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5,P80;P201,6;P214,6,7

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

1、财政政策两个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

2、帕累托效率3个特点:MRTS甲=MRTS乙生产效率(等产量线,生产契约线=生产效率曲

线)资源给定、MRS甲=MRS乙交换效率(无差异曲线)总产出给定、MRS=MRT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效率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3、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区别:

(1)规则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均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收入份额与生产的贡献份额一致;

(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竞争规则公平的同时,也要满足竞争起点的公平;

(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即收入份额的均等。

联系:

(1)起点公平是指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2)起点公平从连续的角度看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

(3)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4、衡量公平的指标: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线)、基尼

系数(洛伦茨曲线,0-1,越小越公平,结果公平)缺陷P24

5、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

(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

6、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及主张(简答题)P29

(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即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效用之和,穷人富人之间每一单位的效用是等价的。功利主义强调效率;(a=b,k=-1)

(2)罗尔斯主义:强调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强调公平目标;(a=0,b>0) (3)折中主义: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小于穷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等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0

第三章政府与市场

7、市场缺陷P36

(1)竞争失灵:厂商数量为一个或者少数的时候,会形成垄断或寡头,导致市场竞争失灵;(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市场都拥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都不具有控制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人消费,共同受益;(要求所有的产品都只能为特定的个人享受)

(3)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人产生影响;(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内在化)

(4)信息失灵: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具备充分信息;

(5)交易成本:资源流动,信息获取等都会导致交易成本;

(6)宏观经济失调:价格刚性;

(7)偏好不合理:消费者偏好不合理带来市场失灵;

(8)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8、福利经济学定理

1、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2、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9、政府缺陷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

(1)信息失灵:不通过市场交换,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偏好难以显示;计划体制中的个人利益作用使得信息的获得收到很大影响(1、搜集信息的动力不足,2、信息污染,

3、信息滞后);

(2)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计划制定者追求自身利益,或认为自己可以取代消费者进行决策,因为消费者不是精英不理智;计划执行者的以权谋私“上有对策,下有对策”;

(3)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社会偏好不存在,政府一会儿按照一群人的利益决策,一会儿按另一群人利益决策,没有逻辑一贯性。

10、财政的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

第四章政府与消费

11、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按受益范围分类)的性质、消费方式和最适规

(1)公共产品(纵向加总)

性质:非竞争性、非排斥性,源自于其不可分割性;

消费方式:公共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市场不可能提供此类产品;

最适规模:当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个人边际效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即充分实现个人利益时,公共产品的提供达到最适规模。

(2)私人产品(横向加总)

性质:竞争性、排斥性,源自产品的可分割性;

消费方式:市场提供;有时政府会干预私人产品的消费,是为了纠正偏好和对公平的关注;最适规模:当消费者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私人产品的消费达到最适规模。

(3)混合产品(横纵加总)

性质:第一类、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第二类,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的产品;

消费方式:第一类,部分公共提供;第二类,视情况而定

第一类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效益;如果市场提供,会导致资源配置不足的效率损失,即市场价格只反映此类产品的内部效益而不反映外部效益;如果公共提供,资源将由于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而被浪费。应采取部分公共提供的方式,即根据产品的外部效益,对购买者进行补贴,扩大社会净效益;

第二类产品,具有排斥性,采用哪种消费方式,取决于征纳成本、税收的效率损失与收费成本、收费的效率损失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收费困难、需求弹性大时,可以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反之,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

最适规模:考虑到混合产品的外部性需要公共提供,政府会采取补贴的方式,最适规模出现在整个社会对混合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

第五章政府与生产

12、垄断的效率损失、鉴别、治理方式:

P64图

鉴别:

(1)潜在竞争者:暂时不存在,但是有可能出现的竞争者;

(2)替代品:市场上是否存在近似的替代品;

(3)产品的流动性障碍

(4)市场上的竞争者数量

治理:

(1)向垄断企业征收超额的税收;no use

(2)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可以消除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针对自然垄断);(a信息问题b 管制者以权谋私c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3)反垄断立法,如规定单个企业的市场规模,反对私下的勾结、串谋(自然垄断下的效率损失——规模经济);

(4)公共生产,即规定政府可以进入哪些领域的生产(针对自然垄断)。

13、外部成本效率损失P70

14、科斯定理及其前提条件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市场机制就能有效地运行,政府对外部成本问题就没有干预的必要。

前提条件:(交易费用为0或者足够小)

(1)外部效应所涉及的当事人很少;

(2)外部效应具有一定的可排斥性。

15、政府对外部成本的干预方式:

(1)庇古税:政府按生产者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大小向企业征税,即外部成本内部化;(2)公共管制(数量管制):对生产者的行为作出限制;公共管制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政府须掌握一定信息、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为每一企业制定各自的限量,但是,公共管制没有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3)收费:对外部成本进行税收收费;

(4)产权交易:企业之间通过排污权的交易,从而使市场得到最优的排污量;

(5)补贴:企业减少排污而得到的政府补贴。

16、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

(1)信息管制:政府制定法规要求生产者公开披露销售产品的有关信息,但信息管制无法避免消费者的信息忽视和错误选择,即不合理偏好;

(2)质量管制:政府针对各种不同类别的产品制定技术和质量标准;

(3)资格管制:政府直接决定有资格从事某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

17、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和私人生产在效率方面的区别(简答题)

(1)假定公共企业能像私人企业一样运作,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的效率相同;(2)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存在竞争是影响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效率的因素,故应注重政企分离;

(3)另一种观点认为,私人企业比公共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因其经营状况与企业主息息相关;而公共企业所有权属于政府,所有者利益与企业利益不密切,因而生产效率不如私企。(4)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者(政府)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效率产生影响;

(5)市场竞争影响生产效率,企业的所有者决定企业运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

第六章政府与分配

18、公共提供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政府税收和支出两方面

税收:所得税,累进税—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流转税,比例税,具有累退性;财产税,可累进可比例,缩小gap的有力手段;

支出:1、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收入的边际效用弹性>0(收入越高,对公共产品的效用评

价越高,依赖于公共产品提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不够的;具体见书P84笔记)

2、混合产品的公共提供:外部效益部分政府出钱,内部自己出,基础的外部大,高级的外部小eg:基础教育vs.高等教育(至少要社会公众平等享用或产品消费中低收者比重大)

3、私人产品的公共提供:价格补贴,补贴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时低收入群体收益大,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直接补贴低收入群体效率高。(价格补贴效率<现金补贴效率,前提是被补贴者偏好合理,不拿去吸毒啥的)

19、公共生产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趋向平均主义,没效率。

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市场竞争机制下,会出现所有者缺位,决策权分散问题,各级各单位都力图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现以权谋私受贿等行为,有损收入分配公平

20、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几种形式,每种形式特点和强度。

社会救济制度(强度最高)见P89

社会养老制度(强迫储蓄,有一定统筹)

社会保险制度(保险是优值品,避免逆向选择——政府强制保险——低风险的人去贴补高风险的人,收入再分配)

第七章公共选择

21、四种公共决策机制

(1)维克赛尔-林达尔机制(一致同意,全票通过)

(2)直接民主决策机制

(3)集中决策机制

(4)间接民主机制

22、维克赛尔—林达尔机制实现均衡的条件和不均衡结果

条件:

(1)一人一票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投票权);

(2)信息成本为零(投票人总是确切知道,对他而言的最优方案是什么,还知道其他人的偏好);

结果:

(1)实际上,投票人众多时很难得出结果

(2)战略性行为引致决策成本

23、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均衡的条件;若不满足会发生的后果及纠正后会出现的新

问题

均衡条件:

(1)投票者具有单峰型偏好,即只出现一个极值;

(2)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个两个进行的,以获胜次数最多的方案为最后的决策(两两投票表决);

不满足的后果:

若不满足单峰型偏好,则会出现循环投票,结果是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稳定的多数票;若不满足两两表决,使用淘汰制,则能出现唯一稳定的投票结果;但投票顺序是随机主观的,不同的投票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纠正后的新问题:

在淘汰制下,投票者预先知道了他人的偏好,便可以在投票中隐瞒自身偏好,防止出现对自己最不利的投票结果。

24、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里,不存在一种投票程序,使得投票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

同时还能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将所有的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化成社会偏好并作出前后一致的决定,即政府不可能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决策人。(不能同时满足以下5条:(1)帕累托公设(2)非独裁公设(3)无限制域公设(4)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条件(5传递性公设))25、集中决策机制的结果和效率

结果:

当权者对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益大大高于普通民众,因而集中决策机制会导致公共项目的规模偏大,高于多数票决策下中位投票者决定的水平;

效率:

集中决策机制的决策过程是符合生产效率的;但是,从产品组合效率看,会较大程度地偏离效率准则,决策结果会高于效率所要求的公共项目的规模。

26、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下选民、管理者和政治家的行为特点

选民行为特点:

(1)出现“搭便车者”;

(2)选民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

(3)选民群体可能会形成特殊利益集团;

管理者行为特点:

(1)管理者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相对稳定;

(2)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3)管理者与政治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将影响政治家的决策;

政治家行为特点:

(1)以当选或连任为目标;

(2)政治家的公共决策更多采用中位选民的意见;

(3)收入政策上,以发行公债取代税收;

(4)支出政策上,扩大公共支出规模。

第十三章税收概论

27、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全额累进税率将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按最高边际税率计算税额;

超额累进税率也将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但是分别按各课税对象适用的相应等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28、税率分析方法

(1)累进税率与累退税率

(2)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3)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29、起征点/免征额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才开始征税的数量标准,超过这一数量,按课税对象全额计税;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即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30、税收的分类

(1)按税负是否能转嫁:直接税(不能转嫁,所得税和财产税)、间接税(可以转嫁,流转税);

(2)按课税对象性质: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

(3)按税收管理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4)按税收计量标准:从价税(价格为计税依据)、从量税(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为依据);(5)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税金包含在商品劳务价格中)、价外税;

31、税制结构取决于哪些因素

(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税收政策目标(是以效率目标为主,还是公平)

(3)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企业的会计水平、政府的征管水平)

32、效率原则

(1)充分且有弹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间产品组合效率;税制设计能使税收收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而增长)图P195

(2)节约与便利(征收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3)中性与校正性(维护税收中性,减少税收效率损失;发挥税收校正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3、公平原则

(1)平等竞争原则(规则公平与起点公平)

(2)受益原则(规则公平)

(3)能力原则(结果公平)——客观说(收入、消费、财产)、主观说(福利,均等牺牲说,比例牺牲说、最小牺牲说——绝对平均)(P198有题)

第十四章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34、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卖方通过提高售价将税负转嫁给买方;

(2)后转:买方通过降低进货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卖方;

(3)税收资本化:一种特殊的后转,买主将以后要付的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公式见P203)

35、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税负转嫁规律

完全竞争:a/c=消费者承担的(a△T/a+c)/生产者承担的(c△T/a+c)

(1)满足无关性定理;

(2)供求相等的情况下,税负供求双方各负担一半;

(3)供求弹性不等时,弹性小或无弹性的一方承担较多税负;

(4)征收从价税和从量税,税负的转嫁归宿情况相同。

垄断市场:(有题!)

(1)从量税下,当垄断的边际成本为常数时,垄断者将税负的一半转嫁给消费者;边际成本递增,消费者承担不到一半的税负;边际成本递减,垄断者将大部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2)税后价格相同时,政府征收从价税能获得更多税收;

(3)取得同等税收情况下,从价税税率更低,或从量税引起的价格增幅更大;

(4)从价税下,消费者承担的税负少于从量税下。

36、无关性定理

无关性定理是指税收对价格和产出量的影响与究竟是买方纳税还是卖方纳税无关。(两个市场都适用,从量从价无关只有完全竞争市场适用)

第十五章税收与效率

37、税收超额负担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含义:个人由于税收造成的福利损失与政府税收收入的差额即为税收的超额负担;

产生原因:税收的超额负担是由于税收的替代效应产生的;替代效应由价格相对变化产生;

38、超额负担的计量

(补偿需求曲线一般可用一般需求曲线代替)计量:哈伯格三角形;利用补偿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理论计算税收超额负担—S=1/2(T△Q)—S=T2/2r

39、影响超额负担的因素(如公式)

(1)课税对象的供求弹性(即补偿需求曲线的斜率)

(2)税率的高低(即单位产品征收税额)

40、拉弗曲线

一般而言,税率提高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加;但是当水率超过一定限度时,税率的提高会因税收超额负担急剧上升,或者说税收扭曲效应扩大,损害税基,从而不仅不会增加税收收入,反而会使税收收入减少。T=Yt(P220)

41、减少超额负担的措施及其评价(简答题)

减少超额负担的措施:

(1)采用中性税收,避免对相对价格的干扰;

(2)采用较低税率;

(3)选择需求弹性相对小的商品征税(在税收规模既定的前提下);

评价:

(1)在实践中是矛盾的,如中性税收要求统一税率,而第三项又要求区别商品的弹性征税;(2)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违背了公平原则。

42、税收对劳动供给、储蓄、投资的影响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收入效应

税收使劳动报酬减少,同时减少了个人购买休闲的能力,于是存在着减少休闲的倾向,收入效应会增加劳动供给;

(2)替代效应

税收使劳动报酬减少,休闲的机会成本降低,于是存在着以休闲替代工作的倾向,替代效应会使得劳动供给减少。

(1)边际税率保持不变,平均税率变动对劳动供给只产生收入效应;

(2)平均税率不变,边际税率变动对劳动供给只产生替代效应。

——扩大税基,降低边际税率,以便保持平均税率,又能增加劳动供给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储蓄投资的影响

允许借款利息税前扣除时:

(1)收入效应

对储蓄收益征税,减少了纳税人购买未来消费的能力,收入效应使得人们更多地储蓄;(2)替代效应

对储蓄收益征税,减少了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替代效应使得人们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不允许借款利息税前扣除时:对借款者没有影响,对储蓄者有影响。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表现在投资税收减免、快速折旧、利息税等,即有助于降低资本使用成本的税收政策。

第十九章公共定价与政府性收费

43、自然垄断市场的三种定价方法及其对效率公平的影响(简答题)

(1)边际成本定价法

边际成本定价使自然垄断企业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出现亏损,采用税收弥补企业亏损对公平和效率有不利影响;

征收非中性税收产生税收超额负担,带来税收的效率损失;

用税收弥补企业亏损,相当于消费者只支付了产品的部分成本,实际上是用纳税人的钱补贴了消费者,不利于社会公平。

不考虑征税成本,在税收只有收入效应没有替代效应情况下,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符合效率的定价

(2)平均成本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下,企业刚好处于收支相抵的状态;

平均成本定价导致产量低于效率要求的产量,存在着效率损失;

平均成本定价下,企业会尽可能多报成本获得收支超过平衡状态的收入。

产品消费者自己承担消费产品全部成本,收入分配是中性的。

(3)二部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弥补了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使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法下,产品价格由固定费用和从量费用组成;

如果因为固定费用的征收导致大量消费者的退出,则会造成效率损失;

公平角度上,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消费量小的消费者支付的平均成本较高,消费量大的消费者支付的平均成本较低,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

44、蛛网市场特点、公共定价的原因和原则

特点: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较长时间;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蛛网市场的公共定价主要是在农产品市场上;

原因:蛛网市场的价格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波动较大将会对国民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原则:将农产品价格稳定在边际效用等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均衡水平上。

45、竞争市场公共定价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对于奢侈品和必需品的公共定价,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奢侈品价格,降低必需品价格,缩小实际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

(2)公共定价改变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带来效率损失;此外,必需品的公共定价具有溢出效应,降低必需品的价格使得高收入者同样可以获得低廉的必需品。

第二十章公债

46、公债的分类

(1)按经济用途分:生产性公债(用产生的收益还债)和非生产性公债(用税收还债);(2)按发行主体分:政府部门公债和公共企业公债;

(3)按发行地域分: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4)按发行期限分: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5)按流动性分: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

47、李嘉图等价原理:

政府选用征收一次总付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还是发行公债为支出筹措资金,其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

48、公债的资产效应

(1)勒纳效应:公债会刺激消费;

(2)庇古效应:公债在经济不景气时能扩大消费,景气时抑制消费;

(3)卡尔多效应:公债导致劳动意愿、投资意愿下降及资本积累减少。

49、公债的需求效应

公债供给的增加将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所以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状态,必须降低国民收入或提高利率——公债对收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0、公债规模的相对指标

(1)公债负担率,即公债积累额占GDP的比重;(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2)公债依存度,即当年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反映一国的财政支出是有多少是按发行公债来实现的;(=当年债务收入额(公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

(3)公债偿债率,即公债的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反映当年的财政收入中政府需

要拿出多少来偿还公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

51、公债筹资的效率界线

(1)政府部门的经常性支出应使用税收筹资;

(2)政府部门的资本性支出,本期的分摊额应用税收筹资,然后通过发行公债筹资将其他成本分摊到以后各个时期;

(3)政府的公债筹资的效率界限就是,当税收筹资满足政府经常性支出和本期资本性支出分摊额时,政府可以开始发行公债。

52、公债负担

(1)短期公债负担

政府发行公债用于公共提供;

政府若采用税收偿债,则存在公债受益人和纳税人不一致的问题;

若采用增发货币偿债,则引发通货膨胀,降低购买力,货币和债权的持有者会产生负担。(2)代际公债负担

政府发行公债,从社会总体的角度看,并不造成代际负担;

公债的“挤出效应”,即公债挤占了私人投资,会造成公债的代际负担。

第二十二章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53、财政职能在中央及地方的分工

(1)财政的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只能应由中央执行;

(2)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应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自然垄断部门的地域性,有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工执行;

(3)对市场机制低效率的纠正政策,由中央财政执行。

54、财权的划分

(1)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收、有助于稳定经济的税收、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收、税基流动性大的税收和易转嫁的税收,由中央征收;

(2)所得税、关税、资源税、遗产税、消费税、增值税由中央征收;

(3)土地税、房产税、营业税等由地方征收。

55、中央对地方各种转移支付的形式及特点

(1)无条件转移支付

形式:直接拨款;

特点:相当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有条件非配套转移支付

形式:指定补助的用途;

特点:专款专用,过量的此种转移支付会引起效率损失;

(3)有条件无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

形式:指定用途,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

特点:类似于价格补贴,针对有外部效益的公共产品进行补贴,鼓励地方政府;

(4)有条件有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

形式:指定用途,需要地方政府配套,中央规定补助最高限额;

特点:考虑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56、分税制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特点(简答题)

含义: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为实质,并同时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

(1)以政府间事权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2)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并在各级政府之间分权、分征、分管;

(3)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实行分级财政预算体制。

特点:

(1)分税制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范围;

(2)分税制有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晰、收入分配不规范、税收权限过于集中、转移支付系统不够完善,都是分税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参考书,考研复试大纲,考研复试经验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大纲 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原理,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税收原理与制度,最优税制理论,税收效应理论,绩效预算原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等主要税种计税过程,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现行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最新进展。 复试参考书: 1、《财政学:理论在当代美国和中国的实践应用》,大卫海曼、张进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误区一:以为自己考分高(>355)就高枕无忧了,也不准备复试,反正一定能上。误区二:认为复试前与导师见面,会引起反感,对自己不利。

误区三:认为复试中笔试很重要,使劲看书! 误区四:认为口试时随便穿穿就行了。 误区五:觉得英语口试很难。 误区六:认为自己是外校的,老师一定会歧视。 = 英语口试: 英语口试一定要先做些准备,就算老师不会问到或者不会抽到相应的题目,对于缓解紧张情绪也是很有好处的。建议大家准备一下的内容: 1.自我介绍(必须要准备的,最好自己写一下,偏重于自己的性格和能耐,少说些履历和获奖就是了) 2.我的家庭(最好准备一下,你家几口人,都是作什么的,父母对你准备考研的支持和帮助之类) 3.我的家乡(准备几句,多少年历史,有什么名胜,什么名人,什么特产)4.为什么要考研(准备一下,最好说些中性的理由,比如提高自身知识基础,寻求自我发展) 5.上了研后的计划(必须要准备,简单说两三条就行了,比如先打好理论基础,再求实践问题) 6.你的原来所读学校,你大学时候所读的专业课(稍微准备一下) 7.你对于报考专业理解(老师是想考核一下你专业的水平,准备一些简单的专业词汇就好)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第三章政府预算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政府制定财政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完成政府财政政策目标而确定财政活动重点及其优先顺序,并且据此监控财政活动进程。() 2、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提出了政府预算八原则,或称为预算管理原则,是对传统预算原则的完全替代。() 3、按政府级别分类,可把预算划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4、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不主张政府实行赤字预算,主要出于两种基本考虑:一是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就要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不仅会减少私人投资,而且还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二是财政赤字本质上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巨大浪费,应该严加控制。()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认为,不管国民经济形势如何,政府坚持保持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不仅不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而且能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6、提倡“非平衡预算”的经济学家,不仅反对年度预算平衡,而且并不指望政府在使预算发挥熨平经济周期作用的同时,实现预算的周期平衡。() 7、单式预算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1)将政府各种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别汇集,并分别编入各自的预算报表内。(2)按照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进行总额预算。()

8、美国预算周期的特点是,在日历年的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3到4个预算周期并存运行。() 9、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作为独立的立法机构,它与总统在预算决策的最终决策活动中起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国会和总统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的政府预算制度,实际已经把政府财政活动、尤其是财政支出活动置于国民、代议机关的监控之下,该制度在防止政府预算规模失控,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约束个别官员、政府机构的随意性行为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10、美国政府的预算的执行要遵循严格的法律和程序进行,各类政府部门只能按照法定拨款数额组织各自的开支,不能超过预算授权,但是,某些开支活动可以不按照国会预算审议结果所规定的用途或目的进行。()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以下对于预算的描述正确的有() A、预算是关于政府的收入和开支计划 B、预算是关于政府借款或偿还借款的计划 C、预算说明公共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D、预算说明预期国民经济活动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E、预算是关于政府财政活动的一种历史记录 2、按照古典经济学及其预算平衡理论,政府进行其财政预算编制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A、预算的完整性 B、预算的年度性 C、预算的灵活性 D、预算的可靠性 E、预算的公开性 F、预算的明确性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4.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5.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6.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7.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8.瓦格纳法则;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其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0.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 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 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 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 开支的制度。 11.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 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 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 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 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 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 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 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 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 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也称 “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 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 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 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 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与完 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两种 方式相比,部分基金制既保持了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间的收入 再分配功能,又能通过部分资金 积累,降低现收现付制下当代人 的负担与完全基金制下货币贬 值的风险和资金保值增值的压 力。 13.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是指政 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 集资金,计入专门的社会统筹帐 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 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 养老开支。 14.个人账户;个人帐户是指由 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的强 制储蓄,个人帐户资金属于个人 所有。 15.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纳 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 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 称税负。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 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额,即税收负 担额;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纳 税人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价 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税收 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 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 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 杆作用的着力点。 1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就是纳 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 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 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 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 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 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 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 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 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 1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 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 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 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无法消 除外部性;3.无法消除垄断造成 的福利损失;4.市场不完全;5. 信息不完全;6.收入分配差距; 7.宏观经济失衡。 2.举例说明外部性。 ①生产中的负外部性。工厂在生 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 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 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 健康造成的危害。 ②生产中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一 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 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 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 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 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 性。 ③消费中的负外部性。某人养了 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 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 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 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 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 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 部性。 ④消费中的正外部性。以最近的 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 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 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 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 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3.公共产品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 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的产品。 主要特征: 1.非竞争性。指产品和服务一旦 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 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 本为零) 2.非排他性。指技术上很难将那 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产品和服 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3.非盈利性。 4.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可以将财 政支出分为哪两类? 1.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 出,是指将形成对产品或劳务需 求的一类财政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不直接形成 对产品或劳务需求,而仅仅是政 府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货币或

财政学复习题(含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及政府失灵的表现 ?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失灵的表现什么?答:(一)政治家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俘虏,而不管大多数人的利益。(二)政府行动往往不能或不肯按成本-效益原则来选择最优方案。(三)政府官员的目标往往是追求机构规模最大化(四)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谋求的是他们自身的内部私利(五)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同样不能解决。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答:(一)外部效应的存在(二)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三)垄断(四)信息失灵 (五)对非市场性目标无能为力(六)市场不能解决经济稳定问题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最新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选择: 1.财政产生的直接条件: 财政产生的根本条件(经济条件):、 2.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建于。财政学鼻祖——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 3.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是 4.推动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是。 5.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是。 6.价格机制的力量源泉是 7.公共物品在根本特征是,在此基础上,具有和的特征 8.根据产生原因不同对公共物品的分类::不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由国家直接规定的公共物品。如:;:同时具有公共物品的所有特性,任何社会都要免费提供的物品。如: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社会公正。 9.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的四个构成要素:⑴⑵⑶⑷ 其中与公共物品有关的组合方式是:, 10.广义公平有三个含义:、和。是公平的狭义概念。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⑴--。⑵--洛伦茨曲线中描述的收入分配状况的集中反映。警戒线:。 其中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是 1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该职能的作用效果(目的)主要体现在。 12.是我国财政改革和完善的终极目标。 13.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基础)。 14.行政单位为履行正常职能所需的正常经费必须由国家财政。 15.国家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有三种:⑴,事业产品属比如义务教育,基础性科学研究等。⑵,事业产品属,比如高等教育等。⑶,事业产品属,比如一般性图书、报刊等。 16.个人收入财政地位的未来走向主要受如下五个因素影响:⑴⑵⑶⑷⑸ 17.财政支出的原则:财政支出的:包括、、三原则;财政支出的:包括、、 18. 实行政府采购,变博弈为博弈。 19.政府采购的原则:、、、。 20.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相比较,存在的的特殊性:第一、 第二、;第三。 21. :适用于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其效益。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含义与基本特征。 财政就是一个经济范畴,就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就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二、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排她性与非排她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她性与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三、财政有哪些职能?如何实现这些职能? 1、配置资源: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的投资、税收政策与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与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分配收入: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 第二章 四、试述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的理由。 1、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就是不可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2、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决定。 3、政府的性质与运行机制决定了她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五、什么就是公共定价?它有哪些方法?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与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与收费标准就的确定就就是公共定价。 方法:平均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六、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就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分析对比,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社会效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第三章 八、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因素:财政就是否稳定、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