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25集风光文化记录片

解说:陈铎虹云

中央电视台风光文化记录片的最大手笔!里面很多镜头已成绝镜,空前绝后,以前没有人拍过这些镜头,而现在这些壮丽的景色也已经不复存在。绝对值得珍藏。

1983年播出的这部记录片不知道还由多少人记得,里面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是中途向全国公开征集的,也很好听。

目录

第一回源远流长

第二回巨川之源

第三回金沙的江

第四回四川盆地

第五回岷江秀色

第六回成都漫步

第七回峨眉凌云

第八回从宜宾到重庆

第九回大足石刻

第十回川江两岸

第十一回壮丽的三峡

第十二回长江第一坝

第十三回荆江览古

第十四回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第十五回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第十六回庐山独秀

第十七回瓷都景德镇

第十八回佛教圣地九华山

第十九回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二十回古城南京

第二十一回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第二十二回镇江三山

第二十三回太湖平原

第二十四回黄浦江畔

第二十五回走向大海

片子当初在中央台播出的时候,我在上小学,当时是每集不落看全了的,今天的记忆中最鲜明的,倒还不是长江风光本身,而是男主持人陈铎的一头白发萧然,不疾不徐地侃侃而谈,那份从容淡定的风度,兼有诗人和学者的气质,简直儒雅得无以复加。那时候特别崇拜。另一个鲜明的印象,是那首主题歌,旋律舒缓而博大,很配得上长江这个主题。

关于长江的风光,我以为最好的游览方式,是坐江轮,而且是3天以上的真正长途客轮。因为家里亲戚的机缘,我小时候在上海和武汉、重庆之间曾来回过多次,那还是在看“话说长江”之前了,只是可惜从没有再进一步沿江上溯到重庆以上。小孩子的记忆和感想能有多少,只是模模糊糊地留下一个坐江轮很好玩的印象,尤其喜欢下到最低一

层甲板,伸出手去触摸舷侧滔滔涌过的江水。那时候的客轮,最早叫“东方红多少号”,后来改成分段叫做“江渝”“江汉”“江申”多少号了。还有一个很鲜明的记忆是在武汉黄鹤楼,当时黄鹤楼刚刚完成重建,现在想来,也是个钢筋混凝土的人造古迹,尤其是失之太新。但是当时激动得了不得,因为刚刚念了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古诗,也因为是小学生,没见过什么世面,而黄鹤楼立于江边山上,借“龟蛇锁大江”的地利,极具气势,登临之上,气为之壮,所以印象深刻。还有,就是每层悬挂的匾额,“云横九派”“浪下三吴”之类,当时觉得写得很好,并不知出处,中学以后知道有不少是出自毛的诗词。由是,一直对毛的诗词非常欣赏。虽然本人对毛建国以后内政的作为一直持否定态度,不过毛的诗词,确实一代英主帝王的气象。后来大学里有一年暑假,一个人背个小包从天津坐车到重庆,然后坐江轮下三峡,上黄山,直到南京。这次的感触自然跟小时候不同。三峡立项已经通过,但是还没有建坝蓄水,可以算是对三峡的告别游。现在水位已经上涨,很多我当时看到的景观是再也看不到了。“高峡出平湖”,毕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不想争论,也不感兴趣,但是自此以后,感情上一直极为厌恶三峡工程。我想这辈子也不会对三峡大坝和发电站有一点好感的。

现在大家再看看当年拍的“话说长江”,有很多三峡的风物都已成绝版,你是再也看不到实景了。

《黄河》30集电视纪录片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也牵制着我们,哺育着我们,也把灾难带给我们,但黄河毕竟是我们的根。它把中华大地穿连起来,把中华历史穿连起来,把中华民族和遍布世界的每一位苗裔都联系在一起。黄河作为我们民族的摇篮,它催发了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黄河就是黄河,就像母亲,就是母亲!中国没有黄河,就等于古印度没有恒河,古埃及没有尼罗河,古巴比伦没有幼发拉底河,它是人类文化曙光升起的舞台!黄河之水天上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都有一条黄河!

朋友,万里黄河该从哪里讲起?天地悠悠,岁月悠悠,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也是人们纷争和思考的话题。

壶口瀑布的黄河水,真好像从一把大壶的口中,倾吐出的惊天动地的话语,大起大落,大沉大浮,它开始了我们黄河的话语。

黄河是浑浊的,祖祖辈辈,中华民族把热血、热泪和热汗抛洒给它,也把苦难、苦涩与苦闷倾诉给它。

五十多个世纪,黄河横贯天地,它是一部流动的民族史,一座流动的民族碑,一部炎黄子孙的家谱!

黄河直接把我们的话题引向黄土。布满沟壑的黄土高原,形状好似充满褶皱的大脑,浓缩在80万年前蓝田人的头颅里,形成了黄河流域华夏祖先最早的文化思维与文明观念。

当黄河水流到公元前两千五百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黄帝人文初祖这面旗帜。

对于中国人来讲,黄帝是真正的祖宗,黄陵也可以说是真正的祖坟了。多少年来,普天之下神州龙子认祖寻宗,这是亘古不朽、永世不泯的感情心愿。

一连串灿烂的名字,从黄帝的血缘中化出,一连串辉煌的神话,在黄河流域的天幕上飞翔。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远古英雄,都是黄帝的直接后裔。

黄帝是劳动的形象。

黄帝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乃至煮饭用的烧锅,梳妆用的明镜这些创制与发明,在人类文明的曙光中,都留下黄帝的剪影。

一文一武是人类历史的孪生兄弟。战争的焦点是裂变,但战争的终点却是融合。火炼天空,血溅风云,那天风海雨的阪泉大战,那虎啸龙吟的涿鹿之战,发生在浓浓淡淡的的远古地平线上。上下5000年,黄河流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大裂变与大融合,最后才形成了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中国。

曲线流动的梯田,勾勒出黄土高原中国农业的图案。这图案深处的历史背景是仰韶文化。7000年前,黄土就被远古的文明之火烧成陶罐。黄河水纹变成了陶罐上旋转的图案,留下黄河在黄土上奔流的永恒象征。

从彩陶到青铜,金属进入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人说,商周时代是青铜色的,商周的历史和文化是用青铜高度精密地铸造出来的。距离这个时代越远,其冶炼技艺就愈加令人惊奇与钦佩!

最古老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真正是刻骨铭心的文化印记了。但如果沿用史家新证“商周钟鼎文更早于殷商甲骨文”的观点,那我国的文字之始,还可以上溯千年。

当今时代礼花焰火已经开遍了世界的夜晚。但这光明的初始点却在中国。黄河流域最早发现火种的民族,最先发明了火药,它与造纸、印刷、指南针一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光今烁古的四大发明。

谷子落入黄河流域,于是有了第一部农书。第一部医书,第一部兵书,第一部史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都是在黄河流域产生的。有心的人,甚至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开卷之诗的场景。

桑蚕吐丝在中国已经有四五千年了。黄帝的妻子嫘祖开始喂养的小些小生命,绝不会想到,从它嘴里会吐出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瓷器的闪光在中国也已有3000年了。欧洲直到18世纪才造出的这种中国之宝,也没有想到,它竟成了“中国”这个名词的英文译名China。

农业的起源直接牵动着历法的起源。我国古代历法99种,周朝古阴阳历,是留下来的最早的成文历法。

仰视天文,俯查地质,都辐射着祖先科学思想的光辉。汉代石油的发现,今日石油的开发,完全应验了古人关于石油“日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

黄河流域的秦汉水利文明,决不逊色于世界仅仅了解的秦砖汉瓦。令人惊奇的是,时至今日,这些秦汉水渠仍在黄河流域尽心尽力。

钢筋水泥浇铸在大禹疏浚的黄河上,构筑起中国水利的现代规模。昨天、今天、明天,黄河把这一切,都在这里显示着,提示着,也预示着……

黄河哺育了华夏芸芸众生,也哺育了人类赫赫精英。孔子就是诞生在黄河流域的一位大思想家,多少世纪以来,他常常受到隆重的祭奠。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人的观念核心和精神结构。他把一个“人”字和“需”字,意味深长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儒”的思想体系。孔子的生命与精神是属于黄河的,属于黄河流域的。他象黄河一样,尽管一直被争论,但是作为思想家的地位却无法更移。

黄河是一部波涛汹涌的《史记》。《史记》是一条波涛汹涌的黄河。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司马迁也因此而不朽。

黄河奔流千古,诗人风流千古。歌唱黄河的人,是黄河之子,也是黄河之魂。

几千年来,喝了黄河水而成了中华民族伟人、名人和学人的名字,汇成了黄河星宿海一样的大智大慧的星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气概。“巨灵咆哮掰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这是李太白笔下的黄河精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笔下的黄河更显得悲壮苍古!

孔夫子手棒木牍竹简,秦始皇却手握青铜长剑,10年兵戈,10年征战,终于建立了统一集权的封建帝国。秦始皇也因此成为千古一

帝。纵横扫六合,挥剑决浮云。就是死后,他仍然以千军万马布阵身边,留下这世界奇迹——兵马俑。

秦帝国、汉帝国,中国历史上的一对儿玉佩。把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巩固下来的就是汉武帝。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但汉武帝却开辟河西走廊,铺设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果实,至今都在作证。

理学起源于黄河流域,经学兴盛于黄河流域,沿着丝绸之路,佛学首传于黄河流域。尤其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会合,升华出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佛教文化渗入了艺术界,也渗入了思想界。这影响从汉唐一直到今天。青海西藏格鲁教派浴佛节,这每年一度的盛典,以特有的民族形式,焕发出神奇的灵光。

黄河使孔夫子创立了儒学,使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依然是这条黄河,却使唐太宗认识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伟大真理。

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一座国际交流的城市,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向往的古都与王朝,在1300年的黄土高原出现了。今日的西安,大部已都是明代建筑,可唐代的长安比现在大出10倍,它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结晶。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历史遗存中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盛唐气魄和盛唐气象。

序集万里黄河

第一集大河之源

第二集高原湖色

第三集果洛平原第四集九曲之首第五集穿行峡谷第六集撒拉风情第七集大夏河畔第八集湟水谷地第九集金瓦古寺第十集金城上下第十一集天沙尽头第十二集贺兰山下第十三集阴山南麓第十四集纵览黄河第十五集晋陕峡谷第十六集黄土真情第十七集窑洞与人第十八集无定河边第十九集高原雄风第二十集汾水长流第廿一集周秦故地第廿二集漫话中州第廿三集古都洛阳第廿四集悬河两岸

第廿五集古今大禹第廿六集汴京揽胜第廿七集齐鲁访古第廿八集大地春秋第廿九集大河东去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 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 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 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 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 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 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 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 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 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

《话说长江》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全文之一——五2009-04-28 12:48第一回源远流长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呀,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他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他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它从西到东,流淌在中国大地的中部,稍稍偏南一点。 在从前的地理教科书里,说长江的长度是5千多公里,近几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千辛万苦的实地勘测,获得了比较确切的数据——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 从长度来讲,除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以外,长江就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江有许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后来叫大江。如今的规范叫法是这样的: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从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宾,叫金沙江;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长江的干流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从江源到湖北的宜昌,叫做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的湖口,叫做中游;从湖口到崇明岛东面的入海口,叫做下游。长江拥有700多条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7条主要支流的年流水量都分别超过了黄河。 长江接纳了这么多的支流,还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串联了起来。犹如长藤接瓜,形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长江每年把1万立方米的水注入浩无边际的大海,这可是相当于20条黄河的水量啊。长江的水能蕴藏量多达2亿6千万千瓦,它占全国水能蕴藏量40%;在世界上,美国、加拿大和曰本的水能蕴藏量的总和刚刚赶上长江。可是现在长江水能的蕴藏量却只利用了3%。如果翻两番,那也只有12%,假如能达到90%,到那个时候,我国电力能源的供应情况将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长江江面宽阔,它的水运量占全国内河水运量的80%以上。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它可以顶替40条铁路呢。而目前,还只是两条铁路的作用。 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才的好水乡。噢,长江淡水鱼产量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呢。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流域,尤其是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有着许多森林,是我国第二个大林区。如果大家都珍惜大自然的这个布局,而且不断的培育林木,那么,长江之水就会千秋万代地清清地流淌。 长江流域沃野千里,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它拥有4亿多亩耕地,占我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棉花产量嘛占全国的33%以上。 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从广义上讲,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啊! 长江流域矿藏、物产丰富,交通运输方便,粮食产量又高,所以,使长江流域出现了许许多多工业基础雄厚的大、中城市。哦,您知道吗?长江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啊。长江和黄河一起,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长江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整理了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1983年8月7日,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话说长江》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事儿还得从另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说起。 1978年,日本NHK找到中央电视台,希望能拍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电视片,当时日方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主要考虑到丝绸之路有很多地方属于军事要地,不能让日方随便拍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很多禁区的拍摄问题就可以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中国电视人发现,原来纪录片还可以用同期声。过去中国拍纪录片,由于没有足够的录音设备,并且前期录音很麻烦,所以都是后期配音,这就让纪录片变得很不真实。《丝绸之路》开了中国纪录片同期声的先河,这对中国搞纪录片的人刺激很大。 《丝绸之路》在1980年播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系列纪录片的概念,一方面每集的片长参差不齐,有时候18分钟,有时候38分钟,更大的问题是,当年中国电视在节目播出

时间上一直是没有正点的列车,节目时间表仅仅是一个大致参照,而《丝绸之路》有时候在周一晚上20点钟播出,下周可能在周四晚上22点钟播出,观众赶上就看,赶不上就不看,严重影响了观众收视。 《话说长江》首播于1983年,当时陈汉元是总编室主任,他吸取了《丝绸之路》播出时的教训,《话说长江》做到了按时播放,并且创造了40%的收视率,这样,电视台尝到了甜头,从此,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开始有了保证。 因为有了《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日方又找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一个叫佐田雅人的日本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武汉,对长江一直有感情。就这样,佐田雅人再次将NHK 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一起,资金大部分是日方出的。就这样,有了《话说长江》。 当时跟日方商定的结果是,整个片子拍完由日方制作完一整部纪录片,然后中方翻译过来在中国播出。但是等了将近一年,日方并没有把长江的纪录片制作出来。最后,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素材要回来,自己制作。 如果不是日方把全部素材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按原来的打算顶多制作一个两三集的纪录片,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拍摄成本很高,很多片子都是用胶片拍摄,能节省尽量节省。当时时政片使用比例接近1∶1,耗片比最高的是体育比赛,几乎是8∶1,而外国人拍纪录片耗片比几乎都是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较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关于庐山的比较 《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的看到国家地理。《话再说长江》是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用高清摄像机再次记录了长江。相隔20年,两部纪录片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相同的是我们的文化渊源。 一、技术上 两部片子在画质上的区别一眼就能分辨,限于技术,《话说长江》的画面显得很粗糙。虽然有宏大场面的拍摄,但是相对于《再说长江》来说,就缺少了震撼。但可以肯定的是,《话说长江》在当时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依然拍出了庐山的“秀”,尤其是航拍的采用,具有重大意义。 《再说长江》的画面是高清的,精致的,特效的运用也多了,尤其是在片头的设计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壮观之感。 二、形式上 《话说长江》之庐山独秀的开篇是由庐山的秀丽风景切入的,然后介绍了庐山的由来。采用男女两位主持人的解说,解说词测贯穿始终,且解说词口语化,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播出形式上采用了章回体。在对庐山进行了总体的介绍之后,便对庐山的各个景点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教育等进行了一一介绍,并将古诗词贯穿其中。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现代庐山人的生活画面,之后介绍庐山周围的地理,介绍庐山的由来。之后对庐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简单概括,也就是将《话说长江》中的全部内容进行了概括。 对内容的介绍依然采用了解说的形式。在片子中有画面模拟,有《话说长江》的画面,有历史资料的引用,这是《话说长江》中没有的。 三、内容上 两部片子的不同在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庐山独秀,重点在“秀”,整集内容都是围绕庐山的秀丽风光展开的;庐山说“庐”,重点在庐,庐,即房屋,院落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集主要讲庐山上的建筑以及由这些建筑引申出来的人文,

电视节目“再说长江”解析

浅析电视专题片《再说长江—灯火石头城》提到《再说长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想到20年之前中日合拍的创造了当时中国电视收视记录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至如今它优美的主旋律仍然可以被很多人哼唱出来。可以说《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专题片的一个里程碑。 20年之后再次上阵,与之前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沿江各个城市宣传意识的增强进而是无处不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改革开放即将进行三十年的时刻,无论是城市的面孔还是人民的生活,与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变迁”成了《再说长江》的主线和中心。正如《再说长江》总制片人刘文所说,“《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然而,在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之中,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随着社会乃至时代的变迁而恒久不变却愈发坚韧的,这些东西又同样被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一代代悄无声息的继承着。所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刘文又说。本文所要着重解析的“灯火石头城”,就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变迁中的南京,同

时,也是继承中的南京。 “灯火石头城”讲述一个拥有着2400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南京。然而,南京的“古”,有名扬千古的人——勾践、孙权;有尽人皆知的事——郑和下西洋、签订《南京条约》。如何在这连篇累牍的历史之中找到一个主线,一个见证者,一个贯穿物将这一集的“灯火石头城”讲述的浑然天成成了讲故事之前的重要决策。制作者找到了它——城墙。南京现存地表的城墙是明城墙,这座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高大建筑见证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它虽无言,但是当人们看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那些场景便是这座城墙最好的表达。正如片中解说词一样“南京的明城墙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以城墙为主线,以南京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日渐明显的变迁以及对厚重历史的继承,创作者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观察、思考和深入的解读。片中无处不在的真实个体:灯彩艺人王忠民、明城垣史专家杨国庆、书法家常志成、司机张福荣、拆迁户李传宏、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都或多或少的与城墙有着联系和沟通,就连跨江大桥电气工程师李浩也是地地道道在城墙下长大的南京孩子。这一个个立体的现代的人,或许已经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适应了不闻鸡犬但见车水马龙的环境,他们身上甚至还有小提琴、驾驶技术、轮滑、电气工程、城市小市民等等一张张现代的标签,但是他们又同时依恋着城墙、扎着彩灯、写下苍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25集风光文化记录片 解说:陈铎虹云 中央电视台风光文化记录片的最大手笔!里面很多镜头已成绝镜,空前绝后,以前没有人拍过这些镜头,而现在这些壮丽的景色也已经不复存在。绝对值得珍藏。 1983年播出的这部记录片不知道还由多少人记得,里面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是中途向全国公开征集的,也很好听。 目录 第一回源远流长 第二回巨川之源 第三回金沙的江 第四回四川盆地 第五回岷江秀色 第六回成都漫步 第七回峨眉凌云 第八回从宜宾到重庆 第九回大足石刻 第十回川江两岸 第十一回壮丽的三峡 第十二回长江第一坝 第十三回荆江览古 第十四回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第十五回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第十六回庐山独秀 第十七回瓷都景德镇 第十八回佛教圣地九华山 第十九回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二十回古城南京 第二十一回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第二十二回镇江三山 第二十三回太湖平原 第二十四回黄浦江畔 第二十五回走向大海 片子当初在中央台播出的时候,我在上小学,当时是每集不落看全了的,今天的记忆中最鲜明的,倒还不是长江风光本身,而是男主持人陈铎的一头白发萧然,不疾不徐地侃侃而谈,那份从容淡定的风度,兼有诗人和学者的气质,简直儒雅得无以复加。那时候特别崇拜。另一个鲜明的印象,是那首主题歌,旋律舒缓而博大,很配得上长江这个主题。 关于长江的风光,我以为最好的游览方式,是坐江轮,而且是3天以上的真正长途客轮。因为家里亲戚的机缘,我小时候在上海和武汉、重庆之间曾来回过多次,那还是在看“话说长江”之前了,只是可惜从没有再进一步沿江上溯到重庆以上。小孩子的记忆和感想能有多少,只是模模糊糊地留下一个坐江轮很好玩的印象,尤其喜欢下到最低一

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 能在于一些创作元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话说长江

第一部以“真切”为标准的纪录片 “我们是运气不错,让我们赶上了,换别人也会有反响,因为那时候的大环境比较好。‘文革’一结束,老看样板戏,说教的节目一结束,大家憋坏了,空气那么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个社会活跃起来,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增加,等于一个人又饿又渴,饥寒交迫还干渴,突然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春风甘露,整个社会背景给《话说长江》提供了机会。” 主笔◎王小峰 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动乱,国家的政治、经济全面回到了正常轨道,人民也面临精神重建。70年代末期,中国宣布改革开放,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开始憧憬着未来,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人在80年代不仅心里充满重塑国家的愿望,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由。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阐述了80年代的主要任务,其中一条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目标,在当时就是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在过去十几年间人性世界坍塌得太多,当人们慢慢走向未来,发现内心充满了迷惘,一方面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在这种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于是就有了“人生观大讨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是发表在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这封看似平常的来信,在当时的中国青年当中激起波澜,因为当年每个中国人可能都面临“潘晓”这样的人生疑问。 因此,在那个阶段,任何体现国家强大的事件都可能变成全民性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心剂。在这一点,体育最为明显: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世乒赛全部冠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战胜科威特队后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人。直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每一次胜利对中国人来说都那么重要,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强盛的意义,还有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愿望。那时候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希望国家富强。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但在当时,人们真正感动的不仅仅是它的艺术感染力,更多是从中读出了一种爱国情怀。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心态,《话说长江》不会被赋予太多爱国主义层面的意义。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拍摄了《话说运河》、《黄河》、《望长城》,都没有达到《话说长江》的社会效果,这是因为,《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人们把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这部纪录片上。后来的类似手法拍摄的纪录片虽然在制作水准上有很多突破,但无法让观众找到那种第一次的新鲜感。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当时中央电视台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向全国征集歌词,13天就收到了5000多封信。 《话说长江》引起的巨大反响,跟当时电视在中国的普及有关。1978年,中国还是一个电视机年产量20万台的国家,80年代是中国电视机突飞猛进普及的10年,到了1983年,

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

2OO8.4 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 ——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 在中国的城市文化版图中,南京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对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解读也不计其数。孙中山先生早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曾赞誉过南京的地理优势,他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当然,在图像时代,对于南京的图像或影像表现也层出不穷。而这其中,我以为给我印象最深、也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这是两部跨越20多年时空摄制完成的大型电视记录片。无论“话说”还是“再说”,它们都具有某种内容上的姊妹性和风格上的史诗性,它们通过影像所呈现的内涵可谓极其丰厚,从大江之源写到黄浦江畔,地理、历史、文化、人生几乎无所不及、无奇不有。但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其中有关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讲述,特别是有关南京这个长江下游著名都市的影像表达。 如果对这两部“说长江”的影片加以细致考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传达理念上的差异,这就是《话说长江》重在展示“风景长江”,而《再说长江》则重在表现“人文长江”。此诚如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所言:“《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在那个巨变刚刚开始的年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在《再说长江》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①这样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对城市文化表达的差异。在此,我关心的是,两部记录片叙述了南京这个都市怎样的文化个性?它们在表现南京都市文化上又有着怎样的异同? 在《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古都”是南京影像表达的核心概念,但前者与后者的叙述重心不同。《话说长江》对南京的表达,侧重在对其“古都”历史的一般 ■王晖 性介绍,作品充分利用镜头这一影视特有的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将能够标示南京拥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历朝历代的代表性景观或建筑作出重点展示和解说,譬如石头城、六朝石雕、南唐舍利塔、明代城墙、城门、明故宫遗址、明孝陵、鼓楼、大钟亭、无梁殿、天王府遗存——西花园石舫、总统府、中山陵、梅园新村、雨花台、渡江胜利纪念碑等,让受众以点带面地感受南京曾经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长江流域唯一的十朝都会的厚重的历史遗存。以此呼应该片第20回的标题——“古城南京”中“古城”的深刻内涵。有意味的是,影片并未止于上述的历史景观或建筑的介绍,它又在结尾荡开一层,以“六代豪华,天国春秋,都化作了长江的滔滔流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语句,将视角拉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影片拍摄时的南京,用特写镜头描述了画家钱松岔、书法家林散之、科学家韦钰和运动员孙晋芳等当代南京名人的音容笑貌。意在表现“古都”的新生和历史的传承,以及“今胜昔”的进化观念。应该说,尽管《话说长江》的拍摄时间已经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开端期,但对南京城市文化的表达,其强调的仍然是古都演变中的政治、军事等元素,这无疑是以宏大的政治叙事和精英叙事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事观的影像体现。 相隔20余年,《再说长江》仍然延续了《话说长江》对南京作为“古城”、“古都”的文化影像定位,“灯火石头城”是该片中南京专集的标题,其中的“石头城”正是南京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城墙,此题一出,“古都”之意便呼之欲出、不言自明。然而,与《话说长江》的叙事有所不同的是,《再说长江》并未重复其对南京历史遗迹的介绍,而是一方面“查漏补缺”——即补叙《话说长江》中未能重点展开或新建重建的能够代表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或景观,譬如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电视纪录片分析

电视纪录片分析《再说长江》——审美的诗意栖居 美学境界的追求,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也是纪录片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为集合了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的电视艺术形态,电视纪录片已经在多个层面上拓展和延伸了其美学范畴。我国近几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多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更加体现出此点。《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就是最好的代表。 作为一种艺术,美学上的价值一直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不管是崇尚“真实就是力量”的纪实美学,还是信奉唯美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都体现了纪录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里,我们仅以《再说长江》为例,从音响和画面等角度切入,对其美学价值的内外在表现做一分析。正是在整合了传统的人文理念和先进的电视技术之后,《再说长江》才将审美的意境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使观众体验了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 音响——拓展审美空间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生动地描述了声音世界:“在空气中总是不乏轻微地运动,这种运动为我们的听觉给自然界添上新的生命;树叶萧飒作声——这种微风几乎使人觉察不出,树木好像活了起来,……于是大自然变得气象万千,生动活泼,到处都是轻快的嚅嚅之声,到处都是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番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音响当中的一个侧面,而在《再说长江》中为我们勾勒的是更为宏大更为震撼的“活动着的声音”,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一、传承经典营造历史归依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一首大气磅礴的赞歌,一首浓浓深情的颂歌,正是这首歌使人们催生出无限的奋斗豪情,正是这首歌使神州书写出绚丽的诗篇。经过20年的积淀,经过20年的升华,《长江之歌》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因而《再说长江》的主题曲仍然沿用这首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它与《话说长江》的延续性承接,这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回归历史、情感归依的意境,也是在声音元素上渲染、突出长江源源不断的生命本质,是在表现手法上将有形的线谱形式转化为无形的鼓舞形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20 年艺术的承接,影像的延续。 从观众的感知层面来分析,《长江之歌》再次拉近了观众与长江的距离,仿佛长江就在你我心中流淌,奔腾不息的江水与跃动的音符一起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一起将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需求转化为对长江的深深眷恋、对祖国的热情歌颂。这样在无形中唤起观众的亲近心理,在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的回忆中对20年后的长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二、编织旋律制造多项和谐感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运用不同旋律的音乐配合镜头的节奏,契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在《再说长江》第20集《江湖武汉》中,追溯久远、神秘的历史时,运用稳健、有力的音响加以烘托,从而达到对历史的再梳理。在介绍汉口形成的一段中,交响乐沉稳、厚重,寓意着500年前汉水从秦岭走来,带着对长江的皈依感走来,脚步和缓而奔放。在介绍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大洪水,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兴然题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伴着《长江之歌》交响乐的明快、雅致,为观众展现了武汉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崭新大武汉,乃至全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在《再说长江》第30集《时速上海》中,轻快、跃动的旋律勾勒出上海充满青春、激情的都市风貌,南京路、人民广场、新天地是上海时代变迁的标志,在这几部分的介绍中,音响运用集中体现出上海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率;起伏有致、自然流畅的钢琴曲,将“精彩上海”的绚丽华采、“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验开发和商运磁悬浮列车的高速行驶演绎成上海发展交响曲中最为高

话说长江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8-9-20 09:37 | 提问者:plchuan 文章,或者解说词,不要视频和朗诵。 最佳答案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他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他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它从西到东,流淌在中国大地的中部,稍稍偏南一点。 在从前的地理教科书里,说长江的长度是5千多公里,近几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千辛万苦的实地勘测,获得了比较确切的数据——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 从长度来讲,除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长江就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江有许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后来叫大江。如今的规范叫法是这样的: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从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宾,叫金沙江;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长江的干流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从江源到湖北的宜昌,叫做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的湖口,叫做中游;从湖口到崇明岛东面的入海口,叫做下游。长江拥有700多条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7条主要支流的年流水量都分别超过了黄河。 长江接纳了这么多的支流,还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串联了起来。犹如长藤接瓜,形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长江每年把1万立方米的水注入浩无边际的大海,这可是相当于20条黄河的水量啊。长江的水能蕴藏量多达2亿6千万千瓦,它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40%;在世界上,美国、加拿大和曰本的水能蕴藏量的总和刚刚赶上长江。可是现在长江水能的蕴藏量却只利用了3%。如果翻两番,那也只有12%,假如能达到90%,到那个时候,我国电力能源的供应情况将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长江江面宽阔,它的水运量占全国内河水运量的80%以上。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它可以顶替40条铁路呢。而目前,还只是两条铁路的作用。 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才的好水乡。噢,长江淡水鱼产量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呢。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流域,尤其是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有着许多森林,是我国第二个大林区。如果大家都珍惜大自然的这个布局,而且不断的培育林木,那么,长江之水就会千秋万代地清清地流淌。 长江流域沃野千里,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它拥有4亿多亩耕地,占我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棉花产量嘛占全国的33%以上。 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从广义上讲,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啊! 长江流域矿藏、物产丰富,交通运输方便,粮食产量又高,所以,使长江流域出现了许许多多工业基础雄厚的大、中城市。哦,您知道吗?长江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

分析《话说长江》

分析《话说长江》 摘要:《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关键字:《话说长江》、《长江之歌》、拍摄方法 1、《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系列专题片,它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播出的时候,《话说长江》在创作上首次推出了纪录片主持人形式,这种创新的形式,陈铎和虹云,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长时间思想、眼界的禁锢,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世界和知识都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渴望,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电视还是一个新鲜的物事,从电视上亲眼看到从冰川上滴落的一滴水,是如何汇聚成万千支流的辫状水系,亲眼看到同一条长江水,是如何孕育出长达6000多公里沿岸迥异的风土人情,亲眼看到和自己同根同源的中国人究竟如何生活。这一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已经足够震撼。25集《话说长江》曾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2、《话说长江》主题歌和同期声。 很多观众都认为,红遍大江南北的《长江之歌》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歌。其实《话说长江》播出时,还没有《长江之歌》。后来,央视向全国征集歌词,为原来的主题曲配上了歌词,才有了《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里面热闹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都录下来了,这样子才生动、生活化。 3、《话说长江》的拍摄方法。 《话说长江》采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人和事;在结构上采取分章回连续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陈铎、虹云直接讲解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贯穿作用。这一系列的创新使《话说长江》在中国电视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话说长江》多次运用远景画面呈现的视野开阔,包容的景物范围大,画面容量也大。因此,适用于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位置关系、环境、规模和气势等。电视专题节目《话说

话说长江打一成语的答案

话说长江打一成语的答案 口若悬河 [释义]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正音] 若;不能读作“kǔ”。 [辨形] 若;不能写作“苦”;河;不能写作“何”。 [近义] 夸夸其谈侃侃而谈能言善辩 [反义] 沉默寡言噤若寒蝉闭口无言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侯。

纪录片《话说长江》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第一回 -------------------------------------------------------------------------------- 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处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 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的奔向太平洋。 长江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但是他依旧这样年轻,这样清秀,他总是想初生的牛犊一样 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那么,长江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究竟如何呢? 我们准备从长江的源头开始,顺流而下,逐段介绍长江的千姿百态以及长江流域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历史 文化和古往今来的变迁发展。在这第一回里,我们打算对长江的总体形象和长江的身世做一个粗略的介绍,是 大家对长江有一个大概印象。 我们更热切地希望朋友们看完了这套节目后,能够激起一腔美化中华大地的热血——有如长江之水,惊涛拍岸 !那么有多好啊。。。。。。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它由西到东,流淌在祖国大地的中部,稍稍偏南。在 以前的地理教科书里,说长江的长度是5千多公里,近几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千辛万苦的实地勘测,获得 了比较确切的数据——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从长度来讲,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 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长江接纳了7百多条支流。它们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 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是黄河流域面积的两倍半。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江有很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后来叫大江。 如今的规范叫法是这样的: 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 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 从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宾,叫金沙江; 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 长江的干流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 从江源到湖北的宜昌,叫做上游; 从宜昌到江西的湖口,叫做中游; 从湖口到崇明岛东面的入海口,叫做下游。 长江拥有700多条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7条主要支流的年流水量都分别 超过了黄河。 长江还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串联了起来,犹如长藤接瓜,形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 长江每年把1万立方米的水注入浩无边际的大海,这相当于20条黄河的水量。 长江的水能蕴藏量多达2亿6千万千瓦,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40%;在世界上,美国、加拿大和曰本的水能蕴藏量

【话说长江】全版 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目录 第一回源远流长 第二回巨川之源 第三回金沙的江 第四回四川盆地 第五回岷江秀色 第六回成都漫步 第七回峨眉凌云 第八回从宜宾到重庆 第九回大足石刻 第十回川江两岸 第十一回壮丽的三峡 第十二回长江第一坝 第十三回荆江览古 第十四回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第十五回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第十六回庐山独秀 第十七回瓷都景德镇 第十八回佛教圣地九华山 第十九回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二十回古城南京 第二十一回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第二十二回镇江三山 第二十三回太湖平原 第二十四回黄浦江畔 第二十五回走向大海

第一回:源远流长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他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他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它从西到东,流淌在中国大地的中部,稍稍偏南一点。 在从前的地理教科书里,说长江的长度是5千多公里,近几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千辛万苦的实地勘测,获得了比较确切的数据——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 从长度来讲,除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长江就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江有许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后来叫大江。如今的规范叫法是这样的: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从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宾,叫金沙江;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长江的干流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从江源到湖北的宜昌,叫做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的湖口,叫做中游;从湖口到崇明岛东面的入海口,叫做下游。长江拥有700多条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7条主要支流的年流水量都分别超过了黄河。 长江接纳了这么多的支流,还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串联了起来。犹如长藤接瓜,形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长江每年把1万立方米的水注入浩无边际的大海,这可是相当于20条黄河的水量啊。长江的水能蕴藏量多达2亿6千万千瓦,它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40%;在世界上,美国、加拿大和曰本的水能蕴藏量的总和刚刚赶上长江。可是现在长江水能的蕴藏量却只利用了3%。如果翻两番,那也只有12%,假如能达到90%,到那个时候,我国电力能源的供应情况将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话说长江2观后感

话说长江2观后感 长江蕴含着千古历史,神秘莫测,内涵丰富,爱探索的科学家们不避艰险,去探寻千古长江的秘密。整理了话说长江2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话说长江2观后感今天,我看了《话说长江》纪录片的第二集。这一集讲的是长江的源头从何而来。 我万万都没想到,那规模宏大的长江,居然是由一滴滴冰川的水汇聚成的! 长江的起源地直到现代才被揭晓,古代人的科级不够发达,不能对长江进行全面的侦测观察,所以,古人所判断的长江的起源地几乎通通是错的! 长江真正的起源地,其实是西藏高原,在这里,有常年不化的冰雪,应为太阳的照射,冰川开始融化成水,这一滴一滴的雪水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小河,水还在一滴一滴的流淌,小河在不断的扩大,就像这样一直向前蔓延,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一条宏伟的长江就这样诞生了。 没想到这一滴水的力量是这么的强,可以汇成这么一条长江,不得不说,这真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冰雪水还在不停地流淌,长江也就会永不枯竭枯竭,保持着宏伟壮观的模样,永不会停歇。 话说长江2观后感今天我看了巨川之源、金沙的江、四川盆地这三集。

长江的源头是古人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在青藏高原的附近,是由一滴一滴的小水珠汇成了今天祖国的一大奇观,这象征着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意志,长江是由一滴一滴小水珠汇成了千里长万里深的巨川,是多么的艰辛,这简直是一万分之一的奇观。谁也不可能想到,那小小的冰柱,小小的水滴却形成了如此伟大的奇观。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西藏的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它包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它位于长江上游。 长江一路奔流,万里浪击,海风大起,巨浪千里,直捣云霄。科学家们撑着小木舟,乘风破浪,浪惊风起,何不畏惧?为了进一步的探索长江,科学家们,地哲学家们千辛万苦,愿意付出生命代价探索长江。长江是那么的神奇,神秘,引人探求。想六月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一会风平浪静,一会波涛汹涌,有时犹如平静,有时巨浪滔天。谁也无法预料长江的水波。 古人李白在于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时候,曾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朝的韦承庆在送别弟弟时也吟诗一首: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相关文档