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渝规发〔2015〕43号-关于已出让项目的多地块规划指标平衡管理

渝规发〔2015〕43号-关于已出让项目的多地块规划指标平衡管理

渝规发〔2015〕43号-关于已出让项目的多地块规划指标平衡管理
渝规发〔2015〕43号-关于已出让项目的多地块规划指标平衡管理

渝规发〔2015〕43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

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局属事业单位,各区县(自治县)规划局(建委),万盛经开区规划建设局,双桥经开区建设管理局:

为更好的引导和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决定,我局对主城区建设项目现行规划管理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有关多地块项目指标平衡、地块商住比管理措施,并上报市政府批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已出让项目的多地块规划指标平衡管理

对于多地块建设项目,在保证不突破项目宗地总计容建筑面积、各使用功能计容建筑面积的前提下,项目指标平衡后单个地块用地性质与控规不一致的,或平衡后单个住宅地块容积率不大于1.0的情形,均属于控规一般技术性内容修改,在核发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完善控规修改程序。其中,涉及学校、幼儿园、垃圾站及变电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位置调整的,应按照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规模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和功能不弱化,以及不产生重大社会矛盾的原则进行控制。

二、关于地块商住比管理

(一)对于控规中没有明确地块商住比例的住商混合用地,建设单位向规划部门申请降低商业商务比例的,按商业商务比例不小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20%,且应小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50%;对控规明确了商住比例的住商混合用地,若需

突破,应按控规一般技术性内容修改程序执行。

(二)对于控规中没有明确地块商住比例的商住混合用地(B1B2R2,即以商业商务性质为主居住性质为辅),按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且不得小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20%控制;对于控规明确了商住比例的,若需突破,因涉及用地性质改变,按控规强制性内容修改程序办理。

(三)对于纯居住用地(R),在满足居住项目基本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控制纯居住用地中商业、商务等配套面积小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20%,若需突破,按控规强制性内容修改程序办理。

(四)对于多地块项目,在核算项目整体商住比时,其项目宗地内各地块商住规模的计算方式按上述原则执行,在许可时按宗地整体商住比平衡进行控制。

三、各区县(自治县)、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市规划局

2015年6月23日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15年6月23日印发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1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3.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20.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2.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2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24.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5. 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现状评价。 26.规划方案:为实现相同的规划目标,可以采用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27.推荐方案:指由规划编制部门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经过方案的优化)。 28.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 29.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1.集聚规模经济: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

高纲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智软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04、智软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一:系统简介 智软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采用客户端或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式,数据库平台采用SQL SERVER2000/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2008/Oracle 9i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Delphi、.NET、JA V A等开发工具研发而成的。服务器端的设备可选用高档微机、专用服务器以及中、小型机,操作系统可选用WinNt\2000\2003\2008、Unix、LUNIX等;客户端的设备可选用586以上的微机,可运行于WIN/98/2000/XP/Nt等操作系统下。系统适合各大中小型图书馆。 二:系统主要特点 1、标准化、开放性设计 系统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存储格式完全遵循ISO2709标准,可处理CNMARC、USMARC、JPMARC、Excel、DBF文件、TXT文件等多种外部标准数据资源;编目用户可自由定义MARC编辑模板和存储模板;完全支持Z39.50协议,实现跨馆联机编目、实现网上信息检索等。 2、技术先进、设计思路清晰 采用目前普遍应用、国际流行的CLIENT(和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可处理汉、英、日、俄\其它等多种文种,支持电子图书、声音、图象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管理。 系统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运行稳定、维护简单,可扩展性强。 系统充分利用标准协议,实现网上开发与应用,所有应用软件均建立在TCP/IP底层协议基础上,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采用ISO10160/10161协议实现网上馆际互借;采用ANSI/NISO Z39.50协议。 3、参数设置简单灵活 本系统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流程和业务流程考虑细致,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规模图书馆馆有不同的业务需求,以供不同的图书馆定制自己的业务流程和政策。 4、界面友好、实用可靠 本系统操作提示、错误提示统一,各子系统的界面功能集成、操作简便,带有操作的个性化智能记忆功能。 在实用性方面,用户可根据本馆情况设置工作参数,方便各馆管理员的管理工作。本系统通过权限的划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支持全文高速检索 本系统内嵌书目信息的TRS全文检索功能,查询速度快,命中率高,支持多种字体的检索。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 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4527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复习资料

04527环境规划学 复习重点: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与方法及应用。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或判断题,简答题,单选题,论述题,计算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 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 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 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 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 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 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 所组成的系统。 20.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21.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 的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增加生 态效益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23.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 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 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6.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 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 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 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9.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 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 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研究阶段 1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全面标杆管理指标体系及数据库建设

全面标杆管理指标体系及数据库建设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格局愈加激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寻找与新的竞争环境相匹配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标管理被视为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在同业对标中,对标数据起着重要作用。 泓冰标杆企业管理机构近年来专注对标数据统计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客户服务及项目经验,拥有各行各业指标体系及对标数据,包括能源、矿业、电力、制造、烟草等行业,涉及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固定资产数据等,为正在对标的企业单位提供专业数据服务。 对标数据的应用及作用:对标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明确自身位置,找准自身差距,发现管理问题,运用对标数据,制定精益措施,实施针对性改进,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研究探索对标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对标工作水平。标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标杆管理的重要基础,结合行业和自身特点对关键指标进行分解、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是对标数据库建设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标管理软件系统: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标杆管理强调结合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去解决。标杆管理可以达到优化流程、量化管理、实现岗位创标建模、指标体系搭建、多部门协同作战、企业持续改进、实现创新落地等目的。其中核心的方法及工具包括:泓冰标

杆四法及对标管理软件系统。 泓冰标杆四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要点的整理

一概念: 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概念: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来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2. 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 循环经济及三大原则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水环境容量及分类(P195):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1 )按水环境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2)按污染物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分类,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5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 安排 6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7 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 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9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 简答题 1 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个路标: 1972 联合过人类环境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问题;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 我国环境个管理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污染者付费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中国国家级环境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 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资源单行法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 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即在类别上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际上为省级)二级;在类别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五类。 5 其他部门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部门民法中也有一些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6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5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6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7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8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 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4. 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 5. 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6. 简述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7. 什么是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目标管理? 8. 什么是反馈控制?什么是前馈控制?试分析两种控制方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9. 什么是环境容量?什么是环境承载力?试分析两者关系。 10. 简述工业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11. 试解释下列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庇克税、科斯定理、排污权交易。 第四章 1. 计算下面数据的各种平均值、标准差、算术平均误差和级差。 2. 对某合金中铜的含量进行测定,不同的人员测定的数据为:56.91,57.13,57.21,57.36,57.41,58.49,58.56, 3. 有一组三因子数据:x1=(1, 3, 4, 5),x2=(0.2, 0.3, 0.4),x3=(32, 35, 36),试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 4. 某建筑材料预制厂生产a、b两种绿色环保产品,现有两种原料,第一种有72立方米,第二种56立方米,假设 5. 某城镇为防止附近河流富营养化,需消减其排放到河流中污水的含磷量。按环境标准,该城镇每年排磷总量 6. 已知下面一组数据,试用进行参数估计,并求中值误差。 第五章 1. 简述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