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支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实施,实现《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的近期目标,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北京“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公共(电)汽车客运系统建设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公路建设规划、城市道路与公路养护规划、公路运输规划、停车设施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科技规划、民航规划和铁路规划11个子规划。

规划实施期限:2006-2010年。

一、“十五”期间交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及机动化同时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为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交通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交通发展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十五”期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年递增11.4%,五年内新增机动车108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9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达到130万辆。

全市居民日出行量迅速增长,平均年递增4%,2005年底已达到2830万人次/日(不含步行出行量);中心城地区道路全日交通量近3年增长更为迅猛,累计增加43.5%,平均年递增12.8%,市区机动车出行总量已达到415万车次/日。

“十五”期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持续的高投入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飞速发展。在不断扩充交通设施供给规模的同时,“十五”期间通过内涵改造,挖掘既有设施潜力,提高交通综合体系运行管理水平,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市区路网高峰小时承载能力提高了35%左右。城市公共客运能力与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由“九五”期末的26.5%上升到“十五”期末的28.1%。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交通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这一期间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中心城交通拥堵加剧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有所缓解,但交通拥堵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心城主要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负荷度由五年前的0.86

上升到0.9;高峰小时五环路以内平均出行时间约为58分钟,

与五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中心地区道路通行状况相对平稳,中心城边缘地区道路负荷上升较快,呈现堵点外移的趋势。

当前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是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多重矛盾的集中反映,城市交通发展始终伴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调整、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机动化发展进程,交通拥堵状况的根本缓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十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量均取得较大增长,交通各领域、各行业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年内新增轨道交通线路6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111.1%;开工建设地铁5号线、10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4号线和机场轨道交通线,在建轨道交通新线115公里。

2005年,城八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73公里,五年新增道路长度449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12.4%,其中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239公里,实现规划里程80%以上。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696公里,新增1096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8.0%;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48公里,新增280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一倍。

2、客货运输

2005年,轨道交通客运量达到6.8亿人次,比“九五”末增长56.6%。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数达到18503辆,运营线路达到593条,年客运量45亿人次,分别比“九五”末增长83.5%、39.5%和28.9%。出租车车辆总数达到6.66万辆,“十五”期间更新老旧车辆4万辆,年客运量达到6.5亿人次。省际客运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高速公路、高等级路为主干线的辐射全国的长途客运网络。“十五”末省际客运线路790条,日均发班2267班次,年省际客运量达到2261万人次。“十五”末全社会货运量达到3亿吨,货运周转量85.49亿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7.1%和3.4%;其中营业性货运量达到1.72亿吨,货物周转量69.68亿吨,道路营业性货运车辆12.39万辆。

3、汽车维修行业

2005年,全市共有汽车维修营业户6800户,维修量616万辆次,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40.9%和113.8%。一个以一类汽车维修企业为骨干,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为基础,三类汽车维修企业为补充的维修服务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4、交通管理

“十五”期间,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初步建成了以“两大系统、八个项目”为核心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极大增强了交通管理能力。交通信号、标志标线、交通安全防护设

施建设及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取得长足进展,道路交通秩序及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万车事故死亡率已下降至5.87。

“十五”期间公交投资比重比“九五”有所提高,但公交系统薄弱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八五”期间公交投资比重约为29%;“九五”期间公交投资比重约为18%;“十五”期间公交投资比重约为27%。

路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然存在,道路建设仍然以高等级道路为主,县乡道路以及城市道路中微循环系统建设依然不足。

运输系统运营组织管理不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整合,衔接换乘不顺畅。

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服务缺乏整合,存在重建轻管、重建轻养问题。

(1)必须坚持“城乡统筹、适度超前、标本兼治、建管并举”的方针,综合治理交通拥堵

“十五”期间,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基本政策和近期行动计划。把缓解交通拥堵作为全市中心工作之一,分阶段治理,积小胜为大胜,既“治标”也“治本”,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在加强完善快速干道系统和轨道线网建设、优化交通结构的同时,实施

了1000余项投资小、见效快的交通“疏堵工程”,使局部点段通行能力提高15-25%,有效缓解了中心城交通拥堵。

(2)必须坚持交通与城市布局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3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85%左右集中在中心城。中心城功能的过度聚集和土地的超强度开发导致人口与就业

岗位的高度集中,由此带来了交通出行的高度集中。

边缘集团和新城的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市中心城的人口压力,但由于功能配套不完善,居住与就业比例失衡,因而未能有效疏解中心城交通压力,向心交通有所加剧,出行距离也明显加大。市中心交通未得到根本缓解,同时一些放射线也出现严重交通拥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滞后于城市发展,难以满足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优化调整的需要,在客观上又助长了中心城超强度开发和无序蔓延扩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的交通拥堵。

(3)必须坚持公交优先,把改善交通出行结构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十五”期间公共交通投资比重虽比“九五”有所提高,但公交系统薄弱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公交在出行中所占比例由“九五”末的26.5%增长到“十五”末的28.1%,与世界同等规模的大城市相比,总体水平仍有相当距离。

更为值得重视的是,小汽车进入家庭步伐加快,小汽车在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

的水平,市区全日小汽车出行方式比重由2000年的23.2%

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29.3%。

尽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是缓解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要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投资比重,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4)必须坚持外延增加和内涵挖潜并举的发展模式,提高既有设施的使用效率。

“十五”期间,交通发展主要着眼于外延增长,城市道路网络和公交线网均得到了较大规模扩充,但结构不合理、系统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仍然突出。例如:道路微循环系统严重不足,市区交通过度依赖快速路和主干道系统,降低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另外,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电汽车系统衔接匹配不够,运输组织不够协调,同样影响整体服务水平的发挥。为此,要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优化系统结构,重视既有设施的挖潜改造。

二、“十一五”交通发展前景分析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目标,经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和交通机动化三大发展

进程依然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交通战略模式与政策的选择将是决定交通发展走势的内在因素。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保持社会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地区社会生产总值将达到11500亿元,按现价计算人均GDP将达到8670美元。

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10年底将超过75%,城市总人口将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162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有可能扩展70平方公里左右,达到780平方公里,新增各类建筑1.2亿平方米,净增20%。应该充分估计到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功能高度集中的状况难有根本性改变,中心城交通压力仍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预计到2010年,全市人员出行总量将达到3500-4000万人次/日,中心城出行总量2300万人次/日,平均出行距离将从8公里增长到10公里左右。

预计到201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将可能超过350万辆,市区机动车出行总量540万车次/日;市区道路网高峰小时负荷量为516万车公里;全市道路货物运输量约为4.5亿吨/年。

城市布局调整及出行结构的改善将是决定“十一五”期间交通发展前景的两大关键,如果能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性

进展,同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面落实公交优先,预计2010年城市交通在总体上能够维持供需基本平衡。

疏解中心城功能难

控制中心城建设和人口规模任务艰巨,新城建设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按照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规划用地1088平方公里中,城市建设用地71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782平方公里。现状建筑面积5.8亿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还要新增1.2亿平方米。中心城功能高度集聚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持续高强度开发还会加剧交通压力。

北京市这样单强中心发展模式,造成中心城功能过度聚集,城市人口与就业岗位高度集中。近年来未能给予边缘集团和郊区卫星城的开发建设以充分的交通支持,城市中心区功能、就业岗位和人口疏解进行缓慢。如果不能对中心城功能进行成功的疏解,交通状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调整交通出行结构难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迅猛增长,小汽车在出行中所占的比例由2000年的23.2%增长到2005年的29.3%。北京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特大城市,以小汽车出行为主导的交通模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必须

合理分配和使用交通设施资源,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受产业政策、首都特殊环境制约,难以出台限制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管理政策,小汽车将在出行中占较高比例;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地面公交优先实施中矛盾较大,实现2010年公交出行比例40%的目标任务艰巨。(二)发展目标

2010年之前,初步建成交通设施功能结构较为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先进,基本适应日益增长交通需求的“新北京交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域和城际交通一体化新格局,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支持。

2010年,北京交通发展的具体指标是:公共交通承担全日出行量的40%;城市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五环路内85%的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区的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的陆路运输行程时耗在3小时内。

2010年之前,北京的交通建设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道路交通设施总体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建成以快速大容量客运交通为骨干、多种方式协调运输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初步建成现代化物流运输系统,城市交通运输结构得到改善。

第三,初步实现智能化交通系统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

第四,发展“绿色交通”,交通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三)发展对策

“十一五”时期是交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年)的指导下,继续坚持“标本兼治、建管并举”方针,更要加大“治本”力度,坚持“一个控制,一个引导,两个建设,一个加强”的总体发展策略,即控制中心城开发强度,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建设完善路网系统、建设大容量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综合治理。

(1)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

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土地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以期逐步缓解中心城交通紧张状况。

(2)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从城市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交通资源实际

状况出发,实施因地制宜的交通供给与管理政策。

对小汽车交通在行驶区域、行驶时段以及停车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调控管理,保持汽车交通量与道路容量协调匹配增长,确保中心城道路系统维持适当的服务水平。

为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和停车价格,以“静”制“动”,通过对静态交通(停车)的控制管理,调节动态交通负荷,缓解道路供需矛盾。

(3)建设以公共运输为主导的综合运输体系

从投资、规划、建设以及道路资源使用分配上全面向公共交通倾斜,全面推进现代化公共客运系统建设,加快确立其在城市客运中的主体地位。“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公共客运建设投资占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BRT)及换乘枢纽建设,更新车辆,优化线网,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以确保实现公交承担40%日常出行量的预期目标。

(4)建设完善路网系统

中心城加快快速路、主干路系统的建设,同时加快次干路和微循环系统建设,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畅达的路网体系;新城建设要严格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交通建设目标

实施;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和郊区公路提级改造,实现城乡和区域交通一体化。

(5)加强交通综合管理

加强交通流量、流向监测,优化路网交通流组织,加强秩序管理;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加强各运输方式的整合,建立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加强交通设施养护和管理,确保交通设施运行安全畅通;清理整顿占道停车、非法占道,改善交通运行环境;加强公众现代交通意识教育,改善交通运行秩序。

三、“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一)轨道交通建设

在符合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以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改善城市交通结构,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为目标,以建设合理、完善、安全的轨道交通客运网络为手段,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为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之前,市区轨道交通建设以改善中心区交通,满足奥运交通需求为重点,为旧城保护提供条件;市郊轨道交通建设要开始启动,支持近期重点开发建设的几座新城,改善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联系。2008年之后,轨道交通建设战略重点有所调整,将以改善中心城交通和引导郊区新城发展并举,全面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提高城市居民出行质量,使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根本缓解。

到2010年,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首都机场轨道交通线全面建成投入运营,同时力争建成地铁9号线、10号线二期和亦庄轻轨线,运营总里程力争达到270公里以上。同时,与铁路部门合作,积极推动市郊铁路建设进程,充分利用国铁资源,加快市郊铁路建设,拟从规划的五路至门头沟(S1)、北京南站至良乡(S5)、北京北站至昌平(S2)等线路中选择具备条件的1-2条开工建设。

此外,为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既有线路运营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将对1号线及2号线进行技术改造,并继续更新老旧车辆。建设票务结算中心和调度指挥中心。

图1:北京市轨道交通“十一五”建设规划示意图

(二)公共(电)汽车客运系统建设

根据发展目标和将来需要承担的客运需求,确定公共交通系统近期发展规模。考虑到旧城区、市区和市域不同的发展政策,同时兼顾公共交通多种综合的系统构成,制定能够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提供高质量服务水平的公共交通发展规模。

到2010年,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客运量达到1800-2100万人次/日,其中轨道交通承担500-600万人次/日,地面公交承担1300-1500万人次/日。匹配的总运力规模达到4.47亿人公里/日。其中轨道交通占1.33亿人公里/日,地面公交占3.14亿人公里/日。

“十一五”期间,公共电汽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全面推进IC卡,改革公交票制票价。

2、增加运力,更新车辆,改善乘车条件。到2010年公

共电汽车车辆总数达到19000-21000辆,其中空调车比例达到63%以上,新增和更新的车辆全部达到欧Ⅲ以上尾气排放标准。

3、建设智能化区域调度及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4、完善中心城线网结构,优化调整线路,扩大中心城边

缘地区公交线网覆盖率,提高中心地区支线网密度;建

设郊区新城公交线网,初步形成市中心区、边缘集团、郊区新城和中心镇三级公共电汽车运营网络。

5、加速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

共汽车。

6、改善换乘条件,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和中心站。

7、加快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继南中轴BRT

通车之后,继续完成安立路、阜石路和朝阳路的BRT建设,营运里程达到40公里以上。同时,公交优先车道总里程扩大到300公里以上。

(三)城市道路建设

“十一五”期间,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标是: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及城市发展的需要,突出城市功能与特点,满足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要求,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企业化运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大中心城道路建设投资力度,完善路网功能结构,重点抓好两头:加快建设快速道路系统,为进出中心城和中心城内中长距离交通提供通畅的出行条件;同时要大力扩充支路和“微循环”系统,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达性。

1、快速路系统

中心城和新城之间以及中心城连接国道对外放射干线全部实现快速交通。同时,对中心城快速环路主要拥堵节点实行技术改造,提高网络整体通行效率。到2010年中心城快速道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以上。

图2-1:北京市快速路“十一五”建设规划示意图

2、主干路系统

“十一五”期间主干道建设主要工作是要优化路网的空间布局,增加南北贯通干道,加强东部发展带以及边缘集团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同时,要着重解决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以及奥林匹克公园等重点建设地区的道路交通拥堵,全面实现这些地区道路交通现代化的目标。

主要道路工程包括:安立路、万寿路、大屯路、北苑路等城市主干道。“十一五”期间,主干路建设里程约208公里(不含奥运场馆周边道路)。

图2-2:北京市主干路及奥运道路“十一五”建设规划示意图3、奥运场馆周边道路

建成59条奥运场馆周边道路,满足2008年奥运会需要。

4、城市微循环道路系统

加快微循环系统的建设,提高中心城路网的集散能力和可达性。“十一五”期间,建设次干路、支路约300公里(不含奥运场馆周边道路)。

(四)公路建设

为实现建立现代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快北京市域内国道主干线、国道、市道以及县乡公路建设,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路网,实现市域公路网与国家干线公路网及周边地区城际公路网衔接匹配,强化北京公路主枢纽功能,为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和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交通支持。到2010年,市域公路累计达到16000公里。

1、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高速公路

到2010年,建成京津第二通道、机场北线、机场南线、京承高速公路(北京段)、京平高速公路、京包高速公路(北京段)和六环路等项目,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00公里。国道

除高速公路外,对103、107、108、109、110和111等六条国道进行提级改造。

市道

市道建设主要任务是完成北京市主要专项公路通道的建设,重点完成大件路、京良路、温南路等项目。

图3:北京市公路“十一五”建设规划示意图

县乡公路

“十一五”,县乡公路建设重点完成新城间和县域内城镇间公路通道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县道系统平原地区实现以二级公路为主,山区以三级公路为主;乡道系统平原地区实现以三级公路为主,山区以四级公路为主。

2、治理超载超限

“十一五”期间,建设治超和综合检查站是治理超载超限工作的实施重点。综合检查站涵盖治超、交管、治安、运政、路政、动检、林业、环保等8种职能。

2018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中国的交通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中国的交通 一、选择题 【2018·连云港】33.连云港的小希同学乘坐火车到位于甘肃省会的兰州大学报到,这条铁路线是 A.兰新线B.京沪线C.陇海线D.京广线 【答案】C 【2018·济宁】2018“丝路经济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的31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结合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13~15题。 13. A.陇海线、兰新线 B.京哈线、京广线 C.宝成线、陇海线 D. 京沪线、陇海线 【答案】D 14.会上,一位专家这样描述他的家乡:我的家乡四季如春,地形崎岖,长江咆哮而过,少数民族种类最多……这位专家的家乡在我国的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A 15.会后,专家们去距会场23千米的西安标志性雕塑——“丝绸之路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 空运输 【答案】C 【2018·德州】17.关于下图中我国铁路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线和③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B.②线和④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C.②线和⑥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D.①线和⑤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答案】C 【2018·江西】读沪昆高铁主要站点示意图(图6),完成11~13题。 11.下列农业景观,在沪昆高铁列车上难于看到的是 A.牧场 B.水田 C.茶园 D.果园 12.上海一游客,乘高铁到赣北某历史名山旅游,其目的地最可能是 A.黄山 B.庐山 C.井冈山 D.南岭

13.沪昆高铁隧道最多的路段在 A.上海至杭州段 B.杭州至南昌段 C.南昌至长沙段 D.长沙至昆明段 【答案】11.A 12.B 13.D 【2018·滨州】为了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2017年12月6日,西安至成都的高铁通车,千年蜀道进入高铁新时代。结下图回答18~19题。 18.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山脉。下列关于秦岭一淮河一线 A.该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植被以暖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B.该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作物熟制一般是一年两熟到三熟 C.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 D.该线以南交通以水运为主,经济林木以柑橘、苹果、茶叶为主19.西成高铁的开通,加速了沿线地区地域文化与资源的融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的陡峭与兵马俑的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B.电力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 D.降低沿线各站点城市的土地、房地产价格 【答案】18.B 19.C 【2018·苏州】图8为312国道(图中虚线所示),起点为上海市,终点为新疆的霍尔果斯市,全长4967千米,沿途经过八个省区。读图回答14~15题。

高中地理交通布局及影响

交通布局及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见课本P80图)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 五横: 京包—包兰(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北疆(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上海-杭州-鹰潭-株洲-怀化—贵阳-昆明)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北京-上海)京九(北京-九龙)京哈(北京—哈尔滨)京广(北京—广州) 焦枝—枝柳(焦作—枝城—柳州)宝成—成昆 (宝鸡—成都—昆明) 兰青—青藏(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 2、公路网 1XX—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线;2XX—由北向南的纵线;3XX—由东向西的横线 3、港口:广州厦门福州杭州上海连云港(江苏) 青岛(山东) 塘沽港(天津) 秦皇岛(河北) 大连(辽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6中国的交通专项练习含答案

第三部分第二十六讲中国的交通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3题。 1.在③城市的铁路干线中,伸向东北方向的是() A.川黔线B.湘渝线 C.成渝线D.襄渝线 2.包头一批钢材通过铁路运往上海,选择最近的线路应是() A.包神线—沪宁线B.京广线—沪杭线 C.京包线—京沪线D.包兰线—陇海线 3.在图示两城市间,除空运外,不用转换运输方式和线路,可直接到达的是() A.①与③之间,长江水运B.②与④之间,黄河水运 C.①与④之间,川藏公路D.②与③之间,京九铁路 解析:该题通过四个交通枢纽考查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及运输方式的选择。第1题,③城市为重庆,连接的铁路有成渝线、襄渝线、川黔线,其中伸向东北的是襄渝线。第2题,从包头运输货物到上海设计合理的线路应是京包线—京沪线。第3题,武汉和重庆均在长江沿岸,直接乘船沿长江航线到达,其余的两城市均需经过转换线路才可到达。 答案:1.D 2.C 3.A (2018·杭州月考)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显示,2017年的天猫“双11”全天交易总额为1 682亿元。截至11月11日24点,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加入了这场购物狂欢,他们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笔,比去年增长41%。相当于在“双11”这一天,平均每个中国人在支付宝上完成超过1笔支付。当天生成物流订单8.12亿个,由此产生的海量包裹将由现代物流业精准地送达消费者手中。据此完成4~5题。 4.海量包裹将由现代物流业精准地送达消费者手中,体现的主要地域联系方式是() A.生产协作B.交通联系 C.科技联系D.商贸联系 解析:据材料知,海量包裹是由于电商的发展而产生的,并将快递业联合现代物流业精准地送达消费者手中,体现了电商与物流之间有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故选D。 答案:D 5.关于地域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物流业产生,增加了运营成本 B.现代物流业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C.工业中心是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时作业27中国的交通运输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七) 中国的交通运输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图(纵坐标a~e代表各种运输方式,Ⅰ~Ⅴ代表由优到劣的大体次序),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下列物流流向及其所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①小麦:从中国运到美国选用c ②鲜花:从昆明到东京选用a ③石油:从伊朗到日本选用b ④铁矿:从澳大利亚到上海选用e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分析图可知,a从运载量和运价方面看最差,而从速度上比较最好,可推断是航空运输,鲜花不易保鲜且附加值高,从中国运到日本应用航空运输。b从运载量和运价方面看仅好于航空,但灵活性和速度都较好,应是公路运输,一般进行短距离运输,不能用来长距离运输石油。c速度最慢,灵活性差,但运价较低,应是河运,不能把小麦从中国运到美国。d在运价、灵活性、速度方面都居中,运量大,应是铁路运输。e在运载量和运价方面最好,但在灵活性和速度方面较差,应是海运,一般用来运送大吨位、长距离的商品,如铁矿石、石油、小麦等国际跨海贸易等。 答案:D 读图,回答2~3题。 2.在南京主城区的投币公交车,在城区内均为1元(空调车2元);地铁一号线则是多个站点,票价2~4元不等。公交和地铁运输的定价方式分别是( ) A.a、b B.c、d

C.a、c D.d、b 解析:公交是一个价格,均一定价;地铁一号线,票价随距离分段定价,属区段定价。 答案:D 3.如果图中a、c代表公路与水路运价与运输距离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a代表公路运输,c代表水路运输②c代表公路运输,a代表水路运输③a 运输方式适合短途运输④c运输方式适合短途运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水路运输短途运费高;公路运输灵活方便,发展迅速,短途费用低。 答案:B 读下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图示线路的运输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输电线路 B.水路交通线路 C.铁路运输线路 D.管道运输线路 解析:图示为我国川气东送线路,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 答案:D 5.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特点的是( ) A.机动灵活 B.损耗小、连续性强 C.运量大、投资少 D.速度快、效率高 解析: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好,连续性强和管理方便。 答案:B 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图,回答6~7题。

区域地理——中国的交通运输

第8课时中国的交通运输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合理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2.能够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上准确指出或填出铁路干线的名称。 3.能够按一定要求选择、组合运输线路。 4.能够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建设,学会分析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提示:①京包—包兰②南疆③兰新④青藏⑤成昆⑥京哈⑦陇海⑧京沪⑨京九⑩京广?南昆 考点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概述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海运和河运)、航空、管道等。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合理选择

[特点提醒]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货物的性质;②货物的数量;③运距;④运价;⑤时限等。 下图为中国省(区)际大宗铁路货流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箭头运输的主要货物和交通运输线对应正确的是() A.①小麦——京哈线 B.②大米——沪杭线 C.③天然气——陇海—兰新线 D.④煤炭——京包线 (2)据图可知() A.通过铁路向中东部地区运输的货物多于向西部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的铁路货流量多于北方地区 C.运出量最大的省份是四川省 D.运入量最大的省份是广东省 解析:第(1)题,从图中代码显示的货运方向可知,①为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小麦靠南北向铁路向内地运输; ②处于鄱阳湖平原,向东的铁路应为浙赣线;③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运输方式主要是西气东输管道;④是晋煤外运的大秦线。第(2)题,从箭头货运数量上判断,通过铁路向中东部地区运输的货物多于向西部地区运输的货物。 答案:(1)A(2)A 考点二中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网密度差异 东部运输网稠密,西部稀疏。 2.铁路运输 (1)线路格局:以北京为中心,京广线和陇海—兰新线为主干,构成大致呈五纵、三横的基本框架。 (2)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A京沪线、B京九线、C京广线、D焦柳线、E宝成—成昆线、京哈—沈大线。 (3)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4)主要铁路枢纽:a包头、b郑州、c武汉、d宝鸡、e徐州、f株洲、g成都。 【点拨】亚欧大陆桥 亚欧大陆桥是指横跨亚欧大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等港口,比北线缩短行程3 000 km,时间缩短一半。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二地理下期 《中国的交通》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交通综合检测题 右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 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A.700~900km B.600~800km C.500~700km D.400~600km 2.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 C.航空 D.水路 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 “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 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 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读图完成3-4题。 3.马帮运输是滇、藏、川间一种重要的交通 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畜牧业发达,骡马数量多 B.当地经济落后,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 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 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 发展 D.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 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4.在建设云南、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 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 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我国两省会城市位置和铁路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如果从济南沿最近路线坐火车去武汉,经过的铁路干线依次为 A.陇海一京九~浙赣 B.京广一浙赣一湘黔 C.湘黔一京沪一陇海 D.京沪一陇海一京广 6.下列日期中,武汉日出的地方时早于济南的是 A.1月2日 B.4月2日 C.6月2日 D.9月2日 右图为我国30。N纬线经过的六省区的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占该省区总货运量比重图。据此回答7-8题。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总结与展望

一、为什么要学交通规划 二、交通规划定义、分类与层次划分 三、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与一般程序 四、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五、《交通规划》课程特点与学习要求

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认识 ——建国60周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及展望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回顾 ?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展望 全永燊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2009年9月

现代交通规划学科发展历程(1949-2009) 孕育 建国初 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末 进入21世纪以来 创建 成熟 日臻完善 发展路径回顾 总结与展望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规划方法的进步 ?逐步摒弃了以经验判断和“只见局部,不见全局”的传统规划模式,开始运用综合交通系统理论与现代交通规划方法研究和编制城市交通规划 ?基于系统规划理论的交通建模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北京1987年在TRIPS基础上构建北京交通规划模型,上海在EMME/2基础上构建 上海交通规划模型) ?逐渐开始了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实践,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先后开展了系统的城市交通规划

90年代中期——20世纪末交通规划的进展 背景 ?机动化进程加速,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特大城市开始进入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期,全国引发新一轮交通拥堵 ?南京、深圳、沈阳等中心城市也步入机动化成长期 ?交通需求总量激增,构成更为复杂 广州(1998)北京(1997)南宁(1998)

90年代中期——20世纪末交通规划的进展 交通规划研究 ?开始关注交通发展战略、交通政策、交通发展模式等重大问题 ?1995年,国家建设部会同世界银行举办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北京宣言”,提出了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的规 划、建设和运行的“五项原则、四项标准、八项行动” ?1995年,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发布,城市交通规划逐渐步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进,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依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经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

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中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进,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17.2万公里(不舍民航航线和海上运输线路),其中铁路7.5万公里,公路193万公里,内河航道12.3万公里,油气管道4.4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142个,沿海和内河码头泊位35200个。 中国综合交通网是以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分布为基础,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经济社会活动为需求,结合国土开发和保障国家安全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个网络体系中,五种运输方式以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呈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江苏省溧阳市高二地理 中国地理《中国的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节中国的交通 考纲要求 理解交通运输的作用,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识记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分布。 预习内容 一、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1、我国古代四大米市是指、、、,形成的条件有 2、对照“五岭县的变化图”(P88),据图A分析该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 ,分析交通的改善对该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 二、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1、我国交通分布的特点是。 2 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空运:、、的货物;公路:、、的货物;铁路:、、的货物;水运:、、、的货物。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周转量构成: 材料二欧洲货物四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输距离相关曲线(图) (1)我国的旅客周转中最重要的方式是______和______。货物 运输最重要的方式是______和______。周转量最小的是______ 和______运输方式,主要原因是______和______。 (2)读材料二,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①运距<80Km时,用_______;②运距80-550Km时,用_______; ③运距>550Km时,用_______; ④运距长、贵重、急需、体积和重量小采用________。 (3)下列不同类型及数量的货物,要从起点运到终点,请你选 择最佳运输方式和线路: ①两箱急救药品,从北京到拉萨,方式_______。②五万吨原油从大庆运至上海,方式_______。 ③五千吨稻谷,从武汉运到上海,方式_______。④二百只活猪从苏北到北京,方式_________。

⑤二百吨钢材从太原到无锡,方式________。⑥三吨鲜虾,从郊区水库运至市区,方式__________。 三、我国的铁路运输 训练:我国正在兴起参观革命纪念地的红色旅游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1)京九铁路干线通过的革命纪念地中,属于省会城市的是;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是(山)革命老区。 (2)某旅游团从上海出发,乘火车到遵义、重庆、郑州和徐州等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游览。请按照便捷的原则,依次填出在下列城市之间通过的铁路线名称。 上海——遵义:线、线、线、线;重庆——徐州:线、线、线。 四、其他交通运输 1、公路 (1)山区应优先选择运输,原因是。 (2)我国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包括、、等地区,原因是。

中国交通发展规划报告

中国交通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交通部在组织各方面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从“瓶颈”制约、全面紧走向“两个明显”(即交通运输的紧状况有明显缓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有明显改善),这个目标将于近期达到;第二个阶段从“两个明显”到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目标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第三个阶段从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到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将在下世纪中叶实现。为实现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的目标,其关键是:在2020年前后。要努力完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运输支持保障系统即“三主一支持”系统的建设。 1.1.公路主骨架 公路主骨架是根据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简称国道网,包括首都放射线、南北纵线和东西横线,见下表)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确定的。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见下表)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其贯通首都和直辖市及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大城市的93%连接在一起,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 首都放射线

南北纵线

东西横线

“五纵” “七横” 公路主骨架是全国公路网的主动脉,也是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快“五纵七横”国家道路主干线系统建设,可使公路交通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城市间快速旅客和货物运输的需求,满足全国统一开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并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国道主干线按照规划的标准要求建成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安全保障、通讯信息和综合管理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车辆行驶速度可以比现有国道平均车速提高一倍以上。大中城市间、省际间和区域间将形成现代化的快速公路运输网络。全国公路网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将有很大的提高。公路运输运距在400—500公里的可以当日往返,800--1000公里的可以当日到达。 “九五”后两年,国道主干线的建设重点是基本贯通同江至、至、至、至霍尔果斯,以及至、至、至,即“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按照“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布局规划,逐步加大车流量大的国道主干线和省重点经济干线路段的建设;认真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强国家定点扶贫县的公路建设,使每一个国家定点扶贫县的商品产地(或集散地),有一条经济路通往干线公路,在实现县乡通公路的基础上,使全国行政村的如90%通公路;建设长江、黄河上的江阴、、、、及海沧等跨江跨海大桥;起步建设公路主枢纽。 到下世纪前十年,继续加快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完善配套相关服务和管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线区位及其影响】 1.各种交通运输线建设考虑的区位因素 2.运河线路的布局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原——工程量小;山地——工程量大。 水文:沿途水量多少及变化;尽可能利用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减少工程量。 生态环境:注意减少沿途生态环境的破坏。 (2)社会经济条件:沿途人口、城市数量,经济发展水平。 3.桥的建设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影响工程量、技术条件→建设成本。 (2)社会经济条件:修建长度→工程量大小;原有基础设施→建设材料运输成本;原有运输方式、经济发展水平→需求量大小,收益的大小。 4.隧道的布局 地形、地质构造、资金、技术、原有线路状况、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5.交通运输网的特点 主要从线路数量(密度)、线路类型、线路分布与走向、是否形成交通运输网等方面分析。

例题1:(2019·太原市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上里程最长(全长55千米)、施工难度最大、投资最多、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跨海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1269亿元。港珠澳大桥将珠海、澳门到香港的陆路交通时间从三小时缩短到四十五分钟。下图示意港珠澳大桥的地理位置。 (1)推测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6分) (2)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成本高的自然原因。(4分) 答案:(1)夏秋季节多台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风雨;珠江入海口,泥沙淤积,地基不稳;珠江口外海区,多风浪、潮汐、大雾等。 (2)海域宽,大桥长度(跨度)大,且集桥—岛—隧于一体,工程量大,设计、施工难度大;海域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差,人工费用高;设计和施工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高;海水腐蚀性强,对材料性能要求高,材料成本高等。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建设条件的分析思路 (1)选择地址——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①地理位置:河流入海口处,或沿海中间位置;或处在国际航道的枢纽位置。 ②水域条件:要求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不淤不冻(泥沙、最冷月气温)、背风避浪(风浪小)(海湾与风向的关系)。 ③陆域条件:要求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施工建设:主要包括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要考虑施工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对施工及施工人员的不利影响,造成对施工技术、施工周期,建设材料的要求提高,增加投资成本。 (3)发展快慢——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①经济腹地(决定因素)。取决于相连接的河流流域及交通线;②城市依托(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③水陆交通的枢纽,便于客货物的集聚、中转;④附近港口数量;⑤造船技术的发展。 (4)港口地位的变化——要考虑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交通规划学习心得

通过一个学期对交通运输规划双语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城市交通规划,空中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步骤,也对中国和美国的交通发展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也让我掌握了很多有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以下是我对本学期交通规划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是交通规划的定义。广义的交通规划包括交通设施体系布局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政策规划、交通运输组织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交通安全规划、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等。狭义的交通规划主要是指交通设施体系布局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所谓交通规划(狭义)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管理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突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过程。 以现状调查为基础,预测未来的人口、土地使用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制定的有关交通的长远发展计划,包括规划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等。它是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通规划中的交通指的是以汽车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交通。交通规划按时限分,有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两种。长期规划着重在贯彻新的交通政策、筹划新的交通系统和道路网、改变现有设施,期限一般为15~20年;短期规划着重在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交通规划按范围分,有城市交

通规划和大区交通规划两种。 其次学习了有关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中国在周朝就有九经九纬、环城和辐射形的城市道路网的雏型规划。唐朝首都长安规模宏大,道路网为典型的棋盘形布局。20世纪初,汽车出现后,城市交通规划便把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来考虑。现代的城市交通规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国在对一百多个城市进行家庭访问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交通规划。以家访小型样本调查结合查核线测量,确定了现有交通形式。未来的规划方案是在预测远景交通发展的基础上编制的。5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交通和土地使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制订交通规划不仅要考虑当时的交通量,而且要考虑土地使用情况对交通的需求的关系,并且用道路网规划代替了单一道路的规划。此后逐渐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使规划的内容更趋完善,有利于多方案的比较、选择。数学模型的推导和采用,使预测工作更为简便和迅速。60年代后期,对各项评估由定性向定量发展。从此,交通规划在社会化、综合化和定量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成为交通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1956年美国芝加哥的交通规划,后来从城市的发展成大区的交通规划,从单一的发展到综合的交通规划,因而在70年代初,对交通规划强调了“连续性”、“综合性”和“协调性”。 城市交通规划分为道路网规划、常规公交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静态交通规划、步行系统规划。这里面与我们大众息息相关的就是常规公交系统规划,因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社会公共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交通调查

中国交通规划发展历程

中国交通规划发展历程 http: 2009年09月27日11:16腾讯科技我要评论 (0) 第1 2 3页中国交通规划历史回顾 城市交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也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需求压力。近20年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事业伴随着城市交通发展的压力,从无到有逐渐成长起来。回顾过去,可以温故而知新,更重要的是从城市交通和规划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去探索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为今后城市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寻求一条科学之路。 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构成是自行车交通,全国城市中的汽车不足200万辆,城市交通的矛盾不突出,人们对城市交通的认识局限在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方面。七十年代末,西方国家的城市交通工程、城市交通规划思想传入了我国,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交通丰富的内涵。1979年,在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下成立了大城市交通学组,针对当时的城市交通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强调道路功能的划分,按交通流的性质和要求设计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要为长远发展留有余地等等。由此开始,人们对城市交通的认识由单纯的道路逐渐扩展到道路和交通流两个方面。八十年代初前后,我国几个大城市相继开始了交通调查,拉开了我国城市交通规划起步的序幕。1978年上海组织了机动车OD调查,1981年天津组织了居民出行调查和货物流动调查,1982年徐州进行了居民出行调查,等等。之后,到八十年代末,全国大约30余个城市进行了居民出行调查和公共交通出行调查,这些调查对了解我国城市交通的基本状况、探索交通流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在于摸清情况,对城市交通流的认识从道路表象延伸到交通源头的分析,实现了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大城市交通学组在学术年会上提出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大城市交通的倡议书”,第一次把城市交通提到了“全面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高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