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资源环境分析既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土壤、植物、农产品品质、肥料、环境污染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分析样品的预处理技术、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剂配制与测试操作技术、操作的要点难点,方法的误差产生与干扰的克服方法、常规分析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分析质量的控制、分析数据的处理与评价应用知识。为学生开展SRT课题的研究,参与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在实际生产中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施肥、食物和饲料的检定、环境评价与环境修复、有机绿色农业生产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水、试剂、器皿

1.水的制备与检验

2.试剂的规格、标准、选用与配制

3.常用分析器皿的特性、使用与洗涤

习题要点:水的检验方法与要求,试剂的规格与配制方法,常用分析器皿的特性和洗涤方法。

第四节分析误差的控制与数据处理

1.分析误差的来源

2.分析误差的表示方法

3.系统误差的控制

4.偶然误差的控制

5.允许误差的范围

6.可疑数据的取舍

习题要点:分析误差的类型与表示方法,如何控制分析误差和进行数据的取舍。

本章重点、难点:实验室用水的检验、试剂的选用与配制方法,常用器皿的特性与使用方法,实验误差的减免。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实验用水的检验指标和检验方法,试剂的规格、选用、配制与保存方法,常用器皿的特性与使用方法,实验误差的检验与减免。

理解:实验室用水的制备方法、试剂的标准,分析数据的统计与检验。

了解:特殊用水的制备方法,标准试剂的要求和前处理方法,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土壤样品的采集

2.土壤样品的制备

3.土壤样品的保存

习题要点:如何使土壤样品具有最大的代表性,特殊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的要求。

第五节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植物组织品采集制备与保存

2.瓜果样品采集制备与保存

3.籽粒样品采集制备与保存

习题要点:根据研究的要求采集制备与保存植物组织。

第六节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无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2.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习题要点:比较肥料样品、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的异同。

第五节样品水分含量的测定

1.常压烘干法

2.减压烘干法

3.共沸蒸馏法

4.卡尔·费休法

习题要点:根据样品的特性选用其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操作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代表性土壤、植物、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方法与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代表性土壤、植物、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方法与要求,水分测定的烘干法。

理解:特殊土样、诊断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方法,水分测定的减压烘干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的原理。

了解:根据样品的特性和研究要求进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选择样品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三节概述。

1.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意义

2.土壤有机质的形态与含量

3.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关系

4.有机碳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和选用

5.有机碳的校正系数和有机质含量的计算

习题要点:土壤有机质定义,一般含量、分布情况,土壤有机质与氮含量关系,不同测定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有机碳的校正系数和有机质含量的计算。

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

2.稀释热重铬酸钾容量法

3.磷酸-铬酸湿烧法

习题要点:方法原理、试剂配制、操作技术和操作要点、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本章重点、难点:重铬酸钾容量法的原理,试剂配制,操作技术与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克服。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重铬酸钾容量法的原理、适用条件,试剂配制,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克服,根据已知操作步骤列出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

理解:有机质的形态、含量与分布,水合热法、磷酸-铬酸湿烧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了解:干烧法、红外光谱等测定有机质的原理。

第四章土壤氮和硫的测定

第三节土壤氮的测定

1.土壤全氮的形态、含量、分布情况

2.土壤全氮经典、现代、常规测定方法的比较

3.土壤全氮测定待测液的制备

4.土壤有效氮待测液的制备

5.溶液中铵氮、硝态氮的测定方法

6.土壤土壤有机氮的分级

习题要点:土壤氮的形态、含量,不同形态氮待测液制备方法,有效氮、铵氮、硝态氮的常规测定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适用范围、误差的减免和干扰的克服。

第四节土壤硫的测定

1.土壤全硫的测定

2.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习题要点:土壤有效硫待测液制备,硫酸钡比浊法的原理、操作要点、适用范围、误差的减免和干扰的克服。本章重点、难点:开氏定氮法、碱解扩散法、酚二磺酸比色法、靛酚蓝比色法、盐酸萘乙胺比色法。半微量开氏定氮仪、微量滴定管的使用。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土壤各种形态氮待测液的制备方法和优缺点。半微量开氏法、碱解扩散法、酚二磺酸比色法。半微量开氏定氮仪、微量滴定管的使用。土壤有效硫测定的硫酸钡比浊法。

理解: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纳氏比色法、靛酚蓝比色法、甲醛法、氨气敏电极法;硝态氮测定的紫外光度法,盐酸萘乙胺比色法。

了解:电极法硝态氮的原理,流动注射分析测氮的原理,生物法测矿化氮的原理和优缺点,有机氮的分级;土壤硫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全硫测定的原理。

第五章土壤磷的测定

第五节概述

1.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

2.土壤全磷与有效磷的关系

习题要点:磷的形态、含量、分布以及它们间关系

第六节土壤全磷的测定

1.全量磷分析待测液制备方法

2.溶液中磷的测定方法

习题要点:全量磷测定待测液制备方法、操作、优缺点和方法选择。钼蓝法、钼黄法的原理、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干扰克服。

第七节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1.有效养分浸提剂种类与选择

2.有效养分浸提时的操作要点

3.土壤有效养分身居素临界值的评价与应用

4.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5.酸性土壤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6.土壤有效磷测定的A值、E值和阴离子树脂法

习题要点:有效养分浸提剂种类与选择,有效养分浸提的操作要求,土壤缺素临界值。土壤有效磷测定的原理,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克服。A值、E值、阴离子树脂法

第八节土壤无机、有机磷的测定

1.酸性土壤无机磷的分级

2.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分级

3.有机磷的形态分级

习题要点:酸性、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全量、有效养分的测定待测液的制备,操作要点,钼蓝法测磷的原理、适用范围、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干扰的克服。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土壤全量、有效养分测定待测液制备各种方法的异同点比较和选用,操作要点,钼蓝法。浸提剂的选择、土壤缺素临界值的应用。

理解:钼黄法、磷钼喹啉法测磷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了解:表示磷有效性的不同方式、无机磷的分级、有机磷的测定,流动注射分析测磷的原理。

第六章土壤钾的测定

第五节概述

1.土壤钾的形态、含量、分布

2.土壤各形态钾的关系

3.习题要点:土壤钾的形态、含量、分布及各形态钾的关系

第六节土壤全钾的测定

1.全量钾分析待测液制备方法

2.溶液中钾的测定方法

习题要点:土壤全钾的待测液制备方法,其操作要点。火焰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如何使用,使用时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检查仪器的漂移并控制分析数据的质量。

第七节土壤有效钾的影响

1.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2.土壤缓效钾的测定

习题要点:土壤速效钾、缓效钾测定待测液的制备要求,钾供应临界指标。

第八节土壤供钾特性的测定

1.概述

2.EUF法

习题要点:何为电超滤,EUF法原理和优缺点?

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各形态钾的待测液制备、火焰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检查和校正仪器的漂移。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土壤各形态钾的待测液制备、火焰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检查和校正仪器的漂移。

理解:EUF法的工作原理。

了解:火焰光度法、AAS法、ICP-AES法的工作原理的不同

第七章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

第五节概述

1.微量元素分析的要求

2.微量元素的特性、形态、含量、临界值

3.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习题要点:微量元素测定的实验室条件和工作要点,微量元素临界指标与分析结果评价应用。

第六节土壤中硼的测定

1.土壤全硼的测定

2.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习题要点:土壤全硼、有效硼的测定待测液制备操作要点。姜黄素法、甲亚胺法。

第七节土壤中铜、锌、锰的测定

1.土壤全量铜、锌、锰的测定

2.土壤有效铜、锌、锰的测定

习题要点:土壤全量与有效铜、锌、锰待测液制备操作要点,各浸提剂的特性与临界值。AAS法与ICP-AES 法。

第八节土壤钼的测定

1.土壤全量钼的测定

2.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习题要点:土壤有效态钼用待测液制备,硫氰酸盐比色法和催化极谱法。

本章重点、难点:微量元素分析的工作要求,有效态微量元素待测液的制备和操作技术,甲亚胺法原理和操作要点,AAS仪、催化极谱仪的工作原理,分析数据的评价与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微量元素分析的工作要求,有效态微量元素待测液的制备和操作技术,甲亚胺法测

了原理和操作要点,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的评价与应用,AAS仪的工作原理。

理解:姜黄素比色法测硼、硫氰酸盐比色法测钼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土壤微量元素全量分析待测液制备操作技术,ICP-AES仪、催化极谱仪的工作原理。

了解: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分布情况。

第八章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分析

第四节概述

1.土壤的交换性能

2.土壤效换性能的测定方法

习题要点:土壤交换性能的影响因素、土壤交换性能分析项目和交换剂的选择原则。

第五节酸性土壤CEC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测定

1.CEC的测定

2.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测定

习题要点:CEC测定的主要方法、适用范围,操作主要步骤。误差产生和克服。pH测定注意问题,交换酸和石灰需要量。

第六节石灰性土、盐碱土交换性能分析

1.石灰性土交换性能分析

2.盐碱土交换性能分析

习题要点:析如何选择交换剂和分析项目,测定存在困难,如何克服。

本章重点、难点:酸性土壤交换性能的分析,交换剂和分析项目的选择,分析误差的控制,pH的测定。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酸性土壤交换性能的分析,交换剂和分析项目的选择,CEC测定的一般步骤,各步骤中存在的分析误差的控制。pH的测定的操作要点。

理解:CEC测定强迫交换法、同位素示踪法的原理

了解:石灰、石膏需要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第九章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

第四节土壤可溶性分析待测液的制备

1.盐土、盐碱土的分类指标

2.盐分析待测液制备的方法和适用性。

习题要点:盐分项目眼睛它们间关系,常夫测定方法和测定流程;盐分与植物生长关系,盐土、盐碱土分类。

不同土壤盐分待测液制备方法及优缺点。

第五节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1.电导法测盐分

2.烘干残渣法测盐

习题要点:残渣法和电导法的方法原理、操作要点,两种方法测定的盐分间关系。

第六节土壤盐基离子组成的测定

1.阳离子的测定

2.阴离子的测定

习题要点:盐基离子测定的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注意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盐分测定待测液的制备,电导法测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盐分的分析项目,盐分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盐分测定待测液的制备方法与操作要点,电导法测盐和硝酸银法测氯离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理解:盐土、盐碱土的分类指标,选择盐分测定项目的分析方法。

了解:盐的危害作用,钙、镁离子测定的EDTA容量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第十章植物灰分和营养元素的测定

第四节植物灰分的测定

1.粗灰分的测定

2.水溶和水不溶灰分的测定

3.酸溶和酸不溶灰分的测定

习题要点:干灰化作为粗灰分测定或植物营养元素测定待测液的制备方法的操作技术有何异同、注意的问题。第五节植物常量元素的测定

1.氮的测定

2.磷的测定

3.钾的测定

4.钙镁的测定

习题要点:植物常量元素含量、测定待测液制备方法、特点?硫酸-双氧水消煮时注意些什么问题。纳氏比色法和钒钼黄比色的原理、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干扰的克服方法。

第六节植物微量元素的测定

1.硼的测定

2.铜锌的测定

3.锰的测定

4.钼的测定

习题要点:主要作物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待测液制备方法的差异、操作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待测液制备方法。干灰化法、湿灰化法制备待测液的要点,纳氏比色法和钒钼黄比色的原理、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干扰的克服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掌握植物分析待测液制备的干灰化法和硫酸-双氧水法的操作要点,纳氏比色法和钒钼黄比色的原理、操作要点、误差的减免与干扰的克服方法。

理解:植物分析待测液制备不同方法的差别、适用范围和操作要点:

了解:主要作物中营养元素的一般含量和评价指标。

第十一章农产品品质分析

第五节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

1.蛋白质的测定

2.氨基酸的测定

习题要点:如何测定粗蛋白质是、同类种子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及其原理;全氨基酸测定待测液制备的主要步骤,赖氨酸、色氨酸测定的常规方法原理。

第六节碳水化合物的分析

1.糖的测定

2.淀粉的测定

3.粗纤维的测定

4.果胶物质的测定

习题要点:可溶性糖待测液制备与注意问题、常规法测糖原理、操作要点。旋光法测糖原理酸水解与酶水解法制备淀粉测定待测液差别;测粗纤维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第七节油脂和脂肪酸的测定

1.油脂的测定

2.脂肪酸的测定

习题要点:油脂测定的方法原理、操作要点。脂肪酸的测定是如何制备待测液的。

第八节有机酸和维生素的分析

1.有机酸的测定

2.维生素的测定

习题要点:有机酸的测定的项目,如何制备待测液。维生素测定主要步骤,还原型Vc测定的待测液制备、方法原理、操作注意问题、干扰的克服。

本章重点、难点:粗蛋白质、赖氨酸、水溶性糖、粗纤维、油脂和还原型Vc含量测定待测液制备操作技术,上述物质测定的常规方法原理,操作技术,误差的减免和干扰的克服。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粗蛋白质、赖氨酸、水溶性糖、粗纤维、油脂和还原型Vc含量测定待测液制备操作技术,上述物质测定的常规方法原理,操作技术,误差的减免和干扰的克服。

理解:旋光法测糖、折光法测油脂的原理

了解:氨基酸分析、气相识谱和液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

第十二章土壤植物中有无机污染(有害)物的测定

第四节铅、镉、镍的测定

1.概述

2.王水-高氯酸消化-AAS法

3.王水-双氧水消化-石墨炉AAS法

4.碘化钾-MIBK萃取-AAS法

习题要点:待测液制备注意的问题,不同测定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与干扰克服。

第五节汞、铬的测定

1.汞的测定

2.铬的测定

习题要点:待测液制备注意的问题,不同测定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与干扰克服。

第六节砷、氟的测定

1.砷的测定

2.氟的测定

习题要点:测液制备注意的问题,不同测定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与干扰克服。

本章重点、难点:各污染元素待测液制备的要点,冷原子吸收法、氢化物发生-AAS法的原理。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污染元素测定待测液制备的干灰化法、湿灰化法的适用范围、操作要点与技术。冷原子吸收法、氢化物发生-AAS法的原理。

理解:石墨炉-AAS法、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银法、二苯基碳酰二肼比色法的原理。

了解:土壤、植物中污染元素的含量与允许标准。

第十三章肥料分析

第五节肥料氮的测定

1.蒸馏后滴定法

2.甲醛法

3.氮试剂质量法

习题要点:肥料氮的测定方法和土壤、植物氮的测定的差异,测定原理、操作注意问题。

第六节肥料磷的测定

1.磷钼喹啉质量法

2.磷钼喹啉容量法

习题要点:磷肥测定制备方法,磷钼喹啉重量法和容量测磷的原理、操作注意问题。

第七节肥料钾的测定

1.四苯硼钾质量法

2.四苯硼钾容量法

习题要点:四苯硼钾重量法和容量法原理、操作要点和干扰克服。

第八节复混肥料的测定

1.大量元素的测定

2.微量元素的测定

习题要点:待测液的制备和测定方法。

第五节有机肥料的测定

习题要点:试比较有机肥料、土壤和植物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什么不同?

本章重点、难点:国标法测复混肥中氨、磷、钾的方法原理、待测液的制备方法、操作技术、误差的减免和干扰的克服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蒸馏后滴定法和甲醛法测氮、磷雅致喹啉重量法、四苯硼钾重量法的原理,操作技术,误差的减免和干扰的克服方法。

理解:缩二脲的测定、氮试剂质量法测硝态氮、游离酸测定的方法原理和操作技术。

了解:复混肥料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有机肥料养分含量测定的待测液制备方法和测定方法的选用。

第十四章分析质量的控制

第五节分析化验室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的组成

2.实验室设施

3.实验室人员

习题要点:分析化验室的组成、设施和人员的要求。

第六节实验室的维持控制与实验误差的减免

1.实验室的维持控制

2.实验误差的减免

习题要点:实验室的维持与控制要做的工作,如何降低实验误差。

第七节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习题要点: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和实验后的分析质量控制要做的工作,实验室间如何开展分析质量控制。第八节MC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与作业指导书简介

1.实验室质量手册

2.程序文件

3.作业指导书

习题要点: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与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本章重点、难点:实验室的维持与控制要做的工作,实验室内如何开展分析质量控制。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实验室的维持与控制要做的工作,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如何开展分析质量控制。

理解:一个合格的化验室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了解:实验室间是如何开展分析质量控制工作的。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闭卷考试(80%)+ 平时成绩(20%)。闭卷考试中名词解释占10%,选择或填空题占30%,简答题60%。实验成绩指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III成绩,平时成绩为课堂提问或讨论和到课情况。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土壤农化分析》,鲍士旦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标准书号:ISBN 7-109-06644-4。

参考书: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鲁如坤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标准书号:ISBN 7-80119-925-1。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 7-109-10925-9。

七、说明

因第9周可能进行植物营养、第11周进行水资源环境调查实习,上课进度视实情进行调整。

大纲修订人:杨超光

大纲审定人:李荣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试行) 一、教学目的 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其要紧目的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差不多原理的明白得,把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差不多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差不多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认真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差不多原理、仪器要紧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承诺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详细了解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仪器或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应始终保持整洁和安静。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学习有关分析方法的差不多技术。要细心观看实验现象和认真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学会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主动摸索、勤于动手,培养良好的实验适应和科学作风。 4、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觉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终止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室。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要紧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咨询题讨论等。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差不多条件实验及试样中微量铁的测定)(4学时) 实验二食品中NO2-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取光谱的阻碍(4学时) 实验四荧光分析法测定铝的含量(4学时) 实验五原子吸取光谱法测定痕量镉(4学时) 实验六玻璃电极响应斜率和溶液PH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七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4学时)实验八极谱催化波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钼(4学时) 实验九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电位滴定(4学时) 实验十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十一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分析(4学时) 三、教材及参考书 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1.7) 2、万益群、倪永年主编.仪器分析实验(第三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 003.8) 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其它讲明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

环境监测实验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1、课程属性:必修 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3、学时学分:总学时7 4、总学分4、实验学时2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 5、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与《环境监测》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生态的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控制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工程实际,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环境生物监测、工业生态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各种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生,可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环境化监测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考核方法:考查,以进程性考试为主。 评分办法: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40%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 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解氧 2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4 总磷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5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测定 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环境监测》(第三版) 奚旦立高教社2004年 2、《环境监测实验》孙成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一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142110 课程类型:必修课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基础方向课 学时:64学时讲课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 执笔人:刁春鹏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及结构分析。它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定结构的分析任务,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更好的指导工农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并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介绍光谱、电化学和色谱三大块和质谱法的内容。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常用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用到先修课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学时:2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概念、发展历程、特点、 概念:是指资源环境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传播以及辅助管理的决策系统。 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3S技术(GIS、RS、GPS)、图像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面向资源和环境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出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开始形成。 7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提出,加拿大建设世界上第一套CGIS系统。 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 90年代,资源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美国就业人口中52%从事直接信息产业。 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世界各国响应,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国土……等概念纷纷提出,国家级信息工程纷纷上马。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了水质档案系统; 保加利亚开发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Integrated Computer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AMS)系统从80年代初开始运行; 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 1989年美国土壤保持局运用土壤信息系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污染; 1994年我国完成第一个省级环境信息系统; 全球性环境信息系统:国际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等。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 2、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模式概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手段,进行环境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和表达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环境空间信息支持和管理决策依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多技术集成特性、环境空间特性、动态变化特性、广泛实用特性、可视化特性 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工具的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作为公共服务的应用模式。 3、环境数据分类:环境监测数据、工业污染与防治数据、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数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环境管理数据。 4、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GIS的主要数据源,而其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环境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大体分为三个类型:①要素型:按不同的环境要素建立的监测网络;②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监测网络,我国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③混合型:上述两种网络的综合,如重点流域,长委、黄委。 5、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的分类 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源空间信息、环境质量空间信息和自然生态空间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是环境GIS应用的最基本的功能。 ①环境质量空间信息:环境质量测点发布信息查询与处理、水质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区域噪声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②污染源空间信息:点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线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面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背景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废水、气、渣排放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能源消耗信息查询与处理、工业用水量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③自然生

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离不开由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的支撑,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一般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具备教育信息存储、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能适应学生数字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常规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环境,决不仅指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和人机环境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在该系统中,诸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教学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即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促使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 1. 多媒体综合教室 基本组成:(1)间易型:投影器、银幕、电视播放系统(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音响系统(无线话筒、音响设备)、VGA-TV转换卡、计算机;(2)标准型:综合控制平台(机械式/智能式)、视频演示仪、大屏幕投影电视/背投电视(以简易型为基础);(3)多功能型:带平台的摄像枪、闭路电视系统、学生信息反馈控制器、根据需要可选择与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网相联(以标准型为基础);(4)学科专业型:以简易标准型为基础,再加学科专用设备(如配备多台电子琴、监听耳机、可视系统等构成的音乐学科专业多媒体综合教室)。如图2-5。 图2-5 多媒体综合教室 这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满足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要求,达到信息显示多样化的目的。便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优化教学过程。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操作设备,随心所欲地运用音响、录像、文字、投影、录音、动画等现代教学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 电子媒体阅览室 基本组成:控制中心、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播放系统(录像机、VCD机、电视机)、音响系统、媒体资源中心,资源中心还可以与校园网、Internet互联网。这是一种基于个别化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可自由选择媒体学习,通过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控制中心也可按照学习者的要求传输所需的媒体信息给学习者视听阅览,学习资源共享并能有效利用,如图2-7。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为化学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化学主干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化学与相关学科研究中所必需的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各种分析与检测技术的特征与技术要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掌握原子和分子光谱产生的原理,了解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以及分子吸收、分子荧光与磷光、拉曼光谱分析方法以及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2.掌握核磁共振与质谱分析的原理、了解仪器的原理与应用、学会图谱解析的一般方法; 3.掌握混合物中各种分子分离的方法、原理与仪器。了解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与毛细管电动色谱的仪器原理及应用; 4.掌握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5.了解分析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如表面分析技术,原子力显微技术)以及在相关学科的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一、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仪器分析的内容和分类,仪器分析的方法特点,仪器分析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概述; 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3、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锐线光源;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化、低温原子化;单色器、检测器); 4、干扰及其消除(化学干扰、物理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背景干扰及其消除-氘灯扣背景、塞曼扣背景、自吸扣背景); 5、原子荧光分析法(原子荧光类型、分析原理、仪器、应用); 6、原子吸收限制及发展前景。 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 1、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2、原子发射光谱理论基础(原子发射光谱的定性基础、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基础); 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光源-火焰、电弧、火花、ICP;分光器;检测器-感光板、PMT、CCD); 4、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 5、原子发射光谱的干扰及其消除。 第四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1、分子光谱分析方法概论; 2、分子光谱,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特征的关系; 3、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的内容,比耳定律的要求,比耳定律的适用性;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源,分光器,吸收池,检测器,工作过程,仪器校正;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其它应用; 6、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介绍差示分光光度法,导数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动力学分光光度法,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反射光谱法,光声光谱法。 第五章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1、光致发光的光物理过程电子自旋,单线态和三线态,光致发光的光物理过程; 2、发光参数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寿命,发光量子产率; 3、发光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分子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学校 中药教研室 2010. 3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适用对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仪器分析》是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主要讲授仪器分析光学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等方法的基本理论、仪器原理、使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解决中药生产质量检测、监控、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问题。 该课程应在完成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为以后的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技能: 1、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发展趋势; 2、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仪器原理、实验技术 3、掌握仪器结构、原理和应用 4、基本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法的样品处理技术 5、能把仪器分析技术运用到科学研究,中成药生产检测、监控,及新药开 发中去。 三、学时分配(参考)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现代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 2.熟悉现代仪器分析的特点。 [教学内容] 1、仪器分析法的分类。 2、仪器分析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仪器分析法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仪器分析法的分类

难点: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 多媒体或理论讲授。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教学要求] 1.了解光学导论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和各种光谱的区别 [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与电磁波。 2、光学分析法分类(光谱法与非光谱法,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或理论讲授。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要求] 1.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Lamber-Beer 定律及影响因素。 3.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各部件的流程和作用 4.掌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内容]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Lamber-Beer 定律 3、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重点与难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0.5℃/年);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 (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 (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 (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 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

01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

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 总述: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是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学习环境属于教育技术中的有形的物化技术。 (一)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能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2.教学媒体的分类: 根据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教学媒体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四类。如: 3.媒体的教学功能: 1)展示事实,获得直观经验。 2)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 3)提供示范,便于模仿。 4)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5)设置疑点,引发思考。 (二)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的概念: 广义上的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 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 我国现阶段,教育技术所关注的仅限于狭义的资源。 2.教学资源的类型:

3.教学资源的作用: 为教学内容和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内容,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 学习环境 1.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及群体学习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 2.学习环境的分类: 按场所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校园学习环境和校外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有:传统教室环境;专业实验室环境;多媒体教室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图书馆学习环境。 3.学习环境的作用: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专业、完善和功能齐全的硬件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 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三者所涉及的范围是不同的,有一定的包含关系。一般认为,学习环境包含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又包含教学媒体。如图: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为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环境与资源管理习题与答案的结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资源与环境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 2、生态系统方法: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是综合管理土地、水和生物资源, 公平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包含参与过程的综合性方法。 3、学习型组织:始终不断地扩展其能力以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必须是“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结合。 4、生命周期评价:是指一种通过分析生产或行动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体的评价其环境效应 的概念或手段。 5、伙伴关系:在两个或多个公共、私人或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达成共识的一种约定,以实 现共同决定的目标,或完成一项共同决定的活动,从而有利于环境和社会。 6、半结构性会谈:个人或团体以非正式的会谈方式,采用只记录会谈中关于关键问题重要 的想法和信息并期望探讨出意想不到的主题。 7、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比如原住居民、妇女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等。 8、替代性争端解决(ADR ):是避免以法律或行政上的行动来解决争端的解决方式、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9、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过程,它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关于某个环境事件可证实、断言之证据,确定这些断言与所建标准和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客户。 10、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物性别(se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11、适应性管理:是制定自然资源政策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一种简单规则“政策就是尝试,并从中学习”。 12、从生态角度解释极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暗含极限,并非绝对的极限,而是由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强加在环境资源上的限制,以及当生物圈消纳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所决定的限制。 13、快速乡村评估:一种系统的、半结构的方法,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团队在野外进行,试 图快速获得有关乡村生活的新信息和新假设14、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时/学分:40 /2.5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与光谱解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典型光谱的解析及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测定方法、应用及示例。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式简介),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气-固色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简介,检测器(热导、氢焰)分离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Van Deemter); 方程式在HPLC与GC中表现形式、Giddings方程式简介),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反相键合相色谱法、正相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法,其他色谱法简介(胶束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仪器装置、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毛细电泳法简介。 4.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跃迁机理;Lambert-beer定律;精细结构;溶剂效应;wood-word吸收定则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的跃迁机理;判别定则;拉曼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和仪器等。 6.核磁共振 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基本原理;Zeeman能级;Boltzman分布;核的进动与弛豫;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3C—1H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NMR光谱的改进;奥氏核效应;二维谱。 7.质谱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肥力特征,据此提出改良利用该土地资源的依据、措施,此过程为土壤调查。 2.土壤制图: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此过程为土壤制图。 3.工作底图:指绘制土壤图的基础图件,具体指地形图,航、卫片。 4.土壤草图:指在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的土壤图称土壤草图。 5.地形图: a在常规调查手段中,直接用作草图绘制且成图时作为转绘成图的基础图料; b在遥感调查中,地形图可作为解释、纠正、转绘的基础。 6.土壤剖面:形式上讲是指一个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代表的是具三维空间的立体图谱。来源分:a自然剖面;b人工剖面 7.主要剖面(基本剖面、代表剖面):是为全面研究土壤形状、特点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之间关系的剖面。要求能看到所有的发生层(ABC三层),平原最少挖1米,挖完后要对主要剖面进行详细描述、记载。标记⊕1 8.检查剖面(对照剖面、次要剖面):为检查主要剖面中观察到的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程度而设置的剖面。要求(AB层)主要发生层,2-4个,标记⊙1-1 9.定界剖面:为了确定土壤类型边界而设置的剖面(土种边界)。标记× 10.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有异必分。 11.土壤发生层:是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用一定特殊特征归纳总结出。 12.诊断层:经过一定成土过程,在剖面上发育形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 13.障碍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 14.土壤发生型:是土壤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壤层次生的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15.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内,具有各种性质,形态的土层的相互结合状况,是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16.路线调查法:按一定路线,分组、定向、齐头并进的方法。 17.放射调查法:不同起点,按不同路线,同时完成区域调查的方法。 18.土壤组合制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别组合到一起作为一个制图单元,勾绘出图,这种情况叫做土壤组合制图。 19.样块法:用其中任何一种代表图斑。 20.面积比法:选择最大面积的类型代表图斑。 2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的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2.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北人类利用的土地。 23.环境要素(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24.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5.环境调查:利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能够反映与组织有关的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代码】024601102【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平台课程) 【开课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化学 【学分数】3 【学时数】总学时48学时 【建议修读学期】二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高等数学、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中、英文)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应化及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状态的分析测试方法,也是其它学科取得化学信息的研究手段,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包括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物理和化学的原理、特点、仪器的结构原理、定性定量分析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范围。本课程主要讲解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发光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库仑分析法、伏安与极谱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领域,掌握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际样品分析,并解决相应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在工业、农业、环境、医药、健康、食品及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仪器分析课程在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one of core courses in chemical majors. It is not only an analytical test method for study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state and structure of matter, but also a research method of obtaining chemical information in other science.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analytical detection means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lot of field. The cours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includ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principl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scope of all kinds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The course explains basic principle ,instrumental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potentiometric analysis, electrolytic analysis, coulometry, voltammetry and polar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various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and know where they can be applied. Help the students to gain the abilities of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analyze actual sample as well as solv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授课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48学时;实践环节学时:16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项技术,是安全技术管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环保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安全管理技术专业,掌握环境监测技术,了解水体、大气、噪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污染的监测目的,监测标准,监测方法。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参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并基本上能独立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工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的基本知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原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方法 技能目标: ●能够熟悉环境监测重要性 ●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检测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李弘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材使用评价: 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针对我院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该门课程的知识设置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很适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环境监测技术和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选用的参考资料 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