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拒绝回归与《海上钢琴师》中的拒绝上岸

谈《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拒绝回归与《海上钢琴师》中的拒绝上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7920571.html,

谈《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拒绝回归与《海上钢琴师》中的拒绝上岸

作者:马丽娣

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4期

[摘要]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Red 和Brooks被多年监禁后因无法适应常态的自由世界而拒绝回归社会,《海上钢琴师》中的生于轮船长于轮船的主人公1900始终无法跨越短短的几步跳板而宁愿选择与轮船共同沉没也拒绝上岸。两部影片中的人物同为心理受困于逆境而远离普遍意义上的人生正常轨道,将两部作品类似结局的设计相比照,可以发现其表现深层意义上的一致性。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拒绝回归拒绝上岸体制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29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Red在多年监禁后被释放,因无法适应常态社会而考虑自杀,Brooks重获自由后试图再次犯罪重返监狱,无果后绝望自杀。监狱是暴力黑暗、无序无良的集中营,是正常人避之而不及的龌龊肮脏之所,为什么终于脱离苦海的他们要故地重回呢?既不是出于自身道德标准的偏离,也不是是因其本性热爱黑暗,痛恨光明。Red说:“我无时不刻

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回首过去,我多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见其心灵的救赎已经完成,而Brooks多年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中善良本性尽显,因此他们的拒绝回归不能说出于其自身道德的沦丧或天性阴暗,只能说原因在于惯性特征的存在。适应了简朴的物质生活也可以由简入奢难;适应了黑暗的眼睛无法接受不期而至的耀目光芒,这就是人性中等同于物质世界的物理特性的惯性一面的体现。惯性带给人心理上的稳定感、安全感、安适感,即使带来这些感觉的环境不符合普遍意义上的顺境标准。

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被黑人在游轮上捡到,在船上出生船上成长的他对钢琴无师自通,但他仅限于做一个海上钢琴师,无论朋友如何劝说,甚至在爱情的感召下,都没能使他跨越寥寥几级跳板而登上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美国陆地。不因其对大海、轮船或对音乐的眷恋,因置身大海的他未曾感觉它的魅力:“I never hear the voice of the sea”,况且上岸后他仍可以演奏,那究竟什么原因促使其宁愿选择与轮船同沉没也拒绝上岸呢?尽管上岸后或许可以拥有“豪华的房子”、”大笔的金钱”和”优秀的妻子”。一是出于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无限可能性的恐惧,二是其心理也已经被物质化的轮船体制化而对非常态逆境形成依恋。

比照分析两部影片中看似无关联的人物的相似结局可发现其深层意义上的一致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