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实验培训资料(精品书稿原稿,81页)

初中物理实验培训资料(精品书稿原稿,81页)

初中物理实验培训资料(精品书稿原稿,81页)
初中物理实验培训资料(精品书稿原稿,81页)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第一讲中招物理实验命题的特点分析

教学目的

1.明确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的特点,确定努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命题分析,强调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纵观近年来河南及全国的中招命题情况,中招实验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考查范围更广,实验题型更全面,考查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考查范围从学生实验,扩展到演示实验以及课

外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如水表的读数,类似于电

阻箱的读数,联系实际又与电能表的读数相似。

实验题型除了常见的基本认知型、测定型、

分析论证型、故障分析与排除型外,近年来又增加

了探究型、开放设计型的实验题。

考查形式上,不以纯的实验题形式出现,在选择、

填空、计算等题型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

二、着重对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

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基本仪器的读数、制定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其中基本仪器的读数是每年必有,完成实验步骤、填出实验注意事项、分析给出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都是常见的。

例1 做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小凡同学在“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特点”的实验中,完成了如图所

示的实验,且记录数据如表。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书上

结论偏差较大,你一定也作过这个

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

列问题: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对小凡的实验方法提出

合理的改进意见。

解析:本题中,使用定滑轮时,弹簧测力计使用错误,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力的差值等于测力计壳体的重力,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使用动滑轮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这是动滑轮的重力所致。应该换用更轻的动滑轮。

三、着重实验基本方法和原理的迁移,考察创新能力

例2 (2003年初中物理决赛试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时,通常并不考虑仪表本身电阻对待测电路的影响,而将其视为“理想仪表”,即认为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电压表的内阻为无限大。实际上,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一定的电阻值,因而我们可以把电流表看作一个能显示通过自身电流大小的阻值很小的电阻,可以把电压表看成一个能显示自身两端电压大小的阻值很大的电阻。所以,把电压表或电流表接入待测电路时,就相当于在待测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或者并联一个电阻。这样,电流表两端就要有一定的电压,电压表中就要通过一定的电流,因此,实际上很难同时精确地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

1.现有一个量程为0.6A 、内阻为0.13Ω的电流表,能否用它测量某电路两端的电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说明用它能测量电压的最大值。

2.现要精确测量一个阻值约为8Ω的电阻x R ,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 电流表A 1:量程为100mA ,内电阻

14r =Ω;

电流表A 2:量程为500μA ,内电阻2750r =Ω;

电压表V:量程为10V ,内电阻310r =KΩ;

变阻器0R :阻值约10Ω;定值电阻0R :阻值约10KΩ;

电池E :两端电压越1.5V ;开关S 、导线若干。

(1)选出你测量时所需的适当器材,并在虚线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2) 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根据所测的物理量,写出被测电阻x R 的表达式。

解析:这是一道初中物理竞赛的实验题,电流表作电压表使用,滑动变阻器作分压器使用,即使为了安全,又能提高实验的精度。

四、着重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考查

在新课程理念下,除了着重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外,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考查又是中招的一个亮点。在初中物理中常用到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比较法、等效代替法、图像法、转换法、推理法等。

例3(河南试题)有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实验中我们是通过测量与它大小相等的量来完成的。下列几个事件中不是应用这种方法的是( B )

A.用量筒和水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B.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C.用刻度尺和棉线测量地图上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D.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例4 为了比较准确地测出一堆相同规格的小橡胶垫圈的数量(估计为1000个左右),最好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D )

A.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L ,再量出一个垫圈的厚度L 1,1/L L 即为垫圈总数

B.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L ,再量10个垫圈的厚度L 1,110/L L 即为垫圈总数

C.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 ,再测出一个垫圈的质量M 1,

1/M M 即为垫圈总数

D.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 ,再测出10个垫圈的质量M 10,

110/M M 即

为垫圈总数

解析:本题在考查方法的同时,又联系实际,考查了误差理论的应用。若为一堆一分钱的硬币,用方法B 也可以,因为硬币没有弹性。

五、逐步提高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目标,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学教学中重知识轻实验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探究性的题目在中招中正在逐渐加重。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考查探究能力命题时,往往不能贪多求全,一般只是对探究环节的某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样能保证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例5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如图所示是他根据实验现象画出的光路图。他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发现空气

中折射光线与发现的夹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你猜想,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

是 。

你猜想的依据是 。

解析:折射光消失;光线全部反射回水中;折射角等于90度或折射光沿水面前进,也给分。

光从水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先达到90度。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表现。

例6 在影响机械效率的许多因素中,摩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小红想研究粗糙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针对这个问题,小红借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利用家中的

案板和盐袋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A .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盐袋的重力为G

B .用案板作斜面,把盐袋通过细绳与弹簧测力

计连接,沿斜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把盐

袋匀速拉上向斜面

C .分别测出拉力F ,盐袋移动的距离s 和升高的高度h

D .改变斜面的高度,做4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1)计算并将数据填入表中的4个空格处

(2)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_。

(3)分析实验数据,你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写出一个)。

解析:(1)0.5 0.8 0.625 0.741 (2)大 (3) 斜面越陡越费力,竖直提起时效率最高等

六、实验开放型试题明显增多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供选择的器材、方案也不是惟一的。

例7 如图所示,A 、B 是从同一块厚度均匀

的金属片上裁下的两小片,其中A 片是正方形

的,B 片的形状不规则。请你用一种物理方法较准确地测出B 片的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1)刻度尺,(2)天平(附砝码),(3)量筒、水和细线,(4)弹簧测力计和细线。

要求:写出所选器材、测量步骤、所测的物理量,并用所测的物理量符号写出B 片面积的表达式(只需写出一种方法)

解析:采用对比的方法测面积。如(1)用刻度尺测量A 的边长L ;(2)用天平分别测出A 和B 的质量A m 和B m ;(3)计算2B A

m S L m 例8 要学好物理就要多动手实验。请你列举出用大塑料可乐瓶制成的三种物理实验器具,并简述制作过程及用它所演示的物理现象。

例9 小伟同学想在炎热的夏天测定冰块的密度,请你帮助他设计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例10 在两个广口瓶内分别盛有纯酒精和纯水,请你用尽量多的方法将他们区分开。(只要求说出区分的方法并明确说出结论,不用叙述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七、误差理论的应用也在提升

不少实验题的正确解答,离不开误差理论的指导。

例11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者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C )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例12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矿石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

(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照图乙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

(3)矿石密度的测量值为 kg/m 3

,图A 到图B 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

实值 。

解析:175.6g,70.0,2.51×103,由于矿石会带走一部分水,使矿石的体积测量偏大,测量结果偏小。

例13 如图所示为一测量灯泡发光强度的装置。AB 是一个有刻度的底座,两端可装两个灯泡。中间带一标记线的光度计可在底座上移动,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边灯泡在光度计上的照度是否相同。已知照度与灯泡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计到灯泡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有一个发光强度为0I 的灯泡a 和一个待测灯泡b ,分别置于底座的两端(如图)

(1)怎样测定待测灯

泡的发光强度x I ? 。

(2)简单叙述一个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 解析:接通电源,移动光度

计使两边的照度相同,测出1r 和

2r ,由22021

x r I I r 即可求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例14 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细线拉住,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

乙方案:

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水平方向拉动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八、命题更加贴近实际

试题越来越着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试题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涉及的情景学生熟悉,真实可靠,有效地考察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

例15 在制糖工业中常用沸腾的方法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为了使糖汁

在沸腾时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沸腾时的温度要低于100℃。可行的做法是A.缩短加热时间 B.使容器内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C.降低炉火的温度 D.将糖汁密闭在高压容器内加热

例16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

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A.同时沸腾 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B.稍后沸腾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例17 对锅加热,锅内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

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许多“白

气”。这是因为

A.沸腾时水不蒸发

B.停火后水开始大量蒸发

C.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温度高于100℃

D.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大量水蒸气液化为细小的水珠,形成“白气”。

第二讲绪论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明确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急迫性。

2.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实现角色的转变,不是这些实验你懂不懂、会不会做,而是你能否教给学生。

3.明确这门课的任务是培养未来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且知道这些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很重要,但依然是薄弱环节

初中物理实验很重要,表现在:

(1)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离不开实验。从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知道,物理学的真正开始是从伽利略把实验引入物理学研究,在此之前,人们只是通过观察、总结得到一些结论,结论是否正确也没有人通过实验来验证,正因为如此,才使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的错误结论延续两千多年,“把一张纸片一分为二,一半团成一个团,同时从同一个高度下落,但是没有同时落地”,若有人早做早就把这个错误结论给否定了。

所以,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其贡献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他给人们研究物理

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法。

(2)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同样物理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的开展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上课带着器材进教室,学生的反应如何?),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国外发达国家,实验课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如在英国中学的最后二年(即预科—相当于我们的高二、高三)学生在物理实验室的时间占物理课教学时间的25--50%,在中学低年级可占总教学时间的70-80%;在西德,初中物理课共安排了343个实验,其中295个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几乎都是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完成的,他们的学生动手能力能不强吗?他们能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吗?理论深度不够,但是所学东西不少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解能不深刻吗?

在实验课的教学形式上,为了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教学形式趋于边教边实验的方法,教室转向物理课专用教室。在实验设备条件上,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重视用简单的仪器作实验。用自制的仪器作实验,用身边的废物作实验;二是计算机辅助实验,实现实验与现代化的结合。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也非常强。

(3)已经引起重视:初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比例较大,一共43个学生实验,比过去多多了。另外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小实验等明显增多。

(4)已经引起重视还体现在中招中:中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指挥棒,中招物理实验所占的分值比较高,一般在25%--35%之间,且有增加的趋势,河南省的占32%。:

但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十分薄弱。由于长期不作实验或者很少做实验,已经严重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正常开展,表现在:由于缺乏实验的支持,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性等;由于缺乏实验,教师的讲课只能是环环相扣的理论推导,学生一旦跟不上,也就跟不上了;教师的优质课尽量以课件代替实验;学生在中招中实验题的失分率总是居高不下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怕麻烦;

(2)实验器材老化而且又缺乏,做不成实验或者作出的实验效果不好;

(3)教师本身的实验素质不高,不会做实验;

(4)缺乏高素质的实验员,或者学校领导对实验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因此,我们说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亟待加强。

2.现代的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离不开实验的支撑。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后,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有待于实验的验证。

现在的初中新教材把声现象和光现象放在最前面,因为声现象和光现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几乎每个人天天都要遇到声现象和光现象。但是我们知道:声现象中涉及到振动和波,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所谓回声是声音反射的结果,所谓光的散射是光反射的结果,所谓光在空气中的透射是波长较长的光在空气中衍射的结果,而振幅和频率是反映振动特征的物理量,反射和衍射是波的特征,所以,没有对振动和机械波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深刻理解声现象的;而振动和波是力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对数学的处理要求也较高,是放在高中力学中的最后学习的。怎么办呢?现在初中物理教材的处理思路是:理论体系不要求非常严格,只要通过对你所熟悉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利用实验验证或者探究你的见解是否正确或者需要什么修改,从而达到对某一现象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离不开实验的支持,比如本节课中(1)感觉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用手摸一摸发声的物体就能感觉到在动,但是作为教师只是自己感觉到还不行,还必须让学生也能看到,于是就要设计实验来让学生看,既然是让学生看,其可视性就要强,于是让发声的音叉与水接触激起水花、敲响的鼓面上的小纸屑在跳舞等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是,这种振动不持久,要想长久观察,就要让长时间的发声、长时间的振动,于是有人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塑料瓶把底部去掉,蒙上一层橡皮膜,瓶内装满带颜色的水,瓶口用塞子塞紧,塞子中插上一个细玻璃管或细塑料管,让橡皮膜与正在发声的广播的纸面接触,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水面随着广播中的音乐而有规律的振动。(这是受迫振动,频率要低,水有惯性)。(2)声音是依靠空气的振动传播的,怎样显示空气的振动呢?空气的振动是看不见的,必须通过振动空气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可是振动的空气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很小,只有是很轻的物体空气的作用效果才能显示出来,关键还是要能看到,根据这些要求,利用发声的广播对着点燃蜡烛的火焰,就能看到火焰在随空气在振动,音乐最好是强有力的摇滚乐,轻音乐的效果不好。(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只有振动而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声波是不会产生的,可是要创造没有空气的空间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合理的想象;这个实验逐渐抽气,声音越来越小是合理的,但是在课堂上是不容易的,于是有的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合理吗?也有人采用放录像的方式,我认为比课件的效果好。为什么选用电铃呢?因为电铃振动发声是大家所熟悉的,且发声时的振动是有目共睹的。

3.现代的中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生活阅历简单,缺乏社会实践,他们的学习需要有实验支持的直观性教学。由于社会的、家庭的等多方面原因,现在的学生很少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家里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虚拟的东西接触的还不少,接触的实际东西太少了,这也影响到了物理课的学习,本来举的实例是为了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而实例本身却成了难题。(如磅秤是什么样的?)

4.物理课件代替不了物理实验。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物理课件到处都是,现在教师上课几乎每节课都用课件,演示实验也不作了,用课件一看了事,这是不合适的。课件毕竟是虚拟的,设计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与实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滑轮的教学中,要得到“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是很困难的,因为摩擦的存在,弹簧秤对细绳的拉力不可能正好等于重物的重力,为了得到上述结论,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小摩擦,另一方面在器材的选取上,要选刻度较大的筒状弹簧秤,差一点也看不出来,可视性也强。

二、新形势下,教师自制教具和指导学生自制学具有待加强

1.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

2.可以弥补目前实验器材的不足;

3.利用身边的材料甚至是废物作实验,可以变废为宝,加强节约方面的教育;

4.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实验素质

加强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验素质,无疑是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实验能力不强,对实验不感兴趣,很难有实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教师的实验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

教师的实验教学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

?????????

???????????????????????????自制教具和学具的技能根据需要设计新实验验误差改进实验方法,减小实改进、设计实验的技能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实验误差正确处理数据设计记录表格验报告的技能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排除常见故障规范操作、正确读数编制实验步骤合理选取实验器材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技能素质包括

教师的实验技能等于说教师首先应该会作实验,对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了如指掌。但是,光自己会还不行,还必须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

实验教学素质???

????外实验活动能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边讲边演示”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能“

导学生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能指式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形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 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哪些类型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

????课外实验边教边实验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五、怎样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1. 政府、学校加强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

2. 教师的实验素质要提高。

3. 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要重视实验教学,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也要做。

4. 中招的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出来。

5. 设置专门的实验课教师。

六、这门课的任务

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实验素质。具体要达到以下几点:

1.熟悉初中物理实验的特点,明确初中物理实验的要求。

2.认识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熟悉初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4.熟悉重点实验和难度较大的实验,探究实验成败的关键及其原因。

5.了解自制器材或教具的思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自制简单的器材或教具,以弥补实验器材之不足。

6.了解初中物理实验改革的动向,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七、这门课的基本要求

初中物理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初中的物理实验(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课程的对象是即将毕业走上高中讲台的专科毕业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实验误差理论,做了不少的普通物理实验,即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现在的任务是:在此基础上,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他们的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为即将进行的初中物理教学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贯彻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会操作: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训练,达到能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并能规范使用,会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即能圆满的、规范的完成每一个实验。

(2)能讲解: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自己会做,还要教会学生做;这就要求不仅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能够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对实验的认识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要求熟悉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的原因;知道实验的原理,明确实验的方法,知道确定实验过程先后排序的根据;知道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减小误差的措施。

(3)要发展:能根据误差理论对实验有所改进;能够将所学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等进行迁移,设计出更合理的新实验。能把最新的科技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

第三讲实验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

1.掌握实验量具仪表的精密度、准确度概念;

2.了解教学仪器的型号、符号和认识仪器的一般过程;

3.了解实验操作规范要领及规范操作的意义;

4.了解误差理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了解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6.明确自制教具的重要意义及怎样自制教具。

一、怎样识别仪器

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离不开仪器。

1.测量

(1)何谓测量?测量是指为确定被测量对象某个方面性质的量值而进行的被测量对象与仪器比较的过程,即测量就是比较。

如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是桌子的长与米尺的比较;

测量铁块的质量时,是铁块与砝码的比较(通过等臂天平);

测量某个物体的温度时,是该物体与温度计的比较;

用杆秤称量一个西瓜的重量,就是西瓜通过杆秤与秤锤比较;

用弹簧秤称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就是该物体通过弹簧与标准重力器比较(作用效果相同)

用秒表测量一段时间,就是这段时间与秒表比较;

用万用表测电阻,就是该导体与标准电阻器比较。

(2)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被测量与测量仪器直接比较。

间接测量是指先找出被测量与几个直接测量量的关系式,通过测量直接测得量计算出被测量。如伏安法测电阻、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等,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属于直接测量。

(3)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包括两部分,数值和单位,数值又包括两部分:测量值和误差范围。

2.测量仪器

(1)测量仪器是指用以直接或者间接比较测出被测量值的所有器具。如游标卡尺、天平、弹簧秤、秒表等。

一个国家最准确的计量器具是一些“主基准”,在全国各地有经过“主基准”校准过的“工作基准”,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已经直接或间接用“工作基准”校准过。所以成了我们测量时的“基准”,我们的测量实际上是间接地把被测量与基准比较。

(2)仪器的准确等级

测量时,是以仪器为标准进行比较的,所以仪器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测量中,由于测量的目的和测量对象不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也不同,如称量金戒指的天平必须精确到0.001g,而称量一汽车货物质量的磅秤差几千克也无关要紧。为了适应不同测量需要对仪器精度要求的不同,国家规定工厂生产的测量仪器分不同的等级。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

①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一般是指仪器的最小分度值。同类测量仪器,其最小分度值越小,精密度越高(比较米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测量中,由于多种可能的原因,测量的结果不会完全相同,大小具有偶然性,但

是在单次测量中的最大绝对误差认为是最小分度直的

1

2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的实验中,参考答案为64.70.5

±cm的依据就在此),精密度高说明测量的随机误

差小(半刻度值小)。对于同一物理量的测量,精密度越高的仪器,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越多。

②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是指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正常工作时的基本误差,对于电表来说就是最大百分相对误差(怎样计算的?),决定了电表的级数(K 级表的最大百分相对误差是K %)。仪表的准确度反映了测量时系统误差的大小,主要是由仪表的结构决定的(如电表的灵敏度会影响其准确度)。

同一表的两个量程为什么级数是一样的?最大绝对误差成比例关系吗?(通过表头的电流没有发生变化)

怎样利用准确度估算一次测量的最大误差?

为什么要求测量值尽量接近满量程?

当仪表的满量程为max x ,最大绝对误差位max x ?时,最大相对误差为max max max

100%x x δ?=?,当测量量为x 时,其最大相对误差为max 100%x x x δ?=?,可以看出,x 越大,相对误差越小,一般要求测量值不小于量程的2/3,这样仪表的准确度与测量的准确度趋于一致。

③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对不同的器材,其含义不同。

对于电学类仪器,系统误差其主导作用而偶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的精度就主要代表准确度;

对于米尺、游标卡尺、量筒、温度计等,测量时偶然误差起主导作用而系统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的精度主要是指精密度。

对于天平来说,精度既与精密度有关,又与准确度有关,因为测量结果与横梁的灵敏度、砝码精度都有关,其精度等于其感量与称量之比。

(3)仪器的选择

实验时要恰当地选择仪器。并非仪器越精密越好,如测量一车煤的质量用天平、测单摆的摆长时用千分尺等,这样麻烦、没意义,还是一种浪费,在实验中尽量减少精度高仪器的使用次数,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在选择仪器时。要注意:

①安全:不能超过仪器的量程;

②精密:精密度符合要求就行,不要在一个实验中使用精密度悬殊的仪器; ③简单:越简单的仪器越好,越精密的仪器复杂程度越高。

(4)怎样了解仪器的性能?

仪器的性能有许多指标,最基本的是测量范围和准确等级。

①先从包装或者标签看型号

国家教育部为了促进教学仪器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统化,制定并颁发了教

学仪器的技术标准,凡是国家教育部已经颁发技术标准的教学仪器,都有型号和定型样机。目前,把教学仪器分为九大类,每一类又分若干小类,分类标准是统一的,由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仪器的编号都有四位数,第一个数是大类号,第一个数加上第二个数是小类号,第三、四数字是仪器在同一小类中的序号,如J1201,“1”表示通用仪器,“12”表示电源。“01”表示电源系列的1号;再如J1201-1,“-1”表示原来电源改进后的新产品。

②看仪器上的符号标记

一般仪器上标明的主要是测量范围和精确度,如千分尺0.01mm,25mm;调节范围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如滑动变阻器0-10Ω,2A;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等。电表上的符号标记比较多,表示的信息也比较多。

③如果还有不清楚的,看仪器说明书。

(5)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注意检查仪器是否能正常使用?

②检查是否有零误差?

③检查量程和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平面垂直。

二、实验操作规范

认识仪器是正确使用仪器的前提,而要使实验顺利进行,还要注意操作规范正确。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对“规范操作”有清醒的认识。

(1)只有教师会规范操作,才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但会规范操作,还应知道那些做法属于不规范操作以及有可能带来的危害;

(2)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同时教师科学的、严谨的作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的中招试题中,考操作规范的题目时有出现,若做过实验,且操作正确,这类题不算什么;若平时不注意或背操作,可能会成为难题。另外,要清醒认识不规范操作的危害性,如测电压时,若不知待测电压的大小,应先用大量程,看能否换用小量程,若用反了,可能把表损坏;但是用多用表测量高电压时,若放在电流挡或者电阻挡上,危险就大了;稀释浓硫酸时,若程序反了,危害性就更大了。造成这种危害后,若是你教师要求不到位,恐怕你还要服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1.制定操作规范的出发点

(1)安全,确保实验中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损坏仪器的事故。

(2)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以完成特定的实验任务;

(3)避免实验中人为带来过失误差,减小实验中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2.实验操作的程序要求(以电学实验为例)

(1)装配仪器:装配仪器前,先检查仪器有没有零点误差、有没有损坏以及仪器是否够用。

然后按照“简单、清楚、便于控制和观测”的原则布置仪器。具体来说:把需要读数的放在正前方,需要操作的如电键、滑动变阻器等放在右手边,不需要动的如电源、待测电阻等放在左手边,然后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连图,先大回路,后小回路,先外部,后电源;

尽量连线不交叉,能用短导线的不用长导线;

接线要接在接线柱上,不能几根导线的一端脱离接线柱打一个结;

最后接电源,开关要保持断开状态。

(2)仪器的预备性调整

检查一下仪器的装配是否正确,各器件是否处于规定的初始状态,如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电表的量程选择等。

(3)按照规则进行操作,

当检查无误后,试探性的闭合电键,看电表的反应,若正常,按照要求继续操作。

(4)整理仪器

实验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拆线。学生要整理仪器后方可离开,整理时一要把仪器复原,二要检查仪器是否有损坏或者丢失或者别人借走没还。

3.实验操作的动作规范

实验操作不仅要注意程序规范化,还要注意动作规范化。

(1)物理天平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先调节底座水平,再调节横梁平衡;

②使用过程中左手不离止动旋钮;

③镊子怎样加砝码?

④物体和砝码应放在盘中的何处?

⑤移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怎样拿烧杯倾倒液体?如果盛的是水银,还应用手托住杯子的底部。

(3)如何观察标度?如何读数?

(4)如何拿光学器件?

(5)温度计怎样使用?

4.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要求

作为演示实验,除了规范操作外,还应:

(1)操作前,先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及观察的重点;

(2)尽量增加可视性;

(3)演示结束后,及时把仪器移开;

(4)有不安全因素的实验,绝不能让学生上台操作。

(5)尽量让学生参与,增强互动,增强可信度。

三、误差理论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要提高教师对物理实验的理论指导水平,必须掌握误差理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去。近年来的中招试题中,涉及误差理论的题目不断涌现,只是提法不同---做法中最合理的是。既是中招考试中不考察误差理论,作为教师确定实验方案、选择

仪器时也必须用到误差理论。

1.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必有误差,并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误差不是错误,只要细心、态度端正,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设法减小。(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球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10次,落点位置完全重合是不正常的)

2.测量误差的分类

按照误差的性质和来源,可以把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又叫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在进行测量时,由存在的不合理的确定因素引起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离。它的特点是:多次重复同一测量时,测量结果总是偏大或者总是偏小,不会出现有时偏大有时偏小的情况,因此不能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系统误差。

减小的办法:由于系统误差的来源有确定性,可以提前分析出来,所以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是对症下药: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完善实验原理、改进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等。

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有:仪器误差(刻度不均匀、零点误差、天平不等臂、砝码的标称值不准、弹簧秤换弹簧后没有重新标刻度等)、理论误差(理论不完善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细绳的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半偏法测电流计的内阻不计电阻箱接入后电路总电阻的变化、伏安法测电阻不计电表内阻的影响、电源内阻不计等)、环境误差(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工具不准或者测量对象发生变化、测电阻时由于通电时间过长引起导体温度升高等)、人身误差(测量者自身的原因如按秒表时总是提前等)。

(2)偶然误差: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实验器材、测量对象等造成的。引起偶然误差的因素是随机的,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事前也无法控制。测量的结果也有随机性,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但是从统计的角度看,偏大和偏小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且“误差小”出现的机会比“误差大”出现的机会大,所以可以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

3.测量误差的表示

分析实验数据时,常把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评价测量结果的好坏要用相对误差。

(1)绝对误差:0N -N =?N ,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它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程度,可以衡量一个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表示,又叫百分误差):等于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 即 %1000

?N ?N =η(一般情况下,待测物理量的真实值是不知道的,常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代替真实值)。相对误差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可用于评价两个测量结果的好坏。

4.多次测量结果的表示

(1)平均绝对误差:n n i i ∑=N -N

=N ?1,误差理论表明:若以任一测量值为中心,以N ?为半径划定一个区域,则真值落在该区域的概率为57.5%。测量结果表示为N N N =±?。

(2)单个测量值的标准偏差:1

)(12--=∑=n N N S n i i N ,误差理论表明:若以任一测量值为中心,以标准偏差为半径划定一个区域,则真值落在该区域的概率为68.3%。测量结果表示为i N N N S =±。

(3)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1()(12--=∑=n n N N S n i i ,误差理论表明:真值落在以N 为中心,以N S 为半径区域内的概率为68.3%。测量结果表示为N N N S =±。

5.有效数字和测量仪器的读数问题

2002年最新的物理教学大纲中,对有效数字的要求是这样的: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有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的运算不做要求,一般保留2-3位有效数字即可。1996年出版的物理教学大纲中,提到“对直接测量的读数,一般要求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位(游标卡尺不估读)”。 要测量,必读数,读数要按照有效数字的规则进行。

(1)有效数字:测量总是有误差的,测量的结果总是近似的。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不可靠的。

①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是由被测物理量的大小和测量仪器的精密度(最小刻度值)共同决定的。如长度在1-2厘米的物体,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是不同的。

②怎样识别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0”在测量结果中算不算有效数字? ③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测量结果太大或者太小时,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

(2)怎样估算测量误差?

①利用测量仪器的精密度来估算: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一般是指测量仪器的最小分度值。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测量中,由于测量着的生理、心理和其他原因,每次测量的误差大小由偶然性,但不会超过精密度的二分之一,因此,在单次测量中的最大绝对误差可认为是精密度的二分之一。主要适合于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水银温度计、量筒等。

②利用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来估算: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是指在规定的适用条件下工作时的基本误差(额定最大相对误差)。以电表为例,2.5级的电表的最大相对百分误差是 2.5%,它等于最大的绝对误差与量程之比,即%%100max max K N N N m

=??=δ(K 为电表的级数)。那么电表的最大绝对误差m N K N ?=?%max (m N 为电表的量程)

。适合于电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对于电表来说,两种估算方法均可,因为电表在设计时一般要求最小刻度值是最大绝对误差的1.5-2倍。

(3)测量仪器的读数规则

按照有效数字的要求,测量仪器的读数规则是:测量误差出现在哪一位,读数就读到那一位,若是整数,要用“0”来凑;直接测量中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应与读数误差所在的那一位对齐。中学阶段,一般按照最小刻度的1/2估算测量误差,对于有级数的测量仪器,也可由其级数估算测量误差。对于常用的仪器读数规则如下:

①最小分度为“1”的仪器,其二分之一是“0.5”,即读数误差出现在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所以,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若是整数用零来凑。

②最小分度是“2”或者“5”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最小分度的同一位上,则同一位分别按二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进行估读。这个时候为了避免估读造成的

麻烦,一般调到整的刻度。

③也有例外情况,如游标卡尺、秒表等就不要求估读。

④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位。

6.误差理论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误差理论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实验情景的选取、器材的选配、实验过程的安排、数据处理等无不体现减小误差的要求。现在举例说明: (1)对于同一实验,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体现了减小偶然误差的要求。

(2)伏安法测电阻中,电流表内、外接的选取,目的在于减小由于电表的内阻引起的系统误差。

(3)电源的选取: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要选电动势大的电源;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要选旧电池;测电阻率的实验中电源的电动势不能太大,因为电阻丝不允许通过较大的电流等都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

(4)确定直线方向时,两点取的一般比较远,在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靠近玻璃砖的大头针应离玻璃砖近一些,都是为了减小由于作图而带来的误差。

(5)半偏法测电表内阻时,电流表要求选阻值大的滑动变阻器,而测电压表内阻时要求选择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也是为了减小系统误差。

(6)为了减小读数误差,电流表和电压表要求指针偏转角度越大越好,而欧姆表则要求在中值电阻附近读数。

对于电表来说,为什么指针偏转的角度越大,测量效果越好?对于某一个电表来说,其准确度的级别是一定的,其最大绝对误差也是确定的,欲使测量的相对误差减小,测量值要尽可能大,尽可能接近瞒偏,所以要求指针偏转一般不小于量程的2/3,这样测量的准确度就与仪表的准确度接近了。

为什么在不超过量程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小量程?对于同一个电表,其准确度是一定的,量程越大,测量的最大绝度误差也越大;对于某一被测量来说,大小一定,绝对误差越大,相对误差越大。从最小刻度的一般来估算误差也是这样。

(7)平均值法和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也是为了减小误差。

(8)测电阻率是要求电流不宜过大且从大变到小。

四、怎样研究物理实验

设计和改进实验时应注意:

1.突出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

演示实验:简单明了,启发性好,着重可视性,对精度要求不高

学生实验:应突出对学生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系统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有一定的精度。

课外小实验:应突出趣味性,简单易行,代价不高,材料易找,最好是学生身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相互垂直,用于验证三线共面). 3.光路的确定(描出两点,连接并标出方向). 4.纸板可以折转的作用(验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光路可逆). 6.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①避免实验结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②验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7.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2.实验仪器的选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3)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出现较明显的重影现象);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和物距); (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好处(测量像距和物距更方便). 3.实验环境暗一些(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更明显). 4.平面镜的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 5.用光屏无法承接到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6.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7.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像等大;②物距等于像距;③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④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⑤所成的像为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凸透镜焦距的判断(①定义法;②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 3.刻度尺的读数. 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6.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方法(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清晰程度”,直到光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 7.像的位置因蜡烛烧短而变高后的调整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 8.光路可逆性的应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互换,等同于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若互换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互换后仍然能够呈现清晰的像). 9.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所成像比较稳定,且更容易比较大小). 10.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无法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1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的成像情况(仍然能够成像,且仍然是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一些). 12.在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加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后的成像情况(远视镜片为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加远视镜片后相当于减小了凸透镜的焦距,加近视镜片后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 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压力大小相同). 3.转换法的应用(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4.拉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证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 5.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速度大小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整理

观察沸腾实验: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 是; 图A 图B 图C 图D 图 E 图F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 是℃。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 甲乙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里,王大海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 1和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 灯泡发光(如图甲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压表,分别测量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乙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2)表二的测量结果是否可能?谈谈你的观点: (3)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________ (4)实验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是某实验中的三个电路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是 _ (2)你的结论 是 ; (3)夏荷同学探究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大于任何一个用电器两端的 电压。秋宁同学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对他们的结论,你如何评估? A B C 3.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初三物理总复习资料

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人发声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不同介质 中的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15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靠介质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 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 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分贝) dB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 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5、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 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 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6、噪声的含义:(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 (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 度) 7、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 坏听力。 8、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 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 装置,医学上的“ 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 )禾9用声波传递能量。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 内的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I. 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中学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

中学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 作者:张晓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第04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这样,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不能让物理实验教学仅仅停留在黑板上,但如何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密切关注,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探究实验的多元化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不应该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的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得到真正体现。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课中,要注重实验器材选择多样化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实验变量多样化处理,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挥主体作用。物理实验过程中,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与多个因素有关系,因此,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研究常用方法之一。由于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差异,实验本身难易度也不同,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同时研究完所有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一节实验课上,就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的实验活动,根据学生实际,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完成。 二、培养学生互助互爱,把合作权利和方法交给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提醒学生纠正一些不利于合作的行为方式,随时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及时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学生的分工问题就完全放给学生自己来做。实际上,让学生讨论分工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实验仪器的使用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促使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步地向科学的思维模式转变,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中学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我运用最多的主要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化法和归纳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 往往越新奇的实验,学生越想亲自尝试。因此,在抓好物理教学演示实验的同时,应努力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在引导学生设计性实验选题时不要求突出实验内容的复杂性,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超强)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 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 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4.实验表格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

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不用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三、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a减少水的质量 b提升水的初温 c加盖子 3.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 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 气泡压强变小。 4.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处和晶体熔化过 程相同) 5.按图9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

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压强的大小的因素;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功、电热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磁场对通电导体力的大小的因素等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例如,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等效,都使用了等效替代法。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系的实验中,用乒乓球的振动放大和转换音叉的振动;利用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等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利用磁场的吸铁性来研究磁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一: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与改进》课题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与改进》课题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人曾说过“没有实验的一堂物理课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其心理认知水平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通过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刺激学生的感观使思维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达到“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大能力要求。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2、教材改革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旧教材比较,在实验教学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的实验更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的内容。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渗透,注重科学的理念;三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究中,要注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克服以往实验教学中看实验多,做实验少的问题;注重

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已有条件,因地制宜地作好各种实验。 3、解决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的需要。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难实验,困扰着教师其原因可能一是实验本身的难度较高;二是实验器材不足,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不够;三是环境气候的影响以及及操作者的实验技能等因素所致,使实验效果不佳或实验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来解决这一难题。 4、开展自制初中物理教具满足教材实验的需要。 原来的实验教学设备装备有一部分能适应现行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一部分经过改进后才能继续使用。所以,我们只有解决教具制作问题,发动教师和学生,人人做教具,个个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 为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较强的观察、思维、分析、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整合知识内容及应用,为此,我们拟定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容易误入唯心主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濮阳市华龙区第五中学物理组宗自岭2014年10月,我们物理课题组在区教研室刘素红老师指导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进行了第一阶段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近半年多的有效训练,达到了阶段性的目标,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试题逐步增大出题分值,出题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今年“中招实验操作考试”分值由原来的15分增加到了30分,更加强调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这一课题在此形式下意义巨大,值得去认真研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教学仪器设备充足。特别是近两年市里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改造”,该校物理实验仪器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拥有两个实验室。完全能够完成初中物理各类的演示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他们的学生基础普遍差,但班级学生人数少,方便展开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同时,农村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强,对实验有着强烈

的兴趣。所以更加便于开展课题研究。 2、研究的过程 A、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 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强了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根据方案的 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并由负责理论研 究的老师李彦君进行撰写理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B、行动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4日,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探究实验教学;即怎样把传统的学生实验如何向学生探究实验的转变;找到在实验中影响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并想办法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进一步促使教师观念的变化,提高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2.改变目前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如何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 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 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 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 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 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 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 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

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 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 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 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 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 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 5.类比法 6.模型法 7 图像法 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 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在初中物 理许多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例如: 1、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2、研究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3、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4、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摩擦力) 5、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6、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 7、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长度、材料与横截面积) 8、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 9、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 10、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11、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无铁芯)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得拉力,从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2、“曹冲称象”用石块质量替代大象质量 3、研究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用合力代替几个分力 4、研究串、并联的电路中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时,用一个总电阻来等效代替两个分电阻 5、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等效的方法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6、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三、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例如: 1、压强计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的变化;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成海绵凹陷的深浅。 3、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阻力大小转换成小车运动距离的远近 4、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时,动能的大小转换成木块运动距离的远近 5、在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转换成煤油温度变化情况 6、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比较电磁铁磁性强弱。 7、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入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 8、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可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 9、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便可通过扩散现象认识它。 10、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限制,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在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 1.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因为我们不能得到绝对的真空) 2.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因为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重点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欢迎阅读【物理教育】初中物理实验考试题都出自这里 2017-03-15让物理变简单 实验步骤、操作、结论 1力学 基础性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N,最小分度值是0.2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8N。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48.0?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2400?kg/m?3?。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 【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7.?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如何创新初中物理实验

如何创新初中物理实验 发表时间:2018-04-17T13:58:11.3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8期作者:蒲固元[导读] 浅谈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路的方法和手段,希望可以推动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陕西省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723600 摘要: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广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师分享几点看法,浅谈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路的方法和手段,希望可以推动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过去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面对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实验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一、采用探索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了科学世界观。 二、多进行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 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能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可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在学习电阻的测量中,我们就应很好地总结:我们学过的电阻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下面是我们学过的常见的测电阻方法: 1.伏安法。伏安法的测量依据是欧姆定律,需要的基本测量仪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但理论上无论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还是“内接法”,系统误差都不可避免,要会分析什么情况下用哪种电路测量误差较小。 2.替代法。可以是利用电流等效,也可以是利用电压等效。只要选用的电流表或电压表精度高,替代法测得的电阻值精度也高,而且不需要计算,可以直接读出数据,但必须有阻值可调的标准电阻。 3.比较法。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未知电阻如果跟已知阻值的标准电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就可以用比较法求出未知电阻。具体作法:可以把二者并联, 也可以把二者串联。由于串联电路电流相等,两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跟电阻成正比,同样也可以用比较法测出未知电阻(在测电压表内阻时常用这种方法)。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主要通过对创新教育的探讨,提出了几点如何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秀荣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7-8。 [2]周磊杜山初中物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5,(3):35-36,38。 [3]杨祀国浅谈初中物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科学咨询,2012,(6):50-51。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10.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2.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4.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上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你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的实验名称:。 【标准答案】(1)D和E (2)CABD (3)实验一: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二: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三: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四: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和200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表1 m=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是的。“相同”或“不相同”)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3)分析表1和表2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初中物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第一类型: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⑴用刻度尺测长度,⑵用秒表测时间,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⑻用电流表测电流,⑼用电压表测电压,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 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 2. 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 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

F·S及二力平衡,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 t。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外注意。 第二类型:探究型实验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所以现行各种教材中探究型的课题每个章节都有渗透。探究型试题也已成为当今中考必考类型试题,而且这类试题大都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型实验一般按教材内和教材外分为两类。 1.不同版本的教材内物理探究型实验共计有14个实验:⑴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⑵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⑸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⑻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⑼探究物质比热容,⑽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⑾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⑿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⒀探究电流热效应,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 不同版本的教材外物理探究型实验包括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外读物上设计的探究活动和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