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一、危险源辨识方法:

1、基本方法

2、工作安全分析

3、安全检查法

4、预先危险分析

5、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询问、交谈等方法

二、危险源辨识要充分考虑危害事件的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时态。

1、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如:每天正常生产、施工等过程);

b.异常状态(如:停机、检修);

c.紧急状态(如:火灾、爆炸等)。

2、三种时态:

a.过去(如:已发生过的事件、事故);

b.现在(如:作业活动、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c.将来(如:作业活动将发生变化、设备设施改进、新购等活动时的安全控制状态)。

三、风险评价的方法:

1、直接判断法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的;

b.曾经发生过事故,且仍未采取防范措施的;

c.直接观察到的事故,但无预防控制措施的;

d.相关方强烈投诉的,受到主管部门警告的。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LEC法是一种常用的系统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其危险性(D)值的表示方法由三种主要因素L、E、C的指标值的乘积表示,即D=LEC,由D值确定风险等级。三种主要因素的评价方法为:

危险性分值D=LEC,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四、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

D<70为一般风险;

70≤D≤320为重大风险;

D>320以上为不可承受风险。

五、风险控制

1、风险控制原则

通过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以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选择风险控制措施的原则,应首先考虑是消除风险措施,其次是降低、限制、监测、管理措施,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最后手段。

2、风险控制的方法

风险控制的方法应依据风险控制的策划原则按下表选择方法:

3、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由工程技术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4、安全环境保障部负责风险控制策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方式为现场检查和信息跟踪。

六、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更新

1、每个新开工的项目,开工前进行一次预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填写危险源辨,以及评价结果和控制措施要进行一次重新确认。有其变化时应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重大危害、危险因素及策划控制清单》。

2、项目部根据法律、法规、经营环境以及产品、作业环境、活动的变化,每年组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重新进行一次确认。

危险源辨识方法完整版

危险源辨识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名词解释 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一级确定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可容许风险: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以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安全: 免不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危险源识别的目的: 1、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具体体现; 2、是全面挖掘系统内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条件、后果及影响,提出消除和控制事故的措施,为后续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3、是真实实现“四不伤害”,落实各项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武器; 4、是杜绝各类隐患事故的有效措施; 5、是实现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危险源的五种识别因素和六种类型。 1、五种因素:能量、有害物质、失控、人员失误、环境; 2、六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性。 危险源时态: 指所识别出来的危险源存在的时态(即过去、现在、未来)。 是非判断法 下列情况可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法适当控制的。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法) 影响危险性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 L 值表示); 分数值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哪三种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法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检查项目可以包括场地、周边环境、设施、设备、操作、管理等各方面。 2、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又称为HAZOP。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蒙德分部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引导词(Guide Words)为核心的系统危险分析方法,已经有40年应用历史。 4、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又称事故树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自上而下、一层层的寻找顶事件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件,

直到基本原因事件,并用逻辑图把这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5、LEC评价法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危险源辨识的两种方法(一)

危险源辨识的两种方法(一) MES评价法MES法是由我国安全生产专家宋大成于2002年提出的,已经在冶金、机械、化工、电力、建筑、船舶、煤炭、交通运输行业的很多企业及从事科研、讲师、仓储、物业管理等很多单位得到成功的应用。一、关于方法的说明风险的定义是: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 的大小,即R=LS。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险(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险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险(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2。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会值。风险程度R为后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地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1)控制措施的状态M对于特定危险引起特定事故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表(表1)表1控制措施的状态M分数值控制措施的状态5无控制措施3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1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但须保证有效(2)暴

露的频繁程度E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表(表2)表2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分数值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10连续暴露常态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天工作时间出现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2每月一次暴露每月一次出现1每年几次暴露每年几次出现0.5更少的暴露更少的出现注:1.八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长时间存在,算“常态”。2.八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2.事故的可能后果表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表3事故的可能后果S 分数值事故的可能后果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元环境影响10多人死亡>1千万有重大环境影响81人死亡或多人永久失能多人患职业病100万(含)-1000万有中等环境影响41人永久失能1人患职业病10万(含)-100万有较轻环境影响2需医院治疗,缺工职业性多发病1万(含)-10万有局部环境影响1轻微,仅需急救职业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1万无环境影响注:1.永久失能是指某肢体残缺,或虽未残缺但功能完全丧失。2.职业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危险源辨识方法

辩识方法 辩识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采取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勘查、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SCL)、工作危险源分析(JHA)、预先危害因素分析(PHA)、故障假说分析(WI)、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危害因素辩识方法 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或危险物质。 1、危险物质辨识:如氢气、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汽油、乙决、甲烷、煤油等可燃物质;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氨、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硫、甲醇等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2、能量辨识:辨识产生、供给能量和能量的载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具的动能的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和人体及产生的机械性、动力性等振动部件。 b.具有势能的平台及坑、井、沟口处等场所上的人体和物体。 c.带电体的电能,包括雷电、静电; d.高温设备和管线的热表面、高温介质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及低温介质所具有的冷量。 e.盛装具有能量的介质的压力容器。 f.机械性、动力性等噪声的声能。

g.化学反应的化学能。 h.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非电离辐射等。 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控制设施和措施失控的状态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设施和措施缺陷。 无控制设施和措施或控制设施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设计规范等要求。控制措施不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人员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缺少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不明确;组织不全;缺乏协 调或协调不当、检查不及时、不到位;奖惩不分明;培训不到位等。 4、作业环境和场所不良: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的温度、温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扰动、通风换气,色彩、作业区环境不良等环境因素。 危险源识别方法简介 一、工作危险源分析(JHA): 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险源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险源。 分析步骤: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 ——观察工作 ——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 ——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 ——结合上述三条 (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险源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源后果;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是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在策划服务过程时,应同时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工作。在以下时机,应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工作: A.管理体系建立之初; B.承接到新的产品服务项目进行产品实现的策划时; C.对生产活动中的每一具体环节进行策划时; D.修改策划时; E.公司的经营活动发生变化时; F.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 G.发生事故(事件)及紧急情况后; H.采取管理方案、纠正或预防措施使策划的活动发生变化时。 一、危险源辨识的工作步骤: 根据公司从事的生产活动的特点和易于辨识的原则,采用分析伤害的方法进行辨识,辨识的步骤为: A.确定生产活动中容易产生的伤害 (如维修时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火灾爆炸等); B.确定那些具有能量的物质或危险物质是造成伤害的根源,即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如高处作业的人员、在人员上方的物体、电及其载体、运转的机械等); C.分析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释放的条件,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改变方面分析确定,即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源的组合是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所需辨识的危险源。 二、公司内的危险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A.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 B.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 C.发生紧急事件(如发生火灾抢救过程中存在的危险); D.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员工、相关方)的活动; E.工作场所内的生产作业设备(如机械、设施、附属设施和工具等,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租赁或临时进入的外部设备)。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A.询问、交谈:选择从事某项工作有一定经验的人询问交谈,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险源; B.现场观察: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以找出存在的危险源; C.查阅有关记录:查阅被辨识部门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D.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危险源信息,通过分析辨识存在的危险源; E.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被辨识部门成员工作任务中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危险源; F.安全检查记录:通过查阅检查记录,可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 公司生产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方法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主,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四、对于不立即采取措施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应停止作业活动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五、风险评价 1、本公司风险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和经验判断法相结合; LEC法的评价方法: A. B.

危险源辨识方法 (3)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名词解释 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一级确定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可容许风险: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以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安全: 免不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危险源识别的目的: 1、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具体体现; 2、是全面挖掘系统内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条件、后果及影响,提出消除和控制事故的措施,为后续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3、是真实实现“四不伤害”,落实各项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武器; 4、是杜绝各类隐患事故的有效措施; 5、是实现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危险源的五种识别因素和六种类型。 1、五种因素:能量、有害物质、失控、人员失误、环境; 2、六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性。 危险源时态: 指所识别出来的危险源存在的时态(即过去、现在、未来)。 是非判断法 下列情况可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法适当控制的。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法) 影响危险性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 L 值表示);

(LECD)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1.评价目的 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 2.适用范围 评价适用于该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 3.评价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基本步骤图 3.1危险源识别准备 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

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掌握相关的规定。 3.2危险源的识别 (1)危险源的识别范围。危险源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有漏项,应充分考虑正常、异常、紧急3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将来3种时态,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资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应考虑以下范围:①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的活动(如临时的抢修);②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员工、合同方人员、访问者);③生产所有的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含自有的或租赁、分包商自带)。还应特别考虑如下的内容:①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作业工种、特殊行业工种;②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险设备、设施和工程;③具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④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⑤具有职业性健康伤害的作业活动和情况;⑥曾经发生和行业内容经常发生事故的作业和情况; ⑦认为有单独进行评估需要的活动和情况。 可依据的有关法规有:《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2)危险源识别方法。方法采用询问与交换、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事件树、故障树等分析方法。 3.3危险源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法。 ①风险分级。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来进行评价,

危险源的辨识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1危险源的辨识原则 1.1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考虑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对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2)考虑时效性,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应具体在特定时间范围内;(3)考虑采用的方法,采用的方法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适用性原则;(4)考虑所进行工作的性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应在不同环境和不同背景下灵活进行,如发生伤害事故后应对风险级别和风险控制进行重新评审等。 1.2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 (1)预防性原则:依据矿井职业活动开展的范围、性质和时间安排,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该方法能预先、充分辨识危险源及评价风险。 (2)分级原则:充分辨识评价需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危险源,并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级别。 (3)一致性原则:应依据矿井各类活动,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方法合理、有效辨识危险源及风险评价。 (4)输出性原则:该方法的实施应能为人、物两大方面的控制提供输人信息及充分明确设备要求、人员培训需求及运行控制改进的需求。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等。 (5)行为性危害因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监护失误等。 2识别范围 危险源识别应覆盖矿井活动、产品和服务,包括:(1)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及采用新工艺的预先危险源识别; (2)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险源识别;(3)退役、报废系统或有害废弃物的危险源识别;(4)化学物质的危险源识别; (5)工作人员进人作业现场各种活动的危险源识别;(6)外部提供资源、服务的危险源识别; (7)外来人员进人作业现场的危险源识别;(8)外来设备进人作业现场的危险源识别。 3识别应考虑的危害类型

生产车间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 一、基本概念 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2、事故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 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 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 (1)、能量、有害物质 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有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 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

B、人员失误 C、管理缺陷 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一般危险源的辨识 (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哪三种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哪三种: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法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检查项目可以包括场地、周边环境、设施、设备、操作、管理等各方面。 2、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又称为HAZOP。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蒙德分部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引导词(Guide Words)为核心的系统危险分析方法,已经有40年应用历史。 4、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又称事故树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从一个可能的事故

开始,自上而下、一层层的寻找顶事件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件,直到基本原因事件,并用逻辑图把这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5、LEC评价法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 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技术控制的具体内容请参看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有关内容。 2、人行为控制 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完整版)危险源辨识(辨识依据及方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程序QB/ZTEJG—CX09—2005 (A版) 编制:安质部日期:2005年4月审核:吴海强日期:2005年4月审定:工程部日期:2005年4月批准:王广钟日期:2005年4月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程序 QB/ZTEJG—CX09—2005 修改记录 版本号:A 版部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程序 QB/ZTEJG-CX09–2005 1 目的 为准确辨识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进行风险分级,实施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对所有活动、服务产生影响的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 3 职责 3.1安质部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改和归口管理工作,汇总和核定公司各部门报送的《危险源辨识排查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编制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并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2办公室负责公司本部办公区、生活区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 3.3各指挥部(项目经理部)负责对所辖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及施工现场、生活区、办公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工作。并按本程序填写上报《危险源辨识排查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及《重大危险源清单》。 3.4公司各部门负责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按本程序填写《危险源辨识排查表》、《危险源辨识及风

险评价表》及《重大危险源清单》。

4 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的要求和方法 4.1.1选择活动和过程应考虑: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交验→回访维修全过程。 4.1.2辩识危险源时应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4.1.2.1三种时态: ⑴过去(例如:已经发生过的伤害事故) ⑵现在(例如: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⑶将来(例如:作业将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变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状态) 4.1.2.2三种状态: ⑴正常(例如:每天的正常施工过程) ⑵异常(例如:设备维修、检修,安全装置检测或停复工期间等) ⑶紧急(例如:火灾、爆炸、坍塌) 4.1.3危险源辨识方法 ⑴询问和交流; ⑵施工调查; ⑶现场观察; ⑷查阅有关记录; ⑸获取外部信息; ⑹工作任务分析; ⑺安全检查表; ⑻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4.1.4实施危险源辨识工作时,除应将本公司各指挥部(项目经理

危险源辨识与分级方法(修订版)

附件 危险源辨识与分级方法 一、危险源类别 危险源即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包含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危险作业等 二、名词解释 (一)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二)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 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三)重大风险major risk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四)风险点risk site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五)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六)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七)风险分级risk classification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八)风险分级管控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九)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十)风险信息risk information 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三、风险点确定 1 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的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根据生产线不同装置、作业活动等按照生产装置、辅助设施、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系统检维修,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重点进行管控。 四、风险点划分方法 安全科组织工艺、技术、设备等专门小组力量,与现场车间员工、管理人员一起发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排查。 五、确定风险点 公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风险点:(例) 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 公司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将排查出的风险点名称、风险点详细位置、诱发事故类型等信息汇总填入风险点排查表。格式见《风险点辨识信息表》 风险点辨识信息表(例) 填报单位: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

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

危险源辨识 一、基本概念 2、事故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 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 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 (1)、能量、有害物质 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 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 B、人员失误 C、管理缺陷 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一般危险源的辨识 (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一、危险源的分类、分级及辨识方法危险源定义: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由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构成。危险源便是范围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企业员工、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人员。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恶劣天气、道路状况、车辆技术状况、设施设备、违法违章操作等。二、危险源的分类公司范围内生产经营及服务管理中的危险源按照影响范围分为道路运输、作业场所、设施设备。危险源分级,危险源风险级别分为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两级,危险源依据风险级别分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一般危风险是指可能引发轻微伤害事故的危险因素,一般风险的危险源立列为一般危险源。重大风险是指可能引发一般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引发道路交通一般以上事故的危险因素,重大风险的危险源列为重大危险源。三、重大危险源分级作业活动场所类分为三级1、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引起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2、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引起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3、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引起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四、危险源辨识方法评价时应考虑现有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环境条件;发生事故影响的范围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相关人员暴露在该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法律法规的要求及遵守情况;引起事故或者紧急情况的可能性;以往发生事故的控制情况等因素。公司各部门、管理科室危险源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辨识方法为1、直接风险分析法:凡是具备以下条件的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一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二是员工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三是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四是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无适当控制措施的。2、现场排查法:如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询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表等。3、系统分析法:事件树法、事故树法4、打分法:通过定量的评价分析危险源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源的大小;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后果。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种状态和五个方面1、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2、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将来3、五个方面人员、车辆、道路、环境、法规重大危险源评价基本程序1、评价准备、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方法是辨识危险源的工具,许多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都可用来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选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寿命的不同阶段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定。常用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 (一)直观经验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辨识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直观经验法又可分为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方法。 1.对照、经验法 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可作为借鉴。 2.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职业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多用于危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险因素的辨识过程。 (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ETA)、事故树(FTA)等。 二、常见危险、危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废弃物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分别具有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GB13690-92将145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含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八类。这些危险特性可概括为化学反应危险、高能量储存的危险、物质毒性危害、腐蚀性危害、辐射危害等。可根据易燃、易爆物质化学特性、引燃或引爆条件,分析其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可根据存在的有害物质和物理危害因素,分析作业环境的危害因素。 (一)易燃易爆物质 (1)凝聚相化学爆炸物质。包括火炸药,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导致自燃、爆炸的物质,常温下能与水或水蒸汽反应产生可燃气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极易引起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强氧化剂,受到摩擦、撞击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等。 (2)气相爆炸物质。分为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等三类。 (二)腐蚀和腐蚀性物质 物质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称腐蚀。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腐蚀性物质按化学组成分为无机酸性腐蚀物质、有机酸性腐蚀物质、无机碱性腐蚀物质、有机碱性腐蚀物质、其他有机及有机腐蚀性物质等几类。 (三)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职业安全卫生中的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职业性接触毒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在操作时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质。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 (四)生产性粉尘 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治疗只能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不能使肺组织的病变消失。此外,部分粉尘还可引发其他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致癌率增高。 生产性粉尘危害主要产生在开采、破碎、粉碎、筛分、包装、配料、混合搅拌、散粉装卸及输送等过程和清扫、检修作业等作业场所。 (五)噪声 噪声能引起听觉功能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耳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噪声干扰影响信息交流,听不清谈话或信号,促使误操作发生率上升。

LEC法危险源辨识方法与标准[详]

危险源辨识方法和标准 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1.1 所属区域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1.2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参观者)的活动。 1.3 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无论是本公司提供的还是他人提供的。 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如下方面: 2.1 三种时态 2.1.1 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 人身伤害事故,并延续到现在的。 2.1.2 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状态。 2.1.3 将来:可以预见的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设备等新产生或在 维护、改进、报废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 2.2三种状态 2.2.1正常状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 2.2.2异常状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 2.2.3紧急状态:指发生爆炸、火灾、洪水、毒物泄漏等重大突发性事 件。 2.3六种危险和有害因素类型 2.3.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3.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3.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3.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3.5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3.6其它危险和有害因素 2.4作业活动的划分 2.4.1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 2.4.2地理区域划分; 2.4.3按设备或装置划分; 2.4.4按作业任务划分; 2.4.5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3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询问交流: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交谈工作中的危险源。 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生产厂家、文献资料获取有关危险源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4各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时应有员工代表的参与。 5风险评价 5.1评价原则 风险评价首先用“定性法”进行评价,对不能用“定性法”评价的,用“半定量法(DLEC法)”进行评价。 5.2风险评价方法 5.2.1定性法 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按A级管理);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按A级管理); 直接观察到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按A级管理);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按A级管理); 对属《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所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按A级管理); 满足上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不可容许风险。 对国家级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的危险源其临界量或危险性接近判定标准的(按B级管理)。 5.2.2 DLEC法 5.2.2.1计算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一、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辨识危险源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往往还不能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可以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二、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三、七”的要求: 所谓“三、三、七”,是指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七个方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七种类型(安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1、危险源辨识切入点的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的几种情况,一是员工与机器设备一一对应,即一名员工只操作一台设备(单人单机);二是员工与机器设备一多对应,即一名员工按照固定的顺序操作多台设备;三是员工与机器设备不固定,此类主要是指设备设施的维修人员,他们只需要在设备设施出现故障后才对设备进行维修操作。因此,在选择危险源辨识的切入点上,存在以设备或以岗位为主的辨识方式,以适合具体的情况。如:单人操作的单台或多台机床,适合优先选用以设备为主要参考对象、对工作的各个工艺流程进行辨识,其识别的主体在机器设备上;从事设备维修的人员,因其工作都是在设备设施出现故障后进行的,因此他们无法与机

器设备一一对应,只能以其岗位作为识别的主体,全面分析其在工作中所有可能面临的危险,其结果将会是多种设备危险源的组合,但不会是多种设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并集,因为设备维修人员在处理完故障后,试车工作只是进行不带载荷的空运转、实际操作仍然由操作工来完成,故不会出现所修设备在正常工作中出现的危险。 2、危险源辨识着眼点的把握 要辨识危险源,就要找准辨识的着眼点,简单的说,就是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们通常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分为六大方面,即:人、机、料、法、环、管等六个要素。在辨识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进行辨识,不能有遗漏,那么,从人、机、料、法、环、管等六个要素来进行辨识,就能有效防止出现危险源辨识的少辨漏辨,就能全面的识别出危险源。 人的要素主要是辨识其会不会出现违章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如不穿戴劳保护具;机的要素包括操作的机器设备及工作中所使用的工装夹具等,如梯子、钳子、扳手等;料的要素是指原材料、待加工的零部件及他辅助生产用的物料,如胶带、包装带、纸箱等物品;法的要素是指工艺加工过程、工作开展的方法等,如使用锤子时不能对准有人通过的通道;环的要素包括作业场所的光照、噪声、温度、地面状况、周围交通状况等一系列的因素,如夜班时光线不良将加大事故发生的风险、地面有突起物会导致人员绊倒的风险;管的要素是指管理上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有相关的规定不落实、不执行,但此项容易与人的要素相混淆,因为管理制度的落实主体是人,比如起重设备没有按照规定周期进行年检,它就是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的问题,不过不是操作人员的问题,而是管理人员的问题。

危险源辨识的两种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两种方法 MES评价法MES法是由我国安全生产专家宋大成于2002年提出的,已经在冶金、机械、化工、电力、建筑、船舶、煤炭、交通运输行业的很多企业及从事科研、讲师、仓储、物业管理等很多单位得到成功的应用。一、关于方法的说明风险的定义是: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人体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险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和危险出现的频次E2。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会值。风险程度R为后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地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控制措施的状态M对于特定危险引起特定事故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表表1 控制措施的状态M分数值控制措施的状态5无控制措施3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1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但须保证有效暴露的频繁程度E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表表2 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分数值E1: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E2: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10连续暴露常态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天工作时间出现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2每月一次暴露每月一次出现1每年几次暴露每年几次出现0.5更少的暴露更少的出现注:1.八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长时间存在,算“常态”。 2.八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2.事故的可能后果表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