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院2008-2012年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调研

医院2008-2012年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调研

医院2008-2012年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调研
医院2008-2012年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调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临床较为热门的话题,事实上,“他汀”只是一类药物的俗名,其实质上是 一种还原酶抑制剂。之所以将其称作“他汀类”原因在于,该类药品在最初时均为进口药物, 而其英文名称中都带有“statin”这一单词,翻译过来就是“他汀”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运用 较广,下面就他汀类药品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做一详细介绍。 他汀类药物临床运用 他汀类药物在最开始时是被用于Ⅱa与Ⅱb高脂血症的医治中,包含家族性、原发性高胆固 醇血症等,同样也适用于因遗传性高脂血症诱发的并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随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但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且在非调脂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比 如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集聚等,而其在应用范围上已远超出既定适用范围。 临床应用一——冠心病 许多随机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可在他汀类药物中获得理想效果,能够调节冠心病病人血脂 水平,特别是LDC-C减少至30%以上,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病率与病死率。他汀类药物于冠 心病中的应用可谓是近几年临床药学的最大突破,特别是在能够诱发死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治中,在采取抗凝和抗栓诊疗的同时,运用他汀类药物实施调脂诊疗,且借助其药物功效,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在血小板聚集与炎症因子释放过程中发挥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减 少病人在急性期间的死亡率,从而改善病人预后。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在某些手术中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冠状动脉旁路植入术等。 临床应用二——心力衰竭 与他汀类药物有关的临床实践,比如北欧辛伐他汀存活实验和胆固醇及冠心病反复发作事件 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能使心力衰竭发生率有效降低。在一项研究中,讨论分析中度心衰病 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在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可在2年内降低心衰死 亡风险,且降低效果明显。但是在一些前瞻性研究中却得出阴性结论,所以临床在心力衰竭 中应用他汀类药物仍需谨慎。 临床应用三——免疫调节与抗感染 有资料显示,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可阻滞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对T细胞活性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免疫调节很有可能是他汀类药品的另一种药理作用,其有可能成为 新的免疫抑制剂,专门用于炎性疾病的诊治。同时经临床实践表明,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及 阿伐他汀均对C-反应蛋白有降低效果,也正因这点为其具备抗感染作用奠定了理论依据。近 几年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他汀药物运用效果良好,可以控制疾病对骨组 织的损害。当前还不能确立所有他汀类药物是否都具备抗感染效应,这一点还需大量实验证明,能否在临床大面积使用还有待考证。 临床应用四——抑制肾脏细胞增殖 诸多进展性肾小球病症中,系膜细胞的增殖与活化是关键性因素,可加大细胞外基质。在肾 病综合征研究过程中,他汀类药物能削弱肾脏结构与功能恶化进程。该药物能将缺失性突变 细胞停驻在细胞周期G1期,对人体补充胆固醇对该现象无任何改善效果,提示他汀类药物 在肾脏病症的作用至少一部分和其对细胞的作用相关。辛伐他汀与洛伐他汀以依赖性特征阻 断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引发的DNA合成;降低肾脏系膜细胞活化。资料指出,早期采用他汀类药物能延迟糖尿病肾病发生与进展,这一点足以说明他汀类药品可提升肌酐清除率,改 善肾衰竭。 临床应用五——抗肿瘤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种类多,临床应用广,不同他汀类药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临床使用中常见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用药? 一、他汀类的药理作用及适应症是什么? 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浓度,现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 二、他汀类药动学特点有哪些? 蛋白结合率高,首过代谢广泛,大部分生物利用度较低,主要通过肝脏P450酶代谢,主要经胆道从粪便排泄为主。 三、不同他汀类的代谢和排泄有何不同?

四、他汀类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有哪些? 他汀类(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主)与主要经CYP450 3A4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与CYP 3A4抑制剂联合应用时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甚至增加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如与环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胺碘酮、华法林、利福平等合用时,发生肌病的危险性增加。 五、他汀类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头痛、失眠、转氨酶升高、肌病、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等。其中肝脏毒性和肌肉毒性临床报道较多,故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肌酸磷酸激酶等相关指标。 六、他汀类禁忌症有哪些? 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活动性肝脏疾病者;原因不明的肝脏转氨酶持续升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

七、他汀类何时服药? 人体合成胆固醇的酶在夜间活性最强,为达到最好的效果,夜间服用为主,一般每日一次即可。因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半衰期长,可在任意时间服用。同时他汀类药物可在饭前或饭后用药。 八、他汀类的用药剂量和使用强度有何不同? 1)低强度治疗用药剂量:辛伐他汀10mg、普伐他汀10-20mg、洛伐他汀10-20mg、氟伐他汀40mg、匹伐他汀1mg; 2)中等强度用药剂量:阿托伐他汀10-20mg、瑞舒伐他汀5-10mg、辛伐他汀20-40mg、普伐他汀40mg、洛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80mg、匹伐他汀2-4mg; 3)高强度用药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瑞舒伐他汀20-40mg; 九、糖尿病患者能否使用他汀类?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风险及死亡率。虽然有文献报道长期大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引起血糖升高,但他汀类带来的血管获益远大于对血糖的影

张抒扬,他汀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他汀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 (2013年全临床药学会议大会报告) 2013-05-13----根据视频整理----2013-05-28结束 作者介绍: 张抒扬,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心内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兼临床药理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第九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内科杂志编委,2007年获北京市医德标兵,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2007年至2010完成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组织多项国家课题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际和主要牵头的国内国家课题20余项,以第一作者完成国内外发表的期刊论文130余篇。是非常优秀的国内知名度很高的心血管内科专家。也是临床药理学专家。 全文报告: 他汀类药物长期降脂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如果有使用他汀的指征,是否安全的积极到位地使用这个药。有我的周边,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或者冠心病,或者家庭中有脑卒中、冠心病的家属史的人,属于他汀应用的适合人群,由于顾虑它,而没有使用。 为什么要讲他汀,它是心血病治疗上的突破性进展,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对于他汀的应用,随着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明确,它在心血病当中,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中的地位,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信息的分享,能够正确的认识他汀,能够自觉地安全使用它。 胆固醇和他汀的研究历程 已有100多年报研究历史。1833 年代发现胆固醇物质,到1910年看德国学者报告胆固醇和血管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开始探索血管粥样硬化发展机理学说。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跟血管的供血有直接的关系,在正常人当中,随着胆固醇高,患冠心病的风险就高。在冠心病人当中,随着胆固醇高,心肌梗死的风险就高,不但如此,脑卒听风险也增高。20世纪50年代后期,心脏研究首次证实,心脏胆固醇高,与心梗风险直接相关。 到1978年,对家庭胆固醇血症患者,一名妇女首次应用他汀药物,有明显的降胆固醇作用,同时也发现,患者出现明显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症状,出现跟他汀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这就提出一个严肃问题,他汀能不能在人类的疾病上发挥它的作用。 1987年美国FDA批准洛伐他汀在美国销售的第一个他汀。 1990 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一项荟萃分析文章,明确指出,降低胆量固醇能预防心梗和死亡,同时也注意到,自杀、他杀、或意外死亡可能有增加,提示要关注。 2001年,西立伐他汀研发,致死性的横文肌溶解症而被撤市, 这些一连串的治疗有效,同时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如何去面对,如何把科学东西、实践的东西,更加明确,积极地探索和研究,还在不断地进展。特别是临床大规模的试验验证,循证的结果,2010年,美国年均心梗致死亡人数较1980年降低50%。有1/6的下降应单独归功于他汀。对于胆固醇和他汀,是怎样关系,疗效是明确的,安全也值得关注。以后要不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知识讲解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 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mm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他汀类药物治疗肺高压的作用 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Kao等应用辛伐他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瑞舒代他汀(可定)以及匹伐他汀(力清之)。这么多他汀有什么不同,哪一种适合自己呢?他汀类药物有相同的功能团—羟基戊二酸,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如均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但因具有不同的取代基,故每个他汀类药又具有独特的异质性(个性)如药效学的强度(降脂效价)、药动学的参数、适应证、肌肾毒性的大小、相互作用的多少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的影响等均不相同。下面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做一比较。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 1 天然化合物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2 人工合成化合物氟 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亲脂性对于他汀类药的肝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亲脂性的则可更多的分布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包括与受体结合力强、作用持续久、风险更大等),也就可能存在更多的肌肉安全性问题。他汀类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是由它们的油水分配系数或辛醇 / 水分配系数,他汀类药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 ; 而亲水性他汀类

最新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导读]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 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血脂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高脂血症一般不会引起人们太多不适,常不为患者所察觉,其主要危险在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致死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应用调脂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本文将重点讨论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如下几种: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 1.他汀类药物的适应症 1.1降脂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浓度依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 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 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 苏伐他汀等。 一、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 (1)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HMG-CoA 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调脂的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 ATP 公布的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 30%~ 40%,LDL-C 下降 35%~ 45%,TG 下降 5%~ 10%, HDL-C 升高 5%~10% 。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凝固作用 (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抗骨质疏松作用 (6)抗肿瘤作用 (7)预防痴呆 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 或 AST 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 药物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关。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 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他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他汀类药物的比较与评价 1.药代动力学、剂量和用法 (1)药代动力学 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 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 80%。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2014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他汀为安全调脂药 2014-08-12 14:13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 笔者按:随着他汀类药物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为纠正广大患者和医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提倡正确认识他汀安全性,在近日召开的血脂论坛上推出了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2014 年7 月19 日至7 月20 日,中国,长沙——由中南大学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承办的2014 年长沙血脂论坛在长沙召开,主要围绕血脂代谢、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脂管理等议题展开相关讨论,并对近20 年发表的所有重要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细化解读,评价新近国际上发表的血脂相关指南,展望中国血脂指南的修改要点。 会上,论坛主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中南大学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所长赵水平教授作了题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共识草案》的主题报告,重点对他汀的肝脏安全性、肌肉安全性、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与认知功能改变和神经系统损害的关系、肾脏安全性等 5 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他汀类的肝脏安全性高 赵水平教授表示,目前认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表1),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在所有接受他汀类治疗患者中,约1%~2% 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 3 倍,但减量或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即使不调整剂量,70% 也会自行下降;在肝酶增高后继续使用他汀类,没有引起肝衰竭的报道,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汀与明显的肝损伤及肝衰竭有关,他汀治疗中肝衰竭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一,并不高于普通对照人群。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安全地使用,慢性肝病或代偿性肝硬化亦不属于此类药的禁忌证。他汀相关异常无需肝功能监测。但也要注意到,对于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的转氨酶持续升高以及任何原因所致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3 倍、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要非常慎重地加以确认。 他汀类相关的肌病发生率低 他汀类偶可引起肌病,严重时可致命,但此种不良反应很少见。肌病包括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不伴CK 升高)、肌炎(有肌肉症状,并伴CK 升高)、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CK 显著升高至10×ULN 以上,肌酐升高,常有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 对照试验显示,他汀类引起的肌痛的发生率为仅为5%,且在安慰剂组与药物治疗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少数重度肌病也呈剂量依赖性,其发生率约为0.1%-1%。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更是罕见的,发生风险约为0.04%-0.2%,呈剂量依赖性,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用药的患者。应用时尽量选择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肌病发生风险。 他汀相关肌病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易患因素有:①高龄患者,②体型瘦小、虚弱者,③多系统疾病,④多种药物合用,⑤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强体力劳动,⑥合用药物或饮食,⑦他汀的用量,⑧特殊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曾有CK 升高等,⑨遗传因素。 他汀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发糖尿病风险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此为他汀的类效应,但是它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风险,另外,患者基线年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强相关。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会轻度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是无论是绝对风险还是与他汀类药物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比,该风险的危害均很低。 在适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人群中,需要继续使用,特别是对于有中高度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及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他汀类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应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人群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较高,需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他汀与认知改变和神经损害无明显相关性 美国FDA 曾要求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提示其存在失忆和意识模糊方面的不良反应。然而这些不良反应并未在大型临床试验中持续出现,即使出现通常也不严重,停药后就会消失。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认知改变较少见,目前缺乏证据表明其与稳定性或进展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之间存在相关性。两项针对AD 患者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认知功能无影响。 超过 2 万人参加的迄今最大规模降脂研究HPS 研究显示辛伐他汀组11 例出现外周神经病,安慰剂组则有8 例,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ROSPER 研究中,普伐他汀治疗组也未见外周神经病发生,对认知功能评价和身体伤残也无影响。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之)成。: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而亲水性他汀类

药则更多的是依靠主动转运进入到肝脏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匹伐他汀属于亲脂性的 1半衰期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大于10小时,属于长效他汀,可以在一天任何时间服用。其他半衰期较短,需要晚上睡前服用。2药物代谢除了普伐他汀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 特性: 剂等; 的他汀类药物半衰期较短,所以一般要求在临睡前服用,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及较好的降脂疗效,可于一天内任意固定时间服用。食物可促进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吸收,最好晚餐时服用;对其他药物并无明显影响。美国血脂新指南将他汀类药物治疗按强度分为三类:1降低LDL-C水平2降低LDL-C水平30%~50%称为中强度3

降低LDL-C水平>50%称为高强度若要降低LDL-C水平>50%,指南只推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此,这两种药物也称为强效他汀。虽然常用的7个他汀类药物都具有降脂作用,但由于它们化学结构功能团的不同,其适应证也有差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7种他汀类药的适应证就各不相同,(见下表“√”表示可于相应疾病的治疗)。2007年3月8日FDA致死 中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而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为最低。6种他汀类药物肌肉事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他汀在肾安全性方面存在异质性。肾功能良好的患者使用他汀是安全的。估算肾小球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评估研究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评估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15T17:25:30.3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作者:龙华燕 [导读]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安全性风险,其中以肝损害最为常见。 湖南省株洲市三三一医院药剂科 412002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进行评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方法:纳入4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46例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46例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是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例为肝损害,2例为肌肉酸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结论: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安全性风险,其中以肝损害最为常见。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安全性风险;评估;研究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他汀类药物是我国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药物,有效改善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然而较长一段时间的应用发现,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明显的安全风险,使用不当会对患者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为提高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安全性,我院本次研究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性纳入2015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为(59.8±1.6)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前,我院研究人员已获取患者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均给予46例患者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93221;生产单位: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0mg)治疗,用药方法:温水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服用2个月后统计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结果 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46例患者中,共6例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其中4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肝损害,2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肌肉酸痛。 3.讨论 3.1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适应人群 他汀类药物在本质上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能够通过竞争性的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阻断细胞内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减少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发挥降血脂的功效,适用于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治疗[2]。此外,药理研究还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肝脏表面载脂蛋白的合成,在发挥良好降脂功效的同时,还可发挥抗炎、免疫抑制、增强骨密度等作用,适用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3]。 3.2他汀类药物的肌肉安全性风险分析 2001年他汀类药物西立伐他汀因横纹肌溶解症导致患者死亡而撤市,使得临床及患者开始高度重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长期临床应用发现,他汀类药物对患者肌肉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种,他汀类药物有三种,分别为肌肉酸痛、肌病和横纹肌溶解[4]。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肌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浓度有关,且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临床调查发现,我国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后的肌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欧洲国家的患者,且用药剂量大的患者肌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用药剂量小的患者。提示我国临床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应避免大剂量用药,以降低他汀类药物的肌肉安全性风险。 3.3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安全性风险分析 肝脏安全性风险是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普遍关注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肝脏内因具有丰富的血流和代谢酶系,是多种药物的代谢场所,他汀类药物也包括在其中。他汀类药物使用后可使患者的肝酶出现一过性升高,但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肝损害。老年患者因身体各项器官的机能处于衰退状态,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较易发生肝损害,尤其是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因此建议临床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患者实施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肝功能指标的监测,用药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后,立即停止用药,避免老年患者发生肝损害,病情进一步加重。 3.4结果分析 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安全性风险以肝损害为主,其次为肌肉酸痛,与上述阐述内容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虽然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安全性风险,临床应加强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风险的分析,及时制定有效的措施规避,以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范琰,陈亚红,刘梅林等.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3-5. [2] 陈锐,王昊天.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2):158-160. [3] 纪明慧.脑出血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4,9(23):3863-3865. [4] 龙小云,魏国义,周洋等.医院2008-2012年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调研[J].中国医药,2013,8(6):845-847.

论他汀类药物的基本骨架及其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论他汀类药物的基本骨架及其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目录: 1.对他汀类药物的基本介绍 (2) 1.1已上市或正在开发的他汀类药物 (3) 1.2作用 (4) 1.3.应用前景 (4) 2.基本骨架 (5) 3.构效关系 (6) 3.1理化性质及药动学特性 (8) 3.1.1.溶解度 (9) 3.1.2.亲脂性 (9) 3.1.3.吸收方面 (9) 4.总结 (10) 5【参考文献】 (10)

论他汀类药物的基本骨架及其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摘要】他汀类药物泛指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调节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水平。由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近年来,对他汀类药物的开发是降血脂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探究他汀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本文将从其基本骨架、构效关系、溶解性、亲脂亲水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基本骨架降脂性构效关系 1.对他汀类药物的基本介绍 他汀类药物可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

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 1.1已上市或正在开发的他汀类药物 目前,已上市或正处于开发中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他汀类药物概况 —————————————————————————————— 药名英文名商品名上市时间(年) 洛伐他汀Lovastatin 美降之1987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舒降之1988 普伐他汀Pravastatin 普拉固1989 氟伐他汀Fluvastatin 来适可1994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立普妥1997 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 拜斯亭1997 罗伐他汀Rosuvastatin - 2003 匹伐他汀Pitavastatin - 处于注册前——————————————————————————————

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

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方法11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0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652,P<0.05)。结论对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应充分掌握,严格规范用药剂量与联合用药,对患者的症状表现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认真观察,保证用药安全,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安全性 伴隨经济与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均产生了较大影响[1]。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心脑卒中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具有相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1%,冠状动脉(冠脉)事件发生率就会减少2%左右,说明血脂异常对心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预后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医药学的持续发展与深入研究,大规模临床实验加强降脂效果与安全性结果的公布,他汀类药物成为降低血脂的首选药物,成为心血管病预防的常用药物[2,3]。但是,药物均会有一定的毒性与不良反应,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其毒性也会逐步增加,降脂药物通过肝脏并不会使肝脏的脂质沉积减少,甚至会使肝损伤加重。所以,需加强对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研究,促使其在临床上可合理用药,使患者获得最大效益[4]。现对临床用药中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予以探究,选取本院2016年4月~ 2017年1月收治的11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分组分别予以小剂量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6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疾病类型:高血压55例,冠心病32例,心律失常16例,高血脂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中女24例,男34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6.78±8.74)岁。观察组患者中女26例,男32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6.65±9.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原发病治疗前提下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口服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181)治疗,6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他汀类药

3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他汀类药物在各类人群的临床应用已近20年,大量的证据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安全的。 1、他汀类药物与脑出血 现有资料表明,针对一级预防人群,他汀类药物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针对二级预防人群,尽管总体人群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且出血风险与降脂强度不相关,但对于二级预防人群中一些出血风险高位的个体,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权衡风险和获益,个体化使用他汀并合理监测 2、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新发糖尿病相对风险增加9%,且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的影响具有“类效应”,而非某一种他汀类的特点,研究还显示大剂量他汀治疗较中等剂量他汀会使新发糖尿病相对风险增加12%。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新发糖尿病的高位个体中:包括代谢综合征、他汀治疗时已有空腹血糖受损(>5.6mmol/L)、重度肥胖(BMI≥30kg/m2)、HbA1C升高(>6%)、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7mmol/L)及高血压病史。可以针对这部分新发糖尿病高危人群加强血糖监测。多数大规模研究证实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不影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非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研究证实糖尿病是他汀治疗的主要获益人群之一,无论是伴或不伴其他危险因素的糖尿病人群,均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宜人群。积极使用他汀降低LDL-C是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3、他汀类药物的肝脏安全性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绝大多数患者的肝脏是安全的。FDA建议服用他汀类期间,应根据临床情况适当进行肝酶监测,治疗期间若发生肝损伤临床表现,应立即就诊,若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且伴有临床症状或出现黄疸,则应停药,若原因不明,则不宜重新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考虑到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建议在长期的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监测肝酶指标。 4、他汀类药物的肌肉安全性 常规剂量内使用各类他汀类药物在推荐剂量情况下并无增加肌毒性的明确

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0 例来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各有50例,观察组患者在使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配合使用 他汀类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规药物。对比两组患者的 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 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出现不 良反应的情况,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并且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安全性 近些年,心血管疾病高发,该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医学 领域提出了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该类药物能够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 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治疗效果明显[1],研究其治疗时的安全性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我院就 该项内容做了简要研究,下面内容机该次研究的过程做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在来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了100例作为研 究对象,将这些患者以随机的形式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是对照组,两组患者的 基本资料如下:观察组患者中有22例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60-75岁,平 均年龄是(68.34±3.24)岁;对照组患者中有23例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年龄在59-76岁,平均年龄是(67.51±3.47)岁。这些患者具体患病类型分别是,初发性心绞痛14例,恶 化劳累性心绞痛28例,自发性心绞痛35例,混合型心绞痛23例。选取患者的标准:患者 除了心血管疾病外,没有其他的重大疾病,比如肾衰竭等等;患者有合适的年龄,没有超过80岁;患者并不患有精神类疾病,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患者有清楚的意识,可以正常同 医护人员沟通;患者并不具备严重肿瘤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其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均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内容与患者做了如实沟通,患者与患者家属均知晓具体情况,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考虑常规质量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并且使用了β受体滞剂、硝酸甘油、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并且辅助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治疗[2]。观察组患者除了上 述药物治疗外,配合使用了他汀类药物,药物名称是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4008)。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存在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部件,使用心电图检查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ST段和T段的检查结果,符合正常标准,24h中患者原有缺血症状已经全部恢复;有效:患 者存在的临床症状呈现一些恢复地状态,但是并为全部恢复,使用心电图检查仪器对患者进 行检查,患者ST段和T段的检查结果基本符合标准,并且患者缺血的情况,在24h内呈现 出好转的状态;无效:患者存在的临床症状并未好转,使用心电图检查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ST段和T段的检查结果没有出现好转的趋势,患者缺血症状,在24h没能出现好转的 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s,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表示百分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及其注意事项

他汀类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及其注意事项 在心脑血管病患者队伍日益庞大的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知道对患者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其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非常重要。关于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首先,简单的概述他汀类药物的一些作用:1.最基本的是它的降脂作用,主要降低LDL—C;2.稳定斑块的作用;3.改善内皮功能;4.抗炎和抗免疫作用; 5.抗栓作用; 6.抗缺血作用; 7.减少血流应激作用; 8.降压及减少左室附壁血栓作用等。正因为这些作用使得其临床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并且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提倡“t he longer,the better!”。 其次,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调脂药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起始剂量不宜太大,临床中脑梗死和心梗病人,提倡早期强化治疗,尽早发挥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来改善临床预后,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2.在每4-6周监测肝功能和CK的条件下递增剂量;3.最大剂量不超过我国批准的药物说明书的剂量;4.用药3-6月检测肝功能,如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应减小剂量或暂停给药,肝功能良好者每半年复查一次,如因需要增加剂量者每3月复查一次;5.定期监测CK超过正常上限10倍,暂停给药;6.用药期间,如果有其他引起肌溶的急性或严重情况的(如败血症、大的创伤、手术、癫痫大发作等),应该暂停给药;7.告诫患者自觉肌痛或肌无力、严重不适等应及时就诊;8.在CK恢复正常水平后,可以尝试使用另一种他汀,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和CK值;9.还需要注意可以增强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的药物及饮食等的合并使用,如贝特类药物(尤其是吉非贝齐)、环孢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拉帕米、胺碘酮、抗真菌药及酗酒、西柚汁等。 总之,他汀治疗及早、长期、个体化原则,并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大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永远需要灌输给患者的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硬道理,他汀治疗贵在坚持,志在达标!

正确看待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正确看待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且与其他的降脂药物相比较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对LDL-C的治疗有较好的预期疗效,被作为了临床上的一线药物。随着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人群逐渐扩大,其使用的安全性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其与新发糖尿病风险轻微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应保证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使用,并权衡利弊,以充分发挥出他汀类药物的应有作用,同时减少患者不良风险的发生。 标签:他汀类药物;降脂药;糖尿病风险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众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人们对他汀认知也逐渐从降胆固醇药物转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活性药物,随着他汀类药物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其安全性也受到关注。他汀与新发糖尿病风险轻微增加相关,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風险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考虑到他汀类药物带来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获益高于其增加的新发糖尿病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应在患者知情权衡利弊的前提下使用。 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中外患者中出现肝酶升高的风险。其中中国患者的增加轻微明显,因此今后的研究中研制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1]。 目前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上制定中效的小剂量他汀维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冠脉事件的风险,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和复发,并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且不增加癌症死亡风险。说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明显,使用时权衡利弊他汀类药物强效合剂。 丹麦学者研究发现,在诊断为糖尿病前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微血管风险增加无明显相关,他汀类药物对微血管病变是否有保护作用不需要其它类似的研究证实[2]。 研究者确认在一项研究一年的随访中与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使用他汀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足踝组立即发生率更低,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目前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在有糖尿病史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害更加严重。今后如何克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参考最新指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四类获益人群: (1)临床确诊ASCVD(冻奶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原发性LDL-C升高≥190 mg/dl的患者;(3)无ASCVD,年龄40~75岁,LDL-C70~189 mg/dl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或糖尿病,LDL-C70~189 mg/dl,且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