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的这种忧患与负担和服用人参一样。人参以上党出产的为最好,百济、新罗的为中等,高丽的为下等;而济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品质最差也无疗效。情况不仅如此,假若误将荠苨当人参服用,则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关于用人参的比喻,喝茶之所以也会有不适宜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二之具(有关采制茶的工具)

籯(yíng音盈),又叫篮子,或者叫做笼、筥(因各地的俗谓不同)。用竹子编制,容量有五升或一至三斗的。采茶人背着采茶用。[籯,《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传给他一经(经书)。颜师古说,籯就是竹器。]

灶,灶不需要有烟囱的。

锅,锅要边缘有唇口。

甑(zèng赠),木的或瓦的,其甑身要齐正,并将与锅接合部用泥封联,甑内放入隔水的竹箅,开始蒸茶时,把茶放竹篮内,等到蒸好后取出。若锅内烧干了,加水时从甑中注入。[因为甑与锅连封着。]蒸好的茶用三杈形的构木枝搅拌,拌散蒸熟的芽笋和叶子,以免叶汁流失。

杵臼(chù jiù处旧),又叫碓。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或称棬(quān圈),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或花式的。

承,又叫台,又称砧子。用石头做成,也可以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摇不动就可以。

襜(chān掺),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做。把襜放在承上,再把规放在襜上,其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做茶。茶块做好以后方便取出。

笓筣(bì lì避利),又叫赢子或叫篣筤(péng láng蓬郎)。就是竹盘或竹篮。是用两根三尺长的竹子,用竹篾织成方眼,使其长二尺五寸,宽二尺,手柄留五寸,像种菜人的土箩,用以放置茶。

棨(qǐ启),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成,以供茶饼穿孔用。

扑,又叫鞭。用竹子编成,把茶块穿起来以便搬运。

焙,在地上挖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边上筑一矮墙,墙高一尺,抹上泥。

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

棚,又称栈。用木料制成放置在焙的上面,分为两层,高一尺,供焙茶用。茶饼半干时,把它们升放到下层续烘,茶饼块全干时,将其升到最上层去。

穿(chuàn串),在江东和淮南地区是用剖削的竹篾做的,川江、三峡一带是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的,用来包装茶。江东把一斤装的称为上穿,半斤装的叫中穿,四五两装的叫小穿。川江一带把上穿定为一百二十斤,中穿为八十斤,小穿为五十斤。“穿”字以前写作钗钏的“钏”或写作贯串的“串”,现在就不这样了。这就象磨、扇、弹、钻、缝五个字那样,字面上的音调都是平声,但若按其意义读时,则读作去声,所以就用“穿”字定名。

育,用木材做成的架子,外围用篾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上面有盖,下面有隔床,旁边开一扇门,当中放一盛炭火的器具,里面放些火炭灰,使有火却无明焰。江南梅雨季节,可以加火。[育,是因用它烘放茶饼而得名。]

三之造(有关造茶的方法)

一般采茶都在农历二、三、四月之间。

叶芽壮如春笋的茶,生长在山石经长期风化土层肥沃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上,新梢长到四、五寸,象刚从地面抽生出来的薇蕨,要凌晨带露采摘。芽头短小的生长在草丛中。有三、

四、五个新梢的,选择其中好的采摘。

采茶,天若下雨则不采,晴天有云也不要采。天气晴朗时才采摘。所采的茶要迅即蒸青、捣揉、拍打成形、焙干、穿孔、封装。至此,茶饼就做完成了。

茶饼的状况有多种多样,大致而言,有的像胡人靴子皮革的皱缩纹;有像犎牛胸前的褶皱、折迴起伏:有的像山顶上的浮云,卷曲多变;有的像轻风拂过水面时,激起的摇曳微波;有的像制陶人用水澄泥,膏面光润;有的像新垦的土地被暴雨冲刷过的一样。这都是精美的茶。但有像竹皮笋壳,枝梗很硬,难以蒸捣,做成的茶饼表面象晾筛状;有的像荷叶被寒霜摧残、茎叶凋坏,状貌全变了,其形状萎缩衰败。这些就是粗老茶、劣质茶。

自采茶至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胡靴”至“霜荷”,分为八等。若以茶饼光滑、黑亮平整的是好茶,这种鉴评水平是低的;以为皱缩、黄色且表面凹凸不平的是好茶,这种鉴评也不高明;如果既能指明其优美之处,又能说出其不足,那才是评茶的内行。为什么呢?茶汁被压出来的就光滑,含膏汁而不失者就皱缩;夜间制茶茶就呈黑色,白天制茶表面呈黄褐,鲜叶蒸得软熟,又拍压得紧密,那么茶饼就平整,反之,制作时放任草率,茶饼表面就凹凸不平,这样的茶和其它草木叶子且不是一样的了吗?

评鉴茶的好坏须将要领法则常诀于口。

茶经卷中

四之器(有关茶道的器具)

风炉[灰承]、筥(圆筐)、炭挝(zhuā抓,敲炭的工具)、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盒、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cuōguǐ搓癸,按,鹾是盐的别称,簋是古代礼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从字意言,其最早时可能就是指竹罐,后亦陶瓷制器。)[揭]、熟盂、碗、畚[纸帊]、扎、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状如古代的鼎。炉壁厚三分,炉口缘阔九分,炉腹内空六分、涂以泥土。炉有三只脚,共书写二十一个古字。一只脚上写着“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着“圣唐灭胡明年铸”。三只脚之间开设三个窗洞,底下的一个孔洞是作为通风漏灰用的。炉外壁写有六个古字。一个窗洞上端写“伊公”二字,一个窗洞上端写“羹陆”二字,另一个窗洞上端写“氏茶”二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锅用的垛,垛之间分成三个格,一个垛格上有“翟”(dí宅),翟为火鸟,画一卦叫做“离”;另一垛格上有“彪”,彪为风兽,也画一卦叫做“巽”(xùn熏);再一垛格上为“鱼”,鱼是水中动物,代表水,也画一卦叫做“坎”。巽属风、离属火、坎属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设上述三卦。炉子外面可装饰以连缀垂蔓植物、水纹和文字之类图形。炉子用冶铁制作,或者用泥土制作。

其灰承是一个三足铁盘(用来承接风炉漏下的灰烬)。

筥(jǔ举)

筥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用藤编成。做一个木质的形楦,用藤

子或竹蔑编织出六棱状圆形花纹,底盖合拢象竹箱,盖口沿用小竹节锁边装饰。

炭挝

炭挝是用铁做成的六棱形钎棒,长一尺,头部尖中间较粗。手握处细,系上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就象河陇一带军人所拿的木棒一样,或作锤状或作斧状,随便都可以。

火筴

火筴又叫做火钳,常用圆形,而且直长一尺三寸,顶平齐,没有装饰等附属物,用铁或熟铜制做。

鍑(fǔ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今称锅))[交床]

用生铁铸造。现在有专门以铸这种锅为职业的。所谓急铁就是用废犁刀再炼铸的生铁。摸型内芯用土,外型用沙。内摸用泥土使锅面光滑,容易磨洗;沙粗,锅的外面就粗,便于吸收火焰的热力。锅的“耳”作成方形,取其方正端庄之义;锅缘宽一些,取其伸展广阔之义;锅脐做长一点,取其长久居中之义。锅脐长,水在当中沸腾,茶沫就容易扬起,茶沫易扬起,茶汤的味道就淳正。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属雅器,但质地不坚固,难以持久。用银做锅最清洁,但过于奢侈和华丽。若要既雅致且洁净,且经久耐用,终归是铁锅好。

交床就是用木构制成的马札形“十”字交叉的锅架,挖空中间,用来置锅。

夹用小青竹做成,长一尺二寸,使一头的一寸处有竹节,节外另一头剖开作为烤茶时夹茶饼用。小青竹的竹汁润在火上,借竹子的香洁气味以增进茶的滋味。这种情形,不在山林中不易做到。通常以精铁熟铜之类材料制作夹子,取其经久耐用的长处。

纸囊

纸囊是用又白又厚实的剡溪所产的藤纸缝起来的双层纸袋,用来贮藏烤好的茶,使茶的香气不致散失。

碾[拂末]

碾是用桔木制作,也可以用梨、桑、桐、柘等木料制作。使其内椭圆而外长方,内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碾的里面恰好容纳碾轮。碾轮的形状就象没有辐条的车轮,当中有一个轴,轴长九寸,径一寸七分。碾轮的直径为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的中孔方正,轴柄圆形。

拂末是用鸟类的羽毛制作的,用来拂扫茶末。

罗与盒

罗筛筛下的茶末用盒贮放(可以把“则”放在盒中)。罗用剖开的大竹片弯曲呈圆形,以纱绢做罗衣。盒用竹节制作,或用杉木片弯曲呈圆形做成,并涂上漆。

盒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一般煮一升水,加入一

平方寸的茶末。喜欢喝淡茶的人,减少一点,而爱喝浓茶的人,酌量增加一些。则,就是量度和准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则。

水方

水方用椆、槐、楸、梓等类木板拼合而成,里外缝隙用漆膏严密涂好,以盛水一斗。

漉(lù路)水囊

一般使用的漉水囊,外框是用生铜铸成的,防止水湿后有铜锈、污秽和腥涩气味,若用熟铜很容易生锈苔,用铁又有腥涩气味。隐居山林的人有的也用竹木制作。而竹木制作的,不能经久耐用,不便涉远旅行。所以都用生铜制作。囊用青竹细篾编织后卷拢起来,裁碧色的丝绢缝好,并缀上细翠钿。再做绿色的油绢袋把漉水囊装在里面。漉水囊直径为五寸,柄一寸五分。是过滤茶末的器具。

瓢又叫牺、勺。是用剖开的匏瓜作成,或用木头剜成。晋朝杜育所著《荈赋》中说:“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宽胫薄柄短。西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对他说:“我叫丹丘子,日后你的盆勺器皿中有多的茶汤请给我一点”。“牺”就是杓子,现在常用的是梨木制作的。

竹筴(策,古文与筴通假,在这里读作cè。就是竹尺的古称。)

竹筴是用竹、桃、柳、蒲葵木制作,或用柿心木制作。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起来。

鹾簋[揭]

鹾簋,用瓷做成,直径四寸,圆盒状。有的为瓶状,或为缶状,是装盐用的器皿。“揭”,用竹木片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用来撮盐调味。

熟盂

熟盂是用来盛装沸水的壶,或用瓷做,或用砂制,容量两升。

茶碗以越州出产的为最好,鼎州、婺州、岳州出产的也好,寿州、洪州出产的为次。有人以为,邢州产的比越州的还要好,其实不然。若说邢瓷似银,那么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若说邢瓷似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二点;邢瓷色白,使茶汤红,越瓷色青,而茶汤绿,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三点。晋朝杜育《荈赋》中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就是越州。说明还是越瓷是上品,它的唇口不反卷,底卷而浅,容量在半升以下。越州瓷与岳州瓷都是青色的,青则衬托茶汤,增进茶色,使茶汤呈绿黄色。邢州瓷白,茶汤就是红的;寿州瓷黄,茶汤是紫的;洪州瓷褐,茶汤就黑,所以都不宜作茶碗。

畚(běn本)[纸帊]

畚箕用白蒲草编织而成,可以装十个碗。也可用圆形有盖的竹筐来代替。

包裹碗用的纸帊用剡溪产的纸平层缝制。也要有十支。

扎是用棕榈皮丝片夹在茱萸木的一端,然后缚紧。或截断一段小竹管,把棕榈皮丝片扎好后,插入竹筒扎紧,形状象一支大毛笔,是洗涤用具。

涤方

涤方是贮积洗涤水的。用楸木板拼合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能容水八升。

滓方

滓方是用来集贮余茶和渣滓的。制法同涤方一样,容积五升。

茶巾是用粗绸做的,长二尺。要有两条交替使用,以供洗擦各种器具。

具列

具列,或作成床架,或作成矮柜。是用木材或用竹子制成。有的也用木材效法竹子的样子,把木架上的横杠漆上黄黑相间的颜色。具列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敛和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

都篮,是因能收蓄各种器具而得名。里面用竹蔑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较宽的双篾作经线,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着双经线织成方眼,使都篮形状玲珑美观。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篮底宽一尺,高二寸。

茶经卷下

五之煮(有关煮茶的要诀)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有大风的地方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致使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的翻动,等到茶叶被烤出一个个小丘一样的疙瘩,其样子象蛤蟆背时,然后离火稍远继续烤。卷缩的茶饼又伸展开来时,则应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做茶时,用火烘干的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靠太阳晒干的茶饼至柔松为止。

制茶之初,因茶叶是嫩叶,蒸后趁热舂捣,茎叶被捣烂了而芽笋却还完好。要是光凭力气,用极重的杵来舂捣,也不易被捣烂。这就象圆滑的漆树子一样,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此时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经过炙烤后的茶块柔软好似婴儿的手臂。接着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象细米粒,不好的象菱角皮。]

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指桑、槐、桐、栎等类的木柴。]或上述木柴经烧炼,染有膻味和油腻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材和朽坏了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脂多的木材是指柏树、桂树、桧树之类;败器是指朽废了的木器旧材。]古人有“劳薪之味”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煮茶的水,以山水为上,其次是江河的水,再就是井水。[《荈赋》:所谓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纯净的清流。]山水选择乳泉,漫出石池流动的水为最好。山谷溪涧汹腾猛荡的急流不要饮用,人经常喝这种水会使颈部生疾。还有很多散流蓄在山谷中的水虽然澄的很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会有虫蛇与腐败草木之毒潜浸在里面。喝这种水,要先决开

塘口让有毒的积水流去,等新泉水细细流动时,再汲取饮用。江河的水,要到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到经常汲水的井中汲取。

煮茶时,当水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是第一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至沸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就不可饮用了。当水初沸时,要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一点食盐来调味,尝尝水味,把尝剩余的倒掉,不要因其鹵臽鹵监(guǎ dàn寡断,按:竟陵俚语,意为淡而无味)而过份加盐,否则岂不成了喜欢盐水这一种味道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筴(竹尺)环搅水汤中心,用“则”量出定量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倾刻沸水就会腾起许多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以制止其沸腾,使其生成汤花。

数碗分盛时,要使“沫、饽”均匀。[《字书》与《本草》称“饽”为茗的沫。饽:薄芴相切读作勃。]“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花”就象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又象曲折的潭水间新生长的青萍;又象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象浮在水边的苔藓;又象撒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用煮过一次的茶末再煮时产生的,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荈赋》中所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的。

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读作绢。隽,指味道。永,指深长久远。西汉蒯通著《隽永》二十篇。]这第一碗茶汤,舀出放在“熟盂”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的时候用。而后依次从锅里舀出来的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比起隽永就差了一些,第四、第五碗以后的,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

大概煮水一升,酌量,可分作五碗,[碗数少到三碗,多到五碗;若人多到十个,就应煮两锅。]趁热喝完,因为茶汤中味道次的重浊物质沉淀在下面,精华则浮在上面。如果茶汤冷了才喝,精华也就随热气散发掉。一碗热茶不连续饮完,剩下的就算了,不要再喝了。

茶性“俭”,水不能加多,否则,味道就淡薄。一碗茶喝了一半之后就会感到味道淡了,何况水加得太多呢!

茶汤色浅黄,香气极美。味道甘爽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尝时苦,咽后甜的是“茶”。

六之饮(有关品饮的方法)

有翅会飞的禽、有皮毛善于奔走的兽、开口会说话的人类,三者都生在天地之间,靠饮、食而生存。可见饮水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啊!为了解渴就去喝各种液汁;为解除忧愁烦恼就去喝酒;为了消除头昏神倦就去喝茶。茶成为饮料,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和利用的,经过周公旦的记载才有传闻。春秋时有齐国晏婴,汉朝时有杨雄、司马相如;三国时有吴国的韦曜;晋代有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的饮茶轶事。饮茶之风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民间,在本朝最盛。当今的长安和洛阳两都并荆楚以至巴渝等地,几乎家家都饮茶。

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伐枝取叶、熬火蒸茶,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

口陶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称为淹茶;还有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煮沸,或者把茶汤一再扬起煮得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煮去茶“沫”,这些方法煮出的茶汤,如同应倒在阴沟里的废水一样不堪饮用,而世俗的习惯就是这样的。

啊!苍天生育万物,都有它的奥妙,人类所做的不过涉及一点浮浅的皮毛。人们借以庇护自己的场所是房屋,房屋建造的很好;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很精美;充饥的是饮食,饭与酒味美极了。今言茶有九难:一是采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用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煎煮,九是饮用。阴天采摘,晚上烘焙,不能算会制作;用口尝味道,用鼻嗅香气,不能算会鉴别;有膻味的锅灶,有腥气的瓦盆不能用来煮水;有油脂的柴和烤过肉的炭不是炙煮的燃料。奔涌的激流和淤滞不流的死水,不能煮茶。茶饼炙烤不透,外熟内生,是炙法不当。碾出的茶末染上颜色杂末,这不是好茶。煮茶时在锅内慌乱急剧地搅动,是不会煮茶。只有夏季才饮茶,到冬季就停饮,这不是真正饮茶的人。

如果滋味鲜爽醇厚,香气浓郁的佳茗,一锅最好只煮三碗,一锅煮水过多,其味将会差一些。如果宾客是五人,就采用那种煮三碗的方式;假若宾客是七人,就要采用煮五碗的。[要看人数和如何煮法来确定了,因为人多可以加煮几锅。]总之,煮好后如果缺少一人的茶汤,就把那碗称“隽永”的茶汤补给这位客人。

七之事(有关茶的轶事)

与茶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

周朝鲁国周公旦、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

汉朝时仙人丹丘子、黄山君、文园令司马相如、执戟郎杨雄。

三国时吴国归命侯孙皓、太傅韦宏嗣。

晋朝惠帝司马衷、司空刘琨、琨兄之子兖州刺史刘演、黄门侍郎张孟阳、司隶校尉傅咸、太子洗马江统、参军孙楚、记室左太冲、吴兴太守陆纳、纳兄之子会稽内史陆俶、冠军(古时将军的名号)谢安石、弘农郡守郭璞、扬州牧桓温、舍人杜育、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新安人任育长、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人陈务之妻、广陵人老姥、河内人山廉之。

后魏琅琊人王肃。

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南朝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廷尉刘冉、陶弘景先生。

本皇朝英国公徐勣。

《神农食经》:“长期喝茶,可以使人健康有力,神志敏悦。”

周公旦《尔雅》载:“槚,就是苦茶。”《广雅》中说:“荆楚与巴渝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老的,就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煮茶喝时,先烤饼茶至赤红色,再捣成末,放在瓷器中,加入沸水,又加入葱、姜、桔子伴和其中。喝了这种茶可以醒酒,使人不

《晏子春秋》云:“晏婴给齐景公做宰相时,吃的不过是粟米饭和炙烤的几个禽蛋加粗茶而已。”

司马相如撰《凡将篇》把茶(荈诧)列为药物:“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黄芩、甘草、芍药、丹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汉朝杨雄《方言》说:“四川西南部人,把茶叫作…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宴会臣下,限定大家喝酒,能喝与否,都以七升为限,喝不够数的也要浇灌喝够。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特别宽容他,密赐以茶,允许他以茶代酒。”

《晋中兴书》讲:“陆纳为吴兴太守时,谢安曾经要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见陆纳无所准备,又不敢过问,就私下准备了十多人的酒饭。谢安到了陆家,陆纳准备款待客人的只是茶果,陆俶把丰盛味美的食物摆出招待客人。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棍,并说道:…你既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还要玷污我一向清操绝俗的德行。?”

《晋书》讲:“桓温做扬州牧时,很注意节俭,每次设宴会客只设七盘果品,招待喝茶而已。”

《搜神记》中说:“夏侯恺因病死后。一个叫苟奴的家臣察见了鬼神,见恺回来收他的马,并使他的妻子得了病。恺戴着平顶巾帽,穿着单衣,坐在活着时候睡的西壁大床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在给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书信中说:“先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所需要的。我身体不好,感觉烦闷,常想得到一点真正好茶,你可购买一些寄来。”

司隶校尉傅咸在给下级的指令中说:“听说蜀地老妇在南市卖茶粥,官吏为了执行勤俭诏令,禁止卖茶粥,竟横蛮地打碎了她的茶器。以后又准许在市上卖茶饼,为什么要禁止卖茶粥作难老大娘呢?”

《神异记》中说:“余姚人虞洪到山里采茶,遇见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引着虞洪到瀑布山,说道:…我是丹丘子,听说你擅长茶饮,常想得到你的惠赠。山里有大茶树,可以相送给你。日后你的碗杓中有多余的茶汤,请送给我。?于是虞洪回到家里,设碗勺器具用茶奠祀仙人。后常叫家中人去山里寻找,果然得到了大茶树。”

左思所作《矫女诗》:(略)。描写两个女儿天真顽皮、贪玩生食林果感觉不舒适,急着煮茶的情景。

张孟阳所作《登成都楼》诗(略)。描述了至蜀探亲的诸多感慨,登楼临江,成都美丽的景色一收眼底。蜀中的富丽奢侈,美食佳肴,并重点述说饮茶在成都的盛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山西的桃,河南的柰(苹果一类水果),山东的柿,河北的栗子,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桔,云南的茶子(茶的子实、种子),西域(敦煌以西的地方)的蜜糖,

弘君举《食檄》说:“与客人相见寒暄完了之后,就献上浮有白沫如霜的好茶;三杯之后,再喝甘蔗、木瓜、元李、杨梅等五味以及橄榄、山莓、莼菜汤各一杯。”

孙楚作《出歌》:“茱萸果长在美丽的树梢上,味美的鲤鱼出在洛水源头,雪白的盐出产山西,味美的豆豉出在山东;姜、桂、茶出在巴蜀。椒、桔、木兰长在高山;蓼辣和紫苏长在沟渠边,精米产自良田。”

华佗撰《食论》说:“长期喝茶有益于思考。”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喝茶,可羽化成仙;如果茶与韭同食,可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形小像栀子,冬天叶子还是青绿的,可煮汤作饮料。现在,把先采的称作…茶?、后采的叫作…茗?,或叫作…荈?。巴蜀人称为苦茶。”

《世说新语》:“任瞻(字育长)少年时有美好的名声。自从避难到江南以后没有官职。一次作客饮茶时,向人问道:…这是茶还是茗??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脸色,于是自言申辩说:…我问是热的还是冷的??”

据《续搜神记》载:“西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中采茶。有一次遇见一个高丈余的毛人,把秦精引到山下,指给他看丛生的茶树后就走了。没过多久又回来,取出揣在怀里的桔子送给秦精,秦精感到害怕,背着茶叶赶紧回家。”

晋朝时,四王造反,惠帝司马衷被迫逃离京都。后来回到京城洛阳,宦官用瓦陶盛茶敬奉。

刘敬叔在志怪异闻集《异苑》中说:“剡县人陈务死后,妻子领着两个孩子寡居在老宅中,喜好饮茶。因宅院中有古墓,每次饮茶都先向它祭奠一番。两个孩子感觉讨厌,说道:…坟墓知道什么,枉废心意。?并打算把墓挖掉,母亲苦苦劝止才没有挖成。陈务妻当夜梦见一人说:…我安息在这坟里已三百多年,可您的两个孩子总想把它毁了,承蒙您的保护,又给我上好茶,虽黄泉之下几根朽骨,岂敢忘记报答您的恩情!?第二天清早,陈务妻在庭院里得铜钱十万文,这些钱好象已埋过很长时间,但穿钱的绳子又是新的。母亲将此事告诉两个孩子,孩子们感到惭愧。此后他们给古墓祭茶越来越勤。”

《广陵耆老传》说:“东晋元帝年间,有个老妇人,每天清早独自提着一壶茶,到市上卖。市上的人争着买,从早到晚壶里的茶水不见减少。卖得的钱都散给了路边的贫穷老人和乞丐。有的人感到奇异。衙役把老妇人抓到监狱里关了起来,到夜间,老妇人却带着她卖茶的器具从监狱的窗户飞出去了。”

《晋书·艺术列传》载:“敦煌人单道开不怕冷也不怕热,常吃小石子。服用清新香甜药物时用茶水送服。”

释道悦:《续名僧传》:“南朝宋时,一个叫法瑶的和尚本姓杨,河东人。晋代元嘉年间到江南,遇见沈演之,于是请沈演之去武康小山寺,这时他已年老垂暮。每次吃饭,必定喝茶。到了齐代永明年间,齐孝武帝曾下诏至吴兴,请他去京城,时年已有七十九岁了。”

南朝宋《江氏家传》一书中记载:“江统(字应元)迁任愍怀太子洗马,给皇帝上书说:

…如今在西园卖醋、面、蔬菜、茶等物,有伤国体。?”

《宋录》载:“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到八公山拜访谭济和尚,和尚设茶敬奉。刘子尚品尝后说:…这是甘露,为什么要叫它苦茶呢??”

王微有《杂诗》三首,其第二首最后四句:“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久不归,收领今就槚。”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著有《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帝遗诏说:“……我灵座上切忌不要用牛羊猪三牲作祭,只要陈设饼果、茶茗、干饭、酒和干脯就行了。”

《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这是刘孝绰感谢晋安王肖纲颁赐物品的回呈)“传诏官李孟孙带来所赐物品八种,有米、酒、瓜、筍、干菜、肉鱼脯、酸醋和茶。芳香的美酒,新鱼的荇筍;山菜很珍贵,酸醋像柑桔;大田香甜的瓜,及味美鲜醇干肉腌鱼和美玉一样晶莹的白米,还有那上等的茶。这些颁赐可用三月不必为此去筹措了,小人感谢惠赐,王爷的大善永怀难忘。”

陶弘景《杂录》说:“茶可以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喝茶羽化成仙。”

《后魏录》:“琅琊郡人王肃在南齐作秘书丞时,喜好喝茶和菜羹。后降北魏,又爱吃羊肉和牛奶。有人问他:…茶的味道与酪奶比起来怎么样??王肃回答说:…茶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等地的人喜欢喝茶,宴客作东都备清茶(不加其它配料)以示尊敬。茶汤有沫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是可以作饮料的植物,多半是取其叶来煮饮,但天门冬、拔葜则挖其根煎煮,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巴东有…真香茗?茶,煮了喝使人清醒不想睡觉。民间有檀叶和大皂李煮汤当茶喝,清凉去火。另外,南方有一种瓜芦木,也象茶树,味道苦涩,采来制成末,当茶煮了喝,也可以使人通宵不眠,煮盐的人,专门用来作饮料,振作精神。交州和广州人最重视这种茶。客人来时,先用此茶款待,并加入一些芳香的配料调合。”

《坤元录》:“湖南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座无射山,那里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亲族会集时都在山上跳舞、唱歌。山上长有许多茶树。”

《括地图》:“临蒸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湖州乌程县西二十里的温山,出产…贡茶?。”

《夷陵图经》:夷陵郡的“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上,出产茶叶。”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十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处,有茶坡。”

《茶陵图经》:“茶陵县,是因为那里的丘陵和山谷生长茶树而得名。”

《本草?木部》:“茗,就是苦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能治瘘疮,利尿,去痰,止渴解热,使人兴奋少睡。秋天采的味苦,有下气、消食的功效。《本草注》说:要…春天采茶?。”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茶,又叫选,又叫游冬。在川西河谷、山陵、道旁生长,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冻死,每年三月三日采来晾干。《本草注》说:可能这就是现在的茶树,又叫荼,喝了使人睡不着。《本草注》:按《诗经》中…谁谓荼苦?和…堇荼如饴?说的都属于苦

菜。陶弘景所说的苦茶是木本植物,并不是草本类。茗,在春天采的叫作苦茶。”

《枕中方》:“治疗多年未愈的瘘疮,用茶和蜈蚣一起焙炙到发出香气,均分作两份,捣碎过筛,用甘草煮汤洗患处,然后用来敷在患处。”

《孺子方》:“治疗小儿无缘无故的惊蹶,用苦茶和葱须根煎水喝。”

八之出(有关茶的产地)

山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在终南、太华二山之南而名)

山南道产的茶,以峡州的为最好,[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和荆州产的也好,[襄州分布在南漳县。荆州分布江陵县山谷。]衡州产的品质差一些,[衡州茶分布衡山和茶陵两县山谷。]金州和梁州产的品质又次一等。[金州茶分布西城和安康两县山谷。梁州茶分布褒城和金牛两县山谷。]

淮南道(唐贞观时的行政区划之一,因处淮河以南而名)

以光州产的为最好,[光山县黄头港的茶与峡州的一样。]义阳郡和舒州产的也较好,[义阳县钟山的茶和襄州的一样。舒州太湖县潜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寿州产的稍差些,[盛唐县霍山茶与衡山的一样。]蕲州、黄州产的又次一等。[蕲州茶分布黄梅县山谷,黄州茶分布麻城县山谷,与金州、梁州的一样。]

浙西(唐至德年间置浙江西道、辖皖、苏长江以南,富春江以北以西,鄱阳湖东北。)以湖州的为最好,[湖州茶分布长城县顾诸山,与峡州、光州的一样。如果产于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的与襄州、荆州、义阳的一样。产于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及啄木岭的,与寿州、衡州的一样。分布安吉、武康两县山谷间的与金州、梁州的一样。]常州产的也好,[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与荆州、义阳的一样。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的与舒州的一样。]宣州、杭州、睦州、歙州的差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的与蕲州的一样。太平县上睦,临睦的与黄州的一样。杭州临安、于潜两县产于东西天目山的,与舒州的一样。钱唐天竺、灵隐两寺的,睦州桐庐县山谷的,歙州婺源山谷的,与衡州的一样。]润州与苏州产的又次一等。[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州县西洞庭山的,与金州、蕲州、梁州的一样。] 剑南道(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剑门关以南而名)

以彭州产的为最好,[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和堋口的与襄州一样。]绵州、蜀州产的比较好,[绵州龙安县松岭关的,与荆州的一样。其西昌县、昌明县、神泉县西山的最好。越过松岭以西的没有采摘价值。蜀州青城县丈人山的,与绵州的一样。青城县还产散茶和末茶。]邛州产的也好。雅州与泸州产的差一些,[雅州百丈山、名山,沪州沪川的与金州的一样。]眉州、汉州产的又次一等。[眉州舟棱县铁桶山和汉州绵竹县竹山的,与润州的一样。] 浙东(唐乾元年置节度使方镇、辖衢江流域、浦陽江以东)

以越州产的为最好,[余姚县瀑布泉岭的茶称为“仙茗”,叶片大的特别好,叶片小的与襄州的一样。]明州、婺州产的也好,[明州县榆筴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的,与荆州的一样。]台州产的次一等。[台州始丰县赤城峰的与歙州的一样。]

黔中(唐开元十五道之一,辖清江上游、沅江上游,今贵州一部分,今重庆东南一部,

广西北部小部分。)

思州、播州、费州、夷州都产茶。

江南(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处长江以南而名。)

鄂州、袁州、吉州都产茶。

岭南(开元十五道之一,处五岭以南而名,辖今广东、广西、海南及南盘江以南及北越部分)

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福州闽县的方山之阴]都产茶。其中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情况不详。往往得到这些地方的茶叶,品尝起来味道很好。

九之略(不同场所可以省略的用具)

关于制茶工具,若是在开春寒食节的时候,在郊野寺庙或深山茶林,大家动手采摘,并随采、随蒸、随舂、随即用火干燥,那末,“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种制茶工具便可以省略。

煮茶器具,若是在松林之间,器具又可以放在石头上,那末,具列便可以不要。用枯杭木柴烧火,用有足的锅煮茶,那末,“风炉与灰承”、“炭挝”、“火钳”、“交床”等就没有必要;若是在水泉、涧溪之旁煮茶,那末水方、涤方、漉水囊就可不要;若人数不多,仅五人以下,而且茶细嫩而干燥,可以炼成精细的茶末,不必过筛的,那么罗筛就用不着了;倘若需要攀藤爬崖到山洞中去煮茶,可以先在山下或洞口炙茶并碾成细末,或用纸或用盒装着茶末去的,碾和拂末就不必要;如果瓢、碗、筴、扎、熟盂、鹾簋可用一个竹箱装盛,那么“都篮”也不必要了。

但在城邑之中,王公之家,二十四种器具,任缺一件就算不上品茶了。

十之图(茶经挂图)

用洁白的绢纸四幅或六幅把《茶经》所述各项分别写在上面,陈列在座旁。这样,对茶的起源,采茶,制茶工具,茶叶的制作,煮茶所需要的器具,煮茶,饮茶的方法,有关茶的历史轶事,茶的产地、分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制茶和煮茶可以省略的器具等,就可一目了然。目击而存,烂熟于胸,于是《茶经》从头至尾就应有的都有了。

说明:[]方括号内是《茶经》原注或附具之器物名。

()圆括号内是今译加注。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原文原注: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的这种忧患与负担和服用人参一样。人参以上党出产的为最好,百济、新罗的为中等,高丽的为下等;而济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品质最差也无疗效。情况不仅如此,假若误将荠苨当人参服用,则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关于用人参的比喻,喝茶之所以也会有不适宜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二之具(有关采制茶的工具)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完整版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三、教学准备: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介绍陆羽的资料。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2.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陆羽与茶经教案修订稿

陆羽与茶经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陆羽与《茶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高兴)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还有个谜,也很有趣,谜面为: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 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 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一杯清茶,漂亮吗( 点击打开图片) 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说到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人们尊称陆羽为——(茶圣。)人们为什么称陆羽为“茶圣”呢?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2. 陆羽与〈茶经〉(板书课题)来,把题目读两遍。 3.课文讲了陆羽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件吗 1、辨别江水 2、撰写《茶经》 3、推广茶艺 二、品读课文,了解传奇事迹,感受精神品质 (1)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呢? 他能把装在一个瓶子里的水分辨出哪是南零水,哪是临岸江水,太神奇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2)快速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陆羽动作的词和他所说的话。(2分钟) (3)你来说说,你找出了哪些表示陆羽动作的词( 舀、看、掂、倒、扬)(如没有找全,再叫另一同学补充) (4)那陆羽说了什么话呢? 1.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舀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2.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取材于唐·陆羽《茶经》) 链接材料: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 【注】①呿(qū):张口。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麴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率晋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 【注】①醪(láo):浊酒。②麴糵(qū niè):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陆羽茶经全文

陆羽茶经全文 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 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 [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唐]陆羽《茶经》详解 (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红树主人2013-04-12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

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 ”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卷上 一之源

22、《陆羽与《茶经》》

叫河中学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写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了解陆羽分辨南岭水及撰写《茶经》的事迹,感受陆羽对中国及世界的茶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陆羽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事迹,从陆羽的言行中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弄清陆羽被尊称为“茶圣”的原因。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字词积累: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chá yǎo shuǐ kēng shēng xián qì yì zhàn zhuī sù jīng tōng ()()()()()()() rú huǒ rú tú gōng míng lì lù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qiān zǎi nán féng ()()()() 二、理解下列词语。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煎茶:; 2、吭声:; 3、舀水:; 4、追溯:; 5、惊愕:; 6、记载:; 7、仰慕:; 8、邀请:; 9、游历:; 10、潜心:; 11、考察:; 12、修订:; 13、竭力:; 14、详细:; 15、忠厚:; 16、功名利禄:;(二)、根据划线部分内容的意思,写词语。 17、陆羽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都开展的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18、陆羽是一个学识渊博,有多方面才能的人。() 19、中国人才茶饮茶的历史源头很远,流程很长。() 20、今天“二妙”相聚,可谓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岂能虚度!() 21、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22、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 三、走近文中的主要人物。 陆羽是朝人,字,号,自称,精于,以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人们尊称为——“”。 合作探究: 整体把握:

22 陆羽与《茶经》练习题

22 陆羽与《茶经》 1、比较后选词语填空 剪煎 ()茶()纸()熬 舀滔 ()水波浪()天 吭坑 ()道不()声不()人 2、读拼音写词语 zhuīsùkēng shēng jiān chájīng’èbùyǐyǎo shuǐ ( ) ( ) ( ) ( ) ( ) 3、补充词语 源远()千载()如火()()利禄 一衣()忍俊()巴山()()露宿 4、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⑴()陆羽对茶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为“茶圣”。 ⑵陆羽()精通茶艺,()博学多才。 ⑶茶和茶文化()在中国绵延发展,()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 ⑷人们()提起茶文化,()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 5、火眼金睛 掂()谦()坑()箭()惦()歉()吭()剪()踮()嫌()炕()煎() 6、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介绍了茶文化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________的生动故事,讲述了他、、等三件事,赞扬了他那清茶一般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叶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⑵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A 、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 B、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①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 ②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7、快乐阅读 二十一岁那一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嗮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的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详细地记入“茶记”。他还细心的将各种茶叶制作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了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

陆羽与《茶经》

陆羽与《茶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 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陆羽茶经二之具语音文字及翻译大全

陆羽茶经二之具语音文字及翻译大全 陆羽茶经二之具原文: 籯(1):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2)。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一经。”(3)颜师古(4)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无用突(5)者。 釜:用唇口者。 甑(6):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7)。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带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亚者制之,(原注: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襜(8):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9):一曰赢子,一曰蒡莨(10),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棨(11):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12)。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陆羽与《茶经》

陆羽与《茶经》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导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导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导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探究学习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 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 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 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 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 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 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 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茶经(全文)

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

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 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

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 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 [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 “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源解》二1卷。附I表四姓诺》八卷。 (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 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小学语文课文《陆羽与《茶经》》

小学语文课文《陆羽与《茶经》》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sù)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jiān)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吏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zhāo]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yì)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diān)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kēng)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è)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míng)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试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一)

试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一)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中国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全书分三卷十章,共7300多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见解高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 一之源: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概括茶的产地和特性。包括茶的植物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的质量及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二之具:采制茶饼的工具。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和封存茶的一系列工具,共有19种。 三之造:介绍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茶、质量鉴别方法。从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茶的烹饮用具。分生火、煮茶、碾茶、量茶、盛水、滤水、取水、盛盐、取盐、饮茶、盛具、摆设、清洁等八类共28种用具。 五之煮:茶的调制步骤。先用火烤,再捣成细末,会后烹煮。包括煮茶的水及如何煮茶等。六之饮:记述了饮茶的意义、沿革和方式方法。提出了饮茶有九难。 七之事:古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共48条。涉及到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地理和其它共7类。 八之出:记述了茶叶的产地。唐代的山南、江南、浙东、浙西、淮南、剑南、岭南、黔中8个道的43个州郡44个县。 九之略:二之具中所列的19种制茶工具和四之器中所列的287种器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不必一律照搬照套。 十之图:将茶经全文用白绢写录下来,挂在室内,便于观看阅读,指导茶叶的产制。 《茶经》的问世,不仅是总结了茶叶技术,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赋予茶以精神的内涵,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这是对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准确描述。 茶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得益于陆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与陆羽《茶经》密不可分。这是因为陆羽《茶经》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哲学思想上进行研究,在哲理与精神上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 陆羽《茶经》作为一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所谓“哲学”,词源出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中译“哲学”是因为“哲学”在汉语中有“智”、“聪明”的含义,所谓“知人则哲”(《书.皋陶语》)。这里的“知人”即是知识学养丰富的人,智慧的人。难道陆羽《茶经》不是智慧之作吗?所以我们说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就其要义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与崇俭的思想。“德”和“俭”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具体地讲,可以是道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总之是美好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而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德标准、规范、品质等,是经典哲学家们所讨论和研究的关于体用、人道、名实、知行等方面的话题。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陆羽《茶经》首先提出来的。《茶经》的开篇,开宗明义地以“嘉木”对茶树的品质定性,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这里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 这里有这样两层含意:一是“俭德”要通过“精行”才能实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

陆羽《茶经》全文阅读、译文

陆羽《茶经》全文阅读、译文 导读: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

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一、茶的起源

陆羽与茶经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为撰写《茶经》付出一生的精神,以及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作者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从茶乡想到陆羽。作为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部分(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古色古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明白陆羽“茶圣”的由来,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教师备课、做好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交流资料,情景导入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沏茶、焚香并称四艺。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艺是高雅的休闲活动,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 (1)茶的知识如此丰富,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茶的资料,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陆羽与茶经》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2 陆羽与茶经) (茶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氛围和高雅氛围。古典美而又富有意境的图画,加上老师富有诗意的解说,将学生带到了茶文化的唯美意境当中,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做法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特点,体会陆羽追寻茶一生的情结,体会茶文化从中国传向世界的骄傲。)

陆羽茶经三之造语音文字及翻译大全

陆羽茶经三之造语音文字及翻译大全 陆羽茶经三之造原文: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1)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2)。)犎牛臆者,廉襜然(3);(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4);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5)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6);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7)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8),存于口决。 注释: (1)丛薄:灌木、杂草丛生的地方。《汉书注》:“灌木曰丛”。杨雄《甘草同赋注》:“草丛生曰薄”。 (2)京锥文也:京,高大。《诗经皇矣》:“依其在京”。《诗毛传》:“京,大阜也”。锥,刀锥。文,同“纹”。全句意为:大刀锥刻钻的花纹。 (3)臆者,廉襜然:臆,指牛胸肩部位的肉;廉,边侧。《说文》:“廉,仄也”。襜,帷幕。意为像牛胸肩的肉,像侧边的帷幕。 (4)轮[囗禾]:轮,车轮。[囗禾],圆顶的仓。 (5)竹箨:竹笋的外壳。箨,读音ruo。 (6)籭簁:籭、簁相通,读音亦同为si,皆为竹器。《说文》:“籭,竹器也”,《集韵》说是竹筛。 (7)坳垤:土地低下处叫坳,小土堆叫垤。形容茶饼表面的凸凹不平。 (8)否臧:否,读音pi,贬,非议;臧,褒奖。《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每与人言,未尝臧否人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