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素化与范畴化

语素化与范畴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8025990.html,

语素化与范畴化

作者:张维友

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02期

摘要:新语素的生成和演变是时代的产物。新语素无论是形式的确立和还是意义的演

化,都是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的结果。语素化是新语素生成的过程,即“语言符号经过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后变成新的语言符号”,该过程与词汇化即“客观实体经过范畴化和概念化产生语言符号”过程基本相反。新语素形式的生成主要是截取和借形,而其意义拓展主要的动因是隐喻和转喻,致使意义扩大、升降或转移。新语素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能推动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新语素;语素化;去范畴化;重新范畴化;认知识解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2-0012-08

1. 引言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小的结构单位。语素化是把词或词的某个部分用作语素的过程(process of creating a morpheme using a word, or part of a word,Wikipedia)。语素层是语言中最稳定的成分。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各种语言成分相互接

触渗透,不仅语言的词汇日新月异,甚至语素这个语言中最底层最稳定的成分,也在发生变化,新语素不断产生,如汉语中“的”(打的、的哥)、“门”(电话门、虐待门)等;英语中-(a)thon (talkathon马拉松式谈话)、info- (infonet信息网)等。然而,语素化问题在国外文献中专题研究的不多,往往作为语法化的一个方面论及(Brinton and Traugott, 2005);国外对新语素的研究多集中在词缀化(如Nishikawa, 1997; Renouf and Baayen, 1998;Stockwell and Minkova, 2001; Booij, 2005; Hamawand, 2007; Trips, 2009等);也有从认知角度探讨词缀的(Bybee, 1985; Szymanek, 1988; Taylor, 1995; Geeraerts, 2010等)。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学界对这一语言现象却越来越专注,对汉语中新语素不断收集、描述、分析(如袁庆术,1990;周洪波,1995;苏新春,2003;周有斌,2005;刘晓梅,2005;孙道功,2007;周士宏,2008;陈练军,2010;曹起,2012等),讨

论的中心是新语素的来源、意义、用法,及产生的社会原因等。但是,为何那些本非语素的形式能够成为语素,与人们的认知有何关系,其生成过程和意义演变机制又是什么等问题,学界少有讨论。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 范畴化理论与新语素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不是镜像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建构和识解反映客观世界。因此,认知语言学强调从认知的角度观察语言中词汇的组织规律,以人类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基础研究语言中词汇产生的内在机制。人类首先通过对客观世界进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