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浅谈对儒家“忠恕”观念的认识

范小红

2012级法学1班20123301140108

摘要:作为孔子儒家学派里基本的思想,“忠恕”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推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尽心尽力、推己及人、以宽待人的高尚的交往方式。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多为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因此,“忠恕”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百姓的大脑中,甚至成为身体里的一个基因。经过这么长久的传承发扬,“忠恕”之道在历朝历代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到了当代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空前发展的新中国更是如此,尤其是当前我国正着眼于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盼着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中国梦,“忠恕”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忠恕”观念传承发扬人生观社会建设

一说起“忠恕”之道,我不禁首先要说说我们广东警官学院的校训——忠诚、责任、服务。在我来到这里学习的第一天,这条校训就牢牢地刻在我的大脑里,不但是我,应该是一届又一届的广警学子。我看过很多大学校园的校训,但无论它们的校训写得有多耀眼、多吸引,始终觉得不如一句“忠诚、责任、服务”来得实在、有意义。追根溯源,这六个字正是迸发于我们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文化里面的重心——“忠恕”之道。谁都不能否定我们公安院校的学生必须要有这种精神才不愧对我们广东警官学院的毕业证。同时我认为,“忠恕”观念本来就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血液里面流淌着的与祖先们联系的纽带,我们的每条染色体上都有着“忠恕”之道这样一个基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基因的表达”才使我们的“忠恕”之道代代相传,延绵不绝。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核心的基本观念之一“仁贵”就已经形成了,它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孔子对“仁”的定义是:仁者,爱人。他的仁爱观念突破了血缘亲近的狭隘,并认为人的“孝悌”会随着人的成长逐渐转变为“忠”,而“恕”则是基于当人做不到“忠”时提出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我们都知道一个“忠”字在短短几千字的《论语》里面就出现17次,可见“忠”在儒家思想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论语》里面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在孔夫子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忠恕几乎就是一切。例如: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则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这句话正好符合了曾子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可是何谓“忠恕”?所谓的“忠”,就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冯友兰还认为忠、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一系列的道德内容。[3]它强调由己及人,由父子及于君王以至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多层次、完整的道德范畴,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以他人为重、以大局为重的人生观。而所谓的“恕”则是在难以尽“忠”时,至少要做到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宽厚待人,怀着一颗宁静、善良的心与人相处。所以又有当代学者赵敦华进一步将“忠”称为“金律”而将“恕”称为“银律”

[4]。孔子的儒家思想作历朝历代的主流文化,一直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扬着、丰富着。它的“忠恕”之道在各朝的统治与发展过程中都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忠恕”之道对百姓、臣子、君王、国家之间良好稳定的关系的维系起着莫大的作用。甚至到了当代社会,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也愈显重要,所以现在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对新中国各

方面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历史长河中儒家学派“忠恕”之道的传承发扬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它提倡仁义为行为准则,强调以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理关系为核心。当时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应该怎么做?”孔子回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礼。”[5]又有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接工作时,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样?”孔子曰:“忠矣!”[6]这些对于先秦时期“忠恕”观念的渐渐形成,甚至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是秦始皇偏偏对儒家思想并没有重视,相反,他主导法家思想,万里长城底下千千万万的生命就是这样的牺牲的。秦始皇对暴政的施行已经深深侵害群臣百姓的身心,所以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无视使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极小。也正是因为秦始皇推崇法家采取暴政才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偌大的王朝的短暂的光辉在百姓的愤恨中刹那间倾倒。

反过来想,如果当时秦始皇不一意孤行,多几分“忠恕”之道的沉着冷静,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也不会发生“孟家女哭长城”这种悲剧了。到了西汉时期,初期汉高祖对儒家思想并没有多大好感,更别说看重“忠恕”之道了。

为什么西汉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经过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以后,儒家思想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度,“忠恕”之道也开始越来越来符合君王统治的王国的心意。所以,儒家思想在一开始只不过是君王封建统治的一个政策。同一时期,各种思想争先发展,每个思想理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见解,例如道家、法家等。在当时人人都有自己一套思想的国情下,汉武帝不过是想寻找一种方式对臣民的思想进行限制,便于自己统治天下,使自己的王朝得以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这时儒家思想的出现,尤其它的“忠恕”之道,正合了汉武帝的意。“忠恕”之道无疑是汉武帝最需要推广的思潮,也是对一国稳定的最有利的政策。因此,儒家学派就这样在当时的所有思想学派中脱颖而出,一下子被推到了所有思想的顶端。

隋唐时期是历朝历代里发展得最繁盛的光辉历史,“忠恕”观念在当时并没有开创性的发展,但是当时的封建统治管理、社会伦理、官职选任制度等都沉浸这“忠恕”的道德观,而且社会的稳定也更突出地体现了“忠恕”之道深得民心,十分符合人道主义。于是,“忠恕”之道经过唐代这个漫长的历史也很好传承并发展下来了。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因为唐朝能拥有那段安稳繁荣的岁月正是因为“忠恕”之道在默默地影响国君的统治、臣子、百姓的思想,使臣民成长过程形成的人生观时刻适应着王朝的统治。

到了宋代,“忠恕”之道有了更好的诠释。两宋时期是儒家学派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儒家思想发展到了心学得阶段,自然,儒家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实这些都归功于朱熹。有人问朱曰:“何谓忠?”朱熹回答曰:“尽己之谓忠。”又有人曰:“何谓恕?”曰:“推己之谓恕。”[7]在朱熹的解释里面,忠和恕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宋代关于“忠恕”的千古流传的佳话应该莫过于“岳飞精忠报国”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风波亭被勒死前,岳飞一生对国家的“忠恕”之心就归纳为这两诗。也正因为两宋有千千万万这种被“忠恕”之道陶冶这身心的臣民,帝王才能长治久安地统治天下。至于明朝清初的发展路线大体与以往的朝代一致,也就不一一多说了。

到清末,国家较以往的朝代受到了前世未有的威胁。新文化时期,知识分子打击的矛头直指儒家思想,并出现了“打倒孔家店”的矛头。那时的知青就是盲目地要抵制一切有关儒家思想的观念,所以传承发扬了多年的“忠恕”观念收到的冲击无疑是极大的,并且这种打击抵制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被推翻而停止。毫无疑问,那段时间是“忠恕”观念最受伤害的时期,并且经历如此大的打击,“忠恕”之道几乎一蹶不振。

二、“忠恕”之道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影响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瞬间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思潮,儒家思想被彻底推翻了,“忠恕”之道还在文革时期收到严重的抨击。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文革结束后,无数知识分子得到平反,“忠恕”之道也得到人们重新的审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毋庸置疑,“忠恕”之道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所以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国家对公民素质培养做的最正确、最有价值的事。真诚、宽容待人永远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法则,无论经历了多少年以后、多少人对“忠恕”之道进行打击,一个把“忠恕”之道融入自己人生观的人在做人做事永远都问心无愧。集体、社会、国家同样适用这条法则。

(一)、改革开放对“忠恕”之道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在当时物质十分匮乏的国情下,很多百姓的温饱都是难以保证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改革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所以无论那时大家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但是大家至少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老百姓们依然忠诚于国家,跟着党的脚步走,对国家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口里的苦水都直往肚子吞。在我的认识里,我想如实是那些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遇到如此困境,在它们的文化背景下,恐怕人民的第一反应便是对领导人的不满和不信任,然后就是各种游行示威,最后便是政府垮掉,新一代领导人上任......可是中国人民不一样,我们有着同一个目标,一起熬过困境,一起实现梦想。所以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国民的人生观里面有这样的一种忠诚与阔达才能与祖国一起度过那段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由始至终,我就觉得我们祖国能有今天的发展不是最应该感谢哪个人,而是应该感谢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动着“忠恕”观念并且几千年来从未间断。

改革开放,顾名思义,我们的外交就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政治上,相信全世界人民都会对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感到敬畏——在外敌内敌抗战过程中,我们牺牲了无数的共产党人,但是一直都没停止过为百姓谋福利的忠诚的心,终于,正义赢得胜利。在这个基础上,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消除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偏见,渴望与我们交好。最难得的是“忠恕”之道教会我们要不计前嫌,不但包容了曾经外敌对我们的伤害,还主动真诚地与别国进行交好。经济上,我们的进出口贸易也非常庞大。外商于中国商人交易如此频繁是为何?一是利益,所有商人都一样;二是中国的秉性淳朴、忠厚老实。经商都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所以交易对象很重要,它与利益紧密相连。这时,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人身上的闪亮的地方,吸引着一笔又一笔的外贸走进......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还迎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者、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

可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来袭,我们与他国的交流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中国人品德的光辉却在不断地褪色,尤其是中国人的基本素养越来越不被看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现在这个恶果并不是因为外国人对我们的要求有多尖刻,或者是对我们中国人有偏见,而是客观事实就摆在那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面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也率先提出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忠恕待人[8],可是当我们怀着一颗“忠恕”之心努力把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却只顾着享受物质丰富的生活,把伴随我们成长的基本道德给抛弃了。我们的道德并不是用来换取物质的,我们的灵魂需要道德来丰富。很明显,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经济与人文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尴尬的处境。我们正需要一个可以重塑中国人民形象的道德标准,我想此时儒家的践行之道——“忠恕”之道是最适宜不过了。

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教会我们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

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理论,是全球的底线理论、精神资源。[9] (二)、“忠恕”之道是实现“中国梦”基础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上任的时候提出了他的指导思想——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它意味着个人、国家、民族的利益一体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做到这些,除了要坚持以经济艰涩为中心以外,重心应该在人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稳固程度取决于国民的素质,所以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国民教育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一次又一次打击我们中华民族道德底线,例如表面为人民服务公务人员但是背地里巨额的贪污贿赂不断地践踏着百姓的信任;单纯善良的学生出于善意救了生命垂危的街边老人反而被诬告为肇事者并索赔金钱,让我们行善也要多一份顾虑;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使大家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怀疑......随着这些消极新闻的每一次出现,我们的“忠恕”之道也一次又一次被提起,似乎把“忠恕”之道“植入”我们的人生观已经显得刻不容缓了。经过了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忠恕之道”思想,不仅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逝去而消失,还因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深挖孔子的“忠恕”之道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具有广泛的价值,用以指导人们内在的道德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忠恕”之道是一个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伦理思想,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运用的是一个心理换位的方法。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和处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使双方在相互换位过程中增强了沟通,并从中悟出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人与人的交往中,越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越应该用最有效地方法去处理,即遵循“忠恕之道”的内在要义,要想得到别人的真情回报,首先要有自身的真情投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就是希望我们能把我们自己所爱、所想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中华民族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里,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也正是在中华民族的强大的传统文化的支撑着,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忠诚、朴素、宽厚待人的百姓在帝王的统治下一次次把国家的发展推到了世界的顶端。所以正确把握“忠恕”之道的要义与内涵,把“忠恕”之道一点点渗入国人的人生观中,让“忠恕”观念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民族复兴便近在迟尺,“中国梦”绝对不再只是梦!

参考文献:

[1]《论语》:杨伯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论语》杨伯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4]赵敦华.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及其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2,(1).

[5]《论语佾》北京:中华书局,2010

[6]《论语公冶长》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P517,352.

[8]《改革与开放》.龙源期刊2012年第六期

[9]《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李海容.期刊

[10]《论语》杨伯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