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活着》富贵命运和形象的各种纠结

《活着》富贵命运和形象的各种纠结

《活着》富贵命运和形象的各种纠结
《活着》富贵命运和形象的各种纠结

浅析《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和形象溯源

摘要

《活着》通过全方位展示了主人公福贵的悲剧性人生,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民在命运厄运的面前,仍然坚强的活着的光辉形象。本文将从年轻时代纨绔荒唐的福贵,浪子回头的福贵,坚忍不拔的福贵三方面来对福贵复杂形象来进行解剖。同时造成福贵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将从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无法摆脱的宿命和作家的零度叙事技巧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 福贵; 形象分析; 形象探源

Abstract:ALIVE every side display by the tragic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Fu Gui, such a simple shape Fukki the fate of farmers in the face of doom, is still alive the glorious image of the strong. This article from a young age Dandyism absurd Fukki, prodigal son of Fu Gui, indomitable Fukki three aspects to the image of Fu Gui for complex anatomy. Also causing Fukki tragedy for many reasons, I will be the chao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writers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of zero narrative techniques for analysis.

Keywords:ALIVE; Fukki; image analysis; image analysis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5)

引言 (6)

一.纨绔荒唐的福贵 (6)

二.回头浪子的福贵 (7)

三.坚忍不拔的福贵 (8)

四.福贵悲剧形象探源 (9)

1.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 (9)

2.无法摆脱的宿命 (10)

3.零度叙事的运用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光辉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福贵的形象非常突出,是那个时代里农民的典型代表,同时福贵的形象有十分复杂。当然,对于活着的评价,文艺界也是大相径庭,有的评论家看到了《活着》体现的生存哲学,有的看到了福贵悲剧的原因。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前辈们的见解很独到,各有优点,这为笔者写这篇论文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众所周知,福贵的一生经历之丰富,命运起伏之大,可谓是惊心动魄。人物形象很复杂,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福贵年轻时代的纨绔荒唐,身无分文时候的浪子回头以及在灾难面前永远坚忍不拔的福贵。福贵一生是悲剧的,苦难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灾难总是近在咫尺。可以说福贵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时代环境的不可改变,肮脏的政治以及难以摆脱的宿命都是造成福贵悲剧人生的原因。下面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纨绔荒唐的福贵

《活着》以其丰富博大的内涵和塑造了福贵的光辉形象奠定了其在当代为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事件之丰富,构成了福贵的生命历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要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就像果实一样。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过。作为乡下地主的儿子,又是独子,虽然不是说家里腰缠万贯,但最起码是衣食无忧。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可谓是人前人后羡慕的主子。可就是应了俗语饱暖思淫欲,福贵在进行自我讲述的时候,讲起他年轻的这段时光时,不无得意的说:“我爱往妓院里钻,听那些风骚的女人整夜叽叽喳喳和哼哼哈哈,那些声音听上去像是在给我挠痒痒。”年轻时候的福贵仗着家里有点钱,在外面过着放荡不拘的生活。年轻时候什么荤都吃过。但正所谓万恶淫为首,福贵的年轻时候不只是染上了嫖,正如他自己不无感慨的说:“做人啦,一旦嫖上以后,就免不了要去赌,这嫖和赌就像是胳膊和肩膀连在一起,怎么都分不开。”的确嫖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谴责的恶行,嫖赌的人都是那些不尊重劳动成果的人,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辛的人,甚至连生活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出了夜以继日的荒唐下去,他们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这个社会上,水蛭一般地榨取人民的血汗,实在是可恶至极。

福贵也是这样的人,年轻时候的他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这个时候的他显然是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的,他就像锅里的油一样那么肤浅,根本不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生活总是在创造一切,生活创造了环境,环境创造了在这个环境里的人的思维,思维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福贵,没有经历过衣不蔽体饭不能饱的困苦,没有深切体会生活艰辛的人总是不知道珍惜眼前的东西。人,都有这样的缺点,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福贵也不例外。年轻时候的他没有珍惜过自己的家人,没有珍惜家里的财产,没有珍惜过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人。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似乎真的没有药可以就得了了,这时候的他好像是一个由内烂到外地苹果,一切似乎都到了没有挽救的余地了。他父亲严厉的斥责他是个败家子,他的妻子软硬兼施,可是苦海无涯的福贵已经在幼稚和肤浅的指引下,在苦海的深处无法自拔;他的母亲也劝过他,然而这时候的他是什么都听不下去的,忠言逆耳,人都是这样的,都喜欢听好话,听到别人称他为少爷时,他是那么的舒心。而当他的父亲因为他去赌博而要教训他的时候,他却捏住他父亲的手,说道:“你他娘的就算了,我是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然后一推,将其父亲推倒在墙角。这样的逆子加上败家子全部集中在福贵身上,或许这

时候你真的会觉得他真的烂了,烂透了,从头到脚。

年轻的福贵生活糜烂,放浪不拘。不仅如此,于子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点后来福贵始终不能忘了他亏欠凤霞和有庆的;于妻,他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温柔贤惠的家珍却是他挖苦打击的对象;于父母,他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反而是恶语相向,甚而至于动手,实在是不该啊。于家已是如此,那么他是否又会在老丈前面有所收敛呢?当然没有,简直就是变本加厉。以至于丈人一见到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我们可以很惊奇的发现天下竟有这样奇怪的翁婿关系,实在是滑稽,但我们在笑的同时又在谴责福贵没有良心,荒唐,甚至是无耻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福贵都不为过。福贵的丈人本来是城里米行的老板,可谓是家底殷实,文化教养也是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小资的千金却嫁了一个纨绔子弟,叫丈人如何不丢脸。当初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婿竟然是这样一颗烂种子。然而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无耻者无惧。福贵每次从妓院回来正好路过丈人的米行,就故意大喊:女婿给您请安了。吓得丈人赶紧叫他祖宗。

就是这样的一个福贵,金玉全无,败絮其内。似乎纨绔子弟的所有恶劣品质他只多不少,大多数人肯定都会毫不犹豫的对这样的福贵进行口诛笔伐,恨不得将其淹死在公众灼灼的正义里。但笔者认为就是这样的福贵还是保有农民的善良和厚道的。他的行为的确是荒唐的很,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环境的巨力从来不可以轻易忽略的,在半殖半封的社会里所有的阶级都在腐烂活着正在腐烂。福贵至多是一堆烂苹果里的一个,仅此而已,任何夸大福贵的缺点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还有福贵始终是善良的,我们知道福贵生活很糜烂,他只是自己乐于自己的腐烂。但却没有对他人刻意剥削他人,没有去偷,没有去抢,哪怕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首先想到的是自食其力。这样的福贵还是值得我们投以赞许的目光的。

二、回头浪子的福贵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洗涤着一切,越是在河流的底端就越是被淘洗的彻底,无论多多顽固的石头在生活这条河流的打磨下,都会变得棱角平平。这就是生活的可怕,这也就是生活的伟大。

生活打磨着每一个人,福贵也不例外,经历了这遭变故后,福贵老实了。自从赌博输光家产以后,福贵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开始明白了挣钱的不容易,当父亲叫他去还赌债时,刻意将当铺换成三担铜钱叫福贵挑去,公子的他以前怎么干过这样的活,所以挑到绸衣磨破了,肩膀出血了。讲到这里时,福贵不也不感慨的说“到这时候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的千难万难”可怜天下父母心,到这时福贵才明白要珍惜,才明白父亲的一番用意,实在是悔悟的太迟了。

佛家有句俗语,孽海无涯回头是岸,讲的就是人要再迷途之中能够翻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就是最大的收获。其实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孔子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怕的是明知错误却还是要执迷不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番变故后,福贵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一点难能可贵。从富甲一方的地主到如今身无分文,福贵没有像其他的纨绔子弟一样自甘堕落,而是自食自立,担起养家糊口的担子。这样巨大的落差福贵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选择了挑起生活的重担。福贵的回头使家里人感到了希望,

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是家人的顶梁柱,是希望。家人没有过分的去责怪他,母亲的无私的爱和妻子的贤惠成了福贵活着的支撑,也是动力。父亲没有过分的怪他,只是淡淡地说了:“赌债也是要还的”,父亲的叹息使得福贵“眼睛里酸溜溜的,我知道他不会来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倒是疼的死去活来。”母亲也说人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家人的关怀给了福贵最大的支持,可以说这样的家人是福贵最大的财富,这使得福贵会最终没有垮下,扛起了这个家庭。

家资告罄的福贵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困苦,体会到了家人的不容易。输光家产后,福贵不在逛窑子了,父亲的叹息仿佛还在耳边,久久不能散去。那是一个将死之人的最后无奈地叹息,又仿佛是在苦笑造化弄人,父亲的叹息使福贵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悔不当初啊。当父亲死后,福贵自责不已,父亲是被自己活活气死的。经历了人生地大起大落,福贵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了,他开始自力更生。当往昔的少爷拿起锄头来的那一刹那,就标志者福贵的痛定思痛的蜕变,虽然这种蜕变的代价是沉重和痛苦的。他开始心疼自己的母亲来了,当母亲不忍自己的儿子干农活累得十分疲倦时,就亲自下地干活。但是年老体力不支,老是气喘吁吁。做儿子的福贵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就天天起早贪黑的干活,最终还是将农活做好了。对家珍也是一样的,自己的女人以前那样糟蹋人家,现在自己身无分文,家珍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是鼓励自己,这样贤惠的女人,福贵现在才发现到她的优点。自此以后,福贵就开始关心自己的家人了,心疼母亲妻子了,这样的变化不能不说是彻底,不能不说是令人欣喜。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福贵的回头使我们看到了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家庭责任,自食其力的不一样的福贵。

三、坚忍不拔的福贵

过了而立之年的福贵,开始懂得了怎么样去珍惜。年轻时的荒唐浪荡让他亲身经历了从腰缠万贯的富裕到身无分文的落魄;从锦衣玉食的主子命到每天要为三餐奔波勉强糊口的劳碌。这判若云泥的落差,福贵还是化解了,我们可以发现从一开始逆来顺受这样的品质就没有消失过,它一直潜藏在我们民族的基因里,只要条件适合它就会开始发挥作用。就像种子,只要有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就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就在我们以为福贵似乎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时,余华的笔锋忽转,虽然他还是那样的毫无感情的介入到故事的讲述,但从福贵输光家产后,故事就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输光家产后,悲剧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了。先是父亲被他气成内伤,在上厕所时摔下来,死了;刚刚学会懂得珍惜家人时候,又被抓去做壮丁,历经千折万磨,好不容易回到了家,这是已经是福贵失踪了两年了,就在福贵失踪的这段时间里母亲病逝,女儿失聪;时隔十年后儿子又在一场医疗事故里被活活抽干血而死;中年丧子的创伤好不容易被时间默默的抚平了些的时候,女儿又在同一所医院难产而死;妻子再也无法承受丧子亡女的悲痛而撒手人寰;几年后女婿又在一场意外中惨死,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就在爷孙开始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时,外孙又因福贵的疏忽因噎而死。

人生的全部惨剧都经历了,面对亲人的接二连三的死去,福贵没有倒下,他依然坚强的活着,他将所有的灾难都默默的承受下来了,但却始终没有任

何怨言,他依然在耕种者脚下的土地,和一头老牛作伴,嘴里喊着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依然活着。我们不得不佩服福贵这种坚韧,他就像一根弹簧,无论压力有多大,他总是巧妙地温情地化解在积蓄生的力量里。这就是福贵的伟大之处,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道理。活着,正如余华所说的,不为活着意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依然平静地活着,直到孑然一身也还是乐观的活着。余华成功的为富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富贵在生活下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富贵也能将它们消解在自己的忍耐中和宽广的胸怀中。最终富贵达到了与孤单相依为命的地步。圣经说,爱是恒久的忍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没有任何芦苇可以承受千钧的力量的。富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磨练了他的忍耐,从而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

对富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只有道禅思想中那种对生活的平静和超然。为什么会如此的超然和平静?答案也许就在苦难本身富贵曾经拥有过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后来他失去了这一切,但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对他的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正因为他拥有这些并经历这些,所以在经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人性中的善和中国最底层老百姓之间的特有的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他们朴素的生存哲学,这一切是卑微的生存变得有尊严,是苦难显得温暖,这就是人性的光辉。余华说:“一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寥寥12万字,全程笼罩这欲哭无泪的压抑。现实生活的无情和残忍,远比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依然将要坚忍顽强,这应是生命的力量吧,虽然有些苍凉的意味。①

四、富贵悲剧形象探源

1. 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

活着这部充满悲情色彩的小说,以及宿命的不可抗拒让我们联想到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之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余华的写作是深受古希腊悲剧创作的影响,个人命运我们都已经无法掌控,但当个人命运遭遇时代大洪流时呢?当历史的车轮遭遇个人命运时呢?

答案似乎早已注定。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是时代洪流里的一滴小水珠,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阻止这洪流的巨力,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妥协,即使是面对自己亲人所留下的淋漓鲜血,我们还是不可以停留,我们也不能停留,虽然我们饱含热泪,虽然我们双手颤抖,虽然我们浑身战栗,但我们不能停留,因为,在时代的巨力下我们没有力量去抗衡。无论这巨力是多么野蛮的还是多么惨无人道的。因为历史的每一道车辙里面都留下了皑皑白骨,你看那昨天的深深浅浅的车辙附近鲜血淋漓就知道了。历史总是将大多数人碾的粉身碎骨!

无论是在疯狂的时代,还是在血雨腥风的时代,作为小百姓的我们,作

为孑然一身的我们(虽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们这样孤立的个体在呼号,在悲惨的呐喊,但即使是就在身边,近在咫尺,我们都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因为时代疯了,奔腾的浪涛淹没了一切外在的声音。)没有任何主动权,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什么法律,什么人道都将是狗屁,都是反革命的。在一个只有吃的时代里,精神的死海早就没了任何来自彼岸的风,千帆相竟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当毛主席说打土豪分田地,龙儿死了。龙儿没有主动权,他死了。当毛主席说成立人民公社时,村里的全部百姓没有主动权,田也交出去了,全都吃公粮。后来要炼钢了,锅也交出去了,再后来就饥荒了,当然毛主席还坐在沙发上说了成绩是七,错误是三。后来死了几千万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当然这些都没有波及平静的村里,只是大家都饿的胖乎乎的,全身浮肿。当王喜和凤霞抢红薯时候,人性的丑恶是何等的丑陋。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都是被逼的。野蛮的决策早就野蛮的人性。

小说了处处体现了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处处闪现出个人无法冲破时代和命运这张网时,鲜血淋漓地疲惫躺下为止。如在抓壮丁时,即使富贵没有被这个连长抓去,也一定会被那个团长抓去。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样的环境下,心中的那片田园是得不到安宁的,心中的那份牵挂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福贵想过逃离连长的魔爪,但在连长之后是一个强大且蛮不讲理的时代,个人诉求是得不到实现的。又如文革时期,即使有庆不是死于医生抽血抽死,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灾难降临的,死亡只是那个时代的五线谱,而个人则是那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一首时代的赞歌。福贵有抗争么,有,他愤怒地挥起拳头砸向那个他认为是造成他儿子的死的罪魁祸首,但被告知是县长时,是春生县长时,他又泄气了,像一个干瘪的气球。春生说:“怎么会是你的儿子。”医生说:“你怎么就一个儿子”。时代的荒谬总是将个人的生活逼向绝路。

当个人无法在时代中找到出路时,就会妥协。妥协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杀,叔本华说过,当个人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一是默默的承受,麻木的承受,显然福贵是属于后面的这种。

当疯狂的时代趋于平静时,当历史的长河终于平静的流淌时,我们终于有机会回过头去冷静的思考这疯狂而荒唐的小丑剧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决策者拍屁股的决策是这一系列的浩劫的罪魁祸首,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集团是绝对没有可能代表先进的,任何粉饰太平的赞词都是可耻和卑劣地自吹自擂。余华不止一次的向我们说明了人祸甚于天灾。而且福贵的悲剧主要是从当局者一系错误决策开始的。小说依次出现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时间跨度之大,历史事件之丰富,人物命运浮沉之大。这些都体现了交织在福贵这个小人物命运的历史背景,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线索:政治无处不在。余华故意以富贵的口吻来描述,这样我们看到的政治是在富贵的眼中的政治。先是民国时期抓壮丁,再是经历了解放战争,然后是土改后来是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再后来是三年自然灾害和饥荒,十年文革,改革开放。这一系列的事件始终都贯穿着政治。

余华的现实主义小说大部分都对政治进行十分强烈的抨击,虽然他采取的是零度化叙事,但如果我们细心的话,就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们完全是政治愚弄的工具。政治不是他们的事,但政治却始终像幽灵一般笼罩着他们的生存。《活着》里福贵的真正悲剧是从50年代开始的,凤霞的失聪,有庆的死亡,凤霞的死,家珍的死都是一个暴政荒唐

的决策造成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而是邪恶的决策和决策者本身。没有权力的监督,没有部门的制约,这个国家的机器一旦开动了便停止不了了,尽管它吱吱嘎嘎的声音明确的显示出没有良好的平衡的机器最终会走向崩溃的。可怜天下的受苦受难的民众,他们怎么会知道是他们敬爱的国家让他们的生活成了幸存的滑稽,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他们辛辛苦苦维护的机器,却像吸血鬼一样贪得无厌的压榨着他们的每一滴血汗。更可笑的和可悲的是他们的淋漓鲜血竟是维持着机器运转的润滑剂,并且依然在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事实已经雄辩的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和任何邪恶是能够万岁的,真正万岁的是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任何妄自称自己是万岁的人或者邪恶都将遭到现实的无情嘲讽和打击的。当有一天他的人民终于抬起头来,高声呼唤人时,定会对这种曾经信奉的“理念”嗤之以鼻的,并且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抛弃,我们拭目以待这一天的到来。或许明天的到来还要一段时间,黎明前得黑暗总是最浓密的,但光芒最终会将这黑暗撕得粉碎。一切都会实现的,当福贵抬起头来,昂然地活着时。我想这就是余华告诉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的浅显的道理。无限赞同。

历史终究是历史,现在我们可以理性的去分析,是什么促使这个原本安静的年代变得疯狂而嗜血。我们得吸取教训,我们的直面苦难的本质,揭开苦难背后的渊薮,然后毫不留情的抨击批判之,当然我们是理性的。

2.难以逃脱的宿命

《活着》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之王,人的力量在命运的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渺小,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谁都无法摆脱宿命的诅咒。

《活着》通篇文章通篇都笼罩着一种欲哭无泪的压抑,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这种沉重是由死亡引起的,厄运笼罩富贵一家,自始至终。死亡伴随着福贵的一生,

佛家讲富贵有命,祸福在天。讲的就是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抢也抢不来。《活着》中处处都有宿命的影子,只是这种宿命论在书中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巧合。冥冥之中,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从福贵的一生地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宿命的痕迹。

人生就像是沿着一条早已画好的的轨迹在进行着,我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切,即使我们有反抗,但是到最后还是殊途同归。福贵也是一样的,上天早已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土改的时候,要打到地主,枪毙龙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要不是我们徐家出了我爹和我两个败家子,今天枪毙的就是我了。他摸摸自己的身子还在,庆幸地和妻子说起这件事来。当初福贵输光家产之后,丈人将家珍接走后,福贵的母亲告慰福贵,家珍是你的人,别人抢也抢不走。其实潜台词就是家珍就是你的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都是命。后来家珍真的回来了,还带着有庆。数十年后,有庆被抽干血而死,几年后凤霞又在同一医院难产而死,惊人的巧合,除了宿命能制造出这样完美的巧合,实在让人想不到任何原因了。所以福贵一听说凤霞难产的那家医院就是当年有庆死去的那家医院,就大呼千万不能进那家医院,我们跟那家医院有仇。当凤霞惨死后,福贵哭着自言自语的说,我就说不要进这家医院。老实巴交的福贵当然不会想到冥冥之中邪恶的上天制造了这出悲剧,他没有让福贵在意外之中丧生,而是让他来见证这一切,死神总是需

要有人来做见证的,见证神明的伟大,见证命运的力量。

对芸芸众生而言“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环境和时代,无法选择生身父母,无法选择种族和国家,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好,人生的起落浮沉也罢,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这是宿命,只能听天由命。每一种,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生命运行发展的轨迹,这是程序决定的,是不允许随意改变的,也是自身难以改变的,这是宿命。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桃树只能结桃子,杏树只能结杏子,这是植物的宿命,植物只能如此。鱼只能在水中生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草动物吃草,食肉动物吃肉,猫捉老鼠,狗看家园,一头猪从生下来就决定了最后要进屠宰场,这是动物的宿命,只能如此。人会生老病死,作为人,逃不出这个生老病死的程序,这是宿命。亲爱的人也只是宿命玩偶,当你听见命运飞驰时发出的呼啸时,从心底都会涌起一种沧桑的无奈。

福贵当然也只能在这个可怕地宿命里面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命运的起落浮沉。我们无需去斤斤计较,一切都将走向终点,无论你是想逃离还是想加速,都只能是殊途同归,这就是宿命。所以到了最后福贵会很淡然的说,做人啊,不要去争这争那,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生活教会了福贵人生无需浮华,要脚踏实地,,也不需要将人生设想的太美好,也不必太悲观,一切都是注定的。

3.零度叙事的运用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作家的二度创造,也就是说文学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作家的构思和创造的。就像孩子之于母亲,有元有始。

作为先锋派的领军人物,余华对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其中最为评论家所熟悉的就是他的那种冷酷的零度叙事。但是当余华回归现实主义时,回归到塑造人物形象这条道路时,作家的叙事风格却和先锋小说的风格简直就是如出一辙,那就是零度叙事。

文艺心理学上说,零度叙事就是所谓零度叙事(价值中立),即作家与读者是平等的关系。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作品中不流出作者自己的价值态度评判,自己的主观倾向不明显。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造时,作家本身倒像是一位客观的记录员,完全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写作。似乎外界的任何事物都和作家没有关系,作家只是一位记录者,他的工作仅仅是一字不差的记录。

余华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零度叙事,作品里充满了恶心,暴力、血腥、死亡、宿命。他的作品善于塑造一个对立的环境,这种对立不是一般的对立,而是很尖锐的对立,始终使自己置于一种十分紧张的氛围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是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都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窥见我们现实生活的很多景象,即使镜子有点模糊。显然在余华的眼里现实是难以承受的苦难、凶险,所以也就是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毫无疑问,《活着》这部作品也是作家眼中的现实。虽然这种现实是那么的沉重和难以承受。主人公福贵,一生命途多舛,死亡总是伴其左右,命运似乎总是在和福贵处于一种尖锐的对立中。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最后只留下一个背负着亲人全部死去的痛苦,孑然一身的

老人。余华有意安排人生中种种灾难发生在福贵身上,将人的承受能力发挥到极限。而作者却很冷峻的在一旁观看和记录,脸上似乎没有任何表情。这使得很多人认为余华血管里流着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冷的刺骨。

《活着》虽然没有血腥的控诉和声嘶力竭的呐喊,但是字里行间却始终笼着着一种欲哭无泪的压抑。这就是福贵所存在的现实,同时也是作家眼中的现实。每一次灾难的来临,我们看不到作家的身影。当有庆悲惨的死去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作家的只言片语;当凤霞难缠而死的时候,我们也仍然没有发现作家的身影。我们所看到的是全是福贵一个人在默默的承受,任再大的灾难,再沉重的灾难压在他的瘦小却坚强的肩膀上,这种重压之下的疼痛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但是我们的福贵忍受下来了,我们甚至没有听见他的哭声,尽管眼泪已经情不自禁的顺着脸颊慢慢滑落,坠到福贵那双脚站立的的大地上,消失在这亘古不变得泥土里。而此时作家仍然只是站在原地,没有任何行动,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和福贵一样的默默,只是福贵在默默的承受,作家在默默的观察和记录。显然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一个似乎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在记录着这片亘古不变的大地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我们只是被作家这种冷酷的零度叙事所震慑了,就像初秋早晨的蒙蒙雾气,笼罩在大地上,遮挡住了道路,使我们不敢轻易迈开步子,当我们看见前方也是这种苍茫的时候。显然,太阳出来了,雾就会慢慢消散,而我们在驻足不前的地方眼看着雾气慢慢散去,显露出来的是一条笔直的道路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原来这都是表象,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相同的道理,余华表面上极端冷酷的将福贵一次次推向生存的悬崖时,其实这时候作家也就是福贵,一样的是站在悬崖的边缘,浑身战栗,恐惧于脚下虚无的无边无际。同样的是当灾难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福贵身上时,作家此时也同样承受了相同的痛苦和难以言说的悲伤,虽然我们看上去作家仍然是呆立在原地,脸上毫无表情。但心底已经涌起了惊涛骇浪,无穷无尽的冲击着作家的承受极限。

作家亲手制造了福贵的悲剧一生,用一种叫零度叙事的技巧,作家表面上冷酷,但心底仍然是充满温情和无限同情的。

结语

总之,《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时间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这一切。余华让福贵的命运起浮在这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切便有了新的意义,一切便有了生命,人物的呼吸便均匀而平静,或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活着。

《活着》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存状态,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活着》就是一部电影,演绎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痛苦哀愁。少年时代的纨绔子弟,不懂世事艰难;经历人生变故后浪子回头的福贵,开始懂得活着的不容易;而立之年后的福贵灾难始终不离其左右,命运残忍将完美的生活撕裂的四分五裂,厄运接踵而至,而主人公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在

那些灾难的岁月里,所有的灾难都被福贵温情而默默的化解在他那如大地般宽广的胸怀里。此时,他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形象了,而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本身的象征,无论多么大的灾难都无法将其摧毁,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福贵的形象是复杂的,悲剧也悲剧出了很深的水平。造成福贵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喧嚣的社会环境淹没了个人生存诉求的呐喊,宿命的无法摆脱让人很无奈,作家的独特叙事技巧,冷酷的零度叙事使得福贵的悲剧更让人震撼。

当我们读完了这个故事时,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淌,我们不仅同情着福贵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思考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活着,为什么活着。在那种蛮不讲理的时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参考文献

①郑阿平:《中国式的生存哲学阐释》,《唐都学刊》2007年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