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平衡创新实验 童海英

化学平衡创新实验 童海英

化学平衡创新实验 童海英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

先将活塞a下压到零刻度,A内压强增大,平衡向生成无色N2O4方向移动,观察颜色先变深有逐渐变浅;再将b上拉到30mL处,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

注射器a向下压15mL,注射器b上拉15mL处;然后分别将两个集气瓶放置在热水杯中和冰水杯中。

来自:钟云,《化学平衡实验演示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年第三期。

二、利用DIS 数字传感器测定体系2NO2 N2O4初始状态下的压强值和色度值。

来自:刘长胜,《压强影响2NO2 N2O4平衡的实验设计》,《化学教学》2014年第四期。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致亲爱的初三学生和家长们:您们好!从小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让他们从小具有动手的能力,在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上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切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我们有力的思想武器,从小让孩子多动手做实验,能够很好地开发孩子的科学潜能。 很多科学原理都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清晰明了地演示出来,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孩子将会发现,学习原来不用煞费苦心,只要动动手指,用用脑,就能将科学和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既玩得高兴有学得开心,简直是一大乐事! 开开心心玩科学,轻轻松松学科学,潇潇洒洒用科学,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科学可以启发我们和孩子的智慧,实验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书中、课外、创新的实验会让你发现:科学并不是神秘莫测,科学就在你我身边。我们可以在每天的经历中,发现科学、了解科学。让我们一起重视孩子的科学小实验,相信会给我们的教育和生活带来许多的乐趣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家长协助工作:当孩子有求于您时,请您耐心点再耐心点儿,也许您正在无意间培养下一个卢瑟福、爱因斯坦……例如有些实验器材的准备;协助拍视频;力所能及的个别知识点的解惑。 让我们一起开启一个体验生活、动手实验、创新发展、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吧!我们初三的全体老师期待你的精彩纷呈! 四大发明中的黑火药、火箭之王钱学森、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屠呦呦的青蒿素……那你呢会从什么开始呢一杯水还是一张纸还是我们呼出的一口白气

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举手之间,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小实验不仅能培养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这些实验还让我们加深理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更让我们知道了一些基本科学原理和运行规律,会让我们更有自信的生活。 还等什么,赶快行动起来吧! 九年级暑假化学活动作业 1、自主学习与小实验制作与体验 (1)自主学习初三化学课本上册第1单元——第6单元主要知识点,对课本加粗黑体字的内容初步了解。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观看或阅读,例如视频《加油向未来》、阅读相关教辅资料等。 (3)完成实验制作,并将实验过程录成视频,要求:实验器材的选取与准备;实验过程操作规范,现象明显;有配音讲解,尤其是对实验现象及现象原因(相关化学知识、原理)的讲解。实验明目见后。 2、上交及评价 (1)可以与同学合作完成,也可以和家长合作完成,但要求相关的学生必须出镜吆! (2)8月20号—25号上传视频至班级QQ群相册,视频名称注明班级、姓名。 (3)每班评选出10个优胜作品,开学颁发证书及奖品以资鼓励。 3、补充说明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 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 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题目:盐酸的化学性质微型实验学校名称:卢龙县潘庄镇中学 实验教师:何秀芳

实验方案 实验内容:在教学中酸的化学性质是以实验的形式分散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缺少系统性,实验较多操作较麻烦,改进后把酸的性质系统化简化了实验的操作过程。 一、改进实验名称:盐酸化学性质微型实验 二、改进实验目的: 1、将初中化学课标实验教材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实验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简化实验步骤,使学生获得鲜明突出的印象。 实验创新点: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一个100毫升洗净的盛放过氯化钠注射液的玻璃瓶、用输液器和输液管改进的导管、五个洗净的盛放过青霉素的玻璃小瓶、带铁圈的铁架台、、药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石蕊指示剂、硝酸银溶液、锌粒、氧化铁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如图所示,此装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铁架台及铁圈:对装置起固定作用。 2、对输液器进行改进,利用三通做成连通 器,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输 液管往下流,通过简易的连通器流到各个 不同的反应容器中,避免做多个实验多次 添加药品的麻烦。 3、在干路导管和支路导管间都安装了控制 器,可以根据反应得需要打开不同的控制器,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通过调整控制器,控制滴入液体的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

4、该装置还可以用于部分液体与固体反应的对比试验,比如通过金属与酸反应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在大玻璃瓶中加入稀盐酸,在小玻璃瓶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打开控制器,就可以同时进行几个反应,节约实验时间,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5、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调整支路导管的条数,如果拔掉一个三通就可以减少一组反应,由五组变成四组。 五、实验操作: 1、连接反应仪器并添加反应物,注意要使导管保持通畅,在开始实验之前要关紧控制器,在盛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中预先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成红色。 2、打开干路控制器和支路一的控制器,使液体流下来滴入到盛有石蕊指示剂的小玻璃瓶中。观察到溶液变红,验证了盐酸可以使石蕊指示剂变红这条酸的通性。 3、顺次打开各个支路控制器,使盐酸滴入不同的反应器中,观察现象,验证盐酸不同的性质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缩短了反应时间,操作简单 2、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反应的个数 3、把零散的实验集中在一起,复习物质的性质时更具有直观性,加深印象

初中化学装置图大全(很好、很强大)

九年级化学仪器装置图大全 一、成套装置 (2) 1.制氯气: (2) 2.实验室制乙烯: (2) 3.蒸馏、分馏 (3) 4.氢气还原氧化铜: (4) 5.制SO3 (4) 6.喷泉 (4) 7.酯化 (4) 8.制Fe(OH)2 (5) 9.合成无水三氯化铁: (5) 10.合成无水四氯化锡: (5) 11.其它 (6) 12.原电池、电解池 (6) 二、组合装置 (8) 1.两通管加热 (8) 2.固~固加热,制气 (8) 3.固~液、液~液加热,制气 (9) 4.固~液不加热,制气 (9) 5.启普发生器 (9) 6.水浴加热 (10) 7.洗气瓶 (11) 8.干燥装置 (11) 9.集气装置 (11) 10.量气装置 (12) 11.尾气吸收 (12) 三、容器 (12) 1.试管 (12) 2.烧杯 (13) 3.烧瓶、蒸馏瓶 (13) 4.锥形瓶 (13) 5.试剂瓶 (13) 6.U形管 (14) 7.干燥类 (14) 8.冷凝管、牛角管 (14) 9.漏斗 (14) 10.水槽 (15) 11.计量类 (15) 12.加热类 (16) 13.导管 (17) 14.橡管、塞、活塞、接口 (17) 15.其它 (17)

一、成套装置1.制氯气: 2.实验室制乙烯:

3.蒸馏、分馏

4.氢气还原氧化铜: 5.制SO 3 6.喷泉 7.酯化 3 3

8.制Fe(OH)2 9.合成无水三氯化铁: 10.合成无水四氯化锡: NaOH H 2SO 4

11.其它 气球 12.原电池、电解池 2 4A B C D 水准管 溶液 颗粒 3 NaOH 溶液 4溶液 A B H 2SO 4 C H 2SO 4 A H 2SO 4 2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集》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集》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课题组 吉安县教研室陈人昌 2014年8月

改进型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点 一、实验方案设计遵循的原则 1、立意的科学性。 2、操作的可行性。 3、过程的安全性。 4、用品的简约性。 5、思路的创新性。 6、效果的启发性。 二、实验方案设计满足的要素 1、改进背景与设计目的。 2、用品选取与装置组配。 3、实验过程与操作方法。 4、实验记录、现象分析与结果讨论。 5、注意事项与改进反思。 三、实验方案设计侧重的内容 1、实验药品的选取。 2、实验仪器的改进。 3、实验装置的改进。 案例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改进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改进实验目的添加辅助仪器,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实验原理 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水蒸气在经过长颈漏斗内壁的冷凝作用后很快就会有明显的水珠产生 实验仪器 及药品 长颈漏斗、蜡烛、玻璃片、烧杯、玻璃管、澄清石灰水、火柴 实验 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1、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倒扣一长颈漏斗,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水蒸气在经 过长颈漏斗内壁的冷凝作用后很快就会有明显的水珠产生,(如果外面再盖一冷的湿巾效果更好)。(如图1) 2、用玻璃片迅速盖好烧杯后倒转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石 灰水变浑浊。用玻璃片盖住烧杯是为了防止烧杯内收集的气体逸散。(如图2) 3、在蜡烛外套用一个比蜡烛稍大的玻璃管,这样就可以防止在熄灭蜡 烛时产生的白烟随空气逸散,从而较易点燃蜡烛。 创新设计后的优点1、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与二氧化碳,但因为这个实验是在天气较热的9月份演示,此时气温较高,所以在冷而干燥的烧杯内根本无法看见产生的水雾,另外由于烧杯离蜡烛火焰太近,蜡烛燃烧缺氧而产生的大量炭黑会将烧杯内壁熏黑,也看不到有水雾产生。而通过长颈漏斗有明显的水珠产生。 2、蘸在烧杯内壁的少量石灰水会由于蜡烛火焰的蒸发而留下少量白色物质,很容易使学生误解这是CO 2 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生成物,但实际上是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用玻璃片盖住烧杯是为了防止烧杯内收集的气体逸散。 案例2 《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含量比较》的创新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装置

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气体制备装置归纳 一.气体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气体 固体 、固体?→ ? +? 1 () () 。 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 应 注意事项:粉末状固体 反应容器:试管 2 1 () () ()64 3 2 1 2 、 注意事项:见图 分液漏斗; 加液容器:长颈漏斗、 锥形瓶; 、广口瓶 反应容器:试管、烧瓶 气体 液体 、固体?→ ? +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启普发生器及改良 4 二、气体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排空气法 1 、排水法 2 三、气密性的检查 1.受热法:如图1所示装置,要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应先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烧杯或水槽的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或用手掌紧贴烧瓶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试管或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就有气泡冒出。然后把手移开,过一会儿,待试管或烧瓶冷却后,水就从 烧杯或水槽中升 到导气管里,形成 一段水柱,则表明 装置不漏气。

图2 方法: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将导气管插入烧杯中水中,用酒精灯微热园底烧瓶,若导管末端产生气泡,停止微热,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不漏气。 2.压水法:如启普发生器气密性检查 图A 图B 图C 方法:如图所示。关闭导气管活塞,从球形漏斗上口注入水,待球形漏斗下口完全浸没于水中后,继续加入适量水到球形漏斗球体高度约1/2处,做好水位记号静置几分钟,水位下降的说明漏气,不下降的说明不漏气。 图3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与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类似。首先,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到高度长颈漏斗球体约1/2处一会儿,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表明装置不漏气。 3.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4、图5中装置的气密性。向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当缓慢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长颈漏斗有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 四、常见气体的制备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⑴药品及反应原理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修订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青龙满族自治县 高春民、高建全 一、实验目的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是氧气重要性质的实验之一。以前有很多对该实验的改进,有的改进为密闭容器中进行,但是装置变得复杂,操作也不简便,成功率很低。所以我本次改进试着从实验的微型化入手,以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1.仪器 集气瓶、橡胶塞、注射器、燃烧匙、酒精灯、火柴、玻璃棒。 2.药品 硫粉、NaOH溶液、氧气。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1.仪器装置图(见附图) 2. 组装说明 将燃烧匙插进橡胶塞固定好,将燃烧匙铁丝上部分弯曲以便于控制燃烧匙底部和玻璃棒正对;再将玻璃棒如图穿过橡胶塞(玻璃棒上涂有少量凡士林);塞紧胶塞。 四、实验操作部分 1.先将燃烧匙旋转,将玻璃棒向下移动,使燃烧匙和玻璃棒分开,向燃烧匙中加入少量硫粉,再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1分钟左右。 2.迅速旋转燃烧匙,燃烧匙底部和玻璃棒正对,将胶塞塞紧集满氧气的集气瓶。 3.将热的玻璃棒下移,使玻璃棒下端与硫粉接触,再将玻璃棒上移,可观察到玻璃棒下端硫的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火焰熄灭后,再将热的玻璃棒下移,使玻璃棒下端与硫粉

接触,再将玻璃棒上移,可再次观察到玻璃棒下端硫的燃烧。(此实验可反复观察现象) 4.反应完毕后,用空注射器抽取集气瓶中少量气体,闻气体气味。 5.反应完毕后,用注射器吸取少量NaOH溶液,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NaOH溶液震荡,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 注:将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换成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用同样的方法实验,可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对比试验。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装置简单,并且实验中减少了硫粉的用量,且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并用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使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用生活中废旧注射器,变废为宝,使物品再利用。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案 一、大赛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系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广大学生夯实基础,勤奋进取的实干精神。 二、大赛精神: 脚踏实地,务实求真。 三、主办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四、承办单位 化学系分团委、学生会、化学化工创新实践基地 五、大赛筹办委员会 主任:范建凤、李永平 副主任:任光明、刘成琪、刘素平 成员:各教研组组长、实验员、赵强、王振、李笑峰、张国荣、学生会干部 六、参赛对象 化学系2012级、2013级、2014级全体学生 七、报名时间2015年4月26-2015年5月5日 八、竞赛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5年5月5日——2015年5月底 活动分预赛和决赛 预赛:另行通知地点:阶梯教室 决赛:时间:另行通知地点:化学楼实验室 九、活动流程 本届比赛分为筹备与宣传、报名与整理、预赛、决赛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宣传动员工作 (1)化学系宣传部负责前期宣传工作,展出竞赛展板、悬挂条幅 (2)各年级辅导员、组织部、网络部在各个班级为此次大赛的报名做工作。 2、大赛组织工作 (1)赛前:秘书部协助系老师做好竞赛前准备工作。 (2)预赛:联系我系教研室老师出竞赛试题,学习部、实践部负责笔试时考场的布置和考场秩序的维持。 (3)决赛前:及时了解初赛比赛结果,同时向各班公布笔试成绩并对成绩有异议的同学联系查看试卷,最后公布进入复赛学生的名单。 (4)决赛:实践部、学习部、班督部布置考场以及考场卫生,协助老师以及维持秩序。 3、大赛后期工作 (1)以展板、海报、微博、QQ、各班通知等方式以及化学系网站公布获奖名单。 (2)颁发证书以及奖品 十、竞赛大纲:见附表1 十一、比赛活动具体安排

创新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6272396.html, 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谢奋玺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8期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反应规律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课堂的重头戏,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尤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创新;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初中化学 教学中利用实验教学研究发展化学学科素养至关重要。通过核心素养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教师重新定位化学实验课堂“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五个维度,即学生具备宏观认知与微观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平衡思想和变化理念、能够通过证据推理建立起化学认知模型,具有科学的探究创新意识,赋予科学精神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化学核心理念的培养下,化学实验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促进化学课堂的持续创新优化。 一、激发学生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尤其是对于各种神奇的化学现象有着浓厚 兴趣,化学实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微观世界,因此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动力,在化学实验设计中突出趣味性和探究性,将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化学现象通过实验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例如在“微粒运动”的相关化学实验中,如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微粒运动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变得可观、可感、可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形式上有所创新。教师可以设计“铁树开花”实验,利用细铁丝和沾满酚酞溶液的棉球做成铁树,将其放置在一个较小的烧杯中,在烧杯内滴入氨水溶液,并且用大一些的烧杯将铁树覆盖起来,随后学生会观察到铁树上的棉球逐渐变为红色,仿佛铁树绽开了花朵。通过铁树开花实验能够使学生对氨气分子的运动原理有更直观的了解,由于氨分子与酚酞溶液相融合,从而发生了酚酞棉球变成红色的现象。这样的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思考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化学思维。 二、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新课程化学教学要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 精神,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探究性、启发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验分析、探索、知

初三化学实验装置图汇总

实验装置图汇总1.发生装置 2. 净化装置 除杂质气体(洗气瓶)除水蒸气 (干燥管) 除水蒸气除CO、H2等与金属氧化物 反应的气体 3. 收集装置 4.尾气处理装置 5.测量气体体积装置 6.气密性的检查 1、将装置的导管口一端浸没于水中,再用双手握住容器(试管可用一

7.总体思想 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装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气体制取 例.甲酸(H COOH)通常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它在浓硫酸作用下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 O H 浓硫酸CO ↑+H2O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欲用该反应来制取CO,并还原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供选择: (1)用甲酸滴入浓硫酸的方法制取CO ,应选 (填序号)装置;如果要除去CO 中混 有少量甲酸气体,最好选择上图中 (填序号)进行洗气。 (2)用上述方法制取的CO 还原氧化铁,并检验气体产物,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顺序为: (填字母)。 (3)在对氧化铁粉末加热前,为安全起见,应进行的一项重要操作是 。 (4)从开始加热到实验结束,氧化铁粉末的颜色变化为 , 反应方程式为 。 (5)上述实验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请你说出一种处理尾气的方法: 。 (6)在该制取CO 的反应中,浓硫酸所起的是 作用。 2、如左图,关闭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 漏斗内液面高于试管内液面,静置后若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则装置的气 密性良好;液面下降,则装置漏气。

②,③; B接D、C接 G(或H)、H(或G)接F;加热前要先通CO排出空气;由红棕色变为黑色;略; 将尾气点燃(或气球、塑料袋收集尾气);催化。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初中常见化学实验装置图归类

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气体制备装置归纳 一、气体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气体固体、固体?→?+? 1 ()()。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应注意事项:粉末状固体反应容器:试管 21 ()()()6 43212、注意事项:见图分液漏斗;加液容器:长颈漏斗、锥形瓶; 、广口瓶 反应容器:试管、烧瓶气体 液体、固体?→?+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启普发生器及改良4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17 163213、注意事项:见图加液容器:分液漏斗反应容器:试管、烧瓶气体” 液体气体”或“液体液体、“固体?→?+?→?+?? 图 1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二、气体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排空气法1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排水法2 、贮气瓶 3 三、尾气处理装置:根据多余气体的性质选择 气体、在水中溶解性不大的1 图27 、燃烧或袋装法2 (图28、图29) 气体:防倒吸。、在水中溶解性很大的.3 图26 图24 图 25 图28 图 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四、气体净化装置:根据净化剂的状态和条件选择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五、气体性质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的条件选择 、常温反应装置1 、加热反应装置2 、冷却反应装置3 六、排水量气装置:测量气体的体积 相平。中左短水位与右端水位中水相平,图中量器内的水位与水槽注意事项:图5250 图43 图 44 图45 图46 图 47 图48 图 49 图50 图51 图52 图 53

初三化学创新实验设计.doc

初三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永远是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 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 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 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 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

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 六、实验过程 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 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 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 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 七、实验效果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 八、自我评价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实验装置,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优点: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方便,装置可循环使用,可用于老师演示,也可用于学生实验,克服课本中的原材料的限制,避免操作过程中用捆气球等复杂操作,而且密闭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

湖北省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 -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中学 罗 瑶 邮编:441300 一、实验目的 证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且具有还原性。本实验改进为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银镜。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仪器:洁净的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溶液、 10%葡萄糖溶液和乙醇的混合溶液(1∶1)。 三、实验操作 1.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2%的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所得澄清溶液就是银氨溶液。 2.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滴入葡萄糖和乙醇的混合溶液2~3滴,充分振荡,再滴入1 滴氢氧化钠溶液,不断地快速振荡,直至出现光亮的银镜为止。 四、实验相关说明 1.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时,振荡的目的使使均匀、光亮的银镜几乎遍布整支试管,课堂演示效果更好,药品利用率高,不振荡也可以。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适当的碱性环境有利于银镜的生成,但如果滴加氢氧化钠过量,反应速率太快,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5.银氨溶液只能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如果久置会析出叠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6.氨水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过量,致使实验失败。氨水的浓度以2%为宜。 7.葡萄糖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析出银镜快,但容易出现黑斑,加快振荡速度可以避免出现黑斑。加入乙醇起到降低葡萄糖浓度的作用,使得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有乙醇存在时,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 8.产生的银镜均匀、光亮,就象刷子刷上去的一样,内壁没有黑色颗粒状物质附着,说明不是氧化银,说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表现出还原性。 五、实验改进后意义及价值 我认为改进后的实验有如下优点: 1.化难为易,操作更简单,现象明显,便于推广。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无论使教师演示实验还 是学生实验,无一例外均成功。使用此法也可用于不易成功的学生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成功率高,重现性好,读者可自行试之。 2.改变实验条件不需加热在常温下制得均匀、光亮的银镜,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有关银镜反应的研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6年04期; [2]张殷全.还原糖试验与烯醇化的关系[J].大学化学,1990,(05):11-13. 专家点评:本实验化繁为简,把成功率低的实验改进为不需水浴加热,常温下制得几乎遍布整支试管的洁净光亮的银镜,“漂亮的银镜振荡着振荡着就出来了”。 备注:次文发表于《湖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研讨及中学实验创新汇赛观摩会》材料汇编(高中)参赛时获得湖北省一等奖。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

现场成果展示 一、创新实验名称:燃烧的条件 作君1马怀福单位“滩肪帀峡山区三冢庄E学即編1 252105 二、刨新賓脸口的’ 2012^人敎版九年级优学二捋实抽[了1]探云'燃饶采供'?的实弱(第 128FT)-虽然现眾比较明昱.坦存任*下不足匚 一是境垸阿产兰的丸昼E姑护炼在室穴待染坏境;二是廿未煥烷旳红谄後启创造養啤慢苴爛需不能很好地说明可熾糊朋与肴找曳有关I三是热球中的白磷处于液态通人氧气时, 白矚容曷援动.不昴擁制。为使实验更科学、环蘇?现眾更明显.对该买验作如下改进n 三、实輩叹嚣&用甜丸焼根追箱U、大试管、卄虫管、椽皮塞、胶決湎曽、疣纸、红埼、白确、菊辿. 镉子、熱水r琥璃管、试管夫、气球、比柴、逓氐 四,貫酣弱直图&鞘lb K埒叵*白蹤和红磷枚在蒲惆片上茨沛煎在 大订琶里.弃用帝导首和r球的樽朋垄圣黑: 2.将原齐F概用砸纸囲圈住砂 在氛水中改为肢仕八钛管里井浸段于水中: 3、M與曲疽红曉的大试4 5、实酣擬作; 1>将一块绿豆大小的白碉和严量弐硏片别放入大 试管里.井用带导管向气球的椽皮塞塞紧, 花另料一块绿豆大小舸口硏救在丿」试晉里.井將小戟百勻豈白碼圧大试管底部湘平用适甲 族榮固定在~起’ 头埒亍支试管同时玫人热水中(小试管內兗満热术h 4;用活彗问?h试吗T1的G斶玳近诵人空气; 5.取岀战頁虹隣旳大试管.撩二,在齬精灯犬焰—加热。 六、实脸创新点茂具扇罠: K通过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亲杵并且现象瞎显、设计严密]培养学生产谨的科学思紿 2.诵订实验.胡强学丰的歼噪竟识;3、通过尖验,让学生休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澈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廣疑, 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玄验.让节生悴脸到科牛探究的乐理…熾:m七〒的黑趨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成果论文

一、实验名称:实验探究NaOH与CO2反应 张金华 遵化市第三中学唐山市064200 二、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由于NaOH溶液与CO2反应无现象,所以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理化知 识引导学生设计该实验装置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NaOH溶液与CO2确实发生了化 学反应。第一:利用反应物CO2是气体,而生成物中没有气体,让NaOH溶液与 CO2在一密闭容器内(如软的纯净水塑料瓶)接触即发生反应,因其压强变化,从 而使软的纯净水塑料瓶发生形变。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即:CO2能溶解在NaOH 溶液的溶剂——水中并与之反应,所以要证明是溶质NaOH与CO2反应还需做一 个CO2与水在密闭容器中接触的对比试验以增强实验设计的严密性。第二:利用 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Ca(OH)2与CO2反 应生成CaCO3和H2O去猜测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生成物,并设计实验证明生 成物中有碳酸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软的纯净水塑料瓶(500毫升)两个带盖儿、两个小药瓶(代替胶头滴管)、两个 注射器、小烧杯、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四、实验装置图 组成说明:取两个500毫升的相同的软质纯净水塑料瓶,用热的铁钉在瓶塞上打孔(用来插滴管即小药瓶用)。

五、实验操作步骤 1、用塑料瓶收集两瓶(500毫升)的CO2并验满。 2、分别盖好瓶盖儿,一瓶盖儿上装的滴管里盛的是16毫升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另一瓶 盖儿的滴管里盛等量的水。 3、同时挤压两滴管后振荡两瓶,观察变瘪的程度。通过学生地观察和分析得出是NaOH 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反应后的生成物,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4、向更瘪的瓶子里用注射器加入适量的浓盐酸,振荡,待瓶子恢复原状后用注射器抽取 瓶内的气体,并将气体注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里,观察现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NaOH溶液与CO2在一密闭容器内接触有碳酸盐生成,进一步证明了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用品设计实验,达到实验目的,又遵循了实验改进的科学性、 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 2、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3、利用对比实验来增加实验设计的严密性。 4、通过对生成物的检验来引导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从另一角度(由新物质生成) 来让学生认识到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虽然无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5、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阔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九年级化学课外小实验64例》 1.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2 2.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3 3.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6 4.第四章燃烧燃料------------------------------------------7 5.第五章金属与矿物------------------------------------------10 6.第六章物质的溶解------------------------------------------12 7.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14 8.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17 9.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18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序号1实验名称探究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实验器材及药品蜡烛、火柴、玻璃片、镊子、碳酸氢铵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 取少量碳酸氢铵放在玻璃片上,点燃蜡烛,用镊子夹住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加热一会,能闻到有刺激 性气味,一段时间后,碳 酸氢铵消失了。 碳酸氢铵受热容易发 生分解,化学方程式 为: △ NH 4 HCO 3 === H 2 O+CO 2 ↑+NH 3 ↑ 注意事项保存碳酸氢铵要放在低温、干燥、密封的条件 下。 序号2实验名称鸡蛋的“浮”与“沉” 实验器材及药品鸡蛋白醋玻璃杯(口径比鸡蛋稍大一些)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 在玻璃杯中倒入约大半杯白醋,把鸡蛋放进白醋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 泡;一会儿鸡蛋上浮;鸡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实验题精选

初三化学实验题精选 1.按下图的装置进行实验,在A、B、C、D处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你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A B C D [分析]:锌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氢气充满反应装置,再点燃酒精灯,防止因混有空气而 引起爆炸。氧化铜跟氢气反应生成光亮的紫红色的铜和水蒸气,水蒸气随着没有反应完的氢气 经过盛有干燥剂的干燥管被吸收了,再点燃C、D处的氢气,纯净的氢气分别在空气和氯气中安 静地燃烧起来。 [解答]: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 A 锌粒表面上有气泡产生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 B 黑色的粉末变成光亮的紫红色粉末, 同时在远离酒精灯火焰处玻璃管内 壁有水珠 置换反应 C 呈苍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有刺 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在瓶口形成白 雾,同时集气瓶内黄绿色褪去 化合反应 D 呈淡蓝色火焰,放热,使小烧杯发热, 小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化合反应 2.用下列装置连接成一套测定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

A.B.C.D. (1)所用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不用C装置,测定出来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会___________(偏高或偏低) (3)测量数据用m1、m2、m3、m4表示如下: 仪器名称实验前实验后 氧化铜和玻璃管m1m3 氯化钙和U形管m2m4 则在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 (4)如果在停止加热的同时,就停止了通入氢气,并拆开装置,则测定结果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偏高或偏低) [分析]:本实验是测定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和铜测出氧化铜中的氧和生成水的质量,便可计算出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首先制取氢气,为了防止生成的氢气中带有水蒸气,再将氢气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其中的水蒸气,将干燥的氢气通过受热的氧化铜,使氧化铜跟氢气反应生成的水再被盛有固体氯化钙的U形管在较低温条件下吸收,所以实验仪器的连接顺序应为B、C、A、D。生成的氢气如果不用C装置干燥,测出的水的质量即m4-m2的值偏高,这样测定出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会偏高,因在生成的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来自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质量,即m1-m3,这样便可知水中氢元素的 质量,即(m4-m2)-(m1-m3)所以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如果 在停止加热的同时,就停通入氢气,并拆开实验装置,其后果是使热的铜重新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氧化铜,这样测出的m3数值偏高,因而m1-m3的值偏低,使(m4-m2)-(m1-m3)的值偏 高,导致偏高,即此时会使水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偏高。 [解答]: (1)B、C、A、D (2)干燥氢气,偏高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之欧阳语创编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 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

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