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集体备课稿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集体备课稿

必修I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本框《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考点表述为分配制度:考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考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

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4.了解按需分配、平均分配。(不作拓展)

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从

而拥护党在现阶段的分配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分配方式;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比较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差异。

三、考点解读:

◆近几年高考考查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各种分配方式特别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的背景材料主要为生活情景,侧

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知道和理解。

导入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格环节的练习进行切入。(生产和分配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

导入2:2011年8月9日,浙江省苍南县在灵溪镇举办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知识讲座。根据讲座所确定的方案,集体股占40%,用于发展公共集体事业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个人股占20%,平均分摊到所有本村户籍的村民;40%被设置为贡献股,按贡献大小取得红利。同时,每个村民可以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

考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

②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点:▲按劳分配的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

有、集体成分)。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不包括生产资料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

⑴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现实的经济条件):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

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积极的社会作用):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的)

注意点:▲按劳分配不同于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①按需分配是指:“分配的生活资料按人头来分,不按照贡献大小来分,不按照投资额来分,每个人想要什么就分配什么,想要多少就分配多少。”②平均分配是指社会财富人人有份)

四、高考例题:生产关系三个内容

1.(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考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基本内容:个体劳动者个人(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人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②范围:个体经济。

拓展内容:▲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得获得的各种报酬。如企业、事业、机关及其他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农民出

售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社会福利性分配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劳动收入都是合法收入,也并不是所有的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收入。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拓展内容:▲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是指储蓄存款利息、股票股息或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

营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如技术入股、专利

转让、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

分配的方式。

⑵意义: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异同

注意点:▲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解释:前者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后者是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的收入。(解释: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

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人

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收入等。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

济中的劳动收入。)(模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4.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高考例题:

1.(2011上海单科,15,2分)一家IT公司生产软件产品,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属于资本要素的是

①运转资金②公司办公楼③电脑设备④程序设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2.(2010年高考安徽卷3)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

3.(2009上海政治6)“抓斗大王”包起帆及其领导的团队研发的“散货自动化装船系统和卸船系统”,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将大大提高了海港口的生产效率。这一智能化设备和工艺系统的研发所需要的主要生产要素除了“科技”和“劳动’”外还有

A.资本、人口 B.土地、人口 C.管理、土地 D .管理、资本

4.某科技企业出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25)某“80 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的收人 B.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人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人 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人

必修I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本框《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考点表述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考点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懂得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

2.理解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要求。

能力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即有利于经济效

率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中的第二点。

三、考点解读:

◆近几年高考考查内容:收入分配的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效

率与公平的关系等。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题目的背景材料均为当前热点,侧

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

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1.收入分配公平

⑴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主要是指收入分配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对平等、合理差距)

注意点:▲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解释: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所以收入分配公平是反对平均

主义的。)

▲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解释: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的收入

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差距。)⑵为什么要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②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④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⑤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拓展内容:▲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最突出地

表现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

重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

2.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举措。(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拓展内容:▲国民收入是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表示社会新增加的财富)。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

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是由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形成的。经过初次

分配,国民收入被分成三部分: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所以在

初次分配中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

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

上,在全社会范围内再次进行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法律、政策等对收入要素

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所以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的功能,但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工资增长机制:工资的增长随着CPI的变化以及企业利润的增加而动态变化。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再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要分配先把蛋糕做大)

⑤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两极分化。

四、高考例题:

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6)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来源:学.科.网Z.

2.(2012高考江苏卷10)如图2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12高考天津卷5)图2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6352425.html,]

A. 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

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D.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

4.(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5.(2011高考山东卷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展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2010年山东卷18)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7.(2010年高考北京卷33)

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8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

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

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④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8.(09江苏卷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9.(09天津卷1)2009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10.(08全国Ⅱ卷25)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①增加财政开支②刺激中低收入民消费

③增加财政收入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

⑴效率的含义: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讲求效率实质就是又好又快发展生产力。

⑵为什么要注重效率:①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要求。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效率才能为现实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⑶注重效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劳动者(生产者)的积极性。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拓展内容:▲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与生产。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跳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

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有机结合起来)

▲收入分配对公平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

的拥有状况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必然引起收

入分配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如果这种差别

和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的不

公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要强调公平)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过大,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高考例题:

1.(2011高考江苏卷10)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 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

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

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

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

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

高的效率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09上海政治10]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

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8江苏卷17)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必修I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

本框《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考点表述为国家财政:考点5:财政及其作用考点6:财政收入与支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

4.把握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6.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7.财政支出的种类。(不作拓展)

能力目标:结合实例体会国家财政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大局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关心

和支持财政工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财政的作用。

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财政收支关系。

三、考点解读:

◆近几年高考考查内容:财政的作用(特别是财政政策);影响财政的因素;财政收支关系。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试题有选择题,也较多地出现了费选择题。试题往往结合当前的

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调整命制,很多时候通过图表的形式考查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入1:国民收入被分成三部分: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企业收入的分配、居民收入的分配。导入2:结合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重大民生问题的支出,认识财政对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意义。

考点5: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注意点:▲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是指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拓展内容:▲国家预算是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3.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4.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例如: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P65)

注意点:▲财政政策的运用是逆风向调节的。即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向应当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反。如:国民经济出现总需求过旺时,可以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胀压力。拓展内容:▲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策着力点放在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

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等

方面。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

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

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

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

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

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

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

政策都是财政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

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基准利

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纸币发行量等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的制定者

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

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四、高考例题:

1.(2012高考广东卷26)对图6解析正确的是

A.该省财政收入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

B.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来源:学科网ZXXK]

C.该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D.该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

2.(2011高考浙江卷25) 2011年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E)同比上升5.3%。为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措施是

A.削减行政开支,减少财政支出 B.增加国家税收,扩建公用设施C.减少国家税收,减持外国国债 D.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

3.(2011高考福建卷31)通货膨胀一般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的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3%作为警戒线。读图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

B.从B点到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C.从C点到D点,适宜扩大财政盈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D.在E点时,适宜增发国债,增加货币供给

5.(2011年全国卷38题)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参考答案】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2009安徽文综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属于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是

A.扩大信贷规模和优化信贷结构 B.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扶贫标准学科网

C.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 D.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学科

6.(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4)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经济手段。一般来讲,为抑制经济过热,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减少税收②提高存贷款利率③减少政府开支④增加货币供应量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①④

考点6: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①财政收入的含义: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②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注意点:▲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③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注意点: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解释: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长,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等支出,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将不利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③财政收入的多少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应当制度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①财政支出的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基本建设和支农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人员经费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的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表明了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假如财政赤字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发展)

注意点:▲国家应该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四、高考例题:

1.(2012高考海南卷3)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44.9万户,占比高达99.3%;从业人员7056万人,占比77.9%;上缴税金1.5万亿元,占比54.3%。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

①扩大消费需要②增加财政收入③降低恩格尔系数④提供就业岗位

A.①②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高考天津卷8)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农、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

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

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要求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009辽宁、宁夏文综15)2009年1至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在此情况下,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①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②加大国企上缴财政的利润比例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④扩大财政收支盈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09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政治部分3)2009年我国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财政赤字预计达9500亿元。这表明本年度我国

A.国债支出大于国债收入 B.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C.税收支出大于税收收入 D.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必修I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本框《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考点表述为征税和纳税:考点7:税收及其种类考点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税收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的主要税种。

3.明确我国的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作用

4.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懂得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结合实际,说明公民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爱国的体现,公民既要有自觉纳税

意识,又要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税收的使用,做到权利

与义务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税收的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增值税的、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作用和计算。

三、考点解读:

◆近几年高考考查内容: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的作用及计算;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等。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基础知识的较多,一般难度不大。

导入: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而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考点7:税收及其种类

1.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注意点:▲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区别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

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

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

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

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

付出任何代价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

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

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

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

随意改变

联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注意点:▲税收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纳税人没有对征税机关监督的权利。

▲税收具有无偿性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纳税人不提供相应的服务。

▲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于税法来说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3.我国的主要税种: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⑴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比较表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个人所得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

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

的单位和个人。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

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以及在

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

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特点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

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

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水利

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作用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

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

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

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

入分配、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调节贫富

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

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有利于

构建和谐社会。

⑵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懂得商品的销售价格是由增值项目和非增值项目构成的,而增值税是

只对每个环节增值项目征税。其次明确公式:公式一:商品销售额×增值税率-上一环节已纳增值税金。公式二:应纳增值税=增值项目金额(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其它增值项目)×税率;公式三:应纳增值税=(销售额-非增值项目金额(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扣除项目的金额))×税率。

例题:某厂购进一批蚕丝(假设这些蚕丝的生产者是第一个出产环节),支付货款850元,增值税款144.5元。10天后加工成绸缎以1500元卖给某商场。请问,该商场应为此支付____元增值税款?

A、110.5

B、1610.5

C、255

D、175.5

解析: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是:企业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纳税金。故该商场为此应纳增值税款为:1500元×17%-144.5=110.5元

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方法步骤一:在下表列示的7级中,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税率及对速算扣除数

方法步骤二:算出自己的应纳税额=本人月收入-个税“起征点”3000元

方法步骤三:算出自己的个税=应纳税额×对应的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题:某公司职员在扣除三险一金后的月收入为10000元,位于上表中的第3档。

解析:对应的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525,

则应纳税额为(10000元-个税起征点3000元)=7000元

个税=7000×20%-525元=875元。

四、高考例题:

1.(2012浙江文综25)2011年,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后,又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月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最高标准都由原先的5000元提高到20000元。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

A.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D.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2.(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25) 2011年末,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试点。之所以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

①不受企业盈亏影响②可以避免重复征税[来源:学科网]

③税源广且便于征收④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012高考海南卷5)2011年末,我国开始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试点行业

选择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

A.流转税、流转税

B.流转税、行为税

C.流转税、财产税

D.所得税、流转税

4.(2012高考重庆卷26)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

根据图7甲乙两方案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1年高考浙江26)假如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其它条件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个人所得税减少

B.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C.居民整体收入增加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6.(2011高考天津卷11)假定小张和老赵某月的工薪收入分别为1900元、5000元,结合表1,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表1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1 2 3 4 …9 不超过500元的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过5000元至20 000元的部分

……

超过100 000的部分

5

10

15

20

……

45

★指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减去2000元以后的余额A.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具有累进性质

B.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小张该月不用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D.老赵该月应缴纳450元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考点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依据: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②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③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自觉诚信纳税的义务

注意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要求公民具有“纳税人”的意识。而不是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判断是否是纳税人的依据是: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

生应税行为。

▲纳税人就是负税人。(解释: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

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他人负担时,纳税人

就不是负税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2.纳税人的权利: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行为具体表现处理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

应纳税款的行为

追缴税款,

处以罚款,

有的还要

由司法机

关予以刑

事处罚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纳税人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集中表现在骗取国家出口退税上。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注意点:▲偷税和欠税的区别:偷税在主观上故意不纳税或者少纳税;欠税在主观上不一定故意,且不是不纳税,而是超过了规定的纳税期限。

▲偷税和骗税的区别:偷税是设法隐瞒应税项目和应税收入;骗税是骗得税收优惠。

▲偷税和抗税的区别:偷税常采用欺骗和隐瞒的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

抗税则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拒不缴纳税款。

四、高考例题:

1.(2008上海A组卷19)现代税制在规定纳税人依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保障纳税人享有相应的权利。以下行为体现纳税人权利的是

A.依法按照向税务部门缴纳营业税B.依法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支出用途

C.就某个征税行为依法对税务部门提出质疑

D.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公民依法主动向税务部门提交申报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