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因其认识对象的不同,教学程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活动。如第一课和第二课。第二种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解释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一般经历以下程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现象——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

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这个词汇含义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比如,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观察地形图”。观察之前,要让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学生也可能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已有初步的认识地形图的知识),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要先让学生阅读和了解。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等等。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因其认识对象的不同,教学程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活动。如第一课和第二课。第二种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解释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一般经历以下程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现象——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 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这个词汇含义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比如,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观察地形图”。观察之前,要让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学生也可能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已有初步的认识地形图的知识),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要先让学生阅读和了解。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等等。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成大洲(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盘龙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3-1《地球表面的地形》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引发 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 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 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 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 ,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 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 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 法作—对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 的 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 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 2. 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五上《地球表面及其 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 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 2 分钟) [ 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1. [ 出示一个橡胶篮球] 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 你看到的这个 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 [PPT2 出示蔚蓝色地球] 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①很多海水;②凹凸不平的;……) 3.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表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 二、由远及近,产生需求(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3D世界地形图。] 1. [ 出示世界地形图] 提问:刚刚我们远远地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现在我们就通过它带我们走进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 2. 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 3. 简要交流:地球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①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 ②陆地都漂在海洋上。(PPT3出示海水抽干的地球表面图片) ③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 4. [PPT4-9 出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图片] 小结:地球表面是有起伏的,人们 用“地形”来描述它的起伏状况。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添加 课题:的地形) 5. 判断家乡的地形,产生认知需求 (1)[PPT10出示家乡主要景点照片]提问:请你看一看,这个地方属于哪种地形?(预设: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第一学期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目的: 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纬度,东西半球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地图及等高线比例尺的应用。 重难点:1.经线与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 2.纬线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些位置。 4.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地图方向的判定。 二、授课内容: 图一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第一学期 图二 1.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的叫东经,以西的叫西经,各分180°。0°经线越往东,东经的经度越大。 18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同在这条经线上 每条经线是一个半圆并且经线是等长的,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围成一个经线圈。 西经20°(20°W ,)和东经160°(160°E )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中国位于东半球。 2.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赤道(0°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是最长的纬线。 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 低纬度:0°~ 30° 中纬度:30°~ 60° 高纬度:60°~ 90° 北极:北纬90°(90°N ) 南极:南纬90°(90°S )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第一学期 图三 图表 南回归线:南纬23.5°(23.5°S ) 北回归线:北纬23.5°(23.5°N ) 南极圈:南纬66.5°(66.5°S ) 北极圈:北纬66.5°(66.5°N ) 除南北两极(是点),其他纬线都是圆。 例题 已知甲的经纬度为135°E、30°N,乙的经纬度为120°E、45°N,则甲在乙的( ) A、正东方 B、东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地球仪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是—— ,也叫 —— 。在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离的线叫—— ,与它平行的线叫 —— 。以—— 和 —— 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教科版《水生植物》优秀公开课教案2

《观察水生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学情分析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2.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相同与不同特征。 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评价任务

1.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完成维恩图。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视频:公园里鸟语花香,到处都是大树、小草和花儿。师:同学们,多美的风景啊!有高大挺拔的大树、嫩绿的小草,还有盛开的花朵。这些植物都生活在哪里啊?(陆地上) 2.接着播放图片:一个小朋友在王莲叶上嬉笑。师:这个小朋友在哪里玩得这么开心啊?(莲叶上) 3.教师介绍王莲,并引入课题:水生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美的同时,王莲的出现,学生非常好奇,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自然导出了课题。】 二、前概念测评:我们知道的水生植物 1.学生交流:你知道哪些水生植物? 2.教师出示几种水生植物(浮萍、水花生、金鱼藻、水葫芦)让学生说名称。 3.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是多么的重要,也通过观察了解了很多。今天我们还是来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 【设计意图:通过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通过观察,深入体验 1.学生交流:你想怎样观察这两种水生植物呢?(板书观察方法) 2.小组合作:观察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 观察要求: (1)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在水槽中观察结束后,然后再拿出来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把简笔画运用到小学科学中

1把简笔画运用到小学科学中 郫县德源小学肖建梅简笔画是一种流行已久的方法,就是用极单纯的线条和图形在极为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迅速概括物象最本质的特征,具有简单,形象的特点.一般来说,小学生对画面等动态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观察小学生,他们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喜欢涂鸦!由此可见,小学生,对简笔画的兴趣是多么的浓厚,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把简笔画巧妙,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到美丽的画境中,使学生在充分享受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科学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教学质量得到巨大的提高,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 下面谈谈我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就成为了我们每位教师精心考虑、设计的课题。我以前尝试过很多很多的方式方法,比如,情景导入,音乐引入等,时间长了才发现,运用简笔画导入新课,其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只需寥寥几笔,瞬间就能勾勒出我们所想要表达的场景,令学生惊奇,在学生感叹老师绘画水平高超的同时,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去。例如教学《寻访小动物》这一教学任务时,一般的做法是带上各种各样的玩具动物走进课堂,这样不仅携带不方便,而且也会给学校增加不必要的经济支出,为了这些麻烦,又想快速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都课堂,我就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很多在校园里能找到的,常见的小动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们看到那些线条简单但特征鲜明的“动物”,感到十分新奇,一下就被吸引到学习中来,都争先恐后地想来回答。瞬间就达到了快速有效把学生引入课题的目的。二、运用简笔画,理解科学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教师的语言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简笔画教学具有笔划简单,使用灵活,操作方便,图象生动和趣味性强等特点。它可以起到直观教具的作用,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在去年九月的一次区公开课上,我听了几位年轻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上,两位老师精彩的板书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懂得:原来简笔画能够代表冗长复杂的语言文字,将拗口的科学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比如:科学概念------山地,按照教参上说是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科学概念------丘陵,则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小丘组成。按照平常上课的习惯,我会先给学生们看几张典型山地和丘陵的图片,然后通过图片让同学们找出山地及丘陵各自具有的共同特点,再接着就是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出两者的科学概念,并将一串科学概念写在黑板上。若你让学生记在书上,他们还会说字好多啊,好拗口啊……总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如果将科学概念用形象的符号表示出来,这种符号恰好通俗易懂,并且简洁,容易记忆,岂不是两全其美。简笔画刚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例:用下列简笔画 分别代表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在各个地形中,涂上不同的颜色,就为下面的学习地形图做好了铺垫。 三、运用简笔画,理清思路,分析过程 有的时候,让学生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一个问题,往往会表达不清楚。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一边干着急,学生就是打“擦边球”。最后,教师不得不把自己预设好的答案说出来。而运用简笔画能帮助学生清楚地分析很多问题。 如《岩石能改变模样吗》一课中,当学生知道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能够使岩石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3-1《地球表面的地形》优秀教案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作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 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 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 提问: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 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PPT2出示蔚蓝色地球] 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①很多海水;②凹凸不平的;……)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表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 二、由远及近,产生需求(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3D世界地形图。] 1.[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刚刚我们远远地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现在我们就通过它带我们走进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 2.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 3.简要交流:地球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①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 ②陆地都漂在海洋上。(PPT3出示海水抽干的地球表面图片) ③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 4.[PPT4-9出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图片] 小结:地球表面是有起伏的,人们用“地形”来描述它的起伏状况。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添加课题:的地形) 5.判断家乡的地形,产生认知需求 (1)[PPT10出示家乡主要景点照片]提问:请你看一看,这个地方属于哪种地形? (预设:平原、丘陵、盆地……)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地形我设计》一课是《地球表面的地形》这节课的拓展课。在《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中学生知道了地表的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峡谷等,并对这些地形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学生的认知已经能够实现从实到形的转变,但是不管是实际的图片还是地形图都无法直观感知地形的特点。在没有地形沙盘的情况下,最好认识地形的方式就是要以搭建3D模型的形式,将各种地形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校有机器人工作室相关的课程资源,学生有运用软件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将借助乐高LEGO虚拟积木软件,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让学生自己搭建地形模型,探索各种地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导入语: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下面我们要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请大家找找看视频中有哪些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地形。(播放视频) 1.提问:(1)你看到了哪些地形? (2)你最喜欢哪种地形? (3)你们想设计自己喜欢的地形吗? 2.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一起来设计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地形我设计) 二.亲历探究,获取新知 (一)确定探究方法 1.师: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地形,大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软件? 2.学生交流讨论。 3.确定运用LEGO搭建3D地形图。 (二)制定探究方案 1.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1)师:你打算用LEGO软件搭建什么地形图?请小组讨论,并填写是记录单中的第一和第二项内容。

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授课教师:蒋珏 二.教材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 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整体过程设计】 1.从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说出地球表面就是由这样一些地形组成的,这些地形形成地球表面的地形,出示课题。 2.提出探究目标,地球表面的这些地形能否给它一个名字呢? 3.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结构特点,具体诠释地形特征划分标准; 4.探究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具体状况; 5.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特征; 6.收集相关地貌的照片和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教师所提供带有典型地形的照片开始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等。为单元后续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具体环节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师:(示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能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生:(学生猜测说) 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地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思考、议论) 师:你能说说它们的地形特点吗? 生:(学生回答)

地球仪和地图(第1课时)

地球仪和地图(第1课时) 地球仪和地图 【教学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仍然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过程、方法”的展现和培养,还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同时也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中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经纬网的应用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故而在这里通常要花费较多的课时,课堂密度也较大。而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要求是:能让学生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以及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小地球仪。为此,我将“能让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定为这堂课的首要目标,而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则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了解,不断熟悉。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仅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更要注重生生间的交流学习。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打破常规教

学方法,在没有详细学习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而仅是做了适当铺垫后,就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经纬网定位,显然大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但知识面广、善于思考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这时再通过老师的层层追问让这学生介绍其方法,其他同学在同伴的介绍下就会主动的学习自己欠缺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再给学生时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解决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此进行螺旋式教学,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纬网的应用,同时对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也会逐步清晰,这样不仅使学习变成轻松、愉悦的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的节省了课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由于受年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从而给学习带来障碍。为此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空间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利用计算机将学生熟悉的平面网络系统转换为球面网络系统,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球面上定位的方法;又如:利用学生手头的半圆仪了解经度、纬度的分布规律等等。这样就使原本很抽象形象化了,使学生很容易就跨越了学习障碍。 总之:本节教学设计的主旨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做,在做中去学,在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N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1.1《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4.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让学生对天体产生兴趣。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 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地球仪。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2、地球的表面是这样平坦吗? 3、出示地球的照片。我们把地球表面的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作地形。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展示中国地形图。 从图中你们能发现我国都有什么样的地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板书: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2、教师用课件展示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学生初步了解地形,能简单描述该地区地形地貌的类型其特点。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希望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祖国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两张地形图的区别是什么,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科是本单兀的学习基础,将引起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片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的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知道些什么,关注些什么,困难在哪里,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教学。 本课内容分为连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五种,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2、会看中国地形图,知道地形图最大的特点,通过自己的分析整理出中国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通过比较的方法能在地形图上找到与政区图最大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 1、知道典型地形最大的区别。 2、学会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到中国地形的最大特点。 教学难点: 知道五种地形最大的区别。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准备五种地形典型的图片,并在通过网络了解这些地方的地形,和最主要的特点。 为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要有凹凸感的那种)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刘志红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 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 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 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 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 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 貌的特点。 四、说教法 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按“接受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学习路径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递、迁移融合,发展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课件出示老师到外地旅游的照片。请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地形及特点。教师补充介绍了它的地形及特点。美丽的风景吸 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 旅行,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二)说说议议,初步探究地形特征: 科学课堂教学应是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学习是最有价值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在这一环节

(整理)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 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整体过程设计】 1.从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说出地球表面就是由这样一些地形组成的,这些地形形成地球表面的地形,出示课题。 2.提出探究目标,地球表面的这些地形能否给它一个名字呢? 3.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结构特点,具体诠释地形特征划分标准; 4.探究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具体状况; 5.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特征; 6.收集相关地貌的照片和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教师所提供带有典型地形的照片开始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等。为单元后续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具体环节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师:(示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能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生:(学生猜测说) 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地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思考、议论)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堂实录 作者姓名:张登奉 工作单位: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教学内容: 《地球表面的地形》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认识地球表面还有河流、海洋、沙漠、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科学探究:观察描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从地形图中获得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及其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观察描述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学生每个小组准备一份中国地形图,一份观察记录表。 教学方法: 交流资料和图片,分组观察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这可不是一般的照片,而是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表面的照片(大屏幕出示照片,学生发出惊呼声),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地球表面不是平坦的,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 生:我发现地球表面有蓝色的海洋,有高山,有绿树,有蓝天,有白云,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生:我发现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语言准确、生动,叙述非常完整。继续加油!(出示地球仪),我想请同学们亲自来摸一摸地球仪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生:(争先恐后地摸地球仪),我感觉地球仪表面有的部分凸起来,有的部分凹下去了,是凹凸不平的,颜色也不同。 3.师:这位同学用成语“凹凸不平”一词准确概括出了地球仪表面的特点,让我们用掌声表示鼓励! 生(鼓掌) 5.师:地球仪表面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呢?这与地球表面存在各种不同的形态有关,地球表面的形态就是地形。这些不同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含义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片描述地形特点 1.师:根据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吗? 生:高原、平原; 生:盆地、沙漠; 生:山地; 生:还有丘陵和峡谷。 2.师:通过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了不少的课外知识。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但主要可以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46页中提供的图片,同桌之间小声讨论图片中有哪些地形,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全班交流。 生:第一幅图片是平原,特点是地面平坦,宽广辽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