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与创新体系(可参阅)

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与创新体系(可参阅)

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与创新体系(可参阅)
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与创新体系(可参阅)

 收稿日期:1999-11-04

 作者简介:

奚国泉(1961—

),男,江苏泰兴人,南京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2000年第1期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No.1,2000 总第100期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erial No.100 

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与创新体系

奚国泉

(南京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有品牌就有市场,有品牌就有竞争力。品牌竞争力主要由市场占有率和超值创利能力构成。实证分析表明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总体的品牌竞争力却处于相对弱势,同国内、国际著名品牌存在明显差距。为此,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江苏省实施各牌战略、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有力之举。

关键词:品牌竞争力;品牌价值;品牌战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5(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0)01-0066-05

21世纪将是名牌争夺天下的世纪,以名牌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来分割世界资源,拓展全球市场,将是国际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民族工业的振兴不能寄希望于外国名牌,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是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争创自己的名牌,才能守住国门,走向世界,江苏企业才有希望。

一、品牌竞争力与品牌价值品牌有一种巨大的竞争力。提到品牌,人们立刻会想到名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想到它无往不胜的竞争力。首先,名牌行销于市,消费者不仅感到它的品质可靠,还觉得拥有名牌有一种心理的满足。名牌刺激消费,也刺激了生产扩大,促使市场占有率扩大,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名牌产品的附加值高,投入产出效益好。名牌产品中渗透了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增加了消费者对它的期望值,提高了产品的社会价值,可以实现超过一般商品的价格。第三,名牌可以增加国际竞争力。创世界性名牌,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扩大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量,提高商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同时,塑造了国家的形象,增强国家的实力。品牌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在两方面:市场占有率和超值创利能力。

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指标,同样也是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反映该品牌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超值创利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利润对于企业尤如血液对于人体,是生命的源泉,有了利润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所以,如果说市场份额是品牌竞争力的数量指标,那么超值创利能力则是品牌竞争力的质量指标。衡量品牌竞争力的销售利润率不同于企业竞争力或产品竞争力的指标,后者的销售利润率中只要大于零,就可以说有一定的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则不然,它必须是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也就是说,行业平均利润率只能是产品本身有竞争力的表现,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部分,才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力,或者说是由品牌所带来的超值收益。

对于品牌竞争力的测定,通常采用价值量化的分析方法。美国的《金融世界》从事这项跟踪研究已经多年。首先,借助于分析专家、产业专家和被评公司,确定企业的销售额和获利能力;其次,从该品牌所获全部利润中减去行业可能获得的平均利润;然后,用一个平均的共同税率除以这个利润数额;最后再乘上一个品牌强度系数(亦即权数),这个系数由国际品牌集团,世界一流品牌评值公司所提供。

这里较难确定的是品牌强度系数。这个品牌强度倍数由7大因素构成:市场领导能力(leader 2

ship)、稳定性(Stability)、市场营销(Market)、国际化能力(Internationality)、发展趋向(Trend)、所获支持(Support)、商标受保护情况(Protection),其取值范围在6~20之间,具体过程参见表1。

表1 品牌价值计算方法

程序项 目公 式

(1)销售额企业实际销售值

(2)利润率企业实际利润值

(3)利润额(1)×(2)

(4)资本比率(行业)

(5)理论资本(1)×(4)

(6)一般利润(5)×市场平均利率或

行业平均利率

(7)品牌利润(3)—(6)

(8)税 率(行业)

(9)理论纳税(7)×(8)

(10)纯利润(7)-(9)

(11)强度系数6~20

(12)品牌价值(10)×(11)

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参照《金融世界》的评价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中国品牌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所考虑的主要有:品牌的开拓占领市场能力(M);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S);品牌的发展潜力(D)。一个品牌的综合价值(P)可简单表述为如下公式:

P=M×S×D

按照这一评价模型1996年对我国的一流品牌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知名品牌。

品牌价值量化分析,作为品牌的影子价格,实际上是品牌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表现。一个品牌能不能发展成为名牌,就要看它的实际价值是否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名牌是市场竞争实力的象征。名牌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政府部门任命的,它产生于市场,是消费者的选票选出来的。因此,名牌要靠实实在在的市场占有率和超值创利能力来实现的。

二、江苏品牌竞争力的比较与分析

(一)江苏品牌价值国内比较

表2 1996年中国品牌价值在3亿元以上的品牌地区分布表

地区品牌数量品牌价值总量地 区品牌数量品牌价值总量

广东10213.22贵 州126.99

山东9198.45陕 西126.73

江苏5121.63安 徽122.72

河南559.53浙 江122.48

北京469.71内蒙古121.56

上海435.81山 西112.66

四川3185.23天 津112.3

云南2384.05新 疆1 6.71

河北231.22黑龙江1 6.4

辽宁214.71福 建1 4.27

吉林169.96湖 南1 3.55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江苏有竞争力的品牌资源数量在国内偏少,总价值量也只位于第五位,这说明江苏在品牌资源方面仍比较缺乏,发展新品牌、保持原有品牌的竞争优势在我省表现出很严峻的形势。

(三)江苏品牌价值销售比值比较与分析

品牌价值销售比值是一个动态反映品牌竞争潜力的指标,它等于品牌价值P除以销售收入R 即P

R

=

M?S?D

R

,当M=R时,则

P

R

=S?D,因此,其比值数值越大,第一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高,品牌的商业影响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第二反映了企业今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有较强的超值创利能力。应用品牌价值销售比值可对某企业发展状况作纵向考核,也可以对同类型企业作横向比较。

表3 1996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价值销售比值表单位:亿元品牌企 业 名 称品牌价值销售收入品牌价值销售比红塔山玉溪红塔烟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32155.01 2.14

长 虹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122.0867.64 1.8

海 尔海尔集团公司77.3643.35 1.78

一 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69.96188.240.37

春 兰江苏春兰集团公司65.5455.14 1.18

云 烟昆明卷烟厂52.0559.30.87 KON K A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2.3836.1 1.17 999三九企业集团36.2442.180.85

五粮液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35.8516.75 2.14

联 想联想集团公司35.7456.220.63

青岛啤酒青岛啤洒股份有限公司33.4214.72 2.27 TCL TCL集团公司32.535.940.9

嘉 陵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27.346.530.58

贵州茅台贵州茅台酒厂26.99 4.436

科 龙广东科龙集团公司26.7830.180.88

美 的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6.5419.32 1.37

小天鹅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23.3818.54 1.26

古井贡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22.727.58 2.99

华 北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2.5613.89 1.62

从表3可以看出,春兰的品牌销售比值是1.18,小天鹅是1.26,位于中等。这说明江苏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先进的企业有一定差距,同时也反映江苏两名牌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三、加强江苏企业品牌创新体系建立的对策

品牌竞争力在生活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市场中充分表现出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在投资品和生产性消费品中,品牌与企业竞争力相关性较小,我省工业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省份,重视品牌竞争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生产成本、生产规模、服务 营销手段等,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直接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联系。因为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规模、服务水平、营销能力,最终影响产品价格和销售量。所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提高我省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两个驱动轮,缺一不可。

(一)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

技术创新是使民族工业得以生存的活力之源,也是促进民族工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摆脱对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依赖性,冲破大国技术封锁,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

但是,当前江苏企业明显表现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企业还远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统计资料表明,我省和全国一样,大中型企业设置技术开发机构的仅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53%,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的比例为40%,而在美国和日本则为60%和70%。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行为的良性动力机制。具体来讲,技术创新还不完全属于企业行为,现行政府管理方式和各种政策都明显带有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市场竞争环境虽然已经使多数企业明显感到压力,但这种压力尚不能转化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为企业始终未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性。

从企业内部看,由于承包制条件下的短期行为和企业留利普遍不足,致使企业不想也无法安

排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投资经费。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许多企业不按国家规定按销售收入的1%-2%提取技术开发费用。而且已经提取的部分还经常以各种借口用于技术改造或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费用有不少被用于搞新的基建项目,未能真正用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技术改造项目。然而,国外企业界一般把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1%以下的企业难以生存,至少应达到2%方能维持企业生存,一般应达到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江苏不少企业之所以经济效益差,难以维持生存,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形成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紧密结合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十几年来我省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今后还应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步伐。但是,技术引进和自主研究开发有机结合的机制还有待形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亟待加强。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紧密结合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

3.企业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R&D (科研和开发)是技术创新源头,R&D的投入应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当前,江苏合理的研究和开发投放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江苏1997年的R&D的经费为35.3亿元,占G DP比例只有0.53%,而美国是2.6%,日本2.9%,韩国是1.9%。从R&D经费来源来看,主要靠政府投入,约占50%,企业只占23%左右;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投入要占40%到60%。从产业层次来看,比如机械制造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不足1%,可是在日本可以达到4%至10%。国外电子集团的技术开发经费一般要占年销售收入的20%,而江苏的熊猫集团仅占3%。因此,江苏企业要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凡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水平开发中心,使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改善,并创造条件吸引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各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

2.提高工程化能力。要努力提高工程技术集成配套能力,提高成套技术状备水平,提高技术、资金、装备和材料优化组合的能力。要努力搞好设备改造、更新、技术配套、工业试验、质量管理、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等基础工作,以提高科技成果工作化的成功率。

3.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应当通过建立市场的快速反应网络体系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运用先进的通信手段,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制定正确的市场进入战略和产品研制规划。

4.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人是第一位的。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造就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要造就一支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面又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的营销人才。从我省现实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对人才能力的培养。

5.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首先是在吸收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组合和进行二次开发;其次是进行资金、技术、装备、材料等生产资源的有效结合,并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努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并以品牌为龙头,带动相关产品的发展,努力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工业性试验,提高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实施制度及管理创新是提高品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中,经济运行与企业经营行为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企业发展无非是企业在一定机制支配下,依据企业筹集

资源的能力和外部环境的规定进行决策及其运行的结果。

目前,江苏企业的经营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体制转轨阶段的过渡性特征:一方面,经济改革以来,到目前中央与省一级指令性计划产品的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至20%以下,加之企业承包制的全面推开,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经营管理自主权。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又是不充分的,企业决策在很在程度上受各级主管部门的左右,加之由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宏观经济管理上体制和政策没有也不可能立即适应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决策必然是无序的或极不规范的。

针对上述情况,江苏首先必然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其次必须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和改革。

1.企业制度创新:

以名牌企业为重点,在竞争性行业进行改组:

江苏品牌竞争力量最强的两个企业春兰集团是集体性质的股份企业,小天鹅也是股份企业。而国有性质的企业品牌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重点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尽快建立起以清晰的产权关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在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制约关系为保证的现代公司企业。

在江苏竞争性行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可以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少部分具备条件的改组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两类公司中,有的国家可以控股,有的国家也不一定控股,但国家和集体的股份总额一般仍保持主体地位。而且在改制过程中,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可以适当加快一些,目的是较快的改变其制度和机制。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可以相对慎重一些,但必须坚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化地运作,不能搞随意性很强的种种变通办法,导致公司制企业中新的扭曲现象产生。特别是在新发展的、股票可以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中,应该做到个人股、法人股、国家股同股同权、同股同价、同股同利。对有市场、有潜力的高新技术名牌企业应支持优先上市发行股票。

2.管理体制的创新

针对江苏品牌资源缺乏,分布面偏小,品牌部分力不高的客观情况,加强我小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日益重要。主要措施有:

(1)加强江苏产业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首先,要制定全面的切实的江苏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扩大江苏品牌在各行业的覆盖面,要求在各重要行业如医药、烟草、鞋类、服装、食品、日化、汽车、软件类、电子、计算机、精细化工等行业,能打出1-2个国家级品牌,在少数基础好的行业能产生1个以上的世界级品牌。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新品牌、保持和发展原有品牌、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2)完善各项激励政策。创品牌是一项关系到江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资源开发工作,激励政策的形成要坚持效率与收益平衡原则,短期激励措施与长期激励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激励政策应包括:鼓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确定一批“产学研”联系点,进一步探索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总结表彰“产学研”联合的先进单位、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允许科技人员入股和参与分配,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由此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一些重点行业可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并及时总结经验。

(3)加快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促进人才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黄明晴)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有企业改革的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不否认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私有化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是在西方产权理论误导下才出现的,而民营化改制恰恰又成为国企私有化的隐蔽形式。因此,必须揭示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实质,解释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反思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思想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营化;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所有权;产权改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2674(2006)06 收稿日期:2006 —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CJY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美平(1970-),女,山东曹县人,经济学博士,河南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产权理论误导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的确需要对其进

行改革。其中,产权改革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之一然而,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哪一种产权观作为指导思想却是我们首先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改革开放中,客观存在两种产权观:马克思主义产权观与非马克思主义产权观。前者认为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谈产权,解决产权问题必须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坚持按社会主义产权规律办事;后者则以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清晰” 为名义,提倡走私有化道路。而国内个别学者所谈到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指导思想正是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清晰论”。 运用西方产权理论,他们是这样来论述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首先,认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掌握了企业的实际剩余权。其次,分析了国有企业的这种变化是一种不规范的产权分离体制,即名义国家所有权和实际企业所有权的分离。再次,指出国有企业这种不规范的产权分离体制的弊端,即为寻租者提供了机会,破坏了公平竞争,而且,即使从纯粹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同时,又阐明了产生这些弊端的结果:不被法律承认的企业实际所有权往往会产生大量短期行为。最后,个别学者为我们指出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制方案――把不合理的名义国家所有权的外壳脱去,转变为名符其实的企业所有权。这就是国内个别学者所主张的民营化――主要由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显然,在个别学者看来,国有企业产权是不明晰的,而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的方法是让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也就是说,企业所有权落实到具体的经营者名下,这才算实现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1,企业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 2,可以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3,可以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4,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 5,可以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 6,可以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实质上就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服务”,通过提升管理来最大效率的适应公司的资源,1、人力资源;2、物力资源;3、财力资源。 信息爆炸的增长,信息的透明化越来越开放,单靠以前的垄断和不透明来赚取差价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人对金钱的追求。 只有通过“服务”来最大程度的削减企业的费用、增加企业的收入,通过管理来提高效率,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无法生存下来。 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源的重要性 物质资源包括原材料,资金,人脉,占地面积,厂房,办公大楼,业务来源,市场占有份额,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文化等,作为企业生产,产出,高效运行的必要组成元素和构成部分,企业管理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分配,使得组织内部和外部高效运行,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目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物质资源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决定企业目标能否达到期望效果或者超标的前提和保证,由此,物质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企业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特别是企业,人才更加重要,企业的职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管理理念决策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本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 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据查有关资料证实: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90%是20世纪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19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企业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和用户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据相关资料透露,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 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四是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转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 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实行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内容当中的关键,捕捉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使信息为我所用。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需,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 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盘点中国企业创新现状

工人日报/2006年/10月/26日/第006版 科技时空 为全面了解中国企业创新状况,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进行了企业创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已经从思想上开始普遍重视创新,但因为筹资困难和技术人才短缺等种种因素制约,也使得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上还不尽如人意—— 盘点中国企业创新现状 本报记者马兰 尽管企业已经从思想上开始普遍重视创新,但“创新收入仅占中国企业总收入一成”、“中国企业研发经费仅三分之一用于创新”,国家统计局近日推出的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还是多少让中国企业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的不易。 这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指出,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立的“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据介绍,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创新状况和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国家统计局于今年9月进行了这次企业创新专项调查。 调查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对象,挑选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哈尔滨、合肥等4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每个城市选择了40家企业,涉及制造业、建筑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称,这些地区企业的创新情况代表着中国企业创新的基本方向。 思想上普遍重视创新 调查结果显示,从主观认识上看,中国企业开始普遍重视创新。超过一半的企业“非常重视”创新,近四成“比较重视”创新,重视程度“一般”或“不太重视”的只有不到一成。 企业普遍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比低价位扩张更重要。当问及“什么是目前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时,调查结果显示,约六成的企业选择“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明显高于选择“独特的设计”、“低价位”和“品牌”等的企业比重。 创新现状不容乐观 与思想上的普遍重视不同,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仅三分之一用于创新。企业研发经费主要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仅三分之一用于属于创新范畴的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 根据这项调查,企业研发经费的33%用于“改进工艺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31%用于“以完善现有技术、拓展产品用途为目的的开发研究”,24%用于“完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估计3年内能实现商业化)”,9%用于“基础研究(至少3年内不实现商业化)”,3%用于其他。 调查同时显示,内部筹资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内部筹资,而贷款只有12%,政府资金、合作伙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合计不到5%。 “企业研发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筹集,社会对于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机制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认为。 另外调查也表明,创新收入仅占一成。目前我国企业收入70%来源于现有传统产品及服务,20%来源于对现有产品及服务的延伸或改善,只有10%来源于创新。“尽管创新已经带来多方面的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为企业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电气党委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作为纪委工作的重点工作抓,而作为世界级工厂建设的企业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企业内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发展 1、企业内部控制含义。 常用的定义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简称为企业内控。 从上述我们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2、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中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2001年底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被曝光后,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晚。直到2008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控规范的发布是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整合。企业对于内部外部的风险可以得到更系统有力的控制。内控规范为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即解决了什么是内控的问题,又解决了怎样开展内控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能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的控制。纪检监察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参与和监督检查等形式,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 及

运作管理-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

四、服务运作过程、管理过程与制造业的主要区别 上述的服务的产出特点决定了服务运作过程和管理过程与制造业相比,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点可概括如下。 1、制造业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运作,而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组织服务运作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通常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或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采购所需物料、安排所需设备和人员,然后开始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人员缺勤、产品质量问题等引起的延误,都可以通过预先设定一定量的库存和富余产量来调节。因此,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而展开的,主要控制对象是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而在服务业,运作过程往往是人对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先制定周密的计划;在服务过程中,即使是预先规范好的服务程序,也仍然会由于服务人员的随机性和顾客的随机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2、在制造业企业,产品和生产系统可分别设计,而在服务业,服务和服务提供系统须同时设计 对于制造业来说,同一种产品,可采用不同的生产系统来制造,例如,采用自动化程度截然不同的设备。这二者的设计是可以分别进行的。而在服务业,服务提供系统是服务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服务的“环境”要素),不同的服务提供系统会形成不同的服务特色,即不同的服务产品,因此这二者的设计是不可分离的。 3、在制造业企业,可以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而在服务业企业,往往无法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 市场需求往往是波动的,而企业的生产能力通常是一定的。制造业企业对应这种需求波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库存,预先把产品制造出来,以满足高峰时的需求或无法预期的需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一定的生产能力。而对于很多服务业来说,却无法预先把服务“生产”出来供应给其后的顾客。例如,航空公司某航班的空座位无法存起来出售给第二天的顾客,饭店的空余房间也无法放在架子上第二天再卖。因此,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说,其所拥有的服务能力只能在需求发生的同时加以利用,这给服务能力的规划带来了很大的特殊性。 4、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系统是封闭式的,顾客在生产过程中不起作用,而服务业企业的运作系统是非封闭式的,顾客在服务过程中会起一定作用在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顾客通常不介入,不会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任何影响。而在服务业企业中,“顾客就在你的工厂中”。由于顾客参与其中,顾客有可能起两种作用: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在前者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利用这种积极作用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在后者的情况下,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这种干扰。因此,服务运作管理的任务之一,是尽量使顾客的参与能够对服务质量的提高、效率的提高等起到正面作用。 5、在制造业企业,“生产运作”、“销售”和“人力资源管理”三种职能的划分明显,而在服务业,这样的职能划分是模糊的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产品生产与产品销售是发生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活动,很多产品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流通渠道才能到达顾客手中,因此这两种职能划分明显,分别由不同人员、不同职能部门来担当。进一步,由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质量用严格的技术规范来控制,人的行为因素对生产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于服务业来说,由于是人对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论资本市场的完善、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

论资本市场的完善、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本文认为,国有改革的核心症结在于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缺陷。国有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口就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自身功能的完善和发展,既可以为国有开辟新的资金源,降低高负债率;又能通过完善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而改善融资机构,提高国有的绩效;还能通过流动性功能的加强,促进产权重组。其核心是构建一个完善、成熟、规范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最终从微观的、供给的层面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需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有改革资本市场 一、国有改革的核心症结——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有低效率和普遍大面积亏损问题十分突出,尽管三年的改革与脱困攻坚战已取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国有脱困的基础并不牢靠,长期困扰国有的一些深层次、核心问题尚未被全面解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有所面临的困难,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格局、融资体制不合理的问题,的融资结构(资本结构)、融资体制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股权结构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则导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从原来的国有改制而成,其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存在着以下重大缺陷:第一,畸形的股权结构。股票的种类过多,既有按投资者身份划分的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又有按投资者地域划分的A股、B股、H股、N股等,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而且,非流通的国有股(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过大,一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分布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二,残缺的股东控制权。股东行使控制权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所谓的“用手投票”,即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二是所谓的“用脚投票”,即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转让所有权来影响股票价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经营。按照我国的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尚不能自由流通,虽可协议转让,但严格的限制条件和行政干预,使这种有限的转让并不能真

企业创新现状透视

企业创新现状透视 最近中美贸易之争波及中兴,一时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喊冤者有之,鸣不平者有之,哀其不幸亦有之,不同的视角,大家莫衷一是,在这里我不想触及政治,我只想从此事件发生中帮大家解读一下中国的企业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囧境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反思一:应用创新代替不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才是应用创新的原点。中国式智慧我们没有技术原创但是我们通过应用创新走在了前面,但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5G网络技术应用创新我们是走在前面,但是却有可能败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系统创新,中国式智造会随时夭折。 反思二:技术创新不够反应我们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为了建设新中国我们曾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有拿来主义的魄力。在那个年代,一穷二白没有基础为了发展拿来没错,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囫囵吞枣的拿来不做消化,注定要受制于人。中国每年专利申请排名很靠前,但是实用新型占很大一部分,真正技术原创创新还是比较少,尤其是作基础研究创新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基础研究创新型人才远没有得到重视。 反思三:有创新但是不系统,不成体系。为什么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好多创新型人才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非得出走国外,究其原因:国内缺少创新相关配套体系,这样有创新但是上下不配套,创新被闲置浪费,没办法好多创新型人才被迫出走。 反思四:急功近利。好多企业在创新方面耐不住寂寞,抗不住利

益的诱惑。 反思五:政策不配套,激励效应不明显。粥少僧多,管理不善,好多奖励创新和鼓励创新的政策被撒了胡椒面或被套取或挪做他用;或者更有甚者被一些假创新套利。 反思六:剽窃创新或者造假成本太低。从未被超越,只有被模仿。监管不到位,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企业打假成本太高。有时假李逵还会干死真李逵。 。。。。。。。 过剩经济时代,企业靠提高运营效率获得的成本优势将很快被快速增长的人力成本、原材料、房租、土地等淹没,失去成本优势将举步维艰,要想走出经营的困境,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中兴事件不是一个孤案,更不是个案。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全球化程度很高,通过几十年走出去,引进来消化吸收,中国在通信技术集成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面,但是我们的成功不是站在自己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稍有不慎我们将万劫不复。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中国企业家今日之成功,未必明日依旧会成功,唯有戒骄戒躁,拿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才能走出目前困局,靠创新重新赢得真正的尊重和永续成功。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我国国企改革新发展 肖亦舒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密切的同时,对国内经济的成份,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消除不适应市场的因素,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要求。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动向。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当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模式,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改革成本。由于国有企业较多的承担了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的责任,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建设由于需要巨额投资、并且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导致一般的企业无法承担。而国有企业在其中一直承担着重担,并且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只有敏锐地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够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新优势,以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支柱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三阶段 我国国有体制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点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第二阶段开始于1993年,由这个时间可以联想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据此可知题干中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指流通体制的创新;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分析。 1、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有资源占有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实现经济体制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最理想状态是“帕累托最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成本代价而无法达到

企业运营管理有什么重要性

企业运营管理有什么重要性 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是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协作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微观效益。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比较优势;二是降低交 易费用。 首先,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通过社会分工的细化,能够发挥不同利益主体的比较优势,使有限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每个市 场参与者的经济收益。因此对于不同协作者比较优势的认识和利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而有计划的分工协作,能够更好的识 别和利用企业成员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系统的构建,提髙合作者 的整体收益。 其次,对于协作者比较优势的识别和利用是有成本的,不管是对于比较优势的识别,还是对于比较优势的利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 时间和精力,占用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是市场经济的交易费用,在实践中体现为发现交易价格的费用、建立和履行合作契约的 费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易费用在生产经营活动费用中所占 的比例越来越大。 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对我们企业来说,好的制度能够使员工积极工作,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不好的制度能够使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阻碍企业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和不断修改、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形成适应员工、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首先是应用于标准化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等。企业如果建立了全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公 司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广泛调动,企业的各项工作就能 够顺利开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公平就是靠制度 来体现的,效率也是靠制度来促进的,效益是靠制度来提高的。 2、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容易赢得商业机 会(买产品先要看设备,做生意先要看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体系构成的重要内容,有人把规章制度称为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保障。没有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企业文化只能是肤浅的,只会流 于形式,消亡于无形。建设制度化,不仅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不断的制定新的制度,还包括对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 订和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的科学的运行机制。 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推行的效果如何,也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 我们必须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落实,才能更有效地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经 营理念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推行来予以实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立优良的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我认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与企业的工作流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规章制度可以转化为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也可以转化为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工作流程是告诉你怎样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规章制度则重于防范(防止员工犯错);

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途径.doc

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与 创新途径-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的重要的约束机制,具有其他机制所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是具有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发挥最大价值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使企业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笔者将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激励理论是出于对人的自我信任提出的,它认为人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人的动机则是出于对需求的追求,由此可见,激励实际上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激发其内在动力,这种动力通常表现出热情的情绪。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取决于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激励理论就是从这三方面入手取得预期效果。 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通过试验调查提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是指能够对员工身体健康存在促进作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低于员工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当员工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形成中性状态。而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态度和满意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 1.激励机制的简单化和物质激励的矛盾

很多国有企业在对激励机制的理解上存在失误,从而出现对激励机制的简单化现象,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将激励和金钱画上了等号。有些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资和奖金上下足了功夫,严重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没有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往往没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由于没有对员工的真正关心和激励造成员工更多的不满,得不偿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原因是企业在奖金和工资的发放上常常按照员工的工作年限长短而非工作业绩来看,致使那些原本积极性较高的员工出现不满,最终达不到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另外有些企业对员工的精神需求体现出更多的关怀和激励,否定了物质的作用,使得很多想要实质性奖励的员工得不到激励。如何处理好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这对矛盾,是国有企业在对激励机制进行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2.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的表面化 很多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中建立起了激励机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在实际的激励实施上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导致照搬其他企业的激励机制而不是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此外,绩效考核作为国有企业进行激励的重要措施,经过这多年的改革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制度,却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考核人员的懈怠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无法为激励机制提供科学公平的参考和依据。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途径 1.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 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实现最大激励效果。这要求企业经营对企业员工加强了解,通过对员

中国企业创新认识的四大误区

尊敬的企业家朋友们:多年来,我因工作之便奔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创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而亲见的种种鲜活案例,也帮助了我对创新理论的研究。正如大家所知,国内的大企业如海尔、TCL等都曾做了许多尝试以求突破它们的停滞状态。他们常用的方法包括重组、收购、开发新产品线、多元化,但目前看来好像都不成功。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我想,在讨论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正视中国企业中经常存在的一些误区,这也是我在这封信中要讲述的主题,希望这封信能够给各位企业家带来一些启迪。第一个误区:产品创新,科技领先就一定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诚如诸位所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专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家也通常采用专利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但现实是中国的专利数量不断攀升,而企业能从专利中获取的利润却少之又少。比如,“2006年1月到10月,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已接近2.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高达9000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1.6%,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利能转化生产、推向市场的只有不到10%。”事实就是如此,只有很少的专利能给公司带来财富,大部分的专利都不能为公司产生价值。公司要寻求发展,也不是单纯提升专利数量就可以实现的。另外,也有一些企业确实使科技专利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创造出了有着很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并且已在投入市场之后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其净利润却总是很快下降。开发新产品所带来的优势总是不能持久。有时候,企业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研发。但这不仅会增加创新的成本,而且在同一环节经常进行创新活动会造成回报递减,由此所获的净利润率也逐渐降低。可见,产品创新也并不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持续发展。比如,在 创业板 上市 的以SUB闪存盘起家的朗科科技,在1999年曾研发出全球第一款USB闪存盘,可以说在技术和产品方面都走在了时代最前沿,但很快朗科科技的主营业务就受到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冲击,也受到国内同行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为了摆脱困境,在2011年,朗科科技推出“云优盘”概念产品,但无奈国内移动存储行业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产品利润不断走低,整个移动存储行业都已前景堪忧。因此,即便在技术比拼、产品比拼中,朗科科技可以获胜,它仍然无法拥有乐观的前景。朗科科技于2010年初上市以后,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下降18.07%;净利润2021万元,同比下降49.07%,就证明了这一U盘开启者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在今年的4月1日,朗科科技宣布临时停牌。可见,科技只能提供商业创新机会,好的产品也只能帮助企业实现短期效益,要使企业保持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既不能依赖于科技,也不能依赖于产品。中国企业更绝无可能单纯凭借科技上的突破实现突围。当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并非没有价值,我只是要说,它只能是你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是主导。第二个误区:单纯信奉价值链理论,陷入“MADE IN CHINA”的工业革命旧思维!如果有人问,如何增加企业利润?我相信,回答会五花八门,但基本不会脱离以下答案——在科技上创新、研发新产品、优化流程、降低成本……而这些答案事实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源自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企业家们都深受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也仍然是我们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但是,波特价值链有一个弊端,就是它是以产品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理论。一旦价值的缔造不再完全依附于产品,以这一理论为依据来制定策略就难免出现问题。上面我提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都不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其根本原因也在这里。无论是科技专利还是新产品,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价值链模型下的创新,它们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理论在当今市场条件下的局限性。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联想,在PC市场上曾经风光无限的联想近些年却徘徊在亏损的边缘,虽然这与联想并购IBM电脑业务消化不良有关,但主要原因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PC行业整体上被逐步边缘化,所以才有不久前联想CEO杨元庆疾呼:“谁跟不上时代步伐,谁就是下一个柯达。”联想是中国 制造业 的骄傲,但是长期坚持产品导向,以至错过了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机遇,当时虽然办了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