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园科学观察类教案

幼儿园科学观察类教案

幼儿园科学观察类教案

【篇一: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电哪里来

活动由来:午睡时,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

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旁边的孩子说:有

时我脱衣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这时好多

幼儿都说:我也有过,我也有过。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

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设计了静电

哪里来这一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强烈。

一、活动目标⑴、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⑵、体验大

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⑶、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

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

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四、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

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

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

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

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

会被

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

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

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瓶子吹气球》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

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

有关。

活动准备: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活动过程: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

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

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

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

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

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

混合产生了气体。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

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

料的用量有关。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

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

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

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

生活有什么用处吗?(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

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纸桥的承重力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同结构的桥

面的承重力。我班幼儿已有过做各种纸桥的经验,知道桥面可以设

计成各种各样的,而不同的纸桥承重力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样的

桥面比较牢固呢?在这里,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种桥面,水槽桥

和波浪桥,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让幼儿在

操作中发现纸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

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

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

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

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

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

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

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

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

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

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篇二: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汇总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跳绳计数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

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

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

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

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

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

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电池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

方法。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

一根。

3、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

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

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

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研究玩具需要几节什么样的电池,并从专卖店中配好、装好后,自

由地使用电动玩具游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倒计时

活动目标:

1、了解倒计时的含义,对计算倒计时的方法产生兴趣。

2、体会倒计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相关图片若干、月历、笔。

活动过程:

一、模拟看红绿灯过马路

1、导入:前几天老师在马路上拍了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哪里不一样?

思考:人行红绿灯跳动的数字不一样和我们过马路有关系吗?

2、模拟过马路(两名幼儿先后模拟过马路,其余幼儿倒着数)。

3、说说各自的发现:这里的数字是倒数的,数字越来越小,时间越

来越短??

体会绿灯上的数字告诉我们,时间越长过马路越安全,时间越短,

过马路越危险。有了倒计时,我们过马路就更加方便、安全了。

4、绿灯上的数字是怎么变化的?(了解用倒着数的方法发现数字是

由大到小表示时间由多到少的变化)

二、寻找生活中的倒计时

1、说说生活中的倒计时现象。

2、教师依次出示照片,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倒计时现象。

3、进一步发现在使用倒计时时,有的倒计时用“秒”(奥运会开幕式、火箭发射等),有的倒计时用“分”(电扇、微波炉、电热毯),有

的倒计时用“天”(世博会)。

三、尝试计算倒计时

1、激发幼儿计算倒计时的愿望:3月20号,我们要去春游了,让

我们一起来做个春游倒计时牌吧。

思考:今天是几月几号?除了要找到今天的日期,还要找到哪个日期?

2、交流采取计算倒计时的方法,如:顺着数;两个两个数;倒着数;春游的那天不算进去等。

3、发现有了春游倒计时,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今天离春游还有11天,可以在这一段时间里为春游做准备。

延伸:

1、为最近的节日做倒计时牌。

2、为离园做倒计时牌。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一寸虫

设计意图: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

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

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

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

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

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

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

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

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

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

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

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

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

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

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

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

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

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

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

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

之间的关系。

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

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

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

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

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

寸等)。

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

子小,本领可大呢。

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

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

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

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

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

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测

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

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

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

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

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5.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从包装盒长边的顶端开始,一寸虫和长边顶端对齐,沿着边量;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这个

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量出长度了。

6.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并记录。

师:和你的好朋友再测量一次,看看包装盒的长边到底是多长。要

记住请记号笔来帮忙,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格里。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并发现测量工具长短与结果

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寸虫卡片,引导幼儿发现两寸虫与一寸虫的不同。

师:这是两寸虫,他和一寸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测量结果。

师:现在我们用两寸虫来测量包装盒的长边。猜一猜,测量的结果

和刚才会一样吗?为什么呢?

3.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并记录。

师:下面每两个小朋友为一组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沿着边量,在第

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记号笔做上记号,最后把测量结果记在记录

表的第三格里。

4.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师:你量出的结果是多少?和用一寸虫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

么不一样呢?

师(小结):同样的长边,一寸虫短,量出来的数量就大;两寸虫长,量出来的数量就小。

延伸活动:

1.区角活动。在数学区提供一寸虫卡片、两寸虫卡片、回形针、积

木等多种量具,让幼儿测量班上的桌子、椅子、书等,并提供记录

表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篇三: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认识显微镜】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显微镜,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活动重点

能够通过使用显微镜,知道显微镜比放大镜有更大的放大倍数,能

看到更加微小的物体。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显微镜、放大镜;自备头发丝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使用放大镜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都玩过放大镜了,你们都用放大镜观察过什

么呢?(引导幼儿联想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教师:如果医生想要检查病人身体里的病菌,放大镜能帮上忙吗?

需要用什么才合适呢?(引导幼儿说出显微镜)

教师:那你们见过显微镜吗?在哪里见过呢?用显微镜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使用显微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

识一下显微镜,看看显微镜有多么神奇吧!

活动一:认识显微镜

1.幼儿自由观察显微镜

教师:现在老师就把显微镜发给大家,大家看一看显微镜什么样吧。(教师分发显微镜,鼓励幼儿自由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都看过显微镜了吗?大家说一说,显微镜什么样呢?(鼓励幼儿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显微镜)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显微镜身上都有什么。(教师按

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向幼儿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1.用放大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丝在显微镜下面,会是什

么样子吗?(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想法)

教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头发丝在放大镜下面是什

么样吧!(鼓励幼儿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头发丝)

教师:大家说一说,用放大镜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子的?(鼓励

幼儿积极回答,发现用放大镜看头发丝依然很细,看不清楚)

2.教师示范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就会把头发丝放大几百倍!

现在,老师要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了,大家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

使用显微镜的。(教师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哇,老师已经看到头发丝了,看起来很清楚,细细的头发丝

变得很粗!(教师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幼儿,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

头发丝的兴趣)

3.幼儿轮流通过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小朋友来看一看吧!老师现在把其他小组的

显微镜调试好,大家先不要着急。(教师引导第一组幼儿使用调试

好的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然后给其余小组调试显微

镜,引导幼儿有序观察)

4.幼儿自由描述

教师:你们都仔细看过了吗?谁来说一说,你们看到的头发丝是什

么样的?(鼓励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头发丝)

5.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教师:看来,显微镜真的好神奇,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非常微小的东

西放得很大,这样我们就能看的更清楚了。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1.想一想,找一找,试一试,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通过显微镜观

察到?2.如果幼儿有继续探索显微镜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显微镜套装里面的彩色生物切片。

重点提示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幼儿知道显微镜的作用,能够在教师的帮助

下观察细微的物体。不必让幼儿记住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家园共育

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时,引导幼儿观察医生用的显微镜和幼儿园的显

微镜有什么不一样。参考资料

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

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

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反光镜用来反射光线,照亮被观察的物体。反光镜一般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

弱时使用,可汇聚光线。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

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邻两点的最小间距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0.3纳米(人眼的

分辨本领约为0.1毫米)。现在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超过300万倍,而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所以通过电子显微

镜就能直接观察到某些重金属的原子和晶体中排列整齐的原子点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