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基地建设汇报

课程基地建设汇报

课程基地建设汇报
课程基地建设汇报

课程基地建设汇报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追求有色语文课程涵养生命诗意成长

——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汇报材料

一、基地建设背景

1.语文现状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育教学虽然出现了新的起色和亮色,但是,因为应试教学目前仍有较大的市场,一些老师仍以固有的思维习惯、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习热情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开发,语文学习处于比较浮躁和功利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课程的有效推进。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急需建设一个能传递正能量的语文课程,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为学生精神发展奠基。

2.发展机遇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更加凸显,语文课程改革到了关键期和转型期,亟待创建一种适应这种变化的课程模式。恰逢常州市正在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为我校申报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二、项目建设基础

1.学校独特的地域环境

学校地处常州名巷——青果巷,巷内有各个朝代的民居建筑、有一百多位名人曾居住于此(李伯元、吴祖光、赵元任、周有光、盛宣怀、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史良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校开展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学校悠久的文化积淀

学校九十多年办学历史,文化精髓一脉相承,青果满园竞秀。目前,正处于着力推进三年主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致力于“彰显‘青果’特色,追求本真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发展、成功、幸福的成长环境,引领学生规划人生、发展自我、提升生命质量。在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语文课程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实力雄厚的语文师资

我校语文组是学校示范教研组,曾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常州市青年文明号,在常州语文界有较大影响力。由语文组主办的“青果文学社”曾获常州市优秀文学社团。组内现有教师10人,其中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人,市语文骨干教师2人,市语文教学能手、新秀3人。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硕士4人,曾主持或参与8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

三、项目建设核心追求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确立了建设的语文课程基地的核心元素,即充分利用校园“有色”的语文课程基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层涵义:

有生命底色——语文课程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生命流淌的印记,涵养学生生命,是具有生命底色的课程。

有个性亮色——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意在提升师生语文素养,发展师生能力特长,让学生和教师在语文课堂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彰显独特个性。

有校本特色——青果巷百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学校地处青果巷内,本身就是古巷文化的一部分。九十年办学历史,培养了无数精英,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风格,基于青果巷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将充分彰显这一特色,使学校发展再展辉煌。

有自然本色——语文即生活,拒绝浮躁,追求宁静自然。课堂教学应具有自然本色,即“行”如流水,“魂”然天成。构建朴实、本真、自然、和谐、美好课堂教学,方能真正体现语文滋味,累积语文正能量。

四、项目建设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语文学习室

录播教室、E学习教室、数字化教学研究中心等。

(二)语文环境建设

青果名人题字碑、文学社专栏墙,文学长廊,书法展厅、读书角、语文课程基地网站等。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学习。

(三)语文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了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拟定并完善本校三年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语文达成目标,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2.完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建议,结合现有国家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精髓,开发适宜的语文校本课程,完善现有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

(四)推进了语文实践活动建设

1.青果古巷寻访活动

学校地处青果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学校将充分开发并利用这一资源,着力推进语文教学重点项目,即“畅游古巷,徜徉语文”语文实践活动。该活动将按照主题,开展系列项目,如:古巷语文寻访项目、名巷名人演讲项目、名人传记写作项目、古巷民俗研究性学习等等。

2.文化名人寻访活动

学校青果文学社是常州市优秀文学社团,在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同时,将完善制度,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成为具有古巷元素的市级示范文学社团。

3.青果社团活动

4.举办校内语文教学互动论坛

每学期举办一次校内语文教学主题观摩答辩活动,一次不同学科的主题互动论坛活动,并汇集思想,总结经验。

5.构建区域语文教学合作模式

在成功举办2012初中语文区域合作论坛的基础上,更新思想,创新模式,继续举办区域合作论坛系列活动,并逐步扩大范围,扩大影响。

6.策划高校研学联合发展机制

通过牵手上海师大、南师大、江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名师,策划“研学”一体的发展机制,开展高校参与下的“研学”联动发展项目。

(五)构建了语文数字平台

1.建设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

改进原有的语文学科网站,建设一个符合语文特色的应用型数字化系统,并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使该平台成为语文课程信息的发布平台,课程资源的分享平台,在线教学的互动平台。

2.构建语文“e学习”课堂

让技术推动学习,让课堂发生变革。结合当前形势,我校将探索“e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语文“e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3.开发语文课堂教学微课程

学校将根据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提炼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元素,形成系列化的专题,再针对相应的专题,开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生活语文等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充实语文教育资源库。

4、尝试前瞻性实验。

已经通过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评审:“BYOD(自带设备)促进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语文组老师率先进行了课堂实验,效果明显。

六、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绩

1、语文教研组获常州青年文明号、常州市优秀教研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2、五级梯队队伍壮大:4位老师分别获得市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

3、组内教师共开设市级公开课10节、对外展示课12节、校研究课56节。68人次获得国家、市级优秀论文、优质课评比、优秀指导教师等奖励。

4、“青果文学社”连续两次获得常州市优秀社团称号。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香校园基地。

5、共有126名学生计182人次获得省市级各项作文竞赛、美文赏析、古诗词创作等奖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