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1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2018-2019-1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毛概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绿体字书上划还有页数

蓝体字就是下面的答案

一、简答题(15道题目中有5道是考试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17 答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2.如何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p6-14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p3-4)

答第一,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客观需要。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

联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于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4.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

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的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2)我国的改革开放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6.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7.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8.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p203

*9.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1.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2.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各项经济工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定不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3.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只有持续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才能振兴实体经济,培育我国经济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

1.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大支柱”。我们要在做强做大“四大支柱”的同时,着力建设“四大支柱”协同发展格局。

2.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要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进一步调动、激发各类微观主体活力,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列车”稳步前行。

*10.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我党在中共十四大明确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而这一举措,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

进经济的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3)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0.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1.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p301

12.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力量p303-305

1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p247-248

*14.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是政治前提,公平正义是法治准则,合作共赢是理想结局。我们一向主张,国与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不能有所谓宗主国和附庸国、核心国和边缘国的区别。在国际事务中,要倡导多边主义、民主协商,遵循以联合国宪章和宗旨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和地区事务大家商量着办,矛盾分歧通过直接当事方和平谈判来解决,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判断标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动辄使用经济制裁或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要破除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建立做大蛋糕、合作共赢的新思维。

当今世界,人类的相互依存前所未有地紧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共同挑战都必须通力合作来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切断同其他国家的联系而正常运转和生存,也没有哪股力量能够独力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相互尊重是大势所趋,公平正义是人间正道,合作共赢是必走之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符合当今时代潮流,扣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弦,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政策宗旨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同时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共同构成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总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基本途径。没有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空中楼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我们要胸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起,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5.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p290-292

二、材料分析题(4个材料中有1个材料为考试材料)

1.2018年中美贸易战相关材料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材料

3.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相关材料

4.中国强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相关材料.p2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挥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开启了奋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新征程,为我们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强国强军的战略筹划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任务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必须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提供有力支撑。当代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以此为根本着眼点进行战略谋划,形成了强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的大战略。

实现强国强军宏伟目标的战略筹划。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强国强军的宏伟目标谋篇布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它要求各个建设领域和各方面工作都必须有利于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都必须成为追梦逐梦的实际行动。为此,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提出了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强军目标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指向。在政治建军方略中,明确了与中国梦和强军目标紧密联系的军队政治工作时代主题。在改革强军战略中,确立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2020年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任务。这些聚焦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筹划,使强军战略与强国战略在目标层面实现了耦合。

把握强国强军客观规律的战略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既要着眼战略目标进行谋划,又要基于客观规律进行运筹。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强国强军的客观规律。比如,在强国与强军的关系上,强调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揭示了强军为强国提供坚强力量保证的规律;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上,强调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揭示了以能战支撑和平发展的规律;在军事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上,强调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并把军事安全摆在维护国家安全三项保障的

首位,揭示了以军事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规律;等等。在战略筹划中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就能使我们的强军战略始终在正确轨道上稳健运行。

确立强国强军决策部署的战略筹划。科学思想只有转化为正确的决策部署,才能展现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坚定的决心意志,着眼实现强军目标,作出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强化政治建军、正风肃纪反腐、深化军队改革、依法从严治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一系列战略设计;着眼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整体运筹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打虎拍蝇”重拳频出,纠风治弊持续发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改革强军战略全面实施;等等。全面贯彻落实这些决策部署,必将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书写强国强军新的壮丽篇章。

科学缜密的战略布局

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布局,始终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提出并形成了以强军目标为统领、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政治建军、备战打仗、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军民融合一体的强军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强军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统领统揽。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全军要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军事战略方针是统揽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纲。要有效履行新的历史时期军队使命任务,坚持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整体运筹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

政治建军。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当前最紧要的是把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牢固立起来,即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

备战打仗。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形成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用人导向、政策导向。抓备战必须通盘考虑,统筹推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海上维权、边境维权维稳等各方向各领

域军事斗争准备。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从根本上端正训练指导思想,大胆训练、科学训练、安全训练。

改革强军。抓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引领、推进改革。领导指挥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必须重点关注、重点突破。应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

依法治军。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着力构建系统完备、严密高效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军事法治实施体系、军事法治监督体系、军事法治保障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依法治军,关键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要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努力实现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依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向按条令条例办事的根本性转变。

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必须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军民融合已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渡阶段,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制保障,进一步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强化强军兴军的使命担当

在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引领下奋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定强军自信、强化使命担当,敢于闯关夺隘、锐意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强化政治自觉。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从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大局的高度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设计和谋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顺大势、把大局、抓大事,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其中的“军事篇”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持之以恒抓好学习贯彻,用以指导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

站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强化使命担当。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阻力和风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我们要时刻想着国家安危和当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以革故鼎新、披荆斩棘的魄力能力,不畏艰难、不惧阻力的意志品质,中流击水、勇涉险滩的大智大勇,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攻克体制机制痼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力争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既是强军的“真经”,又是强军的“心学”,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大智慧。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落一子而全盘活的重大举措上用力,在事关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统筹好整顿、备战、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有力有序推进改革。

弘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重在落实,难在落实。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投机取巧、盲目蛮干等错误做法,只会把强军实践引向歧途。军队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每一项建设和工作都往实里抓、往深里研、往细里做,形成求真务实的浓厚氛围。对于

各种不严不实之风,要坚决反对和清除,真正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军队建设改革发展全过程,以高标准严要求把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的榜样立起来,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三、论述题(可以明确一点)

围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侧重于事实维度。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价值论和唯物史观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将之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毛泽东同志那里,实事求是体现为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自此以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实事求是予以高度重视和强调。

既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精髓和灵魂,当然也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予以强调。在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

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在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显然,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实事求是主要体现为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社会存在出发,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要加强对我国现时代、现阶段新要求新特征新情况的科学研判。

人民中心,侧重于价值维度。

实事求是侧重事实维度,人民中心则侧重价值维度。人民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对于共产党人这一根本宗旨与价值追求,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则明确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

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哲学高度,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矢志不渝的价值理念,对之做出了体现时代、实践发展新要求的创新性诠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饱含深情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知行合一,侧重于实践维度。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人民中心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强调的是知,即对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历史逻辑的真理性认识,使主观世界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实践性,强调的是行,即通过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客观世

界。特别是对于“行”,马克思主义给予特殊强调和关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调知行合一的传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由于重人伦重道德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关系,主要涉及的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最具代表性论述的,当属王阳明。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要多了解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知”的前提下的刚性执行力。他说:“‘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他不仅强调要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且更为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关键在于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的基本特征

“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三者之间并非任意选择和组合,而是具有严谨清晰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多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首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注重的是合规律性,是事实维度,

人民中心注重的是合目的性,是价值维度。把实事求是和人民中心作为理论精髓,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是什么”与“应如何”的有机统一。

其次,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如果说实事求是、人民中心,揭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理论逻辑,那么,知行合一,注重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特别突出了实践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与现阶段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

最后,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时间视野。应当说,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的理论精髓,就其表述而言,并不是全新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些理念,或者早就明确提出,或者有不同表述,或者有所涉及。在新时代,理论精髓也必然会具有新的提炼、新的概括、新的针对性和新的侧重点。总之,把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作为理论精髓,既可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内在统一关系,也可以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理论创新之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的重要意义

把“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就历史价值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性发展,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它以“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为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历史的逻辑。

人民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性的内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入推进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导向意义,有利于更加广泛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力量,以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

知行合一作为理论精髓,更是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针对性和开拓性。科学认识世界固然不易,有效改造世界更是艰难。针对当前改革中利益固化、为官不为等问题,对责任、使命、担当、落实、践行的强调,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价值。

就理论价值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与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理论框架,都贯穿着“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

一”的理论精髓,这就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只有具有哲学高度和深度,才能更好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性、逻辑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真正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就实践价值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创新,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这一理论精髓的落实和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对当代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正确认识而提出的,治国理政实践,是基于对中国发展现状的深入把握而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这一基本依据,鲜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

人民中心,为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明确了价值立场、提供了价值引领。无论是实现民族复兴,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领域的实践,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精髓。正如他所强调的:“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目标和思路确定之后,实践和实现最为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