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史1

心理学史1

心理学史1
心理学史1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既包括中国,也包括外国,以西方近代为主,因而采用《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一书为教材;系心理学通史,而非专门史)

主要内容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却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摘自艾宾浩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1909):《心理学纲要》(1908)。

长期的过去(古代与近代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

“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G.墨菲(美)

人贵论——认为世界万物中以人最为可贵的理论。如荀子(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40~前245年)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儒家经典《孝经》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将人贵论思想与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比较,可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形神论——说明心理与生理之间关系的理论。荀子最早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范缜(南朝齐梁,约448~515年,河南泌阳人)继承了荀子的思想,在《神灭论》中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著名论断。形神论的思想虽然时断时续,但还是延续下来,这一唯物论的传统是难能可贵的。

性习论——指“习与性成”这一理论。孔子(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前479,鲁国人)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墨子把人性比做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知行论——探讨知和行之间关系的理论。荀子主张知行统一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浙江余姚人)则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虽然没有恰当揭示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但重视知行统一是可取的。

情欲论——包括情二端论和节欲等思想。我国古代把人的情感分为“六情”(好、恶、喜、怒、哀、乐)(荀子?天论)或“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其中好恶是两种基本的情感,故称之为情的两端,相当于情绪的两极性;古人并提出寡欲、节欲等主张,如荀子认为“节欲则治,不节欲则乱”,这些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外国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德谟克利特(Dēmokritos,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约公元前460~前370,一说是前470~前380)

基本观点:原子说——人的灵魂由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原子构成,原子精细圆滑,易在体中流动,人的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就是灵魂原子运动的体现。人死了,灵魂原子散失,灵魂也就消失了,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代表作《论逻辑》,已失传。

柏拉图(Platon,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公元前427~前347)

基本观点:灵魂不死论——世上万物由“理念”(精神性的东西)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来自理念世界,人死后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是永生不死的。代表作《柏拉图对话集》,约35篇。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ēs,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公元前384~前322)

基本观点:形式质料论——形式先于质料,“形式的形式”是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所以灵魂具有主动性;灵魂具有认识(感觉、记忆、想象、思维)和动求(欲望、动作、意志和情感)功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中最早的知意二分法。哲学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代表作《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中第一本哲学心理学著作。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腊名医,公元前460~前370)

基本观点: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提出气质的体液说——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脏,黑胆汁生于胃,

血液生于心脏;四种体液混合后,血液占优势的属于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抑郁质。开气质类型理论之先河。

盖仑(C.Galen,古罗马名医,约129~200)

基本观点:继承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细致描述了气质类型的表现,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热心、活泼、好动,粘液质的人表现为冷静、擅思考,胆汁质的人表现为易发怒、动作激烈,抑郁质的人表现为悲观但有毅力。对气质类型的描述,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世纪的官能心理学

奥古斯丁(Augustine,教父哲学代表人物,生于北非,354~430)

基本观点:人是灵魂与身体的结合,但灵魂高于身体,指挥身体的一切活动;灵魂通过感官认识外部世界,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都服从灵魂的总指挥,其中意志是根本,对其他心理活动起制约作用。神学色彩浓重的官能心理学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忏悔录》等。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基督教神学家,意大利人,约1225~1274)

基本观点:歪曲亚里士多德学说,把灵魂说成是身体以外的一种神秘力量,宣扬灵魂不灭说;认为理智高于意志,只有在信仰上帝的特殊情况下,意志才不受理智的支配。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代表作有《神学大全》等。

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特勒肖(B.Telesio,意大利哲学家,1509~1588)

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哲学必须根据感性经验;存在泛灵论思想,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性;把灵魂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强调一切灵魂活动都是物质灵魂的活动。其泛灵论思想和对物质灵魂的主张,对与神学斗争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论物体的本性》等。

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哲学家,1561~1626)

基本观点: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对感觉材料的整理需要采用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其科学方法论思想对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哲学家,1561~1626)

基本观点: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对感觉材料的整理需要采用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其科学方法论思想对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洛克(John Locke,英国哲学家,1632~1704)

基本观点:心灵好比是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外部经验(如颜色、声音、大小、形状和运动等观念)来自于感觉,内部经验(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等)则来自于反省;最早提出“联想”一词,为联想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人类理智论》、《教育漫话》等。

拉?美特利(La Mettrie,法国哲学家,1709—1751)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一样也是机器,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而已”;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性格、社会风俗以及道德观念等都是由物质因素所决定的;人的意识是大脑运动的一种属性,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有直接影响。代表作有《心灵的自然史》、《人是机器》等。

短期的历史(实验心理学诞生后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史)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费希纳(G.T.Fechner,德国物理学家、心理学家,1801~1887)

《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实验心理学奠基作之一

冯特(W.Fundt,德国心理学家,1832~1920)

《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1862)——实验心理学奠基作之一

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建立(187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表1 主要心理学派的历史发展

1850年1900年1950年

内容心理学冯特

厄棱费尔屈尔佩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麦农麦塞尔

威塔塞克

构造主义铁钦纳

杜威

机能主义安吉尔

卡尔

卡特尔

桑代克

武德沃斯

策动心理学麦独孤

华生

行为主义拉施里

亨特

魏斯

托尔曼

新行为主义赫尔

斯金纳

韦特海默

格式塔心理学苛勒

考夫卡

拓扑心理学勒温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阿德勒

荣格

霍妮

新精神分析沙利文

卡丁纳

艾里克森

日内瓦学派皮亚杰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略)

苏联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略)

第二节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一、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不是杂乱无章的,有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心理学也同样如此。最初心理学包含在哲学之中,采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心理学却始终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近代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技术与手段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实践对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有着越来越强的客观需求。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心理学从哲学心理学思想向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到心理学各学派之间继承、否定、螺旋式发展的内在联系。这就如同海德

勃来德(Heidbreder)所说的:心理学学派的作用好比是建立高大建筑物所用的脚手架。没有脚手架,建筑物建不起来;但脚手架不会总是存留着,当它不再需要时就被拆掉了。

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学习心理学史的根本目的。学习心理学史的根本目的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我们要通过比较分析,了解这一学派的产生对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贡献(重视深层心理机制和动力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贡献等),同时也要了解这一学派的历史局限性(夸大人的生物本能作用,特别是把性本能看作人的发展的基本动力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为繁荣和发展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普通心理学从横向角度向我们提供现代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史则从纵向角度向我们提供从古至今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了解前人在心理学的发展方面取得过哪些成就,走过哪些弯路,这对于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帮助。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就心理学史的学习来说,它使人明智的主要之处在于:提醒你不搞重复研究,告诫你不要采用主观片面和简单化的做法,指引你不犯或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无论从经济效益考虑还是从社会效益衡量,以史为鉴的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美国的调查表明,心理学史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最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而且列在10门理想专业课程的前列。所以,每一位同学都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史的学习,切实把这门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加以对待,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在繁荣和发展心理科学特别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抓住学派兴衰的基本线索

基本线索是从哲学心理学思想向科学心理学发展。

二、把握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史是一门科学史,科学的发展往往通过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来体现,所以必须准确把握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同其整个学派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个性到共性获得完整的认识。

三、学会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所谓科学评价,主要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公正评价。既不能乱扣帽子,歪曲篡改,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采取不分是非的调和主义态度。

四、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现前人尚未发现的事实,纠正前人不正确的观点,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今天的研究工作,这是心理学创新不可忽视的方面。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却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2.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怎样才能学好心理学史这门基础性课程?

第一章17~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17~19世纪英国和法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

政治——社会矛盾转化

科学——自然科学长足进步

哲学——从机械唯物主义走向唯心论和不可知论,英国保持了经验论传统,法国的唯理论占优势

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仍属于哲学心理学范畴;

②将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③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名词解释

经验论——把感性经验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认识论学说。由于对经验的本原和内容看法不同,因而在哲学史上形成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不同派别。

第二节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一、传略

笛卡儿(René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科学家,从唯理论到科学方向的奠基人,也有人认为在他的著作里“闪现出一种行为主义的预兆”。出身于议会议员家庭,1616年毕业于普瓦捷大学法科。次年赴荷兰从军,退伍后在荷兰隐居约20年。在这期间,他住过13个不同的城镇,24间不同的屋子,除了最亲密的朋友外,不让所有的人知道自己的地址。隐居中他唯一想接近的是天主教堂和大学,以便能够著书立说。但是,宗教势力却不允许他宣传科学思想,并且用恶毒的语言控告他是一名“放荡的人”。由于笛卡儿的名气越来越大,瑞典女王邀请笛卡儿当自己的哲学教师。虽然放弃自由和幽静的生活并非笛卡儿所愿,但因敬慕王室的特权,他还是乘上王室派来的战舰来到了瑞典。毫无疑问,女王不是一位好学生。更糟糕的是,她坚持要笛卡儿在寒冷的冬天,每天早上从5点钟开始,每周给她上3次课。结果,经受了4个月的折腾之后,笛卡儿得了严重的肺炎,于1650年在斯德哥尔摩逝世,享年54岁。笛卡儿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情欲》(1650,教材为1649)、《人性论》(1662)等。

二、主要观点

(一)反射和反射弧思想

按照古代“动物精气”(animal spirit)说和哈维血液循环的模式来设想神经过程运动的方式,认为动物和人的神经和肌肉反应,由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像水和光的反射波动一样,有着内导和外导的特殊机制;动物没有心灵,属于自动机反应,人有心灵,其身体属于“自动机”反应,心灵属于“超机械”反应。(二)心身交感论

人的肉体由物质实体构成,心灵由精神实体构成,心灵和身体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交互作用的器官是脑内的松果体;除意志、思维、记忆和“天赋观念”由心灵直接控制外,感觉、想象和本能等其他心理活动都是心理和身体联合作用的结果。

(三)情绪论

本质:情绪属于由外物和体内变化引起的心灵的被动状态,靠身体内部灵活精气和血液的动荡来激发与维持,比感觉等其他被动状态更易扰乱人的心灵,但不具有意志那样的主动作用。

种类:把人的原始情绪划分为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六种。

机制:情绪变化与心脏和血液循环活动有关(如忧伤时面色苍白)。

三、简评

积极意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思想,巴甫洛夫称其为“反射学说的奠基人”;心神交感的二元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对摆脱数百年来神学教条的僵化统治却具有积极意义;其对情绪与感觉、意志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消极影响:夸大理性作用,主张“我思故我在”,把物质和精神都归为上帝的产物,使其从二元论最终滑向唯心主义。

名词解释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学说。笛卡儿是其主要代表。第三节洛克的心理学思想

一、传略

J.Locke(1632~1704),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欧洲唯物主义经验心理学思想的创立者,也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出身于乡村律师家庭,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文科课程,1656年取得学士学

位,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医生和顾问,后因受迫害逃往荷兰,1688年回国后在政府中任职,并开始著书立说。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人类理智论》(1690),是他近20年思索与研究的结果。这部著作标志着英国经验心理学思想的创立,先后被译为法文与拉丁文。

二、主要观点

(一)经验论——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基础

认为“心灵中没有天赋的原则”,经验是人的心理和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后天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迹;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大类,前者来自于感觉,是外物刺激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后者来自于反省,是人观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而形成的。

(二)观念论——哲学心理学思想的核心

强调观念是人所意识到的一切心理现象;人的观念可分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由对象的某一单纯现象所引起的不能再分的观念,如百合花的“香味”和“白色”所引起的观念就属于简单观念,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结合、联系和分离所组成的,如“朋友”这个复杂观念,就是由“人”、“友爱”、“同情”、“幸福”等简单观念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三)联想论——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特色

在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认为观念的联想包括“自然的联合”和“习得的联合”两种,习惯是使观念联合的重要力量,这一思想成为后来联想律中多次律的开端;一切简单观念都可以通过联想活动成为复杂的观念。

三、简评

积极意义:由于他的感觉经验心理学思想,使欧洲心理学从讨论灵魂转向讨论经验,对促进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联想”概念的提出具有创新价值,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用观念代表人的意识的一切方面,片面夸大了观念的作用,为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隙。

第四节贝克莱和休谟的心理学思想

一、贝克莱

(一)传略

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爱尔兰,卒于牛津。少年早熟,15岁便考进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1704年获学士学位,1707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先后任讲师、初级研究员。1734年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基督教新教主教。一次吃饭时,贝克莱遇到一位妇女,通过交谈获得了这位妇女的好感,结果这位妇女赠给贝克莱一大笔钱,使得贝克莱在经济上得以独立。贝克莱曾在美国罗德岛的新港度过3年,离开时把他的住宅和藏书全部捐赠给了耶鲁大学。所以,贝克莱在美国有很大影响。19世纪中叶,来自耶鲁大学的杜兰特(R.H.Durant)牧师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座学院,便以贝克莱的名字命名。贝克莱在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有《视觉新论》(1709)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

(二)主要观点

1.认为“物质”只是一个虚构的词;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命题;宣称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与我自己,人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的组合”,例如一张写字台的存在,除了自己看见它、摸过它、嗅过它,有过它的颜色、形状、气味,离开了感觉或许多感觉的组合,什么也没有了。

2.在《视觉新论》一书中,用联想和经验来解释距离知觉、体积知觉和位置知觉的形成。认为我们的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物体的深和厚,只能看到一个点,三度空间的知觉乃是视觉、触觉和动觉联合的结果。如果没有先前的经验,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空间知觉。

(三)简评

积极意义:用联想和经验来说明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知觉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消极影响:否定物体的客观性,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结论。

二、休谟

(一)传略

休谟(D.Hume,1711~1776),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但未毕业。他想到实业界工作,后来发现这一领域并不适合自己。1734年赴法学习三年,靠微薄的收入自学哲学。1747年出任远征军的军法官。1765年起先后担任过英国驻巴黎大使馆秘书、代理公使和英国副国务大臣等重要职务。晚年在爱丁堡度过。代表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等。

(二)主要观点

1.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认为经验由印象与观念组成,印象是“对当前对象的感知觉”,观念是“对象不在面前时的经验”,是“印象的微弱拷贝”;先有印象,后有观念。

2.对有无客观事物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认为人们不可能知道知觉如何获得,以及知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事物,自称这种说法是“怀疑论”,哲学史上则被称为不可知论。

3.提出了一些联想的规律。认为联想必须遵循相似律、时空接近律和因果律,但因果不是指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合,而是指见因思果、见果思因的一种思维习惯。

(三)简评

积极意义:对印象(感知觉)与观念(表象)的区分以及对联想规律的阐述,较之前人有很大进步,使联想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消极影响:宣扬不可知论,成为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对因果律的阐述否定了因果之间的客观必然性,实际上是将因果律还原成了接近律。

第五节英格兰和苏格兰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一、哈特莱

(一)传略

哈特莱(D.Hartley,1705~1757),英国哲学家,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牧师家庭,原准备从事宗教职业,后因感到理解教义十分困难,于是在剑桥大学毕业后以行医为业。代表作有《观念的联想》(1746)等。

(二)主要观点

1.在心物关系上,反对洛克的反省说(即内部经验来源于反省的说法),坚持感觉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2.在身心关系上,存在二元论思想,但十分重视对心理现象进行生理分析,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神经“振动”所产生的。

3.把联想从观念扩大到一切心理现象,把传统的三大联想律归结为一个接近律,特别强调了时间接近(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在联想中的作用。

(三)简评

积极意义:对心理现象寻求生理上的解释,试图把心理学置于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联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人把他称作英国联想主义的“正式建立者”或“创始人”,对德国冯特的心理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消极影响:对心理的生理解释不够科学,存在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平行对应的二元论思想;联想主义体系存在机械性、片面性,过分夸大了联想的作用。

二、布朗

(一)传略

布朗(T.Brown,1778~1820),英国哲学家,苏格兰学派的代表。成长于爱丁堡,从小就表现出批判精神。青年时代学过物理学、生理学、医学和法律,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爱丁堡大学长期讲授道德哲学。代表作《人的心灵哲学讲演录》(教材中的书名为《人的心灵哲学》),是在1820年他死后出版的。

(二)主要观点

1.把联想改称为“提示”(suggestion,a way of causing an idea to be accepted by indirect connection with other ideas.)。即由此及彼,互相引起,系心的主动作用而非观念的粘合力;包括简单提示和关系提示,前者就

是通常所说的联想,后者则是知觉或设想两个对象时立即觉察到其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感不是感觉,而是全新的经验、判断、推理和抽象等的关系提示。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九条联想副律:①原先感觉持续时间的长短;②原先感觉的活跃程度;③相对的频率;④相对的新近性;⑤常相伴随,很少例外,容易回忆;⑥个人之间的天性差异;⑦个人情绪的暂时变异;⑧暂时的身体异常状况;⑨以往的生活和思想习惯。前五条副律强调了客观因素对联想的作用,后四条强调了主体状态对联想过程的影响。

3.提出了“心理化学”的见解。认为“提示”引起的复杂心理状态,不只是集合,而是像化学反应那样的溶合,它的性质已与原来的成分完全不同,具有新质的特点。

(三)简评

积极意义:联想副律的提出丰富了联想心理学的内容,其中前4条副律至今在心理学中仍有一定地位;“心理化学”的见解,对冯特等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启迪;引导宗教色彩浓重的苏格兰学派,继承起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

消极影响:其对关系提示和对联想副律的阐述,是一种调和宗教信仰和联想主义的做法,本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第六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心理学思想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人是机器的论断,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观点来看待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转化,并把感觉主义心理学提到了重要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有两个来源:一个起源于笛卡儿,以拉?美特利为主要代表;另一个起源于洛克,以孔狄亚克、爱尔维修为主要代表。拉?美特利的思想已在绪论中提到,本节着重讲述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心理学思想。

一、孔狄亚克

(一)传略

孔狄亚克(E.B.de Condillac,1715~1780),法国启蒙思想家,感觉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早年学习神学,做过天主教神甫和修道院院长,后为《百科全书》撰稿,1768年当选为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代表作有《人类知识起源论》(1746)、《感觉论》(1754)等。

(二)主要观点

1.坚持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批判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和能力的来源。

2.排除了洛克关于“反省”是观念的第二个来源的错误,认为观念只有一个来源即感觉,但同时强调,物体“无非是感觉的总合”,人是不能认识“物自体”的。

(三)简评

积极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克服了洛克经验论的不彻底性,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反封建教会统治的斗争及革命后改革学校教育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夸大感觉的作用,不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可知性,结果走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名词解释

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唯心主义学说。把“单子”看作是不可再分的精神实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子”组成的。

物自体——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又译“自在之物”。指离开意识独立存在,但却不能被人们认识的自然界的事物。

二、爱尔维修

(一)传略

爱尔维修(C.A. Helvètius,1715~1771),法国哲学家,感觉主义心理学的典型人物。出身于宫廷医生家庭,

早年读书时受洛克思想影响较深,后因对教会不满,放弃了包税官职务,潜心著述。1758年发表《论精神》这部宣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的著作,结果遭到反对势力的围攻。代表作有《论精神》(1758)、《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2)等。

(二)主要观点

1.坚持一切心理活动都来源于感觉的思想。认为感觉能力本身是高度组织的物质的反映。

2.指出了情绪和需要的联系及其对行为的推动意义。认为需要产生欲望,欲望满足与否则产生种种情绪。情绪是产生精神的种子,是促使人们做出伟大行为的强大动力,但引发情绪的需要也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

3.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认为先天素质对人的感情和性格影响不大,人的个性是后天获得的,是教育的结果。

(三)简评

积极意义:贯彻唯物主义决定论,反对上帝存在,重视感觉经验,其对情绪与个性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对推动欧洲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夸大感觉作用,具有“教育万能论”思想,这些机械性、片面性的偏颇使其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思考题:

1.简述17至19世纪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在历史上具有哪些贡献?存在哪些不足?

3.以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为例,分析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历史贡献及其局限。

第二章17~19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经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仍居统治地位

政治——封建割据,战乱不止,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缓慢

哲学——具有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古典哲学传统

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唯心主义理性心理学占优势地位;

②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开始兴起。

名词解释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的认识论学说。与经验论相对立。由于对认识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在哲学史上形成了唯心主义理性论和唯物主义理性论的不同派别。第二节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心理学思想

一、莱布尼兹

(一)传略

莱布尼兹(G.W.Leibnitz,1646~1716),德国古典哲学先驱,近代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始祖。出身于教授家庭,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馆长和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研究领域广泛,在数理逻辑和心理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政治立场是改良调和的,哲学思想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作有《人类理智新论》(1710)、《单子论》(1714)等。

(二)主要观点

1.用“单子论”来解释心理的本质。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单子具有像镜子一样照射周围世界的特性;当感官和外界对象相遇时,心灵自身所固有的观念便从潜在状态变成明晰状态,产生心理活动。

2.用“预定和谐说”来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认为单子是孤立封闭、互不影响的,但由于上帝的事先安排,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协调一致,身心活动也同样如此。这就好比两座钟(代表思维的钟和

代表形体的钟)同时启动,走在同一钟点上,彼此一致。

预定和谐说属于心身平行论。心身平行论与心身交感论、心身决定论的区别在于:交感指心身相互作用;平行指心身独立,各司其职;决定指心和身谁决定谁,身决定心、心对身无能为力的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心决定身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决定论,身决定心、心对身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属于辨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心身决定论的比较

身体身体身体身体身体

——

——

心理心理心理心理心理

3.提出了“微觉”和“统觉”的概念。“微觉”是指模糊的知觉,海浪中的一滴水运动(无生命运动)只能引起微觉;“统觉”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反思,即自我意识。总之,知觉是单子的精神属性,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三)简评

积极意义: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认识到心理活动是从低级向高级、从无意识向意识层面发展的,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统觉”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为近代德国理性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形成起到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

消极影响:把单子视为客观的“精神实体”,用“预定和谐”的说法来揭示心与身的所谓“平行关系”,说明其哲学心理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对单子的“照射特性”解释,则带有机械性的典型特征。

二、沃尔夫

(一)传略

沃尔夫(C.Wolff,1679~1754),莱布尼兹唯心论哲学的继承者,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人物。出身于德国一个皮匠家庭,在耶拿大学获博士学位。在莱布尼兹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哈勒大学教授。后几经变迁,临终前的职位是柏林大学副校长。他编写的《关于人类各种理解能力及其在认识真理时的正确应用的一些理性思想》(1712)一书,是世界上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哲学心理学教科书;撰写的《经验心理学》(1732)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主要观点

1.进一步丰富了理性心理学思想。认为一切心理作用都是不同程度的理性,感觉则是“混乱不明的理性”。2.把官能心理学的思想予以系统化。认为心灵具有各种彼此独立的官能,灵魂利用其不同官能从事不同的活动。沿袭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把人的心灵分成认识官能和欲求官能,(三)简评

积极意义:重视理性心理学研究,对排除被中世纪歪曲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心理学思想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心灵官能的具体分类,标志着近代官能心理学的正式建立;特别是其以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和专著,在世界心理学发展史上留下值得纪念的一页。

消极影响:缺乏对官能过程的科学分析,对官能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性,因而受到后人批评。

第三节康德和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

一、康德

(一)传略

康德(I.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论和辩证法哲学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在全家11个孩子中,排行第四。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1755年获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从事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教学工作。虽然其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却因出身卑微而受到歧视,46岁才晋升教授。其哲学基础是二元论,心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休谟。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等。

(二)主要观点

1.继承了提顿斯(Tetens)关于知、情、意“三分法”的思想。认为认识、感情和欲望是三种基本的心理官能;三种官能各自独立,任何一种都不是由其他一种派生的;以知、情、意为纲,进行所谓“纯粹理性”(相当于认识)、“判断力”(相当于感情)和“实践理性”(相当于意志)三大“批判”,构建起“批判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试图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建立“批判的”认识心理学。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感性即通过感官获得零散的感觉表象的能力,知性系运用逻辑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理性则是建立最高原理的能力;理性的水平最高,但却无法认识“自在之物”,所以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必须靠宗教信仰来解决。

3.对“经验”与“先验”进行了区分。认为经验是感觉提供给知觉的“质料”或原料,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先验”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真理,是人们头脑里先天就有的形式,如感觉表象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形成,时间和空间就是人们头脑里先天就有的直观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所依据的逻辑范畴(如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则是人们头脑里先天就有的思维形式。

4.高度重视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统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统觉的综合统一”才能实现;如果没有统觉的综合统一,任何认识经验都不能形成,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获得;因此,客观的统一依赖于主观的统一,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识的客观条件,是“整个人类认识范围内的最高原理”。

(三)简评

积极意义:对于知、情、意“三分法”的继承以及对认识能力进行感性、知性、理性的区分,对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中知、情、意“三分法”至今仍是普通心理学对心理过程进行划分的参照标准之一;关于统觉“综合统一”性的说明体现了对心理活动整体性的认识,其思想对后来的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消极影响:认为理性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必须靠宗教信仰来解决,并采用先验的说法来解释统觉的含义,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其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立场,对后来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阻抑作用。

二、赫尔巴特

(一)传略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出身于德国的一个法官家庭。18岁入耶拿大学从师于费希特攻哲学。1809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接替康德到哥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并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1833年回哥丁根大学任哲学教授至去世。赫尔巴特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心理学思想受莱布尼兹、康德和英国联想主义影响较大。代表作有《心理学教程》(1816)、《作为科学的心理学》(1824~1825)等。(二)主要观点

1.将心理学界定为具有哲学性质的经验科学。认为心理学不是实验科学,而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是可以采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的,因而主张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数学方法并率先作了尝试;强调心理学应和哲学、物理学、生理学相区别,特别是无须研究生理学,但就学科性质来说,仍然属于哲学的科学。

2.把观念及其相互联合与斗争视为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能知道灵魂的现象即观念;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是各种观念的活动,但他否认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观念各有其个性,彼此不同,这属于观念的静力学,观念在不同时间存在强弱差异,彼此互相吸引或排斥,这属于观念的动力学;从观念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快乐是观念的和谐状态,痛苦则是观念的冲突状态,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提出了“意识阈”、“统觉”和“统觉团”的概念。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需要跨过一道界线,该界线便是“意识阈”;意识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发生变化,阈限下的无意识可以转化为阈限上的意识,阈限上的意识也可以转化为阈限

下的无意识;在意识活动中,只有与意识中的观念有关的事物、资料或知识才容易进入意识,被意识融化,这个进入与融化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统觉”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则叫做“统觉团”。

(三)简评

积极意义:把心理学界定为经验科学,并把数学计算的方法引入心理学,对后来费希纳创立心理物理学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认为心理学是具有哲学性质的科学,从心理学需要接受哲学方法论指导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也有可取之处;关于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思想,特别是“意识阈”、“统觉团”概念的提出,对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对后来认知结构理论的形成,对指导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消极影响:把生理基础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之外,否认用实验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可能性,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观念这一认识范畴,这些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不承认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标志着赫尔巴特的心理观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与不可知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节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

一、传略

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重要代表,唯心辩证法的哲学心理学家。出生于官僚家庭,在杜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当过家庭教师、报纸编辑、中学校长,1816年起任海德尔贝格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因患霍乱在柏林去世。黑格尔的哲学基础是“宇

(1817)、宙精神”决定自然物质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

《精神哲学》(1817)等。

二、主要观点

1.对面相学和颅相学的批判。认为面相、头盖骨与人的个性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的真实性不能从面相、颅相中看到,只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宣称“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人。”

2.反对经验心理学,支持理性心理学。认为经验心理学只研究知觉,描述现象,没有揭示心灵的本质,因而经验心理学是肤浅的;心理学应从过程或形式出发去研究心灵固有的本质和规律,不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所以理性心理学是高深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即对立又统一。3.关于意识发展的思想。指出意识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其中内部矛盾是意识发展的源泉;人的意识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

4.构建起以“理论、实践和自由精神”为主干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他把人的心理分成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三个组成部分,并对每一部分包含的内容作了具体说明,见下图:

三、简评

积极意义:对面相学、颅相学的批判起到了抵制当时流行的伪科学的作用,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阐述有助于对人的认识规律的深入了解,关于意识演化特别是内在矛盾决定意识发展等方面的思想,则对科学揭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总之,黑格尔心理学思想中的辩证法精华,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消极影响:其整个心理学思想体系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土壤上,犯了“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基督教产生非基督教,结果产生起源”(马克思语)的根本性错误,所以成为欧洲近代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合理的辩证法的内核最终也陷入形而上学,对后来现象主义心理学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第五节费尔巴哈的心理学思想

一、传略

费尔巴哈(L.Feuerbach,1804~1872),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唯物论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律师家庭,1828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同年在爱尔朗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830年因发表反对无神论思想的著作,被驱逐出大学讲坛。1836年起隐居乡间潜心著述。代表作有《反对身体和灵魂、肉体和精神的二元论》、《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方面着眼》(1863~1866)等。

二、主要观点

1.从“人本学”的观点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头脑的属性,头脑是心理的器官;强调人是心理和肉体的统一,人的心理和肉体都是自然界的产物;提出“意识以存在为前提”,“意识是一面镜子”的主张。

2.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就如同盐与咸味的关系一样,盐是客观物体,咸味则是人对盐的主观感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理解。

3.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的意志活动。认为人的任何意志行动都是由自然界的必然性决定的,决不是某个人任意而为的;人的意志行动主要由采取决定和完成决定两部分组成;意志与认识有密切联系,意志必须以认识特别是感觉为条件,意志行动也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三、简评

积极意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意识的本质和人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有力地冲击了德国唯心主义理性心理学的传统,为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消极影响:心理学思想带有直观性和形而上学的偏颇,特别是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心理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因而其理论解释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机。

思考题

1.17~19世纪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以莱布尼兹、康德、赫尔巴特和黑格尔为例,简述德国理性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3.以费尔巴哈为例,说明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十九世纪的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需要生理学为它提供关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知识。在心理学史上,每当生理学特别是感官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知识有所增进时,心理学也就跟着前进。19世纪30年代,生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逐步形成了介于生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在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的独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本章将简要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概况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一、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

贝尔(C.Bell,1774~1842)是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1807年,贝尔通过实验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神经,前根只传导运动神经,表明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这就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也叫做“神经单向传导原理”。1819年,法国著名生理学家马戎第(F.Magendie,1783~1855)也独立发现了这一定律,因此这一定律通常被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该定律的发现为反射动作和反射弧概念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感觉神经特殊能力学说

感觉神经特殊能力学说是由德国著名生理学家、被誉为“西方生理学之父”的缪勒(J.P.Müller,1801~1858)提出来的。1826年,缪勒在《视感觉的比较生理》一文中提出,感觉的性质并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神经能力的性质。1833~1840年,在他所写的《人类生理学纲要》(八卷本)第五卷中,又对神经特殊能力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其实在缪勒之前,贝尔已于1811年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积累了一些事实资料,但是,他没有明确提出神经特殊能力这一概念,论述也显得较为零散。缪勒恰恰以其详实、周密、系统的特点超过了贝尔,使其获得了创立感觉神经特殊能力学说的殊荣。

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每种感觉神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即“能力”或“能量”,感觉所反映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感觉神经自身性质的知识。例如,对声音的感觉不过是有关听神经性质的知识,对光色的感觉则是有关视神经性质的知识。

缪勒的感觉神经特殊能力学说,采用“能力”或“能量”概念代替了“动物精气”等神秘概念,从整个神经的粗略探讨深入到个别纤维的细致研究,在生理学上第一次提出主观映象依赖于生理机制的问题,促进

了对感觉的外围神经机制的研究,对后来的实验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力学说在科学上具有明显的价值,但在哲学思想上却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他否定外界事物是感觉的来源,忽视大脑中枢对感觉刺激的加工与调节作用,因而其对感觉的哲学结论与康德的不可知论是一脉相承的。三、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

19世纪上半叶,生理学家通常认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异常迅速,如缪勒提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当于光速,无法测量。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L.F.V.Helmholtz,1821~1894)大胆地向这一传统观念进行挑战。赫尔姆霍兹是缪勒的学生,他与缪勒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1850年,赫尔姆霍兹首次对神经传导的速度进行了测量。他用电刺激蛙的神经,然后测量肌肉收缩和神经长度的关系。结果发现,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大约为每秒30米。后来他又对人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测量,发现人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每秒50~100米。由于人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量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不久这一研究便告终止。虽然赫尔姆霍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是从生理学角度发端的,这一研究却为以后实验心理学对心理活动历程的时间测量开辟了道路,并引起了有关“反应时”的大量的研究。

第二节颅相学和大脑机能定位

关于心理活动的器官问题,古希腊时期就存在着争论。柏拉图主张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则坚持认为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以后由于临床观察特别是生理解剖的证实,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接受了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论断。但是,脑与心理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从19世纪开始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颅相学

加尔(F.J.Gall,1758~1828)是德国解剖学家。通过对人的心性与头颅形状之间关系的观察,他提出了面相学和头骨学的学说,认为人脑的不同区域是各种心理能力的特殊器官。加尔的弟子施普茨海姆(Spurzheim,1778~1832)则正式提出颅相学的概念。按照加尔的观点,人的官能共有37种,颅骨也就可被相应地划分为37个大小不同的区域,如感情的官能大多在颅骨后部、两侧和顶部,理智的官能大多在颅骨的前额部位。颅相学在西方大约流行了100年左右,由于缺少科学依据,这一理论遭到很多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反对。但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颅相学关于脑是心理的器官以及对大脑机能分区的猜想却有一定的价值,所以该学说对推动后人从事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曾经起到积极作用。

二、大脑统一机能说

弗卢龙(M.J.P.Flourens,1794~1867)是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担任过法国科学院院士。他不赞成颅相学的大脑机能分区说,曾著书批驳加尔的观点。后来,他以动物解剖为根据,把神经系统分为大脑两半球、小脑、四叠体、延髓、脊髓和神经六个单元,并采用刺激法和局部切除法测定脑的各部分的机能。他的研究结论是:感觉、知觉和意志都在大脑器官中占有相同的位置;大脑的机能是统一的,没有机能的分区;一部分机能受到损失,还可以重新获得。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对推动脑生理学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他所用的切除法对后来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P.Broca,1824~1880)是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者。1861年,在对一位失语症病人的检查中,布罗卡发现病人的发音器官正常,也没有其他瘫痪的征候妨碍其发音。不久病人死去,在对其尸体解剖中,布罗卡发现左脑额下回后部存在内伤,于是布罗卡就把这一区域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后人也把这一区域叫做“布罗卡区”。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又进一步激起生理学家对大脑机能定位研究的兴趣。

四、运动和感觉中枢的发现

1870年,德国医生弗里奇(G.Fritsch)在给伤兵包扎头部创伤时,偶然碰到了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发现该部位的对侧肢体产生了运动。同一时期,希奇格(E.Hitzig)用电流直接刺激兔的皮层某一部位,发现引起了眼动。后来,弗里奇和希奇格合作,对狗的大脑皮层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随后,又有学者陆续发现,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机体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等等。至此,大脑机能分区说得到了公认。

五、拉施里的等势原则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拉施里(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6534961.html,shley,又译拉什利,1890~1958)又用猴鼠做实验,提出了等势原则,即学习和记忆属于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并无区域性的定位,整个大脑皮层的效力是均等的。这个结论似乎又支持了一个世纪前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

大脑机能定位与统一的研究与争论,在本质上是对大脑生理机制的分析与综合,两种研究的分歧源于二者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因而两种研究对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都是有价值的,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节感觉生理心理学的主要学说

一、色觉说

包括“扬-赫三色说”和海林的“四色说”。

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T.Y oung,1773—1829)首先提出了三色说假设,后由赫尔姆霍兹加以发展,人们便把这一学说合称为“扬-赫三色说”。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三种基本色觉——红、绿、蓝。与此相对应,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光化学物质,其中每种光化学物质分解,都可使神经纤维产生冲动,再传至大脑皮层,分别引起红、绿、蓝的感觉。当光刺激同时引起三种视锥细胞同等程度的兴奋时,则会引起白色的感觉。其他色觉均是这三种感受器按一定比例兴奋的结果。三色说可较好地解释许多色觉现象,并在电生理学方面获得一些证明,缺点在于不能阐明色觉的传递与加工问题。与此同时,德国生理学家海林(E.Hering,1834—1918)提出了四色说假设,与三色说抗衡。该理论源于歌德的四原色说,认为人有红、绿、黄、蓝四种基本色觉,组成两对,红绿和黄蓝各为补色,黄蓝混合为灰色,红绿混合后成白色。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感受器,各有一对互相对抗的视锥细胞,即红—绿、黄—蓝、白—黑,从而可引起各种不同的色觉。四色说又被称为“对抗色说”。

实际上,三色说与四色说并非不可调和。在视网膜的感受器中,既存在三色匹配过程,也存在输出过程中的颉颃成对编码形式,两种假说具有互补的性质。

二、听觉说

1863年,赫尔姆霍兹在研究视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听觉共鸣说,认为听觉是由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耳蜗内基底膜上相应的纤维发生共鸣而产生的。基底膜上排列的辐射纤维约有2万条,短的4~5毫米,长的可达32毫米,短纤维感受高频声波,长纤维感受低频声波。该学说可解释听觉的生理机制,但音频(20~20000次/秒)辨认的范围与纤维长短的比例存在着不相适应现象,因此后人认为音频与纤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不同的频率与一组纤维发生共鸣。

赫尔姆霍兹对视觉、听觉的理论研究对心理学具有很大贡献,但他认为感觉是由感官中的特殊神经纤维决定的,感觉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它的“符号”。这种主张显然与康德和缪勒的不可知论思想具有密切的联系。

三、韦伯律

韦伯(E.H.Weber,1795~1878)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也是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他从1820年开始研究触觉,主要贡献是用实验证明了赫尔巴特的阈限概念。韦伯用圆规的两点触及皮肤,看看距离多少能为人所觉察。当两点刚刚能被人觉察到就是皮肤触觉的两点阈限,结果发现皮肤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同的。在重量阈限的实验中,他发现在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时,我们所知觉的不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绝对差数,而是其所加的重量与原来重量的比例数。例如,30克与31克刚刚能辨别,其差数是1;然而60 与61克则不能辨别,必须达到62克才能辨别;这个增加的重量与原来重量的比数是不变的,都是三十分之一。后来,韦伯又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实验,发现其比数也是一个常数。于是,韦伯得出结论说,“观察彼此对象间的差异时,我们觉得不是绝对的差别,乃是相对的差别,这是在几种感官内部曾经证实的观察。”以后就把这一现象称作韦伯律,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I / I = K 式中,I = 原来的刺激量;△I =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 = 常数韦伯发现的事实虽然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但他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感觉现象进行了度量,提出了第一个定量法则,使得心理现象的研究不再停留在经验水平,而是可以通过实验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从而实现了赫尔巴特曾经设想却没有做到的事情,特别是促成了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建立,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思考题

1.19世纪的神经生理学研究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2.大脑机能定位说与统一说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色觉说、听觉说、韦伯律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冯特的贡献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迫切要求发展科学技术。

直接动力——科学的发展

三大发现(细胞学、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促进了德国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赫尔姆霍兹、韦伯等人在感官生理学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刺激了临近学科心理学的发展;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则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一个生动的比喻

在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中,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经生物学做媒介,由哲学和生理学结合而生育的新生儿,就是以后脱离传统哲学范畴而另立门户的科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第二节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一、传略

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出生于德国东南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5岁丧父,由其叔父养大。1817年入莱比锡大学学医,18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便在莱比锡度过了他的一生。读大学时,他曾用“米塞斯博士”的笔名撰写讽刺文章,如第一篇处女作《月亮是用碘酊做成的证明》,便抨击了当时用碘酊作为万应药的不良社会风气。1822年完成医学学业后,他开始把兴趣转向数学和物理学。至1830年,他的译著(法译德)已达12部之多,主要是物理学方面的译作,同时也发表过欧姆定律等方面的论文,因而人们开始把他看成物理学家,莱比锡大学也于1834年任命费希纳为物理学教授。几年后,费希纳对感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为了研究视觉后象(afterimage,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脑中留下的印象),需要透过有色玻璃观察太阳,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眼睛。操劳过度和眼睛失常,使他的精神受到伤害。根据当时的诊断,他患有神经衰弱、神经性抑郁和疑病症,并且存在自杀的念头。大约在1840年,他辞去了物理学教授的职位,此后3年除了与自己的妻子保持联系外,断绝了与任何人的来往。1844年他得到大学的一笔补助金,用于医疗和养老。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他都有重要的贡献问世。有人做过统计,在费希纳从事脑力研究工作的70多年中,其中7年用于生理学研究,15年用于物理学研究,14年用于心理物理学研究,11年用于实验美学研究,其他时间用于哲学研究。在所有这些研究领域中,名望最高的是对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尽管他本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名字作为“心理物理学家”传给后人,“但是世人替他选择了这个头衔”,“世人却抓住他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并使其成为实验心理学”(波林,1950)。费希纳在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和《心理物理学要义》(1882)。

二、主要贡献

(一)对心身之间数量关系的测量

费希纳认为,感觉强度(心理品质)与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身体或物质品质)都是可以测量的,用公式表示就是S = K log R ,式中的S 是感觉强度,K是常数,R是刺激强度,读作“感觉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对数的变化而变化”,或“刺激作为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作为算术级数增加”。例如,100只烛光加上1只烛光,不会使我们觉得更亮一些;但是,1只烛光再加1只烛光,就会使我们感觉亮了许多。因此,为了使感觉强度有所增加,就必须使刺激强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这就是费希纳公式想要说明的问题。

费希纳称这个公式为韦伯律,其实这个定律已超出了韦伯发现的事实,后人便把这个公式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或直接叫做费希纳定律。

(二)心理物理学的方法

在费希纳的研究中,应用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三种测量方法,通常把这些方法叫做“心理物

理法”;而把前述关于刺激量变化与感觉量相应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称为“心理物理学”。

最小可觉差法是呈现两个等值的刺激,增强或减弱其中一个刺激,直到被试报告觉察出有差异。将这种差异的平均数作为所要确定的差别阈限。后来将这种方法称为“极限法”。

正误法由维罗尔特(V ierordt)于1852年开创,费希纳将其应用于掂重实验,目的是测定两个常定刺激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做出“正确”判断的一定比例所需要的。例如,被试先掂100克的标准重物,然后掂88克、96克、104克、108克等比较重物,要求被试判断比较重物与标准重物是轻些、重些还是相等,直到有75%的被试报告说“较重”或“较轻”为止。该方法的许多变式可用来测量感觉阈限及能力差异。改进后的正误法又被称为常定刺激法。

均差法是费希纳与沃尔克曼(V olkmann)合作发展的一种方法。该法是让被试调节一个可变刺激,直到感觉它与标准刺激相等。这时,取标准刺激与多次可变刺激之间差数的平均值,作为被试的观察误差。这一方法在测定反应时间,辨别视觉、听觉和错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三)简评

积极意义:费希纳推翻了康德等人关于心理现象不能测量、无法数量化的狭隘见解,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应用到心理学,为心理学的量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费希纳在韦伯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学语言说明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有人称韦伯是一位“做出了重大事件”的人物,而费希纳则是一位“创造了重大事件”的人物,冯特甚至认为费希纳的研究代表了实验心理学的“第一次胜利”。

不足或局限:对刺激与感觉之间关系的说明仅仅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这一条件,且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因而韦伯-费希纳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出发点是试图为其唯心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以便证明“凡物都有灵魂”的观点,这种泛灵论的唯心主义主张与其心理物理学的科学性质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名词解释

泛灵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也叫万物有灵论。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该学说把自然现象精灵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由精灵所控制。

第三节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及其历史贡献

一、传略

在心理学史上,冯特(W.Wandt,1832~1920)的名字是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联系在一起的。冯特出生在德国南部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幼年时跟随父亲的助手——米勒牧师学习。显然,冯特对这位老师的感情依恋超过了对自己的父母。所以,当米勒迁至邻村时,冯特非常沮丧,父母只好允许他去与老师同住。这种生活经历使得冯特从小养成了独思好学的习惯。正如波林所评论的:“他从不知道玩。他没有童友,只有有才智的青年伴侣。他不求父母的慈爱,而以对他那位做牧师的良师的深刻依恋来代替这种天伦之乐的关系。”“正是这些特点,使未来的冯特成为端庄严肃、不知疲倦、有进取心的一个人。”

1846年,冯特入海得堡文科中学学习。1851年成为杜平根大学医科的学生,第二年转入海得堡大学继续学医,毕业后留校教生理学。1856年春,冯特到柏林大学跟随缪勒(J,Müller)学习和研究生理学,半年后回到海得堡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857年,冯特任海得堡大学生理学讲师。1858年,赫尔姆霍兹到海得堡大学任生理学教授,冯特当其助手,协助进行神经冲动传导方面的训练与研究。1864年冯特升任副教授后,即开设“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讲座,1867年改称“生理心理学”讲座。1874年,冯特到苏黎世大学任哲学教授,,这时他的学术兴趣已由生理学转向心理学。1875年,冯特到莱比锡大学任哲学教授,专事心理学研究与著述,并于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经建立,便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前来学习。1884年(教材为1881年),冯特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专门发表心理学实验研究方面的论文,1905年又创办了《心理学研究》(有人认为该杂志由《哲学研究》该版而来,始于1903年)。由于冯特的名气与日俱增,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以后还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和职工会领导人,并继承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的职位,直至1920年写完心理学回忆录不久去世,终年88岁。

冯特是位学识渊博、著述丰厚的学者。他一生共写了53735页文章;从1853年到1920年,平均每天写2.2

页;以每天读60页的速度,大约需要两年半才能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在冯特所写的大约500种著作中,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有3部,分别是:《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58~1862年出版,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关于人类灵魂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1863年出版,这本书中谈到了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多年来注意的问题;《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年出版后印行了6版,在这部著作中,冯特把心理学明确地界定为有自己的实验课题和实验方法的实验科学,卡特尔曾称这部著作是“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此外,在1896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感情三度说”,标志着其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在《民族心理学》十卷本巨著中,他用文化历史法对人类的高级精神生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冯特逝世后,他的女儿伊雷诺?冯特建立了一个冯特档案馆,后来把这个档案馆移交给了莱比锡的卡尔?马克思大学档案馆,成为研究冯特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基地。

二、冯特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

强调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经验,心理学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如感觉、感情等,这种经验是真实的;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如对分子、原子等物质现象所形成的概念,这种经验是间接推论的结果。

(二)心身平行论

认为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两个互相平行的独立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协调,但不存在因果关系。正如他在《关于人类与动物的心灵的讲演录》中所说的:“不能像因果关系那样把心理现象归因于身体。”“不论在什么地方碰到这一原理,我们都把它叫做心身平行论。”

(三)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

主张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分析出心理元素(最终的不可再分解的部分),并确定由这些元素组合成复合观念的原理与规律。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与感情。元素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元素组合具有联想和统觉两种形式。联想是一种被动过程,不受意志影响;统觉是把各种元素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也是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后人把这层含义称为选择性注意),因而统觉受意志的影响很大,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在冯特看来,元素分析比创造性综合更加重要,因而人们通常把他的学说叫做“内容心理学”。

(四)实验内省法

内省在德文中原指“自我观察”。冯特对传统的内省法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实验内省法”,也就是把实验法与内省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把心理内容分解成简单的成分,要求被试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自我报告个人直接体验的内部经验。波林(1953)指出,在冯特的反应时实验中,被试必须进行近1万次的自我观察,其提供的数据才被认为是可靠的。冯特同时强调,实验内省只能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联想和反应时间,不能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等课题。

(五)感情的三度说

冯特把感情看作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比如品尝砂糖,不但会感觉到甜味,而且会产生愉快的感受,这就是感情的体现。感情包括三个维度,即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压抑。(六)对于意志问题的认识

认为意志是一个复合过程。感情激起意志,成为意志的发端,并使意志得到发展。在意志的成分中也有感觉。所以意志概括了心理的一切,在整个心理中占有特殊地位。意志具有简单与复杂的区别,分别由不同的动机引起。简单意志由冲动行为引起,冲动行为起源于原始感情;复杂意志由有意行为和选择行为引起,有意行为来源于立志感情,选择行为来源于决断感情。

(七)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冯特关于心理学的结构设想是:个体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人的意识过程;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用文化历史分析法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复杂精神过程。他花费了大约40年精力从事个体心理学研究,花费了大约20年精力从事民族心理学研究。不过严格说来,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更多的是与文化人类学相联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仅仅起到一种间接的推动作用。就冯特心理学体系

对后人的影响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个体心理学体系。

三、莱比锡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冯特创建的心理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到19世纪末,近20年中共完成了100多项研究任务,研究成果中有一半以上发表在《哲学研究》杂志。这些研究工作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

(一)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包括感知觉生理学与心理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约占整个实验研究的半数以上。

(二)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约占整个实验研究的六分之一。

(三)关于注意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注意范围和注意变动的实验方面。

(四)关于感情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连同注意的研究,约占整个实验研究的十分之一。

(五)关于联想的研究

采用单独词的形式来检查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并对联想词的类型进行了分类。

四、简评

(一)历史贡献

冯特的历史功绩,与心理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一支国际专业组织的建立这三件大事密不可分。心理学从古希腊到近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不是处在哲学的附庸之下,就是成为神学的婢女,内省思辨使心理学长期陷入落后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向心理学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冯特顺应时代要求,全面总结了哲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立志开拓“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使心理学获得独立地位。正如墨菲所评论的:“在冯特出版《生理心理学》和创立他的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在创立实验心理学方面,冯特做了大量的组织、综合、宣传和发展工作。如把实验法与内省法有机结合形成实验内省法,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刊物,确定了一大批心理学实验项目等。他的工作与费希纳相比,更有开拓性和社会影响力,所以历史把创立实验心理学的荣誉给了冯特而不是费希纳。

不仅如此,冯特还为欧美等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心理学这一年轻科学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在冯特培养的学生中,有34人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美国的赫尔、卡特尔,英国的斯皮尔曼,俄国的别赫切列夫,日本的松本亦太郎等。这一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冯特在构建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值得后人重视。例如,他把心理现象分为感觉和感情两种元素;主张从意志与感情的联系方面去认识意志过程;既看到心理元素分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创造性综合的意义;在重视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也注意从社会心理层面去探索复杂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这些观点中,虽然有的地方用今天的视野来看不尽合理,但对促进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要局限

冯特的历史局限主要在于:在心理学对象问题上,他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使感觉经验与物质现象都成了非心非物的东西,最终倒向主观唯心主义;在心身关系问题上,他存在心身平行论观点,这是唯心主义二元论的哲学思想在其心身观上的反映;在心理学体系的构建上,留下了许多被人攻击的把柄,如相互矛盾、分类杂乱等;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将实验内省法限定在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使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因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以上这些局限,显然应当放到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估价。看不到冯特的历史局限,或者把这种局限加以夸大,对促进心理科学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史的学科建设,都是有害的。

思考题

1.实验心理学为什么诞生在德国?

2.简述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要点及其历史贡献。

3.简述冯特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贡献。

第五章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冯特被公认为实验心理学的开创者。但在德国的心理学园地中,还有一些与冯特同时代的学者,尽管与冯特的观点不尽相同或相悖,却同样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本章着重介绍艾宾浩斯、G.E.缪勒和斯顿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节艾宾浩斯

一、传略

艾宾浩斯(H.Ebbinghaus, 1850~1909),出生于商人家庭。1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学,后在哈雷大学与柏林大学学习,学习兴趣逐步转向哲学。1873年在波恩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875~1878年,留学英国和法国。1880年,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1886年升任副教授,1890年在该校建立了一个心理实验室,并与物理学家A.柯尼希一起创办了《感觉心理学与生理学》杂志,这个杂志成为冯特实验室之外的德国心理学家的论坛。1894年到哈雷大学任教授,建立了另一个心理实验室,并于1897年创造出字句填充测验,后被广泛应用于学业测验和智力测验。1905年起在哈雷大学任教授,1909年突患肺炎去世,时年59岁。艾宾浩斯的主要著作有《论记忆》(1885)、《心理学概论》(1902)、《心理学纲要》(1908)等。

二、主要学术成就

(一)对记忆过程的数量化分析

记忆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传统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家采用从结果推论原因的方法,没有对记忆问题进行过科学实验。艾宾浩斯采用控制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仔细观察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定量分析。

首先,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这种音节由两个辅音加一个元音随机构成,如bok、zat、nov等。共有2300个音节,分别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以避免联想经验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其次,为了了解每次学习的成效,他用节省法(又叫重学法)取代了传统的背诵法(也叫重现法)。所谓“节省法”,是指在识记一行无意义音节后,经过一定的间隔时间,再识记同一行无意义音节,对比两次结果,看节省了多少重复次数。这种方法使得记忆的数量化测定成为现实。

(二)对记忆保持问题的研究

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以自己为被试,进行了163次实验,并把结果制成了曲线图,这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又叫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刚刚记住的无意义材料,在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较为缓慢,以后就更慢。这是一种遗忘的规律。经过后人验证,证明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三)对联想的实验研究

艾宾浩斯的心理学思想在理论上属于联想学派。他对学习中的联想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方面。

艾宾浩斯发现,通过学习不仅可在识记材料中紧邻的项目之间形成联系(直接联想),而且可在远隔的项目之间形成联系(间接联想);识记材料之间不但能按正向排列(1,2 …)形成联系(顺序联想),也能按反向排列(…2,1)形成联系(反向联想)。

三、简评

积极意义:在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实验法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记忆,为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这些努力使实验心理学在方法方面得到明显改进;记忆问题的研究激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兴趣,促进了记忆心理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不足或局限:对记忆内容仅仅进行了数量方面的测定,没有在性质变化方面进行分析;无意义音节是人为创建的,脱离实际生活,因而从中发现的识记规律难以指导社会实践;以机械重复的观点看待记忆过程,没有考虑记忆过程的主动性和复杂性。

第二节G.E.缪勒

一、传略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心理学重点 诸论 1、心理发展动力 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2、时代精神说 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3、伟人说 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4、结合“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两种基本观点,谈谈你对心理学发展动力的看法。 ⑴概念:“伟人说”: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时代精神说”: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心理发展动力”: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⑵影响:“时代精神说”:时代精神会决定哪些思想成为潮流,而另一些思想将最终消亡。一种理论、一个学派的流行,不一定使它比其他理论更正确。而往往是因为它比其他理论更合潮流、更为时尚。 “伟人说”:没有伟人,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史,在伟大人物从事的领域,只要他们还活着,这个学派就得以他们为正统。伟人不只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能暂时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⑶不同点:推动心理学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不同,伟人说是有过重大影响的人伟人,时代精神说是整个社会时代背景。

华中师大《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人性化运动 B.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宗教化运动 3、关于17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

心理学史思考题

心理学史思考题 2015年夏学期 第一章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 2、简述我国古代对心理的器官的有关论述。 3、简述我国对心理测验的探索。 4、试述你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看法。 第二章 思考题 1、简述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简述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3、简述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4、简述有关Molyneux问题的争论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简述法国感觉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6、简述德国哲学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三章 思考题 1、简述19世纪神经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评述19世纪有关大脑的机能定位说与机能统一说。 3、评述19世纪对感觉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 思考题 简述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及其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简述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莱比锡心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工作。 简述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第五章 思考题 简述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简述马赫有关感觉的观点。 简述阿芬那留斯的心理学观点 简述斯顿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简述意动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符茨堡学派的主要研究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第六章 思考题 简述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简述高尔顿关于心理遗传与个别差异的研究。 第七章 思考题 1、简述铁钦纳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 2、简述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 3、简述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美国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4、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学观点。 第八章 思考题 1、简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试评述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 3、简述新行为主义与经典行为主义的区别与共同点。 4、简述托尔曼的主要观点。 5、简述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第九章 思考题 1、简述完形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述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及其影响。 3、简述完形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4、简述完形心理学有关思维的理论。 5、简述勒温的拓朴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第十章 思考题 1、简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2、试评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简述新旧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完整word版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 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 兴的实质是: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 动 D. 宗教化运动 3、关于 17 到 19 世纪的心理 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 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 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 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 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14 / 1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

绪论 ●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以罗伯特·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史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组织,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创办专业杂志。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 ●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 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原。 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原子论学派:德谟克里特,有关灵魂与感觉的认识,则显得更加贴近唯物主义倾向, 有些观点已接近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古希腊繁荣时期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 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

内容,形式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示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之间不断转变或运动的力量,而目的则表明事物发展变化的目标状态或缘由)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观。从日常观察入手,探讨了记忆的本质、特性、类别和条件,认 为记忆是过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记的再生,记忆代表着过去经验的一组意象,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过去的”时间特性。并且,人的联想、情感、材料组织方式等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回忆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视觉和人类表情的研究。 近代西方 ●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哲学总结 ●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有:泰勒士、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罗吉尔·培根、达·芬奇、特勒肖、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笛卡尔、洛克 ●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巴门尼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沃尔夫、康德、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心身关系问题:一元或二元 ●知识的获得问题: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 ●天赋论学说(同经验主义对立) ●联想主义学说(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整体特性)●大脑机能定位与机能统一的争论有什么意义?一,巩固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二, 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三,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 宗教化运动3、关于17 到19 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5、提出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

症病人 D. 超人8、勒温认为, 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资料Word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隐的非习得行为15、以下不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心理学史讲课讲稿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 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 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 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自整)

1学习心理学史感受学习到什么?学习前后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心理学史学习的益处: (一)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二)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1、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2、将各种似乎毫无关联的心理学领域联系在一起,为心理学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经验,也为分裂的心理学提供了整合的动力。(三)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1.循着历史上著名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轨迹,可以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分辨心理学史上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判断问题的能力;3.在梳理心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四)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五)弄清心理学“流行”或“时尚”的原因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史:1、欣赏历史画卷,接触历史人物、思想;2、探知得失兴替,了解历史逻辑,为现实的研究提供帮助并且前瞻;3、形成历史观点,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正确判断是非和评价历史人物。 1.西方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重点; 2.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对心理学的影响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重视思维分析、概念推理,认为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而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先天固有的。 这种观点影响了在实验心理学之外的从意动心理学开始的源远流长的心理学思想,包括后期的人本主义等学派都深受影响。 提供了学科探究的方法——理性演绎法——首先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并开始使用内省法。 经验主义: 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经验主义的原则是:强调感觉过程的根本作用;把意识经验分析成元素;通过联想过程把元素综合成复杂的心理经验; 关注的焦点在意识过程上。 它提供了诸多实证的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所关注的经验对象成为了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对后世行为主义等几大流派起到了源流性的影响。 3.自然科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古代医学和生理学思想: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盖伦的医学理论 2、近代生物学中加尔的颅相学;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布罗卡言语机能的发现;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神经冲动的电性质、传导速度、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神经特殊能学说。 关于脑机能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给心理学提供了许多研究方法,促进了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发展,为实验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3、近代物理学中贝塞尔的人差方程式刺激了反应时研究;由伽利略开创、牛顿奠基的近代实验物理体系提供了客观完备的实验方法论和思想体系;伽利略将心理学完全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绝对态度成为了后世批评的标靶,从反面促进了心理学发展;韦伯-费希纳定律对感觉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19世纪的物理学通过大量实验方法的中介研究为心理学提供了研究基础,并直接结合成心理物理学。 4、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直接推动了心理学发展序幕的揭开。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定律破除了长期在哲学中盛行的生机论观点,打破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鸿沟,进化论揭示了宇宙事物由无生物到有生物、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呈现出了阶梯式的发展规律,其中许多观念如遗传、环境、

北大心理学史历年试题选择填空(02-10年)

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并认为,代表万 物根源的是(C)P19 A、数及其关系 B、原子 C、火 D、水 2.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的基础是( C ) P36 A、上帝 B、灵魂 C、原子 D、永恒的自然界 3.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万能论者是( A )P106 A、爱尔维修 B、拉美特利 C、狄德罗 D、卢梭 4.孟德斯鸠最著名的著作是( A )P104 A、《论法的精神》 B、《人是机器》 C、《论精神》 D、《人类悟性论》 5.瑞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波纳(博内)提出了神经特殊纤维说,这个学说又叫( B ) P113 A、神经阶层说 B、感官分工说 C、内部感觉说 D、共同感官说 6.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是( D )P119 A. 笛卡尔 B.洛克 C. 亚里士多德 D.伏尔夫 7.骨相学是由德国医生( B )创立的。 P131 A.斯铺宰姆 B. 哥尔 C.比兰 D.苏格拉底 8.美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是郝尔在( A )年建立的。P213 A.1883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B.1911 C.1900 D.1887 9.提出学习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C )P259 A. 精神分析学派的 B.行为主义学派的 C.完形学派的 D.机能主义学派的 10.把个体的人格体系分为内倾和外倾两个朝向的心理学家是( C )P277 A. 詹姆士 B.拉德 C. 荣格 D. 侯尔脱 11.( B )主张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后来终于成为没落统治阶级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P39 A.怀疑学派 B.斯多葛学派 C.伊壁鸠鲁学派 D.米多都学派 12.B=f(S.A)这一公式是( A )对行为的观点,其中B 代表行为变量,S代表情景变量,A代 表前因变量。P242 A.托尔曼 B.吴伟士 C.勒温 D.斯金纳 13.( D )认为,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P279 A.卡丁纳 B.霍妮 C.罗洛.梅 D.沙利文 14.在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进步思想家斐微斯对心理学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强调( C )的作用,

(完整版)心理学史历年真题复习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心理学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 1. 倡导教育万能论的是( ) A.狄德罗 B.爱尔维修 C.卢梭 D.拉美特利 2. 赫拉克利特认为代表万物根源的是( ) A.火 B.数及其关系 C.无限者 D.水 3. 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 ) A.洛克 B.休谟 C.孔狄亚克 D.巴克莱 4.《人类悟性新论》的作者是( ) A.笛卡尔 B.黎德 C.莱布尼茨 D.司徒亚特 5. 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他著名的著作《新工具》的年代是( ) A.1561年 B.1626年 C.1620年 D.1720年 二多项选择题 6.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的功能有( ) A.认识 B.自觉的记忆 C.理智 D.意志 7.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与观念的结合方式有( ) A.理解 B.感情 C.意识 D.意志 8. 具有进化论思想的学者包括( ) A.斯宾塞 B.阿那克西曼德 C.达尔文 D.戈尔登 9. 卡巴尼斯提出的理论或是概念包括( ) A.神经阶层说 B.感官分工说 C.内部感觉 D.神经特殊能力说 10. 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分为( ) A.个别性 B.特殊性 C.原始性 D.次起性 三填空题 11.1904年,霍尔的重要著作《青春期》出版了,这是系统地研究

心理学的第一部专著。 12.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和两大类。 13.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而是研究心理的。 14.铁钦纳将和结合起来,创建了独特的。 15.华生曾说,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和。 16.托尔曼指出有两种中介变量对解释动物行为有用,它们是变量和变量。 17.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叫,最明白的观念叫。 四名词解释 18.生活风格 19.顿悟说 20.符茨堡学派 21.统觉作用规律 22.复合感觉 五简答题 23.荣格的无意识理论 24.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有哪几个等级 25.感觉主义认识论和感觉主义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26.什么是似动现象,格式塔心理学用它说明什么。 六论述题 27.美国心理学机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2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1—5;B A D C C ; 6—10;BCD AC AC AC CD; 11;青少年;12;认识,动求;13;感觉、判断等内容,感觉判断等活动; 14;内省,实验,实验内省法;15;刺激,反应;16;需求,认知;17;微觉,统觉。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心理学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原子论者中提出“四根说”的是( ) A.恩培多克勒B.赫拉克利特

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

《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通过一个个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心理学故事,从其产生之初的故事讲起,让我们了解了心理学是如何出现的,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了有趣的剖析,也介绍了心理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人物,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 心理学涵盖的方面十分广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帮助其弟子获取知识方面从不一味说教,而是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弟子们提出问题来引导他们自己去一步一步地发现真理,运用辩证法,让我们从推理中获取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是“意识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些哲学史上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本以为“通感”只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法,但没想到真的有对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有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感觉神经都可以传导任何种类的感觉数据至大脑。盲人虽然没有视力,但仍能“看到”前方的道路。在他们面前有一堵墙,他们能感受得到,但堵住了他们的耳朵,他们却不能感受得到。 从中我也了解到了“印刻”这一动物的生存本能。即小动物在出生之时,眼睛睁开的那一刻,它们会将第一眼看到的可活动的事物作为它们的“妈妈”,还真是有趣的现象。所以我们人类的小孩在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应该多和他们相处,这样才能增进他们彼此的联系。 心理学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定终生,环境以及周围人对小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对孩子的培养更大的是从兴趣出发,而不是通过物质方面或惩罚,只有兴趣才能使他们不厌其烦,才能持之以恒。 教育创造出专业知识,同时也创造出功能性粘滞。这里的功能性粘滞是指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常见但很严重的障碍,如果认定某物体具有专门用提,就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的用途。就像是画笔一般都是用来画画,镰刀就是用来割稻草,而问一个孩子却能得到五彩缤纷的答案。我们很可悲的都形成了思维定势,于是现在许多大学教育提倡跨学科研究,提倡交叉学科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克服“功能性粘滞”…… 从这本书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一些生活现象也有了更多科学的认识。

20世纪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及其作品

20世纪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及其作品 曹日昌(1911~1969),河北束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主要论著:《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948、1950)、《心理学研究什么?》(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心理学的意见》(合著,1966),以及《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主编,1964)。 陈大齐(1886~1983),浙江海盐人,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专长普通心理学。 1917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1918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他还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在理论心理和实验心理上的开拓,是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建立的基础之一。 著有《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迷信与心理》、《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译著有《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原著)、《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原著)。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 1923年,陈鹤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丁瓒(1910~1968),江苏南通人,是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 著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青年心理修养》(1946)等书。 高觉敷(1896~1993)又名高卓。浙江温州人。 著有《现代心理学》(1935)、《群众心理学》(1934)、《教育心理学》(1946)。他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中国心理学史》(1985)、《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7)和《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1991)等。 郭任远(1898~1970),广东汕头市人。 1922年发表《我们的本能是怎样获得的》,1923年发表《反对本能运动的经过和我最近的主张》,1926年发表《一个心理学革命者的口供》《心理学的真正意义》,1927年发表《心理学里面的鬼》,1928年发表《一个无遗传的心理学》。以上一组论文均收入1928年出版的《郭任远心理学论丛》中。 著有《人类的行为》(上卷,1923)、《行为学的基础》(1927)、《行为主义心理学讲义》(1928)、《心理学ABC》(1928)、《心理学与遗传》(1929)、《行为主义》(1934)、《行为学的领域》(1935)、《行为的基本原理》(1935)等。 陆志韦(1894~1970),浙江吴兴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之一。 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曾改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博士论文)。在1929年和1936年,两次修订比纳—西蒙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 红色字体的是我们考过的, 第一章 一、心理学史研究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之前: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史研究处于零散、孤立 的。 波林1929年《实验心理学史》出版 1933年海德布莱德出版《七种心理学流派》 1949年墨菲出版《近代心理学历史引导》 2、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 华生1960年发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心理学史: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 成立心理学史分会 创立心理学史的专业杂志《行为科学的历史》 二、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 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三、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 1、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伟人创造历史vs.时代精神创造历史 2、现在主义与历史主义:为了当前而理解过去vs.为了过去而理解过去 3、内在历史观与外在历史观:追寻心理学内在发展的逻辑vs.关注心理学发 展的外在影响因素 第二章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一、创立 1. 1881年冯特创办了心理学专门刊物《哲学研究》 2. 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冯特第一次阐述了他关于实验心理学的思想,主张建立一门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学。 二、冯特心理学体系 (一)体系: 冯特心理学体系由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组成,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意识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则是以人类的高级精神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社会心理学。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人类的直接经验。(冯特将人类的经验分为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两部分)2、身心关系理论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冯特主张身心平行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二者具有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是指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陈述)的心理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内省形式。 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借助于对人类文化产物的分析说明人类高级心理过程,揭示社会心理的发展规律。 4、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与规律 1)意识经验的分析 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是感觉与感情,具有性质和强度。 感情三度说:存在三对方向相反的基本感情: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 2)意识经验的复合(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心理元素是通过联想和统觉(相当于选择性注意)而形成各种意识经验的 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有:融合,同化,复合,相继性联想 3)心理复合体的形成基本规律或原则: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三、对冯特的评价 1、贡献: 1)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创立了实验心理学(冯特将实验法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心理学研究从此真正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3)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2、局限: 1)冯特的理论体系显得庞杂和混乱将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 同一范围 2)以经验取代客观事实,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3)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但没有摆脱内省主义的影响。 4)尽管主张整体的心理学观,但仍具有元素主义的倾向 四、其他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创造了:1、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艾宾浩斯认为在实验中不能采用有意义的文字材料,因为其包含了旧经验的影响及意义联想;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最大限度保证了实验研究的客观性。 2、创造了节省法:要求被试在第一次完全记忆之后,隔一段时间再学再背,然后对比前后两次学习记忆所花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1 / 14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 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 不包括的是: 兴的实质是: 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 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 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 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C. 弗洛伊德 D.奈瑟5、 提出内倾、 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I I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弗洛姆6 、阿德勒认为, 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自我7、马斯洛认为, 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 超人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2、文艺复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 学思想, A. D. 宗教化运动 关于17到19 世纪的心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 D. 症病人

C.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 不 包含: 行为称为: 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15、以 下不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 真诚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 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10、 阿德勒认为, 衡量一个人是 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利比多 11 、 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 件积极关注 D. 指导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 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C.新行 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新行为 主义 D. 应答性行为14、在华生看来, 说话、与

心理学经典书籍(完全免费)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心理学史的总结

心理学史 二、解释概念 1.韦伯: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 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法则——韦伯律:K = △I / I (K=常数;I=刺激强度;△I=最小可觉差)。他最早揭示了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使心理学从研究经验转向研究心理学问题。开创了心理学式实验,引起了费希纳等的后继研究。首次用数量法则来说明刺激与心理关系。首次对阈限概念作了系统的实验说明。 2.冯特:(构造)德国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诞生。l862年发表《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与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被视为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使用实验内省法,他认为心理是由元素组成的,主张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提出身体平行论、感情的三度说。但是,他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摆脱不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内省法遭到批评。

3.布伦塔诺:(意动)生于德国,是意动心理学派或称为奥国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 1874年出版《从经验观点看心理学》,1911年出版《论心理现象的分析》。他认为心理学可以认为是研究灵魂的科学。认为心理学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心理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心理活动,即意动(akt(德)或act)。主要使用自我观察法。他虽然具有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意动与心理内容相对立的思想对后来心理学影响很大。 它的心理学观点成为以后不满于内容心理学理论的推动力。 4.惠特海默:(格式塔)德国人,格式塔心理学的最初倡导者。他提出了所谓大脑交互历程 的看法,解释了似动现象——他认为似动现是一个整体或完形(格式塔),而不是感觉的一束。他和苛勒,考夫卡三人于1912年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 5.托尔曼:(新行为)美国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主 要著作有《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他提出行为具有目的性和整体性;他最先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反对“刺激-反应”理论;他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提出“符号-格式塔”。他的认知理论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始祖;但是,他没有把行为恰当地同内隐的机能彻底地、明确地联系起来,因而不能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整合的理论体系。而且他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推论人类行为,忽略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 6.桑代克:(机能)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 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主要著作:《动物的智慧》,《教育心理学》,《成人的学习》等。 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学习心理。提出学习理论:试误说,联结说和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主张研究人类学习心理、学习迁移,提出学习迁移的“相同元素说”。他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梦的解释也可以 作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他于1900年发表了《梦的解释》一书。他认为梦有显梦与隐义,梦的解析是由显梦寻求隐义。 凝缩(一种象征表示几种隐义); 换位(观念互换); 梦的工作方式 戏剧化(具体形象表示抽象欲望); 润饰(条理化)。 梦的解释优点在于承认人类经验中的象征的丰富,而缺点在于无法证明其正确与否。 8.心理生活空间:(拓扑P361)勒温认为场是人及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个体生活空间由人 (p)及心理环境(E)构成,包括具有正负效价的目标和吸引或排斥的向量。 生活空间是用来表示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一切事件,分为3类: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准指觉察到的对心理事件有实际影响的事实。 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看成一个心理事实。

(全新整理)7月自考心理学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6056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的______、______和发展的历史。 2.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哲学家______和______的哲学思想。 3.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了心理学对______和______的研究。 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反对______法,而极力主张用______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5.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______、______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具有质的差异的发展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洛克对“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的解释夸大了认识的______,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物质性 D.生物性 2.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是( ) A.费希纳定律 B.邓肯-耶尔定律 C.幂定律 D.韦伯定律 3.艾宾浩斯于1885年发表了______一书,这是他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结果。 ( ) A.《论灵魂》 B.《论记忆》 C.《民族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4.在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间,神经生理学对科学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学说是( ) A.神经特殊能学说 B.心理物理学 1

C.血液循环学说 D.神经力 5.______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就把进化观应用于心理学,探讨有机体的心理对环境的适应问题。( ) A.洛克 B.冯特 C.荣格 D.斯宾塞 6.______是比较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 A.冯特 B.赫尔姆霍兹 C.达尔文 D.高尔顿 7.______是构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A.安吉尔 B.托尔曼 C.马斯洛 D.铁钦纳 8.格式塔心理学在哲学上主要受______等的影响。( ) A.康德的先验论 B.笛卡尔的机械论 C.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D.洛克的经验论 9.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德勒认为______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 A.压抑 B.生的本能 C.学习 D.自卑感 10.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______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 A.超我 B.里比多 C.教育 D.童年的经历 三、连线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找出下列心理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并连线。 1.感觉主义心理学a沙利文 2.策动心理学b安吉尔 3.机能主义c哈特莱 4.新精神分析d孔狄亚克 5.联想主义心理学e苛勒 6.格式塔心理学f麦独孤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心身交感论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