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

科学课是研究自然和社会中一些普遍规律的学科,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体的科学,学生的科学课学习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科学的。从这个意义看,科学是无法灌输的、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的。

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科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科学。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做科学、学科学。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科学的科学实验环境,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更具有弹性,能灵活自如地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

一、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儿童多顽皮好动,喜欢观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我在教学《学做科学》时,课文要求研究钟摆,我就利用课件展示吊灯的摆动、钟摆的摆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有兴趣研究摆动的秘密。再如我在教学《月食和日食》时,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录像,看后提问:地球和月球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哪一个天体和太阳差不多?这样,学生刚看完录像,印象深刻,为后面的课程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的CAI课件,边讲解边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然后请同学们看录像,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一整节课,学生都很专心致志,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掉。

二、利用课件演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可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水的变化》一课,学生做完实验后,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后,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每一台电脑上都会出现“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那么就请你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答案。学生很好奇地移动一下鼠标,发现画面一下变了,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刮着,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来,河里的水渐渐地结成了冰。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尤其是住在东北的同学,很自然想起自己的家乡,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拉近了和课程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这时,屏幕中心出现一个大大的“水”字,这个“水”字慢慢地变成了“冰”字;在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画面又一变,寒冷的冬季过后,春天来临,气温逐步上升,天气开始变暖,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变成了哗哗流淌着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然后画面又一转,到了炎热的夏季,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

地上的一小滩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变成的水气飘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三个字;水蒸气继续上升,越到高空,温度越低,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水蒸气”三个字,一闪一闪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气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云、雾和雨》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老师提问,它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始讨论。说出种种可能,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激烈地讨论过后,很快地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利用多媒体演示,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兴趣很高。

三、计算机模拟科学课探究实验,展示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探究实验教学整合,能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蜡》一课时,先按照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学生自己来做实验,但看到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蜡烛燃烧时的相信不太理解,此时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使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了实验过程。在教学《人体的运动》时,一部分让学生自身运动起来,让其他同学观察,另一部分利用FLASH制作动画课件来演示人体在运动时,每个骨骼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学生想了解哪个部位骨骼的运动都可以用鼠标停下来,单击某个部位来观看它的运动。这样及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此课的知识,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我认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做课件,学生动鼠标的模式,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怎样找资料。

我在讲《地震与火山》一课时,事先找了很多关于地震、火山这方面的网址,讲课时,先问学生:你们听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大部分学生都说听过,再追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世界上到处都有我们的老师,书是我们的老师、报纸是我们的老师、电视是我们的老师、网络也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可以以任何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利用网络来学习。一会儿你找到资料,你来给大家上《地震与火山》这一课。学生精神百倍,都想过一把老师瘾。我把事先准备的关于地震、火山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全部打出来去读,比较枯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有点乱,但我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就逐渐进入正轨了。我仔细看看,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盯着电脑,手控制着鼠标,不停的在网页上搜索。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地震”的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火山”的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地震的原因”;有的学生找到了“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了……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尽管时间拿捏的不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找的资料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次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地震与火山》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

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和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一课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是其中的一种。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但深化了科学教学,加大了科学课的信息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当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要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地使用计算机模拟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更清晰、深刻地去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解读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 新教材培训研讨会资料四北 京四 esph

目一一录 一二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修订报告(1) 二二相关文献(9) esph 三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框架(科学知识目标)(16) 四二3~6年级上册各单元概述(28) 五二教材前期试教资料(53)

一二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 修订报告 继一二二年级教材送审之后,根据教育部‘小学科学教材修订送审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我们对本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三 通知中明确,这次修订的目的是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具体要求是加强整体设计,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三遵照这一目的和要求,我们此次修订的重点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调整现行教材的框架结构和相关内容,提升和改进教学活动的原有设计三esph 一二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的调整 (一)调整情况 2017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内容标准部分进行了学段划分,突出了大概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学习进阶理论在设计中的地位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编写的教材已经采取了以概念为核心的框架结构,但如何将大单元的结构方式与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更完美地融合,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三我们首先将现行3~6年级本版教材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4个领域的207项学段目标逐一核对,结果显示,两者的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发现了与学段目标不够吻合的部分,例如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13.1-3目标现行教材是在高年段实现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在三年级下册增设 太阳二地球和月球 单元的措施三对个别学段目标的错位,我们进行了单元的拆解或合并,例如 新的生命 分别植入 植物的生长变化 和 动物的一生 , 温度和水的变化 与 溶解 合并为 水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教学集中在了一个单元三至于现行教材中存在个别超出学段目标的部分,则做了删除处理,例如 沉与浮 单元,不再进行浮力的比较,而是指向工程与技术,更名为 船的研究 , 我们的身体 单元主题更明确为 健康生活 三 经过这样的调整,我们达到了如下效果: ?将原3~6年级32个单元减少为28个(3二4年级每册3个单元共计24学时, 5二6年级每册4个单元共计28学时),降低了教材难度,减少了课程容量三?对大部分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原有设计的提升和改进,使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延续性又提高了质量三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目标2017版

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科学知识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一)科学探究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

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 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科学和工程实践八个类型

科学和工程实践八个类型 “科学和工程实践”包括8 个实践类型,它们分别是: 1. 提出问题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 能够提出关于物质世界的问题,能区分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区分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能质疑数据,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2. 建立和使用模型 可以通过图画、表格或做实物模型,表征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相互关系或运动模式,能够运用类比、举例或比喻的方法描述一个科学原理。 3.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 能够以现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设计并进行探究,寻找对于问题的合理答案。能开展不同类型的调查研究,利用不同的技术收集数据,包括控制变量的实验。在探究中能够与同伴密切合作。 4.分析和解释数据 能够通过绘画、写作、图解、制表或统计分析简单记录并分享观察到的事物。真实实践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过程。能描述数据的重要特点、相关性或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推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5.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 学习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及单位,得出测量结果和定量结果,尝试使用计算机记录、汇总和展示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 6.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 在基于证据解释自然现象的过程中,能运用证据支持或建构某一解释。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能运用所提供的工具和材料,并能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 7.基于证据进行论证 能比较和评价同伴提出的不同科学解释,判定哪个解释的证据更加充分,并合作探寻最佳解释。能运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挑战不同的观点或支持某一观点。能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利用他人的证据和评论来反思和修正自己的理解。在口头、书面以及利用图表表述时,使用逻辑推理。 8.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能运用观察结果和文本与他人清晰地交流,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能运用模型、图画及数字说明个人观点的细节部分。能通过阅读书籍和其他可靠的媒体获取信息,对自己和同伴的想法或方案的优点进行评价。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添加日期:2017/6/2 15:08:40 点击率:323 来源:钱金明录入人:海风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 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两者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有:一是原课标没有自成领域,也没有以3个主概念及细化成9个学习内容这样清晰的呈现;二是新的课标中增加了2个主核心概念的内容,“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和“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和6个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认识科学家是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是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和制作作品或产品,来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意识到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意识到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进步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们原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是将这些涉及技术与工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镶嵌在各单元的学习内容之中,包括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如放大镜、酒精灯、温度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什么是教材? 课程标准:指由国家发布的关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教材:广义上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凡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作教材。狭义上:教科书 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1992:教学大纲、自然、从1-5/6年级 2001:课程标准、科学、3-6年级 2017:课程标准、科学、1-6年级 三、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了解) 自然—一纲多本 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5、教学案例 五、目前大陆地区小学科学教材主要有哪些版本?(了解) 六、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七、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哪些? 科学知识目标(学段目标: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探究目标(学段目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学段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段目标: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八、课程目标对教师开展教学有啥用? 指导作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九、什么是大概念?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十、什么是学习进阶?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 十一、什么是物质科学?为什么学习物质科学? 物质科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为什么学习:学科价值:1、初步形成观察自然界的物质意识、运动与变化意识和能量意识2、初步形成对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观察与实验意识和描述意识 教育价值:1、激发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2、培养基本的科学观念3、初步养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十二、物质科学领域的大概念有哪些?结构如何? 大概念: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前沿科技与小学科学教育

《前沿科技与小学科学教育》 摘要:了解前沿科技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修炼内功扩充自身科技知识面,辅助科学的课程教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学习科学原理后的展开更好应用,所以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兴趣,是进一步深化科学课程改革,也是让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前沿科技;资源;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目前传统教学内容与当前最新技术脱节,不能很好的实现课程维度,教科书里的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更鲜活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感受科技时代的发展脉搏?如何改变教学中的知识本位现象,赋予科学知识背后高贵的科学、人文精神?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前沿科技知识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了解前沿科技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修炼内功扩充自身科技知识面,辅助科学的课程教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学习科学原理后的展开更好应用,所以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兴趣,是进一步深化科学课程改革,也是让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一、准备好前沿科技资源 前沿科技是指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高新领域以及不断拓展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科学与技术领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可以提供很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意义的前沿科技新闻,利用好社会媒体,将这些前沿科技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 1.前沿科技信息的收集 在收集前沿科技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所收集的资源进行筛选,寻找适合在课堂上展示的信息,同时要考察所收集资源的详细程度和逻辑性,注意资源中文字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审阅

基于STEAM的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明确指出:科学的性质就是尊重证据、尊重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用数据说话。这些精辟的观点为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力求引领学生认识事实、收集数据,用数据说话,形成概念。在学生利用谷歌软件进行不同地形的搜索时,除了对地图上地貌特征的初步判断,最重要的是观察记录地图上地形的不同海拔高度,形成明确的地形特征。如当学生搜索“梯田”这一地形特征时,通过谷歌地图上梯田各个位置的海拔高度,记录出“703米、697米、691米、681米”四个不同海拔高度数据,学生很明确地分析出梯田的海拔高度是逐渐上升的,这种实时数据采集就是形成概念的证据。 三、数字化即时评价,形成学习源泉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评价来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在数字化教学中,更要重视评价的功能,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来促进学生利用数字化技术主动学习。 1.数字化实时评价,推动学习进程。传统的交流学生实验成果是从口头发言、实物投影、照片等来实施,学生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探究过程,导致交流成果不明,引起概念混淆。在运用数字化技 术评价学生实验成果时,可以利用微信、 qq群传图,电脑主控展示等形式进行,实 验过程逼真,具有时效感。如交流各组 在谷歌地球软件中搜索的地形时,就可 以利用计算机房里的师生电脑切换控制 程序,教师利用软件切换到学生电脑,全 班学生就可以清楚观察到某组学生搜索 的地形特征,而且可以在谷歌地图上随 意点击,观察不同高度的海拔数据。如 学生交流高山时,就可以实时点击山脉 的海拔高度,与丘陵山区的海拔高度进 行比较,形成“高山”这一真实的地形特 征概念。这种数字化实时评价作品的形 式,就是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催化剂。 2.“问卷星”回顾过程,促进深入学 习。在学生综合利用数字化软件学习完 成后,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 顾和反思,促进其不断学习。如可以利 用“问卷星”系统平台设置以下四个维度 的调查问卷:一是能否会用谷歌地球软 件搜索地形(A会搜索并会截图,B基本 会搜索,C需要帮助);二是能否会利用数 据交流地形特征(A会观察分析海拔高 度,B基本会分析,C需要帮助);三是能 否做一个地表模型(A会做模型能介绍, B基本会做,C需要帮助);四是利用谷歌 地球软件学习地球表面形态的性情怎样 (A很高兴,能分享成果,B心情一般,C 需要帮助)。以此引导学生打开电脑桌 面“问卷星”平台系统,根据自己的自主 探究情况及时反馈。从上述评价系统可 以看出,既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 价主体多元化,有自评、组评和总评,还 可以看出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数 字化即时评价能够及时简洁、明了地帮 助学习回顾学习过程,量化评价自己的 学习成果。同时引导学生画出利用谷歌 地球软件学习前后的心情曲线,真正从 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学习过程进行 自我监控、自我认知,形成不断建构新知 的学习源泉。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数字化技术是 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 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主 动的、扩散的、经验累积上升的。作为教 师,不能单独把数字化技术当作资源,更 要重视学生利用数字化手段主动学习, 打破封闭式的学习环境,拓宽学习空间, 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由生长。 【作者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大数据时代下,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STEAM教育应运而生。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STEAM教育在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运用,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科 学素养高、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引入STEAM教育,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挖掘各个学科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多维度的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一、基于STEAM的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适时开展思维训练活动,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由于小 学生的年龄尚小,认知水平低,因此,大 部分小学生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考虑 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科学教师应 通过各种类型的科学活动,引导小学生 从感性思维慢慢转向成理性思维。 以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中 的《玩转小水轮》为例子,导入环节中,教 师应设计问题,如:我们该怎么设计和制 作小水轮呢?你认为小水轮由哪几个部 分组成?它们都有哪些功能呢?同学 们,你们准备设计和制作一个什么样的 小水轮呢?小水轮怎么才能转起来呢? 哪个学生做的小水轮可以转得最快?在 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小水轮转得 更快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制作的小水轮 为什么转得慢?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让 小水轮转得更快呢?在我们的生活中, 小水轮可以帮忙人们做哪些事呢?教师 所提出的问题明确了此次设计与制作活 动的基本框架,为设计与制作活动指明 方向。 小水轮是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 的,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对小水轮有初步 的认识,以此为依据,教师让学生设计和 制作小水轮,这引起学生对平时生活的 联想和制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 精神。问题的提出,使得小学生会在头基于STEAM的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教学研究 ◇刘娴 - -101

201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题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 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5.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 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 6、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l-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7、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1、(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

“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嘉兴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省特级教师) 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解读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将“技术与工程”纳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国际科学教育界日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出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为此,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目标上明确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的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主要概念,即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9个学习内容,并分段设计和呈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为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依据,也方便我们一线教师理解课标,更好解读教材,把握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在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单独设置“技术与工程领域”,但我们认真分析,此理念、要求也早就隐含在其中,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如在其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观察、实验、制作”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它包含了对简单工具使用方面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把“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等内容。在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具体内容标准中,“运动与力”中包含了简单机械。两者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有:一是原课标没有自成领域,也没有以3个主概念及细化成9个学习内容这样清晰的呈现;二是新的课标中增加了2个主核心概念的内容,“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和“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和6个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认识科学家是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是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和制作作品或产品,来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意识到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意识到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进步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们原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是将这些涉及技术与工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镶嵌在各单元的学习内 容之中,包括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如放大镜、酒精灯、温度计等。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原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课文量,如学习“形状与结构”单元,让学生《用纸造一座“桥”》,学习“热”单元,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学习“时间的测量”单元中,让学生《制作水钟》、《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学习“光”单元,让学生《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学习“运动和力”单元,

小学科学18个大概念汇总

小学科学18个大概 念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18个主要概念 物质科学 一、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二、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三、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四、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五、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六、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6.1 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3 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4 电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6.5 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6 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化 生命科学 一、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二、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三、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四、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五、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六、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地球与宇宙 一、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的运动着 二、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技术与工程 一、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二、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三、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活动 2

小学科学教材结构与特点

小学科学教材结构与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研究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材是根据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供小学阶段1~6年级使用。本套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学生活动手册和教师教学用书。 一、本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服务。 (二)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在继承以往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正确思想与方法以及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编制的有益经验基础上,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勇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小学科学教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四)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为本,围绕主要概念细化学习内容与目标。倡导探究式学习,突出科学实践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增进儿童对科学概念的了解和认识,提升科学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五)充分考虑全国大多数地区学校教学实际,适应大多数小学生的实际,为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素材和指导,尽量让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二、本套教材的结构 本套教材的整体结构按照“学习进阶”理论,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分学段进行安排。教材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按儿童生活经验圈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以“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为脉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内容选择和编写上注意小学低年级段与中高年级段的一致性,整体设计教材框架。同时,每册学生用书关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内容的均衡。整套教材的构建,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分段安排课程内容,即将“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四个经验圈分别对应“低年段四个学期”“中年段四个学期”“高年段四个学期”,实行四个经验圈的三个反复的循环。如一年级上册经验圈为“家庭”,一年级下册经验圈为“学校”,二年级上册为“家乡与祖国”,二年级下册为“地球与宇宙”。“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四个经验圈的三循环模式,使科学概念螺旋式上升,更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可以按照学习进阶的方式得到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三、本套教材的特点 (一)强调以科学实践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本套教材各单元的每个课题都安排了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探究活动和工程技术活动。本套教材突出“科学实践”在科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每一课设计1~2个主题明确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或工程技术过程,在此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工程技术的本质;使学生的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有序的发展。 近20年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第一,儿童都是研究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最初的观念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虽然缺乏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在与世界的接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方式。这些已有的观念和认知方式体现在儿童已经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之上。在任何年级都应当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逐步深入的学习。第二,围绕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形成连贯的理解。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较长

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实施路径

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实施路径 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部分内容综合应用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重视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探索“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的新路径,实现其课程价值。 一、准确把握“技术与工程”的课程定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做出了界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其课程定位。1.“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价值小学科学课程传统的三大领域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和知识性较为突出,其探究活动一般围绕某种事物或规律的发现、某种原理的阐释进行。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调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实施更突出学以致用,教学活动以“设计、制作”为主线,以体现科学教育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2.“技术与工程”领域与创客等课程的关系当前,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实施存在误区,有些学校认为手工制作类、创客类的校本课程就是“技术与工程”课程。其实,手工制作类课程主要是运用设计创造美,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审美情趣;创客类课程偏重于应用和创新层面,从学生兴趣出发,并不强调科学概念的学习,

一般面向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则关注科学原理的运用、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引导学生感悟技术的巨大魅力,与STEM教育的理念更为一致。因而,课程的执行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出发点是科学与技术,落脚点是工程建造,手工与创客类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替代“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教学,但“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却可以成为手工制作类与创客类校本课程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 工程思维是在工程的设计和研究中形成的一种筹划性的思维,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核心思维。工程思维有别于科学思维,它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统筹兼顾、合理权衡,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需要追求经济实用;需要合理融合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多元价值。 1.追求工程设计的最佳方案 方案设计可能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考虑,在保证科学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简便、实用、高效和快捷的最佳方案。且在方案的分析、评价和改进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然地产生递进性的建议,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并能不断完善或修正设计方案,体会权衡取舍的过程和设计成功的快乐,增强全面统筹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工程思维。 2.兼顾工程的经济实用性

201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