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

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有的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有的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3.个人经历个人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早期的个人经历对今后的心理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在单调、贫乏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心理的成长往往会出现障碍,长大后会出现冷漠、冲动的性格,而且行为往往偏激。孩子在早期一般都以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身上有不良的行为和缺陷,孩子就会模仿并内化,导致出现不适应社会的行为。而从小受到长辈和父母溺爱的孩子,独立性比一般孩子要差,往往会依赖别人,自己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4-性格能力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决定一生的命运,因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核心,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内向的人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冲动型的性格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活泼型则很难集中注意力来长时间专注到一个问题上。这些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碰到不适应的环境,可导致心理失调,出现心理障碍。

5. 情绪影响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很大,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只有适度的情绪有利于心理键康。如,过度的兴奋和高兴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障碍,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性疾病。适度地愉悦可以减少心理的压力和紧张感,使人放松,身心和谐。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在家庭教育中,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

(1)家长的价值观

(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往往运用斥责、体罚、剥夺儿童权利的方法强迫孩子服从,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并形成自卑、敏感、退缩等个性的缺陷;

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往往缺乏教育的信心和耐心,对孩子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将使孩子是非不清,对人无情,推卸责任,缺乏情绪控制,并有较强的攻击性;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父母把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过分迁就和袒护他们,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到挫折和委屈,还认为这是出于一片“好心”,家长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易使孩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特点;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协作性,孩子常表现出直爽、快乐和善于交往的特点。

2.家庭变异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婚、下岗、生病、去世等,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1、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下:

(1)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已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并由此形成悲伤、无奈、紧张的情绪体验与恐惧、焦虑的心理。

(2)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由于孩子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家庭结构的变故,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怕被人了解而自觉离开同学、离开集体,变的孤独、敏感、沉默寡言,逐步自我封闭,对一切事物心灰意冷。

(3)冷漠、攻击的心理。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压抑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往往难以自我调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会发泄,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2、父母下岗

下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家长的心理压力大,往往表现出心灰意冷、不求上进,容易形成烦恼、痛苦、自卑的心理,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极易导致夫妻争吵,或拿孩子出气,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孩子看来,父母下岗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没面子,常常因担心同学瞧不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3、亲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

有的中学生最亲近的人不幸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极度的悲哀,对生活失去兴趣等。一般说来,这种心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除,接受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同学对高中生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高中生的基本人际关系。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他们已经从简单的一起度过时光,他们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更强烈。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高中生对平等关系的向往。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

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

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异性同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异性友谊中,高中生主要体验到的是信任和安全感。同时发现,女生的同性朋友比男生少,所以作为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对这种友谊加以棒喝,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适得其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反感。2.班级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

1、团体对高中生个体行为的影响

(1)顺从和服从: 个体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他人意愿或团体规范的行为。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他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他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都会影响到他对命令的服从。③情境因素。例如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怎样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第一,合法权力。比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第二,责任转移。

(2) 从众:

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④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成员较容易从众。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①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个体的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2、班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

3.教师期望效应对高中生的影响

教师期望指的是教师对学校环境中学生行为的预期信念。

教师期望具有特点

⑴教师期望是由直接的、间接的和推断的经验形成的。

⑵教师期望会扩展到不同的教师以及其他学生。

⑶可通过教师的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行为。

⑷教师期望一旦形成就相当难改变。

期望效应是通过教师期望而影响学生的成就和/或行为的效应。期望能够维持学生现有的行为和成就。期望能导致新的行为和成就模式。正面的期望产生正面的影响,负面的期望产生负面的影响。

期望怎样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或成就?

⑴教师透过自己的经验或从他人获得有关学生的期望

⑵教师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

⑶学生意识到期望并做出反应

⑷持续效应和预示效应

4.教师人格特征对高中生的影响:

①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②教师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③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5.教师极端行为对高中生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

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网络传媒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1)文化背景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文化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文化背景使儿童健康发展,落后的文化背景则阻碍儿童健康发展.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某一时期流行的思潮和生活方式,人们习惯把它比喻成“大气候”。它对儿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健康的社会风气可激励儿童奋发向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人格不断完善,心灵获得升华。

(3)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学生,由于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

(4)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影响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影响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网络、电视追求的多是通俗性、表面性的内容,若学生长时间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就易养成思维迟钝、不善于思考的坏习惯。第三、削弱中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面对网络、电视的强大影响,中小学生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和自我塑造能力,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试卷1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分数:2.00)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解析:解析:如果题目强调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发展期,则为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反映。而本题强调的是这两个时期的高速发展,故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称为该行为的( ) (分数:2.00)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解析:解析: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 3.人的感知运动的发展总是先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特点的( ) (分数:2.00)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解析: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如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抽象思维。 4.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顺序都具有一致性。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 ) (分数:2.00) A.普遍性√ B.阶段性 C.渐进性 D.适合性 解析: 5.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特点的是( ) (分数:2.00) 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 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 C.不可逆转的时期 D.0~3岁的时期√ 解析:解析:个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期并不都在3岁之前,如4~5岁就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6.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分数:2.00)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方向性

最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汇编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 确定的先后顺序。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儿童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 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 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成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里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P67) 5、道德情感: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6、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等) 7、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自然美感,艺术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8、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等) 9、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和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等) 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P36) 1、青少年的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 并能围绕目的展开象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 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 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确、完整的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又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很好区分现实和虚构,会主动抑制不符合现实的想象,想象中虚构成分逐渐减少。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2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2012年烟台市市直) A.5~6岁 B.7~8岁 C.10~11岁 D.12~13岁 2.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2013年莱芜莱城) A.场独立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冲动型 3.个体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这种认知风格是【】(济南市直)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8岁的孩子属于【】阶段。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怯怀疑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5.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顺序都具有一致性。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A.普遍性 B.阶段性 C.渐进性 D.适合性 6.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归因是【】(2012年莱芜市钢城区)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机遇

7.某个阶段的儿童常以表面的实际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大人就是好孩子。他处于【】(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A.他律阶段 B.自律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 D.道德阶段 8.如果儿童处于2~7岁的年龄阶段,那么它属于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喜欢数学且对理论、抽象东西感兴趣的学生的认知风格是【】(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0.儿童对形状形成正确知觉的关键期是【】岁。 A.1 B.2 C.3 D.4 11.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救妻子是丈夫应尽的义务,所以海因茨偷药是应该的。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淄博)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12.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2014年青州)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学龄初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 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 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3 4 1 -1924) 2 作用。 3 ) 4、任 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况进行新的教学,也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ation)。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通过适应达到一种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1 2 但还不能很 (3 概念, (4 3 (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 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作用。 这时习得的经验主要是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而不是社会性经验。 (3)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 社会环境不是发展的充分因素,它们想对主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它们能被主体所同化的基础上。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因素起着一种调节作用,使心理活动朝着一定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 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

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自我保护

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自我保护 论文摘要 本文在基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乘务员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介绍,根据调查获得的情况,对影响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从工作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乘务员存在的心理与自我保护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工作单位和乘务员个人两个方面来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加强自我保护的的措施。研究旨在了解空中乘务员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影响空中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与自我保护,以便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措施,改善和提升空中乘务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乘务员;心理健康;因素;自我保护

第一章乘务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本文对乘务员心理健康的探讨基于狭义上。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心理健康与否呢?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最新国内的研究结果,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2)情绪反应适度,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3)意志品质健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4)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5)个性结构日趋完善,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6)良好的人际交往,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7)行为得体,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8)反应适度,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 二、乘务员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 1.乘务员心理健康 乘务员心理健康是指针对乘务员这一类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的评判也是基于心理健康八个方面的内容。

山香2016年教育心理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得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学生心理发展得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得时期。注意:2岁就是口头语言发展得关键期,4岁就是形状知觉形成得关键期,4~5岁就是学习书面语言得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得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得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得效果。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得阶段特征 (一)中小学阶段在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 1、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阶段) 童年期就是个体一生发展得基础时期,也就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得时期,此阶段学习开始成为儿童得主导活动。表现特点: ①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基础。 ②自我意识:儿童得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开始有了一定得评价。 ③道德:道德概念从直观具体、较肤浅得认识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得认识,开始从动机与效果得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 少年期就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得时期,表现特点: ①总体特点:半成熟、半幼稚得特点,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得矛盾。 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得独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与主观性; ③心理活动得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得行动; ④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⑤开始关心自己与别人得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⑥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 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青年期就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得时期。表现特点: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研究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研究 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王建人 摘要 一直以来,对影响人心理发展的两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心理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众多流派各执一词,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单纯的“遗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都是片面的过于极端一元论,现在的心理学家也都已经不再持有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立场,大多采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在回顾以往各派观点的基础上考察现在,从各家争论中分析影响人心理发展的种种因素,并提出一些促进人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发展;影响因素;遗传;环境

Abstract All along,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major factors, "genetic" and "environment" debate has been the topic of psychology dispute over many genres and uncompromising, it has not reached a unified point of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sychology, a simple "genetic determinism" or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are too extreme and one-sided monism, now psychologists have also been held in the past that no longer either-or position , they use a dialectical, holistic approach to this issue, that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now analyz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uma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debate and make some promotion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retrospect on the basis of disparate idea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actors; genetic; environment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 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 09信管1班顾雅玮0910831119 经过小组成员的资料整理和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十条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这十条因素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它们分别是: (一)自身性格和情绪; 人格是一个人在其自然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 理特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体身上最具色彩的闪光点,人与人的不同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同。 人格的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气质上。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 性情,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有人倾向于外部事务)等方面的特点。 有的人像夏天里的一团火: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 变换剧烈。有独特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喜欢新的活动,活动效率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快,说话喜欢与同学争辩,喜欢表现自己。 有的人是春天里的一阵风:喜形于色,这类人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兴趣广,但容易转移;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但表现散漫,有始无终,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情绪低落,稍得安慰或又遇到使他高兴的事,马上就会兴高采烈;善于交际,待人亲切,在群体中精神愉悦,相处自然。 有的人是冬天里的一场雪: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想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外柔内刚,不卑不亢。但过于拘谨,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 不足。 还有的人似秋风中的一片落叶:孤僻,行动退缓,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不爱表现自己;敏感多疑,患得患失。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不同性格和情绪的人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都不相同,如果不能认知到自 己在性格上的缺陷,很有可能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大学生需要优化自己的 性格: 首先,要校正认知偏差。可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去充分体验感受生活,多看些 进步的书籍和伟人、哲人传记,看看他们成功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些对自己性格的改变都会 有帮助。 其次,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随着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相对成熟,随着一个 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其性格的发展也从被动的外部控制逐渐向自我控制转化。如果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一变化,促进这一变化,自觉地确立性格锻炼目标,从而进行自我锻炼,就能对现实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性格特征不断完善。 接着,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要乐观的生活,要胸怀开阔。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从好的方面去想。想得开,烦恼自然就会消失。 然后,乐于交际,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善意的评 价人,热情地帮助人,努力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性格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最后,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个人性格特征中都有好的因素,也有不良的特征,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心理发展的阶段(8个):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4)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岁-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人生全面发展。主要观点: 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有若干发 展阶段构成 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3.个体发展有多种因素决定,存在极大可塑性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劳伦兹“关键期”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学龄初期):四年级(10-11岁)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逻辑思 维为主,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自我意识增强,有力一定自我评价等 2.少年期(初中):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3.青年初期(高中)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主要观点: 1.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 2.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3.人类所有心理反应归根到底是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4.同化: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5.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其认知结构发生改 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进行抽象运算 思维。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思维,无守恒概念

[2020年](发展战略)第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精编

(发展战略)第章心理发展 与个体差异

第2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简述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里主要是指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1.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1)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有优劣之分,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性和注意转移性等注意品质(或称注意的特征)上。所谓注意稳定性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分配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注意转移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或个体面临的任务发生变化时,需要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学生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注意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并且常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如听的高兴时,小脸上喜形于色,笑逐颜开。引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外部原因。 到了小学高年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成熟及教学任务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逐步能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懂得了自觉、自动的学习。到了中学,有意注意在学习中跃居主导地位,表现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断增强,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也在逐渐提高。 小学生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其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鲜、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到了中学,随着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自控能力的提高,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训练,他们注意的稳定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生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及思考问题能力都较差,很难边听、边写、边思考,故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到了中学,学生的书写能力不仅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而且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能够同时在几种活动上投入与调配注意,表现出灵活的注意分配能力。 学生注意转移快慢的标志是速度。速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它随着

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I)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 (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见本考试大纲本章的补充说明);(5)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6)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8)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9)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