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为没有秘密

华为没有秘密

华为没有秘密
华为没有秘密

华为没有秘密

43岁的创始人

任正非曾说过,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闯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的“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文革”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

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著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

任家有兄妹7人,任正非是老大。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工资维持,吃饭实行分饭制,都有份,但都不多。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

任正非结婚时,拮据的家境仍未改变。创办华为后,任正非和父母、侄子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节约钱,母亲只敢买死鱼死虾,晚上出去买便宜蔬菜与西瓜。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有了好转。不过,任正非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任正非酷爱《毛泽东文选》,他重新注解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企业最重要的是将产品卖出去。

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

血战的黑龙江,华为派出人数多过对手十余倍的技术人员,在每个县电信局展开肉搏战。哪里出问题,华为人立即赶到现场。为拿下一个项目,华为会花费七八个月时间和与回报不符的投入……做法看似愚蠢,却能从跨国巨头手中抢下客户。

2000年,华为参加香港电信展,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2000多人往返一律头等舱或者商务舱,住在五星级宾馆,还拎走上千台笔记本电脑――为此,华为耗费2亿港元。这是华为第一次高调地在国际电信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出手阔绰”,得到了高额回报,2000年,华为开始大举全球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任正非的大方,还体现在员工待遇上。3年前的2012年,华为赚了154亿元,大手笔拿出125亿元作为年终奖,15万华为员工人均年终奖可达8.33万元!

众所周知,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提倡狼性文化。他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狼性”永远不会过时。“华为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从虎口夺食的历史,他面对的是老虎,所以每时每刻不能懈怠。”一名华为内部员工说。

华为进军美国,就是一场经典的虎口夺食战。当年,华为的脚步一进入美国市场,在数据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思科公司就开始阻击。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

诉华为以及华为美国分公司,理由是后者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侵犯其知识产权。

面对思科的打压,任正非一边在美国聘请律师应诉,一边着手结盟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公司。2003年3月,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为三康”,3COM公司的CEO专程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

任正非在诉讼最关键时刻祭出的合纵连横奇招,瞬间令思科的围剿土崩瓦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从此,华为在美国的扩张,没有了拦路虎。

毋庸置疑,任正非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视野,是华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华为与IBM的合作,就彰显了这一点。

2007年初,任正非致信IBM公司CEO彭明盛,希望IBM 公司派出财务人员,帮助华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当然,华为将支付巨额费用。

为什么要雇IBM?因为任正非注意到,虽然华为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却逐年下降,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单子接下来是否会赚钱。尽管从2000年开始华为公司的财务部门已经参与成本核算,但是公司还是缺乏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很难做到这点,但这却是跨国企业擅长的。

不久,华为公司正式启动了IFS(集成财务转型)项目。

与此同时,IBM正式把华为公司升级为事业部客户――在其全球几十家事业部客户中,华为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单纯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任正非的眼光,超出其他国内企业。

IFS项目给华为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财务总监,他们把规范的财务流程植入到华为公司的运营流程,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平衡发展,这也是近几年华为虽然营收增长放缓,但利润的增长仍然不错的重要原因。

2011年12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揭开了一个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在华为的股份中,任正非只持有不到1%,其他股份都由员工持股会代表员工持有。如果你离职,你的股份该得多少,马上数票子给你。哪怕是几千万元的现金,任正非眼睛也不眨一下。但是你离开公司,就不能再继续持有华为股份。华为股份只给那些现在还在为华为效力的人。这样一种体制的设计,是全球没有的。

任正非透露,设计这个制度受了父母不自私、节俭、忍耐与慈爱的影响。

任正非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

任正非总是流露出发人深省的危机意识,伴随着华为的高速成长,他开始为“发展太快,赚得太多”感到焦虑。2014

年,华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460亿美元,利润高达54亿美元。深谙“过冬理论”的任正非,决意把“多余的钱”花到前瞻性领域。2014年,华为卖出了7500万部智能手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还铺设了全球46%的4G网络。任正非保守地抛出2015年的目标:“56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该没有问题”。

当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任正非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任正非说,华为没什么背景,没什么依靠,也没什么资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获得机会。华为只是一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工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_1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 华为这家企业在国内,乃至国外都算是家喻户晓,华为的产品影响的人们的生活。以前对这家企业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老总叫任正非,而对于它的企业文化、企业成长背景等方面都知之甚少。读了这本《华为没有秘密》一书后,原来这个大企业也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由一群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人日夜奋斗,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读后有些个人的感想在此分享给大家,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一、事物成长初期: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或者大到一个国家,成长初期都将经历探索过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成功例子可以效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尝试不断的总结,先求生存,再谈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制度(生存法则),在合理的制度之下,事能正,人也能正,才可持续性良性发展下去。 二、事物成长中期:在度过了初期的艰难时段,迈向成长上升时期,团队越来越大,人事越来越复杂,在这个时候,需要的不单是个人激情,更重要的是具体的管理与机制。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目的是为规范,高效率,创造价值,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等。事物的成长离不开优质的生态环境,读后感.培育成长的土壤与舞台取决于机

制与制度,这是企业力量的源泉,企业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中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其运营机制。一个好的机制就如一个优秀的兵营,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由此可见,对于成长中期,管理与机制的作用性不言而喻。 成长是残酷的过程,需要勇敢面对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困难,意志薄弱者会影响成长的速度与质量,大自然成长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以需要具备狼性和活力。对于企业,构建一套有充满活力的薪酬体系,会极大的鼓励和激起员工的,让员工体会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实际价值认可的,只要认真努力工作,不但能拿到对等的报酬,如果创造的价值超出预期,还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奖励,充分感受到自己不是为他人打工,而且与企业合作。 三、过了前面两个周期后,进入了谈延长阶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成自己文化理念(企业思想或灵魂),勾画蓝图,创造一个梦。以企业文化为信仰,指引大家奋勇前进,将蓝图一步步演变成现实。另外一部分,是居安思危,不夜郎自大,以变应对外部环境的万变,对过度的创建保持清醒的警觉。 以上所述皆是个人的一点观后心得,简单总结。作者:张智凯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在刚开始读到成长与创新的章节中各种前期的生僻词汇、超前思想向我袭来,每每读到华为目前在国内地位和改变了世界通信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再或者是又有专利数最多的中国企业的时候我都会从刚开始的莫名其妙之后皱眉、再到不理解再到后面的震撼的过程中慢慢明悟最后,让我们总结下今天的分享。我们要学会思考,快乐地思考,简单地处事。要知道自己是几流人才,什么才是企业要的人才,了解华为目前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这些沉思之后由此深深的对任正非先生的超前意识管理、人生的总结感到十分的敬佩。 坚持均衡、灰色和妥协、关注大势、方向和节奏、坚持不断地自我批评、信守在商言商和实事求是、追求无为而治、崇尚天道酬勤和艰苦奋斗、坚信: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会是圣人、太阳总会升起的、烧不死的火鸟。这些人生经验和成功总结中看到了一个当代企业领袖不断的自我挖掘和应对市场变动时自身的脱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目前的状况感悟了一下自己之前走过的路,在这些顿号之间中的字字片语中是否有哪怕一丝的成长的重合点。每当在工作中收到了困难的信号时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不做!为什么是我!”之后才有被动的接收、被动的去做。我确实知道我所“理解”的负面信息是我成长的蜕变,但目前性格中的“不作为”总是时刻想把一个成功的我打败之后在对我喋喋一声凄厉的笑。看过任正非先生过去的故事时想想,这才是困难、磨砺、背负着国人前进与世界领先企业的重担,一个已经成功了的伟大的企业家还在时刻提醒自己“身边满是荆棘”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所以我也要有这样的素质与素养微笑面对每一个成长。 在之后对介绍经营与管理上面我从中学到了,良好的工作状态能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在此对之前部门所推行的KPI理念又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工作者要结合整体管理方向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环境。如何效益和效率平衡化需要什么,以部门需求为导向的“效益”是内部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而效率则是管理核心的价值观。两者的共存性是价值主张都是高绩效。所以绩效在从中起到的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形成良好机制的起始点,也就是逆推的话可以实现的是依靠管理的高效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怎样炼成的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怎样炼成的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

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华为没有秘密

华为没有秘密 43岁的创始人 任正非曾说过,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闯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的“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文革”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

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著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 任家有兄妹7人,任正非是老大。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工资维持,吃饭实行分饭制,都有份,但都不多。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 任正非结婚时,拮据的家境仍未改变。创办华为后,任正非和父母、侄子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节约钱,母亲只敢买死鱼死虾,晚上出去买便宜蔬菜与西瓜。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有了好转。不过,任正非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任正非酷爱《毛泽东文选》,他重新注解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企业最重要的是将产品卖出去。 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华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华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导语: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或者说没有任正非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力出一空”与“利出一空”的分配原则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华为的成功,一直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媒体人士,大家或整体或局部,或战略或战术,或管理或文化,从不同的的角度,来诠释华为成功的秘密。今天,木子斫从一名职场人的角度,透过华为几个简单的事例,来看看华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其一:“力出一孔”与“利出一孔”的分配原则 华为刚创立的时候,只有两万的资金,三五条枪,加上租赁的几间房子,就这样开始了华为的起步。这在当年盛行倒买倒卖的深圳,类似的企业多如牛毛。但是,现在,这样的一些企业,这样的一些老板,早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任正非到底有什么高招,让华为不仅不倒,还取得快速成长,成为现在的世界电讯行业巨头?很简单,任正非不贪财,他把企业的股份几乎全部分给了员工,任正非仅把1.4%留给了自己。华为的员工持股的普惠制,让员工个个成为“奋斗者”,从而成就了华为的伟业。 而这些紧紧跟随任正非的“奋斗者”,在华为得到了多大的收益?不说高管的年薪多少,也不说研发人员、市场人员的年薪多少,反正在若干年前,华为的人均个税缴纳是全国企业第一位的。

“力出一空”与“利出一空”的分配原则,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反映了任正非对员工利益的基本态度,体现了任正非对员工的真正尊重,因为人的最基本诉求首先是利益获取的问题。 其二:与竞争对手也要手拉手的市场观念 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政界,更适用于商界。对企业而言,这个利益的把握,除对内部的员工外,还反映在企业、客户之间的利益分配。 在世纪更替之际,任正非就提出了“友商”的理念,他讲“竞争对手也要手拉手,也要走向合作”,从此开始了华为与国际电讯巨头的既竞争、又合作新局面,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壮大,为华为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在更早的华为创立初期的岁月里,任正非特别强调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共享。为了打开国内市场,华为与全国很多地方的电讯部门都成立了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有什么好处?一是电讯职工入股,当然生意就会好做的多;二是货款收回及时,因为有你电讯职工的利益啊。从此以后,华为实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转变,国内市场地位得到巩固。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做法不可能行得通,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那是个“南巡”讲话的时代,还记得当时有句形象的比喻吗?叫做“十亿人民九亿倒,剩下一亿在思考”,那样的环境下,我们只能说任正非不同凡响的市场驾驭能力。不做“一锤子”买卖,不把上下游的利润统统吃掉,与客户实现合作共赢,这正是任正非的高明之处。

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中国最神秘低调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华为挺进世界500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 2012年,华为全球销售额超354亿美元,其中66%来自海外市场,预计2013年将实现10%-12%增长,或将超越其竞争对手瑞典爱立信,成为业界全球第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带领华为取得如此辉煌,任正非的个人持股却不到1%。 43岁的创始人 很多人喜欢拿华为和联想作比较,因为两者皆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代表。其实,两家企业创始人还存在一个巧合:同为1944年生,柳传志创业时40岁,任正非创办华为时是43岁。 任正非曾撰文称,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创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文革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山里走出的大学生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著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

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详解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的分析

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详解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华为成功的外部市场条件 1、机会牵引能力 据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下海创业时,试水过不少行业和领域。但幸运的是,最终进入了通信设备领域。俗话说,男怕入错行,这一选择不管是任正非深思熟虑的产物,还是误打误撞的结果(许多企业家创业时,多种客观因素将其推到某个舞台上,用今天的话说,是上帝将他摆到了气流强劲的“风口”上),对华为以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经济,处于其中的企业,其战略思维必定是机会牵引能力。因为开始创业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可能有什么技术和能力积累,由内而外(即从能力出发)的战略行不通。延展开来说,近20年来,一些日本企业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未能有效应对,战略上没有突破,经济业绩持续下滑,恐怕与恪守能力导向、漠视新的机遇有关。容量迅速增长、内部结构快速变化的通信设备市场,像一片波涛翻滚的大海,为华为从一条小鱼变成大鲸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多年前,任正非在《北国之春》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世界级先进网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就这样,华为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和本领。”这段话有些自谦,但准确揭示了华为成长的宏观背景和必要条件。 2、巨变的蓝海市场 从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到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领域,近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全球通信网络不断更新换代,

华为行为准则

华为行为准则 一、公司宗旨 【追求】 华为的追求是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为实现客户的价值观而持续发展。 【员工】 管理有效的高素质的集体奋斗员工群体是最重要财富。 【技术】 在独立自主发展核心技术基础上,开放、合作。 【精神】 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敬业、创新、团结、企业家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文化】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是生生不息 【利益】 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社会责任】 华为为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做不懈的努力,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 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华为为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做不懈的努力,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二、华为人职业行为规范 【尽职尽责】 需要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1. 坚持原则,一切从公司利益出发,不感情用事。 2.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地把事情做得更好。 3. 各级主管有责任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为在本职岗位上表现出色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4. 对工作目标及结果负责,积极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 5. 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出现问题时首先讲内部不讲外部,讲自己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把解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6. 敢于暴露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敢于讲真话,不捂盖子,不文过饰非。 7. 苛求自己,苛求产品,不犯重复错误,把事情一次做好。 【团结协作】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团结合作、集体奋斗是华为文化的精髓,只有团队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 1. 小我融入大我,在团队的平台上发挥个人特长。 2. 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努力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团队气氛。 3. 襟怀坦白,包容他人,认同别人的长处,了解彼此的短处是团结协作的基础。 4. 资源共享,积极支持和配合他人工作,积极求助于他人,同时无私地帮助他人,在互助中共同进步。 5. 重视工作中的不同意见,不要把工作中的意见分歧转化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6. 尊重个人人格,不涉及他人隐私,不歧视他人。 【学习与创新】 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危机意识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诚实劳动与胜任本职工作是员工长期在华为赖以生存的基础。 1. 自我批判是自我超越的前提,居功自傲是阻碍我们不断进步的绊脚石。 2. 结合公司实际,学习有益于公司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提高本职业务技能,追求技术与管理的不断进步。 3. 倡导建立在个人自学基础上的团队学习,增强团队创造力。 4. 公司倡导“小改进,大奖励”,立足于本职岗位,追求点滴改进;改进无止境。 【沟通、报告与反馈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是沟通式的工作,沟通是团队创新的主要工具,是化解误会、冲突的最佳方法。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宽容心、同理心、平常心、自信心、诚意和善意 1. 公司有多维多向的沟通协作渠道和形式。整个工作过程本身就是沟通过程,管理者布置工作的过程是沟通,考核过程是沟通。员工之间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良好的沟通,紧密协作,共同实现部门以及公司的整体目标。公司求助网络为员工开展沟通与协作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渠道,每位员工必须学会求助,并善于求助。 2. 公司提倡“吃文化”,上下级和同事之间互相请客吃饭、吃面条,在饭桌上沟通思想、交流工作。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两个以上华为员工,也就形成了沟通的机会。 3. 《华为人》报、《管理优化报》、《华为文摘》等报刊是员工与公司沟通的重要手段,它们是公司文化与管理动态的一个窗口。 每位员工应认真阅读,如有心得可以投稿与大家分享。

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Word版

学习LTC—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LTC流程框架已经毫无秘密:管理线索—管理机会点—管理合同执行—关闭和评价合同。 支持LTC流程的组织也已经毫无秘密:“铁三角”团队运作。 但为什么许多企业在学习和运用LTC流程时却无法突破,今天为大家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 1、“一五一”工程。 ●一支队伍、五个手段(参观公司、参观样板点、现场会、技术交流、管理和经营研究)、 一个资料库。 ●一支队伍,华为通过矩阵式管理,将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拧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利益共 同体。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职能分工和传统绩效考核造成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借助网络平台,最大限度降低“内耗”,对客户任何问题都能做出快速反应。 ●五个手段,看似平常,但这正是很多公司忽视的重要工作。华为通过这五个手段的落地, 将传统吃喝玩乐拿模式,转型为“营销+咨询”的模式。这五个手段也是流程中“标前引导”环节的核心工作,在投标之前让客户认同华为、认同华为的解决方案,甚至为竞争对手设置“门坎”,使华为中标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一个资料库,这和华为IPD体系强调的CBB是同一原理,既是公司知识库,在需要时又 可以快速调用,大大节约方案开发时间和提高问题解决速度。 2、项目制运作。 项目制运作是体外功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多数学习LTC流程的企业,特别是项目管理基础较弱的企业,在流程实施之时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比如:WBS计划应用,重量级团队,PBC,沟通管理,变更控制,风险管理等等。 3、团队作战,分工合作,细微之处见分晓。 LTC的“铁三角”团队既是合作关系,但又有明确分工。但重点是工作的颗粒度。我曾在给网通客户做BPR项目时亲历华为销售团队的工作。客户经理给关键利益关系人扛煤气罐、陪关键利益关系人家属到深圳看海;技术经理给客户设备维护部门做年度设备维护计划;这些不是传说,而是真真实实的工作。正是凭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致工作,华为的客情关系维护走在了竞争对手前面。 4、Leads To Cash,流程端到端闭环,团队端到端负责。 企业在学习LTC时,在流程设计完成后,往往忽略了组织保障,也就是没有形成“一支队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有些企业注重形式,命名出“金三角”、“铁四角”等一系列名称,但

2012-华为的秘密

2012-华为的秘密 华为这家特立独行的世界 500 强公司,能否消除外界对其透明度欠缺的担心?能否保持其艰苦奋斗的个性?能否打破无法在三个客户市场持续获得成功的行业魔咒?创始 人所秉持的“知本主义”理念究竟能够带领它走到多远? 从2万元资本起步,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任正非将华为打造成了一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华为收入218亿美元,首次进入该排行榜,其最新排名为第351位)。如今,华为成了世界通信产业举足轻重的参与者,也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大型公司之一——去年,公司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高达68%。与此同时,创始人任正非和华为公司一直与媒体保持距离,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外界也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公司的相关信息,因此,显得非常神秘。 不过,神秘的华为从来没有失去对媒体和公众的吸引力,无论是公司每年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的做法还是在新《劳动法》颁布之前要求所有工龄超过8年的员工主动辞职再竞岗,还有公司近50%的员工从事研发、每天创造3~5项专利的事实,都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今年,对外界最为神秘的华为员工持股计划也被媒体公开报道。围绕着华为公司,外界有太多的猜测和疑惑。今年10月初,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的两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安全威胁的调查,认为这两家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与之前对华为的质疑态度相反,中国媒体这一次普遍认为美国众议院的这个调查缺乏说服力,而华为甚至在11个月之前就预测到了这个结果。 最近,华为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轮值CEO徐直军接受了本刊2个多小时的专访,出乎我们意外的是,采访中徐直军没有回避任何敏感问题,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前所未见。分析业务机会时,徐直军条理清晰,自信华为到2017年收入会达到700亿美元左右;谈到创新时,不仅分享了华为如何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系统将7万多研发员工有效地组织起来,同时也坦陈了华为目前创新上的最大挑战;谈到公司治理,徐直军告诉我们华为的股东结构以及员工持有的虚拟受限股的运作方式,以及华为最初采取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什么,通过他的介绍我们可轻易计算出员工虚拟受限股的回报率;至于上市问题,徐也明确表达华为目前的立场:首先要保持内部的稳定,即内部不能出问题。他指出外界认为华为应该上市更多的是从外部的视角,而他们还有一个内部的视角;通过徐直军的介绍,我们对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也更容易理解,而且也清楚地看到华为核心价值观中所蕴涵的内在逻辑。毫无疑问,华为是一家非常独特的公司,不仅仅在中国如此,放到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究其根本,华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其创始人任正非完全没有受到传统商业理论的

层层布防华为商业机密管理秘笈

层层布防:华为商业机密管理秘笈 也许是“沪科案”让华为有了说不出的痛,也许是由此深刻意识到了商业秘密缘系企业的生存之本,华为对商业秘密的重视与保护超出了一般企业所能想象的程度。 “华为每年销售额的10%要投入到研发当中,2007年华为销售额在160亿美金左右,其中10%即16亿美金要投入到研发当中,而研发成果的绝大部分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商业秘密,不但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深圳华为副总裁宋柳平说。 “在华为公司,我们有一个部门就叫信息安全部,将近200个人从事这项业务,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商业秘密的保护,我们采取的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比美国都要严格很多。” 事实上,不只是这200多人的信息安全部工作人员,华为还拥有令国内其他企业颇为羡慕的强大知识产权部门,“该部门不但囊括了国内知识产权界的精英,而且其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企业对法务人员要求的员工比例,足见企业的重视程度。”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首席合伙人吕立山律师评价说。 于是,作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内容的“商业秘密”,也就得到了双层甚至多层架构上的保护。 产品开发:软件捆绑硬件 在华为的产品战略里,历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绝不生产应用型和通用型软件。所有研发的软件必须与硬件捆绑。 宋柳平告诉记者,“软件行业里,应用型和通用型的软件在中国往往是全军覆没,因为这种软件,投资数亿,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一张光盘。企业还没有研究出如何升级,市场上早已经流传开了。” “除非是一些专业性的软件公司,比如证券的软件和财务软件,只有跟硬件捆绑才能生存。”虽然华为70%的成果都是软件,但华为就是靠专用设备,跟硬件捆绑,提高了侵权门槛,活了下来。 专利和商业秘密交叉保护 在华为,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所有的权利形式中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往往采取专利和商业秘密交叉保护的方式,即针对比较容易构成侵权的、比较容易看到的成果,采用专利技术来保护;对于很难通过外部形式来看到的成果,则采用商业秘密的形式来保护。 中国尽管可能是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是那种尖端的、发明的、原创的专利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秘密将会成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主要的知识产权的形态和内容。

深度剖析华为战略管理的秘密武器BLM模型

深度剖析华为战略管理的秘密武器BLM模型一、IBM的BLM简介 IBM的“业务领先模型”(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是IBM在2003年与美国某商学院一起研发的。后来,这个方法论成为IBM公司全球从公司层面到各个业务部门共同使用的统一的战略规划方法。上图左边是战略部分,包括市场洞察、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等四个模块;上图右边是执行部分,包括关键任务、及相互依赖关系、正式组织、人才和氛围与文化。 BLM模型分三个层次,最上面的层次是领导力,领导力是带领公司走出生死劫的能力,公司的转型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企业的领导力来驱动。第二层次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有好的战略设计,其次要有非常强的执行力,没有好的执行,再好的战略也会落空,但执行不是空谈,执行是需要具体内容来进行制成的。第三个层次就是价值观贯穿始终,战略是基于客户价值创造,核心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确保步调一致地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并在企业战略中系统地展现出来。 二、BLM八个黄金准则 BLM认为企业战略的制订和执行部分包括八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分别是战略意图、市场洞察、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氛围与文化、人才和正式组织等。 1,战略意图是战略思考的起点

同时按照业界广泛采用的SMART原则,设立一组相应的具体的战略目标。好的战略规划,起始于好的战略意图的陈述和战略目标的表达,这是战略规划的第一步。 2,市场洞察力决定了战略思考的深度 其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知道未来的机遇和企业可能碰到的挑战与风险,理解和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对公司未来的影响。 IBM在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转型得以开展,正是围绕郭士纳对两个市场机会的深刻洞察:即服务业务在IT行业的巨大前景和对整合IBM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模式使IBM有可能超越微软和英特尔主宰的个人电脑时代,重新回的IT行业的中心。 3,把创新作为战略思考的焦点 其目的是为了捕获更多的思路和经验。好的创新体系是企业与市场进行同步的探索和实验,而不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闭门造车。 4,战略思考要归结到业务设计中。 即要判断如何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源,创造可持续的战略控制点。好的业务设计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新的业务设计能否建立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否则,能否获得所需要的新能力。 5,关键任务的设定统领执行的细节。 关键任务是联接战略与执行的轴线点,给出了执行的关键任务事项和时间节点,并对企业的流程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6,正式组织是执行的保障。

华为持续高增长的秘密-自我批判

华为连续33年高速成长的秘密———自我批判 ——在自我批判中进步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原来是这样描述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和自我批判。 后来,自我批判不再被列作核心价值观,而把它看成是核心价值观的护法宝典。因为组织有两个很重要的敌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二是成功后的傲慢。一个没有自省能力的组织和个人,一定会盲目自大,很难放下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对那些功成名就的组织和个人来讲,自我批判更重要。任正非写了很多跟自我批判相关的文章,比较知名的有《在自我批判中进步》、《为什么要自我批判》、《将军如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永远不会成为将军》、《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开放、合作、自我批判,做客千万家的天下英雄》、《自我批判,不断超越》、《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前进的路上不会铺满了鲜花》、《华为,可以炮轰,但勿捧杀》、《要坚持真实,华为才能更充实》。 20多年的奋斗实践使我们领悟了,自我批判对一个公司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坚持这条原则,华为绝不会有今天。那么华为是如何做到自我批判而不伤害组织的呢?一是组织保障;二是舆论引导;三是要有制度保证;四是要有的放矢;五是要覆盖上下。

组织保障:华为专门制定了关于各级管理团队例行开展民主生活会的决议,决议里就非常明确地讲,自我批判叫民主生活会,在公司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各部门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人力资源部是活动组织者。公司还有道德遵从委员会是监督者,这样一来,民主生活会就变成了有组织的、可控的、责任明确的、日程清晰的正式议程,确保自我批判不会流于形式或者走过场。 舆论引导:华为的自我批判是有平台的,最早的平台是两报一刊中的管理优化报,这个报纸登的是华为内部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文章真实反映了各级干部和基层人员对管理上一些问题的认知,有的点名批评,毫不留情面。互联网起来以后又有了心声社区,这是华为公司的罗马广场,大量文章发表在心声社区,有很多跟帖,点击量很高。两报一刊的编辑部是华为公司所有基层单位中,跟任正非近距离接触最多的部门。任正非出差回来后,经常第一件事就是去管理优化报找所有编辑开会,了解收到了什么稿件,反映出公司什么样的管理倾向等。 制度保证:制度保证主要集中在干部管理方面。譬如说华为在干部的任职资格、后备干部选拔、领导力素质模型、干部四象限述职、劳动干部考核当中,都会把自我批判的制度设计作为干部的自评环节。 有的放矢:自我批判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要有靶子,华为公司内部有很多自我批判,都是基于非常重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华为公司是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华为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综述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一) 《华为没有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春波老师,书的副标题是:华为如何探索和坚守常识解剖华为经营成长逻辑、微距探察华为蜕变基因。翻开书的扉页,一般来讲,这页上都是作者的介绍,这本书却是“内容简介”,想来作者和华为一样,都很低调谦逊吧!百度下作者,发现,吴春波老师多年始终专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身份则是知名学者和管理咨询顾问。我想本书的主题就是围绕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展开的吧! 我打开书的同时,习惯性地开始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书一共分为5个部分: 一、成长与创新 二、管理与机制 三、狼性与活力 四、文化与梦想 五、近观与远思 本书显然是作者持续笔耕多年之后的佳作串编,含金量很高,知识点很零散,珍珠落玉盘,只待佳人串的感觉。 书虽然看完了,但是书本身却不能因为看完了,就放下,因为里面的知识点还需要常读常新,每次遇到问题,我还是有必要重翻浏览。现就不再“剧透”,只谈自己的感悟吧: 一、经营企业需要思考3个问题:

1、What企业使命:企业生存的理由和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企业的业务范围、发展目标、主要顾客、经营原则和社会责任。华为的使命是什么,待大家自己去探究和领悟,我思考之后认为旁观者管理咨询公司存在的理由是:服务于我训练营的会员们,以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为核心,督促他们早日蜕变成管理专家和培训界明星,努力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做现实社会里的丹柯,用心照亮他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2、Why企业远景:企业为什么要经营下去,即企业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有没有文化,企业都可以赚钱,但是最后活下来的都是有文化的企业;这是书中的观点,我来改一改: 有没有远景,企业都可以赚钱,但是最后活下来的都是有远景的企业。一家公司只为赚钱,不知道自己因何而存在的企业,迟早会被利益引致沟壑地带,难以为继。我思考之后认为旁观者管理咨询公司之所以要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有这么多追求进步,想要蜕变的良师益友,苦于没有经验,需要引路人。培训界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都是赚取老师课酬的差价而生,和包工头差不多,当然,老师就成了工人。旁观者要做明星培训师的孵化器,而且旁观者的明星培训师都具备深厚的管理功底、娴熟的授课技巧和博大的心胸,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在扩大,他们推动着中国更快地走向学习型社会。 3、How企业战略:企业如何经营以完成企业使命、实现企业远景呢? 也就是企业具体的做法和计划,正如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的目标管理,一系列的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可以量化的、主观上会员们可以接受的、客观上条件也允许的、有一定时间期限的。我在想,下周末一定会和训练营的老师们分享我的战略计划,以便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为之奋斗并享受这个奋斗的历程! 二、做企业和做人都需要聚焦在一个点上,凸透镜在阳光下可以点燃柴火、图钉纤细的身躯甚至可以穿透墙壁,“滴水穿石”的精神用在华为人身上再合适不过,尤其是任正非。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xx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 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 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

华为“窃密案”3名前员工获刑自称无罪判决不公

华为“窃密案”3名前员工获刑自称无罪判决不公 华为“窃密案”3前员工被判刑 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分别获刑3年或2年,但自认无罪称判决不公 “有罪”!在被限制人身自由两年多之后,王志骏、刘宁、秦学军3名华为前员工终于听到法院对他们的判决。昨日,深圳南山区法院就备受社会关注的华为前员工窃密案一审判决,认定3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王志骏和刘宁为主犯,各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各处罚金5万元,秦学军为从犯,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3万元。 疑犯:不停寻找家人 因该案关注度较高,昨日下午南山法院戒备森严,早早就有几名法警守候在审判区,进入审判区者都需通过安检,对于记者的拍照也一概谢绝。 因涉及商业秘密,此案前四次庭审均采取不公开审理,王志骏等3个硕士的“庐山真面目”也于昨日才暴露在公众面前,3人坐定后不停地寻找家人。 南山法院认定,王志骏等3人均曾任职硬件工程师并参与了华为公司光络设备的研发工作。但秦学军在离开华为公司时,将用光盘拷贝的涉及华为公司不为公众所知悉的部分技术机密文件带走。20XX年11月7日,王志骏、刘宁在上海市成立了沪科公司,并聘用了秦学军及20多名原华为的技术员。 法院:三人构成犯罪 法院认定3人违背与华为公司签订的相关保密协议,利用其在华为公司工作期间掌握的和秦学军从华为公司窃取的光络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完成了一产品技术文档的制作,并发送给贝尔公司,贝尔公司据此生产出一款产品,并将该产品分别销往黑龙江,销售额约人民币600万元。至20XX年10月双方终止合作止,沪科公司从贝尔公司获取研发费共计人民币万元。 据此,法院认为3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华为:判决公正合理 在听到自己有罪的判决后,王志骏等3人情绪均较为激动,认为自己无罪,称判决不公;3人的代理律师也认为该判决的理由不能让人信服,表示将提出上诉。而华为公司方面则认为该判决公正合理,并相信该判决将有利于为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必将对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华为 在过去地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地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地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万元起家,用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强和全球最大地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地奇迹! 一.综述 华为成功地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地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地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地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地价值核心.b5E2R。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地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地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地创新精神.“回顾华为多年地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地.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地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地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p1Ean。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地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地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年投入地研发费有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地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地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DXDiT。 华为地创新体现在企业地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地是一种相机而动、有地放矢地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地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地创新力,这样地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地基石.RTCrp。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小灵通与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地“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地.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地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地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地判断是正确地.华为从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建设瓶颈地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地最佳合作伙伴.5PCzV。 现在,华为地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多个国家,服务全球地人口.在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