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里必报告2014.12.3 (自动保存的)

里必报告2014.12.3 (自动保存的)

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

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化解释及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送审稿)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2014年11月

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

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化解释及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送审稿)

委托单位: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经理:席井昌

技术负责:杨为民

报告编写:景新道赵飞李红梅杨为民

资料处理:杨为民

资料解释:杨为民李红梅

图件编制:陈永霞

报告审核:蔡海水

总工程师:李建国

院长:赵斌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2014年11月

目录

序言 (1)

1概况 (1)

1.1地质任务 (1)

1.2勘探区位置及交通 (2)

1.2.1 勘探区位置 (2)

1.2.2 交通 (2)

1.3以往地质、物探工作 (3)

2 地质概况 (5)

2.1区域地质概况 (5)

2.1.1区域地层 (5)

2.1.2区域构造 (7)

2.1.3岩浆岩 (8)

2.2井田地质概况 (9)

2.2.1地层 (9)

2.2.2含煤地层及煤层 (11)

2.2.3构造 (14)

2.2.4岩浆岩 (14)

3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 (14)

3.1资料处理 (14)

3.1.1资料处理方法 (14)

3.1.2质量评述 (17)

3.2资料解释方法 (18)

3.2.1 解释步骤与流程 (18)

3.2.2主要煤层反射波的标定依据 (20)

3.2.3地震剖面对比的方法 (21)

3.2.4地震属性解释 (23)

3.2.5 构造解释 (28)

3.2.6 煤层厚度预测 (33)

3.2.7剖面图和平面图制作方法 (33)

4地质成果 (35)

4.1勘探区构造总体特征 (35)

4.2煤层底板起伏形态 (35)

4.2.1 3#煤层底板起伏形态 (35)

4.3构造 (38)

4.3.1褶曲 (38)

4.3.2断层 (40)

4.3.3陷落柱 (59)

4.43#煤层勘探前后构造对比 (81)

4.4.1 3#煤层底板起伏形态 (81)

4.4.2 断层 (81)

4.4.3陷落柱 (83)

4.53#煤层厚度预测 (83)

4.6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岩溶发育等水文地质情况 (84)

4.7地震异常区 (86)

4.8老窑采空区分布及富水性情况 (89)

5结论与建议 (89)

5.1结论 (89)

5.2存在问题与建议 (90)

5.2.1存在问题 (90)

5.2.2建议 (90)

结束语 (91)

附图目录

序言

里必井田位于国家晋东煤炭基地晋城矿区,行政区划位于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面积129.731km2,建设规模400万吨/年。井田地质构造属简单类。井田内主

要可采煤层3号和15号煤层。

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目前仅有其西部的7.35km2范围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剩余部分没有进行三维地震工作,为了给矿井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需

要及时开展三维地震工作。中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公司在里必井田范围内及周边

已进行了约160km2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其中约50km2与里必井田先期开采地段重合,除去我院已完成的三维地震区域,约有38km2的煤层气三维地震资料可利用。

中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公司三维地震成果重点体现在煤层气含量、分布、透

气性等技术参数方面,对于煤层赋存条件、井田地质构造等未作解释。本次项目

主要任务是利用中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公司三维地震勘探外业资料进行精细化再

解释,并编制《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资料精细

化解释及三维地震勘探报告》,使三维地震精细化解释成果满足矿井使用要求,为

矿井的开拓布局、盘区设计等提供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

为此,国投煤炭有限公司通过国内公开招标,确定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承担该项目的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化再解释,并编制《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化解释及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接受任务后,我院协同国投晋城能源公司于10月22日完成了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煤层气三维地震外业采集资料的收集工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二次技术处理。11月3日国投晋城能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我院对资料解释工作进行了审查认定,并提供了本次的钻孔资料。11月13日完成了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并进入报告编写阶段,至11月29日完成《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化解释及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编写及图件绘制工作,经本院评审,予以通过。

1概况

1.1 地质任务

本次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的地质任务如下:

1.查明、查清区内断距≥10m的断层的性质、产状和延伸长度,要求其平面摆动误差在30m;尽可能查明5m以上的断点,对施工中遇到的疑点、不确定点予以解释。

2.查明直径≥40m的陷落柱,其平面范围摆动误差在30m;尽可能查明30m左右的陷落柱。

3.查明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编制出基本等高距为5m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控制15#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深度误差≤3%。

4.查明波幅≥10m的褶曲。

5.查明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

6.查明项目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分布及富水性情况。

7.查明煤系地层底部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岩溶发育等水文地质情况。

1.2 勘探区位置及交通

1.2.1 勘探区位置

里必井田位于晋城矿区西部,东与规划的郑庄井田相邻,南与沁城煤矿为界,西与规划的石堂、王寨勘查区相邻,北部为矿区后备区。本次三维地震勘资料解释和报告编制范围为里必井田先期开采地段,范围由下列7个坐标点圈定,面积38km2(表1-1)。

1.2.2 交通

井田位于沁水县东部约7km处,侯(马)月(山)铁路和331省道曲(沃)

辉(县)线从井田南部边缘东西向穿过,阳(城)翼(城)高速公路从井田南部外东西向穿过,交通运输条件便利(见图1-1)。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1.3以往地质、物探工作

1、1973年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地质勘探一队,在沁水县西南部包括王寨、杏峪、城关、中村、土沃、张村等乡镇的含煤地区,面积451.5km2,进行过普查地质工作,并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勘探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煤炭化工局以批准决议书(第06号)批准普查储量375819.93万吨。井田西南部有少部分地段位于该普查区内。

2、1996年至2000年,山西省煤田地质局114队进行了沁水北普查,在该井田内施工了0101、0502、0001、0102、0503号钻孔5个,其中0101、0502号钻孔在补充勘探地质报告里统编为ZK1(0101)和ZK2(0502),本次工作采用了其成果, 5个钻探工作量为4690.53m,测井实测4645.10m。3号煤层优质层3层,合格层2层,15号煤层优质层2层。其中钻探甲级孔1个,乙级孔4个,测井均为甲级孔。

3、2004年8月~2005年12月,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了《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里必井田详查地质报告》,该报告作为中间报告,没有进行评审。

4、2006年12月,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了《山西省沁水县沁水煤

田里必井田勘探报告》。该报告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以国土资矿评储字[2007]61号文评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07]051号文予以备案。全井田批准3号煤32002万吨,15号高硫煤19511万吨。本次工作共施工钻孔21个,钻探进尺17531.99m,测井实测米17356.74m。其中2个甲级孔,19个乙级孔。甲乙级孔率达100%。其中3号煤层优质层16层,合格层5层;15号煤层优质层12层,合格层9层。综合采用优质合格率100%。

5、2006年12月~2007年8月,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了里必补勘项目技术工作,长治高原综合勘探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钻探任务。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了《山西省沁水县沁水煤田里必井田补充勘探报告》。并施工钻孔5个(含水文孔1个),钻探总进尺5205.63m,测井实测米5141.7m。工程质量钻探、测井均为乙级孔。2008年2月2日由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国土资矿评储字[2007]178号评审通过,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08]38号文备案。

6、2009年4月25日至2009年7月31日,山西省第六地质工程勘察院对里必井田首采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勘探面积7.35km2(见图1-2),获得资料满覆盖面积8.21km2,资料覆盖面积9.99km2,共完成生产物理点5722个,试验物理点46个,总计物理点5768个。废炮率0.33%,满足设计不高于1%的要求;试验物理点全部合格;生产记录甲级率:67.46%,满足设计不低于60%的要求。2009年9月提交了《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里必矿井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2009年10月17日,国投晋城能源有限公司组织专家于晋城对报告进行了评审验收。

图1-2 以往三维地震工作范围

7、2011年10月,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编制了《山西省沁水县里必井田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2年2月19日由北京中矿联咨询中心评审通过,1012年2月29日,北京中矿联咨询中心以中矿咨评字【2012】3号文下发《山西省沁水县里必井田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

8、2013年8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编制了《山西省沁水煤田里必井田煤炭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本报告利用了其中部分地质成果。

9、本次共收集了井田范围钻孔资料143个,地震解释利用了勘探区及附近的81个钻孔的资料。

2 地质概况

2.1区域地质概况

2.1.1区域地层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部。区域地层自下而上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见表2-1)。

区域地层简表表2-1

2.1.2区域构造

井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处于太行山复式背斜隆起、霍山南北向背斜隆起之间的沁水复式向斜坳陷南端。本区大地构造位于阳城西哄哄-晋城石盘东西向断裂带以北、沁水复式向斜盆地南缘东西-北东向断裂带及晋(城)~获(鹿)褶断带之间(见图2-1);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5~10°的单斜构造,伴有宽缓褶曲和小型断裂,致使局部地层倾角达10°以上。现将两大主要构造概况分述如下:

图2-1 区域构造纲要图

1、晋(城)~获(鹿)褶断带:该带自河北省获鹿向南经左权县清城、拐儿镇、潞城县城、长治市东侧、高平县城,延伸至晋城市以南被阳城西哄哄~晋城石盘东西向断裂带所截,长250㎞以上,宽20~25㎞,总体走向为北23~25°东,由断裂带和与之平行的褶皱组成。黎城以北褶断带规模很大,内部构造复杂,太古界结晶基地出露于地表,发育有相互交织的断裂。其主要构造行迹有:青城向斜、麻田背斜、黎城仰冲断裂等,黎城以南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奥陶统。主要构造行迹有长治大断裂等。

2、沁水复式向斜

该带展布在和顺、武乡、屯留、阳城一线以西,沁源、安泽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内。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斜贯沁水盆地,总体为一复式向斜。出露地层主要是二、三叠系。其主要构造行迹是一系列褶皱,局部见压性断裂,它们的延伸方向大致为北东25°。该褶皱带虽普遍发育,但规模不大,一般10~20km,极为开阔平缓,两翼岩层倾角在10°左右,最大20°,相对背斜而言,向斜显得更为开阔。压性断裂不发育。

燕山晚期~喜山期,区域构造应力方式发生了改变,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主张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相应的构造变动以改造先期变形为主,其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在沁水盆地南缘,有一组主要由东西向-北东向断层组成的弧行断裂带,主要断层有沁水正断层、南贾庄逆断层、上沃泉~羊泉正断层、寺头正断层、土沃正断层等。其中以上沃泉~羊泉正断层规模大,该断层东段呈北东50~60°,中段和西段逐渐转为近东西向,倾角70~80°,断距70~260m,延伸长达48㎞;寺头正断层北东段走向10~25°,南西段走向逐渐变为近东西向,倾角70°,断距350m(寺头),延伸长约40㎞。正是原属北北东向构造行迹被改造的结果,并在断裂两侧伴生张性小断裂,表明具有张扭性特征。

沁水复向斜轴部南端一带的沁水县里必井田,处于晋获褶断带西部、沁水盆地南缘东西~北东向断裂带的北东部,井田中的构造形态与这些周围构造密切相关。

2.1.3岩浆岩

本区未见岩浆侵入活动。

2.2 井田地质概况

2.2.1地层

井田内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二叠系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顶部地层,石炭~二叠系地层埋藏较深。现综合所有地质资料,将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s)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

2

井田内钻孔控制最老的地层,仅在ZK003、ZK102、ZK403、BK2、BK6号钻孔内见到,岩性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未见底,厚度大于55.66m。

f)

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

2

为含煤建造基底,岩性以深灰、青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石灰岩为主,中夹数层薄层泥灰岩、钙质泥岩;下部为灰色角砾状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厚度为137.80m,可分为两段:

f1):岩性为灰、浅灰色角砾状泥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一段(O

2

夹薄层青灰色灰岩,厚度82.35m。

f2):与上覆石炭系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二段(O

2

岩、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厚度为55.45m。

b)

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2

该组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井田内有10个钻孔揭穿本组,厚2.00~32.80m,平均厚15.11m。其岩性以灰色铝土岩、粘土岩和泥岩为主,泥质岩中含有较多的植物化石,含有大量星散状黄铁矿,局部含煤线,为泻湖沉积。

t)

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

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含煤12层,分别为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15号、16号、17号煤层。本组厚89.24~118.45m,平均厚99.79m。

本组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煤、泥岩及海相灰岩交互沉积,呈韵律性,每个旋回中夹1~2层煤层,煤层沉积于灰岩之下。

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s)

1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大陆泥炭沼泽相沉积,以灰、灰黑色、黑色泥岩、

粉砂岩及砂岩为主,含1、2、3号煤层。本组地层厚度为37.39~76.66m,平均

厚50.82m。

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1

x)

以底部K

8

砂岩与山西组分界,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厚度为50.49~112.01m,平均厚77.92m。由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及粘土岩组成,底部褐黄色中~厚层中

粗粒石英砂岩,有时相变为细粒砂岩,坚硬,地貌上呈陡坎。区域上标志层为K

8

,厚2.12~13.56m,平均厚7.16m。下部黄绿色、褐灰色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夹有薄煤层。中、上部以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为主夹黄绿色石英砂岩。

7、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

2

s)

本组地层平均厚488.49m。岩性以杏黄色、黄绿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

量紫色粉砂岩及粘土岩。中部及中上部有两层粗粒砂岩或中粒砂岩(K

12、K

13

)将

其分为三段,各段岩性组合相似,色调略有差异,分述如下:

下段(K

10砂岩至K

12

砂岩):底部K

10

砂岩与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有时含小

砾石,有时变为粉砂岩,K

10

砂岩厚3.40~24.05m,平均厚7.63m。但以其下“桃

花页岩”作识别之标志。本段以黄绿色夹杏黄色粉砂岩为主,夹透镜状砂岩及薄

层砂岩,中部局部含少量铝质,具鲕状结构,但鲕粒小而少。中部K

11

砂岩:为黄绿色中粒石英砂岩,顶面局部含铁锰质,井田内不稳定,部分地段变为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其上以暗紫红、杏黄、灰色粉砂岩为主,本组地层厚度为152.95~217.25m,平均厚183.38m。

中段(K

12砂岩至K

13

砂岩):底部K

12

砂岩为灰~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底部

含砾石,以石英燧石为主,分选差,横向可变为细粒砂岩。K

12

砂岩厚1.65~13.7m,平均厚度6.87m。本层以黄绿色、灰绿色、灰色、杂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数层薄砂岩条带。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铝质,偶具鲕状结构。上部以紫色、黄色泥岩为主,同时可见紫色砂岩,本组地层厚度为118.72~195.23m,平均厚158.53m。

上段(K

13砂岩至K

14

砂岩):以底部的K

13

砂岩与下部地层分界,该砂岩厚0.95~

13.9m,平均厚度6.55m。由紫色、暗紫色泥岩及黄绿色粉砂岩组成,夹薄层泥岩。底部含燧石砾,局部可变为砂砾岩,横向变化大。该砂岩之上有两层厚层状、细~粗石英长石砂岩,与该层连续渐变,上部紫红色泥岩中夹钙质结核。本组地层厚度为106.65~232.55m,平均厚146.58m。

8、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

sh)

2

本地层平均厚133.16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该组地层以其下部砂岩与下部分界,该砂岩厚3.55~32.71m,平均厚度12.05m。

的K

14

一段为黄绿色厚层状长石砂岩与紫红色泥岩、页岩互层,泥岩中普遍含有钙质团块。本组地层厚度为50.68~189.0m,平均厚84.90m。

二段为红褐色、灰绿色砂岩夹紫色泥岩及数层同生砾岩,砂岩中常含有磨圆度较好的“砂砾”。本组地层厚度为15.07~76.50m,平均厚48.26m。

9、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

l):在本井田中北部范围内大面积出露。厚度为

1

180.50~440.80m,平均343.36m。岩性主要为浅红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次棱角状,分选较好,胶结物主要为铁质、硅质,局部砂岩中含同生砂岩球,并夹有紫红色的薄层状的粉砂岩。

10、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

h):分布于井田北、中部,厚度为150.80~

1

400.80m,平均285.48m。主要岩性为红色、紫红色、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紫红、暗紫红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底部为鲜红色薄层砂质泥岩和灰红色细粒砂岩互层,向上过渡为厚层或巨厚层的红色泥岩夹厚层细粒砂岩。本区钻孔揭露最大残留厚度134.35m(BK5号孔),与下伏刘家沟组为整合接触。

11、第四系(Q)

(1)中更新统(Q

2

分布在丘陵沟谷及山前地带,与地形起伏大体一致,厚度由山梁向边坡递增,主要为浅黄、浅灰黄色亚粘土,含砂粒及零星钙质结核,局部夹1~2层棕红色亚粘土。厚约10.00m。

(2)上更新统(Q

3

主要分布于沟谷中,构成二级阶地,岩性为浅灰、灰黄色亚砂土和砂质粘土,其下部多与砂、砾石互层。厚约8.20m。

(3)全新统(Q

4

为现代冲洪积层,分布在大沟及芦苇河下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主要由砂、砾石组成。厚2.00~7.00m,平均厚5.00m。

2.2.2含煤地层及煤层

1、含煤地层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

t)

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含煤12层,分别为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15号、16号、17号煤层。本组厚89.24~118.45m,平均厚99.79m。

本组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煤、泥岩及海相灰岩交互沉积,呈韵律性,每个旋回中夹1~2层煤层,煤层沉积于灰岩之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旋回可将本组分为三段。

下段(C

3t1):太原组下部K

1

石英砂岩~K

2

灰岩底,厚9.62~43.47m,平均厚

29.25m。以黑色泥岩、粘土岩为主,夹粉砂岩或砂岩、石英砂岩。含15、16、17

号三层煤。顶部含主要可采煤层15号煤层,下部含局部可采煤层16号煤层。15号煤层与K

2

灰岩之间局部有一层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厚0~0.45m。16号煤层

下为17号煤层。K

1

石英砂岩为标志层,呈灰色、灰白色,细粒结构,硅质胶结,

具波状层理。石英砂岩局部可相变为粉砂岩、砂质泥岩, K

1

厚0~9.75m,平均厚4.42m。本段为泻湖、潮泽、砂坝、盆控型泥炭沼泽沉积。

中段(C

3t2):太原组中部K

2

石灰岩底~K

4

石灰岩顶,厚27.57~38.76m,平均

厚31.20m。包括K

2、K

3

、K

4

三层灰岩及五层薄煤层(9、10、11、12、13号煤层),

灰岩间为泥岩、砂质泥岩、煤及粉砂岩或砂岩。全井田K

2、K

3

发育最为稳定,K

4

灰岩受后期冲刷而局部缺失。泥炭沼泽仅在海退后期废弃的三角洲前缘及潮坪上短暂发育,未形成足够厚泥炭沼泽即被下一次海侵所淹没。本段为下三角洲平原~前缘~碳酸盐台地沉积。

K

2

灰岩为15号煤层直接顶板,局部为间接顶板,为深灰~黑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全井田内稳定存在,厚6.51~10.99m,平均厚8.10m。

K

3

灰岩:灰黑色,厚层状,除局部相变为砂岩外,井田内基本稳定,厚0~7.65m,平均厚4.41m。

K 2灰岩与K

3

灰岩间距变化不大,最小2.20m,最大5.50m,平均4.06m,中间

夹13号煤层。

K

4

灰岩:黑灰色薄层状,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厚0~6.43m,平

均3.12m。一般分为两层K

4-1和K

4-2

,K

4-1

厚0~4.05m,平均2.06m;K

4-2

厚0~2.38m,

平均1.06m。井田内基本稳定,其间夹9、10号煤层。

K 3灰岩与K

4

灰岩间由黑色泥岩、粉砂岩等组成,泥岩中夹11号、12号煤层。

上段(C

3t3):太原组上部K

4

灰岩顶~K

7

砂岩底。厚30.07~49.88m,平均厚

39.34m。为黑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灰岩及灰白色砂岩,夹四层薄煤层(5、6、7、8号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碎片。本段海侵作用减弱,过渡型三角洲平原广泛分布,分流河道决口频繁,未形成可采煤层。

K 4灰岩顶~K

5

灰岩底:以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灰黑色细粒砂岩,

夹7号、8号两层煤层。

K

5

灰岩:为灰黑色,厚层状灰岩,发育较好,厚0.23~3.20m,一般厚1.68m 左右。全井田发育。

K 5灰岩顶~K

6

灰岩(燧石层):为太原组上部,厚5.51~12.31m,平均厚9.53m,

以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局部为细粒砂岩或中粒砂岩,钙质胶结,含植物化石;中间夹5号、6号煤层。

K

6

灰岩:层状黑色灰岩,或为燧石层,可相变为泥岩、海相钙质泥岩。黑色燧石层,致密、坚硬,厚度0~3.51m,平均1.05m左右,为太原组最上一层灰岩。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

s)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大陆泥炭沼泽相沉积,以灰、灰黑色、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为主,本组含有1、2、3号煤层。本组地层厚度为37.39~76.66m,平均厚50.82m。

3号煤位于山西组下部,其上为中厚层含煤屑灰黑色砂岩,局部夹黑色粉砂岩或黑色泥岩,含大量植物化石,中部中粒砂岩为灰色厚层状,向上逐渐变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富含白云母,夹有煤屑,顶部含植物化石。

K

7

砂岩:标志层,位于山西组底部,与太原组分界。厚0~9.74m,平均3.57m,全井田基本稳定,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

K 7砂岩之上至K

8

砂岩间以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并夹有一层中~细粒砂岩,

局部夹1~2层煤线,含铁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

2、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3号、15号,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见表2-2)。

1、3号煤层: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山西组的下部,层位稳定。煤

砂岩层厚2.50~6.74m,平均5.25m,含夹矸0~3层,结构简单~复杂。上距K

8

22.57~48.02m,平均36.35m。顶、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全井田稳定可采。

2、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煤层厚1.05~6.11m,平均3.18m。含夹矸0~4层,煤层结构简单~复杂,上距3号煤层78.10m左右,距K

灰岩0~0.60m。

2

石灰岩,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石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炭质泥岩,老顶为K

2

全井田稳定可采。

2.2.3构造

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向北倾斜的单斜,在此基础上发育次级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5°-10°。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2.2.4岩浆岩

本区未见岩浆侵入活动。

3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

3.1资料处理

3.1.1资料处理方法

10月22日,我院完成了里必矿井先期开采地段煤层气三维地震资料的收集工作,收集到的资料是20m*20m*2ms的三维数据体,其基准面为1500米,坐标系统为1954北京坐标系。该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利用了低频检波器,频率较低,小构造反应不明显,所以要进行二次资料处理。根据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对原始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针对资料特点确定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这一处理办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理流程并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做好每一个处理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处理成果质量。本次处理的关键是缩小面元、提高主频、构造偏移归位,本次处理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下:

(1)收集到的三维地震资料面元为20m*20m,面元偏大,所以要重新建立10m*10m的面元,通过面元均化改善横向因变观造成的覆盖次数不均匀,使覆盖次数变化变缓,减小横向因覆盖次数变化造成的能量变化。

(2)反褶积是压缩子波,提高分辨率的手段,是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次处理涉及不同情况,而且地表条件、激发接收条件的变化使得地震资料的地震子波变化较大,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始记录地震子波的频率、相位特性,应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预测反褶积、叠后零相位反褶积等技术以选择合理的反褶积参数,突出地震资料优势频带,注意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保证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做到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和谐统一。

图3-1反褶积前频谱

图3-2反褶积后频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