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及最终目的加以思考,克服脱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行大众化教育,并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个性张扬

1.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基本上是每十年一次。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才。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却又是十分迟缓的,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50年前的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很显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越来越激烈。其次,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再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教育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变革 潘懋元,肖海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在大众化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分析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0520026206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 (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And t he changes affect t he way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G iving st udies to t he changes is helpf ul to const ruct rele 2vant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t he logic rela 2tions ,t he paper p robes t he changes according to t hree items :t he realities base and guiding t ho ught 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t rans 2formatio ns of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 ure and system ;change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 ? 62?2008年5月第29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8 Vol.29 No.5 3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潘懋元(1920-),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肖海涛(1965-),女,湖北浠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孙彩霞李占稳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上,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关键词】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1347)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彩霞(1957 ),女,河北清河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教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地方院校在高等院校总数中约占70%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把地方院校打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并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 高校定位指一所大学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一所“错位”的高校,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地方高校的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标准和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地方高校作为大众化阶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 被关心,这样就不会在阳光下产生阴影。首先新生刚到校时,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会使学生有一种见到老师有又回到家的感觉。感到老师的的亲切关怀而觉得温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新生抓起,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在第一学期期中的一段时间,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前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行为等方面表现做分析、点评,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发扬长处,继续努力。其次,在期末考试阶段到学生放假离校的一段时间,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这些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总有关心他的人,使小爱变大爱。 七、协助班级做好学生的考核评比工作 考核评比工作涉及到学生利益及荣誉,诸如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工作应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辅导员因充分重视和尽力做好对学生帮教工作。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级体。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融洽的和谐的关系,那么对于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的动力和积极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努力创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目前微博用户中学生已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比较强大,且信息交流更具便利性,这就给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性和参与性,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关注,这也能快速从辅导员的说教式管理转变为互动式管理,这样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面对面的难言情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日常的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劳动辛苦的付出,而更多的是心血与情感的投入,因为他承担的是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优秀的辅导员是以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9 · 291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其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文章指出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等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开始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历程。几年来,各个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成了社会和高校自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现状 尽管让学生适当负担教育成本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实行成本收费的建议。但调查结果表明实际情形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乐观。虽然家长把子女的教育支出摆在重要位置,但有能力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家庭比例较小,贫富悬殊很大,可开发的潜力有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的物力和财力资源仍然主要由政府负担。据统计,现在高校每位学生缴的学杂费仅是教育成本的1/4,国家要补贴3/4。①而国家投资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近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总在GNP的2.5%左右徘徊(1995年占2.4%、1996年占2.44%、1997年占2.49%),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和高收入国家平均5.7%的水平,②况且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预算的整个教育经费中已经占到了20%,进一步增大比例不大可能,即使今后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也会被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抵消,生均经费仍难以提高。这样,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低水平的教育投入将会带来教学、科研设施不齐全;设备低劣、公用经费短缺、图书资料陈旧等低水平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有限稀薄的教育资源将不得不平摊给更大的受教育群体,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逐渐缩减,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低质量相伴。 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精神因其散漫于群体之中而衰亡,知识则由于被合理地处理到让一切浅薄的理解能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贫困化,除非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实用和物质的价值来表达,否则人们是不愿付出努力的。”③这一观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 ?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300万人,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数达到2500万,是2018年的4倍,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特点 ?(1)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人为性。2018年,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也为了刺激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改变就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大學精神是大学活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迷失,对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实际,概括当代大学精神迷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将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精神;迷失;重建 马丁·特罗教授于1973年6月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主持召开的“关于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的会议上提出著名的“精英一大众一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阶段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使高校在校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3年的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正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市场因素也已渗入到办学中,为适应这种趋势,各大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组织形式以及内部结构,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大学的大学精神却在不断迷失,大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我国大学精神的迷失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1.1大学精神的内涵 对大学精神含义及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王翼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生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综合以上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之后,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并从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所依托的载体,它的传播、体现所依靠的媒介,以及它最终的归宿、实质三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精神。 所谓载体,即大学精神以何为依托,可以说大学是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马丁?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创立的。特罗教授在20世纪60-70年代在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以及“大众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等概念之后,形成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其中在整个人口中,若18至22岁年龄段中超过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低于15%则处于“精英阶段”;超过50%则可称之达到了“普及阶段”。 上述区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中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入学日益容易。从内容上看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则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也越来越倡导民主参与。 在我国,以1999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大扩招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开始过渡。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主体范围大大增加,绝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其次,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伴随这上述过渡时期特点出现的还有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应当如何平衡的问题。在全国性大扩招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把完成扩招任务当成政治任务硬性压给各高校,不少地方高校受各种利益机制的驱动而大量扩招,使原本紧张的办学条件更趋紧张,多数扩招学校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更趋严重。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隐患;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浴室及体育活动场地极为紧缺,无法满足扩招的需要。此外,一向被社会认为潜力很大的师资也已经处于全面紧张的状态。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质量观 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超过15%,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可以满足更多的人上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但高等教育数量的快速扩张也使人们对教育质量产生担忧:从教师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使高校可供发掘的师资潜力十分有限,生师比例在不断上升,再加上师资的结构性短缺,许多热门专业的教师更显匮乏;从办学条件看,高校扩招使学校的教育设施更趋紧张,办学资源被稀释,生均指标全面下降;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扩招使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到影响,也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就业的压力,一些专科学校将面临生源质量问题;从管理角度看,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骤然增多,教学、生活等管理活动明显增多,如果管理主体水平没有提高,管理质量难免下降。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价值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应从思想上转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树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的教育质量观,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精英教育质量观不利于社会进步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它背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主题,又阻碍了通过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质量标准是个发展的概念,高等教育应以时代主题作为确立高教质量标准的指南。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针对不同发展主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有个优先性原则。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2。树立多样化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会出现多种类型,它们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社会适应性。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和典型特征。多样化质量观要求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高等教育的各种培养方式同时并存。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入学门槛降低,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扩展,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发展多种教育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高档次,规模大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低。所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建立多样 3.树立整体性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仍然以培养人才为主,但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得到极大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只是单一的精英目标型人才的质量。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对优化人的生活质量和品位的功能,对社区和职业生活的贡献等,都是进行质量评价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确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去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需要,在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作用发挥上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 4.树立特色化质量观。高校的特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越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也越多样化,两者是正相关系。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多样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特色纷呈的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者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和学生,这两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各个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就人才培养来说,其特色主要反映在规格的差异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途径的不同配置,就构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特色就是创新,注重特色就是教育质量观创新的深刻内容。只有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不同高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个体而言,特色仅是局部优势,但对整体而言,诸多个体的局部优势就构成了整体的全面优势。二、建立适应大众化新形势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高教质量保障体系指的是参与高教质量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发挥高教质量保障功能的运行规则,以保证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它一般包括质量保障组织系统、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激励反馈系统等四部分。 1.保障组织系统。高教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在各国并不完全相同,这些机构可以是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也有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机构。如法国“国家评价委员会”就直接对总统负责,政府无权干涉,以保证评价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美国的“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是纯民间性的,由分布在全国的39个专业性认证机构组成。这些国家的质量保障机构在质量鉴定和质量管理上是完全独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一般是由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 2.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科学地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应该有一套科学地收集信息的办法,设置一个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系统。信息的收集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后,究竟如何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要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在信息多渠道来源的基础上,还 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样本量,才能保证对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 3.评估诊断系统。高教质量保障涉及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系统,包括办学方向、师资情况、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等等。评价与诊断就是要对这些方面信息处理完毕后对结果做出分析,这是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帮助高校认清自我、改进不足,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确立或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层次,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就业形势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就业形势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必然性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就业形势,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给就业带采的机遇和挑战,并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提出了几点意见。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形势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对我国各个层面的渗透,民众对高等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充分意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价值。教育消费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势所必然,也必定能够实现。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就业提出了新挑战 1.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带来就业的大众化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地扩大招生,到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超过320万,2003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335万,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GDP的增长将保持在7—8%,社会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除非第三产业超常规、突飞猛进地发展)是一个在600~900万之间的“常数”。其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或“精英”岗位是少数,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初级工作岗位。在这种形势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就业岗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精英”岗位就业,另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非精英”岗位就业。这必然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在社会中,就业岗位层次的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岗位层面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的,“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和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此时,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充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社会较高层次的“精英”岗位上就业。这种精英式的就业,在计划分配的毕业生就业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政府按照“国家干部”的身份,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到高级技术、管理等专门的或专业的岗位上。在人们的意识中,大学毕业生是被人羡慕、尊重,甚至是被推崇的“社会精英”。这种观念多年来严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需要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国家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即人学率在IMW)%.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献来源积极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张金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文献出处】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编辑部邮箱2001年04期 【摘要】加快贵州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方州要在200l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以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继续改进和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深入开展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分类指导,按地区、分阶段推进。 2、根据大众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从精英的体制向大众的体制转化的过程”(2).这种过程实际代表了一种双向的进展 文献来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看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胡国强美术学报, Art Journal, 编辑部邮箱2005年03期 【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步入一个大众化时代,这将使高等教育从大一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学改革思路也必然围绕这一趋势进行;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而“知识套餐”式的模块型课程,能较好地将学制弹性化、学分制、选修制的部分优势结合在一起,更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3、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机会 文献来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苏州高等教育的若干设想柳袁照苏州十中校长苏州; 【文献出处】教育发展研究, 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编辑部邮箱2002年10期【摘要】作为一个中等城市如何构建具有自己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特点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苏州要完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18至22周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50%,如何实现此目标?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 4、按照马丁·特罗(martintrow)的观点,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在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所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献来源坚持以成才教育为导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思想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李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湖北黄冈; 【文献出处】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编辑部邮箱2005年01期 【摘要】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多层次和动态性特征,决定了以成才教育为导向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必须始终自觉坚持的一个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以成才教育为导向,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帮助大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引导他们走全面发展的道路;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期待和要求,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 5、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地区、国家为所有适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这一提法源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关于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学说:适龄人口中接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众化教育弊端凸显,针对大众化教育弊端,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措施 正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在一批优秀学者的倡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后模仿前苏联的高教模式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带有盲目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机勃勃。我们应当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说到底都是由人才转化而来的,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大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有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有高等教育行政化,产业化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总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弊病百出。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端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大众化教育,顾名思义,即教育面向大众,使大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大众化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散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旁边层次。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下降质量向低档次人群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在逐年降低。分数线的差异表明录取新生学习质量也是有差异的。 其次,扩招导致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艰苦。针对这些情形,学校不得不增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为到学习指点,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实现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基础差的学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学说

一、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 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 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普及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提升。从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报名资格来看,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人很广泛,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2)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3)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高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的发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各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使量和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