祀:清明,上坟插青,祭奠先人;冬至之月,全家吃馄饨;立夏当天,全家要吃绿皮鸭蛋,名曰“凉夏”;正月十五舞龙灯等,各具特色。 3、家乡风俗民风,节日氛围浓的较少。有40%的网民认为家乡庆祝节日,民风民俗氛围不浓。有30%的人认为较浓。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一些旧的、传统的民风民俗的了解也越来越少。 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特色无法突出。风俗大致相同,有些地方特色民风民俗也濒临失传的境地,这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们对家乡民风民俗的了解程度不算太深。深入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对于弘扬家乡地方特色,更好地建设家乡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家乡文化的建设者与继承人,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材料学院高分子应用技术材料应用1502 李聪 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

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爷爷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

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聊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聊城市民俗文化产品调查报告 ——以东昌葫芦为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 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工艺品国内外市场前景越发广阔。因此我们为了解聊城当地民间工艺品的发展状况特意成立调查小组对聊城市东昌府区葫芦雕刻的现状、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聊城市东昌府区葫芦雕刻 调查目的:了解东昌葫芦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查阅图书 调查地点:聊城大学图书馆、聊城市文化局 调查人:孙华凤、姚春燕、徐玉娟 东昌葫芦雕刻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清末民初,主产地聊城市东昌府区。作品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内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帝王将相、八仙任务、才子佳人戏文为主,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艺术风格淳朴、雅典,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独特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基本情况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一是煮熟后发酵去皮;二是在葫芦上面雕刻;三是上色。常用的工具有定格圆规、斜口刀等二、三十种之多。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写实性的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 二、主要价值 独具特色的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将会对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东昌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广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内容在神话、民俗、工艺美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与仙道、宝贵、长寿、子孙繁盛等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二是学术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无论选材、加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和完善、发展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地域的适宜性,质地的独有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实不多见。。三是历史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是研究特定历史空间下东昌府区的工艺方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内容有效渠道。四是社会价值。东昌葫芦雕刻与群众的文化娱乐联系密切。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春节民俗民风考察报告

春节民俗民风考察报告 一、考察内容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二、考察原因 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我想通过观察、考 察亲人的 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参考资料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 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 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 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 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 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 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汉中陕南风情 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 2011214505 冯婉

陕南风情 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其中的精品。“镇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 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猪肘子均是腊肉中的上等菜肴。镇巴腊肉的吃法多样,煮熟以后可直接吃,肥肉不腻,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炖着吃,汤汁更是尽显其它炖菜无法比拟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后炒着吃,色彩比鲜肉更具魅力,口感和煮的味儿又有差别。 镇巴腊肉易于保存。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镇巴腊肉”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 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省镇巴县所辖行政区域。. 2.镇巴面皮

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以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汉中) 3. 镇巴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柳倩也说:“‘变脸’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成都茶馆.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作演出场地。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九大碗”.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 办“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

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1.30-2.10 调查人:龚育诚 开展途径: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在充分认识国情、社情的基础上,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生涯规划,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的历练。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一、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 1.祭灶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2.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二、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 1.贴对联,福等 对联、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祭祀 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3.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 4.发红包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时间 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地在这个地区生活。“入乡随俗”这句成语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个地区风俗的重要性。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我们诸城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村落,对我们的民风民俗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整年最紧张的一个节日,怎样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汗青生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牢固的民风风俗,有很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放炮竹、拜年、祭祖等,这些传统习俗都属于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在诸城大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老百姓在这一夜将灶君像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用水饺,柿饼软枣等作为祭品,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户主对着灶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瓜子,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有些百姓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市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蒸松糕,有些地区盛行蒸的是粘糕,还有的人蒸蒲鞋底糕。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 ,据《吕氏春秋》记录,我国在尧舜期间就有春节扫尘的民风。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旧年的穷运与不利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到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洗濯种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高兴氛围。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窗花不但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 也集装饰性、抚玩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 深受人们的喜好,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 的归纳综合和浮夸本领将吉事祥物、精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衬托得红火富丽。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百姓间由来已久的民风。“福”字指福分、福运,寄托了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更充实地表现这种向往,有的人索性将“福”字倒过来贴, 表现“幸福已到”“福分已到”。民间尚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种种图案的,图案有 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致、对偶、简便、精良的笔墨刻画,期间配景,抒发精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势。每逢春节,无论都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

关于家乡东明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东明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学院 ********二班李** 学号:****** 摘要: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家乡东明的民风民俗,我进行了此次关于风土人情的社会调查,主要内容通过查阅书籍,向人咨询,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为全国著名的西瓜之乡、武术之乡、书法之乡,长寿之乡的东明概况,以及东明县内悠久历史、名胜风景、地方名产、独特住房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 关键词:民风民俗;东明;调查 正文: 东明历史文化悠久。有史记载可追溯至夏朝,秦始皇命名为东昏,西汉王莽改制置东明县。先秦思想家庄周、西汉丞相陈平、东汉丞相卞壶、唐英国公徐懋公、唐宰相刘晏、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北宋宰相张齐贤、明兵部尚书石星以及当代亚洲巨人穆铁柱等东明籍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为东明增添了灿烂光辉。 东明县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有习武强身的传统,被誉为“武术之乡”。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很快,建有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建成广播大楼、开播有线电视。注重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逐的加大科技教育资金投入,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全省尊师重教先进县。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在19.9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楼房林立,错落有序;柏油马路,纵横交错,水

电暖市政工程日趋完善。城区环境优美,卫生清洁。各项服务设施齐备,现有一家综合融机构,5家专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资金力量雄厚,业务种类齐全。城区有漆园宾舍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为宾客提供舒适典雅的服务。境内有名胜古迹26处,较著名的有庄子观、荆台集古文化遗址、窦固堆文化遗址。 东明县庄周文化广场 东明风景名胜: 东明县历史悠久,历代胜迹、文物、石刻很多。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大批文物古迹多被埋没地下。建国后,县政府重视文物古迹的搜集和保护,使不少古迹重见天日,许多流散在民间的文物也得到收集和整理。本县有名胜古迹26处,较著名的有庄子观、荆台集古文化遗址和窦崮堆文化遗址。在其境内的黄河段飞架两座大桥。一座堪称亚洲第一长桥--黄河铁路大桥,另一座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桥名的东明黄河公路大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