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了解制度1.2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粤教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了解制度1.2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粤教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了解制度1.2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粤教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了解制度1.2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粤教版

《1.2 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知道非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认识我国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能力。

4、知道我国的分配制度,理解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对多种分配制度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自主探究

1、导读提纲

(1)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些类型?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态度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2、材料分析

阅读P1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和《1992—2011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变化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二)讲解新课

1、非公有制经济

(1)主要类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4)国家对它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

2、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它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

点拨与启发: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明白:

①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为主体;

②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低)决定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板书设计

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及其作用

1、所有制结构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其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自主探究

议一议

学生讨论:小强一家分别是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的?

现阶段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

1、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七嘴八舌:

材料:某企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允许工人购买一定比例的股份,在工资分配方面实施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计件工资相结合的计算方式,还设立了技术创新奖、产品质量奖、销售贡献奖,使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迅速。

学生讨论:你认为材料中该企业采用的多种分配方式的效果会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2、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它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三)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①我国的分配制度

②为什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这样的分配制度有何作用?

④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之教育与政治 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晌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 (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教材建设、教师待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条件,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同步练习】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答案:B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答案:A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2021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教案 粤教版

2021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2.1.2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教案粤教版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作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的提出;“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目前小康的状况;全面小康的目标。 (二)教情分析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四个尊重”?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3.课时安排:3课时。 4.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总体小康状况,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三)学情分析 现在的多数学生对国情时事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到位的或错误的认识。而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对于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大事,因此,要尽可能地从具体事实入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例中去懂得道理,去感悟知识,去体会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

第一章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第二章第3-4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高三新课 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编户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2. 难点: 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辨证掌握。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汉初,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一)刺史制度 l. 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东汉时,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后来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二)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 1.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西汉承袭这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 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 (三)察举制

九年级政治下册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知识点粤教版

1 / 11 思想品德九年级知识点(粤教版)第一单元认识国情了解国策 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1)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2)由新中国起点低、基础差的现状决定的(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 2、当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 (1)初级阶段的含义 (2)青年学生要面对的现实 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主要矛盾 (2)根本任务 (3)“三个有利于” 三、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改革开放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 11 (5)改革开放使强国之路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2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地位、作用 (1)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地位 (2)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地位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3、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3 / 11 5、实践中的“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的方针 (2)“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坚持“一国两制”,反对“台独” 1.3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 (1)对生产力大战的决定性作用 (2)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状况 2、教育的功能、作用及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1)功能 (2)作用 (3)我国教育现状 3、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关键、意义 (1)含义 (2)关键 (3)意义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情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节 学习重点 刺史制度、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编户齐民制度。 疑难解析 1.对“xx制”的正确理解 汉初,在统治制度上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汉承秦制”主要表现为: ①承袭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并发展为刺史制度;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已有选官制度,但还很不完备,汉朝发展为“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⑤承袭秦朝的户籍、田租、徭役、兵役制,并发展为编户制度。 2.对“编xx”制度的正确理解 编户齐民制度是西汉的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役制度,是对秦朝户籍、赋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编户齐民制度依据户等将全国居民编入所在地方政府的户籍。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自耕农。目的是便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 田租、人口税、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兵役。其中,以资产为标准收取的田租较轻,但按人头收取的人口税及代役的更赋很重。因此,编户制度以人丁为主要收税标准,同时也不能为保证农民劳动时间起到较大的作用。 基本训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是汉朝制度建设的特点。回答1~6题。

1.下列对“汉承秦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汉朝废除xx的苛法,承袭其他统治制度 B.汉初统治尚未进入正轨,暂时沿用xx C.汉朝继续沿用xx的郡县制和赋税制度 D.汉朝在除秦苛法前提下,对秦制进行损益变化后使用2.对下列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沿用xx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B.汉初在地方推选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C.汉继承了秦的察举制,东汉时发展为举孝廉 D.汉沿用了秦的户籍和赋役制,发展为编户齐民制度3.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13州。当时“州”是作为()A.监察区 B.郡之上的行政区 C.郡级行政区 D.县级行政区 4.东汉后期,察举的实际标准是() A.孝廉 B.声望 C.经济实力 D.xx族望 5.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4.3.1 新时代 新要求教案 (新版)粤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4.3.1 新时代新要求教案(新版) 粤教版 教学目标 学习作为广大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压力的存在不可避免,其中考试压力尤为突出,也最为常见。所以教材将克服考试焦虑作为本框的最终落脚点。该框既细化了上一框中的毕业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又为以后求学和就业出现的压力问题,提供了减压的办法,并为其做好了心理准备。 学生分析: 1、学生对个人前途缺乏规划,需要给予适当引导。 2、初三学生普遍面临更为沉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考试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即将到来的中考,学生心理负担更重。对此,学生也很期望外界对他们进行压力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减压,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难点:掌握减压和克服考试焦虑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看下面的案例,就案例谈自己的看法。 1989年,一位叫周武的小学教师对该校小学毕业生的成长经历进行跟踪调查。经过10年的调查,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 淡出” 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讨论:根据你的观察,为什么会有“第十名现象”? (前几名学生往往把主要注意力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则是比较会学习的学生,能很好地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关系)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选择,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怎样创造美好的未来?这节课的学习或许对你有帮助。 二、自主学习 (一)新时代新要求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1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_____已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2、国家正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_____社会。 3、新时代需要什么人才? 4、有位72岁的老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国家放宽对考生报考大学年龄限制的情况下,于xx年、xx年两次参加高考,均因考分低而未录取。这种渴求知识的精神感动了他所报考学校的师生。经过研究,学校特许他作为旁听生上学。 某校八年级4班学习了上述材料知识后,准备召开一个主题班会。 (1)请你为这次班会拟定一个主题。 (2)假如你是班会的一员,请围绕主题发表你的看法。 ((1)①倡导终身学习,争做“四有”新人。②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

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内容。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①教育通过培养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②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点、道德风尚,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②生产力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③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内容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能够引导儿童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2)学校教育能够给儿童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3)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由专职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地培养(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②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保存和继承文化②传播和交流文化③选择和融会文化④发展和创新文化 4. 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1)发展的统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2)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充分利用可塑性引导学生健康发展(4)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良好的影响(5)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回答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是培养各种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 . 教育方针的内涵?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什么是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 我国当代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正确理解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4.试述五育之间的辨证关系 (1)统一性(2)不可替代性(3)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九年级政治期末试卷 粤教版

2020学年九年级第三次月考 思想品德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 A、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我们之所以要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因为它() A、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是我国现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 3、“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这首脍炙人口的《北京欢迎你》,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A、计划生育 B、保护环境 C、对外开放 D、节约资源 4、“物之不齐,人之情也;同在跑道上速跑,总有一个第一。”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共同富裕,全国致富是有可能的 B、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 C、先富后富的差别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D、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5、我国要提高科技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因为() ①发展教育是一切工作的中心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③教育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④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水荒”现象。这表明()①我国水资源总量太小②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形势 ③我国急需采取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④我国农村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不正确的是() A、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意见、建议和要求 B、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C、可以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D、可以通过写大字报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8、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9、2020年11月23日下午,朝韩双方发生炮战。11月28日-12月1日,美韩在黄海举行大规模军演。这说明()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

内容简介· · · · · ·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林德布洛姆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当代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名作之一。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这本书主要以欧美,苏东,中国和古巴为经验对象,研讨林德布洛姆所讲的成型及成熟的世界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组织方式及其意识形态,寻找各种体系的异与同,客观分析它们的起源,现状及走势,比较评说它们的成就和缺陷。 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许多“纯理论”的经典不同(如阿尔蒙德,达尔,亨廷顿等人的作品),也有别于比较经济学——这一学科作为成熟的形态是在60年代才刚刚崛起——的许多重要成果,林德布洛姆的这本书把比较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两大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巧妙地结合使用,娴熟地贯穿制度分析的始终;作为一部“毋宁说更多地是经验的”著述,作者却同时独辟蹊径地在理论和研究手法上提出了新的内容:例如,在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个案”式的主题下面,林德布洛姆教授避开了传统的市场与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集权(集中)与分权(分散)的分析套路,相反,他从权威(国家权力),交换(市场关系),说服(训导制度)三种范畴出发(他称之为“要素”,建构,显示和比较人们平日熟悉的各种政治—经济组织构造之)异同,并阐发了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内在逻辑的命题(论点),如:西方多头政治中趋于明显化的大众化控制的循环;实业界在市场经济内的特权地位以及市场制度的双重领导权;西方的政府和公司在计划和管理上不同于“东方”的创新;权威方式与说服方式(训导式“教育”)的并用与差异(尤其在他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用);市场社会主义的长处,限度以及它在东西方的经验对照(林德伯洛姆取70年代的南斯拉夫,一定程度上还有当时的匈牙利为这一实验的范例)。 逻辑和分析当然有时令人殚精竭虑,但林德布洛姆在书中列举的大量饶有趣味,生动形象的事实证据以及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线索,想必会给勤于思考,择善固执的读者带来仔细阅读的兴致。 作者简介· · · · · · 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Sterling教授。191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称号。曾任美国比较经济学学会主席(1975—1976年),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81—1982年),以及其他许多学界的重要职务。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涉猎广泛且著述众多,主要作品有:《合并与资本主义》(1949年版)《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版,与R.A.Dahl合著)《决策战略》;(1963年版,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7,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这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知识。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和保存最为基础和最为有效的手段)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核心。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执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要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2,精神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一单元认识国情了解制度1.2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粤教版

《1.2 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知道非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认识我国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能力。 4、知道我国的分配制度,理解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对多种分配制度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自主探究 1、导读提纲 (1)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些类型?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态度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2、材料分析 阅读P1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和《1992—2011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变化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二)讲解新课 1、非公有制经济 (1)主要类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4)国家对它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 2、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它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 点拨与启发: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明白: ①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为主体; ②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低)决定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板书设计 富有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及其作用 1、所有制结构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其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3篇

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3篇 高中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新课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进行相对应的培训 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是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了,培训过程中认真观看了视频, 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也感受到很大得收获。 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不能为学生终身学 习打好基础。新课改要改变这一现状,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改 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 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倡导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 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 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必须贯彻新理念,新思想。在课堂中贯彻新理念、新思想,不能空喊口号。 我们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如果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三维目标,则三维目标的定位会非常准确,具有较强的可 操作性,那相信围绕其设计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 学生能力方面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需我们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具备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 达成,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促成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创设合理的 情境,情境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20XX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doc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认识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分析封国制产生的原因、特点;归纳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认识王国问题解决的意义。 2、察举制; 认识察举制是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并理解其概念及目的。归纳察举制在两汉的演变及影响。 3、编户齐民 认识编户制度是汉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掌握该制度的目的、内容及影响。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二:重点和难点精析 1、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包

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3、编户制度 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划分大家、中家、小家三等,隶属地方政府,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资产多者多纳税。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三:知识拓展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与含义: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 (2)产生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最早在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