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

1.1经济周期的定义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衰退和萧条属于

经济收缩阶段。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

见,经济衰退对银行业的发展是毁灭性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

经济衰退与萧条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09年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资料中显示:单独开车上班的人比2007年下降了75.5%;31.2%的15岁以上的人表示,他们从未结婚,这是近10年来最高的数字;住房拥有率下降到66.6%,是6年来最低的;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5.5%或是610万人仍在工作,仍然是劳动力,这个数字2007年上升了15%。而在教育、收入以及创业方面有很好表现的亚裔也难免受到经济不景气的严重衝击。

有人一提到经济衰退就谈虎色变,但是,经济衰退也有它积极的一面。经济衰退与萧条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变革,淘汰一些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的工作和工作习惯,增加人们的忧患意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转变。

1.2.2应对经济衰退的措施与手段

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应对此次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首先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其次颁布《农业调整法》等农贷法规,对农业进行调节。第三颁布《全国产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调节。第四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并对失业进行救济。通过政府投资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吸收大量劳动力,“以工代贩”,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第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政府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促进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我国面对经济衰退与危机我国可以学习罗斯福新政及其他国家应对的措施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首先政府应当减税。减税不但是保企业最重要的措施,而且对个人而言也可以增加消费。其次,政府投资应多用于基础设施。这样既能保证增长的后劲,又能增加就业。第三,要保出口。汇率调整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要稳定汇率预期。第四,要向优质企业注资。银行贷款给民营企业,政府注资于优质企业。第五,要更加关注民生。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人们的

后顾之忧,扩大内需。

1.3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经济扩张阶段包括复苏和繁荣。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顶峰。繁荣是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世界经济就是在衰退、萧条后的自我复苏,复苏后都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然后经过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再次复苏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2.经济周期的原因

经济周期的研究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探究其原因,找寻解决经济衰退、萧条的方法,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对于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外因论,另外一种是内因论。

2.1经济周期成因的内因论

首先介绍外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第一是太阳黑子理论。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该理论把经济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这正好验证了前面对一组经济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经济周期大约是十年的结论。

第二是创新理论。该理论是由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出现,不是像人们按照“概率论的一般原理”所预料的那样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商业循环”或“经济周期”。技术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分,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动。

第三是政治性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与政策的稳定和经济政策的行为紧密相关。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衰退。当经济出现衰退后,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再次执行充分就业政策,结果又推动了新的高涨,这就形成了经济周期。

2.2经济周期成因的内因论

经济周期不仅源于外部因素,经济体系内部因素如收入、成本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是纯货币理论。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提出。该理论认为经济扩张重要的原因是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商人会增加借款以扩大他们的商品存货投资。更高的存货投资增加了产成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产出和就业。当银行贷款储备不足时,利率开始上升,产生了相反的作用,即经济发生了衰退。

第二是消费不足理论。这一学说认为过多的储蓄、消费物品生产过多或剥削过重等因素,均可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导致投资不足和经济衰退和萧条。

第三是心理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3.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分为四个类型: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基钦周期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度》论文中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库兹涅茨周期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4.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

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是不断对前人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过程。这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那样:正是他发现了新大陆,而在此之前,有些人已经发现了大陆附近的一些岛屿。其理论演变可以分为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4.1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首先是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源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这些观点认为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无关紧要的短暂停顿。代表理论为萨伊定律和货币数量理论。

根据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经济衰退不会长期持续。古典经济学根据经济理论认为持续广泛的非自愿失业现象不会发生。萨伊定律强调市场自身调节,不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许多经济周期性质和成因学说的基础。

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给的增加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实际交易并没有任何变化。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相对于实物产出与就业水平是中性的,即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使产出与就业产生任何变化,即不会产生经济波动。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不主张使用通货膨胀的手段促进经济繁荣。

4.2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是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起源于19 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理论中边际分析与效用理论的引入,资源和商品价格的确定得到了解决,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属于一般竞争性均衡理论,它认为在整个经济中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是相互决定的,保留了古典理论的一些思想,。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分为两种,纯货币理论和过度投资理论。

纯货币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提出的,前面已经对这一理论做了介绍。

过度投资理论反映了在一定经济水平下投资的重要性。过度投资描述由于投资的增加造成经济低效率的问题。即更多的资本品并不一定能产生更多的利润,投资饱和就是经济中的投资过多以至于新的投资没有利润,或产生负利润。哈耶克提出了一个货币过度投资理论的例子:若实际利率等于自然利率,那么经济就处于稳态下的充分就业均衡。

4.3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是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为凯恩斯理论铺就了通道。主要代表理论有凯恩斯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货币投资过度论、“加速原理”理论、“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等。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为市场上有效需求不足。他提出必须由国家出面来干预和调节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金融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达到防止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目的。

克拉克的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它的实质是对资本品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对产出量需求的变化会导致对资本存量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致投资。它的特点是强调需求的作用,而不强调投入的相对价格或利率的作用。

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假定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发生了变化,根据加速原理,投资水平将发生相应变化,然后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变化;新的收入水平再通过加速数和乘数机制导致更进一步的收入变化。根据不同的加速数和乘数的数值,这种收入的变化将呈现出各种情况。这种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收入的变化是收敛的,或者沿着单调的路线趋向新的均衡(此时没有周期),或者沿着波动的路线趋向新的均衡(此时周期最终会消失);二是收入的变化是爆发的,或者沿着单调的路线一直扩大(此时没有周期);三是收入沿着波动的路线变化,而且波动的振幅既不扩大亦不缩小,周期存在且持续。

4.4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因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渐普遍的“滞涨”现象,研究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又不断得到发展及演变。主要理论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主义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他认为财政政策不能改变社会总需求水平,政府支出中消费部分的增加需要增加相应数量的税收,因此私人需求就会降低,政府支出中投资部分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利润率下降,导致私有投资被挤出。根据货币主义,政府支出不会造成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变化才是经济波动的原因。

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由卢卡斯、巴罗等人提出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因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而产生。理性预期理论承认外部冲击可以引起产出额和就业数量的波动,但更重要的是货币供给变化的作用。由于货币当局随机的、不可预见的行动,导致单个经济主体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引起实际产出额和就业量的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波动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理性预期经济人对持续的技术冲击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作出最佳反应,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产量和就业变动被看作是就技术进步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后进行的帕累托最优调整过程。因此,这种产量波动是自然率的变动而不是对均衡的偏离,从而摈弃了短期周期与长期趋势之分。

4.5经济周期理论的新发展

信息周期理论是最新的经济周期理论之一,1994 年,希伯来人学教授蔡拉最先证明了在一个可导的经济系统中,在信息寻找投资机会的动态均衡中,能够产生出投资和产出周期,其中投资和产出的周期就等信息周期,这个结论对单独经济部门和经济整体都众。随后蔡拉提出了信息周期概念:因市场需求信息重复不断地变化,产出和投资表现出重复的周期现象。所以信息周期是由投资者需求信息的变化导致的,从需求的产生到资金投入,再到产出并获

得收益。也有学者把信息周期定义为:信息从需求到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利用、发布的过程。因为投入与产出的周期波动与信息的周期波动一致,所以要想分析实体经济的波动周期,只需求出信息的波动周期。

蔡拉的信息周期理论为计算经济的周期提供了种全新的方法,计算信息周期的关键是对信息进行洲量,对信息定性测量的常用方法有: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七国信息化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通信公司信息社会指标法,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法,三因子多参数法等。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在波拉特法的基础上,依据具体分析情况调整权数得到的。波拉特法是最早的方法,它从经济角度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通过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和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率作为测度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指标,来计算社会信息化程度。其中,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社会最终消费及使用的商品及劳务的总量,增加值表示的是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但是不包括中间消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一国经济周期的产生的影响也波及到其他国家。在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深入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借鉴历史经验,结合实际,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挪威] 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2][奥地利]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3][德国] G.加比希H.W.洛伦兹《经济周期理论-方法和概念通论》

[4][美国] 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5][美国] 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赢在经济萧条时运用艾略特波浪理论预测经济周期》

[6][奥地利]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

[7][美国]哈伯勒《繁荣与萧条》

[8][英国]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9][日本] 香西泰《景气循环》

[10]《经济科学》

[11]《经济学动态》

[12]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13]谭屹然、石柱鲜、赵红强、孟令莉《论经济周期与信息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 1.1经济周期的定义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衰退和萧条属于

经济收缩阶段。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由于人们乐观的预期,资本品不断增多,成本利率也有所提高,但易被忽略。当市场幻想破灭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利使率上升,最终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他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并以此作为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膨胀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须降价处理剩余存货,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完全吸收,这相当于负投资。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衰退初期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加,并抵消负投资;下一阶段,两者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通过最低点,存货可能仍是负投资,部分抵消再投资;最后,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使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成本下降,促进投资增加。由于收入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此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危机又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的恢复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各国,战后,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美国本土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且生产力极大增长,战后,将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 战后世界经济虽困难重重,但迅速得到恢复,至1950年,全部恢复战前水平。其原因:1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2美国的扶植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3西欧各国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普遍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2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3年) 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阶段后,进入长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世界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增长飞速,产业结构也进行深刻调整,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生产力极大提高。 3“滞胀”阶段(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局面。出现该局面的原因:一是战后国家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增加政府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导致政府赤字扩大,物价上涨;二是中东战争,油价提高,大大提高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带动其他商品涨价。 4低通胀,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膨胀率逐步下降,但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较低速度,因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压缩政府财政支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所得税等政策。 5“新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美国经济从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长达十年之久,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美国GDP增长非常强劲。并被专家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但同时期欧洲和日本并没那么好,长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理论详解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编辑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中文名经济周期外文名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特点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图形表现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目录1研究意义2阶段定义?两阶段法 ?四阶段法 3成因?外因论?内因论 ?综合论 4类型?短周期 ?中周期 ?长周期?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争论6相关影响1研究意义编辑 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阶段定义编辑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 阶段法。 两阶段法 经济

经济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3成因编辑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重点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活动开始扩张时,生产成本开始比价格更快地上升。这会降低利润率,使人们对未来利润的前景感到悲观,反过来这又会使投资削减,导致销售、产出和就业量减少。当衰退产生时,成本和价格一样减慢增长或者开始降低,但成本的减低不久就开始超过价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润的前景和刺激了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结束衰退和开始复苏。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说”。熊彼特认为,创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理论探讨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的三个阶段 □ 杜 辉 社会主义的经济周期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以来,一些中青年学者开始大胆闯入这一禁区。14年来,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从最初突破禁区到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经济周期理论逐渐成熟,政府平抑周期的方略逐步完善。其中,有关探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1988年为理论突破阶段;1989—1991年为尖锐争论阶段;1992年以来,市场周期讨论阶段。 1985—1988年,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大突破。这一阶段,以1988年4月和8月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和主办的两次全国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为代表。这一时期,理论界的主要贡献为:(1)突破禁区。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刘国光等人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经济的波浪式发展的问题。但 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课题才得 以展开。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 济超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经济滑 坡,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讨论 骤然“热”了起来,不少中青年学者 大胆闯入这一禁区。从当时发表的 文献来看,最早提出周期问题的是 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1985年,他 们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 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 紧接着,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 经济周期。与此同时,杜辉又发表 论文,论证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增 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很快, 宫著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 为中国设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 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中 国的经济波动。作者指出:“说计划 经济在克服经济波动方面比市场经 济(或混合经济)更为成功是缺乏根 据的”。(2)介绍和借鉴前苏东国家 和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外 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国家 的经济周期。尤其是东欧国家的一 些学者很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周 期的特性。例如,波兰的卡宾斯基、 切林斯基研究的投资周期,捷克学 者锡克和匈牙利的科尔内探讨的短 缺失衡,南斯拉夫的霍尔瓦特分析 的南斯拉夫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的特种滞胀等都很有参考价值。 (3)周期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经 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上下波动的现 象有规律地重复。也有的学者认 为,经济周期应是各种经济成长因 素的综合反映,它应当指国民经济 整体景气运动。(4)计划经济周期 的特点。多数学者们承认,与市场 经济国家一样,社会主义国家计划 经济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样是一 种重大比例失调。但有的学者认 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是 通过有意识调整实现的,不会发生 全面经济危机。还有的学者提出, 中国经济周期具有频率高、振幅剧 烈的特点。(5)计划经济周期的波 动机制。学者们从体制根源、物质 技术根源和外生变量三个方面探讨 波动机制。体制方面,主要是由于 “赶超战略”和“数量冲动”,导致 高积累、高投资———比例失调——— 92 9/199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真实经济周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也称真实商业周期理 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 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潜在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显示的是一国或是一个区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反映了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经济活动的价值,它包括了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价值,又包括无形的劳务价值。GDP早已成为显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潜在GDP,一个国家在正常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能够生产出的GDP。所以也叫“充分就业的GDP”,反映一个经济的潜力。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Potenti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潜在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在实践中,由于机器、设备、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实际上难以测算,相对来说,计算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被利用的状况倒比较容易,因此,潜在GDP也被定义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实际上,当劳动资源被充分利用即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标志着其他生产要素也已被充分利用,而如果在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失业,也一定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存在着大量的闲置,所以,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一词在很多场合都是生产要素或资源被充分利用的代名词。 潜在GDP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则经济衰退,有失业的压力。 短期gdp波动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化造成 潜在GDP指的是长期中经济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的生产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经济的实际(即短期)产出水平偏离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是一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延伸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长期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周期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类型。早在1946年美国经济学家W?米切尔(W.Mitchell)和A?伯恩斯(A.Burns)就从现象表述角度给经济周期下了定义,并成为了相关研究的出发点。他们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者十二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经济学家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等几种重要的类型。这些关于对经济周期规律所作的描述和分类为开展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二是在上述实证基础上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探讨。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周期理论,可谓是卷帙浩繁。但就解释经济周期的因素的属性来分,这些理论不外乎两类,即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后者用经济之内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这些因素本身就要受经济的影响,而反过来又影响经济,从而使经济周期成为一种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自发运动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式IS—LM/AD—AS模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即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在罗伯特?卢卡斯看来,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AD—AS模型是根据给定效用函数、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参数来制定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它忽视了政策本身对于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条件的影响,从而使政策的实施可能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形势的恶化。因此,卢卡斯提出应当用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 系统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经济主体对于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映。“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7.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依据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分为两派,即所谓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卢卡斯为代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以梭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例如,巴罗在批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资本市场拓展了货币周期理论,在模型中考虑了政府购买等实际因素,以实际因素阐明经济波动,从而开辟了同货币周期论不同的解释经济波动的新思路,建立起实际周期理论。随后,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如《实际经济周期》等以实际因素解释经济波动的论文,统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 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其中,y为实际收人,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z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又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 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经。 (2) 波动的传导。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 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周期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周期论的代表人物金-普洛塞在其模型(简称金一普模型)中引人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我们首先区分了外部货币(基础货币)和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金-普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是技术的冲击,因此,该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

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也叫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2)加速原理:是指产出水平变动和投资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 的变动是如何引起投资大幅度地加速变动的原理。 (3)加速数:又称加速系数,是指资本增量与产出增量之比,它反映新增加一单位产 出(产量、收入)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以v 表示加速数,K ?表示资本增量,Y ?表示产出,则加速数可以表示为:K v Y ?=? 例2简述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答:熊彼特用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创新和模仿活动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熊彼特将经济运动的过程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即繁荣和衰退。那些富于冒险精神、勇于创新 的企业家借助银行信贷,创办新企业、购置新设备、开拓新市场,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并将 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从而在“创新”中获得了超额利润。这 种超额利润吸引其他企业家纷纷模仿,引起对银行信贷和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加,导致经济 高涨,形成繁荣。当经济的扩张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创新”普及,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 的需求也逐渐减少,经济的扩张趋向终结,最终走向衰退。繁荣和衰退构成经济周期。熊彼 特承认,在资本主义经济高涨阶段,由乐观情绪而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以及决策失误、投机 行为引起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使得经济在衰退之后还会出现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 萧条,而为了医治这种病态,则有必要经过一个调整阶段——复苏。萧条和复苏是经济周期 中的两个非基本阶段。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资本主义经济将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前进。 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刻画投资需求效应的是( )。 A 、乘数; B 、资本边际效率; C 、加速数; D 、以上都不对。 2、加速数原理认为( ) A 、消费增加导致GDP 数倍增加 B 、GDP 增加会引起投资数倍增加 C 、GDP 增加会导致消费数倍增加 D 、投资增加会引起GDP 数倍增加 3、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 ) A 、5—6年; B 、9—10年; C 、25年左右; D 、40个月左右; E 、50年左右。 4、50年左右一次的周期为( ) A 、朱格拉周期; B 、基钦周期; C 、康德拉耶夫周期; D 、库滋涅茨周期。 5、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 A 、利率波动 B 、通货膨胀率波动 C 、国民收入波动 D 、就业率波动 6、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 A 、繁荣 衰退 萧条 复苏 B 、繁荣 萧条 衰退 复苏 C 、复苏 衰退 繁荣 萧条 D 、萧条 衰退 繁荣 复苏 7、加速原理说明了,如果产量(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迅速,那么,( ) A 、投资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 、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经济周期的概念。具体包括: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包括哪些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具有哪些特征? 2.经济周期的类型。掌握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的概念。并能总结出不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经济周期的原因。掌握经济周期从原因上的两种划分方法:从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是否与经济体系本身有关,可划分为“内因论”和“外因论”;根据观点所属理论派别,可划分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另外还需了解几种典型的有关经济周期根源的理论观点,如消费不足论、投资过渡论、创新周期论、政治性周期理论等。 4.乘数—加速数模型。重点掌握加速原理的定义及作用方式、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及其含义、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引

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 (二)难点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及其含义,如何根据这些基本方程推导出描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公式,并说明该公式如何反映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 二、关键概念 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乘数-加速数模型加速数实际经济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经济周期的一般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A.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各项均正确 2.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A.短周期B.中周期 C.长周期D.创新周期 3.康德拉耶夫周期是一种()。 A.短周期B.中周期 C.长周期D.创新周期 4.下列各项中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A.投资过度周期理论B.心理周期理论 C.创新周期理论D.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5.下列各项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讲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参考教材: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Cha.17,P446);袁志刚《高级宏观经济学》(Cha.4,P98)。 §8-1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它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为基本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不等。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图10-1是对经济周期的一般性描述。 经济周期或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中的实际GDP对潜在GDP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偏离。我们以图中的粗线表示潜在GDP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GDP的变化轨迹。A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处于经济周期的谷底。B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发展,实际产出水平到达潜在产出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C点,表示此时的经济已进入经济繁荣的阶段。然后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E点代表经济萧条,表示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又重新开始了。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几个阶段,其中最的两个主要阶段是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衰退阶段的特征为: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的形式和持续时间是不规则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也没有像测定行星或钟摆那样的精确公式可用来预测经济周期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相反,经济周期可能更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这就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周期认识上的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