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

悼亡感伤之美。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

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

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

“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

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悼亡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 令人回味不巳。

三、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貌似客观平淡的

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 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

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中华诗词

诗词百家

中华诗词报

新文学杂志

诗潮

唐诗鉴赏辞典

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风格: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 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 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 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长恨歌艺术特色p149;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 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

北京交通大学选课攻略(2013版)

0数理类(数理类属于学科门类认定类别) 纳米材料:属于数理类,平时PPT作为材料开卷考试。 数学试验与数学建模:这个课会教数学建模软件,本人感觉,上课听不懂,需要教报告一份儿。考试开卷,基本上都是书上原题,可以去八教底下买二手书。 前沿材料科学:张鹏老师,给分很高 等离子体前沿技术:刘文正一学期大概点三次名,有一次平时作业,论文结课 高等数学综合训练:龚满奇老爷爷的,讲的不错,很深入。 数学发展史:冯国臣老师的课,期末交一篇论文或者做一个PPT,分数基本为100、95、90。(向小导提供,姑且按选课系统的分类吧) 现代数学选讲:从不点名,论文结课。 高等数学方法Ⅰ:闭卷考试,来考试就是60分,考多少分加多少分。 高等数学方法II:难度很大,别选错了。 金融数学基础:这课真别指望听懂,好在期末开卷,有课本,也有电子版课本,期末考课本原题。 数学建模Ⅱ:学MATHLAB,半学期理论,半学期上机, 数学建模I:从不点名,两个小论文结课,图书馆有书直接借,期末开卷考,40分钟搞定,原题。 组合数学、计算方法I、激光技术:没上过,求补充。 1计算机类(计算机与英语类的选修分是合在一起算的) web2.0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微机选配组装与维护维修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ORACLE 数据库基础、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办公自动化综合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微机组装、维修与升级、数据库应用设计、计算机硬件实验、多媒体应用基础、微机接口实验、单片机控制实验 VB程序设计:难度比C语言低,开卷考试,但是实用性绝对没C大。 C语言:鲍志斌、何平老师首选,对学生真是像自己孩子一样。我和何平老师关系好,他们都说我像又找了一个妈。鲍老师,黄宇老师也都很不错,有自己的特点。黄老师风趣,做事干练。鲍老师会说一些超纲的知识点,期末会出很多复习题,基本上有的考试原题。期末半开卷,带一张纸。抄题目带进去最划算。 数据结构:他是C语言的后续课程,没学过C语言的注意! Java语言程序设计(B):据说老师讲的不怎么样,建议不要考虑这门课

大学生艺术欣赏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大学生艺术欣赏

音乐诠释人生 第一天上大学生艺术欣赏就了解到“言”“象”“意”“道”四字真言,大概就是以后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欣赏的几个方面。“言”是最基础的,是艺术表现的外形,“象”是艺术的象征,“意”,又可引申为意蕴,意义,所以我对它的理解是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最高一层的“道”,我想就是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与观众的共鸣吧。一个作品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去了解才能真正的与艺术融为一体。 音乐,用一串音符构成,简单却又意义深刻,区别于绘画,雕刻,舞蹈,书法等等可以用眼睛来欣赏的艺术,所以才更要我们用心聆听。音乐,因为脱离了实物的载体,想要辨别其中的情感更是不易,所以有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所以有轻快的音调,有低沉的音调来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说到音乐必然要谈到乐器,像是古琴,深沉高亢,所以有高山流水的绝响,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千古流传的友谊;像是古筝,舒缓婉转,清脆嘹亮,所以有“春江花月夜”的惬意,夕阳西下,泛舟江上,天高风清,浩浩淼淼;像是钢琴,优雅淳郁,所以有肖邦的“钢琴诗人”之称。二胡,没有管弦乐的磅礴大气,没有钢琴温润的气质,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民间乐器,铸造了“二泉映月”的流芳百世,又或者说,是瞎子阿炳赋予了“二泉映月”活的灵魂。 刚听完“二泉映月”就感觉悲凄之情久久萦绕,[1]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

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记得听老师说过,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是雷尊殿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年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从小受到祭祀音乐的影响,在道观里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他天赋很高,为人却浪荡于尘世,在父亲逝世后被赶出了道观。正值年轻力壮却患了眼疾,而后失明,我想正是从这个时刻,生活才真正给他磨砺,也正是不幸才让他饱尝人情冷暖,最后将一腔才情寄托于陪伴了他多年的二胡上。 “二泉映月”的定名还有一段故事。在旧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阿炳早已家徒四壁,贫病交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南下搜集民间声乐,杨教授在录音后便问阿炳这首曲子有没有名字。阿炳说没有,杨教授便说不如叫“二泉印月”,阿炳回答说“印”字不好,像是抄袭的,不如叫“二泉映月”。就这样,这首曲子得以流传至今。 音乐,需要创作人情感的浇灌,才能达到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境界,仿佛能看到这个场景:阿炳就这样拿着一把破烂的二胡,沿街边走边拉,凄厉的二胡呜咽着散步在街道上,嬉闹的孩子边跑边喊,“阿炳来了,阿炳来了”,偶有人打赏也不作谢,不卑不亢,坚毅顽强。所以当这首曲子一经流传就征服了全国人民的心,在漂洋过海后一致受到美国人的赞同,小泽征尔发出感叹“这首曲是要跪下来听的”。 因为生活的艰辛,晚年的凄凉促使阿炳用二胡书写内心的抗争,不屈和无奈,最终化为一声叹息,一曲终了,久久无法平静,音乐构成人生,人生又赋予音乐灵魂。正如二泉映月演奏阿炳的人生,还有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有一百三十首词、过万首的诗和大量的散文。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祖国的分裂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诗篇主要描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思想爱国特色影响 【正文】:陆游出生在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幼小的陆游就目睹了金兵的践踏肆虐,国家的严重分裂,百姓的颠沛流离,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他虽然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罢黜贬名,他把自己的人生壮志和热情、自己的满腔的热血和悲愤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因而诗中的激昂慷慨总是和悲愤沉郁结合在一起,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但是这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拓宽和创新,影响和启迪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诗人,意义重大。 一、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期末论文 步入大学以来,也算遇到过了不少的情绪问题,做了一年的心理委员,也看到身边的同学们也同样被各种情绪困扰过,大学生似乎是一个非常容易为情绪所困的群体。 经过我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总结出来一些大学生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注重个性表达, 情绪体验丰富,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学业和未来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拥有许多积极的情绪,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调节的。 而大学生活中,情绪总是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这些环境下,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可谓丰富,具体概括如下: (一)丰富性和复杂性 亦可理解为敏感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大学生表现出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有的大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情感——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绪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出相当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波动性和两极性 即起伏多变。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相对敏感,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绪的困扰与波动。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情绪起伏较大,带有明显的两极化特征,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有人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人70%的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 (三)冲动性与爆发性 由于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青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犹如急风暴雨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常常与爆发性相连的。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强烈的刺激,情绪便会突然爆发,易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 (四)阶段性和层次性 大学阶段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各个年级面临的问题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也不同,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新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杂,放松感和压力感并存,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情绪波动大。二三年级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过程,能够融于校园生活中,情绪较为稳定。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及择业等重大问题,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消极情绪多。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要求、期望不同,能力、心理素质的差别,大学生也会体现着不同的情绪状态。 (五)外显性与内隐性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很多情绪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如考试第一名或赢得一场球赛,马上就能喜形于色。但由于自制力的逐渐增强,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或抑制自

大学语文期末论文

大学语文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指导老师:赵刚 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 班级:制药132班 学号:5801313091 姓名:张慧

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主要的人文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批评。 本世纪以来, 人们主要从生态角度反思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批评: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现代文明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异化”———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最早 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思想家,如何协调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他们思想发展中 的一个主题。 其次, 我们来看一下存在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对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这是存在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在存在主义的后期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转向和生态的转向是交织在一 起的, 这不仅开拓了科学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新领域, 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生态化。 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由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此,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也成为号称“社会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在生态问题上较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以上关于科学技术的三种形式的生态批评, 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 结论似乎也大相竟庭,但他们的批评揭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 用所造成的资源储备下降、环境遭受破坏和文化上的异化等问题。他们呼吁开发利用新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等意见, 也是相当中肯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以产生负作用, 一 个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应有的目标, 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观念。 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意义的, 只有人文关怀才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 有了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 只要物质财富, 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 我们又看到, 有些人在 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 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 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 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 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

诗词鉴赏论文终审稿)

诗词鉴赏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502 学科级别:一级 一学科简介 本一级学科下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03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06年获得,2010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之一。经过学院全体教师的努力,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进步迅速,在国内达到较高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近三十年的学科建设中,本学科不断总结经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益。根据我院的办学特色,本学科经过多年探索凝练出4个研究领域:①英语语言学研究。其特色是把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与英语、汉语的研究相结合,拓宽语言学研究的领域。②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其特色是以笔译理论和实践为主体,突出科技翻译理论与实践。③二语习得研究。其特色是将语言理论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④英美文学研究。其特色是英美文学研究,培育文学对话意识、发展意识以及批评意识。以上研究领域与国内同行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本学科将继续保持和扩大这些特点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英语人才。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思想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较扎实的专业素质,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从事语言研究、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并组成以该研究生指导教师为组长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

大学生礼仪期末论文

大学生礼仪期末论文 古代礼仪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人的心中,他们把礼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诗经中有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即礼是人和野兽的最大的区别。人生而不知礼,及被教化,却能知礼、懂礼,心中有礼,人人如此,便成礼仪之邦,便可天下大同;如若是人而无礼,即禽兽不如,活着也并没有意义。千百年来,古人的所作所为我们无法了解,但是礼延续了千年,让我们有可能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千百年来曾存于世间的大智大慧。 纵观中国人的一生,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个礼字,从出生成人到婚丧嫁娶等等都需要符合于礼仪,很难相信没有了礼,古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是一只贪婪、有恶欲的野兽,还有可能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目的,没有使命。孔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即礼是人立身的根本,是做人的基础,立身先立德,而懂礼才能知德,如此看来,礼对人不可谓不重要, 而且纵观历史,礼仪似乎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传承了一世又一世,即各个朝代中都能发掘出礼的影子,礼在社会中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提到礼,估计在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周礼:在周代,周公把礼向人的身上转移,并将以前的有关礼的内容加以改造、整理,创造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礼仪制度,并同时在全国推行,自此,礼仪成了一种制度,成了人与人之间相待的一种规范,成了一种真正有力的保障。其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不仅仅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用来维持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更是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各个方面比如交往、穿着、服饰、婚嫁丧葬等提出来细致具体的要求,自此,中国礼仪时代正式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式微,各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周朝早期制定的礼仪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国与国之间相恨相杀,礼被人们所忽视,一不能富国强兵,二不能获得利益,礼仪中的交往原则被人们所抛弃;然而当中的等级制度却愈发严格,人们不再拥有自己的自由,被肆意买卖,任意的支配。但也许是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征,并不能一概而论,因循守旧反而会贻笑大方。泓水之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宋襄公在位时与楚国发生争端,双方在泓水相遇,楚军多,宋军少,有人劝谏道:“趁楚军渡河之际消灭他们。”宋襄公认为他们为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于是果断拒绝。等到楚军过了河刚开始布阵,其人继续劝谏说抓紧时机,然而宋襄公依旧拒绝了,最后等楚军布好阵后,楚军一拥而上,大败宋军。事后宋襄公还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其大臣却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哪里还要管君子、礼仪之道,按你所说的,直接当奴隶算了,何必去打仗呢?”乱世之中礼仪并不可废,但仍需做下变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宋襄公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按礼而来的。 言及于此,就不得不说说孔子了。孔子的一生无疑是坎坷的,但他始终坚持着他的梦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回到那人人知礼、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但他又是可悲的,以其思想生于任何太平之世都能够大有所为,可他却偏偏生在了春秋战国,一个无法拯救的乱世,在这里他主张推行礼仪文化治国,改变社会风气,通过礼仪使人修身养性,悟道有礼,井然有序,,以礼相待,后经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推广、礼不断的丰富完善,内涵深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对后世历朝历代生产巨大影响!礼在孔子这里又经过了完善和改进,被后世所沿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古诗词鉴赏论文

浅析王昌龄《闺怨》 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下面慢慢道来。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 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她原本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已慢慢淡去。在这个春日灿烂的日子,兴致勃勃的登楼望景。纵是寻常的杨柳之景也让让她勾起了回忆,使得她本来压抑着的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出……原来自己对夫君一直惦记牵挂着,那份思念从未淡去。可是如今却……悔恨自己当初劝夫君“觅封侯”。这个“忽”字表明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想念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被压抑着,如今触景伤情爆发出来了,这也使得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衔接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得最后一句的点题是情理之中的,表现出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初劝夫君去寻求功名的悔恨。 这首闺怨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突破一般这类诗的写法(从头到尾都是闺怨之词),诗前两句却说少妇是“不知愁”的,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赏春。不过后两句却出卖了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真的不知愁,她只是将这份情埋在了心底到现在而触发出来,她的这种闺怨来的更加深沉,更加真切,而是使得这种“怨”并不空洞,更不是无病呻吟。可以说诗的前两句看似是简单地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其实是为后句睹景伤情埋下了

大学期末论文

大学期末论文 题目: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年级:2016级 姓名:幸顺丽 学号:2016092031 完成时间: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摘要】:本文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阐述了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普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重视,为了恢复和发展特殊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一保障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所有特殊儿童不管其程度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二按照不同种类特殊儿童,设立了各种特殊教育机构与学校,使特殊儿童受到更专一的教育。其三为了使特殊儿童更早的得到治疗和融入社会,德国联邦政府还发展了学前特殊教育,让特殊教育从婴儿时期抓起,对相应的特殊儿童进行有专门的康复训练,使更多的特殊儿童受到康复教育。其四扩充了大量的特殊机构和学校,使得大部分特殊儿童接受到了特殊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的特殊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问题,其一为了提高特殊学校的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计划,即班级的规模和特殊学校的师生比例,使得每个特殊儿童都得到了关注。其二因特殊机构与学校的急速扩增,导致了教师人数的不足,而加重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其三为使已经得到康复的特殊人群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依附他人,联邦政府还特别重视特殊儿童及青年的职业培养。使特殊人群成为了家庭的好帮手、社会的好公民,并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关键字】:特殊儿童教育权利康复训练 教学计划职业培养

目录 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1) 引言 (1) 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德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 1. 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 (2) 2. 设立各类特殊学校 (2) 3. 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3) 4. 扩充特殊学校数量 (4)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6) 1. 发展促进学校。 (6) 2. 改善班级名额及师生比 (6) 3. 重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8) 4. 重视特殊儿童及青年的职业教育 (8) 总结: (11) 附录1 德国特殊教育大事件 (12) 附录2 参考文献 (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