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计量专业实务考点整理.doc

第四章计量专业实务考点整理.doc

第四章计量专业实务考点整理.doc
第四章计量专业实务考点整理.doc

第四章计量专业实务

1,计量检定:

(一)计量检定的定义: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二)计量检定内容:对计量器具进行检查,它是为确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该器具有关要求所进行的操作。这种操作是依据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所规定的量值传递关系,将被检对象与计量基准、标准进行技术比较,按照计量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检定条件、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最后按检定规程规定的计量性能要求(如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测量不确定度、影响量、稳定性等)和通用技术要求(如外观结构、防止欺骗、操作的适应性和安全性以及强制性标记和说明性标记等)进行验证、检查和评价,对计量器具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哪一准确度等级做出检定结论,按检定规程规定的要求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

结论为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或加盖合格印;不合格的,出具检定结果通知书。

(三)计量计量检定有以下特点:

(1)检定的对象是计量器具,而不是一般的工业产品;

(2)检定的目的是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其主要作用是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3)检定的结论是确定计量器具是否合格,是否允许使用;

(4)检定具有计量监督管理的性质,即具有法制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在社会上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

(四)计量检定的分类:

(1)按照管理环节分类: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后续检定的对象是:①已经过首次检定,使用一段时间后,已到达规定的检定有效期的计量器具;②由于故障经修理后的计量器具;③虽然在检定有效期内,但用户认为有必要重新检定的计量器具;④原封印由于某种原因失效的计量器具。)、周期检定、修理后检定、周期检定有效期内的检定、进口检定、仲裁检定(用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测试活动。这一类特殊的检定是为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引起的计量纠纷而进行的。)

(2)按照惯例性质分类: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3)强制检定的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计量标准器具,它们是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这些计量标准器具肩负着全国量值传递的重任。

另一类是工作计量器具,它们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并且必须是在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中实际使用的工作计量器具。这些工作计量器具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交易的公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环境、资源的保护。

2,校准:

(1)定义:校准是“在规定的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不确定度”。

(2)校准所得结果

①可以是给出被测量示值的校准值,如给实物量具赋值;

②也可以是给出示值的修正值,如实物量具标称值的修正值;

③或给出仪器的校准曲线或修正曲线;

④也可以确定被测量的其他计量性能,如确定其温度系数、频响特性等。

上述这些校准结果的数据应清楚明确地表达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报告校准值或修正值时,应同时报告它们的测量不确定度。校准是按使用的需求实现溯源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3)校准应根据顾客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文件。

首选是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如果没有国家计量校准规范:

1)可使用满足顾客需要的、公开发布的,国际的、地区的或国家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

2)或依据计量检定规程中的相关部分;

3)或选择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最新公布的方法;

4)或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5)还可以使用自编的校准方法文件。这种自编的校准方法文件应依据jjfl071一2001《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进行编写,经确认后使用。

3,检测:

(1)定义:检测是“对给定产品,按照规定程序确定某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处理或提供服务所组成的技术操作”。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技术人员从事的计量检测,主要是指计量器具新产品和进口计量具的型式评价、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和商品包装计量检验以及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

计量检测的对象是某些计量器具产品和定量包装商品。

(2)计量检测的依据:

对计量器具新产品和进口计量器具的型式评价,是依据型式评价大纲对计量器具进行全能试验,将检测结果记录在检测报告上,为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型式批准提供依据。

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和商品包装计量检验是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进行检验,为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商品量的计量监督提供证据。

对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的计量检测是依据国家统一的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技术规范对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等级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为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用能产品能源效率的计量监督提供依据。

4,检定、校准、检测的设备要求包括:计量标准器具和配套设备的要求,如计量标准器具和配套设备的名称、准确度指标、功能要求等。环境条件要求包括:环境参数的技术指标,如所需的温度范围、湿度范围等。

5,方法的确认需要实施验证,提供客观证据,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

(1)使用计量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2)与其他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3)实验室间比对;

(4)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5)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经过使用上述方法或其组合,确认符合要求的方法文件需经过正式审批手续,由对技术问题负责的人员签名批准方可使用。必要时,应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某一非标准方法进行技术评价、科学论证,确定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满足对某种计量器具校准的要求。

6,计量标准的仪器设备配置要求:

进行检定时要按照检定规程中检定条件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配套设备的规定;进行校准时要按照校准规范中校准条件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配套设备的规定;进行型式评价时要按照型式评价大纲对仪器设备的规定;进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时要按照检验规则中不同种类商品净含量检验设备的规定,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以使检定、校准、检测工作正确实施。

上述所配备的仪器设备应满足规程、规范、大纲、检验规则的准确度要求和其他功能要求,并经过检定、校准,有在有效期内的检定、校准证书,贴有表明检定、校准状态的标识。

7,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核验工作的内容包括:

(1)对照原始记录检查被测对象的信息是否完整、准确;

(2)检查依据的规程、规范是否正确,是否为现行有效版本;

(3)检查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和配套设备是否符合规程、规范的规定,是否经过检定、校准并在有效期内;

(4)检查规程、规范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项目是否都已完成;

(5)对数据计算、换算、修约进行验算;

(6)检定规程规定要复读的,负责复读;

(7)检查结论是否正确;

(8)如有记录的修改,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规范,是否有修改人签名或盖章;

(9)检查证书、报告上的信息,特别是测量数据、结果、结论,与原始记录是否一致。如证书中包含意见和解释时,内容是否正确。

核验中,如果对数据或结果有怀疑,应进行追究,查清问题,责成操作人员改正,必要时可要求重做。经过核验并消除了错误,核验人员在原始记录和证书(或报告)上签名。

8,校准测量能力的评定:校准测量能力是指在常规条件下通常提供给用户的最高校准测量水平,它用包含因子k=2的扩展不确定度表示。有时称为最佳测量能力。

9,内部周期检定(校准)计划表一般包含以下内容:每一种计量器具的名称、编号、测量范围、反应准确度的技术指标(如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检定周期或校准间隔、上一次检定或校准的年月日,下一次检定或校准的年月日、承担检定或校准的单位、使用部门、保管人等。

10,证书、报告的分类:各类检定、校准、检测完成后,应根据规定的要求以及实际检定、校准或检测的结果,出具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校准证书(校准报告)、检测报告。

11,校准证书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要求:

(1)在校准证书中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必须指明是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还是扩展不确定度,以及对应于校准结果的具体参数。

(2)当被校准结果有多个同等重要的参数时,应分别给出各个参数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

(3)当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差异不大,在满足量值传递要求的前提下,整个测量范围内的测量不确定度可取最大值。其最大值点的位置可能在测量范围的上限点也可能在测量范围的下限点或其他部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当整个测量范围的测量不确定度有明显的差异或有变化规律时,不能以一个值代表整个测量范围的不确定度,而应以函数形式或分段给出,或每个校准点都给出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

(4)当被校准的对象是计量标准器具,且测量结果的可能值接近正态分布时,应通过估算有效自由度v eff,取适当的包含概率p(通常取p=95%),查表得t分布临界值即k p,求得扩展不确定度Up。在校准证书上应给出扩展不确定度Up和包含概率p,以及有效自由度v eff的值,以便于使用该计量标准器具进行下一级检定或校准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引用。当不估算自由度直接取k值(通常取k=2),得到扩展不确定度U时,应在校准证书上同时给出扩展不确定度以和包含因子k的值。

(5)校准证书中的扩展不确定度只保留1位或2位有效数字。

(6)测量结果与其扩展不确定度的修约间隔应相同。即对测量结果进行修约时,其末位应与扩展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

12,证书、报告的修改和变更:

当已发布的证书、报告需要修改时,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修改:一是追加文件,另一种是重新出具一份完整的新的证书、报告。

如原证书或报告存在不正确的内容,则需重新出具一份完整的新的证书或报告代替原证书或报告。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方法正确,原始记录可靠,但存在数据处理和结论判断错误,或在数据转移到证书、报告时有错误,或存在打印错误,这时只需将错误信息更正后重新打印一份完整的证书、报告;另一种是实验方法有误,或缺少部分项目信息,这时需要重新进行检定、校准或检测,根据新的测量结果重新出具一份完整的证书、报告。

13,证书、报告的质量保证:监控的方法包括:

(1)定期使用一级或二级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3)利用相同或不相同方法进行重复检定、校准或检测,

(4)对保留的被测件进行再检定、校准或检测,

(5)分析一个被测件不同特性结果间的相关性。

14,证书、报告常见错误分析及处理:

(1)测量结果数据从原始记录转移到证书、报告时发生错漏,用计算机打印证书、报告时,拷贝上一次证书、报告改成下一次证书、报告时,该修改的信息没有修改,法定计量单位不符合规定的使用规则等。

对这一类错误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打印证书、报告时只可以拷贝空白的证书模板,不得拷贝原有数据。并通过加强证书的审核来避免,核验人员必须尽到责任,授权签字人也要把好审核最后一关。加强对法定计量单位使用规则的学习,特别注意符号字母的大小写,量的符号为斜体,计量单位符号为正体。

(2)证书、报告的项目未满足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的要求,未经批准和顾客同意减少了检定、校准、检测项目,结论不明确,有准确度等级的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结论只写“合格”,未指明符合几等几级等。

这样的证书、报告错误要认真分析,必要时需做补充实验,或整个实验重做。对这一类错误应通过加强对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的学习理解,和增强执行规程、规范的意识来消除。

(3)证书、报告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不规范,未指明是什么参数的什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信息不全,测量结果与其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不合适等。

对这一类错误,要通过加强学习理解jjfl059一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并认真贯彻来解决。15,证书、报告分的保存:

证书、报告是检定、校准、检测工作的结果,是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凭证,对发出的证书、报告必须保留副本,以备有需要时查阅。如发生伪造证书、报告,或篡改证书、报告上的数据等违法行为时,将以证书、报告的副本为依据,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揭露和处理。

保留的证书、报告副本必须与发出的证书、报告完全一致,维持原样不得改变。证书、报告副本要按规定妥善保管,便于检索。规定保存期,到期需办理批准手续,按规定统一销毁。证书、报告副本可以是证书、报告原件的复印件,也可以保存在计算机的软件载体上。

存在计算机中的证书、报告副本应该进行只读处理,不论哪一种保存方式,都要遵守有关的证书、报告副本保存规定。

16,计量检定印、证包括:

(1)检定证书:证明计量器具已经过检定并获满意结果的文件,

(2)检定结果通知书:声明计量器具不符合有关法定要求的文件,

(3)检定合格证:给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出具的合格标签,

(4)检定合格印:在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上加的显示该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的印记,或表示封缄的印记,如錾印、喷印、钳印、漆封印,

(5)注销印:计量器具经检定不合格时,在原检定证书、检定合格印、证上加盖的注销标记。

计量器具经检定合格的,由检定单位按照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出具检定证书、检定合格证,或加盖检定合格印。计量器具经周期检定不合格的,由检定单位出具检定结果通知书或注销原检定合格印、证。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抽检不合格的,应注销原检定证书,或检定合格印、证。出具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应加盖检定机构的检定专用章。

检定印、证应保持清晰完整,残缺、磨损的应停止使用。计量检定印、证应有专人保管,建立用印、用证管理制度。

17,使用计量检定印、证的法律责任:

上述计量检定印、证是评定计量器具的性能和质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技术判断和结论,是计量器具能否销售、能否使用的凭证。

伪造、盗用、倒卖强制检定印、证的属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经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检定出具的计量检定印、证,是一种具有权威性和法制性的标记或证明,在调解、仲裁、审理、判决计量纠纷和案件时,可作为法律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了计量标准器具(简称计量标准)的使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经计量检定合格;(2)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3)具有称职的保存、维护、使用人员;(4)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19,按jjf1022《计量标准命名规范》的规定,计量标准的命名应到遵循以下原则:

(一)计量标准命名的基本类型

计量标准命名的基本类型为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标准器(或标准器组)

(二)计量标准装置的命名原则

(1)以标准装置中的“计量标准器”或其所反映的参数作为命名标识,命名为:计量标准器或参量名称+标准装置

例如:一等量块标准装置,微波小功率标准装置

(2)以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或“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命名为: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或参量名

称+标准装置

例如:医用超声源检定装置示波器校准装置

(三)计量标准(或标准器组)的命名原则

(1)以计量标准器(或标准器组)的名称作为命名标识,命名为:计量标准器名称+标准器(标准器组)例如:f2 等级毫克组砝码标准器组(有计量标准器1mg-500mgf2 等级毫克组砝码组成的计量标准,可以开展电

子天平等的检定)

(2)以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的名称作为命名标识,命名为:检定或校准+被检定或被校准计量器具名称+标准器组

例如:检定测微量具标准器组

(四)命名原则的应用

具体一项计量标准的命名可以在jjf1022《计量标准命名规范》附录1 计量标准分类目录中查找,如果是jjf1022《计量标准命名规范》中没有的,可按上述原则命名。

20,计量标准考核的原则:(1)执行考核规范的原则;(2)逐项考评的原则;(3)考评员考评的原则。21,《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第六条规定,计量标准考核应到考核以下内容:

(1)计量标准器具及配套设备齐全,计量标准必须经法定或者计量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部门考核合格,配套的计量设备经检定合格或者校准;

(2)具备开展量值传递的计量检定规程或者技术规范和完整的技术资料;

(3)具备符合计量检定规程或者技术规范并确保计量标准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温度、湿度防尘、防震、防腐蚀、抗干扰等环境条件和工作场地;

(4)具备与所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应当配备2名以上获相应项目检定资质的计量检定人员,开展其他方式量值传递工作,应当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

(5)具有完善的运行、维护制度,包括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度,计量标准的保存、使用、维护制度,周期检定制度,检定记录及检定证书核验制度,事故报告制度,计量标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

(6)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技术要求。

22,计量标准的考评内容包括标准器及配套设备、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环境条件及设施、人员、文件集及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这六个方面的要求。

23,计量标准的溯源性,定期溯源和有效溯源(六条)的含义。

计量标准的量值应当定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均应有连续、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计量标准应当定期溯源。“定期溯源”的含义是指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如果是通过检定溯源,检定周期不得超过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如果是通过校准溯源,复校时间间隔应当执行国家计量校准规范规定的建议复校时间间隔;如果国家计量校准规范或者其他技术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复校时间间隔,当由校准机构给出复校时间间隔,应当按照校准机构给出的复校时间间隔定期校准;

计量标准应当有效溯源。“有效溯源”的含义如下:

①有效的溯源机构:计量标准器应当向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质量技术监督计量技术机构溯源;主要配套设备可以向具有相应测量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溯源。

②检定溯源要求:凡是有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应当以检定的方式溯源,不能以校准方式溯源。在以检定方式溯源时,检定项目必须齐全,检定周期不得超过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

③校准溯源要求:没有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应当依据国家计量校准规范进行校准;如无国家计量校准规范,可以依据有效的校准方法进行校准。校准的项目和主要技术指标应当满足其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④采用比对的规定:只有当不能以检定或校准方式溯源时,才可以采用比对方式,确保计量标准量值的一致性。

⑤计量标准中的标准物质的溯源要求:要求使用处于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

⑥对溯源到国际计量组织或其他国家具备相应能力的计量标准的规定:当国家计量基准不能满足计量

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量值溯源需要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后方可溯源到国际计量组织或其他国家具备相应能力的计量标准。

24,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

(1)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测量范围用该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或测量范围来表示,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当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测量范围。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

(2)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当根据计量标准的具体情况,按本专业规定或约定俗成用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进行表述。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当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需要。

(3)计量标准的重复性:通常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来定量表示,即用单次测量结果yi的实验标准差s(yi)来表示。计量标准的重复性通常是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一个不确定度来源。

(4)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新建计量标准一般应当经过半年以上的稳定性考核,证明其所复现的量值稳定可靠后,方能申请计量标准考核;已建计量标准应当保存历年的稳定性考核记录,以证明其计量特性的持续稳定。若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则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应当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若计量标准需要加修正值使用,则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应当小于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

(5)计量标准的其他计量特性,如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漂移、滞后、响应特性、动态特性等也应当满足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

25,计量考核的人员要求:(1)持有本项目《计量检定员证》(2)持有相应等级的《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相应项目《注册计量师注册证》。

26,文件集应当包含以下18个文件:

(1)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如果适用);

(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如果适用);

(3)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

(4)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5)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

(6)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

(7)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如果适用);

(8)计量标准封存(或撤销)申报表(如果适用);

(9)计量标准履历书;

(10)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如果适用);

(11)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12)计量标准操作程序;

(13)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使用说明书(如果适用);

(14)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15)检定或校准人员的资格证明;

(16)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

(17)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及相应的检定或校准证书副本;

(18)可以证明计量标准具有相应测量能力的其他技术资料。

27,五个重要文件的要求:(1)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3)检定或校准的原始记录(4)检定或校准证书(5)管理制度

28,通过如下两种方式进行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

(1)通过现场试验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通过现场试验的结果以及检定或校准人员实际的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计量标准测量能力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2)通过对技术资料的审查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通过申请考核单位提供的测量能力的验证、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试验等技术资料,综合判断计量标准

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和测量能力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申请考核单位应该积极参加由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或其认可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等测量能力的验证活动。获得满意结果的,在该计量标准复查考核时可以不进行现场考评;未获得满意结果的,申请考核单位应当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对于准确度较高和较重要的计量标准,如果有可能,建议申请考核单位尽可能采用测量过程控制的方法,对计量标准进行连续和长期的统计控制。采用测量过程统计控制的具体方法参见jjfl033一2008附录c.3。对于已经采用测量过程控制对计量标准进行连续和长期的统计控制的计量标准,可以不必再另外进行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考核。

29,计量标准的重复性:

(1)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被测量,计量标准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

这些测量条件包括:相同的测量程序;相同的观测者;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计量标准;在相同地点;在短时间内重复测量。通常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来定量地表示,即用单次测量结果y i的实验标准差s(y i)来表示。

(2)计量标准考核对计量标准重复性的要求:

对于新建计量标准,只要按照要求进行重复性试验,并提供试验的重复性数据即可;

对于已建计量标准,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重复性试验,如果重复性试验结果不大于新建计量标准时的重复性,则重复性符合要求;

如果重复性试验结果大于新建计量标准时的重复性时,应按照新的重复性结果重新进行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并判断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是否满足被检定或校准对象的需要。30,计量标准稳定性的考核方法:

(1)对于新建计量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大于一个月),用该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一组n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测量结果。共观测m组(m≥4)。取m个测量结果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作为新建计量标准在该时间段内的稳定性。

(2)对于已建计量标准,每年用被考核的计量标准进行一组n次的重复测量,取其算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相邻两年的测量结果之差作为该时间段内计量标准的稳定性。

31,计量标准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若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即不加修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如加修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该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U,k=2或U95)。32,在计量标准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使这一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核查标准。核查标准的选择大体上可以按下述几种情况分别处理:

(1)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是实物量具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一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

(2)计量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而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为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

实物量具通常可以直接用来检定或校准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并且实物量具的稳定性通常远优于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必进行稳定性考核。但需画出计量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量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计量标准器稳定性曲线图。

(3)计量标准器和被检定或被校准的对象均为非实物量具的测量仪器

如果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对应于该参数的实物量具,可以用它作为核查标准来进行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如果对于该被测参数来说,不存在可以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可以不作稳定性考核。

33,在计量标准考核中与不确定度有关的问题:

(1)在《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栏中应填写在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下,用该计量标准对常规的被检定或被校准对象进行检定或校准时所得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详细过程,并给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表。

(2)如果计量标准可以检定或校准多种参数,则应分别评定每种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

(3)由于被检定或被校准的测量仪器通常具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因此检定和校准工作往往需要在若干个测量

点进行,原则上对于每一个测量点,都应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4)如果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范围很宽,并且对于不同的测量点所得结果的不确定度不同时,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可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来表示:

一是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分段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以每一分段中的最大测量不确定度表示)。

二是对于校准来说,如果用户只在某几个校准点或在某段测量范围使用,也可以只给出这几个校准点或该段测量范围的测量不确定度。

(5)无论用上述何种方式来表示,均应具体给出典型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如果对于不同的测量点,其不确定度来源和数学模型相差甚大,则应分别给出它们的不确定度评定过程。

(6)视包含因子k取值方式的不同,在各种技术文件(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详细报告、技术报告、一级检定或校准证书等)中最后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应采用下述两种方式之一表示:A,扩展不确定度U;B,扩展不确定度Up。

若被测量接近于正态分布,还应给出其有效自由度。

34,检定或校准机构的验证方法:

(1)传递比较法

用被考核的计量标准测量一稳定的被测对象,然后将该被测对象用另一更高级的计量进行测量。若用被考核计量标准和高一级计量标准进行测量时的扩展不确定度(U95或k=2时的U,下同)分别为U lab和U ref,它们的测量结果分别为y lab和y ref,在两者的包含因子近似相等前提下应满足:

对于某些计量标准,例如量块,其检定规程规定其扩展不确定度对应于99%的置信概率;此时所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所对应的k值与2相差较大。在进行判断时,应先将其换算到对应于k=2时的扩展不确定度。由于经换算后的扩展不确定度变小,即其判断标准将比不换算更严格。

(2)比对法

如果不可能采用传递比较法时,可采用多个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假定各实验室的计量标准具有相同准确度等级,此时采用各实验室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当各实验室的测量不确定度不同时,原则上应采用加权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其权重与测量不确定度有关。但由于各实验室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所掌握的尺度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仍采用算术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若被考核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为ylab,其测量不确定度为u lab,在被考核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方差比较接近于各实验室的平均方差,以及各实验室的包含因子均相同的条件下,应满足

(4-4)

35,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包括三级三要素。三级是指上一级计量器具、本级计量器具和下一级计量器具;三要素是指每级计量器具都有三要素:上一级计量器具三要素为计量基(标)准名称、不确定度

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和计量基(标)准拥有单位(即保存机构);本级计量器具三要素为计量标准名称、测量范围和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下一级计量器具三要素为计量器具名称、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三级之间应当注明溯源和传递方法。

图4-2

36,建立计量标准的技术准备:

(1)科学合理配置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2)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进行有效溯源,并取得有效检定或校准证书;

(3)新建计量标准应当经过至少半年的试运行,在此期间考察计量标准的重复性及稳定性;

(4)申请考核单位应当完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和《技术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

(5)环境条件及设施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要求,并按要求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

(6)每个项目配备至少两名持证的检定或校准人员;

(7)建立计量标准的文件集。

37,《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的填写与使用说明:

——封面

(1)“[ ] 量标证字第号”(2)“计量标准名称”和“计量标准代码”(3)“申请考核单位”和“组织机构代码”(4)“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5)“联系人”和“联系电话”(6)“------年-----月-----日”——申请书内容

(1)“计量标准名称”(2)“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号”(3)“存放地点”(4)“计量标准总价值(万元)”(5)“计量标准类别”(6)“前两次复查时间和方式”(7)“测量范围”(8)“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9)“计量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10)“环境条件及设施”(11)“检定或校准人员”(12)“文件集等级”(13)“拟开展的检定及校准项目”(14)“申请考核单位意见”(15)“申请考核单位主管部门意见”(16)“主持考核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意见”(17)“组织考核(复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意见”38,计量标准考核的受理:

申请资料齐全并符合要求的,受理申请,发送受理决定书。不符合要求:

(1)可以立即更正的,应当允许申请考核单位更正。更正后符合要求的,受理申请,发送受理确定书;(2)申请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考核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发送补正告知书。经补正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逾期未告知的,视为受理。

(3)申请不属于受理范围的,反不予受理决定书,并将有关申请资料退回考核单位。

39,计量标准考核的审批:审批工作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考评合格,颁发《计量标准考核证书》,不合格的发送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说明不合格主要原因并退回有关申请资料。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有效期为4年。

40,计量标准的考评方法:书面审查和现场考评,新建计量标准的考评首先进行书面审查,如果基本符合条件,再进行现场考评。复查计量标准的考评通常采用书面审查判断计量标准的测量能力,如果申请考核单位所提供的申请资料不能证明计量标准具有相应的测量能力,或者已经连续两次采用了书面审查方式进行复查考核的,应当安排现场考评;对于多想计量标准同时进行复查考核的,在书面审查的基础上,可采

用现场抽查的方式进行现场考评。

41,新建计量标准书面审查结果有如下三种处理方式:①基本符合考核要求的,安排现场考评。②存在一些小问题或某些方面不太完善,考评员应当与申请考核单位交流,申请考核单位经过补充、修改、完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安排现场考评。③若发现计量标准存在重大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考评员与申请考核单位交流后,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不符合考核要求,则考评不合格。

42,计量标准复查考核书面审查结果有如下四种处理方式:

①符合考核要求,则考评合格。

②基本符合考核要求,存在部分缺陷或不符合项,考评员应当与申请考核单位交流,申请考核单位经过补充、修改、完善,符合考核要求的,则考评合格。

③对计量标准的检定或校准能力有疑问,考评员与申请单位交流后仍无法消除疑问,或者已经连续两次采用了书面审查方式进行复查考核的,应当安排现场考评

④存在重大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考评员应当与申请考核单位交流后,确认计量标准的检定或校准能力不符合考核要求,则考评不合格。

43,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的更换:

在计量标准的有效期内,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发生更换,应当按下述规定履行相关手续。(1)更换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后,如果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发生了变化,应按新建计量标准申请考核。

(2)更换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后,如果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或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项目发生变化,应当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

(3)更换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后,如果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以及开展检定或校准的项目均无变更,则应当填写《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一式两份,提供更换后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的有效检定或校准证书复印件一份,必要时,还应提供《计量标准重复性试验记录》和《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记录》复印件一份,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批准。申请考核单位和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各保存一份《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

(4)如果更换的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为易耗品(如标准物质等),并且更换后不改变原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开展的检定或校准项目也无变更的,应当在《计量标准履历书》中予以记载。

其他更换

(1)如果开展检定或校准所依据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发生更换,应当在《计量标准履历书》中予以记载;如果这种更换使技术要求和方法发生实质性变化,则应当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申请复查考核时应当同时提供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变化的对照表。

(2)如果计量标准的环境条件及设施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固定的计量标准保存地点发生变化、实验室搬迁等,应当向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情况决定采用书面审查或者现场考评的方式进行考核。

(3)更换检定或校准人员,应当在《计量标准履历书》中予以记载。

(4)如果申请考核单位名称发生更换,应当向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并申请换发《计量标准考核证书》。

44,JJF1002—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对计量检定规程编写的一般原则作了如下规定:

①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②适用范围必须明确,在其界定的范围内,按需求力求完整;

③各项要求科学合理,并考虑操作的可行性及实施的经济性;

④根据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发布的国际建议、国际文件及有关的国际组织(如iso,iec 等)发布的国际标准。

因此,编制检定规程应做到:

(1)满足法制管理要求

(2)科学合理、经济、可行

(3)技术细节完备(要在检定规程中,对检定条件、检定项目、定方法、采用的计量器具、检定结果的处理等技术细节作出明确规定。)

(4)优先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

45,计量检定规程表述的基本要求:

①文字表述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确切、叙述清楚,不致产生不同的理解;

②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要统一,始终表达同一概念;

③按国家规定表述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量的名称和符号、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名称符号;

④公式、图样、表格、数据应准确无误地按要求表述;

⑤相关规程有关内容的表述均应协调一致,不能矛盾。

46,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根据JJF1002—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的规定,规程的各部分内容应包括:

(1)封面——封面的格式见jjf l002—2010的附录b。

——规程的编号:由其代号、顺序号和发布年号(四位数字)组成。

规程的名称应简明、准确、规范、概括性强。并有对应的英文名称。

(2)扉页组成——扉页的格式见jjf l002—2010的附录c。

——应规定规程批准和实施的日期,明确归口单位、主要起草单位和参加起草单位、规程负责解释单位及主要和参加起草人(单位)。

(3)目录:目录应列出章、第一层次的条(节)和附录组成,编号、标题与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扉页部分无页码,目录与引言部分的页码采用罗马数字,自规程正文起的页码使用阿拉伯数字。

(4)引言:引言不编号,也无标题,用来对本规程作特殊说明,如采用国际建议、国际文件或国际标准时,说明采用的程度或情况。如果对规程进行修订,需包括以下内容:规程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给出被代替的规程或其他文件的编号和名称,列出与前一版本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所代替规程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5)范围:该部分用来说明规程的适用范围。如本规程适用于××计量器具(××测量范围)的定型鉴定、样机试验、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6)引用文件:引用文件是所编写规程所必不可少的文件,如不引用,规程则无法实施。引用文件应是正式出版物。引用文件时应给出文件的编号(引用标准时,给出标准代号,顺序号)以及完整的文件名称。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应注明“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引用国际文件时,应在编(年)号后面写上中文译名,并在其后的中括号中给出原文名称。引用文件清单的排列依次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国际建议、国际文件、国际标准,以上文件按顺序号排列。

(7)术语和计量单位:当规程涉及国家尚未做出规定的术语时,应在本章给出必要的定义。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8)概述:简要叙述受检计量器具的原理、构造和用途(包括必要的结构示意图)。

(9)计量性能要求:规定受检计量器具在计量器具控制各阶段中需满足的计量要求,即计量器具计量特性要求,如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测量不确定度、影响量、稳定性等。

计量技术指标规定一定要确切,要符合规程表述的基本要求。

(10)通用技术要求:该部分应规定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达到的技术要求,如外观结构,防止欺骗、操作的应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强制性标记和说明性标记等方面的要求。

(11)计量器具控制:计量器具控制可包括首次检定、后续检定以及使用中检查。

型式评价也属于计量器具控制范畴。jjf 1002—2010规定规程不涉及型式评价的内容,有关内容应按jjf 1015《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的要求独立编写相应的技术规范。

1)首次检定、后续检定以及使用中检定

检定规程要明确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及使用中检查分别要检定的项目。

经安装及修理后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原则上须按首次检定运行。

使用中检查是为了检查计量器具的检定标记或检定证书是否有效,标记是否损坏,检定后的计量器具状态是否受到了明显变动,及其误差是否超过使用中的最大允许误差。

①检定条件

检定条件包括检定过程中所需计量器具(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和环境要求等。检定用设备应表明其具体技术指标,并应与所用设备相应的规程、标准提法对应。检定环境条件要明确,不能把检定条件和使用条件相混淆。

②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检定项目是指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部位和内容,应与计量性能要求和通用要求一一对应。

根据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查目的的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自的检定项目酌情增减。规程中在规定各种检定项目时可用“检定项目一览表”的形式列出。

检定方法是对计量器具受检项目进行检定所规定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检定方法的确定要有理论根据并切实可行,并有试验验证报告。

检定中所用的公式及公式中使用的常数和系数都必须有可靠的根据。

2)检定结果的处理

检定结果的处理是指检定结束后对受检计量器具合格或不合格所做出的结论。

按照检定规程的规定和要求,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发给检定证书或加盖检定合格印;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发给检定结果通知书,并注明不合格项目。

3)检定周期

检定周期是计量器具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所规定的计量性能的最长时间间隔。规程中一般应给出常规条件下的最长检定周期。例如:××××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时间)。

(12)附录:附录是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录可包括:需要统一或有特殊要求的检定记录格式,测量误差分析或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实例,计量器具型式评价报告格式、检定证书内页格式、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及其他表格、推荐的试验方法、有关程序或图表以及相关的参考数据等。

47,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要确保在使用中的计量器具给出的量值准确可靠,即超出允差的风险应尽可能小;

(2)要做到经济合理,即尽量使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达到最佳化。

48,计量校准规范编写的一般原则和表述要求:

(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示值与对应的计量标准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操作,它是实现量值传递和溯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2)适用范围应明确,在其界定的范围内,按需要力求完整;应明确校准规范所针对的测量仪器,必须明确及测量仪器适用的范围,规范可不包括结构所提出的全部要素,但必须包括具有下划线的要素,所有要素应符合规定的顺序。

(3)充分考虑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性,并为采用最新技术留有空间

49,校准规范的表述的基本要求如下:

(1)文字表述应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确切、叙述清楚,不致产生不同的理解;

(2)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要统一,始终表达同一概念;

(3)按国家规定表述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量的名称和符号、计量名词、术语以及缩略语、技术制图、图形符号、尺寸和公差的标准等;

(4)公式、图样、表格、数据应准确无误;

(5)与相关规程有关内容的表述均应协调一致,不能矛盾。

50,正确选择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

检定和校准方法的统一是量值一致的重要环节。

因此应优先采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以确保全国范围内检定或校准方法的统一。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可采用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没有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的,可以由有关部门或从事计量校准的机构根据需要编制,经技术审查和批准后使用。

根据发布组织的权威性,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的严谨性会有所不同。使用权威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检定或校准的结果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接受。

51,正确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计量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检定条件、检定设备要求、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是针对被检仪器的计量特性的,执行检定规程,必须严格执行检定规程中的所有规定,保证检定结果的真实可靠。

计量检定规程是实施《计量法》的重要条件,是从事计量检定的法定依据。为了在实施中更好的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原国家计量局发布过《在实施计量法中有关计量检定规程问题的意见》〔(86)量局法字第337号〕文件,内容如下:

(1)关于计量检定手段和条件不完全满足规程要求时的检定出证

①检定手段和条件按规程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开展检定,也不能出具检定证书。

②制定计量检定规程时,对某些特殊情况,应制定相应的变通条款,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哪些项目可以不作检定。

(2)关于按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部分检定或出证

①具备检定手段和条件,根据实际需要又符合规程要求的,在周期检定中可作部分检定,并出具检定证书,但在证书中必须注明。

②对允许作部分检定的计量器具,应在相应的规程中加以注明。

(3)关于没有计量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如何管理

①国家制定的计量器具目录是国家规定依法管理的范围,至于实施检定和监督的具体项目可由各部门、各地方制定明细目录确定。

②没有计量检定规程的(包括国家、部门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可暂对其执行检定的情况进行计量法制监督检查,由各地方、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掌握。

③没有计量检定规程的,不能进行仲裁检定,可按纠纷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计量调解。

④由于某地区或某部门实施计量法制管理和生产上急需,而又尚未制定计量检定规程的,应由部门和地方尽快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加以解决。

(4)关于参照某检定规程所进行的检定或出证

①规程中规定允许参照的,可以作为该计量器具检定的依据,可出具检定证书。

②为便于规程的实施,参照的具体内容应在计量检定规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5)关于没有计量检定规程为依据所进行的“检定”

①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凡没有以计量检定规程为依据的,不能称为检定。

②如只确定计量器具的示值的校准值或示值误差可称为“校准”

(6)关于执行规程和技术标准的协调

①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技术标准,应努力使两者协调一致。

②从事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③因执行规程与技术标准出现的计量纠纷,经双方协商,不能自行解决时,可按法定程序申请仲裁检定。仲裁检定应以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数据为准。

(7)关于执行部门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的协调

①部门规程在本部门范围内实施,地方规程在本地区范围内实施,部门内部的管理,以执行国家和部门规程为主;凡涉及社会的,以执行国家和地方规程为主。

②凡同一种计量器具具有多种部门或地方检定规程,则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尽快制订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8)关于计量检定规程中对检定周期的规定

①计量检定规程作为技术法规应对检定周期做出规定,它是规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具体规定形式,可为强制性的最大周期(如不得超过×年),也可规定为建议性周期(如一般不得超过×年)。

②具体执行检定周期的长短,应根据规程的规定,结合不同计量器具、不同使用情况和法制管理要求,按管理权限确定。

(9)关于规程修订以后,对使用中旧的计量器具的检定

①检定规程修订时,必须注意新、旧规程的过渡问题,应考虑规程修订之前投人使用的计量器具的处理,必要时在规程中做出相应的规定。

②新规程颁布后,旧规程应作废,检定应按新规程执行。

“经检定不合格不准使用”的含义,应包括“经检定不合格不准按原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的用途使用”。

52,正确执行校准规范:

正确执行校准规范可保证校准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减小由于校准方法不一致造成的校准实验室间量值的差异。

正确执行校准规范包括:了解被校仪器、选择计量标准及相关设备、控制相关的校准条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校准测量。首先需要确定校准规范中适用于被校仪器的计量特性。评定的计量特性必须覆盖被校测量仪器的使用要求。

校准规范中,对各种不确定度因素的控制,不一定有详细规定。因此各实验室应该根据自己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规定校准结果的目标不确定度,并根据目标不确定度配备校准设备和设施,控制各种不确定度因素的大小。

各校准实验室为贯彻校准规范,有时需要制定作业指导书,当校准规范中规定的校准程序还不够详细时,实验室可以对校准程序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规定。

校准规范中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有助于校准人员对校准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时作为参考。

53,比对和测量审核的含义:

(1)比对是“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指定不确定度范围的同种测量仪器复现的量值之间比较的过程”

比对是指两个或两个以实验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测量同一个性能稳定的传递标准器,通过分析测量结杲的量值,确定量值的一致程度,确定该实验室的测量结果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而判断该实验室量值传递的准确性的活动。

(2)测量审核是指由实验室对被测物品进行实际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的活动。

典型的测量审核活动是将一个已校准具有参考值的样品寄送给实验室,将实验室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该实验室的测量结果是满意结果、可疑结果,还是不满意结果。

54,比对的作用:

(1)比对是实现国际互认和考核实验室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比对:能够考察各实验室测量量值的一致程度;考察实验室计量标准的可靠程度;检查各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准确度是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比对也能够考察各实验室计量检定人员技术水平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2)比对和测量审核是能力验证活动的组成部分

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校准/检测能力或检查机构的检测能力。任何用于监视实验室能力的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的活动称为能力验证活动。

能力验证活动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能力验证计划是为保证实验室在特定检测、测量或校准领域的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

55,比对的类型:

(1)国际比对

1)国际计量局组织的比对

①关键比对:②辅助比对:③双边比对:

以上比对一般由米制公约成员国的国家计量院参加。其结果进入关键比对数据库。

2)亚太区域计量规划组织(apmp)组织的区域比对

①关键比对:②辅助比对:

3)双边或多边比对

①政府协定中安排的比对:两个或多个政府或国家计量院可以根据签订的协议组织双边或多边比对,其结

果可以按照协议规定使用。一般可以用于检测证书的互认以及相关研究工作。

②其他形式的比对:各计量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开展非官方比对。

(2)国内比对

1)国家计量比对:经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基准证书或者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量值的比对,称国家计量比对。

国家计量比对的组织:①可以由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实施。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国家计量比对计划申报书,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通过的,由申报单位作为组织单位,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比对。②也可以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指定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作为组织单位,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比对。

2)地方计量比对:经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标准量值的比对,称地方计量比对。

3)其他形式的比对:各计量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非官方的实验室间比对。

56,主导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和承担的职责:

主导实验室的条件:

(1)在技术上具备优势,参加过相关量的国际比对或对比对有较深入了解;

(2)在比对涉及的领域内有稳定、可靠的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其测量不确定度符合比对的要求;(3)具有与所承担比对主导实验室工作相适应的技术能力的人员;

(4)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满足要求。

主导实验室的责任:

(1)预先估计比对的有效性,涉及或选择比对结果明确、可靠、溯源性清晰的比对方案并起草比对实施方案;

(2)确定稳定、可靠的传递标准及适当的传递方式;

(3)开展前期实验,包括但不限于传递标准的重复性、均匀性和稳定性实验以及运输特性实验;

(4)对传递标准采取必要的包装措施,保证传递过程的安全;

(5)澄清或解释比对实施方案,协调或解决比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比对实验进程,记录比对过程,特别是可能引起争议和分歧的问题的处理过程;

(6)汇总参比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结果,编写比对总结报告;

(7)遵守有关比对的保密规定。

57,参比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和承担的职责:

(1)当收到比对组织者发布的比对计划时,应按要求及时书面表明是否参加比对;

(2)参与比对实施方案的讨论,并对所确定的比对实施方案正确理解;

(3)按比对实施方案的要求接受和交送(或发运)传递标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如出现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主导实验室;

(4)按照比对实施方案的进度完成比对工作,并记录比对过程。按时向主导实验室上报比对原始数据、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

(5)参与比对总结报告的讨论,参加比对总结会及相关技术活动;

(6)遵守有关比对的保密规定。

58,计量比对应遵循以下程序:

(1)国家质检总局下达比对计划任务;

(2)比对组织者确定主导实验室和参加实验室;

(3)主导实验室针对传递标准进行前期实验,起草比对实施方案,并征求参比实验室意见;

(4)主导实验室和参加实验室按规定运送传递标准(或样品),开展比对实验、报送比对数据及资料;

(5)主导实验室按比对细则要求完成数据处理,撰写比对报告;比对组织者召开比对总结会;

(6)向比对组织者报送比对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比对结果。

59,由主导实验室提供传递标准、样品及其附件;主导实验室可根据具体条件针对以下情况采取相应措施:(1)传递标准应稳定可靠,必要时,可以采用一台主传递标准和两台或多台副传递标准同时投入比对

(2)根据比对所选择的传递标准的特性确定比对路线,可以选择圆环式、星形式、花瓣式三种典型的路线形式中的一种。

比对路线的选择原则:当传递标准器稳定性水平高时可采用圆环式;当传递标准器稳定性容易受环境、运输等影响时,为了比对结果的有效性,应选择花瓣式。

(3)当传递标准中途发生问题时主导实验室应能提供辅助措施,保证比对按计划进行。

(4)应按比对实施方案所规定的时间开展比对工作,当比对时间延误时,主导实验室应通知相关的参比实验室,必要时修改比对日程表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

(5)主导实验室确定传递标准的运输方式,并保证传递标准在运输交接过程中的安全。

各参比实验室在接到传递标准后应立即检查传递标准是否有损坏,填好交接单并通知主导实验室。

(6)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完成比对实验后应按比对实施方案的要求将传递标准传递到下一站,并通知主导实验室。

60,参考值的来源:

参考值主要由两种方式得到:(1)以权威数据的量值作为参考值;(2)由多个参比实验室的量值经计算得到参考值。

以下几种方案在实际比对中比较常见:

(1)由主导实验室将传递标准送国家计量基准校准并给出不确定度,由传递标准的校准值作为参考值。此时,参考值是保存在主导实验室的已知值。

(2)由主导实验室提供传递标准,当其标准考核证书上的测量不确定度及自己分析的校准传递标准的校准值的不确定度明显小于参比实验室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可采用主导实验室传递标准的校准值作为参考值。此时参考值的不确定度为主导实验室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主导实验室应在比对报告中给出参考值的来源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过程。

(3)以各参加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当参与参考值计算的各实验室量值的不确定度接近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参考值;当各实验室的测量不确定度可靠性不能被确认且实验室数量较多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

比对第i个测量点的参考值如下:

(4—5)

式中:

j——参与参考值计算的实验室序号

i—比对实验的测量点序号;

n——参加比对的实验室数量(n=1,2,…,n)

—第j个实验室在第i个测量点上的测量结果。

若各实验室的不确定度之间完全不相关,且比对实验中传递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可忽略,参考值的不确定度按4-6进行计算。

(4—6)

—第j个实验室在第i个测量点上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第i个测量点的参考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4)参考值为主导实验室和部分参比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

当各参加实验室(主导实验室和各参比实验室)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差异不大时,可采用参比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作为参考值,权重与各实验室宣称的不确定度平方的成反比,即,第i个测量点的参考值如下

(4—7)

此时加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按下式计算

(4—8)

(5)以参加实验室(主导实验室和各参比实验室)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比如当被测标准装置明示的准确度等级一样,而由于各参加实验室对不确定度的分析差异较大,带有太多主观色彩;此时,为公平起见,可以考虑采取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6)参考值为同种类仪器测量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和不同种类仪器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当用同一种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可能会产生系统偏差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案。

61,比对结果的评价:

(1)比对结果的评价方法和依据取决于比对的目的,由主导实验室提出,参比实验室同意后确定

(2)比对结果通常用比对判据En值进行评价,En值又称为归一化偏差,为各实验室比对结果与参考值差值与该差值的不确定度之比。

(4-9)

式中:k—包含因子,一般k=2

—第i个测量点上Yji—Yri的标准不确定度

当u ri,u ei和u ji相互无关或相关较弱时,

u ei——传递标准在第i个测量点上在比对传递环节中引入的不确定度。

比对测量结果一致性评判原则:

测量结果符合要求;

测量结果不符合要求,超出合理预期,应分析原因。

62,比对总结报告及相关事项:收集及查验数据:1)比对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修改;3)数据的保密。

63,比对总结报告及相关事项:数据处理:

(1)主导实验室在接到所有有效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后,应及时组织并按规定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1)对数据的处理,应遵循比对细则,不得随意变更处理方法。

2)传递标准的稳定性应有实验数据作支持,并有合理的计算方法。

(2)当参考值为各实验室测量结果平均值时,在计算En值时,要考虑实验室测量结果与参考值间的相关性。为避免相关,在考察某实验室时,应取除该实验室外的其余实验室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其参考值。(3)比对数据中异常值的剔除。

64,比对总结报告及相关事项:比对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比对概况及相关说明。

(2)传递标准(或样品)技术状况的描述,包括稳定性和运输性能。

传递标准的稳定性应有实验数据作支持;稳定性的实验设计应合理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影响。

(3)比对数据记录及必要的图表。

报告中应将主导实验室的原始数据给出,以便于参加实验室核验;参加实验室的记录也应在报告中给出;报告中所列计算结果均应明示其数学模型及所有假设和边界条件。参加实验室应该可以从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完成比对结果的计算。

(4)比对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包括参比实验室上报的测量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比对参考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之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En值等。

(5)结论及分析。

65,期间核查是指“根据规定程序,为了确定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或其他测量仪器是否保持其原有状态而进行的操作”。期间核查的目的是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的时间间隔期内保持测量仪器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jjf l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和gb/t27025一2008idt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都规定:“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计量基(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期间核查——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期间核查的对象是测量仪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辅助或配套的测量设备等。

“校准状态”是指“示值误差”、“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等校准结果的状态。

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指利用期间核查的方法提供证据,可以证明“示值误差”、“修正值”或“修正因子”保持在稳定状态,可以有足够的信心认为它们对校准值的偏离在现在和规定的周期内可以保持在允许范围内。

注意:——这个允许范围就是测量仪器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别/级别。

期间核查是指:为保持测量仪器校准状态的可信度,而对测量仪器示值(或其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是否保持其在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内的一种核查。

即:期间核查实质上是核查系统效应对测量仪器示值的影响是否有大的变化,其目的与方法同jjfl033一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所述的稳定性考核是相似的。只要可能,计量实验室应对其所用的每项计量标准进行期间核查,并保存相关记录;但针对不同测量仪器,其核查方法、频度是可以不同的。

66,期间核查与校准或检定的不同:

(1)校准或检定是在标准条件下,通过计量标准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状态。而期间核查是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在实际工作的环境条件下,对预先选定的同一核查标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量,考察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以确认其校准状态是否继续可信。

(2)校准或检定必须由有资格的计量技术机构用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按照规程或规范的方法进行。

期间核查是由本实验室人员使用自已选定的核查标准按照自已制定的核查方案进行。

(3)核查不能代替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的核心是用高一级计量标准对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进行评估,以获得该仪器量值的溯源性。

而核查只是在使用条件下考核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有无明显变化,由于核查标准一般不具备高一级计量标

准的性能和资格,这种核查不具有溯源性。

(4)期间核查不是缩短校准或检定周期后的另一次校准或检定,而是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对测量仪器是否依然保持其校准或检定状态进行的确认。期间核查的目的是获得测量仪器状态是否正常的信息和证据。在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条件下,希望用较少的时间和较低的测量成本。因此期间核查的方法,只要求核查标准的稳定性高,并可以考察出示值的测量过程综合变化情况即可。而校准或检定是要评价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需要控制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使用经溯源的计量标准进行,校准或检定所用的计量标准的准确度应高于被校或被检仪器的准确度,成本比较高。

(5)期间核查还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校准间隔提供依据或参考。如果通过足够多个周期的核查数据证明某台或某类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始终受控,可以适当延长该台或该类仪器的校准间隔。

67,期间核查对象的确定:辅助设备及其他测量仪器;通常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对测量结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测量设备的关键量值;

(2)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核查的条件;

(3)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测量设备;

(4)经常携带到现场检测的工作标准或测量仪器;

(5)使用频次高的和使用环境恶劣的检测设备;

(6)曾经过载或被怀疑出现过质量问题的测量设备;

(7)有特殊规定的或仪器使用说明中有要求的。

对于性能稳定的实物量具,如砝码、量块等,通常不需要单独进行期间核查。这是因为从材料的稳定性而言,通常在校准间隔内不会出现大的量值变化。玻璃量具等性能稳定的计量器具也一般可不作期间核查。

68,对每项核查对象制定的核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用的核查标准;(2)核查点;(3)核查程序;(4)核查频次;(5)核查记录的方式;(6)核查结论的判定原则;

(7)发现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及核查时的其他要求等。

核查方法应经过评审后实施。

69,选择核查标准的一般原则:

(1)核查标准应具有需核查的参数和量值,能由被核查仪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测量;

(2)核查标准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某些仪器的核查还要求核查标准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和良好的重复性,以便核查时能观察到被核查仪器及计量标准的变化;

(3)必要时,核查标准应可以提供指示,以便再次使用时可以重复前次核查实验时的条件;

(4)由于期间核查是本实验室自己进行的工作,不必送往其他实验室,因此核查期间标准可以不考虑便携和搬运问题;

(5)核查标准主要是用来观察测量结果的变化,因此不一定要求其提供的量值准确。

70,期间核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期间核查:

(1)定期的期间核查

对定期的期间核查,应规定两次核查之间的最长时间间隔,视被核查仪器设备的状况和计量人员的经验确定。

期间核查为了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在规定的最长间隔内可以随机地选择时间进行。如果仅仅要了解仪器的变化情况,则核查时必须注意保持所有实验条件的复现,才能够保证数据变化只反映仪器状态的变化。

测量仪器刚刚完成溯源(送上级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或校准)时做首次核查,有利于确定初始校准状态或初始测量过程的状态,以便于对比观察以后的数据变化。因此,这永远是最佳的时机。

(2)不定期的期间核查

不定期的期间核查的核查时机一般包括:

(1)测量仪器即将用于非常重要的测量,或非常高准确度的测量、测量对仪器的准确度要求已经接近测量仪器的极限时,测量前应进行核查;

(2)测量仪器即将用于外出的测量时;

(3)测量仪器刚刚从外出测量回来时;

(4)大型测量仪器的环境温、湿度或其他测量条件发生了大的变化,刚刚恢复;

(5)测量仪器发生了碰撞、跌落、电压冲击等意外事件后;

(6)对测量仪器性能有怀疑时。

71,实验室应该编制有关期间核查的程序文件,期间核查的程序文件应规定:

(1)需要实施期间核查的计量标准或测量仪器;

(2)核查方法和评审程序;

(3)期间核查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

(4)出现测量过程失控或发现有失控趋势时的处理程序等。

72,期间核查的作业指导书:

针对每一类被核查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以及需核查的其他测量仪器制定期间核查的作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应规定:

(1)被核查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

(2)使用的核查标准;

(3)测量的参数和测量方法;

(4)核查的位置或量值点;

(5)核查的记录信息、记录形式和记录的保存;

(6)必要时,核查曲线图或核查控制图的绘制方法;

(7)核查的时间间隔;

(8)关于需要增加临时核查的特殊情况(如磕碰、包装箱破损、环境温度的意外大幅波动出现特殊需要等)的规定;

(9)核查结果的判定原则与核查结论。

73,检测设备的期间核查:

(1)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就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2)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被测物品,也可选用一个被测物品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3)若对于被核查的检测设备来说,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或稳定的被测物品,则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

74,核查记录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1)期间核查依据的技术文件;

(2)被核查仪器的信息:名称、编号、生产厂、使用的附件等;如果被核查的计量基准、标准是由多台仪器组成,并可改变组合,则应该记录测量系统的组合及其连接件和连接状态的信息;

(3)核查标准的信息:名称、编号、生产厂,使用的参数、量程或量值、测量位置等;如果对核查标准进行过稳定性考核或为建立过程参数所做的实验,应记录相关的信息;

(4)核查时的环境参数:温度,必要时还包括:湿度、空气压力、振动等;

(5)核查的相关信息:核查时间、核查的参数、核查操作人员,必要时包括核查结果的审查人员等;(6)原始数据记录;

(7)数据处理过程的记录;

(8)核查曲线图或控制图;

(9)核查结论;

(10)关于拟采取措施的建议。

75,型式评价、型式批准:

型式评价是指“根据文件要求对测量仪器指定型式的一个或多个样品性能所进行的系统检查和试验,并将结果写入型式评价的报告中,以确保是否可对该型式予以批准”。

型式批准是指“根据型式评价报告所做出的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决定,确定该仪器的型式符合相关的法定要求并适用于规定领域,以期它能在规定的领域内提供可靠的测量结果”。

型式评价是法制计量领域的计量技术活动之一,其目的是为型式批准提供技术数据和技术评价,作为

医学信息学基本概念与定义-医学信息学基本概念(精)

医学信息学基本概念 J C Wyatt, J L Y Liu. 文研究生周琴译导师许培扬审 摘要:本文是关于医学信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的术语的定义汇编。希望它对行业内的初学者与职业工作者能有所益处。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词汇表 医学信息学主要研究与应用方法去改善对病人信息、临床知识、人口信息和其它与病人康复与公共卫生有关的信息的管理。它是一门伴随19世纪40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出现而产生的年轻学科。用于医学的机械性计算起源于更早的年代,在19世纪,赫尔曼霍列瑞斯的“打卡数字处理系统”即开始用于美国人口普查,随后又被用于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调查1。此例反应了医学信息学的多学科性,它与各个不同的领域都有相关性,包含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如流行病学与卫生服务研究)、认知科学、计算和信息学。 由于医学信息学工作者的领域多样,新来者很容易混淆行业的专业术语。因此,对想更多了解医学信息学的人做一个医学信息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是有用的。近几年,关于此学科的各种不同分支开始出现,包括公共卫生信息学、用户卫生信息学与临床信息学。对于医学信息学与它的分支学科是否是不同的学科的讨论,Shortliffe 和Ozbolt认为:“信息学的基础是一系列可重复利用与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对所有的卫生学学科都适用,并且‘医学信息学’对于一个综合性核心学科是一个有用的概念,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习,不管这些学生的医学专业方向。”2 3以下对医学信息学的分支学科的定义反应了这一理念。 挑选医学信息学术语的标准,在挑选某术语时采用了以下一条或者多条原则: ●对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而言是新出现的词语。 ●一个有众所周知含义的术语,被用于医学信息学领域的具体方面。 ●与流行病学或公共卫生相关的概念。 ●对理解医学信息学必不可少的概念。 ●一个存在时间较长,而不是过渡性的专业术语。 ●在对此术语的意义与使用上有普遍的共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

信息计量学 一、信息计量学概述 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 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 ※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 ※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 ※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 (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 ——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 (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 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 1、比较普通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的异同。 答: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是使样本回归函数尽可能好的拟合样本数据,反映在 图上就是是样本点偏离样本回归线的距离总体上最小,即残差平方和最小 ∑=n i i e 12min 。 只有在满足了线性回归模型的古典假设时候,采用OLS 才能保证参数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在不满足基本假设时,如出现异方差,就不能采用OLS 。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对原 模型加权,对较小残差平方和2i e 赋予较大的权重,对较大2i e 赋予较小的权重,消除异方差,然后在采用OLS 估计其参数。 在出现序列相关时,可以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这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小二乘 法。 最小二乘法是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特例,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广义 最小二乘法的特列。 6、虚拟变量有哪几种基本的引入方式? 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 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主要方式有加法方式与乘法方式,前者主要适用于 定性因素对截距项产生影响的情况,后者主要适用于定性因素对斜率项产生影响的情况。除此外,还可以加法与乘法组合的方式引入虚拟变量,这时可测度定性因素对截距项与斜率项同时产生影响的情况。 7、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结构式方程的结构参数为什么不能直接应用OLS 估计? 答: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结构方程解释变量中的内生解释变量是随机解释变 量,不能直接用OLS 来估计;第二,在估计联立方程系统中某一个随机方程参数时,需要考虑没有包含在该方程中的变量的数据信息,而单方程的OLS 估计做不到这一点;第三,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中每个随机方程之间往往存在某种相关性,表现于不同方程随机干扰项之间,如果采用单方程方法估计某一个方程,是不可能考虑这种相关性的,造成信息的损失。 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答:①结构分析,即是利用模型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研究,分析当其 他条件不变时,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发生一定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②经济预测,即是利用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未来值做出预测估计或推算。③政策评价,对不同的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对比,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④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可用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并揭示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6、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答:一般分为5个步骤:①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②样本数据的收集; ③估计参数;④模型的检验;⑤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 7、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答:①经济意义检验;②统计准则检验;③计量经济学准则检验;④模型预测检 验。

医学信息学论文:追踪方法学(系统追踪)

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护理管理实例分析 (系统追踪) 1·3系统追踪 1·3·1医院感染控制系统追踪过程:⑴座谈:参加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各委员代表,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医生,和护士代表,以及药师代表。一般性提问,如:①感染管理委员会组成及年度会议情况;②目前医院病人的总感染率③四大感染相关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监控措施;④医院职工是否每年都会接受体格检查,并会接受乙肝疫苗接种;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取得最满意的成绩是什么,针对院感科人员提问。如: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有何关系,做过和调查研究,采取什么措施,效果如何;②是否发现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如何追踪此类病人,院感科医生如何指导临床医生正确使用抗生素;⑵到检验科,调阅细菌报告单,选择ICU住院的1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追踪检查;⑶到ICU,先向护士了解患者诊断、手术过程和目前病情;重点询问病人所患感染细节,如感染症状、培养次数与时间,抗生素应用,以及根据感染种类所采取的治疗措施,隔离措施,以及是否向家属告知病人的感染情况。检查了所采用的标识和护士护理病人是的隔离措施;⑷到消毒供应室进行相关检查和提问。 1·3·2数据系统追踪过程⑴首先提供质量管理重点项目和优先控制

项目数据。⑵座谈;参加人员: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各委员代表,科室医生和护士代表;⑶听取《应用失效模式预防可避免性压疮》QCC项目小组长报告;⑷重点了解FMEA方法学应用,压疮潜在的6个失效模式和24项潜在风险因素;制定与实施预防压疮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评估,实施前后事先风险指数明显下降;形成压疮防治指南;⑸现场对护理部、外科、手术室和ICU落实压疮措施——询问:尤其关注:①各科室交接过程;②相互协作;③培训;④持续质量改进过程。 1·3·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追踪:⑴三位评审员对检查过的部门,如上述门诊CCU、ICU、消毒供应室、营养科、各职能科室及物业公司,列出人员名单参加人员资格面谈。⑵重点询问;①招聘过程。谁负责聘用,上岗过程;查看住院医师和护士和档案;在哪里毕业,怎样核实,各类资格证有效期;③年度考核怎么做,那些客观评价指标;培训情况与记录。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1一般性定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研究的主体(出发点、归宿、核心): 经济现象及数量变化规律 研究的工具(手段): 模型数学和统计方法 必须明确: 方法手段要服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与数学不同),方法是为经济问题服务 2注意:计量经济研究的三个方面 理论:即说明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 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观测所得到的信息——计量经济研究的原料或依据 方法:模型的方法与估计、检验、分析的方法——计量经济研究的工具与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 3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类型 ●理论计量经济学 研究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某些领域的具体经济问题 4区别: ●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 ●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5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 ●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 ●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6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区别: ●数理统计学是在标准假定条件下抽象地研究一 般的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 ●计量经济学是从经济模型出发,研究模型参数 的估计和推断,参数有特定的经济意义,标准 假定条件经常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 经济计量方法 3、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整理版

1. 请问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存在什么困难?如何来解决这些苦难? 答: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 出现了随机解释变量Y ,而可能与随机扰动项相关; (2) 随机扰动项可能存在自相关,库伊克模型和自适应预期模型的随机扰动项都会导致自相关,只有局部调整模型的随机扰动项无自相关。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用工具变量法;对于第二个问题的检验可以用德宾h 检验法,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模型尽可能的设定正确。 2. 为什么要进行广义差分变换?写出其过程。 答:进行广义差分变换是为了处理自相关,写出其过程如下: 以一元模型为例:Y t = b 0 + b 1 X t +u t 假设误差项服从AR(1)过程:u t =ρu t-1 +v t -1 ≤ρ≤1 其中,v 满足OLS 假定,并且是已知的。 为了弄清楚如何使变换后模型的误差项不具有自相关性,我们将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滞后一期,写为: Y t-1 = b 0 + b 1 X t-1 +u t-1 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ρ,得到:ρY t-1 = ρb 0 + ρb 1 X t-1 +ρu t-1 现在将两方程相减,得到:(Y t -ρY t-1 ) = b 0 ( 1 -ρ) + b 1 (X t -ρX t-1 ) + v t 由于方程中的误差项v t 满足标准OLS 假定,方程就是一种变换形式,使得变换后的模型无序列相关。如果我们将方程写成:Y t * = b 0* + b 1 X t * +v t ,其中,Y t * = (Y t -ρY t-1 ) ,X t * = (X t -ρX t-1 ) ,b 0* = b 0 ( 1 -ρ)。 3. 什么是递归模型? 答:递归模型是指在该模型中,第一个方程的内生变量Y 1仅由前定变量表示,而无其它内生变量;第二个方程内生变量Y 2表示成前定变量和一个内生变量Y 1的函数;第三个方程内生变量Y 3表示成前定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Y 1与Y 2的函数;按此规律下去,最后一个方程内生变量Y m 可表示成前定变量和m -1个Y 1,Y 2、,Y 3,…、Y m-1的函数。 4. 为什么要进行同方差变换?写出其过程,并证实之。 答:进行同方差变换是为了处理异方差,写出其过程如下: 我们考虑一元总体回归函数Y i = b 0 + b 1 X i + u i 假设误差σi 2 是已知的,也就是说,每个观察值的误差是已知的。对模型作如下“变换”: Y i /σi = b 0 /σi + b 1 X i /σi + u i /σi 这里将回归等式的两边都除以“已知”的σi 。σi 是方差σi 2 的平方根。 令 v i = u i /σi 我们将v i 称作是“变换”后的误差项。v i 满足同方差吗?如果是,则变换后的回归方程就不存在异方差问题了。假设古典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均能满足,则方程中各参数的OLS 估计量将是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我们就可以按常规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 证明误差项v i 同方差性并不困难。根据方程有:E (v i 2 ) = E (u i 2 /σi 2 ) = E (u i 2 ) /σi 2 =σi 2 /σi 2 = 1 显然它是一个常量。简言之,变换后的误差项v i 是同方差的。因此,变换后的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我们可以用常规的OLS 方法加以估计。 5. 简述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步骤。 答:先用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然后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回归方程为基础,再逐个引入其余的解释变量。这个过程会出现3种情形:①若新变量的引入改进了R 2 和F 检验,且其它回归系数的t 检验在统计上仍是显著的,则可考

2017年测量数据处理及计量专业实务(一级)参考答案

2017年测量数据处理及计量专业实务(一 级)参考答案 更多一级二级注册计量师历年真题和考试资料请搜索淘宝店铺:王工计量师 xx年测量数据处理及计量专业实务(一级)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25.被测量Y的估计值为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标准不确定度为..,函数关系为y=++,若和完全正相关,和完全负相关,和不相关,则下列关于被测量估计值y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 =+++2+2+2 B.=+++2+2-2 C.=+++2-2 D.=+++2+2 参考答案:C。 解析:根据传播率公式,根据题意c1==1, c2= =1,c3=1,=1,=-1,=0, +2+2+2 =+++2-2。故选C。 26.(题看不清)被测量Y的估计值为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其函数关系为,若输入量的最佳估计值分别为= 10.= 20.=30,则输入量对应于被测量Y的灵敏系数为()

A.0.025 B.0.015 C.2.5 D.0.01 参考答案:A。解析:对应于被测量Y的灵敏系数是==0.025 29.……(题看不清)u1= 36.1nm,自由度=18;u2=……;u3= 18.5nm,其不可靠程度以25%传递;u4= 16.6mm,其不可靠程度以50%传递;u5= 5.8nm,其不可靠程度以25%传递;求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 A. 28.4 B. 20.5 C. 24.1 D. 30.2 解析:根据有效自由度,计算 30.某标准砝码质量的最佳估计值为 50.00002g,合成标准不确定度=0.047mg,=9,取=95%,扩展不确定度为()注:=

医学信息学考试重点精选文档

医学信息学考试重点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医学信息学重点 一、填空题 1、P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英文的缩写。 2、请列出至少三种常用的图像存储格式。BMP格式、PSD格式、JPEG格式。 3、医学数字图像和通信的国际标准。不同医学成像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必须遵循DICOM(中文名:数字医学图像通信协议)标准。 4、DICOM是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英文的缩写。 5、符合DICOM标准的文件后缀名是.dcm。 6、文献按文献出版形式划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 7、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HER)的定义: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一个完整的、终身的、纵向的、多媒体的、包含所有临床信息的记录。 8、计算机软件从应用角度的划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9、计算机语言分类(3类):汇编语言、机器语言、高级语言。 10、社区的含义:由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具有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需求的区域共同体。 11、检索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2个):查全率、查准率。 13、PACS系统的级别分类(4类):科室内PACS系统、院内图像发布系统、整 个医院PACS系统、基于全院PACS的远程放射医学系统。 13、数据库的含义:能满足某一数据目的或某一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 14、数据库管理系统含义:用于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用于进行建立、使用、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 15、布尔逻辑运算符:AND(与)、OR(或)、NOT(非)、ADJ。 16、(与6题重复)文献按文献出版形式划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 二、名词解释

计量经济学重点

第1章 绪论 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的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随即因果关系。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关系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随机关系,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消费与收入、投资与收入和利率之间都不是精确的函数关系。二是因果关系,计量经济模型中的每一个(随机)方程都是反映某个经济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建立理论模型、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检验估计的模型和应用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1. 建立理论模型 其任务是依据经济理论和对所研究经济系统的认识,将系统内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一组(或一个)数学方程表示出来。这一阶段的工作又称为模型设定。模型设定一般包括总体设定和个体设定。总体设定的目标是能正确反映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个体设定的目标是能正确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①确定模型中的变量 计量经济学中一般将方程中的变量分为两类,方程等号左端的变量称为被解释变量,有端的变量称为解释变量,即用这些变量来解释或说明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情况(回归分析中称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理论模型时,主要是确定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一般时根据经济理论和经验确定被解释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②确定模型中的函数形式 确定模型中的函数形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推导出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相关图,由相关图显示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这也是目前经常采用的方式。 ③确定统计指标并搜集整理数据 需要根据模型中变量的含义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模型的研究目的,以及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适当的统计指标。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统计数据主要有三种类型:时间序列数据,即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数据,时间频率可以是年、季、月、日等;横截面数据,即某一时点上的数据;合并数据,即时间序列与横截面数据的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 (2)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 答: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的综合。经济学着重经济现象的定性研究,而计量经济学着重于定量方面的研究。统计学就是关于如何惧、整理与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则利用经济统计所提供的数据来估计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验证。数量统计各种数据的惧、整理与分析提供切实可靠的数学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工具,但它与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结合而形成的计量经济学则仅限于经济领域。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过程,就是综合应用理论、统计与数学方法的过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统一。 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答:①结构分析,即就是利用模型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研究,分析当其她条件不变时,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发生一定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②经济预测,即就是利用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未来值做出预测估计或推算。③政策评价,对不同的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对比,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④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可用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并揭示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3、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答:一般分为5个步骤:①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②样本数据的收集;③估计参数;④模型的检验;⑤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 4、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答:①经济意义检验;②统计准则检验;③计量经济学准则检验;④模型预测检验。

第二章 三、简答题 1、 简述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i i i X Y μββ++=10的参数估计量的过程。 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i i i X Y μββ++=10,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准 则:2201 0111????min (,)()n n i i i i i Q e Y X ββββ====--∑∑ (1) 利用微积分多元函数极值原理,要使01??(,)Q ββ达到最小,(1)式对01 ??ββ、的一阶偏导数都等于零,即: 010011 ??(,)=0???(,)=0?Q Q ββββββ??????????? 201010100201010111??()??(,)??==2()????()??(,)??==2()??i i i i i i i i i Y X Q Y X Y X Q Y X X 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 0101 ??()0 ??()=0 i i i i i Y X Y X X ββββ?--=??--??∑∑(2)(3) 由(2)式可知,01011??0 1? ??()11== (4)i i i i i i Y n X Y X Y X n Y Y X X n n βββββ+-=?=-=-∑∑∑∑∑∑(令,) 并将式(4)代入(3),可得: 201112211122 1??? ?0()()??()0?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Y X X X Y Y X X X n n X Y X Y X n X n X Y X Y n X X βββββββ=--=---?-+?-=-=-∑∑∑∑∑∑∑∑∑∑∑∑∑∑∑∑ 或0111112 ????0()()?()()()()()?=()()()(==) 0?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Y X X Y Y X X X Y Y X X X X X Y Y X X Y Y x y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Y Y ββββββ=--=-+-?------==-----=?∑∑∑∑∑∑∑∑∑∑令, 因此,可得010111222 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Y X Y X n n X Y X Y X X Y Y x y n X X X X X X x ββββββ=-=----===---∑∑∑∑∑∑∑∑∑∑∑或或

医学信息学模拟试卷

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考试实用医学信息学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2分/题,合计60分)1、信息系统的组成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信源B.载体C.信宿D.信道2、下列哪一项反映了护理信息的流程,是护理信息系统的框架:() A.护理诊断 B.护理程序 C.护理计划 D.护理评价3、关于信息的正确概念是:()A.信息是数据的素材B.信息是数据的载体C.信息是对人有用的数据D.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物质4、下列哪一项表示"国际医学信息学会"()A.CMIA B.IMIA C.WHO D.ISO 5、关于"标准"的正确概念是:()A.是针对现存的潜在的问题,为公共的和常用的事物做出某些规定的活动,其宗旨是使该环境达到最佳有序度。B.是指获得一致同意的,并由公认权威机构认可的文件。其宗旨是使该环境达到最佳有序度。C.是负责为公共和常用事物的活动及结果划定和提供规则、指导原则的权威机构。D.是国际化的标准组织。6、关于数据的正确概念是:()A.数据是对人有用的信息B.数据是信息的载体C.数据是特殊的一种物质D.数据是一种特殊的能量7、在标准化遵循的原理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简化统一的原理B."一致同意"的原理C.定期修改的原理D.自觉实行的原理8、关于"标准化"的正确概念是:()A.是针对现存的潜在的问题,为公共的和常用的事物做出某些规定的活动,其宗旨是使该环境达到最佳有序度B.是指获得一致同意的,并由公认权威机构认可的文件。其宗旨是使该环境达到最佳有序度C.是负责为公共和常用事物的活动及结果划定和提供规则、指导原则的权威机构D.是国际化的标准组织9、关于SNOMED的结构特点,错误的是:()A.具有11个独立的系统模块B.术语按自然层次排列,并被分配5或6位代码C.术语之间互相无法连接D.词条索引按照编码顺序排列10、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外部接口,指下列哪一项()A.医疗保险接口B.社区卫生服务接口C.远程医疗咨询接口D.以上都是11、医嘱实现的流程为4个步骤,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录入生成执行确认打印 B.录入确认生成执行打印C.录入确认打印生成执行 D.录入打印确认生成执行12、门急诊挂号子系统的初始化功能是指:() A. 挂号退号功能B. 按病人医生进行查询功能 C. 建立诊类、科室、号类等工作环境参数和字典D. 门诊病历管理功能13、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外部接口,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Internet 接口B.医疗保险接口 C.社区卫生服务接口D.远程医疗咨询接口14、在HIS体系结构中,发展方向是下列哪一种() A.完全集中式(Mainframe)B.完全分布式(PC + Network) C.多层结构 D.集中/分散式(Client/Server) 15、不同程序的功能在一个HIS 中,能被授权的用户使用,该程序集成的方式:() A. 显示集成B. 数据集成C. 功能集成D. 以上都是16、ICD的分类依据是疾病的主要特性,下列哪一特性不是分类依据:()A.病因B.病理C.检验结果D.部位17、ICD分类有3个层次,下列哪一项是"亚目"这一层次的基本特性()A.是三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和两位数字。B.是四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三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C.是五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四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D.双重分类(星号和剑号分类系统)18、HIS必备的标准化数据字典不包括下列哪一种()A.汉英字典B.治疗、护理项目字典C.国际疾病分类编码D.医院职工编码字典19、知识表达的概念是:()A.从知识源发现、吸取、构造和组织知识,形成知识库的过程。B.知识的形式化和模式化,即知识符号化过程。C.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知识思维求解问题过程。D.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知识进行人工移植或机器学习的过程。20、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组成要素是:()A.医学知识B 病人数据C.具体病例建议D 以上都是21、基于知识库的护理信息系统中,"护理诊断"是采用下述哪个标准:

初级会计实务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收入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项目中不应确认为收入的是()。 A.出售原材料取得的收入 B.设备出租收入 C.违约金收入 D.销售商品收取的不含税价款 2.企业采用预收账款方式销售商品,确认销售收入的时点通常是()。 A.收到第一笔货款时 B.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 C.发出商品时 D.收到支付凭证时 3.企业对外销售需要安装的商品时,若安装和检验属于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则确认该商品销售收入的时间是()。 A.发出商品时 B.收到商品销售货款时 C.商品运抵并开始安装时 D.商品安装完毕并检验合格时 4.甲企业销售A产品每件50010010010业折扣。乙公司于2010年11月5200元,若客户购买日购买该企业产品件(含件)以上可得到件,款项尚未支付。按规定%的商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企业于11月23日收到该笔款项,则应给予乙公司的现金折扣的金额为()元。(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 A.900 B.1000 C.1170

5.某企业2010年8月1日赊销一批商品,售价为120000元(不含增值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规定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计算现金折扣时考虑增值税。客户于2010年8月15日付清货款,该企业收款金额为()元。 A.118800 B.137592 C.138996 D.140400 6.A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B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10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万元。该批商品的成本为8000万元。货到后B公司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要求在价格上给予3%的折让。B公司提出的销售折让要求符合原合同的约定,A公司同意并办妥了相关手续,假定销售商品后还未确认收入,则A公司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为()万元。 A.351 B.9700 C.11349 D.11700 7.对于在合同中规定了买方有权退货条款的销售,如无法合理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符合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时点是()。 A.收到货款时 B.发出商品时 C.签订合同时 D.买方正式接受商品或退货期满时 8.某企业销售商品7000件,每件售价50元(不含增值税),增值税税率17%,企业为购货方提供的商业折扣为15%,提供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该企业在这项交易中应确认的收入金额为()元。 A.320000 B.308200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1.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已知一组样本观测值 {}n i Y X i i ,2,1:),(?=,普通最小二乘法要求样本回归函数尽可以好地拟合这组 值,即样本回归线上的点∧ i Y 与真实观测点Yt 的“总体误差”尽可能地小。普通 最小二乘法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与实际观测值之差的平方和 最小。 2.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比普通最小二乘法更普遍的意义, 或者说普通最小二乘法只是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权恒取1时的一种特殊情况。从此 意义看,加权最小二乘法也称为广义最小二乘法。 3.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对原模型加权,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 存在异方差性的模型,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 4.工具变量法IV :工具变量法是克服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相关影响的一种 参数估计方法。 5.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 Two Stage Least Squares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既适 用于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以适用于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的单方程估计方法。 6.间接最小二乘法ILS :间接最小二乘法是先对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简化式方程 采用普通小最二乘法估计简化式参数,得到简化式参数估计量,然后过通参数关 系体系,计算得到结构式参数的估计量的一种方法。 7.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 :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 而是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 8.序列相关性Serial Correlation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模型的随机 干扰项相互独立或不相关。如果模型的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 称为存在序列相关性。 9.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 :对于模型i k i i X X X Y μββββ++?+++=i k 22110i , 其基本假设之一是解释变量X 1,X 2,…,Xk 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某两个或多个解释

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计量经济学 第一部分:名次解释 第一章 1、模型: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 2、广义计量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包括回归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 3、狭义计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第二章 1、总体回归函数:指在给定Xi 下Y 分布的总体均值与Xi 所形成的函数关系(或者说总体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表示为解释变量的某种函数)。 2、样本回归函数:指从总体中抽出的关于Y ,X 的若干组值形成的样本所建立的回归函数。 3、随机的总体回归函数:含有随机干扰项的总体回归函数(是相对于条件期望形式而言的)。 4、线性回归模型:既指对变量是线性的,也指对参数β为线性的,即解释变量与参数β只以他们的1次方出现。 5、随机干扰项:即随机误差项,是一个随机变量,是针对总体回归函数而言的。 6、残差项:是一随机变量,是针对样本回归函数而言的。 7、条件期望:即条件均值,指X 取特定值Xi 时Y 的期望值。 8、回归系数:回归模型中βo ,β1等未知但却是固定的参数。 9、回归系数的估计量:指用?μ01 ,ββ等表示的用已知样本提供的信息所估计出来总体未知参数的结果。 10、最小二乘法:又称最小平方法,指根据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1、最大似然法:又称最大或然法,指用生产该样本概率最大的原则去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2、估计量的标准差:度量一个变量变化大小的测量值。 13、总离差平方和:用TSS 表示,用以度量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动。 14、回归平方和:用ESS 表示:度量由解释变量变化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化部分。 15、残差平方和:用RSS 表示:度量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是由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被解释变量变化的部分。 16、协方差:用Cov (X ,Y )表示,度量X,Y 两个变量关联程度的统计量。 17、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2R 表示,该值越接近1,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得越好。 18、t 检验时针对每个解释变量进行的显著性检验,即构造一个t 统计量,如果该统计量的值落在置信区间外,就拒绝原假设。 19、相关分析:研究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形式 20、回归分析:研究一个变量关于另一个(些)变量的依赖关系的计算方法和理论。 第三章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多个变量的影响的现象,表现为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有多个解释变量,这样的模型成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指多个变量。

计量专业实务与案例分析-模拟题二-2012年版概要

1、 A:不合格 B:合格 C:不能下不合格结论 D:不能下合格结论 答案:A 解析: 2、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测量值为: O.01mm ,O.02mm,0.01mm ,0.03mm。用极差法计算得到的测量重复性为()。(注:测量次数为4 时,极差系数近似为2) A:0.02mm B:0.01mm C:0.015mm D:0.005mm 答案:B 3、测某lkg 的标准硅码的实际质量值为1. 0003kg ,使用该硅码进行测量时,其示值修正值及其偏差分别是() A:-0.3mg 和-0.3mg B:-0.3mg 和+0.3mg

D:+0.3mg 和+0.3mg 答案:B 4、一台(0~150)V 的电压表,说明书说明其引用误差限为2% 。说明该电压表的任意示值用绝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为()。 A:3V B: 2% C: l% D: lV 答案:A 5、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X进行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是( )。 A:被测量的期望值 B: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C:被测量的真值 D:被测量的近似值 E: 答案:B 6、借助于一切可利用的有关信息进行科学判断,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为( )标准不确定度。 A:A类

D:扩展 E: 答案:B 7、在检定水银温度计时,温度标准装置的恒温槽示值为100 ℃ ,将被检温度计插入恒温槽后被检温度计的指示值为99 ℃ ,则被检温度计的示值误差为()。 A:+ 1℃ B:+ 1% C:-1℃ D:-2% 答案:C 8、按照1~2位有效位数,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数值进行修约时,一般要将最末位后面的数()。 A:四舍五入; B:化整为零; C:都进位而不是舍去 D:都舍去而不是进位 答案:C 9、以( )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计量经济学整理重点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斜体表明仅供参考) 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最小二乘法:指在满足古典假设的条件下,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简称OLS 随机扰动项:总体回归函数中,各个Y值与条件期望的Y值的偏差,又称随机误差项。是代表那些对Y有影响但又未纳入模型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体回归函数:在给定解释变量X i条件下,总体被解释变量Y i的期望轨迹,函数式表示为E(Y i∣X i)=f(Xi)= β0+β1X i 样本回归函数: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构成新的总体,然后在新的总体下,给定解释变量X i,被解释变量Y i的期望轨迹,函数式表示为E(Y i∣X i)=Y i^= β0^+β1^X i 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对回归系数对应的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的统计学检验方法 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对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整体上是否显著的统计学检验方法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在古典假设的条件下,OLS估计量是总体参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即BULE。 拟合优度:为说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对观测值的拟合情况,可以考察在Y的总变差中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那部分变差的比重,即回归平方和与总体平方和的比值,R2=ESS/TSS=1-RSS/TSS. 调整的可决系数:是一个用于描述多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程度的统计量,相对可决系数而言,克服了随解释变量的增加而变大的缺陷。表达式为R—2=1-(n-1)RSS/(n-k)TSS 多重共线性:指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完全或近似的线性关系 异方差: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不再满足经典假设的同方差假定,其方差随观测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即D(εi)=σi2 加权最小二乘法:在拟合存在异方差的模型中,对不同的σi2区别对待(重小轻大原则),构造权数W i=1/σi2,根据最小二乘原理,使加权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从而估计参数,这种求解参数估计式的方法为加权最小二乘法。 自相关:又称序列相关,是指在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u i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就,即cov(u i, u j)≠0.(i≠j) 判断题(10*1分=10分) 1、随机误差项u i与残差项e i是一回事。(乂) 2、总体回归函数给出了对应于每一个自变量的因变量的值。(乂) 3、线性回归模型意味着因变量是自变量的线性函数。(乂) 4、在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 5、在实际中,一元回归没什么用,因为因变量的行为不可能仅由一个解释变量来解释。(乂) 6、尽管有完全的多重共线性,OLS估计量仍然是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乂) 7、在高度多重共线的情形中,要评价一个或多个偏回归系数的个别显著性是不可能的。(乂) 8(√) 9、变量的两两高度相关并不表示高度多重共线性。(乂) 10、如果分析的目的仅仅是预测,则多重共线性是无害的。 ( √ ) 11、在多元回归中,根据通常的t ( 乂 ) 12、变量不存在两两高度相关表示不存在高度多重共线性。 ( 乂 ) 13、当异方差出现时,最小二乘估计是有偏的和不具有最小方差特性。(乂) 14、当异方差出现时,常用的t检验和F检验失效。(√) 15、在异方差情况下,通常OLS估计一定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乂) 16、如果OLS回归的残差表现出系统性,则说明数据中有异方差性。(√) 17、如果回归模型遗漏一个重要的变量,则OLS残差必定表现出明显的趋势。(√) 18、在异方差情况下,通常预测失效。(√) 19、当模型存在高阶自相关时,可用D-W法进行自相关检验。(乂) 20、当模型的解释变量包括内生变量的滞后变量时,D-W检验就不适用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