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周教案

第五周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备课周次:第五周

备课内容:第10-12课

备课教师:袁全清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按要求掌握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2、充分发挥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2、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故事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感知文言文。

2.正确流利、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孔君平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课后反思:

11、宴子使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勇猛的战将,还涌现了不少能言善辩的谋臣,利用自己的一张嘴,在外交这个无烟的战场上展示着极好的口才。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谋臣——晏子吧!

2、释题:宴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使,出使,楚国。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批画圈点并思考: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的侮辱与反侮辱,写了几个回合的智斗?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生字:注意“敝”字的写法。“臣”字中间不能写成“口”。

(2)词语:敝国:我国。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课文的主要情节。课文是写晏子和楚王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三个回合的智斗。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提出自己和疑问。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点拨。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2)楚王达到目的了吗?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从晏子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

齐国的尊严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诵课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更喜欢文章中的谁?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晏子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读完后想一想:楚王是个怎样的人?晏子又是怎样的人?

2、学生分小组长讨论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评议。

板书:

楚王:骄横、傲慢、阴险

晏子: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热爱祖国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5、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议,明确: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即楚王想侮辱晏子和齐国,显示威风,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回击,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写楚王不敢

不尊重晏子,这是故事的结果。

三、拓展迁移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注意结合对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读出感情。

2、表演课本剧。(学生一个故事表演)

四、课堂小结

1、复述课文。

2、同桌相互讲述自己积累和表现出人物能言善辩小故事。

板书设计

钻狗洞

访狗国(开城门)

齐国没有人才

最不是用兵人访问楚国(陪笑)

齐国人是强盗

楚国的社会风气使好人变成强盗(陪不是)

尊重

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一波三折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