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微生物学的分支

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3.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主要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常见生化反应;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细菌的分类原则。

主要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2.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3章消毒灭菌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2.熟悉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3.了解超声波杀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主要内容:

1.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

3.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4.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5.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6.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4章噬菌体

目的要求:

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熟悉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

3.了解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

主要内容:

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2.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突变;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主要内容:

1.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转座子。

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

4.基因突变。

5.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3. 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4.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5.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生理学作用;机会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

2.熟悉感染、致病菌、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主要内容:

1.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2. 微生物的毒力;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4.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5.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细菌感染的治疗。

主要内容:

1.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

2.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

4.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

5.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

6.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9章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

2.熟悉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肠球菌属。

主要内容:

1.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2.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4.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5.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6.肠球菌属。

第10章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2.熟悉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肥达氏反应。

3.了解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沙门菌分类。

主要内容:

1.概述,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2.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3.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第11章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致病性:

2.熟悉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了解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主要内容:

1.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2章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致病性:

2.熟悉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了解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主要内容:

1. 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厌氧菌致病条件与所致疾病的特点。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

3.了解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

1.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培养。

2.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3. 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无芽胞厌氧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3.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主要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第15、16章嗜血杆菌属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了解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流感嗜血杆菌。

主要内容:

1.布鲁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第17章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外毒素;白喉的防治原则。

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军团菌属等。

主要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3.嗜肺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放线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

2.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

3.了解诺卡菌属。

主要内容:

1.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2.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

第19章支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体的定义;肺炎支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熟悉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性、与细菌L型的区别。

3.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免疫性;肺炎支原体检查;溶脲脲原体检查;穿透支原体。

主要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2.支原体和脲原体: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20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1.掌握立克次体的定义;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2.熟悉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3.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立克次体结构与组成。

主要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

2.主要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第21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衣原体的定义;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致病性。

2.熟悉衣原体的共同特性;衣原体的培养、致病性与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衣原体致病性。

3.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衣原体的抗原结构、抵抗力;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2.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3.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21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螺旋体的定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2.熟悉钩端螺旋体。

3.了解螺旋体的种类;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致病性;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微生物学检查法;其他密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培养、分类检查和防治;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

主要内容:

1.螺旋体主要特点及分类。

2.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病毒的增殖。

2.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干扰现象;病毒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概念;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双股DNA病毒的生物合成。

3.了解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的概念;病毒的分类;卫星病毒与类病毒;单股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合成。

主要内容: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3.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

4. 病毒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概念;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5.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6.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 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干扰素定义、种类、作用、抗病毒机制和特点。

2.熟悉病毒感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抗病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

主要内容: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与肿瘤。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2.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3.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4.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NK细胞抗病毒感染的特点。

5.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的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

6.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

2.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

3.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

4.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和意义。

2.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分离鉴定和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风疹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呼肠病毒。

主要内容:

1.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2.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4.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5.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6.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防治原则。

7.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

第27、28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种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急性胃肠炎病毒主要种类、流行方式;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基因组、致病性、免疫性。

2.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人类轮状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杯状病毒的致病性;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3.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微生物学检查法;人类轮状病毒的基因结构、分型和微生物学检查;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主要内容:

1.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

4.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病毒的种类和主要差异(病毒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引起慢性感染、特异性预防等);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2.熟悉HAV形态、核酸类型、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HBV的形态结构、核酸类型、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HCV的形态、核酸类型、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HDV的形态结构、感染类型与致病性;HEV的形态、核酸类型、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3.了解HAV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HBV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HCV的基因结构与分型;HD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HEV的基因结构与分型。

主要内容:

1.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2.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

4.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30、31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

2.熟悉黄病毒和甲病毒的共同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登革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抗原分型;汉坦病毒的致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免疫;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流行。

3.了解黄病毒和甲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登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森林脑炎病毒;肺综合征;汉坦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主要内容:

1.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的血清型与致病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血清型与致病性;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先天性感染;EB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防治原则;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防治原则;巨细胞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EB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3.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微生物学检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巨细胞病毒的防治原则;EB病毒的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与8型。

主要内容:

1.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4.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5.EB病毒致病性。

第33章逆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HIV的形态和结构、HIV的传播途径、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所致免疫损害。

2.熟悉病毒的复制、变异、原发感染、慢性感染和激发、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肿瘤、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微生物学检查原则、抗病毒治疗;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的生物学特性、传播和所致疾病。

3.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HIV的培养特性;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HIV疫苗研究;人类嗜T细胞病毒1、2型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主要内容:

1.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概念。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人类嗜T细胞病毒: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致病性。

第34章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预防原则。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及与宫颈癌的关系;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结构

3.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免疫性;人乳头瘤病毒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主要内容:

1.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第35章朊粒

目的要求:

1.熟悉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了解朊粒的诊断与防治。

主要内容:

1.朊粒的概念。

2.生物学特性:PrPc与PrPsc的关系及理化特征。

3.致病性:所致疾病及疾病的共同特征。

第三篇真菌学

第36章真菌学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定义;真菌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真菌的抵抗力;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3.了解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主要内容:

1.真菌的概念。

2.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

3.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繁殖方式,培养特点。

4.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5.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浅表真菌感染。

6.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7.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抗真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和所致疾病;皮肤癣真

菌的致病性;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

2.熟悉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防治原则;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

性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

3.了解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皮下组织真菌感染;地方

性流行真菌。

主要内容:

1.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主要种类、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皮肤癣真菌:种类、菌落形态、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与处理,镜下观察、墨汁负染。

4.生物学特性:形态、培养特性、抗原分型。

5.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

6.鉴别要点:假菌丝、厚膜孢子。

第二部分人体寄生虫学

第1~5章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和任务;了解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和在我国流行的现状。

主要内容: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现状,寄生虫学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地位。

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畴和任务。

寄生虫生物学、寄生生活与寄生虫病:说明演化中的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类型,介绍寄生虫的代谢、分类和动物二名制命名法。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免疫应答类型包括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寄生虫病的传播方式,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第6~7章医学原虫概论与叶足虫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了解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方法。

主要内容:

(一)概述

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生活史类型、致病特点和分类。

(二)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

生活史:寄生部位,感染阶段(四核包囊),生活史基本过程(包囊――肠腔内滋养体――包囊)。

致病:致病机理(毒力,肠腔微环境,宿主免疫状况),病理变化(溃疡特点),临床分型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粪检包囊、滋养体),免疫学检查(粪检抗原)。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主要流行因素(带虫者,包囊活力强,污染水源、食物,蝇类携带等)。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带虫者,加强粪、水管理,注意饮食卫生,消灭蝇和蟑螂。

(三)自学其它阿米巴原虫(结肠内阿米巴等)。

第8章鞭毛虫

目的要求:

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阴道毛滴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熟悉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学、流行、防治原则及首选药物。熟悉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首选药物。

主要内容: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形态: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形态特征。

生活史:在白蛉体内和人体内发育过程,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致病阶段。

致病:无鞭毛体寄生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我国黑热病的两种特殊类型(皮肤型、淋巴结型黑热病)。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穿刺检查,皮肤活检),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类型(人源型,犬源型,自然疫源型),流行因素。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消灭白蛉,捕杀病犬,个人防护。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形态: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

生活史:寄生部位,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致病机理(虫体机械阻隔引起吸收不良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特点(“旅游者腹泻”)。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带虫者,加强粪、水管理,注意个人、饮食和饮水卫生,消灭蝇和蟑螂。

(三)阴道毛滴虫

形态:滋养体形态特征、运动方式。

生活史:寄生部位(男性、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

致病:致病机理(破坏阴道自净作用),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阴道分泌物体外培养)。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带虫者(夫妇同治),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杜绝娼妓。

(四)自学其它毛滴虫(人毛滴虫等)。

第9章孢子虫

目的要求:

掌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防治原则及治疗的首选药物。熟悉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要点。

主要内容:

(一)疟原虫

人类四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形态: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征,四种疟原虫鉴别要点。

简介超微结构、营养代谢。

生活史:在人体内发育(红外期、红内期裂体增殖,配子体形成),在蚊体内发育(配子生殖,孢子增殖)。阐明生活史与发作、再燃、复发及传播的关系。

致病:发作、再燃与复发,凶险型疟疾,免疫与免疫病理。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厚、薄血片染色检查疟原虫等),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防治成就。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预防服药,防蚊灭蚊,疫苗研制。

(二)刚地弓形虫

形态: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

生活史: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在终宿主体内发育。生活史包括急性假包囊期、慢性包囊期、裂体增殖期、有性生殖期和卵囊外界发育期五个发育阶段。感染阶段,感染途径。

致病:致病机理,临床类型(先天性弓形虫病,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及其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动物接种试验),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病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三)自学其它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掌握: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防治原则及

治疗的首选药物。

2、熟悉: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要点。

3、了解:其它孢子虫(隐孢子虫等)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要点。

第10章纤毛虫

自学

第11章吸虫

目的要求:

掌握:吸虫纲形态、生活史基本特征;华支睾吸虫成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日本血吸虫成虫、卵及尾蚴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与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熟悉: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治疗的首选药物。

主要内容:

(一)吸虫概论

吸虫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主要种类。

(二)华支睾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幼虫增殖过程,感染期,人体感染方式。简介生态和生理生化。

致病:成虫致病,临床类型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涂片法,浓集法,引流法),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生食鱼、虾习惯,中间宿主的存在和感染,保虫宿主)。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卫生宣教,粪、水管理,改变生食鱼、虾习惯。

(三)布氏姜片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幼虫增殖过程,在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感染期,感染方式。

致病:成虫在肠道寄生引起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和溃疡,影响肠粘膜的吸收功能,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厚涂片法,水洗沉淀法)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生食习惯,中间宿主的存在和感染,保虫宿主)。

防治原则:查治病人,卫生宣教,粪、水管理,改善养猪方式。

(四)卫氏并殖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卵随痰或粪排入水中,中间宿主体内幼虫增殖,感染期,感染方式,童虫在体内移行。

致病:成虫寄生肺部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童虫及少数成虫移行于肺外组织器官病变(异位病变)。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痰或粪检虫卵),活组织检查(皮下包块或结节检查)免疫学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生食习惯,中间宿主的存在和感染,保虫宿主)。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和家畜,卫生宣教,加强痰液、粪便管理。

(五)血吸虫

主要种类,形态特点,流行与防治概况。

日本血吸虫

形态:成虫、虫卵形态结构,毛蚴、尾蚴、童虫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学知识。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产卵方式,虫卵入水,孵出毛蚴,钉螺体内幼体增殖,感染期,感染方式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致病:尾蚴性皮炎,童虫、成虫所致损害,虫卵肉芽肿形成机制及其致病作用,免疫复合物所致损害,主要病型及其临床表现。

免疫:伴随免疫,免疫效应机制。

实验诊断:病原生物学检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活组织检查),免疫检查,综

合查病的意义。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影响因素,防治现状。

防治原则:查治病人、病畜,消灭钉螺,粪、水管理,个人防护,疫苗研制。(六)自学斯氏狸殖吸虫等其它吸虫。

第12章绦虫

目的要求:

掌握:绦虫纲形态、生活史基本特征;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成虫形态及其鉴别要点;带绦虫卵、猪囊尾蚴、牛囊尾蚴的形态;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的生活史、致病及诊断鉴别要点。熟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流行、防治原则及治疗的首选药物。

主要内容:

(一)绦虫概论

形态特征,生活史要点,致病及分类。

(二)链状带绦虫

形态:成虫、虫卵及囊尾蚴形态特征。

生活史:人是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小肠,中间宿主为猪或人。人作为终宿主,感染期为囊尾蚴,人作为中间宿主,感染期为虫卵。人食入虫卵的方式包括自体体内感染、自体体外感染和异体感染。

致病:成虫所致绦虫病,囊尾蚴所致囊虫病(皮下、肌肉、脑、眼等部位)及其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绦虫病的诊断(检查虫卵和孕节),囊虫病的诊断(活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流行: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环节,饮食习惯,养猪方式。

防治原则:治疗病人,卫生宣教,不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肉,严格肉类检疫,改善养猪方式。

(三)肥胖带绦虫

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原则(着重叙述与链状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四)自学其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等)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第13章线虫

目的要求:

掌握:线虫纲形态及生活史的基本特征;蛔虫、鞭虫和蛲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要点;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2.课程中文名称:预防医学 4.课程总学时数:54 5.课程学分数:2.5 6.授课对象:护理专业本科 7 同时培养1 2 指三、学时分配

1.预防医学的概念 2.医学模式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三、医学模式 四、公共卫生措施

【本章阅读书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预防医学的概念。 第一篇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 2 3 4 1 2 三、三级预防策略 【本章阅读书目】 1.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郝模.卫生政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健康促进的概念。 3.熟悉临床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 4.了解儿童、妇女、老年保健的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2. 1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含义和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3.熟悉医院感染的定义、类型,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5.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 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1 2.中华人民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北京,2002 3.陈锦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 第二篇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人类与环境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分哪三型八大类?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名词解释:细菌L型;中介体;质粒;芽胞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试述某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5、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名词解释:IMViC试验;热原质;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培养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为什么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繁殖?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种类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 6、按用途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哪几种?请各列出一种常用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求与否,可将细菌分为哪几类?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 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及其效果与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要求的条件和用途各是什么? 4、请叙述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5、化学消毒剂按其杀菌能力可分为哪三大类? 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分为哪四类? 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有哪些?各自种类的代表是什么? 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第4章噬菌体 1、名词解释:噬菌体;前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号:504163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学分:3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健康的概念。健康权。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第九章临床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 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内容。健康管理的定义。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具体原则。危险因素的概念及特点*;临床场所如何收集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瞧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 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LPS 就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 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LPS )→【脂质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LPS 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 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部分 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 概述 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名解1):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 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VB VK 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SIgA 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 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位转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2、形态 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 1、细胞壁: 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 (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 能性,为荷包蛋样 2、细胞膜 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 3、细胞质: 1)核糖体 (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 2)胞质颗粒 (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 (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 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 (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 (2)特点:①自我复制 4、核质: 2)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医学技术营养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号:504163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学分:3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其余为了解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健康的概念。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医学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内容。循证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确定的方法。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危险度评估的概念;健康危险度评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提纲 1.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 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和藻类) 2.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呈球状、杆 状和螺旋状的微小生物,证明了微生物的客观存在。1892年俄罗斯伊凡诺夫斯基(Iwanovsky)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1901年美国科学家Walter-Reed分离出人类病毒(黄热病毒) 3.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4.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是所有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仅 有某些细菌具有,称为细胞的特殊结构。 5.细胞壁的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菌的外形;②保护细菌③参与物质交换④细胞壁上有多种 抗原决定簇,决定着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肽。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革兰氏阳性菌无外膜,因此,革兰氏阴性菌对许多抗生素的抵抗力强于革兰氏阳性菌。 6.脂多糖(LPS):位于细胞壁最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LPS 具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故称内毒素和致热源。 7.细胞膜的功能:①物质转运、选择性通透②呼吸作用③生物合成作用 8.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未闭合换装双联DNA,携带某些 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编码决定细菌的耐药性、毒素、细菌素性菌毛产生等性状。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其实质为一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反复缠绕、 折叠形成的超螺旋结构。控制细菌遗传变异。 10.荚膜的功能①荚膜与细胞的致病力有关②可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 ③还能使细菌免收补体、溶菌酶等杀菌物质的损伤④有荚膜的细菌抗干燥能力强。 11.鞭毛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和分型。鞭毛也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2.菌毛⑴普通菌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黏附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⑵性菌毛:仅见于少数 革兰氏阴性菌,比普通菌毛略长稍粗,一个菌体只有1-4根,通常有质粒编码。功能:致育、耐药性、毒力 13.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 形式,称为芽孢。与致病性无关。其大小及在菌体内的位置因菌种不同而异,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细菌。 对微生物学的实验器具、培养基,以及外科手术器械,敷料、注射器等,必须以杀灭芽孢为标准进行彻底消毒灭菌。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式高压蒸汽灭菌法。 14.革兰氏染色法:制片、初染(结晶紫)、媒触(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复红) 15.细菌生长的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6.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必要的生长因子。 ⑵酸碱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⑶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7℃⑷气体:、 a.专性需氧菌 b.微需氧菌 c.专性厌氧菌 d.兼性厌氧菌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培训讲学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 6.诺贝尔奖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 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 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 5.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6、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 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不易成为细菌L型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易成为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形态:①高度多样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状和丝状等 ②无论其为G﹢菌或Gˉ菌,形成细菌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③具有可滤过性,能通过滤菌器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 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 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 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 9、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 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10、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 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1、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2、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 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3、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 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14、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 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5、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 聚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6、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 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7、/ 18、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9、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 引起发热反应 20、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 下生长繁殖 21、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各个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为必修课,其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录像、社会实践等。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进行三级预防的医学实践。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 一.总述 (一)教学目的 一)基本理论知识 1. 掌握健康的概念、三级预防的概念、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 2. 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 3. 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施。 4. 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及常见疾病的分布特点。 5. 熟悉流行病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偏倚控制。 6.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7. 熟悉疾病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二)基本技能 1. 学会应用现代预防医学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职业及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其防治措施。 2. 了解水、空气、食物样品及反映人群健康指标的血、尿、发等样品的采集方法。 3. 具备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疾病和健康调查的能力。 4. 具备利用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和疾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的能力。 5. 初步具备分析、解释流行病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数据资料的能力。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