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

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禅的境界、精神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禅

修中生活,拥有生活的智慧,享受智慧的生活,这正是禅的“实践性特质”。

面对生活,禅的方法能使我们冷静与清醒。何为“生活”?梁漱溟先生在其《人生的三路向》等著作中,曾主要依据佛学理论,从“生活”概念说起,引发出“人生的三路向”与“文化的三路向”,并对东西方文化与哲学作出比较和探讨。在他看来,文化涉及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社团中的人的生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归结为生活的问题,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意欲的相续”,由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形式演变成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不同形态,产生不同的社会与人生之发展路向。其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之不同,在于其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禅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从整体的、关联的、连续的生命互动过程来理解的,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这样,生活就不是分离的、零碎的和孤立的状态,而具有了联系性与普遍性、变化性与丰富性。所以,生活不应当只是一种机械的曲线回环与重复,更不应当只是满足个人贪欲的无限膨胀与独享。

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焦虑与烦恼,根源于“我”的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即所谓贪、嗔、痴“三毒”。这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错谬,严重毒化了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欲望的物质化、享乐的工具化、情感的技术化、道德的价格化、人际关系的交换化,使人逐步成为“物”的复制品。物欲是迷失心灵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宇宙万有作为自己强取豪夺的对象时,将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凌驾于无限的生命之上,于是,所有的冲突和矛盾就将成为必然,不满、愤怒、失望、忧郁、绝望等也就难以避免,成为生命的障碍。当我们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等一切身外之物时,就会丧失理智,不择手段,暴力和伤害就在所难免,社会难以健康发展,世界就无安定和平。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审视与反省,进而不断校正与明确生活的追求和目标,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唯有这样的生活,才可能让生活真正实现“相续”,它不再是染污的、私欲的、低劣的,而是净化的、无私的、高尚的。

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

闭与精神的僵化。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需要“放下”。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提不起,放不下,没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能随缘进取,也能顺应机缘舍弃,得失坦然、宠辱不惊。放得下,是为了进取和包容;只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在禅的境界中,应当有这样的显现: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融通的心;放下融通的心,提起自在的心;彻底放下,从头提起;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因为慈悲,所以提起;因为智慧,所以放下。生活其实就是放下的过程,只有经过了生活实践的验证,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地放下了。这绝不是做些表面文章就可以奏效的,没有彻底的放弃自我执著,是做不到“如如不动”的,也是不会自在的。自在,

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生活情态,乃至生命状态。人要生存要生活,但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有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

禅的生活,与道德践行相始终。人的一生,就是做人做事的历程。做人做事,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以善法,扶助自心”。坐而论道容易,起而躬行不易。而禅的效能最明显的莫过于心灵净化与道德提升,能够对个体乃至群体的社会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持续的精神支撑。

禅宗祖师达摩之禅法,特别强调理论(理入)与实践(行入)并重,以理导行,以行彰理,理行合一,普利众生。赵朴初先生曾说:“我们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星云大师提出当代“人间佛教”理应“重视伦理道德”与“奉行慈悲喜舍”。当前颇为流行的“生活禅”的奠基人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钥》一书中,提出任何人只要想

获得“时空的自由自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功夫:道德的约束、信仰的规范和良心的养成”。为此,他提出做人与做事各需遵循的“八字方针”,即做人要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并提出做人与做事应该是一体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做事的八个字,实际上还是讲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的不断升华与圆满。

事实上,做人与做事的这些标准,总括起来都可以归为伦理道德的范畴,无非前者注重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后者注重的是社会的伦理关系,归结到人自身、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情操与品格上。这样,就把个体的尊严、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完善圆融在一起了,在自利、利他的社会实践中,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作者:刘元春)

行善之路的哲理故事

行善之路的哲理故事 导读: 行善之路的哲理故事 故事一 女儿最近有些奇怪,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学校,现在改成了七点,而且不用父母叫,自己定了闹钟,一分钟都不赖床。每次出门前,都要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枚硬币,我曾好奇地问她,坐公交车有IC卡,早饭在家里吃,口袋里也有零花钱,要额外的一元钱干什么?女儿笑而不答。 星期天,女儿嚷嚷着要去图书馆,我自然奉陪。虽然已经春天了,天气还是很冷,我和女儿全副武装,当然,女儿依然没有忘记准备一元硬币。 坐307路公交车,半小时后下车。我径直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却发现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我责怪她浪费,既然到图书馆,自然有免费的报纸,干吗还要多花钱? 女儿说:“妈妈,我已经连续买了一个月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里买的。你上次带我到图书馆时,我注意到了他,那么冷的'天,他还站在寒风里,不停地跺着脚,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这么说,女儿这一个月提前半小时起床,原来就是绕道来买报纸?

我心疼地说,你可以买一份报纸给十份的钱啊。 女儿想了想,说:“那样太伤他自尊了。我每次拿零钱,就是不想他脱掉手套找零,那样会很冷。” 我什么都没说,将女儿轻轻搂入怀中,感觉有一缕春风抚过心田。 故事二 邻居老太太开了一个包子铺,生意一直挺红火。 前段时间,老太太突发奇想,改变了传承千年的经营方式。她把包子做好后放在大筐里,用布盖住保温,筐子旁边放个钱盒子,里面有少许零钱,她这个卖家该干嘛干嘛,根本不露面,顾客来买包子时,要多少自己拿,拿完了自己往钱盒里丢钱,还可以自己找零。 其实,这个经营方式已经不算稀奇,新闻上早有报道,有人卖报纸,就采取这个方法,顾客很自觉,从来没人白拿。不过,老太太的家人强烈反对,卖包子本就是小本生意,万一有人白拿或少给钱,岂不亏大了? 两天后,反对的声音就销声匿迹了,因为老太太的收入比以前高了一倍,一个包子五毛钱,很多顾客扔下一块钱就走,根本不找零。没想到,老太太居然如此精明! 那天,我亲眼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贼头贼脑地走过来,见四下无人,抓起几个包子就走。我把这一幕给老太太说了,并提醒她赶紧想办法杜绝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没想到,老太太竟然笑呵呵地说:“一个包子,值不了几个钱,

五句“静心禅语”让你睡前静下来

五句“静心禅语”让你睡前静下来 当我们躺上床时,为什么大脑里突然充斥着消极的想法、最坏的打算和大量想要完成的待办事项? 我们追求充足的睡眠,但是我们的大脑却有办法让这些富余的时间流失掉。一躺下就开始思考令人忧虑的事情,你很快就会迎来一个不眠夜。所以,解决睡眠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睡前我们对自己说了什么。 如果你正试图在睡前静下心来,不妨试试下面这五句“静心禅语”。 感谢,有什么问题是感恩解决不了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会感恩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增进我们的友谊——而且,它也能帮助我们睡得更好。睡前想想那些令你感激的事情(或者,更好的是,把它写下来)。你虽然睡在黑暗中,但你看到的将是光明的一面。 让它去吧,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带着怒气睡觉”?一项研究表明,带着消极情绪入睡使我们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息。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在睡前解决掉所有问题(事实上,问题留到第二天早上解决会更好),但你应该在闭上眼之前清空脑中的焦虑情绪。无论这个问题是否需要一句道歉、需要暂时放下或只是需要坐下来谈谈,你都要确保在入睡时,心是静的。 我很坚强,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其它你更喜欢的形容词——如“善良”,“勇敢”和“热爱工作”。关键是要看到自己的成就、优点和特点。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自我接纳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是我们却很少这么做。我们不妨这样激励自己——想想这些正面的东西难道不比回忆当天工作中的不幸要美好? 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当你才思枯竭时,你可以在睡前问问自己那个你一直在思考问题。畅销作家斯蒂文·科特勒(Steven Kotler)认为,答案可能就出现在你沉睡时清晰的梦境中。“问自己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大声说出还是默默思考,都没关系”。 我能静下心来,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建议,如果你已经在床上来回翻滚了一会儿,专注于一句静心的话可以使你平静下来。然后反复默念这句话。如果你发现自己走神了,重复这句话能够让你回过神来。试试这些建议,你会找到更多帮助入睡的“静心禅语”。

禅境

禅境——佛学与管理者的养心之道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大体上有四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禅定。它是一种宗教修习方法。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也叫做瑜伽。瑜伽这个词在印度的语言中本义是牛马的驾手。也就是说,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所谓心猿意马。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清除杂念,以臻明镜止水般的宁静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我们平时有太多的欲念和偏见,通过禅定使心归于平静,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第二种含义是禅宗。它是中国化佛教宗派。一个印度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殊的背景之下完成了中国化。它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作为一种佛教派别,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大致可以说,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第三种含义是禅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人生态度。禅师们活泼自在、解粘去缚的大机大用,诸如机锋棒喝超越佛祖、冲决一切教条束缚、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作略,可称作"禅机"、"禅意"、"禅味"、"禅风"、"禅境"等。它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为历代士大夫所激赏。从积极的方面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佛教界曾有位大师提出"截断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的禅意,即通常用佛教智慧抽刀斩断世俗烦恼之流(出世)、包容乾坤涵盖天地的宽阔的胸怀、随波逐浪跟广大民众打成一片,见到官说官话,见到鬼说鬼话,见到人说人话,见到佛说佛话(入世)。我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个狗尾续貂,加了四句话:"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得说。为了不白说。"我们有许多话,一切尽在不言中。透露出浓重的禅机。这一点含义是今天与大家要重点讨论的。 第四种含义是禅学,它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即用哲学的历史的方法,分析禅的发展演变,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人说研究禅学最容易,类似于绘画者说画鬼最容易。其实,禅学很难研究,我建议我带的研究生先学教门再学宗门。因为禅宗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楼,百丈还没有研究深入,如何去研究禅宗? ……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节:心灵开发与生命境界 我引用一下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开题》中的一句话: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恬适安详? 首先要让心灵面对广阔世界。 《景德传灯录》卷九中有个故事:唐代古灵神赞禅师,最初在福州大中寺中当小和尚。古代和尚有一个特点,他喜欢走江湖。他后来到了江西南昌附近,遇见了百丈怀海禅师,从

经典禅语故事

经典禅语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禅悟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部分人一辈子劳劳碌碌都是为了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些。 第二种就是更上一等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它已经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恋。而是希望能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在各个领域之中有建树。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能够留下自己的,但是还有烦恼,还有生死的烦恼。 第三种更上一层楼的灵性生活得解脱。像那些开悟的禅师一样,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无忧的。因此,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认为说的那个禅师的境界很难达到,其实我们领悟了禅的智慧,真的肯放下,当下即是。不要因为外部自我而淹没内部自我,要有弹性的生命。 降服自己的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不降服自己的心,就会有烦恼和痛苦。 禅悟人生的行为体系呢?遇到任何事情你都要保持欢喜心,为什么?因为起烦恼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反而让我们失去善行,反而让内心失去了宁静。如果这个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改变他呢?失火了就去救火呀。 我们也必须要能够消除招来苦难的心念,这些苦难和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都是自招的。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消除招感苦难的心念,并且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禅的智慧,佛的智慧。 降服自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正如《金刚经》所说“三心不可得”,我们能够无忧无惧的活在当下,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从自己所有的念头解脱出来,练习不被自己的念头多困住,而不是尝试着去消除他们,这样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欢喜自在。 日本有个铁眼禅师发愿要刻印《大藏经》,经过了十年之久,筹足了资金不巧日本发生了水灾,带来了很多的饥荒。他就把印经的钱全部去救济灾民。第二次他又不屈不挠的筹钱印经,又遭遇了传染病的流行,他又把钱全部用来救助病苦。然后又开始重新筹集资金,经过三次才终于把这部经书印成。所以现在很多日本人还会告诫弟子们说:“铁眼禅师其实是刻了三套大藏经,前两套虽然没有形状,但比第三套更加的殊胜和庄严。 学禅的人要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个“空”并不是漠视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种不执著的心。铁眼禅师深知法界平等不二的妙理,如果对人没有真实的慈悲,那么刻印经书也只是流于形式。 禅悟人生的哲理体系就包括了佛性本体论,也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也包含了禅的认识论,也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也包含了禅的实践论,也就是即心成智、顿悟成佛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信仰的内核,他包括了哲理体系、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哲理体系是见地;行为体系是行持;目标体系是果位。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一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

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禅的境界、精神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禅

母亲的生活禅

母亲的生活禅 年少时光,书念得不好,考试没有通过,回家后唉声叹气,食不下咽,话也懒得讲,人也不愿意见,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笑说:“考试没有考好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快点出来吃饭!”我仍然不肯,说:“考得那么烂,怎么出去见人啊?”母亲也不恼,一边干活儿一边说:“走路还能不摔跤啊?磕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赖在地上不起来。”听了母亲的话,我忍不住笑了。 那时候,母亲有一块儿小菜园,星期天,她总会安排我们给蔬菜浇水。那块儿小菜园虽说不是很大,但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要浇完所有的蔬菜,至少也要花上小半天的时间。那么多的蔬菜,一棵挨一棵的,每一棵都要浇上水,还没有开始干活儿,我们就先发起愁来,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啊?于是便开始消极怠工。母亲从外面回来,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本质,说:“眼睛是奸臣,手是忠臣,那些活儿看上去挺多,其实干起来就快了。”果然,兄妹几个,哼着歌,没用一上午的时间就把那片菜园浇完了。 工作以后,我常常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记得有一次,上司听信了他人的谗言,误以为我对他不满,所以有那么一

段时间,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弄得我心情烦躁,郁郁寡欢。母亲对我说:“人人心里都有杆秤,称天称地称人心,日久天长,总会称出一个人的分量。”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上司便主动找我说:“因为偏信了别人的谣言,对你有些误会,后来我仔细观察了你一段时间,你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我回家说给母亲听,母亲笑说:“日久见人心,清者自清。” 去早市买菜,捆成捆儿的小白菜,看上去碧绿养眼,回家打开一看,中间居然还有夹心,于是愤愤然,跟母亲说:“现在的人,挣钱不要命,一点底线都没有。”母亲说:“多大点事儿,别生气了,吃亏就是得便宜。” 和邻居为了一盆花儿争吵了几句,楼上那家,花儿摆在阳台上,每每浇水总会流到楼下,流到阳台晒的衣服上。找她理论几句,那个邻居居然横竖不讲理,说:“有本事你搬到楼上住去。”回家说给母亲听,母亲没有刻薄人家几句,反过来说我:“别心眼小得像针鼻儿,那样一辈子也不会快乐。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大度点,人家保证不会再得寸进尺。” 不快乐的时候,母亲会说:“快乐会传染,你快乐了,别人就会跟着快乐。”遇到挫折的时候,母亲会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哪里跌倒了,再在哪里爬起来。”就算是我高兴的时候,母亲也会说:“别高兴得过头了,水满了会溢出来。”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三)“超现实”。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出世”。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即所谓涅磐。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

禅语大全

禅语 1.小人专希望人给,给过就忘;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2.为儿孙作未来计,十望九空;为社会作众人谋,点滴有功。 3.悭吝嫉妒的人,即使财富满室也走不出内心的贫乏;埋怨自怜的人,纵使四肢健全也跨不出内心的 框框。 4.吾人必须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吾人必须反观自省,培植善缘才能迈向佳境。 5.世间最贵者,就是尊重生命;世间最恶者,就为残杀生灵。 6.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口说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圆成。 7.学习布施,是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严持戒法,是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修养忍耐,是改造自己嗔 恚的恶习;发心精进,是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修学禅定,是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开发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 8.找们不畏黑夜,要走向黎明;我们不怕寒冷,要迎向阳光;我们不嫌脏乱,要改造环境;我们不惧 挫折,要勇敢担当。 9.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没有地球,何能生存?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没有生命,何来意义? 10.能者,怀抱福利大众的愿心,能者,发挥互助合作的美德;能者,拥有突破困难的勇气,能者,具 足改良创新的抱负. 11.昼行要惜阴,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事要惜情。 12.彼此尊重,才能建设一个有道德、有尊严的国家;互相友好,才能建设一个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 13.说话,要有柔和赞美的内容,做事,要有勤劳忍耐的精神;待人,要有亲切尊重的态度,读书,要 有用心仔细的思惟。 14.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而传家,礼也;俭而训子,智也。 15.人,要从愚痴迷梦中觉醒,才能认识生命的真谛;人,要从向外贪求中回头,才能找到内心的宝藏。 16.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 17.用语言赞叹大众,用双手大做好事;用脚步走出善路,用力行创造净土。 18.以融合的心胸,尊重异己他人;以融和的气度,包容各种信仰;以融和的雅量,超越种族藩篱;以 融和的怀抱,沟通全球人类。 19.工作要不拖延,能敬业而不偷懒;报告要不隐瞒,能积极而不颓唐;上示要不违逆,能受责而不怒 颜;随众要不特权,能圆融而不极端。 20.对自己要有忧患意识,对修道要有笃实心态;对事务要有敏锐觉知,对度众要有慈心悲愿。 21.乐,可以净化身心,提升本性气质;志,可以激发潜能,开阔思想视野;道,可以启迪性灵,完全 人格修养。 22.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暇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

禅语人生格言

禅语人生格言 导读:1、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8、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9、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0、业障深重的人,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2、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3、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4、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15、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6、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种布施。 1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2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21、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2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3、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5、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 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震撼世界的66句禅语

震撼世界的66句禅语 1、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2、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3、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4、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5、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8、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9、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0、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1、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12、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3、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5、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6、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7、放弃自己,相信别人,这就是失败的原因 18、上帝决定了谁是亲戚,幸运的选朋友方面给你留了余地!

19、在人生清醒的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离真实的自我最接近。 20、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独自旅行,不受羁绊,没有约束。有一天,背上包,带上自己,有多远,走多远。如果没有信仰,就把旅行当做你的信仰,这一生,都走在朝圣的路上。 21、美丽的维纳斯雕像是一件艺术品,代表着缺陷之美,那么有韵味、纯洁,让人陶醉。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一种完美,极其苛刻,使自己陷入困境,压得喘不过气来。任何的完美都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完美! 22、有用的知识是力量,没用的知识是废物。 23、智慧的人总是把嘴巴放在心里,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里。生活中总有些许不如意你想要发泄,但若不经过思考的抱怨,只会让人变得愚昧。朋友,愿你学会用心,让生活美丽。 24、如果爱你是错的话我不想对如果对是等于没有你的话我宁愿错一辈子 25、世上大多数人都有这么一张面具的平时虽然看不到它但到了必要时就会将这张面具戴起来。有人是为了要隐藏自己的悲哀有人是为了要隐藏自己的愤怒有人是逼不得已不得不以笑脸迷人有人是为了要叫别人怕他。也有人是为了要隐藏自己的恐惧 26、奇迹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27、真君子是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28、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远虑是无穷尽的,不要让远虑成为近忧。人生路上有无数的驿站可以歇脚,有的包袱可以等到该背的时候再去背,用不着把所有的包袱都背在今天的背上。我们不是超人,精力总是有限的,不要试图在今天解决明天的所有问题。 29、流年的秋季,离别的场景,还一一浮现于眼前。萧瑟的秋风吹散所有的缠缠绵绵,枫叶飘飘,落英缤纷,掩盖了一地的心碎!看着愈渐模煳的背影,欲想挽留却泛发无力,泪滑落,心凄然!任凭其颤颤巍巍的身影就这样渐行渐远 30、的不是失去什么而是失去的永远失去,虽然或许曾经拥有,至少但是希望再有一次,悔恨重来珍惜的机会——哥这小半生。 31、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32、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①]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②]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

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 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 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 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 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 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 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 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 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名言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名言 1、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6、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7、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8、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1、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12、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7、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21、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22、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3、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24、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28、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9、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0、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31、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

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古往今来人类发展数千年,历代的智者和哲人都在不停地追问并且试图解决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是谁?”;第二个“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第三“人有没有命运?”;第四“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每个人,如果他智慧开启以后都会需要思考的人生的四大根本问题。 第一个:我是谁。 我并不是这个物质的肉身。人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把肉身当做是我,以为身体的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组成的肉身不过是生命的载体,而不是生命的本质。不恰当地比方,是那个装酒的瓶子,而不是那个酒,它是生命的载体但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肉身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我们的肉身是刹那刹那处在新陈代谢之中,但是真正的我——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的精神现象是我吗?也不是我。我们有种种的感受,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种种的感受,有了感受以后我们会有种种的观念,对这个感受的看法,有了看法以后我们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行动,我们有种种的想法,这一些种种的精神现象,我们种种的感受、观念、思想、情绪、想法、价值判断等等都不是我。所以我们要超越对观念和思想的执著,要能够透彻地领悟生命的真相才能够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 如果我们不能够领悟我是谁,那我们不能够成为生命的主人,只是这个色身的奴隶,只是情绪的奴隶。我们为了肉身的衣食奔忙不休、忙忙碌碌,我们为了情绪的喜怒哀乐而耗尽生命,不仅仅是劳而无功,而且还造作了新的轮回受苦的业因,这个都是因为不能够彻悟“我是谁?”而导致的悲哀。 第二个根本问题就是“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 顺治皇帝出家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个其实就是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在广袤的太空之中,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无论付出过多少的努力,最终都是化为尘土,这个我们都能够领悟了。 我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非成败转头空”,很多人读了以后就觉得生命的终极意义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生命这么短暂,在这个太空之中又这么渺小,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反正一切都要化为尘土。所以我们要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禅的智慧就能够启发我们不必悲观,因为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 从现象界来说,生命是渺小的、短暂的、脆弱的。从本体界来说,生命是无限的、永恒的、生生不已、具足活力的。所以很多人学佛法,去学禅,听说无我,然后就很消极了,反正没有我,无我嘛,他很消极,觉得不需要努力了,禅所说的“无我”不是这样的。 “无我”不是没有生命现象,“无我”不是否定现象界的生命现象,这个生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解脱的话,一期一期的生命一直在流转,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无我并不是否定生命现象本身,而是破除对于生命现象执著而产生的错觉,真正要破除的是错觉,

古人盖房的哲理故事

古人盖房的哲理故事 导读:三个字的劝谏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盖房,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不得劝谏,违者杀头。 田婴是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旋擢任为宰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威逼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慑于田婴的威势,人们都不敢前来劝诫。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3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然后,掉头就走。 田婴忙叫住对方说:“你这话外有话。”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离水,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盖房?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很快就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但见房屋换主人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唐肃宗曾这样高度评价他:“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晚年,郭子仪开始给自己建造一座豪华的官邸,在兴工修建的时候,郭子仪每天不辞辛苦亲到现场督工,一再要求工匠把房子造得更牢固一些。一天,一位年老的工匠对他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做泥水匠的,不知道盖了多少府邸,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子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这番话,拄着杖子就走了,从此再也不去监工了。 苏掖的顿悟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 是通达生命本性 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菩提,是开悟的智慧。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正如南泉普愿禅师所说“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须向那边会了,即禅宗所说的顿悟,它解决宗教解脱的向上门问题。却来这里行履,则开拓了面向社会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向下门。因此,超越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禅宗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由于禅宗的这一挑战,而深化了儒家的心性论,完成了沟通中国思想中的宗教解脱与哲学智慧的历史使命。只有把握住禅宗向上和向下两门,才能理解禅为何在现代依然焕发异彩。 明心见性 提升人生境界 《坛经·行由品》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明心见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这段总纲性的话语有四个关键词,涵盖了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