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如何打赢打赢信息化战争?

中国如何打赢打赢信息化战争?

中国如何打赢打赢信息化战争?

随着新军事变革在世界军事领域的发展和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我军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国家战略利益的越来越严峻的新挑战。因此,加速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拥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方能够轻易地控制战场,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信息化战争形态虽然与以往的传统战争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变。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促使编制体制和作战样式产生变化,最终推动军事理论和战争形态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其实并不是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东西,任何战争形态都会发生这样的规律性军事变革,所不同的是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更快、效能更高罢了。

不论是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战争的三个基本规律不变:一是弱肉强食。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弱者总是被强者欺负,软弱者经常沦为强胜者的盘中餐;二是强者为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方,总能把握先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并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三是反败为胜。弱小国家和民族,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依托本土作战,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星星之火积聚成燎原之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信息化战争的进程中,人民战争理论渐行渐远。“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说到底,侵略者最怕的不是几件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是从美英和苏俄那里克隆的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战争是军队的神圣职责,没有哪支军队是为打败仗而存在的。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更经不起失败,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将意味着一个政权的倒台和一个国家的沦亡。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传统战争离我们远去,要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们不仅缺实践、少武器,更重要的是缺思想、少观念。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来。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来交战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是“存亡道”,故而国人皆应察之、忧之、关心之!作者愿与读者一道,共同研究和实践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准备的伟大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强大的文明之师、正义之师而奋斗。

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是以机械化装备为基础的,机械化装备又是在热兵器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热兵器装备的发展自然也借鉴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些早期成果。因此,无论军事革命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时代进步到哪一个历史阶段,新老武器装备的交替共存共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是恒久不变的规律。纵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无论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快慢,武器装备的发展都不会出现断代跨越的趋势,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对作战的影响是广泛和持久的,目前仅仅是初露端倪,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从四场战争的实践来看,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联合、控制、精确、快速。

一是联合。联合并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并使用后的一个创造,早在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联合的概念。热兵器时代欧洲军队创造的利用前后排列的不同队形来实现单发枪械连续火力打击效果的战法,就是早期的联合作战模式。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集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作战,坦克与飞机的空地协同和闪击作战,以及海上方向不

同舰种和机种之间的协同作战等都是联合的初级概念。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C4ISR系统可以作为“粘合剂”把不同类型、不同军种、不同地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连接为一体,把原本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指挥员随时随地握紧拳头,形成力量,因而达成现代的联合概念。这种现代联合概念与原来联合概念的一个本质性区分,就是过去主要是通过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命令、指示和作战计划等人力协同,变为依靠C4ISR系统的自动化指挥控制,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了一体化,软硬武器融合在一起,所有作战力量及民用资源融入到一起,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控制。控制也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特有概念,从冷兵器时代开始,所有武器装备都必须能够控制,不能控制的武器装备就非常危险。热兵器出现之后,控制武器的作用方向,使武器的破坏效能进行聚合,并在需要的时候产生大量的能量,就是控制的结果。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与飞机的作战配合必须有准确的信息控制,否则就会产生误炸和误伤。随着武器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军队编制体制越来越复杂,作战地域和作战空间越来越广泛,从过去的单维空间发展到多维空间,作战地域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要对多维空间和广阔地域部署的兵力兵器进行控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控制自始至终都是指挥员最为关切的一件事情。

冷兵器时代谋士的任务,就是帮助指挥员运筹帷幄和对部队实施正确指挥和控制。热兵器时代开始以后,火力射程增大,指挥员对战场通视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看的更远,否则火力武器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于是,军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兵种,比如负责侦察敌情的部队、负责指示目标的部队,以及负责搜集军事情报并对战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咨询的部队,这就是拿破仑创造的参谋队伍。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飞机、舰艇速度越来越快,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参谋队伍只能随之越来越大,因而造成部队编制体制越来越臃肿不堪,头重、脚轻、尾巴长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指挥机构越来越庞大,参谋人员越来越多,因为如果不这样,就难以对分散的部队进行指挥和控制。用人来管人,用人来控制部队,用人来指挥作战是机械化战争中最典型的一种控制样式。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在C4ISR系统中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有一个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海量存储和快速信息处理。无论是文字、图片、图像还是话音,都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去。存储之后的这些信息,可以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系统在不同武器装备、不同作战部门、不同作战地域之间进行实时保密传递,无论距离多远,传递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失真,所有信息最终都能还原和保真。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把参谋人员和指挥人员从繁重的搜集情报、计算数据、抄写和转发电报、手工标图等日常战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集中精力于谋略的运筹、战法的创新和敌情的分析判断。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之后,数量很少但素质更高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便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兵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和指挥决策的速度。

三是精确。精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冷兵器时代的百步穿杨是精确,热兵器时代的弹无虚发也是精确,因而不能跨越时代的时空来解释精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确来说明以往武器装备的不精确,因为那些所谓不精确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精确的。所谓“三非作战”就是指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这三种作战样式都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时代的首创,在以往的战争中都可以找到这些作战样式的影子。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接触式作战,但自从出现了抛掷式武器以后,非接触就成为可能。火枪、火炮的出现,无疑把作战距离拉到了几十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距离就更远了,美国和日本在中途岛大海战中,首次实现了脱离接触式作战,两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在相互不见面的距离上使用远程火炮和舰载机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非接触的距离增大了,这种增大不是无限增大,也不是非接

触的距离越大越好,它是根据作战对手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和防御范围来确定的。比如,对方对飞机和导弹的防空探测和拦截范围如果是100公里,这种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界定在120公里以上;如果对方的防空范围只有5000米,那么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下拉到6000米左右。非接触作战的范围是在保证己方兵力安全和确保准确打击敌人的前提下界定的,伊拉克战争中地面作战非接触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几百米和上千米。作战要强调有效性,而不能限于理论和公式的推导。

非线式作战是针对线式作战而言的。在以往的战争中,一般来讲都是线式作战,因为只有线式作战才能集中兵力兵器进行决战。但在许多作战样式中并非如此,比如传统的游击战。我们熟悉的游击战就是一种非线式、非对称作战样式,一支精锐的小分队突然出现在敌人心脏地带,摧毁敌人的要害目标,并达成预定作战目的。这样的小分队与敌人之间没有堂堂之阵,在力量对比上也是敌强我弱,是非对称的。

四是快速。快速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是相对时代和技术水平而言,一个是相对敌人的速度快慢而言。所以,没有绝对的快,也没有绝对的慢。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盲目追求快速,快速虽然很好,但超越相对目标的快速是一种浪费,不仅不能提高作战效能,可能还会降低效费比。在冷兵器时代,骑马打仗的骑兵具有快速性特征,但这种快速性是相对步兵而言的,如果与后来的坦克、飞机、导弹相比,就慢得多。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主要得益于三个技术基础:一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机器制造技术在使用了数控机床等智能化加工控制技术之后,精密度提高,能耗降低,效率增大,动力性能良好,运用到新型作战平台之后,就会在行驶速度、机动性能、推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二是作战平台的高技术化。坦克、飞机、舰艇等传统作战平台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之后,使外形特征优化,空气动力外形更加科学,能耗降低,速度提高。另外,高技术作战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的融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机械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作战平台自身的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再对外围设备、外部接口系统和外围体系进行融合,从而使作战平台能够方位更精、速度更快;三是C4ISR系统的一体化。C4ISR系统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操作,从传感器发现目标,到信息传递和处理,到指示武器对目标实时打击和效能评估,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因为在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和近实时。速度提高之后,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全球战争直播成为可能,使远程异地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成为可能,也是远距离遥控战争成为可能。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的全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不同的思维观念指导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农业时代的战争观念,主要目的是攻城掠地,所以战争总是围绕一个一个城堡进行争夺,围绕一个一个山头进行攻防。工业时代的战争规模庞大,机动速度加快,武器的杀伤破坏威力提高。战争目的最开始的时候是“绞肉机”作战,战争总是以打死打伤敌人数量和缴获敌军武器装备多少来判别胜负;后来有了核武器,战争观念开始转变,总希望把别的国家全部毁灭,地球上最好是只留下自己,认为那样才算是全胜。

核后时代的今天,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攻城掠地的现象不见了,过度杀伤破坏不仅不再提倡,反而被列为战争犯罪,所以滥用武力的行为开始被限制,不加区分地使用武器也属违法,传媒的作用不再仅仅是监督,而且已经介入到战争行动当中,并且成为战争的参加者。传媒参与战争之后,不仅影响到战争的进程,而且影响到战争的结局。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实际上是在两线作战:在正面战场由正规军打了一场漂亮的精确闪击战和火力攻坚战,在隐蔽战场则由中央情报局使用美元打了一场秘密的心理瓦解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与电子战、网络战一起,被界定为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战,信息战的战场主要集中在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认知空间。这是一些特殊的战场,这是一种特殊的战争,我们必须熟悉它,否则我们很难打赢它。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是统管全局、宏观的大谋略,主要是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总目标,以便牵引并整合一切力量沿着既定方向达成预定目标。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战略决策失误,有可能面临全盘皆输的厄运,由此而造成的巨大损失,绝不可能从战役和战术上找补回来。

早在2500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军事家孙子就力主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发动战争,“不战而胜”便是其军事思想的精髓。以谋略和外交斡旋化解争端无疑是上策,而兴兵动武或以武力相威胁则是下策或下下策。孙子的全胜思想认为,战而胜之不算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全胜。首先通过威慑及遏制的方式,示形于敌,使之感到穷途末路,迫其就范,从而避免战乱。上策是全国,下策为全军,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才是以国和军来冒险进行决战,因为战争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核武器已经发展到能够摧毁地球几百次并导致地球进入核冬天的吓人地步,但核威慑战略的结果最终却遏制了核战争,不仅使之迟迟不能爆发,反而推动了核裁军进程。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孙子战争文化对现代军事思想的一种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兵法非常讲究攻心夺气,伐谋伐交。诸葛孔明用兵如神,攻心是重要一招。他主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又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今后治蜀当深思”。这种用兵方略与孙子的全胜思想是一致的。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可见,中国古代谋略家千虑之事不是如何用兵、如何打仗、如何拼杀,而是如何用谋,如何斗智,如何兵不血刃让你输得口服心服,五体投地。动武是最后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因为一开杀戒,必将伤及无辜,酿成深仇大恨,即便一时战胜,日后巩固和治理也是后患无穷。蜀国马谡在向君主建言统一疆土的时候,就曾认识到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他主张“攻心”和“夺气”,因为“南中险远,鞭长莫及,近日破亡,明日复反。”历史经验表明,凡用此法征服和治理疆土者,多万世不衰。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所流传下来的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暗渡陈仓、远交近攻和十面埋伏等都是著名的战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等作战原则也都是兵家常用的一些奇谋方略,这些谋略的奥秘就在于示形用诈,示形用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人信假为真,信虚为实,最终达到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和打赢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斗争中,应该灵活运用这些军事谋略来调动敌人,迷惑敌人,控制敌人,从而争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

要善于造势。造势就是调动一切因素形成较高的势能,从总体上压倒对方,使之望而生畏,自感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造势的方式很多,比如通过舆论宣传在全国全军上下造成一种战争在所难免的势头,使其切实感到压力所在;也可通过兵力集结、拉动、布防等示形于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造成一种大战临头、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

实力与潜力相结合。要想使战争威慑有效,一方面要加强兵力部署和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做好战争动员工作,切实做好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快速转换工作。美军2003年初对伊进行的战争威慑就是如此,不仅出动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进行实兵威慑,而且动员了大量预备役人员和装备,部署到海湾前线。这种军事实力和军事潜力的结合,能够对伊形成持续威慑能力,给对方一个明显的信号,即美军正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战争准备。“示形”,目的主要是为了威慑对方,不战而达成预期目的。威慑失效后,有可能转为实战。

大胆使用战争边缘策略。战争边缘策略就是打擦边球。既遵守战争规则,又不拘泥于战争规则,在有限的范围内大胆采取军事行动,向敌人发动强劲的军事威慑,威慑是现实的而

不是虚拟的。手中的大棒经常是高高举起,但又不轻易落下;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但必须做到稳、准、狠,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军事威慑的作用在于其有效性,威慑一旦失效则变得毫无意义。要想达成有效性,就必须善于用谋,长于用兵。善用围而不打,看似大打实则小打,看似真打实则假打,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之类的谋略。应多在惩罚式打击和准军事行动方面围绕战争边缘策略多创新一些战法。抓住时机,果断决策,速战速决,让对方确实感觉到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就在自己身边,使之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俄罗斯叫嚷要对支持车臣非法武装的阿富汗塔利班恐怖分子基地进行导弹打击,2003年美国在对伊军事威慑的同时经常对南北禁飞区进行打击等,都是这种战争边缘政策的实践性运用。

人类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即便是从新石器时代或农业时代算起,也有数千年的时间。此间,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人类经历过太多的沧桑巨变,军事变革更是层出不迭。从大机器工业中匆匆走来的20世纪,仅仅度过了半个世纪,就开始探索信息时代的端倪,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正在把人类社会从资源经济带向知识经济,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变,战争文化和战争理念也随之产生了巨变。虽然战争狂人依然存在,虽然战争仍将不可避免,但日益高涨的世界反战浪潮,迅猛增长的爱好和平的力量,以及日趋完善的国际法规,将对战争进行多方位的约束和限制。

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网络技术发展促使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全世界共同拥有一个地球,维护地球的洁净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现代文明的一个新战略。同一地球村和同一屋檐下的共同安全观念,致使文明国家在战争范围的控制、战争工具的选择、战争目标的摧毁等方面,更加清醒、更加理智。二次大战那样的历史悲剧没有上演,广岛和长崎那样的悲剧也难以重复,生化武器的使用者意识到可能的后果和罪行,致使国际合作机制增强。在新的国际安全观念中,武力不再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手段。因为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或推行强权政治都不利于争端的解决,相反可能导致战火的蔓延和扩展。每个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协商和相互尊重各自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动辄把自己的观念、意志和做法强加于人。

战争是对世界和平的亵渎。冤冤相报何时了?维护世界和平一定要使用战争的方式吗?是否能够通过谈判、协商、法律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呢?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促使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巨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地球村的人民同在一个屋檐下,有必要动辄就兵戎相见吗?这些新的文明和战争文化观念,正在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思潮。

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机械化战争相比,在战场空间和维度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公海大洋、外层空间和电磁空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战争法总是滞后于战争实践。国际法虽然对公海大洋和外层空间等进行了一般性的法律界定,但尚未对这些领域进行常规局部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交战规则方面的严格限制,所以在这些空间领域遂行信息化战争将有巨大的法律空间可资利用;二是对三大空间开发和利用能力的限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有使用外层空间作战的能力,很少国家具有在公海大洋对敌国内陆纵深进行全纵深精确打击的能力,更少国家具备在电磁空间进行信息战、网络战和一体战的能力。正是因为没有多少国家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先入为主,利用这些空间进行非对称作战。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的经济观念

工业时代的战争,先进技术首先使用于军事领域,经过战争的检验之后,再逐渐扩散到民用领域,有些技术永远专属于军用领域,从而难以促进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战争,先进技术首先应用于民用领域,尔后向军用领域扩散。战争过程是带动和促进民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以及激烈

的商业竞争,致使民用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而传统对抗性和竞争性最强的军事领域,受现代战争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战争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大量借用系统集成、横向一体、办公自动化等民用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来管理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造价昂贵,信息化战争耗资巨大,没有雄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不可能维持和打赢现代战争;战争促使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和弹药等积压库存大量消耗,促使新型武器装备、弹药和作战物资的规模化动员生产,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生产及战争消费;战争是军用物资、器材和武器装备的活广告,促使军用产品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畅销不衰,从而拉动内需和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战争是破旧立新的过程,胜战一方可在战后重建过程中预先把握主动,占领商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战争能够保卫和获取战略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生产、存储及运输通道,均可通过战争进行保卫及获取,胜战一方可在战后得到最大的资源利益。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回溯历史总会找到一些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不仅是时代转变的里程碑,也是强国与弱国走向两个极端的分水岭。在第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从繁荣走向衰败,美国从低谷走向巅峰;在第二个历史时期,苏联从世界超级大国走向崩溃,美国一超独霸,从一个巅峰走向另一个巅峰。

2002年美国提出“先发制人”的新战略,根据这个战略理论,美国将以国际恐怖势力和“邪恶轴心”国家为主要作战对象,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手段,主动出击,进行预防性干预作战,将可能的威胁消灭在萌芽之中。

“先发制人”战略体现了美国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不管国际舆论赞成还是反对,不管国际法禁止还是允许,不管盟国支持还是反对,不管联合国授权还是不授权,不管有确凿证据还是仅凭怀疑和猜测,美国一旦认准了威胁对象,就毫不犹豫地单方面采取坚决的战争措施,以消除威胁源。阿富汗战争为这个新战略进行了酝酿,伊拉克战争首次进行了试验,预计今后类似的战争将会层出不穷,战争的随意性将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先后对格林纳达、利比亚、巴拿马、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等发动过战争,从这些战争的诱因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推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政权。美国认为,战争的危险更多地存在于“非民主”国家之中,因而有必要在全世界建立一种西方民主式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文明,才能避免战争和冲突。伊拉克战争就是这种理论的翻版;二是人权高于主权,霸权高于国权。美国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家疆土概念和因此而形成的国家主权概念已经淡漠,相对于国家主权而言,人权更为重要,更应值得尊重。所以,如果一国内出现独裁,如果独裁者对内进行镇压,美国将有权以战争方式消除该国的独裁统治,建立一种文明的社会秩序。科索沃战争是这种理论的首次验证;三是反美暴力极为恐怖,恐怖就意味着战争。美国认为,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公开对手。但是,躲藏在暗处的恐怖分子却对美国安全利益构成新的威胁。因此,只要是反美的暴力行动,就被定义为恐怖袭击行动,反恐高于主权,反恐高于一切,美国就有必要使用战争方式对恐怖势力或为恐怖势力提供支持的国家进行武力打击。

美国以信息化战争为手段,大力推行“先发制人”战略的根本目的:一是维持霸权地位,打压一切挑战者。美国非敌即友、以我划界的冷战思维作怪,不顾国际舆论和国际法规,完全以美国的喜好为判断依据,以美国的利益为标准,谁影响了美国利益,谁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就对谁率先发动战争,消除这种威胁和挑战;二是推行强权政治,维持军事优势。美国把联合国及北约盟国作为其政治扩张的工具,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对我有利就使用,对我不利就一脚踢开。在国家关系中盛气凌人,倚强欺弱,打压利诱,顺者昌、逆者亡,使许多国家产生了恐惧心理。把信息化战争作为敲山震虎的工具,以“精确闪击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方式作为“震慑”理论的基础,肆无忌惮地对别国进行武力威胁;三是控制战略资源,发展自己,遏制对手。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演进,发展中国家从农业时代向工

业化时代的发展,都对资源和能源提出更多的要求,因而战略资源和能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加速自我发展,遏制包括西方盟友在内所有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美国以“反恐”为名,以信息化战争为手段,不断发动战争,对战略资源和能源进行控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场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滋长了妄自尊大的习气,加之国际社会、国际法和大国势力缺乏对美制衡力量,从而导致其野心膨胀,因而将具有更大的进攻性、冒险性和威胁性。四场战争的失败,使那些可能成为美国打击对象的国家,将放弃幻想,准备斗争,致力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已经遭受美国打击的国家,将积蓄力量,以恐怖袭击或游击战的方式,与美展开长期较量。美国的敌人日益增多,而且遍布全球,这将对美国构成长期牵制和威胁。四场战争的实践,在许多方面违反了国际法的限制,冲破了战争法的框架,打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惯例,不仅对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课题:如关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关于战争性质问题、关于战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问题、关于侵略战争与战争中自卫反击作战问题、关于战争中目标区分原则问题、关于战争结束问题、关于战争犯罪及惩处问题,等等。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为遏制中国,制止挑战,必将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供应渠道进行控制,以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

12年来爆发了四场战争,四场战争中有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也有信息化战争的尝试。这些战争中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胜利者为我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提高了宝贵的教案,使我们未参战也能有所教益;失败者为我们从国家衰亡、民族沦落、军队溃散和人民哀号中提供了血的教训,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血液更加沸腾,斗志更加坚定。

一切都是可以重复的,惟独战争是不可以的,因为战争经不起失败。军队是国家的脊梁,常备军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是为了打仗,千日养兵是为了一日打赢。如果像八旗子弟和共和国卫队那样,平日里养得膘肥体壮,战争一来就四散溃逃、灰飞烟灭,岂不令人心碎?

黑暗是黎明的先兆,启蒙是思考的前提。没有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世纪的科学启蒙运动,就不会有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下一个目标是谁?没有人知道,但肯定是那些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人!下一场战争怎么打?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但肯定和四场战争不一样。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以我们要忧虑,所以我们要沉思。理性的沉思或许能够在战争准备与战争胜利之间开设一条通道,让我们从此岸顺利地走向彼岸。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世界新军事变革,不少人有过不少的论述,但如何从源头抓起,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角度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还需要认真研究。砸烂苏俄模式的桎梏在1986年3月美军袭击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中,利比亚就先后出动米格—25战斗机和两艘导弹艇偷袭美国航母战斗群,结果全部被击落和击沉。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引俄装备也不错,无论是米格—29还是T—80坦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一到实战中就都没有了作用。是俄罗斯武器装备可用性、可靠性不强,还是俄军的战役和战术理论指导有问题?

这些重大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引进俄罗斯武器装备不是坏事,但如果连同落后的战役战术理论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一同引了进来,并且用这些东西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军队建设,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纵观苏军作战,二战以来就没有打过胜仗,更没有打过一场漂亮仗。如果对手是美军情有可原,但对手都是些不起眼的敌人,不是阿富汗学生民兵,就是车臣的反政府武装。苏联不行,俄罗斯也不行吗?为什么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所有国家都打不赢现代战争呢?利比亚、巴拿马、伊拉克、南联盟在与信息化对手的战争对抗中一一败下阵来,这种一边倒的战争形势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有

些东西需要尝试,有些东西就没有必要去尝试,战争就是一种不能尝试、无法重复的游戏。

传统落后的机械化一套明摆着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死抱着那些东西不放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尽快丢弃我们脑海中传统过时的陈旧观念,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要求去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无疑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应该承认“武器装备相差几代很难取胜”这种现实,应该动员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认真学习信息化武器装备知识,研究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法,尽快缩小与作战对手的技术差、代差和质差,发挥现有装备的最大效能,树立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之敌的信心。

其实,武器装备的“代差”并不那么可怕,只要有经济支持,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最可怕的是思维观念,是落后的军事指导,是错误的战役战术理论。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即便是美军把所有信息化武器装备都白送给我们,也绝对不可能打赢战争。在武器装备和人的关系中,人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不懂科学技术,不懂武器装备,只知道大而化之地高谈阔论战略、战役理论创新,大搞战法创新,其结果可能是埋下打败仗的种子。剔除指挥员头脑中的旧观念比向他们灌输新观念更难。所以,要搞好信息化战争准备,必须破除指挥员头脑中的传统战争观念。从我军实践来看,长期以来受苏俄建军思想的影响较大。破旧必须立新,坛坛罐罐不砸烂,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光辉灿烂的明天就难以建立起来。面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先向自我开战,因为不跳出苏俄模式的困扰,我们将很难建设一支新型的信息化军队,这一点不仅利比亚、南联盟、塔利班、伊拉克军队意识到了,连俄罗斯军队也已经认识到了。因此,我们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应该看到,如果不尽快丢弃传统落后的理论观念,信息化战争的理论思维就很难建立起来,新军事变革就很难推动,建设信息化军队也将难以落实。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以敌为师,以实践为师

中国军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加速军队信息化建设,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四场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否喜欢,无论是否愿意承认,美军作为世界新军事变革领头羊已经占尽了先机,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方面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战争的经验教训应成为各国军队的共同财富。就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而言,美军历经20多年试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成功的方面,代表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编制体制,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对于一些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及时汲取,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是不能重复的,在未来战争中不能再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更不能重蹈失败者的覆辙。从当前来看,四场战争实践是最好的信息化战争教材,应认真研究这些案例,从中思考规律性特征。按照战争形态发展规律,未来20年,将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战争频度增大、武器发展加速、编制体制调整不断、军事理论创新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动态跟踪研究,从信息化战争的不断实践中摸索规律,分析特点,选择性借鉴。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创新,缺乏实战验证,所以必须强调以敌为师,以实践为师。以敌为师,是在搞清敌人的同时,学习敌人之长,摸清敌人之短,以最终战胜敌人。以实践为师,是要提倡借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借鉴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别人的覆辙。战争是不能重复的,战争也是不能随便进行实践的,因而以实践为师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借鉴的目的不是模仿,更重要的在于瞄准强敌,以他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瞄准强敌,必须要注意战略和策略的把握。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年度军费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军费总额的一半。

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做到:瞄准重点搞跨越。要重点赶超不能全面赶超,瞄准强手不是瞄准强国,而是瞄准强敌在台海战争中可能对我形成威胁的那一部分作战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一定要牢牢抓住“中国特色”这个核心不动摇,不能跟风、不能尾随,不能用人有我有的“比宝”的办法求发展,不能跟在美国、美军后面搞大而化之的全面赶超,而是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使力量能够聚焦,效能得

以集中。要瞄准强点抓建设。瞄准强敌,可以提高军队建设和作战训练的瞄准。不管未来战争对象是否是美军,但在建设和训练上要以其为对手,一开始就把坐标参照系定得高高的,只有这样发展才会起点高、潜力大、后劲足。要瞄准弱点谋打赢。瞄准强敌,不是光瞄准其强、优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瞄准其弱、劣的一面,这样才能增强针对性,达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目的,使军事斗争准备产生威慑和实战双重效应。创新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有人说,美国军队是技术型的军队。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作用,尤其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

如果中国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军事谋略的奇特魅力,创新信息化作战理论和军队建设理论,则会变幻无穷,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可能会像当年的游击战、运动战那样难以对付。所以,在推进军事变革过程中,不能眼睛光盯着美国进行赶超,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不用说赶不上美国,即便是赶上了又有什么用?中美两国两军作战思想、作战指导、作战目标和军事战略不同,漫无目的地赶超有何价值?中国要想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必须创新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中国古典军事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军事实践,如果把这些传统的经典军事思想与当代先进的军队建设思想相结合,就会像精神原子弹那样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在推进军事变革过程中,不能眼睛光盯着美国,不能把金钱都花在硬件上,也要特别关注理论创新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军事理论,结合中国的军事斗争实际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创新出新的军事理论,指导军队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应重点研究美国新军事变革的脉络和趋势,认真分析四场战争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创新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新理论和新战法,实现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紧紧把握战略机遇

当科学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社会变革出现重大动荡,战争频度和广度就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谁抓住战略机遇期谁就能有所发展,否则就跌入痛苦的深渊。中国历史上痛失两次战略机遇期,都发生在战争出现大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次是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时期,一次是热兵器时代向机械化时代转型时期。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回溯历史总会找到一些规律性特征。中国历史上两次痛失战略机遇,都发生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军事领域产生重大变革的转型时期,这种时期是一个产生突变的时期,是一个爬坡和上升的时期,抓住机遇冲上去就有到达巅峰的希望,如果跌落下去就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纵观历史经验教训,强国之所以从弱到强,关键是较好地把握了三个问题:一是抓住战略机遇,加速发展自己。

机遇对任何国家都是平等的,机遇从出现到消失是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如果不敏感、抓不住,就会痛失机遇期。机遇期一旦失去,将会逐渐产生裂痕甚至鸿沟,日后再想积蓄力量赶超已不可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敏锐地提出,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正在出现,信息化时代正在到来,美国必须放弃核大战和机械化战争的传统思路,在用信息化改造机械化的同时,加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信息化军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21世纪抢占世界制高点,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

实践证明,美国的战略预见是明智的,决策是正确的。二是科技立国、科技强军。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由弱变强的规律,几乎都是走了一条科技立国、科技强军的道路。西方国家重视原创性发明,重视原理性概念性探索,重视一大批高技术群的牵引作用,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结合,所以武器装备发展起点高,带动性强。三是不断调整军事战略,不断创新作战理论。中国痛失战略机遇期的最大教训,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过于封建保守、传统落后。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一度十分红火,作战能力在亚洲属第一、世界排第九位,但理论指导和作战样式传统落后,从而导致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西方强国总能

根据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变化,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创新作战理论、调整编制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英国利用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的时机走出欧洲,冲向世界,大力拓展海外殖民地,显然是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利用从热兵器向机械化转变的时机,适时把大陆战略调整为海权战略,从而打赢战争、挤垮对手、称霸世界,也是战略调整的结果。

弱势国家如果不采取强力措施,不打破常规发展模式,则很难突破这一常规发展原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大力发展自己,应该注意在这样几个方面打破常规: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在强调原创的同时,提倡综合、借鉴和二次创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这是军事变革的原动机和助推器,不重视技术推动的作用,将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但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一方面要鼓励原始性创新,另外也要注重借鉴。科学无国界。原创是创造,综合与借鉴也是创造,而且是更重要的创造,这符合系统集成、技术融合的信息技术原理,也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特有的一条规律。对于弱势国家而言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能,避免不必要的摸索和尝试。日本后来居上,大致走了一条“光坐车、不花钱”的拿来主义道路。

中国要想发挥后发优势,综合借鉴人类先进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无疑是加速发展和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军队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依赖国家战略能力。军事变革以军事领域的改革为主,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必须广泛动员和依赖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力量的支持,在发展方向、重点、目标上与国家战略能力相协调、相同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和力量的凝聚。比如,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队信息技术体制也应与国家的信息技术体制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相互融合、相互兼容和共同受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另辟蹊径。工业化建设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了300年,如果农业化国家照搬照套、按图索骥,也要几百年才能实现工业化。

信息化道路美国已经摸索了半个世纪,如果尾随其后亦步亦趋,可能在50年后也难以达到其现有水平。用别人的图纸来建设中国信息化军队的现代化大厦显然是不适当的。国情不同,方向有别,目标各异,在发展道路和途径上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另辟蹊径。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中国特色”,只要抓住这个龙头,军事变革就有希望、有发展。虽然从国家战略能力的诸要素分析我们并不占优势,但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当、结构优化,可能就会取得最大的综合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军队只有像作战一样训练,才能打胜仗。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运用暴力手段的控制越来越严,军队也越来越只能通过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事训练来掌握和提高打赢下一场战争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条件下,军队在和平时期训练水平的高低,就基本决定了其在下一场战争中的胜负,因而也就实际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辱与命运。所以,对军队来说,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同等重要,训练和实战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局部战争的有限性,军队已经几乎不可能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提高作战技能;只有在和平时期像实战一样严格训练的军队,才有可能打赢下一场战争。在近年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以很低的伤亡代价连战连捷,除了占有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具有较高的训练水平。美军的训练口号是:像作战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作战。当一个军官和士兵能够像训练一样作战时,这种训练才是真正高水平的训练,才是对赢得战争真正有意义的训练。

当前我军训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未能真正像作战一样训练,训练与实战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训练目的上的练为看而不是练为战,训练内容上的程式化、简单化,训练方式上的重形式、走过场,训练考核上的低难度、低标准等,仍在部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当

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部队的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抓得比较扎实,效果也比较好,但合成与联合训练的质量较差,距离实战的要求差距较大。这就使部队几乎没有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训练的经历,不可能真正形成整体的作战能力。分析其原因,有些部队由于缺少能够进行贴近实战训练的大型训练场地和对抗训练手段,演习中不能按照实战的要求展开战斗队形,演练战斗动作;有些部队由于受到装备、油料等物资和经费保障的限制,演习中各种主战平台只能“以少代多”、“以旗代车”、“划地为艇”;有的部队由于没有假想敌,演习时只能由导演主观裁定,无对抗地单方走程序、跑战术,作战思想、作战协同和作战动作很难得到真实的体现和严格的训练;有的部队由于片面保安全,实弹演习基本上是严格按照预先安排好的射击计划“演戏”,战术训练的功能无法实现;一些海、空军部队也不敢进行高难度的作战训练等。合成和联合训练是部队形成战斗力最关键的训练环节,也是最贴近实战的环节,而这个环节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却往往最差。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训练指导上没有真正确立起按照实战标准严格训练的思想和观念。说到底,还是履行基本职能的意识不强。这个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就很可能是在辛辛苦苦地建设一支不会打仗的军队。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许多部队因不会实施防御作战而遭致巨大损失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记取。

贴近实战的训练,是部队在和平环境下体验作战经历、发现存在问题、提高作战能力的主要途径。没有贴近实战的高水平训练,部队就不可能真正具备打赢下一场战争的能力。当前,实现像作战一样训练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切实解决好训练指导思想问题。主要应确立三个基本观念:一是实战标准观。部队为打仗而存在,训练以打胜仗为目标。因此,部队训练的标准只能是实战。像作战一样训练,是对部队训练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观念必须作为军队的职业道德观,在全军官兵中牢牢确立。二是适度安全观。如何看待安全,可以看出一支部队训练的指导思想。安全工作是重要工作,但不是压倒一切的工作。要确立适度安全观,把安全工作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应深刻认识到,有些伤亡事故是军队履行基本职能必须承担和付出的代价。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执行危险任务的武装集团,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也同样具有伤亡的风险。大量的人员、装备和车辆,按照实战的要求,在复杂的地形上快速运动,进行实装、实弹、实爆训练和演习,伤亡事故难以完全避免。海、空军部队有些科目训练的危险性则要更大些。但是,训练中的伤亡是军队为提高和保持战斗力必须承担和付出的。如果军队不在平时的严格训练中承受少量的伤亡,就可能在未来战争中付出重大牺牲,甚至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这是军事集团的特殊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美军在训练中的伤亡人数往往超过战争中的伤亡人数,正说明了这一点。1993年美国就有报道说,美军在4年多时间中,死于战争的人员共有170人,其中包括海湾战争死亡的121人,而训练死亡则高达4666人。我军是人民的军队,更应当追求在战时以最低的伤亡打赢战争,而不只是平时的“安全无事故”。以降低训练强度和难度来换取安全,同样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不能因安全而束缚抓训练的手脚,不能因安全而无效占用部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因安全而把能训练、懂打仗的干部置之门外,更不能因安全而降低部队的训练水平和牺牲部队的战斗力。三是问题检讨观。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由于不打仗而得不到真实的检验。鉴于这一特点,在训练工作的评估和总结上,应改变当前重讲成绩、轻点问题的做法,确立起以检讨问题为主的观念。要知道,即使我们在训练上做得再好,也是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成绩,不值得夸耀,更何况即使打赢了上一场战争,也不能确保打赢下一场战争。因此,军队必须始终以检讨的观念评估和总结工作,尤其是训练工作。通过训练检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危机感,应该成为军队的一种特有文化;检讨观,应该成为军队建设基本的方法论。

第二,切实解决能够让部队像作战一样训练的大型训练场地和训练手段等问题。合

成训练和联合训练是军队训练的高级阶段,也是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最关键的训练阶段。强调部队像作战一样训练,主要指的是合成训练与联合训练。必须尽快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成与联合训练基地。这种训练基地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幅员和符合要求的地理环境。要能够组织三军协同作战,能够满足大口径火炮和空对地的实弹射击,能够至少让旅、团级部队(尤其是装甲机械化部队)像实际作战一样展开成战斗队形,进行攻防演习。二是要有由计算机系统控制的直瞄火器(包括坦克)激光射击系统。美国供陆军训练的国家训练中心,都配备有这种射击系统。这种射击系统可以使所有直瞄火器像实际作战一样进行对抗,又不会出现人员的伤亡;分队和单兵可以充分运用地形地物,展开战斗队形,在十分真实的对抗环境中练战术、练技能;计算机可以监控和计算射击效果,音响和烟雾可以增强实战的氛围。三是要建有专门的“蓝军”部队。活力对抗,是战争最基本的特征。要让部队像作战一样训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实兵对抗性训练。美军各军种的训练基地大多建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假想敌部队。这些假想敌部队几乎总是打败进入训练基地的参训部队,通过这种方式使参训部队认清自己的问题,不断提高作战能力。四是要建立资深的训练评估机构和科学的评估机制。评估是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军的国家训练中心,在参训部队演习结束后,都会就参训部队的问题,给出长达数十页甚至上百页纸的评估报告和长达数十小时的影像资料。参训部队可以将评估报告和影像资料对照起来查找自己演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益。而我军对训练演习的评估形式,大多是首长的总结讲话和给上级的总结报告;内容往往是讲成绩多,讲问题少。这种做法起不到应有的评估效果,也降低了训练的效益。因此,应在各训练基地建立以精通作战各要素和环节的资深军官组成的训练评估机构,专司训练考评。在演习中,这些资深军官深入到参训部队的每个层次和每个要素,观察和记录参训部队的演习情况。演习结束后,主要针对参训部队在演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帮助参训部队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同时,还应逐步建立起科学、严格的评估机制,使我军的训练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未来的战争怎么打?关键是用脑子打,用智慧打。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来交战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天下无同玉。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模一样的战争。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期望用过去的战争模式套用到未来战争中去,因为重复过去的战争就意味着失败。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就更经不起失败。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今天如果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未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