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高考政治哲学选择题

2010高考政治哲学选择题

2010高考政治哲学选择题
2010高考政治哲学选择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著名词句。该句极尽豪迈奔放之美,同时又深刻地诠释了“风流人物”的历史归宿。这告诉我们:

A.“风流人物”驾驭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造了历史

B.“风流人物”虽对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终被历史遗忘

C.“风流人物”虽对整个人类做出重要业绩,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客观性

D.“风流人物”只不过是人类群体中的个体,其作用有大有小

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数风流人物”在毛泽东笔下均“俱往矣”,而新的时代呼唤“今朝”的“风流人物”。这种历史观体现了:

A.“风流人物”均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B.“风流人物”需要与时俱进,承载过去,面向未来

C.“风流人物”脱离特定社会条件,便失去其人生价值

D.“风流人物”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3.一个女孩给我打电话说:“你过来吧,我家没人。”于是我去了,她家的确一个人都没有。材料中的“我”的错误在于:

A.把整体误解为部分 B.把矛盾的普遍性误解为特殊性

C.把现象误解为本质 D.把必然性误解了偶然性

4、“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告诉我们:

A.真理都有其适用的特定范围 B.真理相对于谬误而存在

C.认识需要不断深、扩展和推移 D.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5、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的这种时间观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B.矛盾这事物及其各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结的 D.矛盾就是一分为二

6、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这主要是说:

A.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 B.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D.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

7、“人生万物,万物生和!”在大千世界的轮回变幻中无论是生命的哲学还是生存的伦理都互通有无,我国伟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这种哲学视点在文学意境中的反应分为两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强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谓之“有我之境”;情感比较含畜,不动声色的意境为“无我之境”)下列能引发读者深刻的极致共鸣的是:

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④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9、下列说法和“木桶原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链条的坚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

C.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D.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成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启示我们:

A.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启示我们:

A.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C对立统一是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D.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2、下列说法中能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有: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有人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两种观点:

A.都是正确的,两种观点都阐明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B.都是错误的,两种观点都割裂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C.都是正确的,两种观点只是就内外因的一方面而立论

D.都是片面的,两种观点都忽略了内外因的另一个方面

15、《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B.意识来源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具有先行后续的属性

D.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选择性

16、《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价值取向:①能促使实践主体能动地创造客体②将提高实践主体改造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③会引导实践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指向④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实践主体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唐代柳宗元在(敌戒)诗中写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好事和坏事的区分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B.好事和坏事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C.好事和坏事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本质的区别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18、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发展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只是就具体参照物而言

19、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A.实践能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0、《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启示我们要获得战争的成功必须:

①认识事物的固定规律并指导战争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机结合

③区分规律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指导战争④先认识战争规律后从事战争实践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有: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2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

23、在著名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诗人巧妙地将雪花比拟成梨花,说明:

①诗人根据“雪花”与“梨花”的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②诗人认识到了“雪花”、“梨花”包含着的矛盾的普遍性③诗人善于捕捉灵感④诗人的认识实现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暴雪给明年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好的墒情,但也造成看巨大损失。但相关专家指出,其实,这次暴雪总体上看“利大于弊”,这种分析

①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②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反映不同

③把握了事物的“主流”④坚持了发展的观点看为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5、拉丁美洲名言“魔鬼总把自己隐藏在十字架下”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事物有真相和假象之分

C.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D.假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

26、“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27、“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的要义是:

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

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

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

29、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图11)启示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D.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札记》)

30.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1、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3、“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D

2.A

3.A

4.C

5.B

6.D

7.B 8.A 9.B 10.B 11.D 12.B 13.A 14.C 15.A 16.C 17.C 1

8.B 1

9.C 20.B 21.D 22.C 23.B 24.D 25.B 26.C 27.B 28.C 29.B 30.D 31.D 32.B 33.B 34.A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5、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5、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1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8题。

17、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18、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9~20题。

19、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20、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

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2、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3、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24、“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5、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 、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27、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

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③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④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31、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32、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3、“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3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36、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7、“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40、“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4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调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43~44题。

43、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44、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6、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47、“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8、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9、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50、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

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①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③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④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分析

1、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应选A。B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C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法的思想,D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未体现辩证法。

3、解析:图是指地图、图纸,是意识的东西,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而非主观,选B。

4、解析:什么是辩证法?美和善是人的主观反映,并且美和善都是好的方面,不构成矛盾。B中的“登”、“临”是指实践,“知”是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中将“是”与“彼”等同,否认了事物间的区别,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和对立统一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选D。

5、解析:B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C是有神论,D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展的观点,A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即神灵,是无神论。选A。

6、解析:考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清中国国情和认清中国革命的问题,“认清”是主观,国情和中国革命是客观,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主观认识(认清)相统一的问题。题干讲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使主观符合客观,选C。

7、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其意思是,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不同了,采取的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哲学启示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A。C也可以。

8、解析:“善者”和“不善”、“从之”和“改之”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转化。②是形而上学,选C。

9、解析:如果不折不扣地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不如无书,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A、B、D是认识论,C是辩证法。选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错。

10、解析:庖丁解牛,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办事,就会遭到惩罚。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选C。B错。

11、解析:题干讲的是同一种东西(橘),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淮南、淮北)下,就会成为彼此有差别的东西。这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选B。A、D理论上错。

12、解析: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选C。

13、解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选B。

14、解析: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事物,其运动的规律是不同的,②③错。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偶然性、非重复性的现象,不能说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地出现相类似现象正是规律作用的体现。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选A。

15、解析: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不仅涉及社会生活,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A错。“创新”是指在已

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D错。“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表明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臆造的,选B。C 说法错误。

16、解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选D。

17、解析:“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艺术创作作为主观创作,不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完全相符。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创作,有特定规律。选D。

18、解析:“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选C。

19、解析:“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艺术创作既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选D。B、C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错误理解。选D。

20、解析:“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C。选C。

21、解析:“登”、“临”是指实践,“知”属于认识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A。

22、解析: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雷锋的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选B。

23、解析:鲁迅的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都不能“天马行空”,都离不开客观实际,A、B、D 不合题意,选C。

24、解析:“树欲静而风不止”,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但阻挡不了,这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

25、解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B、C错误。选D。

26、解析:想象属于意识,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选C。

27、解析:因果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和是否人类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选A。

28、解析:题干中提示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选A。③错。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30~31题。

29、解析:矛盾是具有普遍性,人生也充满矛盾,考查怎样对待矛盾。选B。

30、解析: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选A。

31、解析:“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合二为一”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者合起来,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B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没有说明对立,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选C。

32、解析:甲、乙的话中的“在”与“思”分别是指哲学上的“客观存在”和“思想意识”,甲、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选D

33、解析:“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明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选B。

34、解析:A体现抓主要矛盾,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B是现象反映本质,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体现因果联系,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D体现量变与质变。

35、解析: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如今进入百姓家,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B。A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C、D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36、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D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体现两点论的道理。

37、解析:机遇是外因,能不能起作用变成良机,关键在于内因,看你是懒惰还是勤劳。选D。

38、解析: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C是片面的,D不是哲理。选B。

39、解析:“目不识丁”比喻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从哲学角度上就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目不见睫”是眼睛见不着睫毛,比喻为人不明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是说,古代有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所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之后,技艺大进,动刀时只看见皮骨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选D。

40、解析:说明草茧与火、荷露与珠是不同的,选D。

41、解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从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中去理解,因此①②错误,选D。

42、解析:诗句指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的祸福,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①③正确,②④本身表述错误。选C。

43、解析:恶与善属于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名言本身体现了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主、次方面)转化,从而导致质变,即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选B。

44、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恒的道德准则。①与题意无关。选B。关键词是“现实意义”“勉励我们”,“恶小”不应为,“善小”要为。

45、解析:“眼中之竹”是画家眼睛直接看到的竹子,是对具体事物(“竹子”)的直接反映,是一种肤浅的反映。“胸中之竹”就加入了画家主观的东西,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形成了构思,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创造性的反映,比前者更深刻。“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均是对“园中之竹”的认识,均带有局限性。选D。

46、解析:注意本题是反向选择题,材料表明联系的观点和因果联系,国际环境是一国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选A。

47、解析:④从理论上说法是错误的,①②③材料都有所体现。选B。

48、解析:居安思危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选C。

49、解析: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从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D错。

50、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们的贡献大量地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之中,①③错误。

高三政治-高三政治复习哲学与文化生活测试题 最新

高三政治复习哲学与文化生活测试题 一.选择题(50分,每个2分) 近年来,汽车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的热点。回答1-2题 1.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采矿业、钢铁业、汽车维修等行业的发展,说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任何事物之间都会发生联系 c.事物的联系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 D.人们可以随意改变事物的联系2.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交通便捷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这说明 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利与弊是任何矛盾都有的两个方面 ③事物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3.当年法国人高唱着《马赛曲》奔赴卫国前线,中国人民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前线。这主要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B.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回答4——5题。 4.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春节。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各国民族节日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文艺大餐。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对春节晚会的评价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②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③国家必须对流行的文化加强管理和引导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018年12月1日,精彩纷呈的第15届多哈亚运会开幕式,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亚洲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广袤的亚洲空间浓缩,向世界人民表现了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回答6一8题。。 6.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元素在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纷呈,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③文化发展开始趋同④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和睦相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A.商人贸易活动 B.教育活动 c.人口迁徙 D.大众传媒 8.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主要体现了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每一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 9.风景秀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通过黄山的秀丽表现出来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的秀丽之中 C.黄山的秀丽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 D.黄山的秀丽可分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0.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过起了情人节,每到2月14日,花店都门庭若市。由此可见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B.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D.人总能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 11.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行星的标准。2018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把冥王星降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真理 ②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可以有多个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③ B.③④ C.②③D.②④ 12.2018年8月,北京奥组委发布了201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见 右图 )。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 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运动图形的简化特征,达 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这说明,艺术创作 A.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 B.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c.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D.具有主观随意性 13.2018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4.“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规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种观点错在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漫画选择题

“水”? 哪儿 来的 原来 是这 样! 汇 报 高中政治哲学漫画选择题专题训练 1.右边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 思想一致 A.气者,理之所依也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从世界观角度来看,上图漫画中学生的做法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下列说法与上图8漫画《如此用力》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B.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砍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 4.上图漫画《“等”》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树立远大目标 B.要主动积极地去寻找工作 C.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上面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实事求是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树立全局观念 6.上图漫画《“点子”从哪儿来?》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知识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7.右图漫画表明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C.人们立场、观点不同,认识往往不同 D.受知识水平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8.下图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 A.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D.说明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9.与右边漫画说明的哲学道理相同的一组 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D.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10.下图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不一定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没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书本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练习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上述要求符合的道理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世界的思考 ④人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思想”等有关。哲学用批判的方式、系统化的方法、理性的论证为人们呈现一种信仰、概念和态度。这说明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况和总结 4.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因为他把哲学从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乔布斯意在说明() ①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是“科学之母”,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能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④离开哲学的指导,科学研究不能取得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主要是因为() A.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世界观对方法论具有促进作用 D.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据此回答7—8题。 6.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7.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8.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9.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这是因为() ①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 ④哲学揭示了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告诉我们:()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 ④哲学家不是纯粹的思想家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1.爱因斯坦谈到自己发现相对论时承认,“对于发现这个中心点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况来说,特别是由于阅读了戴维·休谟和恩斯特·马赫的哲学著作而得到决定性的进展”。这句话表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

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精练60题

高中政治哲学选择题精练60题 第五部分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Total Environment,2006,368:10?18.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 B.(3(4 C.(3 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 C.(2(3 D.(2(4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大题哲学之唯物论怎么答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 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高中政治哲学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期末政治试卷(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质 3.任何哲学都是() 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②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③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社会变革的先导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目前,专业迷信网站越来越多,网上迷信活动日益猖獗,还有些网站利用迷信活动非法敛财,令人担忧。对于迷信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这是因为() A.迷信思想和行为是脱离现实的B.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C.世界观就是哲学D.世界观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5.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赏析数学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F-E=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简单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

高考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2020备战高考——高中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⑤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

高中政治哲学漫画选择题()

“水”? 哪儿 来的 原来 是这 样! 汇 报 高中政治哲学漫画选择题专题训练 1.右边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 思想一致 A.气者,理之所依也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从世界观角度来看,上图漫画中学生的做法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 义 3.下列说法与上图8漫画《如此用力》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B.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砍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 4.上图漫画《“等”》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树立远大目标 B.要主动积极地去寻找工作 C.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上面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实事求是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树立全局观念 6.上图漫画《“点子”从哪儿来?》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知识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7.右图漫画表明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C.人们立场、观点不同,认识往往不同 D.受知识水平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8.下图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 A.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D.说明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9.与右边漫画说明的哲学道理相同的一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D.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10.下图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不一定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没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书本 11、下列选项与上图8漫画《总做噩梦的床》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12.下列成语中,与上图漫画《始料不及》寓意相同的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3.右侧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

(完整word)高考政治哲学唯物论选择题50道.docx

2016 年高考政治哲学唯物精50 道 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杰在他的《娃娃日》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完全以他自己的 身体和作作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的,然而种无意并不似于洛克所的‘白板’,事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白,它没有一定的内容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能力, 它具有得到的心理本能构,并用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段表明 A.大天生就具有意 B.意是物的正确反映 C.意是人特有机能 D.意是客存在的主映象 2.“孩子,快抓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怕你碰了,快抓的手, 陪你走??” 5.12 汶川大地震的灾侵人心灵,一首首秀的歌作品抒了情,激励了国人,起了希望。体了 A.人能能地世界 B.意改造客世界具有指作用 C.意具有目的性和造性 D.意于人体生理活具有和控制作用 3.宋朝画家代与可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竹。在他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廓。正如曰: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 明①意是自然界期展的物②意活具有目的性和 划性③意是客存在的主映象④意的生可以离开客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苹果并不是真存在的西,而是人看到一定的形状和色,到某种香气,到某种 滋味,把些感合在一起,而后感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种点 A.承客事物依于人的主精神 B.否了思是世界的本原 C.正确回答了思和存在的关系 D.把物具体的物形 5.2008 年 9 月 27 日“ 南虎”案中的周正被判有期徒刑 2 年6 个月, 11月周正上 又被放。“ 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的假虎照。假虎照行理,是因它: A.割裂了运和静止的关系 B.否了物是运的物 C.背了一切从出、事求是的原 D.没有充分主能性 6.防止雷雨北京奥运会幕式的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从幕式当日14 起,启用 8 架次机分行催化消云作,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情。表明 A.自然界的化展是有律的 B.了自然律就能造福于人 C.人可以把握律、改律 D.律是可以被人和利用的 7.山海作工程是浙江省内达地区与欠达地区之区域作的形象化概括。几年来,工程推欠达地区新村建注入大力,山海作工程作筹区域展的 重要抓手,浙江全面建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基。体了 ①意活具有主造性和自性②在践中持了的思方法 ③系化的方法要求我用合的思方式事物 ④ 是主体客体的直接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少数民族体育运会会旗中是深黄色的案。案由“全国”、“少数民族” 、“运会”三个的拼音第一个字母“Q”、“ S”、“ Y” 成。“ Q”、“ S” 成三个相互扣 的状,象征各民族体育健儿密;字母“ Y” 成一只展翅翔的雄,象征着少数民 族体育运的蓬勃展。雄由四条成,象征跑道。案的象征内涵明广 ①意具有主能性②意的形式是主的,内容是客的 ③意是人想象的物④意是客存在的反映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高考政治大题哲学之唯物论怎么答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

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页1 第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2019年高考政治试题解析全集

A.经营国家外汇储备 B.制定和实 施货币政策 C.发放政策性外汇贷款 D.办理国家重 点项目贷款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央行要求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发放政策性外汇贷款,这是督促金融机构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与经营外汇无关,A项排除;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与调节货币供给是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不对企业开展存贷款业务,C项错误;办理国家重点项目贷款是政策性银行的业务,D项错误。 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回答26~27题。 26.【B】(··26题)根据图7甲乙两方案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 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有关知识。根据图表信息,按照甲方案征税,AB两家共为国家每月交税145元,B家庭虽然总收入高于A家庭,但可以不交税,

故这个方案有利于B家庭,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①正确③错误,但会拉大收入差距;按照乙方案征税,AB两家为国家每月交税105元,A家庭比B家庭少交税45元,故这个方案有利于A家庭,也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但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②错误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27.【D】(··27题)从我国国情出发,探讨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 需要 ①具体分析每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②合理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③在分析不同方案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④运用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以及辩证的否定观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显然,探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案,具体分析每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排除①;但探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又需要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运用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找出具有共性、普遍性能够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以此为据制定,故选B项。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回答28~29题。 28.【C】(··28题)由图8和图9可知

高中政治哲学漫画选择题

“水”? 哪儿来的 原来 是这 样!汇报 高中政治哲学漫画选择题专题训练 1.右边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 思想一致 A.气者,理之所依也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从世界观角度来看,上图漫画中学生的做法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 5.上面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 A.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D.说明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9.与右边漫画说明的哲学道理相同的一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D.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10.下图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不一定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没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书本 11、下列选项与上图8漫画《总做噩梦的床》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C.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和奉献18.右图漫画告诉我们()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9.下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④突破条件制约才能促进事物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上图漫画《如果你不尝试……》揭示的哲理是() 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②要主动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③突破规律的制约是实现发展的前提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1.上图漫画《欲望》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 A.把握事物联系,在系统优化中赢得主动和优势 ②人生价值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④对自我的满足程度才是评价人生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27右图漫画《刚出壳的鸡》的哲学寓意是(??) A.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要看到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 答案:CDDDB ACCAC

2020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2020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2020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①意识能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要求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认识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规律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发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唯一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检验认识。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镇里都有自己的条件和适用范围,这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真理是具体的,这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认识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无限发展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向前发展。 ④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政治哲学知识点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理论 系统优化原理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势,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