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其中以自然环境说影响最大。文化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劳动、社会分工、学习、教育等)作用的结晶。⑴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的重要外因;⑵劳动和分工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内因;⑶群体生活、实践和创造、学习和效仿、传授和教育、交流与融合、历史基础等也是文化生成的原因或影响因

游者;⑵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即符合“美的法则”)并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⑶旅游审美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

⑴自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

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⑴悦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⑶悦志悦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

感受自然与人的心情的契合⑵山水审美偏爱不同:中:阴柔美形态、虚幻景;西:阳刚美形态、险峻美⑶山水审美情趣不同: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情景交融,讲究“物我合一”;西:虽然也讲究人的心情与自然的契合,但是将人与景置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对接”,互作观照⑷山水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不同:中:特色点化、诗文的描绘、神话故事与传说的渲染、与宗教的结合,多是歌颂勇敢、智慧和战胜邪恶;西:戏剧、小说描绘的环境和传说依附,多带有传奇和悲壮的

中国园林的分类:⑴按归属分类:①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宏

黄为主;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轻灵、委婉不足等,一个字概括即为“雄”。在建筑结构上较敦实、厚重、封闭,有着抵御寒风和风沙的功能;建筑色彩比较富丽且以鲜艳之色和暖色为主,给严寒的北方以暖意。②私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小,布局灵活,营造精巧,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多假山奇水,玲珑秀雅,韵味隽永,富有个性;受禅宗文化影响较大,追求“空灵”“玄远”之美;色彩朴素淡雅,以黑、白为主。一个字概括即为“秀”。建筑结构轻巧、通透、开敞,有着排水、防霉之功能;建筑色彩以素淡为主,给炎热的南方以凉意。③宗教园林:特点:通常选取环境优美或险要之地,幽深恬静、自然和谐;寺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宗教功能与游赏功能密切结合;公开开放、任人游览。

⑵按地理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以及风景

⑴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这样可以打破岸边视限,

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⑶破:当水面很小时,可以乱石为岸,植

⑴太和殿:重檐庑殿;⑵中和殿:四角攒尖;⑶保和殿:

面比较:⑴园林规模:中国园林较小,西方园林较大;⑵布局:中国园林是生态形自由布局,西方园林是几何形规则式布局;⑶空间:中国园林有围墙、假山起伏,西方园林无围墙、大草坪铺层;⑷道路:中国园林迂回曲折、曲径通幽,西方园林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⑸树木:中国园林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整形对植、列植为主;⑹水景:中国园林以溪池滴泉为主,西方园林以喷泉瀑布为主;⑺综合美的体现:中国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术、绘画等手段;⑻美学原则:中国园林是绘画、山水诗,西方园林是几何、建筑;⑼审美情趣:中国园林静美、含蓄,西方园林动美、直观;⑽审美追求:中国园林自然美、意境美,西方园林人工美、图案美、形式美;⑾艺术渊源:中国园林儒释道美学思想及“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天人相

⑴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⑵宫廷建筑—古典建

⑸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⑹古塔建筑—装点河山的神笔;⑺桥梁建筑—力与美的

⑴从建筑材料与建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土木

柱式结构⑵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自己的旨趣;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

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⑶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⑷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是“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是“神本主义建筑”⑸从美感效应上看:中国传统建筑旨在缩小主客体的“认同”距离,给人以“亲近”的感觉,温柔敦厚、气韵生动、曲线美突出;西方传统建筑旨在扩大主客体心理距离,使人产生“崇敬”、“仰慕”的感觉,雄浑厚重、飞扬跋扈,块、面体积感强⑹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突出求善,即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西方传统建筑表现“永恒”,突出求美,即更注重建筑的艺术性⑺从历史变化上看:中国传统建筑千篇一律、变化很小;西方传统建筑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⑻从旅游审美鉴赏上看:中国传统建筑重在动态的“游

⑴艺术地位:雕塑在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独立的艺术地位,几

突出共性,在重视美与善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审美教化功能;西方雕塑追求自然模仿美,突出个性,在重视美与真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认识作用⑶雕塑材料:中国雕塑材料丰富多样,以泥为塑;西方雕塑比较多样,以石为塑⑷雕塑技法:中国雕塑重塑轻雕,西方雕塑重雕轻塑;⑸题材式样与功能:中国雕塑多为权势、尊严、神圣的象征,多宗教、英雄、名人雕塑,是“坟茔的艺术”;西方雕塑多为自由、爱情、战斗等抽象观念的体现,多人体雕塑,是“城市的艺术”⑹形体刻画:中国雕塑人物塑像以直立式、端坐式为主,表情变化少,强调人首而虚化人体;西方雕塑人物塑像以运动形式为主,表情丰富,强调人体而虚幻人首⑺艺术技巧:中国雕塑以一面造型为主,讲究装饰性及色彩的运用,“塑容绘质”;西方雕塑多面造型,注重体积关系和体面结构,讲究

信前定;③佛教:四圣谛,三法印,缘起,轮回报应;④道教:宗教思想,方术,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 制定人: XXX 合作人: 制定时间: 2012年7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课程代码:0104 FE学分:2 学时:32 授课时间:第学期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 基本素质选修课(文化类)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以旅游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史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丰富比较文化知识和旅游审美知识,培养其国际视野,使其会游能悟,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本领,掌握基本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师介绍和视频观赏,能基本分辨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通过自我学习和师生互动,能熟练讲述中西造园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3. 通过课堂视听和课外练习,能够掌握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4. 通过课外作业、资料查找、编写旅游资料等,提高对中西方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 1. 知道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理解中西双方在自然景观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3. 了解中西造园及园艺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4. 懂得中西雕塑的题材样式、雕塑的材料和技巧。 5. 掌握书法与西方美术字、中西绘画观念与绘画题材之异趣。 素质目标: 1.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审美特征的了解,感受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魅力。

2.通过对中国旅游景点和营造艺术的具体了解,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3.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的深入赏析,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和现代理念。 4.通过学习写游记、编写旅游资料等,体验旅游之美,激发对旅游持续性的游赏和热爱之情。 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能力与素质 1、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课程中《书画品》单元补充了艺术史论,培养其艺术素质。 2、针对电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其综合艺术素质。 3、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对旅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能力。 4、针对国际教育学院尤其是其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及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5、对其他工科各专业,培养学生的旅游能力(有钱有闲只是外部条件,会旅游能感悟才是自身能力),丰富其业余生活,调济、支持其职业生涯。 三、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模块(或子模块)名称学时 1 风土情 2 2 审美心 2 3 山水游 2 4 建筑观 4 5 园林景 4 6 雕塑赏 2 7 书画品 4 8 工艺饰、服装艺 4 9 饮食尝、游乐术 4 10 游记文 2 11 学生旅游影视(照片、视频)文字作品交流 2 合计32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旅游文化学试题

Xx大学财经学院试卷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旅游文化学 系别:班级: 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空,合计15分) 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______成果和______成果的总和。 2.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代表性文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审美主体的审美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典园林从园主身份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5.休闲动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__________。 7.企业形象识别战略,即__________识别,__________识别和__________识别。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合计20 分) 1.文化的本质属性是( ) A. 政治性 B.经济性 C. 社会性 D.艺术性 2、旅游主体文化包括( ) A、旅游者的思想信仰 B、旅游历史文化 C、旅游建筑文化 D、旅游民俗文化3、旅游客体文化包括() A、旅游导游文化 B、旅游管理文化 C、旅游法规 D、旅游宗教文化 4、下列属于旅游制度行为文化内容的是( ) A、节庆活动 B、古人类文化遗址 C、旅游纪念品 D、旅游服务设施 5、我国旅游活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旅游文化的繁荣期是在()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 D.元明清 5、旅游产品的根本属性和核心是() A、文化性 B、精品性 C、民俗性 D、民族性 6、一般情况下,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城市型和 ( ) A,乡村型 B.海滨型 C.景点型 D.风景型 7、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审美意识是( ) A、致用 B、比德 C、畅神 D、物与神游 8、下列关于把握观赏自然美景良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到黄山、庐山旅游、秋季的观赏效果最佳 B. 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 C. 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宜选择阳历8月18日 D. 反映哈尔滨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夏季的观赏效果最佳 9、“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现出民俗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A.民族性 B.地域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10、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 ( ) A.清明节,春节,端午节,元旦 B.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C.五一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 D.中秋节,五一节,清明节,端午节 11.城市结构中最具有表现力的是()

旅游文化学复习题word资料14页

旅游文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台基:即台阶基座,最早为夯土台,以高度的不同来区分坐落于机上的建筑物等级。 宗教:有一定的教义、教规、有一定的仪式和有一定的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康体休闲:指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余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内部活动的需求,以健康、快乐和幸福的生活为目的,而自主选择、自我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旅游企业经营作风:是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特别体现在企业的民主作风上,包括员工的民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义务。 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宫殿:是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凭借权利将大量的财富、最好的材料、最优秀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中国古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的最高境界。 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以《圣经》为经典的各教派的统称。娱乐休闲:指人们在余暇时间内进行的以放松、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方式。 旅游观:是旅游者的旅游价值观,是旅游者对旅游整体活动整体化的价值取向或评价。

私家园林:园主多为贵族、官僚、文人、商贾等,所造的园林多作为工作之余或退隐之后的恬养之所。园林的规模较小,在造园手法上多注重以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来丰富园林的意境,单体建筑物多侧重于玲珑剔透的小木作工艺山石池沼大多假手于人工,花木的配置亦以单株欣赏为主。总体的作风,素净而淡雅,历来推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教徒称“穆斯林”,意为“归顺者”。在中国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 休闲购物:指在购物活动中增添休闲快乐的元素,把购物当作休闲方式,把休闲融入购物活动中。 旅游消费行为:狭义点的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其园主是帝王,规模大多相当巨大,在制作手法上更注重选址,因地制宜以真山真水作为造园的要素。在建筑方面,用木比例基本上采用宫殿建筑的官式做法,其装饰显得富丽堂皇,特别是房间内部的装潢陈设,更是华丽奢侈。花木的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的布景,形成恢弘的气势。 洗礼:是成为基督教信徒的庄严形式,具有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 旅游交通企业:是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提供各种佳通运输方式的服务性经

大文化、大美学视野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

复旦科技园学院“黄果树领导干部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演讲提纲2014年元月11日 大文化、大美学视野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 主讲:庄志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 Email:zzmy@hotmail. com 新浪微博:上海庄志民 庄老师简历自述 曾是下放知识,文革期间进的大学,硬是靠鲁迅所赞美的“韧”劲,在高校打拼到现在。所以在“卡拉”时喜欢“OK”那首《爱拼才会赢》。 1974年留校任教,高校教龄近四十年,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想做个好老师。 1986年在安徽大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因为在这之前在上海人民出本社出版了两本美学著作。 1991~1993年作为交流教授赴美在中部华盛顿大学任教并进修。 回国后作为引进人才到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任教,被聘为教授,1995~2001年期间任系主任,后任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研究室主任。 社会兼职有: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东联(上海)创意设计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旅游顾问、上海景语旅游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文化与战略管理 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著作(独立撰著): ●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学林出版社,1999 ●旅游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 ●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002年以来出版发表的部分相关论文: ●《国际化视野中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塑造》,《2003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 文化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合作者:吴杨 ●《体验经济时代的上海都市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研究》,《2002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 书: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 ●《美学视野中的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收入《世纪之交的上海审美文化建设》一 书,作家出版社2002 ●《论千古名作<醉翁亭记>与滁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产品设计的相关性》,发表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注重对“心”经济的研究》,《文汇报》2002年10月8日 ●《申博成功的上海将使世界更精彩》,《现代领导》2003-1 ●《打造上海的“精彩”》,《文汇报》“文汇时评”专栏2002年12月6日 ●《上海旅游定位:精彩之都》,《人民日报华东版》2002年9月26日

[河南,旅游业,历史文化]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

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对于那些研究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河南也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历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 一、历史文化资源在河南旅游业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也是旅游业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随着旅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上,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历史文化资源就成了这些游客情有独钟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了旅游业的支柱之一。目前的历史文化旅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都文化旅游 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形成了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大古都为中心,以炎黄文化、河洛文化、黄河文化、殷商文化、汉、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古都文化荟萃之地。 (二)古遗址文化旅游 河南地处中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方,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已经在这里活动居住,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遗址,在河南已经发现数百处之多,河南省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规模之大,遍及全省,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商周文化,中间毫不间断,各文化在中州的大地上、在各个时期绽放异彩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 (三)历史名人及陵墓文化旅游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名士在中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此也衍生除了许多旅游景点,如诗圣杜甫故里杜甫墓,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的始祖鬼谷子王禅,南阳市的张衡墓和医圣祠,纪念老子的太清宫等。中原地区独特的山水优势,历来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寝陵之地,中原地区著名的皇陵墓葬群有安阳殷墟商王陵区,洛阳一带的邙山历代帝王陵,巩义北宋皇陵区、袁世凯墓、关林等。 (四)宗教文化旅游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宗教文化发展早,类型多样,积淀深厚,宗教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在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中占有特殊地位。河南是中国原始宗教之源,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龙为图腾的原始宗教现象和崇拜形式,逐渐发展成中华龙文化。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山水旅游之中西方审美比较

山水旅游之中西方审美比较旅游就是游山玩水,这是许多人的看法。虽然眼光狭窄了点,可不管怎么说,游山玩水确实是旅游的主要或重要内容,因为旅游主要是欣赏大自然,而山山水水是大自然本身最美的部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南朝陶景宏《历代文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第372页)。 山水美是一种较为客观的、不经人为加工过的美。然而即使是面对这一自然而客观的对象,中国和西方人对它的审美视角、深度、内在意蕴等并不完全相同,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让我们来逐层比较一下这些相同与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山水审美的出发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从我国最古老的《诗经》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人们以优美的景物起兴,以喻男女的情爱,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很是生动。 这恐怕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带有“比德”意味的对自然美的欣赏。这种“比德”性的审美在先秦形成了较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以后又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那就是重现实和世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他们将山水看作是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等的象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汉代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运用对话形式,对“山”和“水”的含义与象征作了描绘性的说明: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

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日:“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智者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候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日:“夫山茏提篆靠,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也。? 正因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作家的大部分游记,都有丰富的寓意,这种寓意就是中国的那种忧国忧民、养精育德以及个人境遇与自然生命的密切关联等等的“比德”内容。 西方人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欣赏,不会寄托这么多的道德伦理内容。他们对山水的欣赏,主要出自于两点:一是纯粹欣赏自然的形态美;二是感受与人的心情的契合。 关于这两点,黑格尔有过比较详尽的论述。他认为自然美有三种形式:第一是自然物本身,显出自由的形式;第二是自然物的和谐,引人人胜;第三是与人的心情的契合。与中国山水审美相近的似乎是第三种形式,但请注意,黑格尔所说的“心情”并不是上面所说中国人的那么多的比兴式的心情,而主要是指审美意识,因为黑格尔说:“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A卷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和()两大类。 2、旅游文化的特征有()()() 3、中国的四大宗教有()()()() 4、中国八大菜系包括()()()()()()()() 5、社会景观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化旅游?二者有何关系? 2、中国古城建筑有哪些特征? 3、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分类?各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简述酒文化的属性及其研究对象。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游兴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 2、分)15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旅游文化有何影响?(A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1分) 2、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分) 4、山东菜系、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4分)(或者答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也可) 5、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聚合,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结果和过程。(5分) 2、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惯的鲜活体现。(5分) 3、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如茶史、茶诗、茶道、茶艺、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5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旅游,(2分)旅游文化属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文化旅游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但其构成要素要比旅游文化简单的多。(8分) 2、(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2分) 分)2)重视城市的选址(2(.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2分)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旅游文化与审美

其中以自然环境说影响最大。文化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劳动、社会分工、学习、教育等)作用的结晶。⑴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的重要外因;⑵劳动和分工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内因;⑶群体生活、实践和创造、学习和效仿、传授和教育、交流与融合、历史基础等也是文化生成的原因或影响因 游者;⑵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即符合“美的法则”)并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⑶旅游审美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 ⑴自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 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⑴悦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⑶悦志悦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 感受自然与人的心情的契合⑵山水审美偏爱不同:中:阴柔美形态、虚幻景;西:阳刚美形态、险峻美⑶山水审美情趣不同: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情景交融,讲究“物我合一”;西:虽然也讲究人的心情与自然的契合,但是将人与景置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对接”,互作观照⑷山水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不同:中:特色点化、诗文的描绘、神话故事与传说的渲染、与宗教的结合,多是歌颂勇敢、智慧和战胜邪恶;西:戏剧、小说描绘的环境和传说依附,多带有传奇和悲壮的 中国园林的分类:⑴按归属分类:①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宏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 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 (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 (一)在旅游观上 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不少人认为,旅行与度假才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工作,那只不过就是度假的准备阶段。在中国,由于经济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就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就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就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与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去的景点越多越就是觉得您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瞧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就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她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 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与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她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与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与安排,她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瞧作就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就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与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就是以团体包价为主。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瞧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瞧重。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中国旅游者喜欢把自己与景物合照,以示自己曾经去过某地方,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如果没有把自己拍进去就会感觉就是种浪费,所以在绝大多数旅游者家中的影集里,都有这种到此一游的照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而西方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什么都拍,照片上什么都有,就就是没有自己。 (三)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 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以及对待外界事物态度的区别,使她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游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中国,人们由于旅游观的保守使人们最早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特别就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内,而且即使出海,也就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以便可以随时靠岸登上陆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中国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虽然有变化,但就是仍然集中在与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国家与地区,在旅途中更多寻求的就是文化的共同性。西方人由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不满足于自己国土的狭小范围,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借助于海洋旅行了解世界,获取知识。而且频繁的航海旅游与求知旅行等活动也锻炼了她们冒险、勇进、向外探求的旅游性格,旅游起点很高。从古至今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就特别具有挑战性,往往首选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与国家,可以说为了探索其她地区与国家与自己的差异性,她们就是乐此不疲的。 在游览过程中,中国旅游者喜欢游览的地点与内容就是大城市与著名景点,包括城市观光、国家公园、人造景观与主题公园等,而西方旅游者更愿意去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镇,喜欢具有参与性活动与生态旅游的项目。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一课时)

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十二月 自学用书:《旅游文化》,张维亚、赵昭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旅游文化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各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公务人员、专业技能工作者和普通从业者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旅游文化》教材内容共分7章,分别介绍旅游文化概论、旅游者文化、旅游自然文化、旅游人文文化、旅游社会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文化环境等内容。本课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本大纲对各章的重要内容作了扼要说明,并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它的目的是:(1)使应考者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能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教材;(2)使社会助学单位能更全面,更有目的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3)使考试命题者明确命题范围,合理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的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指对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和识别,是这些知识在头脑中的再现,是最低的学习水平。 理解:指初步掌握材料的由来,能抓住有关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概念、原理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鉴别不同情况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等。 应用:简单应用——指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表现为用某一具体原理说明一个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一具体的原理、原则;综合应用——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刻理解,对理论有深入的论述或能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考生在较全面、系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特征、结构内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方法、基本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各个领域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认识学习旅游文化对于从事旅游工作的意义,以适应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的需要,从而胜任各相关专业的工作智能与技能需要,进而健康、文明地发展中国的旅游业。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考生应联系本人所从事或喜爱专业的实际全面、系统、准确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方法、知识内容、基本概念。 二、考核目标 第1章旅游文化概论

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王欣熠 (天津市师范大学城环学院资环二班10508158) 摘要:随着天津经济的迅猛发展,来天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天津旅游景 点有“小而多”的特点,虽然一应俱全,但是对我们这个旅游大国来说, 并不是什么特色。据此,我认为,天津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全国颇有名 气,让天津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作为天津的独特风格。本文先介绍了天津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接着说了相关的建议已促使天津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 一、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遗迹遗存,以及具有地域特色民俗文化风情的具体体现。 1、天津历史名人 1.1周恩来 说起天津的名人,第一个我就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虽然他原籍浙江绍兴,但是他1913年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在日本留学,1919 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而且天津还建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两位伟人始终把天津作为第二故乡,临终前他们分别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在天津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周总理的贡献是我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卓越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我们心中。 1.2吉鸿昌 虽然他也不是天津人,但是这里有他的回忆,有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就是位于天津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所三层小洋楼,又名红楼,是吉鸿昌行抗日活动的住所。爱国将领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第二年全家迁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曾任宁夏政府主席的他和冯玉祥抗日同盟军,并亲任前敌总指挥,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略军夹击下失败,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宅楼内筹措经费,搜集武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吉鸿昌将这所楼房进行改造,1934年他在天津饭店被捕,后被秘密杀害。吉鸿昌就义后,其夫人胡红霞为筹办丧事将这座故居以低价抵押给他人,全家租住在牛津别墅。 1.3在天津的所有烈士

关于中西文学的文化及审美比较

关于中西文学的文化及审美比较 摘要:中西方文学的差异主要源自于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审美取向的不同。对于中西方文学的理解,应当对中西方文化及审美进行充分研究,明确的认识到中西方文学的相互交流及结合。并且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及审美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到汉语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吸取不同特色的语言内涵,并加以应用,才能促进中国文学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文学;审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学交流更为频繁,但中西方文学在结合过程中,却始终受到着文化及审美差异的阻碍作用,中西方文学中的文化比较在文学演变进程中更为明显,当今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汉语更为受到世界范围内重视,强化汉语的独特艺术魅力,需要充分吸取西方文化的语言特色内涵,并加以借鉴和应用。才能让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影响力,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学的发展进程。 通过对中西文化历程的研究,我们能发现中西方文化具有重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学的审美取向方面,具有较大的神秘色彩,审美取向时时刻刻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很少被关

注。文学作为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西方文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都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文学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极具民族色彩。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学也具有着独特的民族魅力。因此我们应当让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中西方文学的文化及比较研究,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将汉语文学的特点加以展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语文学的魅力。 一、中西方文学的开放比较 文学能够表达出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体现出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国家并不能进行独立发展,中西方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汉语的艺术特色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也使得文学的土壤更为开放。只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在结合中更加开放,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文学由于受到语言、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以往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也并没有对西方文学理念进行结合。因此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加强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结合,明确认识到西方文学的优缺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来丰富中国文化。 二、中西方文学的多元比较

《旅游文化》试题一及答案

《旅游文化学》试题一 一、填空:(1*30) ______________就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汉朝著名得文学体裁就是 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 。 2、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医书为___________ ,____ 朝首办第一所医校。 3、道教在宋元时期形成了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两大派别。 4、我国现存最大得皇家园林就是________________ 。 5、北京故宫得三大殿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6、歌特式建筑又称____________ 建筑,首先在_______ 国天主教堂出现。 7、满汉全席就是______ 时期兴起得一种规模盛大、程序繁杂、满汉饮食精粹合壁得 宴席。 8、茶艺主要包括人、茶、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六大要素。 9、第一个以山水为主体,大量写作山水诗得著名诗人就是_______ ,最早得对联就是 ________ 。 10、《女士箴图》作者为东晋___________ ,《晚钟》作者为___________ 。 11、楷书可具体分为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 。 12、古希腊雕塑得题材主要取材于_________ 与________ 。 13、我国清真菜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大名菜均 出自南京。 二、选择题:(2*10) 1、“王”姓得姓氏来源为( ) A祖先得族号 B分封得国名 C赏赐得爵位 D谥号 2、秋闱就是指( ) A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3、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得就是( )菩萨。 A普贤 B文殊 C观音 D地藏王 4、巴黎圣母院就是( )建筑。 A罗马式 B文艺复兴式 C洛可可式 D哥特式 5、“帮典”——围裙,就是( )得传统民族服饰。 A蒙古族 B满族 C藏族 D土家族 6、油炸臭豆腐,就是( )菜系得著名小吃。 A湖南菜 B浙江菜 C北京菜 D四川菜 7、萨其玛就是( )得特色饮食。 A藏族 B维吾尔族 C苗族 D满族 8、大明湖畔第一泉就是( ) A趵突泉 B玉液泉 C玉泉 D惠山泉 9、我国园林叠山得山石材料,以( )品质最为优秀。 A青石 B黄石 C宣石 D湖石 10、以下对伊斯兰教宰牲节叙述正确得就是( ) A又名肉孜节 B在教历得12月10号 C在中国就是穆斯林最大得节日 D相传就是穆罕默德诞生得日子 三、名词解释:(2*5) 1、尊号: 2、茶艺: 3、集谛: 4、洗礼: 5、罗汉: 四、简答:(8*5)

旅游与审美

旅游与审美 (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 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 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自然审美 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自然审美是受到人与自然关系制约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抗拒自然能力的增强,自然之物大量地进入到人类的生活圈中,推进了自然审美文化的萌芽。 但是,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出现,还有赖于人类将自然由实用的对象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自然美虽然不是人所创造的,但却是由于人类所特有的理性和灵性而赋予她的。人们寄情、倾情、纵情于自然山川,挥洒情感,感悟人生,尽情欣赏、感受自然之美。 把自然当作审美客体的出现,始于中国的先秦时期,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是以山水风景描写作为起兴的。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明显地流露出对自然美的关注。战国时代的庄子则更进一步,他不仅提出“天地有大美”的观点,还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肯定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独立存在的第一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