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一百问:素材(四)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一百问:素材(四)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一百问:素材(四)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一百问:素材(四)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一百问:

(四)

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

A 、能

B 、不能

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A 、面部表情

B 、舞蹈动作

C 、器械表演

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A 、晚春

B 、仲夏

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35、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

A 、秦始皇

B 、武则天

36、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A 、法律条文

B 、美德善行

C 、圆规曲尺

3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A 、《金陵记》

B 、《石头记》

3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39、下面哪位名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药王"?

A 、扁鹊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40、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A 、八条

B 、二十二条

答案: 31~35 ABBAB 36~40 CBBCA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

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 第 2 页共 7 页

历史教学与史料

和科研中最基本的要素。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离开了史料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如下,由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①] 目前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已经有了较为彻底的研究。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对此的研究侧重于史料的选择和局限于使用史料教学的意义探讨,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史 料的编辑、呈现以及叙述等方面。如龚爱琴的《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年第2期)、杜奎英的《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改革》2005年10月)、何珏的《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政史地教学》2004年10月)、 (《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等。选择材料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材料也是需要经过教学中的呈现和解析,才能够实现其最终的意义。因此进一步深入到史料教学中史料的具体编辑过程、呈现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实具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二 史料逐步展现的过程。史料的呈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史料呈现的形式和史料呈现的顺序。 由于史料载体的多样性,使得史料的呈现也多样化。根据史料载体的类型,我们可将史料呈现形式分为图片型、文字型、影视型和实物型。图片型史料包含诸如照片、图表、表格等,这种类型的史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其便利之处就是能够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能力。这种类型材料的弊端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影视型材料和实物型材料也有相似的特点。文字型的史料比较抽象化,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但却能“逼迫”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其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关联和主旨所在。关于材料的呈现顺序,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外的研究则相对先进一点。如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和印第安大学的莎拉德·雷克布朗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根据材料自身的价值和提供材料的目的将呈现的材料分为三个等次,依次呈现。其研究成果在美国和中国等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部分专家的肯定。但是根据两位作者的建议,“它可以被有限地使用(也许每学期一次或两次)”[②]。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使用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并且在时间上要求比较充裕的保证。 的可能性,但是其思路和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将其精神和方法加以改造,以期符合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是值得尝试的有益之举。 三次序材料教学中将使用的资料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序。所谓第一次序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第二次序的材料主要是质疑或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材料。第三次序的材料是由学生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 三次序材料的划分,既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又关注中学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考虑到史料教学的评价问题,既承认材料来源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新编版)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新 编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新编版) 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调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创建高效课堂 (1)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大“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先学后教,模块达标”的原则,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倡精品意识,细化过程,以高效的课堂铸就教学的高质量。 (2)优化教研组教学管理,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课堂

效益的化、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各年级大力倡导、引导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深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滞后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围绕课堂抓常规,并推陈出新,力争体现教研组的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的特色。 3、抓好集体备课。发扬组内同志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高各年级的整体水平。 4、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加强对年轻老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的指导,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5、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提升学科能力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 (一)狠抓教学质量,坚持不懈、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常规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发表时间:2018-11-12T14:44:24.98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作者:李军[导读] 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 广西百色市百色高级中学李军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文件、笔记、图片、典籍、文物等。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留下来的足记,历史教学要做到言而有据,就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合理充分的利用史料,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及反思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变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历史,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对推动历史教学的前进有很大的效用,本文就史料教学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希望能够对广大师生朋友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学好历史,就要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活的历史。形象生动的历史、感人的历史故事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史料教学的应用,还能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对学生读懂历史、感悟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们的探索能力。 2.1教师要科学恰当应用史料开展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上的重难点问题,精心选取了史料,它们就如同大山一样神秘,等着我们去开掘。比如,人教版中每课的“引言”、“补充资料”、“学习延伸”等,这些板块的设计都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都是编著者精心选取的,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部分的内容,精心设置,事先整理好答案,将史料和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融入教学当中去,以此来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这部分史料,教师要慎重,不要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走马观花,一遍带过,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并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不断提升,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2以教材史料为基础,开展课外延伸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从教材中获取信息,还要适当的开展课外延伸。不容置疑,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是史料教学的根本,但是,这也不能表明机械的开垦课本,教师要在史料教学中科学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开展课外延伸。 2.3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在考试试卷中史料出现的形式各式各样,然而,这些史料的出现的方式往往是文言文,大部分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差。在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通常都是因读不懂史料。学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史料,利用史料开展历史学习,第一步就是要从语文的视角去读史料。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大部分都是文言文,其理解的首要前提就是读懂文字,理解文章大意,其次就是实行拓展教学,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将重要的史料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最后是理解和分析史料,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历史内容,全面解读史料中的内涵,进而取得正确的信息。 2.4史料教学要和历史教材结合起来 一些史料通常都是一句话,一个故事。学生要想准确的掌握其内容,就必须深入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人们观点、作者态度等。例如在讲授《启蒙运动》(人教版)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先行提问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的基本观念,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史料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利用名人名言,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人”地位在不断地改变,启蒙运动是捍卫人的自由伟大运动,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史料中深入了解启蒙运动,进而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反思 3.1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重点都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忽视了历史探究方法的学习,好像掌握历史探究方式都是历史教育学家的事情,与高中学生无关紧要。高中学生学习史料的探究方法,比如判断真伪、比较来源等,可以提升学生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利用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不仅可以证明史实,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某个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不观点,并附上支撑他们观点的资料,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去分析资料,对各个观点进行探究、批判。在探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据手中的资料,构建自己的理论认知,这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升教学效率都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新课改要求下,积极提倡教学模式的转变,明确新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死记硬背、机械性的练习,这样,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就更加的显现出来了。但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大都局限于文字或图片方面,因此,课外延伸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史料教学,不断探究史料教学的新方法,让史料教学获得新的生机,这将是历史教师恒久不变的研究主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其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史料教学的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一共改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认真研究教材,合理的利用史料,并融入动人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努力地探索科学的史料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历史教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教研活动要求,特制定本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阵地上的作用,以教研促教学,教研中探索,在讨论中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研讨、交流,学习先进理论,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二、教研目的 立足于服务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围绕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开展,结合现代化建设24字方针,探索高中历史具体模式,突出实践性效果的基本原则。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工作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教学计划讨论、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研究、教学任务落实、实践技能改进和实训实验室建设管理等,推进教学改革。 四、教研形式

本学期,高中历史教研组将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集体备课、专题讨论会、交流教学经验、听评课、说课、组织公开课及教学观摩活动等。 五、具体要求 1.深入学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要求,使高中历史学科组的活动与学校大方针、大政策保持一致。 2.确立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阶段要求,一次围绕一个重点或解决一个问题,突出经验交流和焦点问题探究和反思,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3.严格签到与考勤制度,做好教研活动记录。 4.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交流,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5.大型考试后,要交流各年级考试总结,根据学生试卷出现的问题,调整教法和学法,提出建议。 6.本学期要安排听、说、评课活动,每人上一次优质课,同时组织“同课异构”课堂大赛活动。 7.立足本组实际,本学期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8.进行高三复习课研讨,总结高三复习经验与教训。 9.每次教研活动,要检查组员一周的教案,杜绝无教案上课。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要简明精确。教师要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不断提高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认识的基础上,精确无误地传输这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认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精讲的前提和条件。(2)精当,指教师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要精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能力要求要适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内容结合恰当。这是教师精讲的基本要求。(3)精彩,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起伏有致的课堂,教师要结合内容实际,精心组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精讲的艺术手段。 二、新 新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符合青少年求新求活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三新”:(1)提炼“新”素材。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扬弃,吸收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素材。其次应注重深入社会,关注时事,调查研究,获得客观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变换角度、适当延伸或重新组合,让教学内容充满新意。(2)建构“新”教法。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解字说文、自学讨论、互换角色、小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激活“新”课堂。课堂要常教常新,如:在例证上可以联系身边的鲜活事例、乡土新事、国内外时事等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再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文字、画面、声音的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这种“三新”教学,符合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实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一个“实”字。 “实”是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三实”:(1)情实。思想品德课贵在情实,胜在情实,课堂失去了真情,就失去了感召力,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课堂形象、语言风格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学生一起读、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听、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意实。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课堂上不能只管书本,不管实际,避实就虚地讲大道理。意实的要求是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解剖社会,还要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关爱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3)话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和社会实际,从实际出发,承认实际,认识实际,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事例、引用的数字、评述的问题、讲解的道理,一定要真实可信、准确严谨,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不偏激,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哗众取宠、假大空式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精”、“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是“新”的内容,“新”是“精”的体现,“实”是“精”和“新”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把三者统一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突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有效地创设问题,培养史料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情境,培养学生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探究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的探究和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那就是通过新史料和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史料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和迁移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能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良好态度的养成,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 一、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史料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种类很多,按其储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及数字化史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史料的积淀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杂。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首先要遵循“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这一原则,尊重客观史实,保证史料的真实可信。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要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福建永春362609) 刘春治 133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 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 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 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生的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本人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一、教学内容方面、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一、以问题探究为主题 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合适的教学主题是关键。确立的主题可以是更为开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当然,也可以是某种教学形式。以问题探究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首先,问题探究能够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学习。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加全面而透彻地分析问题,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换言之,以问题探究为主题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以问题探究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问题的确立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探究的空间,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教材只是列举了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观点,并没有深入分析。对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如下问题: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2.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3.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以问题探究为主题来开展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二、以历史材料为主题 以历史材料为主题同样是一种很好的主题教学模式。对于不少教学内容,课本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并不是太充裕,往往只是就历史事件给学生做了大致介绍,并没有结合多方面的史实与材料来对相关的历史展开分析。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弥补这方面的空缺,让学生尝试在课下全面搜寻相关的历史材料,并且以历史材料为主题来进一步进行深度教学。以历史为主题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有效补充,而且学生在搜寻材料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资料整理、归纳与分析资料的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大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历史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对史料教学模式理论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

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