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将进酒

将进酒

《将进酒》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第一名(淄博)

执教/耿文超观察/厉复东

【课例实录】

师:同学们,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板书:将进酒李白)

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

师:“浅味”有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wéi还是wèi?

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为”是什么词性?

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

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lè还是yuè?

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lè吧。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学生读词、释词)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哪位同学能试着读一遍全诗?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感情把握等方面来考虑。

(一位学生读全诗)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

生:字音读得挺准确。

师:感情表达呢?

生:还不错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等等。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这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把心中的那种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情读出来。(读最后几句)

(学生鼓掌)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想试着读读全诗。(读全诗)

(学生鼓掌)

师:我前段时间看《百家讲坛》,康震教授在《品李白》中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一起去品味这首诗中到底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个环节老师提一个问题: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提示:内容+手法+情感)

(“品味”环节约20分钟)

多媒体展示:

的李白

(板书:李白)

(学生分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代表想第一个发言?

生: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位“自信”的李白,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能读出来。这句是说即使我不做官了,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师:也可以说诗人即使被贬官了,也依然很自信。那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抒情方式来表达的呢?

(板书:自信)

生:直抒胸臆。

师:“直抒胸臆”有什么好处呢?

生:能更直接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感情更加强烈。

师:记得文学评论家严羽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地写,李白只需张口喷出胸中之气即可,大概说的就是“直抒胸臆”的妙处吧。

师:同学们谁能把这句诗中表达的“自信”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

师:读这一句哪几个字应该重读?

生:“必有用”“还复来”。

师:我们全体男同学挺直腰板再读一遍。

(全体男同学大声读)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们组通过诗的前两句读到了一位悲伤与无奈的李白。他运用比兴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写“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和“青丝白发”朝暮之间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悲伤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

(板书:悲伤无奈)

师:诗人以什么起兴?

生: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

师: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你还能说诗人悲伤吗?

生:虽是一开始写了壮阔之景,但下句却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我认为诗人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他本身是很豪放的,所以一开始用了这样的写法,但后来想到现实,就有些悲伤了。

师: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得出这两句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应该读得高亢一些,“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该读得低沉一点。我们找个同学试着读读这两句。

(学生读)

生:我们组读到了一位“洒脱”的李白,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能读出来。

(板书:洒脱)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得意”的感觉读出来?

(两个学生分别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我们读到了一位“矛盾”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句表达了诗人想一直醉下去,不愿醒来,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把诗人的消极反抗和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我觉得能读出消极,这里诗人痛饮狂欢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生:我不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我读到了一位“豁达”的李白,从“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可以看出他在金钱上很看得开。

生: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就是体现了一种消极情绪,对我们现在来说就像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生:我认为李白是一个“寂寞”的人,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能看出来。满腔的热情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

(板书:寂寞)

师: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仅能看出他“寂寞”,还能看出什么?

“钟鼓馔玉”代指什么?

生:功名利禄。所以能看出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蔑视权贵”的人。

师:诗人既然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在下一句却只提到了一个人——曹植。

生:因为他们的经历相似,都是怀才不遇。

师:曹植是遭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而李白也曾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样的感叹。

师:我们根据同学们的争论来看一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学们想一想,李白最“得意”的事儿是什么?

生:“喝酒”“写诗”“做官”。

师:做官是为了什么?

生:报效祖国。

师:我们说知人才能论世,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

多媒体展示李白主要经历:

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凤凰初下紫泥沼,谒帝称觞登御筵”

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

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

62岁卒

师:通过李白的主要经历和我们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知道李白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报效祖国,那么大家想想,李白为什么说“与尔同销万古愁”呢?你认为他“愁”什么?这种愁为什么又会是“万古愁”呢?

生:他怀才不遇。

生:他愁“人生短暂”。

师:那为什么诗人说是“万古愁”呢?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如此之愁?

生:屈原。

生:苏轼。

师:苏轼是李白之后的人物,应该说历史验证了他这种说法。

生:孔子。他面对时光流逝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师: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在貌似消沉的表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颗积极入世的火热的心。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板书:悲壮)

(教师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实,李白不仅借酒来消愁,而且赋予了酒更丰富的内涵。我们一起来看另外两首李白早期写到酒的作品,通过比较看看他喝酒的态度及感情的发展变化。

(“深味”环节约10分钟)

多媒体展示问题:比较《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中诗人饮酒态度及感情变化

多媒体出示《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及写作背景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南陵别儿童入京》表现了诗人的激情洋溢。因为这首诗是在他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时写的,他觉得理想能够实现了,所以很高兴。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学生齐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

生:《行路难》是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所作,感觉有一点愤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能体现他饮酒的态度,但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表达了诗人那种自信。

(学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生:写最后一首《将进酒》时作者被“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时喝酒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了,感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从三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嗜酒的李白,一位感情矛盾而又复杂的李白。

多媒体出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即便是被“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他也绝没有沉溺于酒池,更没有卑躬屈膝,充当权贵的走狗。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下面让我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感受“诗仙”之才情,“酒仙”之豁达!

(学生全体起立背诵全诗)

师:下课。

【执教感言】

这节课我本着“诵读与鉴赏相结合”的原则设计,通过“三味读诗法”(浅味→品味→深味),层层深入,使整节课贯穿了“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诵读教学”“鉴赏教学”“对比教学”“情感教学”“拓展教学”等古典诗歌教学理念。其中“诵读教学”贯穿始终,从一开始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到通过分析文本加深对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之后的老师读和学生读,再到最后通过对比鉴赏,进一步透过文本,面向立体的李白

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之后的全体同学诵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另外这节课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和规律的总结,重点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内容+手法+感情),分析了解读诗歌意境的几种方法,例如比兴、夸张、直抒胸臆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以“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与教师适当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个体思考、质疑,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在比较难理解和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表达,使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通过辩论学生也没能统一意见,没有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教师出示“李白主要经历”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这节课的最后又通过对比鉴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加深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分析得还不是很透彻,学生理解得还不是很到位。再者,受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预设”的问题多,而“生成”的问题少,这就使得课堂少了许多灵动,少了许多探索的意义和价值。还有几个学生的讨论环节是否有必要,是否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论证。例如,讨论“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这个问题时,学生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每个小组只有一个代表发言,那其余同学的意见就被抹杀了。

(耿文超山东桓台第一中学;256400)

【名师观察】

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

这次评课,评委以新课程背景下对一堂好课的认识为基础,提出了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三大评价原则。我觉得,耿文超老师的课在体现这几个原则方面具有典范性。

先说教得好。

第一,教师对课题定位好。学生学习这堂课的文化背景是此前他们已在必修课中学过《蜀道难》,对李白的思想、诗歌创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无须对文本背景、作者讲得太多,无须对文本内容句句串讲,条分缕析。耿老师教学中通过对必修课的回顾自然导入,打通学生从必修到选修的思维通道。这样,教学流程推进起来就显得轻松、自然,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二,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不明白、不理解,故在教学理念上只考虑自己怎么讲得深、讲得细、讲得全面,不顾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耿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基础到文本内容理解,从文本理解到对诗人性格、思想的认识,都是以学生自主思考、理解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绝不越俎代庖,如对“为”“乐”读音的处理等。从必修课中的精读为主,扶着走,到选修课中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学着走,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方式来学习,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色。

第三,教学思路简单清晰,易于操作,体现了诗歌教学的规律。新课标关于诗歌教学强调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事实上,在理解中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学习

的基本规律。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鉴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务。这堂课,耿老师根据诗歌特点确定教学思路,先浅味、深味,后品味、对比拓展,既清晰简单,又有层次,步步深入,符合诗歌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第四,教师教学行为得当。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激励者。《将进酒》教学过程中,耿老师的教学活动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特别是“参与”方面,如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后的概括可谓及时、必要,既肯定了学生思考的成果,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提高和升华。

第五,多媒体辅助教学得体有效。有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起一个点缀作用。我们认为,使用多媒体要根据文本学习的需要,用得得体、科学。本堂课的多媒体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堂课容量很大,几乎是李白性格、思想的一次形象展示,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基础知识的落实、文句的理解,更有作者生活经历的补充、对比拓展学习等,多媒体的使用为教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再说学得好。

首先是学生表现积极、主动。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读思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体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浅味—深味—品味三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全由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读得多,思考得多,理解得充分。

其二是学生课堂思维活跃,表现精彩,体现了新课程个性化鉴赏的要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将进酒》中诗人思想、性格的认识方面。对文本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对此,教师当然能有很多话可说,但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不是教师自己说,而是引导学生说,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学生思维异彩纷呈。难能可贵的是,对此,教师没有简单地评价每个学生的认识是全面还是片面,更没有简单地下一个“积极”“消极”的结论,而是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而指出,“学习《将进酒》,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将进酒》中的李白: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从而把学生的观点很好地作了概括和升华。

最后说说考得好。

这一条准确点应该是说“不怕考”。这堂课,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诵读、理解、鉴赏,最后能够当堂背诵,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全方位的亲身体验;几个容易混淆的知识性问题,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学习,对诗歌阅读的方法,教师都进行了点拨指导。从古代诗歌的考查角度来说,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设问,让学生达到“不怕考”的要求。

(厉复东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