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一)《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最高人民法院以我国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为主要依据,结合长期司法实践经验,于2000 年10 月30 日发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2008年2月4 日正式发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2011年2月18 日又发布了《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2 号)。虽然关于案由能否体现诉讼标的和诉的类型,理论界有诸多争议,[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领衔的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依然认为,民事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对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通过观察我国民事案由体系中的确认案由,可以大体了解确认之诉在我国的适用类型。在2011 年修订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有11 种三级案由明确使用了“确认”一词,分别是第32 项物权确认纠纷,第67 项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第127 项请求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第153 项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第228 项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第242 项股东资格确认纠纷,第274 项请求确认债务人行为无效纠纷,第279 项破产债权确认纠纷,第286 项证券权利确认纠纷,第332 项确认票据无效纠纷,第402 项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四级案由中也存在一些确认纠

纷,例如第21 项收养关系纠纷中的第(1)项即为确认收养关系纠纷,第48 项共有纠纷中的第(1)项为共有权确认纠纷。需要强调的是,某些案由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确认”一词,但其实依然应当视为确认之诉,典型如第14 项婚姻无效纠纷,其完整的表述应当为“确认婚姻效力纠纷” 。仔细考察上述案由,可以发现确认之诉的对象和范围非常广泛:由于有第67 项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的存在,包括劳动合同、调解协议在内的所有的合同效力问题都可以通过确认之诉的方式提起;而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继承关系等家事纠纷中,案由制度也完全允许对各类亲属关系予以确认;在可以确认的权利类型上,包括物权、股权、证券权利等各类绝对权也均可以作为确认的对象。唯一的限制表现在侵权领域,2008 年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确认不侵权纠纷” 作为一类独立的案由,但2011 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其修改为“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 ,并认为确认不侵权纠纷只发生在知识产权领域,让这一表述更为严谨。从历史解释看,这其实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选择,即侵害知识产权以外的侵权纠纷,不宜提起确认之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严格按照民事诉讼的学理分析,上述案由中有部分案件其实并不属于确认之诉的范畴。例如,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和对婚姻效力的确认,应属非讼程序。前者已经在2012 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时被纳入到特别程序,而后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01〕30 号,下称

“婚姻法解释一” )第9 条的规定,也具有明显的非讼特性。但是,这种区分在民事诉讼理论界之外似乎并未得到太多的重视。无论是民事实体法学者还是司法实务部门,几乎都未意识到上述案由的非讼性,而是将其理解为确认之诉。除了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影响力等原因之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实体法学者还是我国司法实务界都没有意识到确认之诉原本应当具有严格的限制,以至于民事诉讼法需要设立专门的非讼程序来对某些特殊法律问题的确认宣告予以回应。总之,从最能够体系性地反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之诉范围态度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来看,我国确认之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诉讼标的可以是各类法律关系和绝对权。除了在侵权纠纷中对消极确认之诉的范围予以较为明显的限缩外,并未限制其他确认之诉的提起。(二)司法实务中的确认之诉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确认之诉更是广泛存在。除前述案由规定中允许确认的对象外,实务中还存在对其他事项的确认。第一,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确认。除了导致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行为外,其他法律行为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法律关系或权利,原本不应成为确认之诉的对象,但我国立法和司法中都存在直接确认法律行为效力的情形。立法方面,公司法第22 条规定股东等利害关系人可以对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提起确认无效之诉。此种确认之诉也得到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认可。民法总则第132 条第2 款明确将决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民法理论认为这属于数人行为中的特殊类型,即共同行为。因此,对该类行为的确认应属于对法律行为

的确认。而司法实务中,确认对象也超越了特殊的法律规则,扩展到其他法律行为。例如,我国法院并不排斥当事人直接起诉解除合同,也会在判决中直接确认合同解除。如果单纯从确认的对象上看,此类确认之诉确认的并非是合同法律关系本身,而是解除行为的效力及其法律后果。第二,对法律行为构造要素效力的确认。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通常由若干构造要素组成,当这些要素完全具备时,特定的法律效果才会产生。如果说法律行为相较于权利和关系已经显得过于细微而不应成为确认之诉的对象的话,那么具体的构成要素自然就更加琐屑,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例如民事诉讼法第187 条规定的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确认——否则不应成为法院直接确认的对象。但是,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当事人也会就专门的构造要素(主要是意思表示)的效力争议提请确认,并得到法院的认同。例如周益民诉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原告认为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了股权转让信息公告,后来又变更了公告内容,对股权转让的交易方式作出更改,导致原告最终未能购得相关股份。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确认两被告于2009 年9月22日变更银联数据公司2.43%股权挂牌转让信息公告的行为无效,以联交所2009 年8 月28 日发布的挂牌信息为依

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本案的裁判要旨,该案中的股权转让信息公告是一项要约邀请,只能作为一项意思表示,原告要求确认变更要约邀请的行为无效,这既非对法律关系或权利的直接确

认,也不构成对法律行为的确定,而只是对法律行为中构成要素的确认。但上海两级法院均对此予以了审查,并经过详细说理,认为该变更行为有效。由此可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法院系统并不排斥对以意思表示为代表的法律行为构造要素效力的确认。相反,法院往往对该行为进行了充分的审理,并直接在裁判主文中回应了当事人的确认请求。第三,对特殊权利的确认。除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规定的对物权、知识产权、股权等权利的确认外,司法实践也允许对一些特殊的民事权利予以确认。最为典型的是对诉讼时效抗辩权等的确认。实务中对此做法不尽一致,有的法院认为诉讼时效是否届满属于事实问题,因而对此类确认抗辩权法律效果的诉讼裁定驳回起诉,但也有法院对此进行了实质审查,认为“通过确认判决消除这种法律上的不安定性,亦不存在违背常理及对诉权滥用的问题” ,并最终作出确认已过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债权为自然之债、原告无须再承担责任的判决。第四,对知识产权以外其他权利的不侵权的确认。《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不侵权诉讼限定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绝大多数不侵权诉讼的实务操作遵循了这一规定。但是,也有个别案件侵犯的并非知识产权,依然得到了法院的审理。最典型的是确认不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商业秘密并不属于传统知识产权的范围,在普通法国家甚至直接被认定为一种财产权。《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也未将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放置在二级案由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下,而是放置在不正当竞争纠纷中。实务中也存在确认不侵害商业秘密的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