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氏经方简要1

胡氏经方简要1

胡氏经方简要1
胡氏经方简要1

第一章:表证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缓者。

桂枝汤自变:

1.桂枝加黄芪汤―汗出恶风比桂枝汤证更明显或

见黄汗者

2.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汗出口渴者

全身

1.桂枝加桂汤―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

2.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外邪内饮见身

热头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

3.半夏散及汤―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

者。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

细、恶寒明显者。

6.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证又见项背强几几者

7.瓜蒌桂枝汤―桂枝汤证又见拘急痉挛者

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

汤证身疼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9.黄芪桂枝五物汤―身体麻木,疼痛而见汗出恶风

10.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关节痛、小

便难、四肢微急者。

11.桂枝附子汤―虚寒关节痛、风湿痹症属虚寒者。

12.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

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13.甘草附子汤―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

小便不利者。

14.白虎桂枝汤―身热不恶寒、骨节烦痛者。

1.苓桂术甘汤―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

不利气上冲者。

1.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汗出恶风、心悸烦者

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

不安者

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汗出恶

风、心悸、心神不安者。

5.苓桂枣甘汤―外寒内饮呈现桂枝甘草汤证及心

下悸,腹挛急,气上冲者。

6.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津血虚者。

脾胃

1.桂枝加芍药汤―腹满痛、伴见太阳表虚者。

2.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又见腹痛属阳明里实

证者。

3.小建中汤―桂枝汤证兼见胃腹痛或心悸而不呕

者。

4.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证更见血虚者。

5.黄芪建中汤―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6.桂枝人参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表

不解即恶寒、下利,心下痞硬)。

7.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8.茯苓泽泻汤―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吐者。

9.蜘蛛散―小儿寒疝腹痛可试用。

10.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下痞塞、胸胁闷痛者。

11.桂枝茯苓丸―痛有定处的久有瘀血痛疼。

肺: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汗出恶风咳喘者

2.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

者。

3.苓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

眩晕者。

4.苓桂五味姜辛汤―里虚寒无表证而胸满、口不渴

者。

5.苓桂五味姜辛夏汤―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逆者。

6.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兼见

头面、四肢浮肿者。

7.苓桂五味姜辛夏仁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1.防己茯苓汤―浮肿见汗出恶风者。

2.防己黄芪汤―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

重者。

3.五苓散―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

者。

(二)麻黄汤类

麻黄汤本证

麻黄汤―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

麻黄汤自变

1.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身痒者。

2.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3.桂枝二越婢汤―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4.大青龙汤―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5.麻黄附子甘草汤―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

细者。

6.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

脉沉者。

全身

升麻鳖甲汤―红肿痈脓或咽喉肿痛呈太阳阳明合病者。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咽喉肿痛、身痛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

麻黄升麻汤―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腹泻者。

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证有下利或无下利而呕者。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证而湿痹烦疼者。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关节肿痛、表虚寒明显者。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手足逆冷、无汗、身痛者。

千金三黄汤―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牡蛎汤―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续命汤―麻黄汤或大青龙汤或越婢汤证而有虚候,带贫血者,可用之。(汤本求真)

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身黄、目黄,或身痒者,或

表实无汗而里热明显。

2.千金麻黄醇酒汤―黄疸,见发热、恶寒、无汗、

口不渴者。

1.半夏麻黄丸―表实见心下悸者。

脾胃

1.葛根黄芩黄连汤―下利、汗出、不恶寒、寸脉独浮者。

1.射干麻黄汤―外寒内饮喉中痰鸣明显者

2.小青龙汤―外邪里饮而致咳喘恶寒、无汗者。

3.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4.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见胸满短气者。

5.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6.文蛤汤―麻杏石甘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口渴不欲

饮而烦热明显者。

1.越婢汤―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

2.越婢加半夏汤―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

胀或头痛者。

3.越婢加术汤―越婢汤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疼痛

者。

4.甘草麻黄汤―浮肿表实无汗者。

5.麻黄附子汤―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风

者。

第二章:里证类方

第一节:里阳证阳明病

一:承气汤类

1.大承气汤―里实热满而大便难者。

2.小承气汤―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3.调胃承气汤―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

热者。

4.厚朴三物汤―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5.厚朴七物汤―发热、脉浮、腹满、大便干结者。

6.大黄甘草汤―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

7.麻子仁丸―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二:桃核承气汤类

1.桂枝茯苓丸―痛有定处的久有瘀血痛疼。

2.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

上冲者。

3.土瓜根散―腹满痛、痛有定处而又热者。

4.大黄牡丹皮汤―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

5.下淤血汤―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6.抵当汤―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

安者

7.抵挡丸―抵当汤证较轻者。

8.大黄蛰虫丸―虚劳证见面目黯黑、瘀斑、肌肤甲

错者。

9.鳖甲煎丸―慢性肝炎、疟疾等见面颊有瘀斑、肝

脾肿大者。

三:陷胸汤类

1.大陷胸汤―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大陷胸丸―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3.小陷胸汤―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4.十枣汤―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5.甘遂半夏汤―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6.大黄甘遂汤―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7.己椒苈黄丸―腹满、肠鸣、便干者。

8.葶苈大枣泻肺汤―咳喘、吐黄脓痰偏实热证者。

四:大黄硝石汤类

1.大黄硝石汤―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2.茵陈蒿汤―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3.栀子大黄汤―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4.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心烦者。

5.泻心汤―心烦吐、大便干者。

6.附子泻心汤―心下痞、上热下寒者。

五:走马汤

1.走马汤―胃腹剧烈疼痛、大便不通呈里寒实者。

2.三物备急丸―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

寒实者。

3.桔梗白散―胸满、胸痛、咽痛、咳唾浓浊而属寒

实证者。

六:白虎汤类

1.白虎汤―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2.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七:瓜蒂散类

1.瓜蒂散―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2.一物瓜蒂汤―夏季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

者。

第二节:里阴证太阴病

一:干姜附子汤类

1.干姜附子汤―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2.四逆汤―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3.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证虚寒更甚者。

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

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5.四逆加人参汤―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6.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

及小便不利者。

7.白通汤―少阴病表证明显又见下利者。

8.白通加猪胆汁汤―参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证。

二:甘草干姜汤类

1.甘草干姜汤―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2.理中汤或丸―心下痞,大便溏泻,小便少者。

3.苓姜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腰冷沉重、小便自

利者。

4.大建中汤―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5.吴茱萸汤―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

三:附子汤类

1.附子汤―里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

沉者。

2.真武汤―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3.附子粳米汤―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

4.赤丸―寒性腹痛痰饮明显者。(寒疝腹痛,四肢

厥,呕而心下悸者)

5.大乌头煎―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6.乌头赤石脂丸―心口痛甚且虚寒甚者。

7.大黄附子汤―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

者。

8.乌头汤―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9.乌头桂枝汤―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

五: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1.赤石脂禹余粮汤―急慢性腹泻属虚寒者。

2.桃花汤―虚寒久痢,或见脓血者。

第三章:半表半里类方

一:柴胡汤类

1.小柴胡汤―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

胸胁苦满、纳差者。

2.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干结者。

3.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小柴胡汤方证不呕而渴

明显者。

4.柴胡桂枝干姜汤―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

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

5.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

者。

6.大柴胡汤―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

者。

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

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8.四逆散―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

二:半夏汤类

1.小半夏汤―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2.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3.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4.半夏干姜散―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

5.大半夏汤―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6.干姜半夏人参丸―呕吐甚而心下痞者。

7.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8.半夏厚朴汤―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9.旋覆代赭汤―心下痞、噫气呕逆者。

10.泽漆汤―咳喘吐黄痰、寒热、口渴、浮肿者。

11.苦酒汤―咽干痛,声嘶哑表证不明显者。

三:橘皮汤类

1.橘皮汤―干呕,纳差者。

2.橘皮枳实生姜汤―胸痹、短气、堵闷者。

3.橘皮竹茹汤―胃虚呃逆,呕哕咳逆者。

4.外台茯苓饮―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

不利者。

四:黄芩黄连汤类

1.黄芩汤―发热、腹泻、腹痛者。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

者。

3.六物黄芩汤―干呕下利而见心下痞硬、四肢不温

者。

4.三物黄芩汤―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5.黄连汤―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6.黄连阿胶汤―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

利便脓血者。

7.白头翁汤―热痢下重、腹痛者。

8.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黏

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9.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

便溏者。

10.半夏泻心汤―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

者。

11.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

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12.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五:栀子汤类

1.栀子豉汤―胸中窒塞而烦闷者。

2.栀子甘草豉汤―栀子豉汤证而虚祛少气者。

3.栀子生姜豉汤―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4.枳实栀子豉汤―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

5.栀子厚朴汤―心烦热和腹胀满者

6.栀子柏皮汤―黄疸病,发热心烦者。

7.栀子干姜汤―身热微烦而呕逆或下利者。

六:甘草汤类

1.甘草汤―咽喉痛之轻症者

2.桔梗汤―咽痛、咳吐脓痰,或胸满者。

3.芍药甘草汤―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4.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里虚寒证

者。

5.甘草小麦大枣汤―无故哭笑、呵欠难以自控而偏

虚者。

6.甘草粉蜜汤―胃脘疼痛、急迫而胀满不甚者。

7.生姜甘草汤―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8.排脓汤―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七:枳术汤类

1.枳术汤―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2.枳实芍药散―腹满挛痛或心烦不安者。

3.排脓散―枳实芍药散有脓肿者

4.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下痞塞、胸胁闷痛者。

八:瓜蒌薤白汤类

1.瓜蒌薤白白酒汤―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2.瓜蒌薤白半夏汤―胸闷胸痛、咳逆短气甚者。

3.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

明显者。

4.小陷胸汤―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九:芎归胶艾汤类

1.芎归胶艾汤―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2.当归芍药散―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3.温经汤―里虚寒兼血虚血瘀者。

4.当归散―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妊娠血虚有热

者。

5.当归四逆汤―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证更见

心腹痛,呕逆,头痛者。

7.当归生姜羊肉汤―里虚寒、血虚、腹痛、里急者。

8.赤小豆当归散―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9.黄土汤―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

心烦热者。

10.八味丸―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里虚寒证,见

少腹不仁、小便不利、腰膝酸软者。

11.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津血虚者。

12.酸枣仁汤―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13.奔豚汤―血虚水盛见气上冲,往来寒热者。

十:百合方类

1.百合地黄汤―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2.百合鸡子汤―百合病有里虚热而胃虚弱者。

3.百合知母汤―里虚热兼心烦者。

4.百合洗方―百合病出现轻度口渴者。

5.百合滑石散―百合病有明显里热者。

6.滑石代赭汤―百合病有虚热而便溏者。

十一:麦冬汤类

1.麦冬汤―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2.竹叶石膏汤―热病后期,虚羸少气、烦渴者。

十二:木防己汤类

1.木防己汤―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汤证心下

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3.防己茯苓汤―浮肿而见汗出恶风者。

4.防己黄芪汤―浮肿、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

重者。

5.防己地黄汤―血虚里热重而表热轻者。

十三:薏苡附子散类

1.薏苡附子散―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2.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

肿痒流黄水者。

3.苇茎汤―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

十四:猪苓汤类

1.猪苓汤―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2.猪苓散―呕渴而小便不利者。

3.泽泻汤―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4.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

5.葵子茯苓散―里虚有热,妊娠浮肿,小便不利者。

6.蒲灰散―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者。(蒲灰可用蒲

黄代之。)

7.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而尿道灼热或有血尿者。

8.茯苓戎盐汤―小便淋沥、心下悸者。

9.牡蛎泽泻散―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者。

10.瓜蒌瞿麦丸―体虚寒见小便不利、腹水或下肢肿

者(五苓散为脉浮有热,本方脉沉有寒)

第五章:其他

1.乌梅丸―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

或虚寒久利者。

2.柏叶汤―吐沑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3.蜀漆散―疟寒多热少者。

4.百合地黄汤―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5.瓜蒌牡蛎散―里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表证不

解,口渴明显者)

6.猪发膏煎―黄疸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7.猪肤汤―咽痛、胸满、心烦者。

8.硝石矾石散―黄疸色黯黑,身热明显而瘀血轻

者。

9.矾石丸―

10.矾石汤―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11.蛇床子散―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

者。

12.文蛤散―渴欲饮水者。

13.竹皮大丸―产后呕逆、心烦、大便不难者。

14.风引汤―惊痫寒热错杂者。

15.苦参汤―里热证的阴部湿疮、溃疡或阴部瘙痒

者。

16.当归贝母苦参汤―小便灼痛、淋沥者。

17.雄黄熏方―肛门溃烂、湿疹皆可用之。18.狼牙汤―外阴、阴道溃烂者。

19.大猪胆汁汤―大便不通而不宜攻下者。

20.皂荚丸―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

21.诃梨勒散―虚寒性咽痛、腹泻。

22.鸡屎白散―虚寒转筋腹痛。

23.肘后獭肝散方―虚劳证属虚寒者。

24.蜜煎导方―热不明显的便秘。

25.烧裈散―虚劳后见头重、头晕、少腹拘急者。

26.头风摩散―偏头痛恶寒者。

27.薯蓣丸―慢性气血俱虚者。

28.红蓝花酒方―腹痛、身疼属刺痛,疼有定处者。

29.旋覆花汤―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

30.天雄散―虚劳寒湿痹痛、汗出心悸。

31.侯氏黑散―血虚水盛、四肢沉重、上热下寒者。

32.王不留行散―金疮痈肿见寒热错杂者。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他擅长用经方治大病,读他的医案,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手段与魄力,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 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方才说叫小明的那个小孩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得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作时最好使。疼得那样剧烈,尤其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 “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现在也没确定是癌变物还是其他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但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疼痛早消失了,这个肿也消了很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恐怕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4、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5、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 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 之间)。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30:56—31:13没录上)。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

病了。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

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 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就中医

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这看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胡希恕讲痹症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

我的老师(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例1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发热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三剂,诸症解。 例3: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雨淋后,发热,恶寒(T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一周后,仍低热(T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二剂,症已。 桂枝加桂汤方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如: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脉缓、汗出,为津虚。 舌苔白润、无口渴,证不在里。 同时见气上冲,可证太阳表不解。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最近又把《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细听一遍,顿觉心中明了,以为有得,故以《百一选方治验实录》(上册)以验证所学,方觉迷茫莫可名状,竟不知中医到底是何东西,中医到底如何看病,群友们是否有过此种心境?此阶段该如何快速度过?------------------- 经方医学各家自成体系,不可张冠李戴。 ------------------- 以无法为有法,以有限为无限,是为医学最高境界! ------------------- 学无体系,所求过多,茫无定见。 ------------------- 兄弟,中医本身就是主观臆断的多,所谓经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本身就不是科学。 胡老还算是中医里边比较科学的一个,一辈子没有出书,因为没有彻底搞明白,其实也确实搞不明白,因为不是科学。所以目前缺少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方。 ------------------- 個人理解: 方劑好比是工具,而經方就是那套使用的人最多,積累的使用經驗也最豐富的萬用工具套裝。在這個工具套裝中,用錘

子釘釘子和用比較重的魚嘴鉗釘釘子都是可以的,祗要能把釘子釘進去就行了。胡希恕老師傅有一套習慣性的使用工具的套路,黃煌老師傅有另一套習慣性的使用的套路,成名的諸經方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套路,學徒工XXX將來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套路的。這些不同的套路都是建立在經方諸方的方證、藥證的堅實基礎之上的,正是這些東西纔是經方醫學背後的科學核心。 所以大家看到,不同的前輩使用經方的理論千差萬別,甚至看起來互相是矛盾的,但是用到具體的臨牀中,對同一類病人給出的治療思路和整套治療方案卻是完全可以互通的!不管你開始是跟胡希恕先生學,還是跟“漢希恕”先生學,擬或是自己走自己的路,祗要真正地深入進去,一定都會逐漸地走到方證、藥證這個完全能夠用臨牀實踐來進行檢驗,完全能夠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者是證僞的核心內容上來的。而這正是經方醫學的科學性所在之處。 一套思想方法,要是正過來說有理,反過來說也有理,永遠都有理,根本無法用實踐來證實或者證僞,永遠都能找到爲之而辯護的理由,永遠駁不倒,這就是祗有哲學家們或那些期望着當世人的精神領袖的人們纔感興趣的“祗能選擇信或者不信的,永遠有幾分道理”的哲學命題,而不是期望着通過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來造福人類的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科學。中醫是科學,而絕不能搞成哲學。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间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紧“音,疑是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吗,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这样的分析,想一想,那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要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吗,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症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症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挺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太阳病是正与

【清明缅怀】深切缅怀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清明缅怀】深切缅怀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按语:冯老常跟我们讲,能学好、用好、传承好经方,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整理了近十年(2008—2017年)祭扫的资料,传承胡老为人为学之道,深深缅怀一代经方大师!有一位老人,你可曾知道?有一位老人,他生平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还是节选。 但你可曾知道,他曾多次自办或合办中医学校、编著系列教材、培养学生不下数千人。 有一位老人,他的学术见解在当时曾一度被说成“只是少数人的观点”,以至于其学生们有的竟有过怀疑、甚至动摇。但你可曾知道,多年后,他的讲稿一经公开刊行,应者云集,大道至简,行证有验,时至今日,已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经方热潮! 有一位老人,他丰富的临证实践,由于种种变故,留存下来的并不丰富。但你可曾知道,有那么多前辈名家如任应秋、谢海洲先生等对其推崇备至,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称赞“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有一位老人,他在一口口烟圈中,口传心授,诲人不倦,阵阵咳嗽,苦心一片;他在一招招对弈中,神集思聚,敏学用

精,默默不语,壮志满怀! 在经方的道路上,有过形单影只,那是志者的雄姿;在经方的世界里,有过旷野绝响,那是觉者的先声! 2008年祭胡公讳希恕老师仙逝二十四年文 维戊子年六月初三日,值胡公讳希恕老师驾鹤西游二十四载,弟子冯世纶率门人弟子若干人等至诚奉祭于恩师胡公讳希恕先生陵前: 枕莽莽燕山兮,松涛滚滚;抚苍苍大海兮,烟霞渺渺。风物寥廓兮,寰尘大美;老师仙逝兮,英灵长眠。迎晨光万道兮,诵读《伤寒》,趁月华泻银兮,精研“汤液”。挂虹霓丽天兮,刀圭以施;邀星斗为客兮,经方问对。大哉,胡师!伟哉,明医!仁术济世,德泽百姓。语门生弟子兮,精进勤求,教诲谆谆;念后生学子兮,苦读博采,期望殷殷。 呜呼!睹草枯木荣兮,逝川不息;叹乌飞兔走兮,廿四有年。先生音容笑貌,未曾稍忘,平脉处方,犹在目前。先生之学,高山崔巍,后学仰止;先生大德,日月同辉,苍生普被。奈何冥阳相隔,音讯杳无;人天路遥,答问难有。夜梦相顾,伤怀潸然。然静观今日先生学术,承继不绝如缕,发扬风正蔚然。以八纲表里解六经兮,《伤寒》六经真相大白;以方证相合释经方兮,“汤液”经方古义昭然。端本正末,溯流讨源。披沙沥金,汰伪存真。杏林奇葩,香袭遐迩。经方古技,道接古今。今我等后学,追忆不绝,情思绵绵,习业不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两味药,这也是提出一个代表的方剂。在这本文上。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法子,像我们将来讲到肠痈篇就有了,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那它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这个关于肺痈的病的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脓未成以前,痰粘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那么这里面咳逆上气,这个书啊举得不少。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那另外呢有一般的咳嗽,这咳嗽啊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其实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你不用盯上咳嗽,你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书啊也不那么提,只提一个,它说“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个方是解表的药物,主要是解表了,但它里头有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明一条道路。咱们临床上它要是感冒,感冒上我们讲过伤寒论了,它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这类型就是伤寒这类型。这个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有自汗的。没有汗的就是伤寒那个类型。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

但是要更适应这个疾病,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啊。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不是那个事。所以你们实验实验。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这个治上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啊。我们在解表药里,像桑菊饮都是这种法子,一方面它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它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所以厚朴麻黄汤也的一个例子。也不是说治咳嗽就是用这个,即使脉浮,也不是的。我们读这书啊,要活看。那么咳逆上气带喘,这个东西啊,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全是这种病。那它举出来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其实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特别的这个有嘶鸣痰声,那你得用射干麻黄,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少,就是个药物加减出入的这么一个不同。没有其它的大不同。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

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病人不是脾阳不足吗,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小编导读 涉及脑病的中医病证很多,临床常见的有:头痛、眩晕、呕吐、昏迷、中风、痴呆、痫证、癫狂、郁证、不寐、耳鸣、耳聋、痉证、痿证等。现代医学可见于脑肿瘤、脑血栓、脑出血、癫痫、脑积水、脊髓灰质炎、更年期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胡老用经方治疗有不少独特经验,今从治验看其一斑。 脑病繁烦何其多治疗首推大柴胡 翻一翻胡老的经治病案,突出的印象是在治疗脑病中,使用最多的方剂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通过这些病案分析,可看出胡老治疗脑病的特点。 例1(脑梗死)崔某,男,66岁,首都机场患者。初诊日期1966年3月5日:两周前病发脑梗死,出现左半身不遂,麻木不仁,走路不稳,需人扶持,口干思饮,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脉弦滑数,血压190/120毫米汞柱。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二诊4月1日:上药服6剂,走路已轻快,已不用他人扶持,大便日3~4行,血压160/100毫米汞柱。仍宗前方,大黄

减为二钱。三诊4日8日:左半身不仁明显好转,唯左臂尚不遂,血压150/96毫米汞柱,仍上方消息之。按:以上是胡老治疗脑病的病案,无论是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都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当然其前提是,当患者出现其方证时才能应用。 惊狂缘本于亡阳桂枝救逆理应当 例2(癔病)王某,女,26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此为寒饮上犯,治以温化降逆,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茯苓四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结果:上药服三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六剂,纳增,睡眠好转。再服10剂诸症皆消。 眩晕并非肝阳亢里外寒热更疯狂 例3(高血压)赵某,男,53岁,病案号154112。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发现高血压已20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1965年4月2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潜阳、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近一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麻木,血压170/130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中”不对的,是“心下”,把它改过来,这个心中呀常指心脏说的,这个心下指的胃说的,就是在心口这位置,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形似太阳伤寒,汗多发热,但是他没有畏寒啦,所以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这个心痞硬是个实证,不是我们说的人参那个心下痞硬,这个就是心坚满,呕吐而下利者,同时呕吐与下利,这个大柴胡汤主之,那么个病指的是什么呢,就急性利疾,这个很多呀,这个急性痢疾呀,他来他也发热,但是有恶寒呢,我们用葛根汤就对了,这个要注意,这一段啦,应该与葛根汤有个鉴别,咱们头前讲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那个绝对的纯粹是太阳病,还有恶寒脉浮,他这个有下利,解表下利就好,那么如果也是发热汗出,也恶风或恶寒,但是脉缓弱,那是桂枝汤证,所以我们在后头有,到太阳病篇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个跟用葛根汤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痢疾呀,如果有表,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这个表解,他这个痢疾呀,大致就可以好,就是不好,也减去凶势,你再……治疗,他也比较容易,那么这个呢,他不是伤

寒发热,他没有恶寒,那么这也就是给误治了,所以发发汗不解,同时马上这个病就来了,心下痞硬按之也拒按,也疼,也准疼,呕吐而下利,上头呕吐,下边利下,这个病很多,我曾经,这个急性痢疾如果有热的话,或者恶心、呕吐,这个柴胡汤,这个心下急呀,咱们头前已经讲了很多了,心急,他这个痞硬与那个是互词,急就是这个位置觉得弊得痛,这个急,不宽楚嘛,这个李东垣,他注的就是不宽快,不宽快就是紧,同时他这个痞硬,……里头有东西了,痞硬,呕吐而下利了,这个很多,开始就用大柴胡汤,那么如果要有口臭感,也可以用大柴胡加石膏,急性痢,也很好使,我还记得,那回我来北就,就在大街上,我没到这里来,我私人开业,有一次我出诊了,后来店里来了一个人,大概就是这种痢疾,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他就说是这种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我说闹痢疾的,你开了方子吗?他说我开了,我说开什么,他说大柴胡加石膏,哎呀,我不放心,他这个病离我家不远,我说得了,我看看去吧,完了他带着我看去了,这个病人正来茅房里,完了他出来了,我说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我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烧了,大便也渐……。所以这个方子很好,我怕他全弄坏了,特意去看,这个有很多的,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是这样子而拒按,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噤口痢呀,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