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首创集美小学,成为集美学校之肇始。后来又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商业、农林、国学等专门学校,并设立了为各校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医院、银行、大礼堂等,使他的故乡集美成为著名的学村。集美大学即是由集美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大学。1994年10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陈嘉庚的遗愿。

1912年9月,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陈嘉庚抱着兴学报国的宏愿,第四次从新加坡回到阔别九年的故乡。当年,集美社共有2000多人,一律姓陈,分为七房,划地而居,不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还常常械斗,势同水火。因此,各房自办一私塾,只收男生一二十人,老师学识平庸,塾费又多,儿童上学不过是“关蛮”而已。要创办新式的小学校,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与邻为壑的现状。陈先生满怀热情地奔走各房,循循善诱地劝说房长们消除宿怨,停办私塾,把全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设立一个统一的小学,由他独资负担。在他的精诚感召下,各房终于捐弃前嫌。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小学校,借集美大祖祠四处为校舍,敲响了第一声学钟。小学虽然办起来了,但校舍分散,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当时集美社内住宅较密,空地不多,且三面环海,村外坟墓遍布,没有余地可建校舍。于是陈嘉庚出资2000元买下村外西边那口面积数十亩的半废大鱼池。他亲自指挥工人,在池四周开挖深沟,将挖出的泥土在池中填造一个人工岛屿;又招工匠建筑一座可容七班学生的木质校舍,其余场地辟为操场。当时,陈嘉庚的全部业产只有四五十万元,而仅此一项就耗费了14000元。1913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三天,陈先生肩背行囊、手执雨伞,深情地和师生们告别,第五次出洋。

集美学校兴办初期,师资缺乏。以1912年为例,全同安县教师中,师范生仅寥寥四人。陈先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只聘来简易师范毕业的两名教师。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6年,他写信委托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代聘教师,又派胞弟陈敬贤回乡筹办师范和中学。陈敬贤于1917年和1918年,曾两次到浙江等七省延聘教师。兄弟俩不惜重金礼聘名师,如创办集美农林学校时,就聘了德国留学生1人,美国留学生2人,日本留学生2人。

除了从外地“输血”外,陈嘉庚更注重自身“造血功能”。他先后创办了普师、女师、简师、高师、幼师和乡师等各类师范学校,选送毕业生升学或留学,等他们学成以后,再聘来集美任教。早在1917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创办以前,他就预先选送上海吴淞水产学校

考取第一名的冯立民到日本留学,聘他毕业后来集美执教。1924年至1934年间,集美学校还设立了“成美储金”(“成”是成人之美的简称),资助毕业生升学或出国深造。这些人学成后,绝大多数回母校服务。由于陈嘉庚的努力,集美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很雄厚的。如国学家钱穆、文学家王鲁彦、汪静之,教育学家朱智贤、罗廷光,哲学家吴康,历史学家王伯祥、杨筠如,生物学家伍献文、经济学家陈灿,地理学家盛叙功,农林专家章文才、叶道渊,画家顾一尘,体育专家吴振西等人,都曾经在集美学校当过教师。

集美学校创办初期,福建省的教育制度一片腐败。全省惟一培养小学师资的福州省立师范学校,不公开招考,所收学生都是官僚富绅的膏粱子弟,他们只想混一张文凭,根本不想毕业后去当穷教师。使得这所声誉素隆的学府,成了纨绔子弟的镀金场所。

1913年,陈嘉庚亲自到省立师范考察,对此深有感触。他决心兴办师范学校,“以挽救省教育之颓风”。集美师范部于1918年开办后,为了防止弊端,陈嘉庚首先从招生制度上大刀阔斧地加以改革,他特地从新加坡发函通知闽南30多县,要求每一大县招选贫寒子弟五六人,每一小县三四人,所选学生须有志教职,详填履历,到校后加以复试,凡违背定章或不及格者决不收纳。经过严格挑选,师范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到1920年,学生的质量较稳定,才取消了各县代选新生制度。)陈嘉庚还从各方面为贫苦青年创造就学条件,他规定;师范生不但学宿膳费可免,还由学校发给学生被席、蚊帐和统一制服。当时,闽西南以及广东潮州、梅县一带,许多寒门子弟纷纷报考集美师范。从集美师范毕业出来的人,大都品学兼优,成为闽南初等教育的中坚力量。集美师范还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先驱,如早期的共产党人李觉民、罗明、罗扬才等。

“五〃四”运动以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地处海隅的集美渔村,这种陈规陋习更是根深蒂固,女子根本没有上学的权利。具有革新精神的陈嘉庚,敢于标时代之新、立社会之异,于1917年2月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堪称开风气之先。具体负责筹办女子小学的,是陈敬贤夫人王碧莲女士。她每天带着一张小板凳,躬身各家各户,苦口婆心地动员学龄女子上学。往往为了招收一个女生,必须不厌其烦地说服一家几代人。那时,女子为了求得“三寸金莲”,都缠小脚。王碧莲煞费苦心,反复地讲道理,像慈母一样地把女孩子的脚放在自己怀里,亲手为她们解掉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她以一片诚心,为创办女学扫除了一个个封建“堡垒”。集美人主要以讨海为主,女孩子因为剖海蛎,可得微利帮助家庭,不少只顾眼前利益的家长,不肯让女儿上学。为此,学校特规定女生上学免费,校方每月还给每个女生津贴二元或三元。这在私人创办的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1921年,陈嘉庚又增办了集美女子师范部(后来

改名为女子中学)。来自各地的女生,扬眉吐气地跨进校门,在文化科学的新天地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陈嘉庚曾说:“盖有教无类,乃教育之目的。”他倾资兴学,眼光不仅盯在在校生身上,而是希望能使校外广大民众都有学习机会。早在1914年他创办集美小学后不久,就在集美大祖祠开设通俗夜校,对成年人进行教育;还在“二房祖祠”另设阅报室,供人学习。 1923年,集美学校开办了“校工工读夜学校”,招收本校和校外工人,由师范部教员和学生义务授课,所用书籍、粉笔等物,均由校方提供;1924年,集美学校举办了“平民工读夜学校”,学生有100多人。从1926年开始,集美学校的毕业生,纷纷在他们的原籍创办公学,进行地方普及教育。 1930年2月,集美学校专门成立了“民众教育委员会”,发出《为识字运动告民众书》:“不要你们的钱,只要你们快来。有先生教你们读书,有先生教你们写字,有先生教你们打算盘,有先生教你们写信……”为了便利村民的学习,还开办了4所“民众学校”,派人进行流动教学。 1937年,集美学校举办了“妇女夜学校”,参加人数达110多名。八年抗战中,集美学校迁往内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又开办了各种“民众夜校”,分“儿童班”、“成年班”、“妇女班”等等。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其用意还在于让它成为闽南推广教育的中心。 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里设立同安教育补助处,当时同安开办了30多所学校,所有助学经费,均由陈嘉庚独力负责。 1924年,陈嘉庚将同安教育补助处,改名为教育推广部,继续拨款补助并且从教学上指导闽南各县的一些中、小学。从1924年到1932年八年间,受到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补助指导的学校共计28个县市73所,其中除福州三民中学、泉州中学外,其余的都是小学。 1924年7月和1926年7月,集美学校又专门举办了两届暑期学校,招收闽南的小学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集中在一块学习,从北京聘请专家讲学,参加人数几百人。通过教育推广部和暑期学校的活动,传播了新的教育思想,提高了闽南初等各校教师的水平。集美学校真正起到了闽南教育领头羊的作用。

早年,陈先生看到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都操在洋人手里,他痛心疾呼:“吾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沿岸领海环抱万里。所有船舶之数尚不足与最少船舶之国比拟,甚至数十国航业注册我国竟无资格参加,其耻辱为何如?故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国耻,沿海诸省,应负奋起直追之责”。他认为:“欲振兴航业,必须培育多数之航业人才”。看到国内航业学校很少,他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里增设水产科,后又发展为水产部、高级水产航海部、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1958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分为集美航海学校和集美水产学校;1978年,集美航海学校改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水产航海学校创办后,

为了保证学生的教学实习,陈先生于1922年雇人建造“集美一号”实习船;1926年,他又从法国购进全国第一艘拖网渔轮,定名为“集美二号”。著名演员王人美主演的进步影片《渔光曲》,很多镜头就是在这艘载重274吨的渔轮上拍的。90年来,集美航海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外,在航海界素享盛誉。20世纪60年代世界最大、最豪华的客轮“伊丽莎白皇后号”等巨轮的船长,都是集美航海学校的校友。

有着战略家眼光的陈嘉庚,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增办商科,后来又发展为商业学校。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福建华侨众多,大多数都是做生意的,但由于文化不高、观念老旧,在商战剧烈的时代,难免缺乏竞争力。那时,日本南进派就有如此论调:“白种人是劲敌,不容易同他竞争。那无知识、无组织、无后盾的中国人,一挥就去,可以取而代之。”他们还聚集了许多商界精英,研究制定种种针对我们的商战阴谋。为了长中国人的志气,陈嘉庚决意创办集美商业学校,并选送优秀学生,到南洋进入商界。陈先生说:“这种奋斗,实在不够,尚望华侨有雄厚严密的组织,又有强有力的政府来做后盾。”为了使学生掌握商科实际知识,陈嘉庚还在校内开办了实习银行、实习商店等。90年来,南洋商界领袖,不少是集美校友,这应该感谢校主的苦心栽培。

早在1918年,陈嘉庚就明确表示,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如有志回国升入中学的,一概收纳。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则另设教习班给他们补习。“此例永存不废”。在陈嘉庚的倡导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侨生从欧美日和东南亚等地到集美求学,1927年,集美学校还特地在厦门公学里设立回国侨生招待所。到了1931年,集美中学的侨生共375人,占该校学生的40%。抗战胜利后,南洋侨生来集美就学的与日俱增。为此,校方制定了《集美学校特约南洋各属集美校友会保送侨生入学暂行办法》,进一步优待侨生求学。解放后,海外侨生纷纷投向祖国的怀抱,仅1955年一年,集美中学的侨生就多达110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4%。从1954年至1966年12年中,集美学校共接待海外侨生18000多名。1982年又增设了“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侨生不远万里来集美就学,这里成为侨生温暖的大家庭。

集美学校在解放前被公认是“全国设备最完全的中等学校。”陈嘉庚注重办学条件,除了建筑几十座教学楼以外,还兴建了各校公用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俱乐部等,规模都相当可观。1920年建成的图书馆,面积有2300多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四面有窗,光线明亮,收藏中外图书13746种;科学馆里臵有物理器械近700种,化学器械350多种,化学药品670多种,动物标本750多种,植物标本1630多种,以及几百种矿物、化石、地质学标本和人体生理标本等;至于大型足球场和有400米跑道大操场,连

草坪上的草籽,他都特地从新加坡购回。即使在抗战内迁的艰苦环境中,集美学校仍保持着“全国设备最完全的中等学校”荣誉。如当时水产航海学校的航海仪器、海洋仪器、制图仪器、渔具及模型标本等,就有千余件。

周恩来下令保护集美学校

华侨领袖陈嘉庚用毕生心血浇灌而成的集美学校,90年来培育了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早在1923年,孙中山曾电饬闽粤两省省长:“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则莘莘学子永享和平之利矣!”然而,在兵慌马乱的旧社会,这一良好愿望竟难以实现;在抗日战争中,集美学校更是遭日寇飞机、大炮轰炸,学校内迁,师生疏散。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一个是当年解放军的指挥员,一个是集美战斗的亲历者,他们的回忆为我们解密了一段宝贵史实。

1949年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53团奉命进驻同安,准备解放集美。集美半岛,是福厦公路的终端、厦门岛的前哨阵地,驻有国民党第55军下辖的一个加强营。当时,我是团政治处主任,奉命带三营为前卫营,沿福厦公路攻击前进。

21日上午,我部分别攻占了潘涂、美人山、天马山、英埭头。下午,一营追击国民党军一部,在集美西北孙厝附近的一个高地将其包围,在准备攻击的土工作业时,三连指导员郑涤寰牺牲。22日拂晓,被围的国民党兵突围,团长徐博带一营追击,占领了孙厝和孙厝东面公路旁的阵地,将敌人三面包围在靠近集美学校北面的一个高地。

由于敌人在集美学村北面约600米处(后来的集美区水电局招待所后面),东起“浔江”(东海),西至银港(杏林湾),挖通了一道3米宽、2米多深的壕沟,把集美半岛拦腰截成“全岛”,并且在壕沟内外两侧都构筑了钢筋水泥的地堡系列,沿壕沟内侧又架设了屋脊形的鹿寨铁丝网,成为厦门岛外围一个易守难攻的重要据点。

22日上午,85师政治部要正在一线指挥的我亲自接电话,向我传达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集美学校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我立即向团长、政委报告。团党委书记陈利华同志立即召开党委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周副主席的指示体现了党的侨务政策和文化政策,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宁愿部队伤亡,也一定要保护好享誉海内外的集美学校。团党委决定由我具体负责。

可是,国民党军队竟以集美学校为堡垒,妄图顽抗,他们从浒井、孙厝、集美一带,筑起了三道防线。在集美还有电源接通电厂,东西延伸海底高架铁丝网;在北端高地挖掘了既深且宽的大濠沟,有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明碉暗堡群;在同集公路内侧布设随时可以引爆的地雷;在集美学校东西北各高楼上架设机枪和隐蔽在建筑群后的炮兵阵地,防御布臵堪称严密。

为了执行周副主席的命令,我们决定不组织炮兵火力摧毁靠近集美学校北面的高地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设施和敌人的炮兵阵地,因为如果集中炮火轰击,就有可能打坏集美学校的某些建筑。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2日下午2时左右,国民党炮兵轰击我攻击部队,我们只是用重机枪还击。一发炮弹落在一营的重机枪工事里,一营长沙杰负伤,重机枪排长牺牲。是日黄昏,三连从西北面向国民党军阵地攻击,一连和二连从北面和东南攻击。由于不能组织炮兵火力掩护,结果,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的三连连长凌锡甫同志牺牲,三连伤亡也较大,以致当晚没有将高地攻下。23日拂晓,由二营四连(李堡英雄连)接替三连。上午,该连在攻击时,遭到猛烈炮火的隔阻。为了保护集美学校免受破坏,我们依然不使用重武器,仍以轻武器歼灭核心工事里的敌人。在连长温绍荣的出色指挥下,终于拿下了高地,歼敌一个连又一个排共200余人。当时,我们也曾研究不正面攻击这个高地,从公路右侧插进集美镇,这样既能全歼国民党守军,又可减少伤亡。但是这样打,就会把集美学校打坏,投鼠忌器的我们否决了这个方案。23日下午,三营向集美镇正面攻击,二营插向西南码头,断敌退路。在集美地下党同志的配合下和集美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于下午5时,我们终于解放了集美镇,完好无损地保存了集美学校,校舍和民宅均未受到任何损坏。

我随突击营进入集美镇,找了当时学校的负责人。这位负责同志戴眼镜,脸瘦瘦的,大约在40岁左右。我向他传达了周副主席给253团的命令,通报了我团执行命令的情况。(1991年9月20日,我到厦参加集美解放42周年纪念会,才知道他就是当时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先生。)与此同时,253团的干部、战士帮助学校转移重要设备、教职员工及其眷属,预防国民党飞机轰炸和炮火袭击。

集美解放后,85师师部进驻集美,立即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八十五师司令部、政治部保护集美学校的布告》。布告原文是:

查集美学校为华侨民主人士陈嘉庚先生所创办规模较大之学校,希望各部人员应尽量不必进驻该校,并坚决予以保护,严禁搬移或损坏该校的一切教育用具及房屋、树木,仰各切实遵照为要!此布!

师长朱云谦

副政委晏成山

政治部主任朱群

一九四九年十月。

这张布告现在还完好如初地陈列在集美陈嘉庚先生纪念堂中。据悉,朱云谦老师长曾为

此感慨不已:“当年我们根据周副主席的指示,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保护了集美学校,学校长期保存这张布告,说明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我们应当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53团在解放集美战斗中,伤亡200多人,其中牺牲80多人,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集美学校。为了让集美人民和学校师生永远怀念革命烈士,陈嘉庚先生建造了集美解放纪念碑,并请毛主席书写了碑名,以慰忠魂。在集美战斗中牺牲的同志,当时没有棺材,都是用白布裹缠埋葬,起初安葬在浒井村西南侧榕树下和英埭头东南隅台两处,在墓前插了木牌。在漫长的岁月里,集美群众把烈士墓保护得很好。1976年由民政部门将凌锡甫、郑涤寰等81位烈士的忠骨埋葬在兑山红树林,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碑,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书写了碑文。现在,每年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都去悼念他们!烈士泉下有知,定会欣慰不已。战火中的集美学村

1949年7月,蒋介石在福州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固守厦门。集美学村是当时厦门岛外围的重要据点。

9月20日晚上8点左右,解放集美的战斗拉开了序幕。国民党守军由于防线很短(大约1000多米),又有坚固的工事,还有飞机配合,加之地形地物也对他们有利:集美学校的葆真楼(幼稚园)、尚忠楼、诵诗楼(后来的集美财经专科学校校舍)、立德楼、立功楼、立言楼(后来的集美小学校舍)、科学馆等校舍以及教职员住宅,当时是集美学村北面的“围墙”,大部分校舍又被国民党军进驻,并被作为屏障和制高点(司令部设在科学馆)。尤其是解放军要遵照上级指示,不能使用任何重武器,进攻难度就更大了。

解放军白天分散到兑山、浒井等村庄隐蔽休息,避免遭到空袭,夜间组织进攻。经过三个夜间的浴血奋战,国民党守军伤亡惨重。9月22日午后,他们开始抓船工,利用集美的渔船向高崎撤退。黄昏,解放军数路整队跑步进入集美学村,受到群众自发的热烈欢迎。然而,进入学村的解放军,没有进驻校舍,只在几幢校舍的走廊打地铺。紧接着司令部和政治部张贴布告,要求各部人员保护集美学校房屋、教具、树木。

集美学村解放以后,各校于10月底开学。不料,11月11日下午1点45分左右,国民党8架美国制造的B—29型轰炸机临空,在当时仅一平方公里多的集美学村泻下32颗重型炸弹。一连串的巨响,一团团腾空而起的硝烟,使人们不知所措,师生和村民们都紧急向野外疏散。

这场轰炸,炸平了居仁楼(在敬贤堂前面,东西两端分别与瀹智楼和尚勇楼连接),炸毁了其他一些校舍,集美大社东半部连片的民宅被炸成废墟,陈嘉庚先生于1913为创办集

美学校而邀集乡贤开会议事的尊亲堂(集美陈氏大祠堂)也被炸毁。集美大社几乎80%的民宅也因受到剧烈震动或冲击波袭击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这次空袭中罹难的有集美高级中学校长黄宗翔等师生8名和村民21名,集美大社村民陈未友全家仅一人幸免于难。

这次事件,在集美学村的历史上称为“双十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集美各校搬迁农村。11月20日,厦门市军管会专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为避免国民党军队飞机发现目标,“保障员工学生安全计,请转饬各部队暂勿进驻下店、珩山,使该校按期复课。”学校到1950年5月才搬回集美。

陈嘉庚倡办国立侨师史话

1940年12月,陈嘉庚先生致电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建议在闽粤两省尽快创设两所国立侨师。电文内容大意如下:南洋现有华侨中小学校三千余所,男女学生三十余万人,闽粤两省人居多。南洋历来未有正式师范学校设立,所需教师概从国内聘来。以闽粤两省现状观之,所有师范学校毕业生,已不敷省内需求,而南洋华侨学校年需增加师资千余人,多向国内争聘,致闽粤师资愈形缺乏。为此特建议在闽粤两省各创设华侨师范学校一所,闽省应设于闽南,多收闽南贫苦生,毕业后可来洋服务,希采纳实行。

针对陈立夫认为设臵侨师地点不限于闽粤意见,陈嘉庚在此后函电中一再反复说明,如果国内华侨师范学校不设在闽粤而设在其他省份,则闽粤侨乡学子因路途遥远,往读不便,贫苦学生一年数次往返,旅费不易筹措,况且侨师学生毕业后,来南洋任教,须南洋有亲友依靠,以便供短期膳宿及协助推荐聘用,如系闽粤子弟,事情比较好办。如系其他省籍子弟,在南洋无亲友,困难就多。

随后,陈嘉庚便以华侨界参政员身份,向国民参政会郑重提出在闽粤两省分别创设华侨师范学校的建议,建议中详列创办的充分理由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国民参政会接到陈嘉庚提案后极为重视,高度评价说:“陈氏此一建议,既适于抗战建设期中之客观需求,亦为改进侨教之久远善计,故极得政府当局及全国教育界之赞许。”该案在1941年3月初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中获得通过。“并决议请政府迅速施行。”于是,全国领先的两所国立侨民师范学校,相继于1941年和1942年在闽粤两省创设。闽省先办,称国立第一侨师;粤省后办,称国立第二侨师。

国立第一侨师初期定址闽西长汀。该县地处闽粤赣交界,虽系山区,但有公路互通,出入方便。既有内迁至汀的厦门大学相伴,又有东岳庙和南山寺可权当校舍应用。1941年5月教育部派员出长侨师,并抓紧延聘一流教师和筹划在省内外招生,同年10月,招收首届新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95周年校庆临近,近日,我校与《厦门日报》联合开设“厦门大学走进世界”校庆特别报道专栏。首篇于3月22日推出,题为“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今起,该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选取我校国

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厦大一路走进世界的足迹和进程。 敬请关注。 (宣传部) 附:《厦门日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95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解密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楼群采用“一字形”设计,蕴含着带领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 陈嘉庚(左一)、林文庆(右一)等视察建设中的厦大校舍。

当年,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字排开的群贤楼群。 现在,群贤楼群仍是厦门大学的标志之一。 【开栏的话】 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今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95周年,今年校庆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进世界”。厦大校方昨天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国际性、学术性、文化性”,二是由师生校友唱主角。 从今天起,本报启动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系列报道,介绍厦大国际化办学行进轨迹,并将及时报道校庆活动。 【手记】

从“走向世界” 到“走进世界” 10年前的厦大85周年校庆,校方确定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向世界”,10年后的95周年校庆,厦大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从字面上看,过去十年,在办学国际化道路上,厦大只完成一个字的改变——从10年前“走向世界”到今年的“走进世界”。不过,朱崇实认为,从“向”到“进”,虽然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是大学的一大步。 他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从“走向世界”的起跑线,跑到了“走进世界”的另一个起跑线,开始国际化办学又一个新的旅程。 如果从更大背景的视角,或许可以更好理解厦大今年确定“走进世界”主题的意义——在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去年国家启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战略,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朱崇实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呢?首先就要国际化,要去认识、承认、尊重国际规则,要有能力和人家“说得上话”,“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国际化一定是它的一个发展战略”。 他说,厦大“走进世界”,蕴含的是它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 文/本报记者佘峥通讯员李静 图/厦门大学供图 掌舵者的国际化思路 陈嘉庚亲手设计群贤楼群有深意 希望外轮来往厦门港时,从海上一眼就看到厦大 在厦门大学看来,几乎所有厦大故事,都可以追溯到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即使是今天国际化办学道路的起点,也是要穿过95年时光隧道。厦大校长朱崇实说,厦大有国际化办学的基因,这一基因是陈嘉庚先生从决定创办厦大时就注入的。 为了群贤楼设计,和邓萃英“闹翻” 例证信手拈来。朱崇实说,从今天厦大校园里的群贤楼群,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嘉庚95年前拥有让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靠近演武路校门的群贤楼群,是厦大第一批校舍。1921年1月,厦大首任校长邓萃英带回上海滩洋设计师的设计——作为厦大主要建筑的群贤楼群五座大楼被安排在演武场西北的一角上,构成“品字形”组合。不料,陈嘉庚“毫不犹疑”地否认了洋人的设计。厦大校史记载说,陈嘉庚自己动手将“品字

读陈嘉庚事迹有感

1.简朴的陈嘉庚 看了关于陈嘉庚的种种事迹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在陈嘉庚的故居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发黄的帐子,自制的烛台,被褥、衣服、礼帽、皮鞋,一切事物看起来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他家财万贯,却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当陈嘉庚的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企业”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集美,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他边集资边办学,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经费不间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匮乏时,他甚至于贱卖了自己的橡胶园!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一分钱也没留给子孙。 回想陈嘉庚的事后,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我是家中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我转,十分疼爱我,每天都塞给我钱,可是我身上一有钱,就会马上将它花的一贫如洗,毫不保留!我的脑子里根本似乎就不知道节俭是什么意思,更别提陈嘉庚先生一生的简朴了。现在我反思了自己,还真是不应该啊,我要好好的向陈嘉庚爷爷学习,虽然不能像他那般伟大,但是我要开始学习如何节俭! 陈嘉庚先生,你一生简朴,公而忘私,我向你致敬! 2.“一诺万金”的陈嘉庚 看了关于陈嘉庚的种种事迹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陈嘉庚“替父还债赢诚信”是令我感触最深的。 陈嘉庚在17岁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其父晚年实业失败,于1904年停业,欠了20余万元。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菠萝“苏丹”、橡胶大王,陈嘉庚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这件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回头想想自己,比起陈嘉庚,那可就真是大巫见小巫了。答应同学明天去她家帮她补习,结果因为和妈妈的朋友吃一顿饭而没去;答应同学要给他带某本书,结果一连拖了5天…… 看完了他这“一诺万金”的事后,我羞愧的无地自容。平常的我总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去面对诚信,可陈嘉庚就不同了。

学习陈嘉庚事迹材料从校友们学习陈嘉庚

学习陈嘉庚事迹材料(从校友们学习陈嘉庚) 学习陈嘉庚事迹材料 精彩导读:倾资兴学,这是嘉庚精神的精髓之一。我们有两位校友在捐资兴学方面非常突出,值得宣传。一位叫蔡继琨,一位叫施金城。先说蔡继琨,他是福建泉州人,1908年出生。曾就读集美小学,肆业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第七组,后转入集美高级师范第五组。毕业后留校任军乐教练一年,获福建省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东京帝国音乐学院作曲指挥专业。1936年以管弦乐作品《浔江渔火》获得国际交响乐曲公募首奖,这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大奖的交响乐作曲家…… 集美的航海教育,是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20年创办以来,虽然经历过许多坎坷,但始终没有间断。集美航海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以其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得了极高的荣誉,他们不愧是陈嘉庚先生的学子。许多校友的生动事迹,就是一部学习、弘扬嘉庚精神的、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介绍如何从校友身上学习嘉庚精神,每个方面都用一两个校友或一部分校友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些校友老中青都有,有最早毕业的校友,有中期毕业

的校友,也有去年才毕业的年轻校友。 一、对发展嘉庚遗业不遗余力 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创办了集美学村,如何让陈嘉庚先生的遗业不断延续发展下去,这无疑是弘扬嘉庚精神的具体体现。许多仁人志士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里要介绍一位大家十分熟悉的校友,他就是集美航海学校50年代毕业的老校友、现任集美校友总会的理事长、王景祺先生的信托人任镜波老师。 任镜波老师是集美水产航海学校29组的毕业生,在校时是学生会主席,是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集美学校发展的第一个党员。他沐浴过陈嘉庚校主的恩泽,聆听过校主的教诲,对校主无比崇敬。他在省教育厅工作多年,十年浩劫之后,他返回母校工作,先后担任集美航海学院党办、院办主任、统战部部长,被选为省、市政协委员。他对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升格为航海学院、对维护和发展陈嘉庚遗业,提出许多好的提案和建议,并为其实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海内外校友的赞许。 任镜波老师94年退休后,有几家公司和学校拟用高薪聘用他去任职。但他为了校主的事业,毅然谢绝礼聘,参加到集美大学的组建工作中来。他说:“十年浩劫,大好时光虚掷;如今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实现陈嘉庚校主的夙愿尽一点微薄之力,感到莫大的荣幸。”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一):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用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简介(二):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陈嘉庚简介(三):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

陈嘉庚先生故居巡礼

1、陈嘉庚先生故居巡礼 从鹰厦铁路集美站出来,走进上书“集美学村”四个遒劲大字的牌楼式大门,沿着花岗岩方块石砖铺垫的大道,边走边看:左侧是航海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钟楼、敬贤堂、小学、医院、财经学校、幼儿园;右侧是华侨补习学校、福南大会堂、水产学院、内池中池外池、中学、游泳池、鳌园……黉舍林立,道路纵横,碧波潋滟,花树芬芳。漫步约里许,便到“陈嘉庚先生故居”门前了。 嘉庚先生故居(见照片一),是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房,建成于一九一八年六月。一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一九一二二年春,陈嘉庚先生曾住在这里亲自擎划厦门大学之创建与集美学村之扩展。抗日战争期间,本楼被日寇烧夷弹所毁,仅余残垣断壁。新中国建立后,遵从陈嘉庚先生意见,尽先修复校舍,本楼延至一九五五年才修理。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九月,陈嘉庚先生临终前的这几年,他老人家又居住在这里。 踏着少楼左侧狭窄的楼梯,登上二楼走廊,走到中间,便见陈老先生当年的小会客室:后壁悬挂陈嘉庚先生遗像,左右两壁分别悬挂巨幅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和厦门大学全景。厅里整齐排着会客的桌椅。 从走廊左侧走进陈老先生当年的工作室:靠左摆着一台双档连架办公桌,桌面的玻璃砖里显现一张陈老先生晚年在这里草拟的“鹰厦铁路改道计划图”(手迹);靠后及靠右摆着靠背椅、藤椅和两只沙发。这两只沙发一旧一新,样式也不同,旧的一只,陈老先生坚持不让翻新,只让换了一块坐垫,他还亲自找来一块弃置不用的木板,需要时便搁在扶手上,作为活动书写板,他晚年便常在这块板上写作;新的一只是一九五三年上海集友银行赠送的。两块沙发椅之间放着一块连小橱的茶几。(见照片二) 从通向工作室的一个小门走进陈老先生当年的卧室,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张普通的眠床,上铺台甲草席,席上放着普通的棉被、毛毯和一条陈老先生用了十多年的蚊帐——上面留有他当年亲自缝补的针迹。床头摆着一块小茶几,上面搁着热水瓶等和一只蜡烛台。(见照片三)啊,这只蜡烛台原来是个破瓷茶杯,那上面还有一段陈老先生尚未用完的红蜡烛!据说,解放初,集美学校的电灯用的是自己电厂发的电,夜间十点钟停电熄灯,陈老先生就点起这台烛继续工作;后来虽然昼夜供电,但当夜间偶而停电熄灯时,他还是使用这台烛。在这张茶几面板的右侧,有一块可以抽出推进的活动硬木板,需要时就抽出来搁电炉,用完后拿走电炉,把活动板再推进去,这是陈老先生自己设计而由木工制成的。正对床前靠墙放着一张陈旧的硬木梳妆桌,桌上搁着小桌钟、温度表、橙汁绞(绞橙汁为药)以及各种家用药品多瓶,其中那瓶五香丸是治胃病良药,陈老先生生前曾大量配制,供各地群众索取服用。紧靠梳妆桌的是一个乌色玻璃书橱,橱里放着他生前阅读的书籍。紧接着是个有九个抽屉的文件橱,陈老先生晚年把各处来往文件分为纪念碑、厦美、集友银行、博物院、报告表等类,分别放入他手写标签的抽屉里。在卧室前面两侧的角落里,右角是个衣架,左角是个箱架,上叠陈老先生从南洋带回来的两只旧皮箱,收藏着他晚年穿用的衣服二十余件。(见照片四) 室后右侧有个小门通往卫生间。卫生间里设置自来水盥洗盆和抽水马桶,放着个衣

陈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

陈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要建设怎样的国家、建设怎样的社会、教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陈嘉庚先生一生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彻底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人民大众的愚昧无知;是为了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民主;是为了祖国社会的文明、公正、和谐。他撰写了《住屋与卫生》、《民俗非论集》,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他倾资办学,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共同建设强大的祖国。他希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是现在我们所希望和正在建设建设的中国。陈嘉庚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的重要向导之一。 陈嘉庚先生在侨居海外长达半个世纪中,曾多次大无畏地进行斗争,大力促进广大侨胞的团结。他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在南阳能遵守侨居地各种法律法规,在祖国居住期间也大力推崇知法守法。在《集美志》一书中,列举了陈嘉庚的遗教十二则,是陈嘉庚先生关于家族、社会的处世经验和为人之道,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当下,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陈嘉庚先生一生中有许多突出事例,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在爱国方面,陈嘉庚先生对祖国无限忠诚热爱,他曾发电文劝告美国应立即撤军驻华军队,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援助,义正词严的电文震动了全世界。无论祖国处于各种困境,他都没有放弃尽“国民一份子”的社会责任。在敬业方面,他有忘我工作的态度,积极进取的激情,身体力行的风范,成为敬业者的模范。在诚信方面,陈嘉庚早年“替父还债”为人传颂;他以诚信为立身处世准则,成为诚信的实践榜样。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三个倡导”中第一个倡导的内容,契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在友善方面,陈嘉庚能团结广大华人华侨和衷共济,成为独树一帜的华侨旗帜,包括是团结的旗帜、友好的旗帜。 总之,陈嘉庚先生堪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嘉庚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社会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标准的精神。作为集美大学的学生,我们应时刻牢记嘉庚精神的深刻意义和内涵,秉承“诚毅”校训,不断的升华自己。

陈嘉庚课本译文2定稿

陈嘉庚课本译文2 第四部分旅游胜地 33.鳌园 集美鳌园是陈嘉庚的科学思想和闽南民间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鳌园坐落在一个小岛上,一座叫鳌头宫古庙的旧址,因此得名。该庙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的炮火摧毁。鳌园的建设花费了陈嘉庚最后十年的心血。鳌园占地一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从浅海滩围垦而成。鳌园的布局呈汉字“圖”字型。园内,除了关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石雕外,还有中国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石刻。 鳌园的故事还得从陈嘉庚1949年6月到1950年2月历时9个月的新中国之行说起。事情是这样的:陈嘉庚在游历山东省广智院时,看到一组包含许多提倡文明、进步、卫生的雕塑,大受启发。于是,他决定在集美建一座公园,规模比广智院更大,内容更丰富,艺术品位更高,以便人们在娱乐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思想。 1950年,陈嘉庚谢绝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要他住在北京的美意,回到集美着手进行他大规模的建设计划。他决定先建一座纪念集美解放的纪念碑。陈嘉庚一刻也没有忘记是毛泽东领导的党和人民军队,经历了十年的“土地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解放了包括集美人民在内的5万万中国人民。这对人民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永久纪念。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建一座纪念碑。因为毛泽东是他在抗战时结交的可靠朋友之一,所以,他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让集美人民永记毛主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恩德。纪念碑设计为鳌园的主体,四周的围墙镶嵌上精美的石雕,叫博物观,以便人们观赏、学习。他这样描述鳌园:“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 鳌园建筑工程于1951年9月8日动工,陈嘉庚亲自主持开工仪式。鳌园原先的计划不包括陈嘉庚墓。陈嘉庚墓是后加的。纪念碑快竣工时,一位老师傅偶然发现建筑工地附近的海滩上有一块巨石,他认为此石用作坟地,大吉大利。根据他的建议,鳌园加上了陈嘉庚墓。因此,鳌园的收尾工程一直到1961年8月陈嘉庚去世下葬后才最后完成。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浩大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竟然是陈嘉庚本人。他成竹在胸,挥动手杖,指挥工程建设。 34.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喜爱集美的景色胜过任何其他地方。他到过东南亚好几个国家,游历过中国20几个省,遍访名山大川,城镇都会,但在他眼里,没有一处名胜比得上集美。高集海堤和杏集海堤的建成,为他的故乡增添了新的亮色,使他更为自己的家乡感到傲。他想把这著名的文化区建设得更加引人注目,想为学生,主要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他已计划每年花20到30 万元用于美化各校校园。此外,他还有个想法:在鳌园附近建一个公园,以便村民、学生有个娱乐的地方。于是,1955年,鳌园建设初成规模之时,他又买了22亩地,供建公园之用。 不幸的是,不久陈嘉庚患了癌症,于1961年去世。公园的建设久久没有动工。直到1994年,为纪念陈嘉庚诞辰120周年,地方政府和集美学校委员会决定完成陈嘉庚的遗愿,建造他想建而未建的公园。公园按陈嘉庚原来的计划兴建,但比原计划大得多,环抱了整个鳌园;定名嘉庚公园。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精选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一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二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优秀作文1 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我看了一本书––《陈嘉庚精神》,我便对陈嘉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嘉庚是一位着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感人事迹和他的精神教会了我很多。 陈嘉庚教会了我诚实守信。当初,陈嘉庚家道中落,家里少了许多的债,他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担起家庭的重任。他大力发展企业,最后还清了债务。他的诚实守信在商界中赢得了良好的赞誉。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诚实。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让诚信扎根在我们的心里,让诚信遍布祖国的每个角落!我相信:只要人人都讲诚信,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陈嘉庚教会了我勤俭节约。陈嘉庚一向崇尚俭朴。他说过:“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穿的衣服,用的烛台,都是缝缝补补的,从不舍的买新的。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对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就是不浪费。 陈嘉庚教会了我爱国爱乡。陈嘉庚是着名教育家,他在奋斗创业的同时,又积极倡导教育事业,为了培养教育下一代,他兴办学校,创办了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陈嘉庚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募捐支持革命活动。抗战期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捐款援助祖国的抗战。他呼吁祖国统一。他的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想,中国梦的实现,就是需要弘扬我们中华民的伟大精神。而从陈嘉庚先生身上,我学到了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爱国爱乡等的伟大精神。作为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习他的精神,还要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这样,中国梦的实现,我们也尽了一份小小的力量。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优秀作文2 大家都知道厦门市许多著名的学校吧,如,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它们呀,全部都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建造的,他就是陈嘉庚。

陈嘉庚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 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伟大 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 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 米号经理。1904年起自立门户。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 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集美学校。 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1924年起在新加坡高举反日斗争旗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40年3月回国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等。 二、人物侧记 1、“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

最新陈嘉庚的爱国事迹650字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650字五篇 陈嘉庚是侨居新加坡的一位大实业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致力于兴实业办教育。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嘉庚的爱国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一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二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表达给妻子,并不厌其烦的对妻子说:“钱花掉了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陈嘉庚说服妻子,拿出积蓄,在集美办了很多学校。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就在想:要是没有陈嘉庚先生,集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校,福建也不可能有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真不愧是一位爱家乡爱祖国的华侨。 陈嘉庚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陈嘉庚先生坚持一个真理,这就是只有兴办良好的教育,才能传播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科技才能进步;科技进步了,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裕和

《陈嘉庚办学》教学设计及评析

《陈嘉庚办学》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从陈嘉庚的语言、行为中,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想法,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想的, 怎样说的,又怎样做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 教学重点: 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将来想上哪一所大学?我想首先跳入你们脑海的就是清华、北大吧!其实我国的福建省也有一所有名的大学,那就是厦门大学。(课件出示厦门大学图)你们知道它是谁创办的吗?(引出陈嘉庚,简介陈嘉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14课《陈嘉庚办学》。 2、板书课题,读课题,质疑。(不需回答)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归纳,课件出示问题,齐读问题。)(1)陈嘉庚是个什么人? (2)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3)他是怎样说的?

(4)他是怎样做的? 二、学习生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拼读几遍。 2.小组内循环读课文,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4.师生合作读课文。(老师读一个自然段,学生读一个自然段。) 5. 交流: (1)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你是从那句话了解到的?在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课件出示: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引导理解:华侨、实业家 (2)这句话中哪个词概括出了陈嘉庚的精神? 生回答,课件出示:爱国 (3)本文又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的爱国之情的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兴办学校心怀祖国 三、深入朗读,感悟精神。 1、师:我们知道,陈嘉庚是一位华侨,他十七岁就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他又是怎么想到要为家乡办学校呢?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课件: ?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当走过小时侯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门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 2、此情此景,让陈嘉庚心里非常着急,他是怎样想的呢? 指名读有关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3、指导朗读句子。 4、陈嘉庚的心里十分着急,回到家后他是怎样对妻子说的? 指名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5、多么简单朴实的话语,一字一句却无不透露出他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对祖国前途的(关注),不能不让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吧! 6、学校办起来了,陈嘉庚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再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图上这一情景的呢?指名朗读有关内容。 7、看着同学们读书是越来越投入了,老师也想表现表现了。这一次,老师想让你们当小听众了。请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谈谈自己的感受。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首创集美小学,成为集美学校之肇始。后来又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商业、农林、国学等专门学校,并设立了为各校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医院、银行、大礼堂等,使他的故乡集美成为著名的学村。集美大学即是由集美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大学。1994年10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陈嘉庚的遗愿。 1912年9月,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陈嘉庚抱着兴学报国的宏愿,第四次从新加坡回到阔别九年的故乡。当年,集美社共有2000多人,一律姓陈,分为七房,划地而居,不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还常常械斗,势同水火。因此,各房自办一私塾,只收男生一二十人,老师学识平庸,塾费又多,儿童上学不过是“关蛮”而已。要创办新式的小学校,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与邻为壑的现状。陈先生满怀热情地奔走各房,循循善诱地劝说房长们消除宿怨,停办私塾,把全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设立一个统一的小学,由他独资负担。在他的精诚感召下,各房终于捐弃前嫌。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小学校,借集美大祖祠四处为校舍,敲响了第一声学钟。小学虽然办起来了,但校舍分散,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当时集美社内住宅较密,空地不多,且三面环海,村外坟墓遍布,没有余地可建校舍。于是陈嘉庚出资2000元买下村外西边那口面积数十亩的半废大鱼池。他亲自指挥工人,在池四周开挖深沟,将挖出的泥土在池中填造一个人工岛屿;又招工匠建筑一座可容七班学生的木质校舍,其余场地辟为操场。当时,陈嘉庚的全部业产只有四五十万元,而仅此一项就耗费了14000元。1913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三天,陈先生肩背行囊、手执雨伞,深情地和师生们告别,第五次出洋。 集美学校兴办初期,师资缺乏。以1912年为例,全同安县教师中,师范生仅寥寥四人。陈先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只聘来简易师范毕业的两名教师。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6年,他写信委托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代聘教师,又派胞弟陈敬贤回乡筹办师范和中学。陈敬贤于1917年和1918年,曾两次到浙江等七省延聘教师。兄弟俩不惜重金礼聘名师,如创办集美农林学校时,就聘了德国留学生1人,美国留学生2人,日本留学生2人。 除了从外地“输血”外,陈嘉庚更注重自身“造血功能”。他先后创办了普师、女师、简师、高师、幼师和乡师等各类师范学校,选送毕业生升学或留学,等他们学成以后,再聘来集美任教。早在1917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创办以前,他就预先选送上海吴淞水产学校

(崇尚品德的故事)生活自立的故事_陈嘉庚的“节俭”

20世纪50年代初期,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的办公室兼卧房里,一张木床,挂有一顶发黄的且有补丁的蚊帐;一张木桌,上面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碗上立着半根蜡烛;两个破沙发不成对,一个是新修过的,一个是旧的;一个破旧的木茶几摆在中央。接待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就在他这样的办公室里,只不过茶几瓷盘上多了一斤糖块,事后还批评下属“买那么多干什么?首长最多尝一两颗,买它二两糖果就蛮够了”。 毛泽东闻听此事,曾感慨地说:“当今华人世界中谁最富?陈嘉庚先生!可是这位最富有的华侨巨商,却用一斤糖果招待我们的陈毅市长!这还不令我们共产党人深省吗?” 最富有的华侨巨商何以如此“节俭”?陈嘉庚自己的话就是答案:“嘉庚一生所求:吾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此乃我的本意。”“事业上该花的钱千万都要花,生活上该省的钱一分一文也要省。”原来,陈嘉庚节省钱,是用来兴学育人,用来支援革命和建设。 陈嘉庚的“节俭”,很容易让人想起延安精神。其实,表现在陈嘉庚身上的“节俭”,比延安精神更有其深刻的含义。毛泽东说过:“我们在延安的时候,是一无所有,想腐化吗?没有条件;而陈嘉庚先生呢,他是当代华侨巨富,自己拿钱办得起一所大学,可他对自己呢?……”毛泽东这番话表明,在延安时,没有腐化的条件,想腐化也腐化不了,不艰苦奋斗连生存都保不住。而陈嘉庚有的是钱,存在腐化的条件,但他却如此“节俭”,其思想境界不是更高吗? 作为当时最富有的人,陈嘉庚仍然如此“节俭”,这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苦行僧,而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把省下来的钱奉献出来。陈嘉庚的“节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坚持这个优良传统,不是仅仅因为我们尚处在学习和创业的阶段,即使将来发展了,仍应发扬这个传统。

有关陈嘉庚精神征文范文

有关陈嘉庚精神征文范文 如果说爱国华侨是一顶皇冠,那么,陈嘉庚就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下面 有整理的有关陈嘉庚精神征文范文,欢迎阅读! 嘉庚精神征文 今天,老师讲了《陈嘉庚的故事》。课后,我又认认真真读了几遍,我被陈嘉庚的故 事深深打动了。 书中讲,陈嘉庚,1874年生于一个与厦门隔海相望的僻静渔村——福建同安县集美镇。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少有大志,9岁就读于南轩私塾,15岁辞学赴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 米店学习经商。由于目光远大,勤奋学习,艰苦创业,涉足食品、橡胶、航运等领域,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上千万资产,成为南阳华侨中的首富。 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陈嘉庚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时时想念着自 己的祖国。1910年,他筹资帮助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爆发,他担任南洋华 侨总会主席,捐资抗日。他冲破重重阻拦访问延安…祖国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陈嘉 庚先 我要学习他勤俭节约的品质。嘉庚先生有一把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但是他却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吝啬”的一个人,却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振兴,毫无保留 地献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财,为家乡兴办学校。勤俭节约的富豪陈嘉庚在对待金钱与 生活问题上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使他产生铺张浪费的念头。相反的是,他处处勤俭,事事节约。嘉庚先生的勤俭节约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 生做事的最高原则。 书中讲,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金钱如肥料,散播 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30年获利1900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 花去800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就这样一个身价千万的大人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 却非常苛刻。书中说,他的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他平时身上的现款 不超过5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看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作为小学生, 既不挣工资,还要靠家长养活。但我们每天除了要吃好的,喝好的,还要零花钱。家长给 得少了,还跟家长大吵大闹,觉得自己委屈。想想陈嘉庚先生,我都替自己感到难过。 碑高28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碑座底层石 阶8级,象征着八年抗战;上层3级,象征着三年解放战争。纪念碑背面是陈嘉庚先生题 写的碑文,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敬意与拥护。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 碑前照壁上的浮雕中间,还特意镶嵌着中国、福建省、台湾省三幅地图,昭示着先生期盼 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观赏陈嘉庚纪念景区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的实业家、 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 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 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 网遍及世界,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 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 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 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 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 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 亦倡办和赞助很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即使迂 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 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 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 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注 重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 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 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很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长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 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 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 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下面是小雅为大家带来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精品范文1: 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20xx年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陈嘉庚故居导游词精品范文2: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

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xx多人。民国20xx年(1920xx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20xx年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 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